為什麼以利潤為導向的台商,和以尋租為動機的中國政府機構,會認為合作符合共同利益?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人也是受害者,這種雙重性點出當今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糾結。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展模式。作者結合宏觀歷史角度和田野調查,提供創新觀點。在中國的開放改革年代,台商以特殊而靈活的身分進出中國,連同其他外資,協助啟動中國與全球的連結,並將資本主義制度引進中國,迂迴造成「中國崛起」。在此過程,中國也表現出自身體制韌性,並展現角逐科技霸權和地緣政治優勢的企圖心。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試圖撼動美國在區域和全球支配力,其根本之道在於有實力從物質基礎層面挑戰美國的經濟科技霸權。但中國實力仍未臻成熟之際,習政權過度延伸國力,對內鎮壓、對外威脅跋扈,引發幾近全球規模的警戒。而「中國模式」曾經璀璨的爆發式成長,如今竟成為持續發展的絆腳石。這個貫穿全書的觀點,從本書初版定稿迄今五年,歷經國際政經局勢變遷之驗證而益發清晰可辨。增訂版保存原書論證和資料結構,更新部分數據和資訊,修正筆誤和錯誤,並加上新版註。此外,精選數十張田野過程中拍攝的彩色照片,記錄當年光影和人物。【得獎記錄】◎ 2023美國社會學學會 國際學者全球和跨國社會學最佳專書獎。◎ 2020年第九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20年科技部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2019年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
從晚近的《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2010年代的《真愛找麻煩》、《回家》,再上溯至《流星花園》,台灣電視劇從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就成為東亞流行文化圈一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種種趨勢和變化。中國崛起後,以中國為中心的「華語市場」概念帶來「華流」;媒介平台化後,在國家品牌和多元文化主義下,「新台劇」成為台劇創造台流的新道路。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華性與台灣性的協商如何鑲嵌於愛情想像、親密關係,以及溫情主義政治。本書重新思考產製流通背後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化,以及社會形構與電視劇文類之間的交織流動。
《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是「亞洲易學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一部《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探討易學在近世日本思想與文化的角色。第二部《東亞易學史論》(2017年)研究易學在日本、朝鲜、越南及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内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介紹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族群對易學的認識與應用。透過以上三部亞洲易學專著,作者嘗試建構一個脫中國中心主義的「亞洲易學文化圈」概念,對促進全球易學研究(global Yijing studies)有莫大貢獻。本書是首個非漢族易學的綜合性研究,它以原始文獻為基礎,以漢族與非漢族的文化互動及漢族文化在非漢民族的在地化為基本分析架構,以藏族、党項族、蒙古族、滿族、彝族、苗族及回族,一共七大族群為研究個案,探討中國非漢族易學的歷史軌跡、性質與特色。本研究按地緣政治及歷史因素,將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民族分為三大形態:周邊帝國民族、統一王朝民族及境內少數民族。它們亦分別代表非漢民族對漢族易學的三種不同文化反應:在地化、漢化、雙軌化。在嶄新的研究領域及視角下,本書有助瞭解易學在非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非漢族易學在「亞洲易學文化圈」的定位。
本書蒐集、譯註日治臺灣時期的醫療、公衛重要史料及文獻,是研究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重要的必備書。內容共分三部分:第壹部,譯註堀內次雄、丸山芳登撰寫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記述當時醫療、公共衛生重要大事之經緯。第貳部,譯註最重要的史實紀錄,即丸山芳登的大作──《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詳實記載各項調查、統計成果,完整呈現當時醫療、公衛之整體面貌。第參部,編者精心選譯當時具關鍵意義的醫療、公衛的法規與文獻,是深入了解日治臺灣醫療公衛政策理念與想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書主要針對高中與大學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初學者,及想學好C++11程式設計的讀者所設計。書中文字敘述力求淺顯簡潔,並以大量範例、片語、學習要點、風格要點等方式,逐步引導初學者進入程式設計的領域。這本書以「重構」為中心,也就是以一再改寫來引導初學者,強調機制的原理與應用,並用於程式之中。期待藉此正確的程式設計技術傳遞給廣大讀者群,以提升讀者對程式設計的興趣。本書特色1. 以「重構」為中心,也就是以一再改寫來引導初學者。2. 透過「學習要點」、「風格要點」、「特殊字元」等設計,隨時提醒讀者各項學習重點,以提升學習效率。3. 本書搭配專屬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cplusplusrefactor),提供各章練習題、作業,並隨時更新相關補充資料、程式碼等資訊。4. 以更多完整範例、相關圖示說明複雜的觀念與方法,同時強化各範例間的關聯性,讓讀者能從中反覆練習、更瞭解所學之實際應用。
