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想像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中文世界首次引進「榮格積極想像方法」專著
★附作者為中文讀者撰寫之實務操作專文,透過四步驟與積極深層書寫,幫助你快速面對來自無意識的訊息
接近無意識,不是只能透過夢!
積極想像,
榮格心理分析不同於佛洛伊德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積極想像是源源不絕、鮮活立體的內在對話
幫助我們找到與自身有關的嶄新訊息
榮格在《紅書》中提到,他在生命最艱困的時期開發了活躍的想像力,拯救瀕臨分裂的自我。這個方法發展為分析的工具,就是積極想像。
現代性的困境與個人意義的喪失有關,需要藉著重新與心靈深處的集體無意識連結,建立新的價值觀,以找到個人靈魂的歸屬。積極想像的實際作法,即是透過繪畫、雕塑、舞蹈、書寫等途徑,把清醒狀態的無意識內容具像化,有意識地與之建立關係,產生有益的效果。
積極想像是個體化歷程的工具,透過這個歷程,個體能全然而有意識的實現自己,得到關於自己的真理。
積極想像亦有助於恢復穩定的心理、幸福感,開發我們所不知道的內在潛力和資源。
本書作者瑪塔.提巴迪是義大利著名榮格分析師,在本書中,她帶領讀者找出如何在積極並有意識的清醒狀態下與深層的無意識接觸,並和這些有生命的意象進行直接的溝通,變化和治癒常常就在這種不受意識干預的情況下悄悄發生。
「消極想像」是比較表面的現象,一種挫敗後的隱性補償。它是失調的因和果,是虛構的、不真實的慰藉,或許與佛洛伊德提出的欲望得到幻覺上的滿足相吻合。
「真實想像」的特點在於我在意識和無意識遊戲中的積極參與和負責,而且是深層心理的純粹表態。唯有在意識學會跟無意識合作的那一刻,人格的和諧、平衡及創造作用才算完成。
名人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陳文玲(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
【推薦語】
【中文版自序】積極面對無意識想像
【給台灣讀者】義大利文版前言說明
前言 利用積極想像,獲得完整心靈的第一手資訊
導論 正視無意識
第一章 深層想像之境
榮格的積極想像法
第二章 心中的風景、植物、動物和人物
心中的風景與植物
心中的動物
心中的人物
第三章 身體意象
運用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
第四章 關於深層意象和個體化歷程的幾個想法
對深度和個體化歷程的檢驗
第五章 關於「接受分析」(和積極想像)
結語
致謝
【附錄一】如何操作積極想像
【附錄二】參考書目
【附錄三】中文版新增參考書目
序/導讀
中文版自序
積極面對無意識意象
我很高興能為《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中文版寫序。這本書於二○一○年在義大利初版問世,今天中文版讓我有機會回頭重新省視這個文本。在義大利出版當時恰逢十分特別的時空環境,一是二○○九年榮格過世五十周年,二是二○一○年《紅書》在義大利出版。這兩件事再度引起大家對心理分析的興趣,其中以積極想像方法尤其受到矚目。
而且從本書義大利文版出版到中文版與讀者相見這幾年間,我參加了不計其數的活動,其中包括在香港國際分析心理學會(HKIAP)擔任計畫主持人、講師和督導員,在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台灣心理治療學會(TIP)擔任應用分析師。因為這些職務,我得以定期且持續地與往往和西方大不相同的人、文化及社會面向對照,發展出心理分析的跨文化觀點。
就心理分析的跨文化角度出發,我注意到,華人學員傾向從實務而非理論去探討心靈,因為與西方不同的是,在知識這條路上東方偏重歸納多於演繹。除了思維模式不同,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專業工具,以處理個人和社會的心理不安也是原因之一。在這個情況下西方講師必須視當地實際情況,在對中華文化的特殊性及特質有所理解的條件下,調整心理分析學講學內容。這個有趣也很有創意的功課,帶動了國際榮格研究對心理分析教學新型態的研究與發展。
