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方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十分小心引導理性與在科學中尋求真理
談談方法》全名《談談正確引導理性在各門科學上尋找真理的方法》。書中提出「我思故我在」(法語:Je pense, donc je suis)名言。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任何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即「懷疑一切」理論;遇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問題解決後,再綜合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
這本書是笛卡兒以話家常的方式談論他的哲學方法,文字風格上較接近「隨筆」,這種隨筆經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行文……。文學風格是法國哲學家寫作的傳統,易讀而親切,與德國哲學家充滿著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大相逕庭。而且,幾乎所有笛卡兒的哲學的重要觀點都包含在這本小書裡面了,因此本書或許可以說是笛卡兒哲學的發源地,猶如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尼采的《悲劇之誕生》。
---錄自本書〈導讀:笛卡兒的哲學方法:主體性原則的建立〉
談談方法》全名《談談正確引導理性在各門科學上尋找真理的方法》。書中提出「我思故我在」(法語:Je pense, donc je suis)名言。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任何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即「懷疑一切」理論;遇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問題解決後,再綜合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
這本書是笛卡兒以話家常的方式談論他的哲學方法,文字風格上較接近「隨筆」,這種隨筆經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行文……。文學風格是法國哲學家寫作的傳統,易讀而親切,與德國哲學家充滿著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大相逕庭。而且,幾乎所有笛卡兒的哲學的重要觀點都包含在這本小書裡面了,因此本書或許可以說是笛卡兒哲學的發源地,猶如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尼采的《悲劇之誕生》。
---錄自本書〈導讀:笛卡兒的哲學方法:主體性原則的建立〉
目錄
導讀:笛卡兒的哲學方法:主體性原則的建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張炳陽1
譯者序言
方法論
第一章 關於科學的各種研究
第二章 方法的主要規則
第三章 由這種方法提出的幾個道德規則
第四章 理性證明上帝與人類靈魂的存在或元學的基礎
第五章 物理問題的次序
第六章 再進一步研究自然需要的是什麼事
笛卡兒年表
笛卡兒主要著作書目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張炳陽1
譯者序言
方法論
第一章 關於科學的各種研究
第二章 方法的主要規則
第三章 由這種方法提出的幾個道德規則
第四章 理性證明上帝與人類靈魂的存在或元學的基礎
第五章 物理問題的次序
第六章 再進一步研究自然需要的是什麼事
笛卡兒年表
笛卡兒主要著作書目
序/導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生於法國都來(Touraine)的一個小鄉村裡,時在一五九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初在夫雷施(Fléche)中學讀書,教師都是教會裡面的人;在十六歲他就畢業了,時為一六一二年。後在巴黎住了四、五年,至一六一七年,他就離開巴黎到荷蘭去了;復歷遊德國、瑞典、丹麥諸國。在這次遊歷中他因為觀察了許多不同的風俗習慣,對於他的思想有很重要的影響,這他自己在《方法論》中已說了。他自遊歷歸來後,在巴黎又住二年。在一六二八年他自願服皇家軍隊之役;最後至一六二九年復返於荷蘭,避免一切紛擾,潛心著述與思想,開始計畫其一生之偉大工作。他在荷蘭住二十年之久,在此二十年中 他研究數學、哲學、物理學、化學及解剖學等等。他雖以哲學家著名, 在數學上也有很大的發明(如發明解析幾何),對於物理學、化學、解剖學他也極有興趣。有一個故事說,一天有朋友要參觀笛氏的藏書室, 笛氏即引他們到他房後的一間小屋子裡,打開簾子,叫他們看他解剖的 小牛,他說:﹁這就是我的圖書館。﹂由此可以知道他對於解剖學極有 興趣。這在《方法論》的第六章也可以知道。他在一六四九年奉瑞典王 后之召,再赴瑞典講學,卒以氣候過寒,身體衰弱不能耐,遂於一六五 零年死於瑞典,時年五十三歲。至一六六七年,將笛氏遺屍由瑞典運回 法國,而葬於聖愛提教堂(Saint-Etienne-du Mont)。這就是笛氏的一 生。
