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由於注意老人心臟的資訊很多,探討老人心理的研究卻很少,完整介紹老人心理的書籍更少。本書在簡介老人心理、生理、精神醫學等基本概念之後,依序說明老人的:
人心---自我與人格
◎心態──態度與價值
◎心思──認知與學習
◎心性──習慣與上癮
◎心意──記憶與失憶
◎心智──智力與失智
◎心情──情緒與壓力
◎心病──心憂與心死
◎心愛──家人心理
◎社心──人際心理
每章都有一些案例,各以三到四節來說明上述的範疇。每一章最後各找一部相關的電影,簡要介紹劇情、說明該電影對老人心理面的啟示,然後列出討論題綱。
老人常被忽視、漠視、冷淡對待,好多人都忘記老人有顆真實的心。希望讀者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用「理」去認識、去詮釋;因為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下,而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中,所以應多從社會環境去瞭解老人及老人的心理。
人心---自我與人格
◎心態──態度與價值
◎心思──認知與學習
◎心性──習慣與上癮
◎心意──記憶與失憶
◎心智──智力與失智
◎心情──情緒與壓力
◎心病──心憂與心死
◎心愛──家人心理
◎社心──人際心理
每章都有一些案例,各以三到四節來說明上述的範疇。每一章最後各找一部相關的電影,簡要介紹劇情、說明該電影對老人心理面的啟示,然後列出討論題綱。
老人常被忽視、漠視、冷淡對待,好多人都忘記老人有顆真實的心。希望讀者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用「理」去認識、去詮釋;因為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下,而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中,所以應多從社會環境去瞭解老人及老人的心理。
目錄
瞭解老人可傾聽過去、探索心理,展望未來 i
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別有生命情懷 v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Chapter 2心理的生理與神經基礎 25
第一節生理學與大腦 26
第二節認知與神經科學 35
第三節心智與精神評量 39
電影故事 :《當櫻花盛開》 47
Part 2 人格與態度篇49
Chapter 3人心自我與 人格51
第一節自我 52
第二節人格 56
第三節老人人格理論 61
第四節不同老人階段的人格 67
電影故事:《內衣小舖》 71
Chapter 4心態態度與價值73
第一節態度 74
第二節價值 81
第三節動機 88
第四節退化與依附 92
電影故事:《心的方向》 95
Part 3 學習與習慣篇97
Chapter 5心思認知與學習99
第一節知覺 100
第二節認知 105
第三節學習 111
第四節 創造力 116
電影故事:《青春啦啦隊》 120
Chapter 6心性習慣與上癮123
第一節習慣 124
第二節藥癮、酒癮、賭癮 128
第三節能量管理 139
電影故事:《推手》 141
Part 4 記憶與智力篇143
Chapter 7心意記憶與失憶145
第一節記憶力 146
第二節注意力 154
第三節失憶 158
電影故事:《昨日的記憶》 163
Chapter 8心智智力與失智165
第一節智力 166
第二節失智症 171
第三節症狀與迷思 181
電影故事:《長路將盡》 186
Part 5 情緒與壓力篇189
Chapter 9心情與心焦情緒與焦慮191
第一節情緒 192
第二節壓力 198
第三節焦慮與慮病 205
第四節睡眠障礙與改進 211
電影故事:《家傳秘方》 215
Chapter 10心病心憂與心死217
第一節防衛機轉 218
第二節精神分裂症狀 225
第三節憂鬱症 232
電影故事:《女人,四十》 243
Part 6 家庭與人際篇245
Chapter 11心愛家人心理247
第一節家庭功能與系統 248
第二節婚姻 253
第三節夫妻關係 257
第四節親子關係 263
電影故事:《夏日時光》 266
Chapter 12社心人際心理269
第一節朋友與溝通 270
第二節寂寞與孤獨感 276
第三節社會認知 281
第四節社會心理學的議題 285
電影故事:《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 294
名詞索引296
參考書目307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別有生命情懷 v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Chapter 2心理的生理與神經基礎 25
第一節生理學與大腦 26
第二節認知與神經科學 35
第三節心智與精神評量 39
電影故事 :《當櫻花盛開》 47
Part 2 人格與態度篇49
Chapter 3人心自我與 人格51
第一節自我 52
第二節人格 56
