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理性:走出科學神話、經濟迷思與體制牢籠,解救現代人孤獨、焦慮、迷惘的哲學處方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人類的理性
	造就了繁榮的科技資本主義社會,
	但我們真的更幸福嗎?
	為什麼我們仍時常感到迷惘?
	
	課程講座爆滿、最接地氣的哲學教授紀金慶
	邀你來一場科技時代的人性思辨課!
	
	#大數據、AI世代最需要的思維與視界,拒絕成為科技與商品的俘虜
	#破解現代社會「理性」的偽裝術,解救現代人的孤獨、焦慮與不安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感受過一股莫名的空虛感?
	或曾問自己:我做這些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我在這裡?我是誰?
	
	人類理性確實使科技與物質生活取得空前的進步,
	然而,當理念被大數據取代、藝術等於展覽、人變成人力資源,
	我們如何重拾生命意義,過一種不被「偽理性」所宰制的人生?
	
	作者紀金慶從求學期間就不斷自問上述問題,看著同學在畢業前一個個擁有明確的未來方向,彷彿人生就像一場永恆的競賽──在學校比成績、在職場比業績,他不禁納悶:人生就只能這樣嗎?帶著這些困惑和焦慮,紀金慶反其道而行,一頭栽進哲學的世界裡尋找答案,最終誕生了這本書。
	
	在《偽理性》中,他以深厚的哲學功力為底,交織史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等知識,點出造成現代人自我迷失的根源,就在於把「計算性思維」視為理性的唯一內涵,而且這種變質的理性還經常偽裝成能解決我們生命困惑的唯一解藥,使我們忘了人還有追求意義的深層需求。透過哲學反思,我們應當重新探索理性的多重樣貌,找回更有人味、也更豐盈的人生。
	
	▌全書分三大部分──
	第一章以過去一世紀以來的哲學、社會學理論,解析現代社會的本質是什麼?為何現代社會會將「生命」問題簡化成「生存」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現代人越來越孤獨和迷惘?
	
	第二章則指出,現代的科學理性、技術理性與經濟理性在主流觀點下可能的盲點為何,試圖說明當現代理性為社會帶來豐碩成果的同時,其實也給人類文明帶來前所未見的惡果。
	
	第三章透過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這三位影響當代思潮甚鉅的哲學家之眼,仔細審視現代社會的結構,並希望讓現代人在遭遇生命困頓、對生活迷茫時,能有另一種關於人生的思考方向,聆聽生命的弦外之音。
	
	▌本書精采預告──
	▶「理性」一詞從道、邏輯、尺度到數學計算,內涵不斷限縮,是否代表人類理性正逐漸窄化?
	▶什麼是「計算性思維」?它如何操控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越來越不像「人」?
	▶在崇尚商品消費的社會,個人如商品般展示自己,實際上卻是放棄自己以加入市場,藉此獲得自由?
	▶以「回歸實事本身」為哲學宣言的現象學開創者胡塞爾,為何指出現代文化的危機與現代科學息息相關?
	▶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海德格,為何會說:人的一生就是為某種難以言喻的「什麼」而活著,當那個「什麼」向我們生命襲來,就是我們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刻。
	▶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要我們學會像「藝術家」那樣去感受眼前的世界,這是什麼意思?
	▶如果現代社會的信念改由資本主義的邏輯所引導,「愛」是否會因此變質或扭曲?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名人,理性推薦│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
	吳子霏│新生代演員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張 西│作家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鄭宜農│創作歌手
	蔡傑曦│攝影作家
	4Samantha│攝影作家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一本講人話的書,為你開啟體驗哲學的門。」──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朱家安
	
	「明明每樣產品都附有詳盡規格表、日常生活還有網紅示範、維基百科包辦解惑、科技瞄準火星移民,為什麼我們的焦慮與憂鬱有增無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林靜君
	
	「社會的掌紋隨著時代演變,有時候以為握緊手心就擁有時代,事實上我們的每一個『此刻』都是從遙遠的過去累積、汰換而來。讀紀老師的文字,便會開始看見那些『此刻』背後隱藏的事物,不因為擁有人類的現在而驕傲,而是繼續以探問與反省保持謙卑。」──作家│張西
	
	「紀老師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閱讀老師時而一針見血、時而感性抒情的見解,好像回到那些努力試著釐清這個世界的時光;逐漸便能相信這個看似過度強調理性的社會,其實有更美麗深邃的可能。」──攝影作家│蔡傑曦
	
	「現代社會充滿問題。但很多時候重點不在於問題,而在提問的方式。問的方式錯了,很難有好的答案。紀老師的提問觸摸生命。如同好的提問讓思考帶領行動,讓思考成為行動。」──攝影作家│4Samantha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現代理性社會的三項特徵
	第一節 無聲的吶喊:孤獨、焦慮與疏離感
	孟克〈吶喊〉的無言焦慮、迷惘與疏離感
	〈農鞋〉──晚年梵谷的孤獨自畫像
	兩幅畫作所描繪的文化創傷與「另一種真實」
	第二節  深度的喪失:逐漸消逝的生命意義
	從「理性」的詞義演變考察理性的「異化」
	窄化後的現代理性無法涵蓋人性的深層需求
	科學要求的「明證性」所忽視的生活經驗
	不再追問人生價值的「工具理性」
	不關注事物的「意義」,僅追求事物的「效益」
	將「生命」問題簡化成「生存」問題的現代社會
	第三節  自由的屈從:放棄自我以獲得救贖
	文藝復興帶來的自由是真的自由嗎?
	人的唯一的自由,是在上帝面前放棄自由
	全新的上帝──資本主義和祂「看不見的手」
	