他的這本《方法論》是一六三七年與 Dioptrique 及 Météores, Geometrie 同時在來地(Leyde)這個地方出版的。後由顧遂里(Courcelles) 譯成拉丁文,這個拉丁文的譯本曾經由笛氏親自校閱過。笛卡兒是近代哲學的開始者,他的哲學所以與古代哲學不同,即是因為他所用的方法不同。他要根據一個確定的方法,一個像數學一樣清楚明白的方法,一個與科學精神相合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不僅是對於古代傳統的哲學起了革命,並且對於後來的影響也很大;我們可以說法國自笛卡兒以後 三百年來的哲學都不能脫離這種方法的影響。所以《方法論》這本書在笛氏哲學中不能不占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雖然笛氏在生前因為應用這種 新方法受了很大的犧牲,但是在他死後亦可以獲得代價了。 我翻譯這本書是根據法文的原本,並參考許多書加以註釋;我想這 種註釋對於讀者了解這本書一定有幫助,所以我的時間一定不是白費。 並且這種註釋在任何英文譯本中都沒有。至於我的譯文,我自己先在草 稿上寫過,看我自己懂不懂、與原意對不對,而後才抄寫下來。總之,我對於這本書的翻譯並不敢草率,我想讀者也能知道。最後我要感謝張東蓀先生替我做一篇序,對於我這本書的出版,他 也有幫助。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 基相於北平
笛卡兒的哲學方法:主體性原則的建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張炳陽
一、引言
笛卡兒的這本小書《談談方法》(1637)有其他中文譯者名為《方法論》或《方法導論》,這裡的「論」從法文的原文看,原意是指「談論」,而不是「理論」或「導論」,因此本書名為《談談方法》是較符合原意的。
這本書相對於笛卡兒的另外兩本比較有名的書《形上學的沉思》(1641)和《哲學原理》(1644)似乎較不受到重視,但是這本書是笛卡兒以話家常的方式談論他的哲學方法,文字風格上較接近「隨筆」,這種隨筆經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行文,自說自話,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笛卡兒的法國同胞蒙田(Montaigne)在早他五十多年前所寫的《隨筆集》(1580)的風格近似於此。文學風格是法國哲學家寫作的傳統,易讀而親切,與德國哲學家充滿著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大相逕庭。而且,幾乎所有笛卡兒的哲學的重要觀點都包含在這本小書裡面了,因此本書或許可以說是笛卡兒哲學的發源地,猶如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尼采的《悲劇之誕生》。
二、笛卡兒哲學思想的根源
哲學史是一條長流,水有源,樹有根,除了極少數天縱英才的哲學家之外,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莫不從前人的思想得到滋養而茁壯,也就說,哲學家的思想都是有所繼承,很少有哲學家能憑空而成一家之言的。笛卡兒哲學思想主要受到哪些哲學前輩的思想影響呢?大約可以提到以下幾個。
首先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原本是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牆上的銘文,這句銘文在蘇格拉底那裡已經不單單是神所啟示的話語,而是神要蘇格拉底去實踐的智慧。我們知道蘇格拉底經常說在他的內心裡有一個靈(daimon)向他說話,並且指導他的行為。這個靈是內在於人裡面,因此在蘇格拉底那裡,這句話的智慧就把他探討外在世界拉回到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建立心靈的主體性原則。如果說哲學就是愛智之學,那麼智慧必須在進入人的心靈中方能尋到。
第二是柏拉圖的「對理念的回憶」。笛卡兒有一個哲學思想「天生的觀念」(innate ideas)顯然與此有關聯。柏拉圖認為人的認識(知識)即是對理念回憶的結果,而這理念是脫離感官經驗,純粹是回到心靈之中方可得到,因此哲學的訓練就是要人脫離感官的具體性,回到對抽象形相(idea)的純粹直觀。所以柏拉圖很重視幾何學,因為幾何學就是一門脫離感性經驗的純粹直觀科學。柏拉圖學園入口的地方有一警語:「不懂幾何學的人莫入!」,而笛卡兒對幾何學的喜好眾所周知,他甚至是「解析幾何學」的發明者。「純粹的直觀」可以說是笛卡兒對柏拉圖「理念的回憶」的改造,這個改造所以更具科學性,是因為直觀中同時結合了邏輯的同一律,笛卡兒的純粹直觀是邏輯同一律的表現,因為直觀(intuition)就是自明(evidence)的真理。
