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變現: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
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藝術的關聯之說法,自二十世紀初以來,雖然片片斷斷,但卻長長久久地流傳於西方藝術與文化界。
本書延續作者先前《塞尚與柏格森》的研究,首度以柏格森思潮的角度,綜合詮釋繼塞尚而起的現代繪畫三大流派: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以及未來主義之代表性成員,還有相關旁支:野獸主義支派韻律主義、立體主義支派奧菲主義,以及重要藝術家杜象等六個主題。
希望得以較合宜地檢視:現代繪畫發展裡原有的柏格森思潮之文化背景,而其重要概念與觀點如:綿延、韻律、運動、過程、動力性、同時性、生成、現成、直覺、實在……等,在藝術家之間發展與激盪的樣貌。
本書特色
◆本書以塞尚晚年為先導、以隨後各流派為接續,一個富有變化的柏格森式「時間革命」之各種具體藝術表現,有別於目前常見之形式或畫派分析的研究,增益現代繪畫之內涵。在此意義下,本書具有議題的創新性、論題的延續性,並可為藝術與哲學、藝術與文化背景之密切關係提供更多具體的新例證。
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藝術的關聯之說法,自二十世紀初以來,雖然片片斷斷,但卻長長久久地流傳於西方藝術與文化界。
本書延續作者先前《塞尚與柏格森》的研究,首度以柏格森思潮的角度,綜合詮釋繼塞尚而起的現代繪畫三大流派: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以及未來主義之代表性成員,還有相關旁支:野獸主義支派韻律主義、立體主義支派奧菲主義,以及重要藝術家杜象等六個主題。
希望得以較合宜地檢視:現代繪畫發展裡原有的柏格森思潮之文化背景,而其重要概念與觀點如:綿延、韻律、運動、過程、動力性、同時性、生成、現成、直覺、實在……等,在藝術家之間發展與激盪的樣貌。
本書特色
◆本書以塞尚晚年為先導、以隨後各流派為接續,一個富有變化的柏格森式「時間革命」之各種具體藝術表現,有別於目前常見之形式或畫派分析的研究,增益現代繪畫之內涵。在此意義下,本書具有議題的創新性、論題的延續性,並可為藝術與哲學、藝術與文化背景之密切關係提供更多具體的新例證。
名人推薦
書評
◆「雖然不見得經常符合其原義,但我們經驗到柏格森式時間觀念,諸如其在電影、小說,以及現代藝術所有類型與潮流中的應用。」──阿諾.豪瑟(Arnold Hauser)∕著名學者,《社會藝術史》現代篇(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IV)
◆「他的形上學據說有助於理解新的繪畫方式,而且討論柏格森往往一併討論馬諦斯與畢卡索。」──艾略特(T. S. Eliot)∕諾貝爾文學獎詩人,“A Commentary”, The Criterion. 13, 52(Apr. 1934)
◆「雖然不見得經常符合其原義,但我們經驗到柏格森式時間觀念,諸如其在電影、小說,以及現代藝術所有類型與潮流中的應用。」──阿諾.豪瑟(Arnold Hauser)∕著名學者,《社會藝術史》現代篇(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IV)
◆「他的形上學據說有助於理解新的繪畫方式,而且討論柏格森往往一併討論馬諦斯與畢卡索。」──艾略特(T. S. Eliot)∕諾貝爾文學獎詩人,“A Commentary”, The Criterion. 13, 52(Apr. 1934)
目錄
自 序
緒 論