臺大圖書館根據所藏《琉歌大觀》抄本所編製的全文翻刻暨現代日文語譯及解題的刊行本出版《琉歌大觀》全四卷。原稿為沖繩學學者真境名安興編纂,歌謠取材涵蓋時間自1461年迄於1917年,長達456年,為琉球文學的重要寶典。臺大圖書館透過合作計畫,與琉球大學學者群將該批史料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校注及索引,及撰寫解題。《琉歌大觀》分年出版為四卷(冊)套書,2023年出版第四卷(冊),翻刻館藏:(1)《琉歌大觀 卷四》〈第十八輯〉、〈京太郎の歌〉及〈宮古島のあやご〉(2)《琉歌大觀 卷五》〈八重山島の歌〉。各輯歌謠以三段式編排,上段為翻刻原文,中段為日文語譯,下段為注。卷末附上〈歌名一覽〉,以方便利用。
This edited volume is intended to showc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collaborative intellectual enterprise that the Asian Barometer Survey (ABS) network has built up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commemorate 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BS, we invited ABS partners to contribute their intellectual findings to this edited volume.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this volume consists of twenty-seven chapter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contains eleven chapters that are based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ies and are updated based on the latest ABS data.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ok focuses on issues specific to each country or autonomous territory and consists of sixteen chapter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are potential threats to third-wave democracies, evolving ideology in one-party states, cases of denied democracy, and peculiar challenges faced by long-term democracies. The contributors are the indispensable partners that have made the ABS possibl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addition to celebrating the long-term collective efforts of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BS project, this edited volume also sets out to address the ongoing debate ove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in Asia.亞洲民眾如何看待民主正當性為紀念亞洲民主動態調查二十周年,本書邀集合作夥伴將研究發現集結成書。本書的第一部分包含十一章,這些章節奠基於先前已發表的研究,並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進行更新。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十六個國家或地區的特別議題,討論的主題包括第三波民主化的潛在威脅、一黨專制國家意識形態的演變、民主體制崩潰的案例,以及自由民主國家面臨的特殊挑戰。本書除了分享過去集體努力的學術成就外,也就亞洲民主前景提出看法與建言。
唐君毅先生是近代中國最受人注目的一位思想家,惟大部分關於他的討論均忽視了其思想背後的問題意識:唐先生的思想實是對「唯物主義」所作的一個回應。至於唐先生回應唯物主義的方法,並非純然破斥唯物主義的不足,而是強調吾人當開拓一己的心靈,藉以從唯物主義中超拔出來。簡言之,唐先生是希望我們成為更健全的人,從而由最平凡的道理中察看出神聖的價值。本書嘗試以一嶄新的角度闡釋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系統地論述唐先生的哲學視域、文化理論與修養工夫,全書不但內容豐富,並有作者的獨特見解,其當對讀者了解唐先生思想的價值乃至當代新儒學的特色有所啟發。