第三是奧古斯丁的「內在經驗」。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學家與護教者,他在基督教信仰上走了一條「內在的」道路,也就是回到人的內心尋求神,他教導人不要往外尋找神,要轉回自身,認為真理就住在人的內心裡面。在思維形式上,奧古斯丁的內在轉向是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的。奧古斯丁的論述方式確實提供笛卡兒建立第一哲學很大的啟發,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及其論述方法的「懷疑」的過程很明顯帶有奧古斯丁的印記。在《論上帝之城》第十一卷中,奧古斯丁說:「如果我欺騙自己,我存在。亦即,人不存在,他就不能欺騙自己;因此,當我欺騙自己時,我恰恰存在。倘若我欺騙自己時,那麼我就存在;當我欺騙自己時、當我的存在是確定時,我如何會在我的存在中欺騙自己呢?因為如果我被欺騙的話,被欺騙的將是我,如果我欺騙過自己,——毫無疑問地——我欺騙自己不是因為我知道我存在。因此,我欺騙自己也不是因為我知道我知道這點。同樣地,像我知道我存在那樣,我也知道這件事:我知道這點。」
以上這一段奧古斯丁論述似乎繁瑣的引文,很明顯與笛卡兒的方法論的懷疑的論述方式極為相似,如果一個人不存在,他就不可能被欺騙,一個人被欺騙,正表示他存在。一個人懷疑是因為他害怕被欺騙,而他懷疑,他就存在,因此「我懷疑,故我存在。」(dubito, ergo sum)正是不能被懷疑的真理。
笛卡兒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幾個「頭銜」:近代哲學創始人、理性主義開創者、身心二元論哲學家等等。但概括言之,笛卡兒哲學有幾個重要的基本論點:以數學作為哲學的典範、以懷疑作為普遍的方法、以心靈作為最高的能力、上帝存在問題的論證、物理世界存在的論證。
三、以數學作為哲學的典範
數學確定了公理,再由公理透過準確的邏輯推演得出一切數學知識,這裡隱含著數學的基礎是邏輯,而邏輯的根本來源是同一律(A=A),同一律是指一物「自身等同」,即斷言:「A是A」。「一物自身等同」不是推論的結果,它是透過直觀直接得到的。由同一律可以得到矛盾律(~(A ˄~A)),矛盾律是指一物自身不等同(即: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是不存在的,即斷言:「~(A ˄~A)」。「一物自身不等同是不存在的」也不是推論的結果,同樣是透過直觀得到的。由同一律或矛盾律可以得到排中律(A ˅~A),排中律是指一物是它自己或不是他自己,排中律是指一物與其矛盾物不能並存,只能存在其一。以上可見,矛盾律是從同一律而來的表述,排中律也是從同一律而來的,不論矛盾律或排中律都是同一律的不同表述,因此同一律是邏輯和數學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律是透過直觀而來的自明的真理(evidence),是絕對不可懷疑的真。笛卡兒在這裡得到一個洞見: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必須從像數學一樣不可置疑的原則出發,方能有穩固的基礎,這自明的真理的演繹必須滿足清楚(clear)、分明(distinct)這兩個條件。清楚是指一物自身呈現在我眼前為我所見,分明是指一物除了具有清楚之特質外,同時自身能與他物作區別。因此,分明之物必然清楚,清楚之物不必然分明。總之,數學演繹是從直觀真理所提供的自明原理出發。
四、以懷疑作為普遍的方法
古代希臘已經有懷疑論存在,基本上這些懷疑論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對對象「不做判斷」,也就是採取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不做判斷除了在知識論和形上學表達了對真理的不確定之外,這些懷疑論者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倫理生活中的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個人心靈不受外在世界的干擾而處於安寧的狀況。因此,這種懷疑論本身認為我們對任何事物無法有真實的判斷,對任何事物都要不作判斷(epoche),以此超越外物得到平靜。但是,笛卡兒的懷疑論與此不同,他的懷疑論目的是追求事物的確定性或真理,因此懷疑只是作為方法,目的是尋找能建構真理大廈(科學、學問)具確定性的起點,也就是第一原理。笛卡兒認為,要尋找這個確定的、不可懷疑的起點,首先我們必須懷疑一切事物的可信度、確定性,這裡的一切事物包括他所信仰的「上帝」和喜愛的「幾何學」,都要對它們採取不作判斷的態度,笛卡兒的不作判斷和古希臘的懷疑論不作判斷是有不同目的,他把「懷疑」當作工具,最終要拋棄它,古希臘懷疑論卻是始終堅持著「懷疑」。