本書原本是為義大利讀者而寫,因此亞洲讀者在書中會看到與義大利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相關的指涉,難免霧裡看花。特別是義大利文版的〈前言〉,提及義大利八○年代的政壇人士和電視明星。為避免妨礙閱讀,我在義大利文版〈前言〉之前增補了一篇〈說明〉,是專門為中文讀者所寫,介紹文中提及的義大利人和時空背景。
《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中文版還多了一篇附錄,是義大利文版沒有的,說明積極想像方法實務操作的四個步驟。根據這些年我在香港、台灣、澳門和中國講學,辦工作坊的心得,我在附錄中詳細說明了積極深層書寫技巧,這是我長時間研究而得的一個分析工具,可以當作基礎入門手法應用在積極想像方法上。
在體驗積極想像方法之前,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積極、警醒地面對無意識意象要具備專業能力、要專注,也要謹慎而行,任何一個隨意之舉都有可能造成心靈上的傷害。因此,準備做積極想像的人自身需要有一定時間的深層心理分析經驗,而且心理平衡狀態良好,以避免被無意識意象迷惑,也要避免受困於我透過防衛機制,例如智性化和審美化,做無謂的幻想。因此我建議中文讀者在初期操作積極想像方法的時候,要有專業榮格心理分析師從旁督導,並且善用深層積極書寫以便於熟悉以「觀察者」身分面質我和自性。
我期許《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可以成為中文讀者手中有用的工具,以學會有指向性地積極面對無意識意象,唯有如此,才能活得更自在。
羅馬,2016年10月
試閱
榮格的積極想像法
我們的頭腦裡充滿意象,卻往往不自知。我們如果懂得關注湧現的內在意象,就會發現在我們內心有一個生氣勃勃的言說世界:風景、植物、動物和人物出現在我們的感知中,與我們交談,回答我們的問題,但前提是我們要學會直接面對它們,同時心懷敬意。
關於深層想像,智利電影導演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如是說:
大多數時間我們對於何為想像毫無概念,我們不願被它無所不及的觸角碰觸。除了知性想像之外,還有感性、情欲、身體、經濟、神祕及科學想像……。無論哪一個領域都少不了想像,包括我們視為「理性」的領域也不例外。想像無所不在。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發揮想像力以面對現實,不要侷限於單一視野,而要從多重視角出發。
我們習慣以信念和自我制約中的狹隘範例做為評估準則。對神祕、廣袤、難以預料的現實,我們只能覺察穿透我們視網膜的那些。積極想像是擁有更開闊視野的關鍵,讓我們從他人的觀點闡明生活,從不同角度思索與感受。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能夠擺脫我們自己,跨越個人小世界的疆界向世界展開。
當我們進入無意識想像之境,會發現在那境內一切都是鮮活而真實的,而這個心理真實遠比我們願意相信的更近,也比我們以為的更容易靠近:每一個感受、每一個情緒、每一句話語、每一個生理反應、密集攻擊我們的每一個刺激,只要以心靈之眼觀察,就能夠將它人格化,帶領我們進入那深層想像之境。
到底什麼是「人格化」呢?在榮格心理學中,「人格化」這個名詞指的是自發性地啟動無意識想像,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理過程,會將情緒轉化成意象。而無意識的運作憑藉的確實是圖像,而非概念:
(人格化是以自發方式)汲取經驗,得以看見,談及生存體現彷彿是心靈臨在(……),這種在世界上存在、經歷世界的方法彷彿心理場,事件在那裡交付予人,因此事件成為觸動我們、感動我們並吸引我們的經驗。
即便意象並非自發性出現,仍然保持待命狀態,彷彿貴重寶石的礦藏等待被發掘,一如接下來這個積極想像的例子:
很黑,我在一個山洞裡,僅有微光,我可以移動。我下到深處,那裡有一個藏寶箱,裡面裝滿了金幣,我環顧四週,十分困惑,我沒想到會找到寶藏,我問我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然後聽到一個聲音叫我過去。我很害怕。那個聲音說:過來,你可以拿寶藏,這個寶藏是大家的,不屬於任何人,你並沒有搶走誰的東西。既然你找到了,寶藏就是你的。誰拿到這些寶藏,寶藏就屬於他,只是的到寶藏後要學會運用。
我回答說:我必須來此,看著寶藏,習慣寶藏的存在,但我從未想過可以運用這麼大一筆財富。
那個聲音又說:你要學,要夠強才能擁有寶藏。你要學著變強。
我回答那個聲音說:我先回地面,之後我會再回來,回到地心來。我必須慢慢熟悉這個寶藏。
那個聲音說:我在這裡,由你差遣。
所以,積極想像是榮格心理分析的一種內省方法,透過這個方法,可以有意地、直接地同時清醒地與無意識心理面對面。榮格是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九年間發現這個方法的,之前他跟佛洛伊德的個人情誼和專業領域上都分道揚鑣,因此這段時間很不好過。那些年,榮格這位心理分析之父飽受各種情緒以及不斷湧現的無意識意象折磨,「在地底催促他」。
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中,第六章的標題是意義非凡的〈正視無意識〉。榮格描述他使用什麼方法跟自己的無意識達成協議。我們可以把他的見證當作積極想像法的「主觀」描述,而第一次「客觀」描述則記錄在〈超越功能〉一文中:
為了能夠捕捉那些「在地底」催促我的幻影,我必須深入地下去到他們之間:但我內心不僅遭遇極大阻力,還有如假包換的害怕。我怕我會無法控制自己,會被無意識操控,而身為精神醫學家,我很清楚這意味著什麼。總之,經過漫長的猶豫不決,我意識到沒有其他解決之道。我必須接受這個命運,我必須勇於掌控那些意象,如若不然,就有我被它們掌控的風險。只要我能將情緒轉化為意象,也就是找出躲藏在情緒裡面的那些意象,我的內心就會覺得平靜、安全。我若停留在情緒中,就有可能被無意識的內容物打敗。或許我應該擺脫掉這些,但是如此一來我恐怕難免會陷入精神官能症,最終照樣被無意識的內容物打敗。我的實驗告訴我,從診療角度而言,發掘躲藏在情緒後面的特殊意象是會有所幫助的。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師承榮格,與榮格合作超過三十年,她在一篇被視為論述積極想像的經典論文中,描述榮格探索無意識的方法,提出四個階段,簡述如下:第一階段
要啟動積極想像,首先必須「清空自己腦中我的思維過程」,意識要學會排除批判態度,擺脫所有期待與定見,等待一個自發的畫面浮現。若是沒有任何無意識畫面形成,榮格建議尋求「外力輔助」,例如觀察夢境畫面,或是觀察自身強烈的情緒狀態。客體啟動與否確實取決於「觀察」過程。
第二階段
在這個階段必須「讓無意識的幻想影像進入內在知覺範圍」,而且不能干預這個過程,要讓它在腦海中自由地流動或移動:
我們不該過度努力地專注於它,阻礙它,固定它,也不能太不專注,否則內在影像有可能變化過快,變成一場「內在電影」。
由於無意識影像可能以不同形式浮現,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和動覺等,意識要能捕捉到各自的特性,然後提供最適合的表達工具,好讓它們具有外在可見度。
第三階段
在這個階段,意識被召喚來透過書寫、畫圖、雕塑、音樂或舞蹈「給予幻想影像某種表現形式」。在這個階段,想像者容易發生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讓幻想陷入過於精雕細琢的美感歷程,以至於它有一點像「藝術品」,由於太過重視形式,便忽略了它的訊息或意義。(……)另一個錯誤正好相反:漫不經心地草草寫下幻想內容後就急著詢問意義問題。直覺型和思考型的人格外容易犯這個錯誤,知識分子更糟。凸顯出愛和奉獻的匱乏不足。
積極想像法預設的客體化不同形式中,榮格認為書寫是基本工具之一:
(……)不只實用、重要,而且適切,用文字將整個過程從開始就固定下來,因為我們需要面前有文字作為佐證,才能夠有效制衡自我欺騙的傾向,而這個傾向隨時都有可能顯現。
第四階段