第一章 柏格森哲學概說
一 前言
二 柏格森熱潮與爭議
三 柏格森思想概述
四 小結
第二章 綿延與韻律:野獸主義者馬諦斯與佛嘉頌
一 前言
二 馬諦斯的「綿延」─繪畫
三 馬諦斯的「綿延」─雕塑
四 佛嘉頌的「韻律」
五 小結
第三章 運動與過程:立體主義者梅津杰與葛列茲
一 前言
二 立體主義者之柏格森風
三 〈立體主義與傳統〉的「運動」與「過程」
四 《立體主義》的時間觀
五 小結
第四章 動力性:未來主義者薄邱尼
一 前言
二 薄邱尼的「動力主義」
三 薄邱尼批判立體主義
四 小結
第五章 同時性:奧菲主義者德洛內
一 前言
二 薄邱尼與德洛內之比較
三 德洛內的「同時性」
四 德洛內的同心圓造形
五 小結
第六章 生成與現成:杜象藝術
一 前言
二 杜象與立體主義
三 杜象的「現成物」
四 杜象的「大玻璃」
五 小結
結 論
參考書目
索 引
緒 論
第一章 柏格森哲學概說
一 前言
二 柏格森熱潮與爭議
三 柏格森思想概述
四 小結
第二章 綿延與韻律:野獸主義者馬諦斯與佛嘉頌
一 前言
二 馬諦斯的「綿延」─繪畫
三 馬諦斯的「綿延」─雕塑
四 佛嘉頌的「韻律」
五 小結
第三章 運動與過程:立體主義者梅津杰與葛列茲
一 前言
二 立體主義者之柏格森風
三 〈立體主義與傳統〉的「運動」與「過程」
四 《立體主義》的時間觀
五 小結
第四章 動力性:未來主義者薄邱尼
一 前言
二 薄邱尼的「動力主義」
三 薄邱尼批判立體主義
四 小結
第五章 同時性:奧菲主義者德洛內
一 前言
二 薄邱尼與德洛內之比較
三 德洛內的「同時性」
四 德洛內的同心圓造形
五 小結
第六章 生成與現成:杜象藝術
一 前言
二 杜象與立體主義
三 杜象的「現成物」
四 杜象的「大玻璃」
五 小結
結 論
參考書目
索 引
序/導讀
自序
「他的形上學據說有助於理解新的繪畫方式,而且討論柏格森往往一併討論馬諦斯與畢卡索。」──艾略特
本書為《塞尚與柏格森》(二○○三年)之續集,是以柏格森哲學的角度去詮釋現代藝術的後續發展。事實上,這二本拙作的綱要,同屬筆者十三年前在沈清松教授指導下的博士論文研究架構的前、後部分。當時手上資料有限,探討不易,可說多少憑著直覺找到這個方向,幸運的是: 沈教授的激勵與指導增強了我的研究動能;其他先進的研究成果與前輩藝術家的文獻,提供了材料與滋養;而同儕的切磋互助,則提振了學習的士氣,以致於當時一鼓作氣,短時間內寫出首章「塞尚的部分」後,幸能獨立成篇,而順利畢業。
投入教職後,服務、教學與長輩事務皆極繁忙,當年未完成的研究項目經常盤旋腦際,曾多次鼓勵同學們參與,可惜一直乏人問津;乃設定目標,逐年自行研究,先後與多位前輩藝術家心靈對話,輾轉經歷幾番曲折,如今暫告一段落,竟然也過了十年。
約百年前的柏格森思潮有如一條繁盛多時,但隨後幾近湮滅的古道;當年,多少各方俊彥、詩人雅士與藝界奇葩,曾經風靡其間,各放異彩;二、三十年毀譽交加的熱潮過後,古道迅速崩塌,眾人或背離遠走、或另闢蹊徑、或偶而追憶。一個世紀後的臺灣小子無意間徜徉古道遺址,聽聞舊事,依稀感受當年的靈光片羽,乃好奇地嘗試在周遭的斷垣殘壁,以及土石埋沒的地表下,找尋前輩們遺留的斷簡殘篇與秘密通道,雖然辛苦,但卻也不無新發現,而欲分享同好。
二本拙作即是相關的過程記錄。本書所附圖片,謹限於已經超過一般版權年限,或已取得使用同意之作品;特別感謝耶魯大學藝廊(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無償提供三張杜象的作品圖檔;但也另有少部分,如畢卡索與布拉克版權聯絡不易,無法勉強列印;但為方便閱讀,且以簡單的臨摩呈現。讀者閱讀之餘,如自行與原始圖文對照,不拘於既有觀點,或亦將同遊於追尋前輩風華與古道興衰,亦應有助於創造力之培養。