笛卡兒的懷疑進程是這樣的: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是「我在懷疑」本身卻是不可懷疑,如果我要懷疑「我在懷疑」,那麼「我在懷疑『我在懷疑』」卻是不可懷疑的。如果要繼續懷疑下去,可以無限地懷疑,那麼更能確認「我在懷疑」的存在真實性。笛卡兒認為,「懷疑」即「思想」,因此「我在懷疑」即「我在思想」,思想表現出有一個進行思想的「我」的存在,因此:「我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就是笛卡兒有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Cogito, ergo sum)如果說,「我思想,所以我不存在。」這是違反邏輯的,這裡可見「我思,故我在」不是個推論,不是從「我思」推論出「我在」來,這個命題表現出一種「直觀」的真理,直觀就是具自明性的真理,它是同一律的顯示,因此正確來說,「我思(p),故我在(q)」在邏輯上不是表達為 p → q(如果p存在,那麼q就存在),而是應表達為p ≡ q(p等值於q),也就是「我思」與「我在」是等同的,即「我思」= 「我在」,這個等同是被直觀到而具有自明性的,猶如 A = A的直接確定性。附帶補充一下,從語言的角度,拉丁文本身的動詞是以其字尾變化來決定動作者的人稱,「我思」(cogito),其拉丁文一字作為現在式直述動詞標準型之外,字尾的-o也表達了第一人稱單數(我),因此,cogito(我思),同時表達出-o(我)在了。
「我思」本身呈現了人是個自明的、不需要論證的心靈實體,它的全部本質就是「思想」。笛卡兒透過方法上的懷疑確立了形上學的第一原理:思想的我存在。這個原理確立了主體性原則,因此笛卡兒在哲學史上可以說是主體性原則真正的創立者,固然在他之前的蘇格拉底也強調主體性,但它並沒有自明的邏輯性來保證;在他之後的康德完成了哲學的哥白尼革命,也就是以主體性(知性範疇)來建構對世界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笛卡兒的主體性原則是康德先驗哲學的一個根源。
五、以心靈作為最高的能力
即理性(在此或稱為「理智」)作為認識機能。笛卡兒所謂的直觀即是理性(理智)直觀,而非感性直觀,感性直觀參雜了感覺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在其中,甚至容易趨於神秘主義式的直觀。亞里斯多德已經說過,人的心靈最重要的機能就是理智活動。在笛卡兒那裡,理智直觀提供自明(evidence)的原理給心靈從事推理活動,從自明原理演繹出其他原理和定理,以便追求和建構普遍的知識或科學。因為這些原理和定理是從自明的原理推導(演繹)出來的,因此也具有真理性,而根據這些原理和定理所發現和建構的知識也就具有真理性。這些基本上是以數學和邏輯為典範,所以笛卡兒認為理性的演繹功能是在從事邏輯的推理和論證工作,從這些演繹中建起起科學知識的大廈,笛卡兒被稱為理性(理智)主義的創始者是名副其實的,同時也顯示在他之後的理性主義思想家幾乎都重視數學和邏輯在哲學思想中的作用。在笛卡兒來說,直觀和演繹是建構確定性知識的唯二道路。
六、上帝存在的論證
心靈(或靈魂)、上帝和世界是形上學的根本探討主題,笛卡兒尋找到作為心靈的「思想的我」的存在之後,以之作為哲學探討的阿基米德點,進而證明上帝的存在。笛卡兒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這樣的:在我心中存有完滿的觀念,這個完滿的觀念不可能從我而來,因為我本身會受騙和會懷疑表明我是個不完滿者,完滿的觀念不能從不完滿者而來,它只能從一個完滿者而來,這個完滿者就是「上帝」,因此上帝的存在是由祂自己的本質(完滿性)決定的,也就是說,上帝的存在包含在祂的本質裡。笛卡兒對上帝的這種論證在哲學史上一般稱之為「存有論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提出這種論證最有名的是安瑟倫(Anselm,1033–1109),他認為一個完滿的觀念蘊含著完滿者的存在,後來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存有論的論證作了批判,認為「上帝」只是一個先驗理念,並沒有實在性,邏輯和觀念裡的東西並不等同於實在的東西。然而,笛卡兒論證上帝的存在,其目的是利用祂來保證物理(自然)世界的存在。
七、物理世界存在的論證