為什麼以利潤為導向的台商,和以尋租為動機的中國政府機構,會認為合作符合共同利益?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人也是受害者,這種雙重性點出當今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糾結。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展模式。作者結合宏觀歷史角度和田野調查,提供創新觀點。在中國的開放改革年代,台商以特殊而靈活的身分進出中國,連同其他外資,協助啟動中國與全球的連結,並將資本主義制度引進中國,迂迴造成「中國崛起」。在此過程,中國也表現出自身體制韌性,並展現角逐科技霸權和地緣政治優勢的企圖心。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試圖撼動美國在區域和全球支配力,其根本之道在於有實力從物質基礎層面挑戰美國的經濟科技霸權。但中國實力仍未臻成熟之際,習政權過度延伸國力,對內鎮壓、對外威脅跋扈,引發幾近全球規模的警戒。而「中國模式」曾經璀璨的爆發式成長,如今竟成為持續發展的絆腳石。這個貫穿全書的觀點,從本書初版定稿迄今五年,歷經國際政經局勢變遷之驗證而益發清晰可辨。增訂版保存原書論證和資料結構,更新部分數據和資訊,修正筆誤和錯誤,並加上新版註。此外,精選數十張田野過程中拍攝的彩色照片,記錄當年光影和人物。
本書以跨地域和跨學科領域途徑研究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不只是大家熟悉的「抗疫鬥士」和「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被忽略的公共知識分子、外交家、社會活動家、人文主義者、遊記作者和文史學者。作者討論的問題包括伍連德為何引進一群南洋知識人才?如何鋪墊現代中國的醫療和衛生體系?又如何將中國的醫學、歷史、社會和文明介紹給西方世界?伍連德可說是世界防疫醫療史、南洋華人史,及現代中國知識生產和交流史三者互動的樞紐人物。本書從伍連德個人的身分和事業、到他引領南洋知識群體建構中國現代醫衛平臺,再到他的跨領域活動和人文關懷,以更寬廣的視野和多維角度切入,重新理解這位跨域南洋知識分子在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定位和意義。
本書以泰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為切入點,探討台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之動態過程,一方面關心其文化觀念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如何展現各自的內涵與實踐方式,另一方面探究地方社會文化在殖民統治、國家、資本主義、世界宗教等影響下,不同秩序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此辯證過程涉及社會性人觀、文化意象、交換、族群與認同、情緒與情感、生產模式、轉宗等議題,具有人類學理論的意涵和南島區域研究的關懷;其中各種結構原則、文化觀念之間交織、競爭與再創造,更與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化資產」及「傳統領域」的論辯息息相關。作者從歷史與文化脈絡反思當代概念、提出不同視野來面對爭議,除了讓讀者了解台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過程,也提供學術工作者結合理論關懷和社會實踐的可能方式。
《現代文學》雜誌於一九六○年由臺大外文系南北社同學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其後臺大中文系新潮社同學加入,合衷共濟、共同努力,成為影響臺灣文壇最重要的雜誌,也為當時尚為新銳的作者們,披露了許多甚具實驗精神與風格創新的好作品,互相激盪,蔚為風潮……白先勇教授在遠離母校多年之後,於二○○八年應邀返回臺大擔任文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柯慶明教授則自加入《現代文學》始,一直留校服務迄今。二人決定編一套選集,並希望由臺灣大學來永久發揚、推廣,當時勇於創發與互相激盪的文壇盛況,遂決定交由臺大出版中心編輯出版。目前編成的《現代文學精選集》共五冊,分別為小說三冊、散文與詩各一冊。本書為《現代文學精選集》中之詩,共收錄一百二十首,分別出於五十四位詩人之手,詩人為:余光中、夏菁、戴天、向明、阮囊、敻虹、方莘、荊棘、葉珊(王靖獻)、覃子豪、愁予、桓夫、杜國清、黃用、辛鬱、葉維廉、周夢蝶、錦連、曠中玉、洛夫、白萩、杜若洲、施善繼、非馬、王憲陽、潛石、黑野、鍾玲、淡瑩、藍菱、溫健騮、方艮、蓉子、羅門、商略、梅新、洪素麗、劉延湘、翱翱、蘇紹連、景翔、商禽、管管、張默、羊子喬、高大鵬、羅青、林梵、鴻鴻、鄭烱明、吳晟、渡也、蔣勳、張錯等。
本書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臺大教學傑出的教師們充滿熱情,他們熱愛所學、熱愛工作,基於自身的經驗,鼓勵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的身教、言教,直接感染學生的學習態度;師生間教學相長在浩瀚的學術領域中持續精進。
經歷1949江與海的離散與創傷,從記憶與書寫探尋外省移民的在地群體認同感。1949年前後,蔣介石政權遷移至臺灣,百萬人流離失所、飄洋過海,引發被迫流亡的「外省人」與被迫接納的「本省人」,雙方各自歧異卻又彼此相連的衝突與動盪。本書運用三大理論支柱──創傷、記憶與離散,闡述近代最龐大卻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段東亞人口大遷徙,但並非深究國共內戰的勝敗,而是藉由書寫平民百姓逃難的苦難回憶,說明他們如何受到影響。作者透過口述訪談及文獻檔案,探討這段歷史軌跡所衍生的四種社會創傷──逃離中國的社會創傷、希望消散的社會創傷、中國返鄉的社會創傷、返回臺灣的社會創傷,以及事件四十年後,他們的後代如何以家族親身經驗為中心,利用共享記憶復原且創造出懷舊文化產物,進而建構一套與離散完全相反的臺灣外省群體在地化與認同感。最終希望讀者由此體會「同理、和解與正義」。