	第二章  揭露主流文化下的現代理性三大危機
	第一節  科學神話的迷思:現代理性對「實證」的無上推崇
	近代科學的起點不是「歸納經驗」而是「規定經驗」
	奠定科學標準的牛頓「慣性定律」
	科學只是有限的、有一定適用範圍的經驗
	總是被科學理性排除在外的人文關懷
	科學理性的「精準性」不等於「嚴格性」
	科學研究也具有高度的人文性格
	科學與商業、政治、社會的合作關係
	第二節  技術體制的迷信:現代理性對「實效」的瘋狂追求
	一個看似冷靜客觀、價值中立的理性判準
	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程序的納粹政權
	無限制要求「實質效益」的現代體制
	第三節  經濟指標的假象:現代理性對「利益」的無盡追逐
	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盲點
	不切實際的「經濟全球化」
	繁榮和自由只屬於強國與跨國企業資本家
	讓人與文化同時失格的主流經濟思維
	主流經濟思維之外的另一條出路
	
	第三章  現代理性危機的救贖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 破除計算性思考,回到由意識賦予意義的生活世界──胡塞爾的觀點
	如果科學是唯一標準,哲學算不算一種「知識」?
	對理性文化的質疑及對「意識」的全新見解
	「意識流」是我們意識與知識建構的起點
	人不只是被動吸收經驗,也主動賦予意義
	將「有情眾生」與「無情天地」對立的現代科學
	突破實證科學的盲點,以哲學反思返回生活世界
	第二節 聆聽存有的召喚,領會生命的本真意義與深度經驗──海德格的觀點
	重新找到一個對抗主流文化的「視角」
	由多元視角所構成的生活世界
	從生命之流領受了什麼,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生活再也無感的活死人狀態
	人不僅僅只是存活著,還存在著
	重返最日常也最神祕的生活世界
	第三節 以身體與知覺為思考起點,返回靈動的經驗世界──梅洛龐蒂的觀點
	操縱事物又遠離事物的現代科學
	像藝術家那樣去觀看、去感受
	你看見什麼?什麼被你看見?什麼讓你看見?
	第四節 揭穿現代人廉價而虛假的愛,重新喚醒愛的能力
	資本主義社會下廉價而扭曲的愛
	沒有真實個性的愛與自由是虛假的
	愛是一種喚醒愛的能力
	
	附錄:東西方思想的關鍵差異
序/導讀
	序言
	
	不知道你是否曾和我一樣對眼前的這個世界感到迷惘?
	
	之於我,那種擔心自我迷失的焦慮未曾在我的生命裡中斷過。
	
	十五年前,大學的最後幾年,那時我還是商學院的學生,看著身邊的同學在畢業前一個一個找到自己的方向,嚮往著進入社會、尋找自我成就的道路,而我卻往反方向地方走,誤打誤撞走進了哲學的世界。
	
	那時的我,其實並不確定自己選擇的道路是一種追尋,抑或逃避。我只知道這整個生命何去何從的意義問題困擾著年輕的我。
	
	我是誰?
	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這些問題,當時沒有人可以給我答案,甚至沒有人願意和我坐下來聊聊。那時迷惘的我,總覺得要投入這個世界之前,我們是否得先理解眼前這個世界才對?但我身旁的人似乎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整個生命問題對他們來說一直很明確──你或是成就、或是落敗。生命是一場延長的競賽,當你是學生時,你的自我定位是成績,當你走進社會,你的自我定位是業績。
	
	因此,我想給自己一個機會,想給自己一點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我報考哲學研究所,投入哲學研究的世界。
	
	然而,當我投入哲學研究時,很不巧的,台灣的思想界正轉進學術工業化的過程。學術的工業化是限縮研究的眼界,每個學術人在過度專精而失去整體視野的情況下,努力找到自己的專業位置。一度我也開始學著限縮自己的研究,一度我也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成熟,但是生命的軌道有它自己的執拗,也有它冥冥中的際遇。
	
	文科研究的養成時間很漫長,漫長到可以讓一個人遇見其他人,我說的是真正會和你生命對撞、砥礪、擦出火花的其他生命,他們會為你的生命反思帶來重重翻轉。因此我感謝我在政大研究所期間遇見的老師和同學,特別是我的指導教授蔡美麗老師,是她和他們為我帶來不同的眼界,是她和他們的人格特質吸引我進入一個又一個的思想世界,讓我的閱讀不侷限於單一專業研究的領域。
	
	十五年的鑽研,不知道夠不夠回答我年輕時的那個問題,但十五年的時間至少讓我學會一件事,那就是:我必須將原本年輕時的那個生命疑問,移置到更寬曠的框架來重新再追問一遍。不能只問:「我是誰?從何而來?將往何去?」因為我們就活在現代世界中,我們的生命問題不可能跟現代世界的命運徹底切割開來,因此想看清問題,必須同時問:「什麼是現代?她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
	
	這本著作的寫作歷經很漫長的時間,甚至一開始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我博士畢業時,正是臉書盛行的時代,作為一個臉書使用者,我羞於我的生活乏善可陳而苦無可分享的事物,因此一開始我使用臉書的方式,是像個書呆子般突兀而尷尬地在臉書動態分享哲學閱讀的種種心得,僥倖的是,幾年下來竟意外得到一些朋友的關注。
	
	本書的編輯劉俊甫先生發現我在臉書上斷斷續續的寫作,似乎並非隨意散亂,而是無意識地向著我們現代社會的核心問題在擴張、在延伸,因此找我商量希望能集結成書。在談定出版計畫後,我因為生活奔波,而後又歷經婚姻和生子,中間有好幾次都想放棄出書的計畫。因此,這本著作的出版,我最終感謝我的編輯劉俊甫先生,是他始終的堅持,才讓這部著作存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