笛卡兒認為自我是純粹的心靈,物理世界或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心靈與物質都是實體,所謂「實體」是指「一物獨立自存且不依賴他物而存在」。這兩種實體絕然不同,物質不能產生心靈,心靈也不能產生物質,心靈與物質相互獨立,笛卡兒是個心物二元論者。心靈的屬性是思想之物(res cogitans),物質的屬性是廣延之物(res extensa),兩種屬性也互不交涉。我們能有物質的觀念並不是由我們的心靈產生的,而是由上帝提供給我們物質觀念,上帝是全善完滿的,祂不會騙我們,反而是物質世界存在的保證。總之,上帝是心靈和物質這兩個實體的原因和保證。笛卡兒認為,心靈是思想之物,所以它不占有空間,因此不可分割;物質是廣延之物,它占有空間,因此是無限可分割的。而且物質都是運動著,它運動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物質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另一個是來自上帝的推動,上帝是所有運動的第一因,一旦推動之後,物質就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和變化。所以,笛卡兒的宇宙觀是個機械論的宇宙觀,所有物質構成的身體都是一部機器,人的身體也是一部機器。笛卡兒的物理學宇宙觀後來影響法國唯物主義非常深遠,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德拉梅特里(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於1747年出版一本唯物主義哲學著作《人是機器》,從其書名可見其思想主張受笛卡兒的影響。
八、餘論
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作為哲學探討的「第一原理」,所謂「原理」在那個時代的語言用法裡有「根基」的含意,也就是作為學問的開端、出發點的公理。在笛卡兒之前,學術界幾乎在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籠罩之下進行研究,培根(F. Bacon, 1561-1626)和笛卡兒算是最早擺脫亞里斯多德哲學系統的獨立思想家,這兩位都尋求新方法建立自己的哲學,培根成為英國經驗論的始祖,而笛卡兒成為歐陸理性主義的創始者,繼他之後著名的理性主義哲學家有史賓諾莎、萊布尼茲,後兩者的哲學系統也都是以邏輯、數學為典範,而他們所探討的幾個基本哲學觀念大部分的是笛卡兒所重視的,如「實體」、「屬性」、「確定性」、「完滿性」、「天賦觀念」或「內在觀念」等等,這些都主導著後世哲學研究的重要術語。後世重要的哲學家也經常返回笛卡兒的哲學重新評價其哲學意義和重要性,最有名的例子是現象學創始者胡賽爾(E. Husserl, 1859-1938),他要把哲學建立成為「嚴格的科學」,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本質直觀」、「存而不論」(epoche)等等,都是與笛卡兒的哲學精神相通,他自己也是個數學家,甚至有一本名為《笛卡兒的沉思》的作品來反思笛卡兒的沉思。
他的這本《方法論》是一六三七年與 Dioptrique 及 Météores, Geometrie 同時在來地(Leyde)這個地方出版的。後由顧遂里(Courcelles) 譯成拉丁文,這個拉丁文的譯本曾經由笛氏親自校閱過。笛卡兒是近代哲學的開始者,他的哲學所以與古代哲學不同,即是因為他所用的方法不同。他要根據一個確定的方法,一個像數學一樣清楚明白的方法,一個與科學精神相合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不僅是對於古代傳統的哲學起了革命,並且對於後來的影響也很大;我們可以說法國自笛卡兒以後 三百年來的哲學都不能脫離這種方法的影響。所以《方法論》這本書在笛氏哲學中不能不占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雖然笛氏在生前因為應用這種 新方法受了很大的犧牲,但是在他死後亦可以獲得代價了。 我翻譯這本書是根據法文的原本,並參考許多書加以註釋;我想這 種註釋對於讀者了解這本書一定有幫助,所以我的時間一定不是白費。 並且這種註釋在任何英文譯本中都沒有。至於我的譯文,我自己先在草 稿上寫過,看我自己懂不懂、與原意對不對,而後才抄寫下來。總之,我對於這本書的翻譯並不敢草率,我想讀者也能知道。最後我要感謝張東蓀先生替我做一篇序,對於我這本書的出版,他 也有幫助。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 基相於北平
笛卡兒的哲學方法:主體性原則的建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張炳陽
一、引言
笛卡兒的這本小書《談談方法》(1637)有其他中文譯者名為《方法論》或《方法導論》,這裡的「論」從法文的原文看,原意是指「談論」,而不是「理論」或「導論」,因此本書名為《談談方法》是較符合原意的。