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Taiwan’s New Literature was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realism.The year 2022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fiction writing in Taiwan, and also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For the former, this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Chui Feng’s “Where Will She Go?” For the latter, it i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James Joyce’s (1882–1941) novel Ulysses, and Anglo-American writer T. S. Eliot’s (1888–1965) poem The Waste Land. When the Alphabet Lab was first established, it also paid tribut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moder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Taiwan literature. In this special fiftieth issue on “Taiwan Fiction and ‘Realism,’” we once again identify and trace out the pathways and objectives of Taiwan’s writer apostles over the past one-hundred years.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以追風的〈她要往何處去〉為濫觴,發表於1922年,至今剛好一百年。台灣新文學發軔時,歐美現代主義發展已達到高峰,台灣必然受到影響,可見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台灣的演變是與時並進的。在這一專輯的〈導言〉中,張教授將九篇小説平均分成三個階段:日治時期(1922–1945)、戰後(1945–1991)和當代(1992–),且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選錄的考量,一一加以説明。要而言之,所選譯的九篇「寫實主義」小説,題材涵蓋面廣,各以不同的歷史背景,寫實地反映出社會現實。
井上圓了(1858-1919)活躍於明治中期到大正前期,是「東洋哲學」學術領域的主要創始者或推動者之一。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學界開始重視圓了對於東亞思想、學術及社會活動的巨大影響。本書以井上圓了的思想活動及其著述內容和意義進行探析,試圖闡明當今被稱為「中國哲學」或「東洋哲學」的學術領域如何誕生、如何形成之條件和過程。有鑑於此,作者群基於此領域相關最新研究成果,並在整個東亞的視野下,思考東亞近代國家、社會與思想近代化的問題,同時釐清圓了影響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形成之規模、深度及多樣性。
幸運的牛頓,在探索科學中度過快樂的童年。……大自然對他無所隱藏……他在我們前方,堅強、肯定且獨一無二。──愛因斯坦(A. Einstein)動力學是一門包含運動學和運動力學之基礎工程力學。廣泛應用在土木、機械、機電、航空、太空、生醫、輪機、營建、海洋、船舶、水利、運動科技等工程領域,並為當代先進技術,如機器人、電動車、無人機、綠色能源等相關產業發展必備的能力。本書是第一本銜接108課綱「工業類動力機械群」的專業大學用書,並將「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專業工程技術知識之中,可引導讀者成為「快樂的動力學專家」!本書特色:◆ 電影題材應用:融入生活化的電影題材,快樂學習。◆ 無須背誦公式:有效的向量分析建模法(VAMP),立即破題。◆ 邏輯思考解題:連貫性的解題方式G2C2K2,讓問題迎刃而解。◆ 掌握學習重點:清楚的解題流程圖、觀察與思考,建構正確思考模式。◆ 考試必勝寶典:歷年臺大機械所「看電影學動力」考題詳解。
西方哲學之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心靈和身體的關係,也就是心-腦問題或心-身問題。當討論到心靈和身體關係、即心-身問題時,哲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在「心靈的存在」和「實在問題」上思索與論證。作者質疑這樣傳統的心-身問題提問法。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心靈特質提出更合理的問題?本書深入探索腦神經科學實證、歷程哲學、現象學、科學哲學、心靈哲學,乃至中國哲學等各種跨領域研究,提出超越既有視角觀點的世界-腦問題。作者以世界-腦關係的角度切入,試圖在神經科學與哲學界掀起一場哥白尼式革命。除了闡述作者自身的論證之外,本書更重要的特色是:書中邀請國內多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針對作者的重要論點撰寫「序」及「問題與挑戰」,並由作者予以詳實地「延伸討論與回應」。透過這種學術論辯,期盼能讓讀者一窺「原來自己的大腦不只是在腦袋內,而是一直和宇宙有著連成一氣」的最深刻奧祕!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兩大問題為中心,一是對外關係,二是改革運動,而這兩大問題又相互牽連。在對外的情勢上,北宋承受著遼、夏強敵的威脅,當外患進逼時,讓人警覺到內憂。由於中國對外一向有「修德來遠」的主張,北宋在取得對外和平的同時,也可能進一步從內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來遠」的意義從維持和平的消極態度,轉化為改革內政的積極要求。《北宋的改革與變法》主要爬梳北宋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的緣由、實施內容及其施政阻力與偏失,進而探究熙寧變法與北宋晚期黨爭激烈化之間的關係,以及新法對於南宋歷史的影響。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在宋史所扮演的腳色,並藉此說明這兩次改革事件是把握北宋政治史概觀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