這個階段「是以道德探索自己之前製造出來的東西」,讓積極想像法跟任何其他想像技巧區隔開來:意識排除了自身帶有批判的專注後,讓積極想像自主發展,在讓來自無意識的意象客體化並且以積極方式面對它後,決定立場,也就是評估深層內容物,再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參照,「做出有意識的道德決定」,加入或拒絕無意識的指引。
阿米娜塔.佛法納是非洲曼丁卡族公主,她的爺爺是薩滿巫師。關於這一點,她曾有過如是描述:
當你跨過門檻,或當你打開門(你也可以用其他名詞稱之),你會看見正常人眼睛看不見的,聽見正常人耳朵聽不見的(……)。你切勿被害怕所迷惑,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會變成黑暗的助力,會削弱你的力量(……)。閉上眼睛,跨過門檻,踏上旅途。
接下來的夢境描述,是以象徵手法呈現相同的過渡經驗:
我在深淵邊緣,我靠雙手撐住自己不掉下去,而我的腿和腳在黑暗中懸空。我在那一瞬間做了決定:放開手,我開始往下墜落,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很可能會是死亡。我的身體在黑暗中急速下墜,我很害怕,我不知道下面是什麼地方,但我發現越往下,黑暗漸漸開始減弱,墜落結束,我感覺我雙腳踏的地方很柔軟,讓人覺得很舒服。我的身體很放鬆,全身舒暢。我看著這個山洞,訝異地發現山洞裡有許多金銀珠寶,在那裡,在地底深處。我明白了找到寶藏的祕訣就是要放手墜落跌落谷底。那些珠寶很美,很大,很耀眼,可以帶走,帶到地面。找到這個地方的祕訣是放開一切,讓自己墜落,接受可能喪命的風險:祕訣是經歷死亡的恐懼。
歷來的童話故事裡也常見種種困難和恐懼,特別是當主人翁要去尋找「很難找到的寶藏(無意識)」時。在《金鑰匙》這則格林童話中,那把可以開啟「裝著珍寶的小盒子」的小小鑰匙被封存在冰天雪地的皚皚白雪下:
一年隆冬,積雪嚴重,一個窮苦的小男孩不得不拉著雪車去撿柴薪。等他撿完柴薪放到車上,天氣冷到他不想回家,只想就地生火取暖。他剷除雪堆,打算清出一小塊空地,這時發現了一把小小的金鑰匙,他想既然有鑰匙,那麼鎖應該就在附近。他繼續往地下挖,挖出了一個小鐵盒。
「希望這把鑰匙是開這個鎖的,」男孩心想。「小鐵盒裡一定有值錢的東西。」可是他找了半天沒看到鑰匙孔,最後終於找到一個,但是那個鑰匙孔很小,幾乎看不見。他試了試,那把鑰匙竟然大小剛好。他轉動鑰匙。現在我們就等他打開鎖,打開鐵盒蓋,然後就會知道小鐵盒裡究竟裝了什麼好東西。
關於寒冷的感覺,了解無意識心理歷程的人很清楚那通常與艱難情境、能量系統阻滯、未經整理的創傷記憶有關。就這個觀點出發,在內在畫面間旅行可以是:(……)向生命敞開,披荊斬棘,打破為自衛而設置的藩籬,走向未完成。
榮格在《紅書》中回憶起一場「難以解釋的嚴寒」夢境,夢中的寒冷畫面卻跟成熟果實同時並陳,那是對立的心理經驗,刺激了內在寫實和外在寫實的整體感知:
在一九一四年,六月初和六月底,以及七月初,我做了同一個夢三次。我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那是仲夏的一個夜晚,突然間,難以解釋的嚴寒從星空降下,所有海洋與河流都結冰了,一切綠意都凍結了。
第二個夢跟第一個夢很相似。至於在七月初做的第三個夢,則是這樣的:我在英國某個偏遠地區,必須乘快船盡速返回家鄉。我匆匆趕回家。在家鄉我發現明明是仲夏季節,卻從星空降下嚴寒,讓所有生物都結成了冰。有一棵樹結霜了,沒有果實,因為結冰的關係,葉子變成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有飽滿的有益健康的汁液。我摘下葡萄,送給等待的人群。
我們可以把積極想像實務當作趨近我們心理冰凍區的方法,是透過個體化歷程達到自我療癒的過程。
***
我們現在把時間往後拉。一九三五年。已經年逾六十的榮格應邀在倫敦塔維史托克中心發表六場演講,談的是心理分析最重要的幾個議題。榮格向兩百多名醫生聽眾介紹他的心理分析學幾大要點,同時闡明他理解心理結構和內容物的模式,也描述了他個人在探索心理時採用的方法。