這本書相對於笛卡兒的另外兩本比較有名的書《形上學的沉思》(1641)和《哲學原理》(1644)似乎較不受到重視,但是這本書是笛卡兒以話家常的方式談論他的哲學方法,文字風格上較接近「隨筆」,這種隨筆經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行文,自說自話,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笛卡兒的法國同胞蒙田(Montaigne)在早他五十多年前所寫的《隨筆集》(1580)的風格近似於此。文學風格是法國哲學家寫作的傳統,易讀而親切,與德國哲學家充滿著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大相逕庭。而且,幾乎所有笛卡兒的哲學的重要觀點都包含在這本小書裡面了,因此本書或許可以說是笛卡兒哲學的發源地,猶如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尼采的《悲劇之誕生》。
二、笛卡兒哲學思想的根源
哲學史是一條長流,水有源,樹有根,除了極少數天縱英才的哲學家之外,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莫不從前人的思想得到滋養而茁壯,也就說,哲學家的思想都是有所繼承,很少有哲學家能憑空而成一家之言的。笛卡兒哲學思想主要受到哪些哲學前輩的思想影響呢?大約可以提到以下幾個。
首先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原本是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牆上的銘文,這句銘文在蘇格拉底那裡已經不單單是神所啟示的話語,而是神要蘇格拉底去實踐的智慧。我們知道蘇格拉底經常說在他的內心裡有一個靈(daimon)向他說話,並且指導他的行為。這個靈是內在於人裡面,因此在蘇格拉底那裡,這句話的智慧就把他探討外在世界拉回到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建立心靈的主體性原則。如果說哲學就是愛智之學,那麼智慧必須在進入人的心靈中方能尋到。
第二是柏拉圖的「對理念的回憶」。笛卡兒有一個哲學思想「天生的觀念」(innate ideas)顯然與此有關聯。柏拉圖認為人的認識(知識)即是對理念回憶的結果,而這理念是脫離感官經驗,純粹是回到心靈之中方可得到,因此哲學的訓練就是要人脫離感官的具體性,回到對抽象形相(idea)的純粹直觀。所以柏拉圖很重視幾何學,因為幾何學就是一門脫離感性經驗的純粹直觀科學。柏拉圖學園入口的地方有一警語:「不懂幾何學的人莫入!」,而笛卡兒對幾何學的喜好眾所周知,他甚至是「解析幾何學」的發明者。「純粹的直觀」可以說是笛卡兒對柏拉圖「理念的回憶」的改造,這個改造所以更具科學性,是因為直觀中同時結合了邏輯的同一律,笛卡兒的純粹直觀是邏輯同一律的表現,因為直觀(intuition)就是自明(evidence)的真理。
第三是奧古斯丁的「內在經驗」。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學家與護教者,他在基督教信仰上走了一條「內在的」道路,也就是回到人的內心尋求神,他教導人不要往外尋找神,要轉回自身,認為真理就住在人的內心裡面。在思維形式上,奧古斯丁的內在轉向是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的。奧古斯丁的論述方式確實提供笛卡兒建立第一哲學很大的啟發,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及其論述方法的「懷疑」的過程很明顯帶有奧古斯丁的印記。在《論上帝之城》第十一卷中,奧古斯丁說:「如果我欺騙自己,我存在。亦即,人不存在,他就不能欺騙自己;因此,當我欺騙自己時,我恰恰存在。倘若我欺騙自己時,那麼我就存在;當我欺騙自己時、當我的存在是確定時,我如何會在我的存在中欺騙自己呢?因為如果我被欺騙的話,被欺騙的將是我,如果我欺騙過自己,——毫無疑問地——我欺騙自己不是因為我知道我存在。因此,我欺騙自己也不是因為我知道我知道這點。同樣地,像我知道我存在那樣,我也知道這件事:我知道這點。」
以上這一段奧古斯丁論述似乎繁瑣的引文,很明顯與笛卡兒的方法論的懷疑的論述方式極為相似,如果一個人不存在,他就不可能被欺騙,一個人被欺騙,正表示他存在。一個人懷疑是因為他害怕被欺騙,而他懷疑,他就存在,因此「我懷疑,故我存在。」(dubito, ergo sum)正是不能被懷疑的真理。
笛卡兒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幾個「頭銜」:近代哲學創始人、理性主義開創者、身心二元論哲學家等等。但概括言之,笛卡兒哲學有幾個重要的基本論點:以數學作為哲學的典範、以懷疑作為普遍的方法、以心靈作為最高的能力、上帝存在問題的論證、物理世界存在的論證。
三、以數學作為哲學的典範