本書每章首頁皆選錄藝術家之圖、文,用以突顯各章論旨;特別的是:「緒論」首頁摘錄塞尚,意在銜接先前的論述:塞尚曾以雙關語「希伯來領袖」與擬似「11R」的符號,分別隱喻當時為「猶太領袖」的「HB」(柏格森)。總之,哲學論述與藝術創作彼此互相激盪,豐富了文化之內涵。著名學者豪瑟(Arnold Hauser)於《社會藝術史》(第四冊)中說:「雖然不見得經常符合其原義,但我們經驗到柏格森式時間觀念,諸如其在電影、小說,以及現代藝術所有類型與潮流中的應用。」
本書各章內容前後曾經《哲學與文化》、《東吳哲學學報》與國家科學委員會諸匿名評審先進之指正,獲益良多;本書緣於國科會九十五年度專書寫作計畫(NSC 95-2420-H-227-001)成果報告之改寫;感謝國科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與李鴻賓學長的贊助,以及暖暖出版社協助出版事宜。
尤昭良,二○一三年∕台北釘子堡
「他的形上學據說有助於理解新的繪畫方式,而且討論柏格森往往一併討論馬諦斯與畢卡索。」──艾略特
本書為《塞尚與柏格森》(二○○三年)之續集,是以柏格森哲學的角度去詮釋現代藝術的後續發展。事實上,這二本拙作的綱要,同屬筆者十三年前在沈清松教授指導下的博士論文研究架構的前、後部分。當時手上資料有限,探討不易,可說多少憑著直覺找到這個方向,幸運的是: 沈教授的激勵與指導增強了我的研究動能;其他先進的研究成果與前輩藝術家的文獻,提供了材料與滋養;而同儕的切磋互助,則提振了學習的士氣,以致於當時一鼓作氣,短時間內寫出首章「塞尚的部分」後,幸能獨立成篇,而順利畢業。
投入教職後,服務、教學與長輩事務皆極繁忙,當年未完成的研究項目經常盤旋腦際,曾多次鼓勵同學們參與,可惜一直乏人問津;乃設定目標,逐年自行研究,先後與多位前輩藝術家心靈對話,輾轉經歷幾番曲折,如今暫告一段落,竟然也過了十年。
約百年前的柏格森思潮有如一條繁盛多時,但隨後幾近湮滅的古道;當年,多少各方俊彥、詩人雅士與藝界奇葩,曾經風靡其間,各放異彩;二、三十年毀譽交加的熱潮過後,古道迅速崩塌,眾人或背離遠走、或另闢蹊徑、或偶而追憶。一個世紀後的臺灣小子無意間徜徉古道遺址,聽聞舊事,依稀感受當年的靈光片羽,乃好奇地嘗試在周遭的斷垣殘壁,以及土石埋沒的地表下,找尋前輩們遺留的斷簡殘篇與秘密通道,雖然辛苦,但卻也不無新發現,而欲分享同好。
二本拙作即是相關的過程記錄。本書所附圖片,謹限於已經超過一般版權年限,或已取得使用同意之作品;特別感謝耶魯大學藝廊(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無償提供三張杜象的作品圖檔;但也另有少部分,如畢卡索與布拉克版權聯絡不易,無法勉強列印;但為方便閱讀,且以簡單的臨摩呈現。讀者閱讀之餘,如自行與原始圖文對照,不拘於既有觀點,或亦將同遊於追尋前輩風華與古道興衰,亦應有助於創造力之培養。
本書每章首頁皆選錄藝術家之圖、文,用以突顯各章論旨;特別的是:「緒論」首頁摘錄塞尚,意在銜接先前的論述:塞尚曾以雙關語「希伯來領袖」與擬似「11R」的符號,分別隱喻當時為「猶太領袖」的「HB」(柏格森)。總之,哲學論述與藝術創作彼此互相激盪,豐富了文化之內涵。著名學者豪瑟(Arnold Hauser)於《社會藝術史》(第四冊)中說:「雖然不見得經常符合其原義,但我們經驗到柏格森式時間觀念,諸如其在電影、小說,以及現代藝術所有類型與潮流中的應用。」
本書各章內容前後曾經《哲學與文化》、《東吳哲學學報》與國家科學委員會諸匿名評審先進之指正,獲益良多;本書緣於國科會九十五年度專書寫作計畫(NSC 95-2420-H-227-001)成果報告之改寫;感謝國科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與李鴻賓學長的贊助,以及暖暖出版社協助出版事宜。
尤昭良,二○一三年∕台北釘子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