我將特別著重榮格的第五場演講,因為那一場的主題就是積極想像。他主要著墨於該方法的實際層面,為了讓聽眾了解,他說了一則故事:我曾經替一位年輕藝術家作心理分析,他很難理解什麼是積極想像。他做了各種嘗試,都徒勞無功。(……)我無法形容他做的所有努力,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他最後成功地啟動了他的心理想像力。我那時候住在城外,他必須搭火車來找我。火車從一個小站出發,火車站牆上有一個廣告。他每一次等火車的時候就盯著那幅廣告看。那是瑞士小山城米倫(Mürren)的觀光廣告,畫面中是五彩繽紛的西阿爾卑斯山脈,有瀑布,如茵草地,正中央是一座小山……,小山上有幾頭放牧的母牛。他坐在那裡對著這個畫面冥想,想的正是他不懂我口中的積極想像是怎麼回事。然後有一天他心想:「或許我可以試著對那幅廣告幻想,我可以想像自己身在那個畫面中,假裝那是真的。我可以漫步在小山上的母牛間,看著山的另一邊,或許會發現那座小山後面有什麼?」於是他到車站去,想像自己身處在那片風景中。他看見那片草地和一條路,他爬上小山,在母牛間兜轉,來到山頂他往下看,看見一片綠油油的斜坡、一排籬笆和一扇柵欄。他往下走,經過柵欄,發現一條山間小徑,繞著山谷而下,還有一座懸崖。在懸崖的另一邊有一座小禮拜堂,禮拜堂的門半掩。他心裡動念,真想去參觀那間小禮拜堂,於是他打開門,走了進去。在用鄉間鮮花裝飾的聖壇上,他看到一尊木刻的聖母像。他盯著聖母的臉看,這時候從聖壇後面冒出了一個耳朵尖尖的生物,他心想:「這太可笑了。」那一瞬間,幻想結束了。
年輕藝術家離開火車站的時候對自己說:「我還是沒能搞清楚究竟什麼是積極想像。」然後突然間腦中閃過一個念頭:「說不定那個東西是真的。說不定轉眼就消失在聖母像後面的那個尖耳朵傢伙,剛才真的在那裡。」於是他想像自己回到車站,看著那幅廣告裡的風景,爬上小山。等他走到山頂,他自問會在山的另一邊看到什麼呢。然後他看到了那排籬笆,那扇柵欄和斜坡。他對自己說:「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沒問題,都跟剛才一樣。」他在懸崖邊轉了一圈,看見那間禮拜堂。「禮拜堂也在,」他對自己說。「顯然不是幻覺。」他看到禮拜堂的門半掩,心裡很高興。猶豫了片刻之後他說:「等我打開門,會看見聖壇上的聖母像,那個尖耳朵的傢伙應該會在聖母像後面露出頭來,如果結果不是這樣,就表示這一切太荒謬了。」於是他打開門,看到……一切都在先前的位置上,而那個尖耳朵的傢伙跟之前一樣一閃而逝,他才真的說服了自己。他找到了鑰匙,從那一刻起他知道可以依賴自己的想像力,這才終於學會了運用想像力。
榮格在同一場演講中特別強調了兩個很容易混淆的心理進程的基本差異,那就是「積極幻想(想像)」和「消極幻想(想像)」:
我比較喜歡「想像」這個詞,而非「幻想」,因為這兩者並不相同,早年的醫生說到「我們的志業」(opus nostrum)時,都知道應該要透過真實想像而非幻想以完成。換句話說,若要更明確地界定其定義,幻想是純粹的非現實,是幻覺的產物,是短暫印象,而想像則是積極的創造,有其目的性。我同樣也以此做為兩者之間的劃分。幻想基本上是我們的發明物,停留在個人內容物和有意識期望的表面;而積極想像,由字面意義可知,所生成的意象有自己的自主生命,只要有意識的理性沒有介入,所有象徵性事件的發展都自有其一套邏輯。首先要做的,是必須專注在某個特定的元素上。我以我的自身經驗為例說給各位聽。我小時候有一位未婚的阿姨住在一個老房子裡,那棟老房子掛滿了色彩繽紛的美麗版畫,其中一幅是我外公的畫像。他在畫中打扮成主教模樣,穿著主教服光鮮亮麗地站在房子前的一個小小陽台上,陽台跟一道扶手梯相連,旁邊還有一條通往主教堂的小路。每個星期日早晨,我都會去那裡探望我阿姨,我跪在一張椅子上,看著那幅畫,直到外公走下樓梯為止。每一次我阿姨都說:「寶貝,沒有這回事,外公不會走路,他只能待在那上面。」但是我知道我看到他走下來。
現在你們明白那個影像為什麼會開始移動了吧。同樣的,當你專注於一個內在畫面時,那個畫面會開始動,會增添細節,會展開。只不過你們每一次都不願相信,在心裡告訴自己那是你們創造的,那不過是你們自己的發明物。其實你們應該拋開這個疑惑,因為根本不需要懷疑。我們用有意識的大腦製造出來的東西並不多。我們要懂得將自己交給在我們的意識中消失的,也就是德文的Einfälle(突發意念)。
接下來的兩個案例,進一步具體而微地說明「積極想像」和「消極想像」之間的不同。第一個例子是一名接受心理分析的年輕女子的「消極想像」,第二則則是榮格在《紅書》〈重尋靈魂〉那一章中描述的積極想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