數學確定了公理,再由公理透過準確的邏輯推演得出一切數學知識,這裡隱含著數學的基礎是邏輯,而邏輯的根本來源是同一律(A=A),同一律是指一物「自身等同」,即斷言:「A是A」。「一物自身等同」不是推論的結果,它是透過直觀直接得到的。由同一律可以得到矛盾律(~(A ˄~A)),矛盾律是指一物自身不等同(即: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是不存在的,即斷言:「~(A ˄~A)」。「一物自身不等同是不存在的」也不是推論的結果,同樣是透過直觀得到的。由同一律或矛盾律可以得到排中律(A ˅~A),排中律是指一物是它自己或不是他自己,排中律是指一物與其矛盾物不能並存,只能存在其一。以上可見,矛盾律是從同一律而來的表述,排中律也是從同一律而來的,不論矛盾律或排中律都是同一律的不同表述,因此同一律是邏輯和數學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律是透過直觀而來的自明的真理(evidence),是絕對不可懷疑的真。笛卡兒在這裡得到一個洞見: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必須從像數學一樣不可置疑的原則出發,方能有穩固的基礎,這自明的真理的演繹必須滿足清楚(clear)、分明(distinct)這兩個條件。清楚是指一物自身呈現在我眼前為我所見,分明是指一物除了具有清楚之特質外,同時自身能與他物作區別。因此,分明之物必然清楚,清楚之物不必然分明。總之,數學演繹是從直觀真理所提供的自明原理出發。
四、以懷疑作為普遍的方法
古代希臘已經有懷疑論存在,基本上這些懷疑論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對對象「不做判斷」,也就是採取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不做判斷除了在知識論和形上學表達了對真理的不確定之外,這些懷疑論者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倫理生活中的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個人心靈不受外在世界的干擾而處於安寧的狀況。因此,這種懷疑論本身認為我們對任何事物無法有真實的判斷,對任何事物都要不作判斷(epoche),以此超越外物得到平靜。但是,笛卡兒的懷疑論與此不同,他的懷疑論目的是追求事物的確定性或真理,因此懷疑只是作為方法,目的是尋找能建構真理大廈(科學、學問)具確定性的起點,也就是第一原理。笛卡兒認為,要尋找這個確定的、不可懷疑的起點,首先我們必須懷疑一切事物的可信度、確定性,這裡的一切事物包括他所信仰的「上帝」和喜愛的「幾何學」,都要對它們採取不作判斷的態度,笛卡兒的不作判斷和古希臘的懷疑論不作判斷是有不同目的,他把「懷疑」當作工具,最終要拋棄它,古希臘懷疑論卻是始終堅持著「懷疑」。
笛卡兒的懷疑進程是這樣的: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是「我在懷疑」本身卻是不可懷疑,如果我要懷疑「我在懷疑」,那麼「我在懷疑『我在懷疑』」卻是不可懷疑的。如果要繼續懷疑下去,可以無限地懷疑,那麼更能確認「我在懷疑」的存在真實性。笛卡兒認為,「懷疑」即「思想」,因此「我在懷疑」即「我在思想」,思想表現出有一個進行思想的「我」的存在,因此:「我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就是笛卡兒有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Cogito, ergo sum)如果說,「我思想,所以我不存在。」這是違反邏輯的,這裡可見「我思,故我在」不是個推論,不是從「我思」推論出「我在」來,這個命題表現出一種「直觀」的真理,直觀就是具自明性的真理,它是同一律的顯示,因此正確來說,「我思(p),故我在(q)」在邏輯上不是表達為 p → q(如果p存在,那麼q就存在),而是應表達為p ≡ q(p等值於q),也就是「我思」與「我在」是等同的,即「我思」= 「我在」,這個等同是被直觀到而具有自明性的,猶如 A = A的直接確定性。附帶補充一下,從語言的角度,拉丁文本身的動詞是以其字尾變化來決定動作者的人稱,「我思」(cogito),其拉丁文一字作為現在式直述動詞標準型之外,字尾的-o也表達了第一人稱單數(我),因此,cogito(我思),同時表達出-o(我)在了。
「我思」本身呈現了人是個自明的、不需要論證的心靈實體,它的全部本質就是「思想」。笛卡兒透過方法上的懷疑確立了形上學的第一原理:思想的我存在。這個原理確立了主體性原則,因此笛卡兒在哲學史上可以說是主體性原則真正的創立者,固然在他之前的蘇格拉底也強調主體性,但它並沒有自明的邏輯性來保證;在他之後的康德完成了哲學的哥白尼革命,也就是以主體性(知性範疇)來建構對世界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笛卡兒的主體性原則是康德先驗哲學的一個根源。
五、以心靈作為最高的能力
即理性(在此或稱為「理智」)作為認識機能。笛卡兒所謂的直觀即是理性(理智)直觀,而非感性直觀,感性直觀參雜了感覺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在其中,甚至容易趨於神秘主義式的直觀。亞里斯多德已經說過,人的心靈最重要的機能就是理智活動。在笛卡兒那裡,理智直觀提供自明(evidence)的原理給心靈從事推理活動,從自明原理演繹出其他原理和定理,以便追求和建構普遍的知識或科學。因為這些原理和定理是從自明的原理推導(演繹)出來的,因此也具有真理性,而根據這些原理和定理所發現和建構的知識也就具有真理性。這些基本上是以數學和邏輯為典範,所以笛卡兒認為理性的演繹功能是在從事邏輯的推理和論證工作,從這些演繹中建起起科學知識的大廈,笛卡兒被稱為理性(理智)主義的創始者是名副其實的,同時也顯示在他之後的理性主義思想家幾乎都重視數學和邏輯在哲學思想中的作用。在笛卡兒來說,直觀和演繹是建構確定性知識的唯二道路。
