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迷思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心理學的迷思》記錄了一個反精神醫學運動與臨床實務的方法論,其將病人視為革命者,也就是能夠改變他們的情緒性與世界的人。在這本引人入勝、非正統的書中,社會治療的創始人弗雷德.紐曼博士,戳破了整個歐洲中心主義心理學以之為基礎的迷思。
名人推薦
●林香君(佛光大學教授、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個體意識的主流心理學與新自由主義全球殖民相依共構,它已精巧建構當今世界成為「主體性心理化」的社會,人們以為出於自主而自我管理情緒、壓力與行為以適應社會,當「適應不良」被視作個人或家內的問題繼而施以病理化、醫療化處遇時,同時是對穿牆越戶的壓迫性體制與意識形態予以忽視、遮蔽和鞏固,去政治實是維持壓迫結構穩定的政治。」.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主要收錄了『社會治療』取徑創始者弗雷德.紐曼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知名演講,挑戰了主流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許多關於(病)人、治療、治療關係、疾患、解方(cure)等等根本預設。即便這些犀利批判都有其對應的特定脈絡,在心理病理醫療模型日益鞏固的當代臺灣社會,仍有助於開啟一場極為需要的對話。」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社會工作存在的使命是維護人性尊嚴、社會正義,和進行社會發展和變革。然而臺灣在二戰後政經情勢下,接受美國移植的社會工作,卻成『社會問題個人化,個人問題病態化』,背離社工精神。然,近十多年,一些臺灣心理衛生社工,於社區發展啟動精神受困者力量的工作精神和方法,而弗雷德.紐曼之基進和革命的社會治療,提醒我們更要帶著歷史、政治性和經濟的視框,與精神受困者和家屬一起組織起來,有意識地投身集體創發實踐─批判之社會變革活動,改變社會受害者角色,於日常轉化,而為『病人即革命者』!」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在當代藝術的實踐領域中,病人即革命者,工具即結果,社群即是自我定義與自我認同的歷史之心,已成為屢見不鮮的通例。《心理學的迷思》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學產業如何透過汙名化、邊緣化、標籤化,讓病者承受的社會與歷史斷裂之痛,被全然遮蔽。本書鼓舞讀者以社群政治的創造性焦慮,投入側翼社群的建造,翻轉社會歷史處境,實為轉化恐慌迷思與成癮迷思的一帖良方。」
目錄
導論
譯者序
前言
序
致謝
導言
1 病人即革命者
2 讓我來談一談「移情」
3 維高斯基的方法
4 危機正常化與憂鬱
5 美國的恐慌
6 成癮的迷思
7 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
附錄
A 關於《危機正常化與憂鬱》的對話
B 關於《美國的恐慌》的對話
C 關於《成癮的迷思》的對話
D 關於《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的對話
跋 走出迷霧的行跡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這本書大概寫了十年。這十年來,反治療(anti-therapy)最終被發展出來並稱為社會治療,我和很多人以不同名稱來實踐它。現在有上百的專業人員使用社會治療直接幫助成千上萬的人,間接受幫助的也許有百萬人吧。
60年代的基進反治療轉變為社會治療,究竟是個大和解,還是更生動的一場骯髒拙劣的演出?我當然認為不是。精確來說,它是一種指認:(1)白人心理學是一個迷思,儘管影響深遠,但作為迷思,它對我們的影響有時候正面,但通常都是負面的(聖誕老人做一點好事,但大部分都是有害的);(2)對付迷思的唯一方式是發展反迷思的歷史(以人為本的,pro-human)實踐(用馬克思的語言來說是「實踐─批判」(practical-critical)的,如革命性的活動;用維高斯基的語言來說是「工具暨結果」(tool-and-result)的辯證方法論),這種實踐不止是進行認知上的批判(迷思會將認知批判當作早餐吃),而且也組織人們(普羅大眾)來摧毀迷思,並使用那些碎石瓦礫來為我們建造一些有用的東西─為我們人類、為我們的自為階級(class-for-itself)。
因此,這是一本是關於建立新的心理學的書。雖然是關於新的心理學,但創造這些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不在於什麼心理學的歷史根源,而是嘗試為幫助人們走出痛苦和壓迫的活動,創造一種有用的工具暨結果(是一種方法,按維高斯基的話是:「⋯⋯同時是先決條件也是結果⋯⋯」)。
毫無疑問,很多被行為主義和實證主義訓練出來的學者,在聽到說心理學是迷思時,會有下意識的反應(按庸俗主義觀點,這是被經濟決定的)。我現在就可以聽到他們像一群史金納的鴿子異口同聲咯咯笑說:「紐曼先生,你所謂的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嘻嘻)」我來轉向學者找尋答案。《法蘭茲‧法農和壓迫心理學》(Fr ant z Fan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Oppression)的作者侯賽因‧阿卜杜拉希‧布汗(Hussein Abdilahi Bulhan),為心理學提供了一個非常簡潔的歷史性的「定義」:
從14世紀到現在,歐洲人及其後代已經在全世界開始展開前所未有的暴力與自我擴張的使命。與此同時,學術圈也興起了一場關於人類處境的辯論。一個被稱為「心理學」的學門在16世紀出現,即使這個新學門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但路德 (Luther)的朋友菲力浦‧梅蘭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創造了這個詞,後來這個新學門開始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開花結果。它發展了自己的概念,擁有眾多追隨者,發展自己的傳統,贏得一定程度的尊重,並小心翼翼地劃定了自己的領土。隨著歐洲征服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歐洲人作為人類唯一的光榮模範,心理學也成為人類經驗的強大專業和科學權威者。
心理學當然不是產生在與歐洲征服及其暴力歷史無關的社會真空中。從開始到現在,這個學門就已經深陷於這個征服和暴力的歷史中,而這一事實往往未被正視且容易被迴避。然而,對於一個以揭露那些被壓抑的,並致力於大量研究而著稱的學科來說,這樣忽視和閃避人類歷史和心理學家在那段歷史中的角色,是令人深感不解的。(1985,P.37)
你看,迷思不會從天而降。它們是被建構來為控制者利益服務的產物,它們甚至被那些受控制的人自我毀滅地採用(如果有效的話)。《心理學的迷思》從爭論和實踐兩方面來「解構」心理學,不是為了創造另一種迷思,而是參與打造另一種不再需要迷思的世界(顯然不是喬治‧布希所謂的「新世界秩序」)。
這本書獻給來自薩伊(前剛果)、阿紮尼、海地、古巴、薩爾瓦多、菲律賓、瓜地馬拉、巴勒斯坦、尼加拉瓜、莫霍克族、皇冠高地、哈林、東洛杉磯、越南等等世界各地的有色人種,他們一直為了摧毀那些破壞我們人性的迷思而鬥爭。直到最後的勝利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鬥爭還在繼續(La lutta continua)!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