六、上帝存在的論證
心靈(或靈魂)、上帝和世界是形上學的根本探討主題,笛卡兒尋找到作為心靈的「思想的我」的存在之後,以之作為哲學探討的阿基米德點,進而證明上帝的存在。笛卡兒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這樣的:在我心中存有完滿的觀念,這個完滿的觀念不可能從我而來,因為我本身會受騙和會懷疑表明我是個不完滿者,完滿的觀念不能從不完滿者而來,它只能從一個完滿者而來,這個完滿者就是「上帝」,因此上帝的存在是由祂自己的本質(完滿性)決定的,也就是說,上帝的存在包含在祂的本質裡。笛卡兒對上帝的這種論證在哲學史上一般稱之為「存有論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提出這種論證最有名的是安瑟倫(Anselm,1033–1109),他認為一個完滿的觀念蘊含著完滿者的存在,後來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存有論的論證作了批判,認為「上帝」只是一個先驗理念,並沒有實在性,邏輯和觀念裡的東西並不等同於實在的東西。然而,笛卡兒論證上帝的存在,其目的是利用祂來保證物理(自然)世界的存在。
七、物理世界存在的論證
笛卡兒認為自我是純粹的心靈,物理世界或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心靈與物質都是實體,所謂「實體」是指「一物獨立自存且不依賴他物而存在」。這兩種實體絕然不同,物質不能產生心靈,心靈也不能產生物質,心靈與物質相互獨立,笛卡兒是個心物二元論者。心靈的屬性是思想之物(res cogitans),物質的屬性是廣延之物(res extensa),兩種屬性也互不交涉。我們能有物質的觀念並不是由我們的心靈產生的,而是由上帝提供給我們物質觀念,上帝是全善完滿的,祂不會騙我們,反而是物質世界存在的保證。總之,上帝是心靈和物質這兩個實體的原因和保證。笛卡兒認為,心靈是思想之物,所以它不占有空間,因此不可分割;物質是廣延之物,它占有空間,因此是無限可分割的。而且物質都是運動著,它運動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物質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另一個是來自上帝的推動,上帝是所有運動的第一因,一旦推動之後,物質就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和變化。所以,笛卡兒的宇宙觀是個機械論的宇宙觀,所有物質構成的身體都是一部機器,人的身體也是一部機器。笛卡兒的物理學宇宙觀後來影響法國唯物主義非常深遠,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德拉梅特里(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於1747年出版一本唯物主義哲學著作《人是機器》,從其書名可見其思想主張受笛卡兒的影響。
八、餘論
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作為哲學探討的「第一原理」,所謂「原理」在那個時代的語言用法裡有「根基」的含意,也就是作為學問的開端、出發點的公理。在笛卡兒之前,學術界幾乎在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籠罩之下進行研究,培根(F. Bacon, 1561-1626)和笛卡兒算是最早擺脫亞里斯多德哲學系統的獨立思想家,這兩位都尋求新方法建立自己的哲學,培根成為英國經驗論的始祖,而笛卡兒成為歐陸理性主義的創始者,繼他之後著名的理性主義哲學家有史賓諾莎、萊布尼茲,後兩者的哲學系統也都是以邏輯、數學為典範,而他們所探討的幾個基本哲學觀念大部分的是笛卡兒所重視的,如「實體」、「屬性」、「確定性」、「完滿性」、「天賦觀念」或「內在觀念」等等,這些都主導著後世哲學研究的重要術語。後世重要的哲學家也經常返回笛卡兒的哲學重新評價其哲學意義和重要性,最有名的例子是現象學創始者胡賽爾(E. Husserl, 1859-1938),他要把哲學建立成為「嚴格的科學」,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本質直觀」、「存而不論」(epoche)等等,都是與笛卡兒的哲學精神相通,他自己也是個數學家,甚至有一本名為《笛卡兒的沉思》的作品來反思笛卡兒的沉思。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