第三節老人人格理論 61
第四節不同老人階段的人格 67
電影故事:《內衣小舖》 71
Chapter 4心態態度與價值73
第一節態度 74
第二節價值 81
第三節動機 88
第四節退化與依附 92
電影故事:《心的方向》 95
Part 3 學習與習慣篇97
Chapter 5心思認知與學習99
第一節知覺 100
第二節認知 105
第三節學習 111
第四節 創造力 116
電影故事:《青春啦啦隊》 120
Chapter 6心性習慣與上癮123
第一節習慣 124
第二節藥癮、酒癮、賭癮 128
第三節能量管理 139
電影故事:《推手》 141
Part 4 記憶與智力篇143
Chapter 7心意記憶與失憶145
第一節記憶力 146
第二節注意力 154
第三節失憶 158
電影故事:《昨日的記憶》 163
Chapter 8心智智力與失智165
第一節智力 166
第二節失智症 171
第三節症狀與迷思 181
電影故事:《長路將盡》 186
Part 5 情緒與壓力篇189
Chapter 9心情與心焦情緒與焦慮191
第一節情緒 192
第二節壓力 198
第三節焦慮與慮病 205
第四節睡眠障礙與改進 211
電影故事:《家傳秘方》 215
Chapter 10心病心憂與心死217
第一節防衛機轉 218
第二節精神分裂症狀 225
第三節憂鬱症 232
電影故事:《女人,四十》 243
Part 6 家庭與人際篇245
Chapter 11心愛家人心理247
第一節家庭功能與系統 248
第二節婚姻 253
第三節夫妻關係 257
第四節親子關係 263
電影故事:《夏日時光》 266
Chapter 12社心人際心理269
第一節朋友與溝通 270
第二節寂寞與孤獨感 276
第三節社會認知 281
第四節社會心理學的議題 285
電影故事:《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 294
名詞索引296
參考書目307
Part 1 導論與理論篇1
Chapter 1老人的心理還在發展3
第一節從發展心理學看老人 4
/第二節 老人心理學的內涵 9
第三節主要理論 15
第四節 本書架構 20
電影故事:《桃姐》 23
序/導讀
序
瞭解老人可傾聽過去、探索心理,展望未來
關於過去,老人懂得比較多,因此我們應多傾聽老人家的心聲,瞭解長輩的心理。除了“listening to the past”外,更應該知道如何“looking for the future”,好好展望未來。
如果我們要移民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去瞭解那個地方。那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要移民到「老人國」,而且會在老人國居住很久。有些讀者已經住在老人國了,也想知道其他老人的心理。一個人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平均要十六年,台灣進入65歲的朋友未來的平均餘命比十六年還要長。所以,展望未來時,知道怎麼過老年生活便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人們對老年的心理最常見的有: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去想,能不想就不想;必須想卻又不想面對,最好少看老人,少跟老人說話。即使必須面對時,常常是悲憫同情,可憐老人。這些心態都沒必要,都應該修正,最好的方法就是「瞭解老人」,尤其是「瞭解老人的心理」。
老人與老年有些許不同,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老人則是超過65歲的人。人,才有心理,所以要講「老人心理學」而非老年心理學。另一方面,對老年這階段,有許多生理、心理、社會的議題是與成年階段不同的,各種學問都因為研究長輩而產生,所以最好用「老年學」而不是「老人學」。
這本書是以探討老人的心理為出發點,希望完整、嚴謹、清楚地說明老人的心理,並輔以各種專門書籍、學術研究、專論專題來說明老人的心理狀態。面對老人,最重要的是「帶著真誠的態度」來感受老人的感受。所以作者與許多老人聊天,參與老人的生活,也常常看一些關於老人的電影、紀錄片、小說、回憶錄、報導。如此一來,對這本書的編寫有濃厚的感覺,是靠近老人心理的感覺。
面對老人的心理、心態、言行舉止,最重要的是「科學的知識與專業的剖析」,因此本書大量引用書籍及專業期刊,運用三百多個專有名詞來說明,希望能正確地解釋老人心理學的各種知識。又介紹了十二部與老人心理相關的電影,增加全書的趣味性。為了幫助讀者明瞭筆者獨特的設計,在序言之後,還有一篇〈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別有生命情懷〉的專文介紹。
老人通常喜歡懷舊,在這篇序言中,我先懷舊地要特別感謝幾位老師與長輩。首先是引領我進入心理學領域的湯冠英老師。民國65年我剛進台大,修了一年的心理學。湯老師深入淺出地教導使我獲益良多,兩學期我都得到全班最高分95分。湯老師當時已經是69歲的老人,他讚許我是他教書生涯中最用功的學生,鼓勵之情讓我終生難忘。我後來能從台大社會系第一名畢業,受到湯老師的鼓勵是重要動能。那門課用的課本是Ernest Hilgard(1904-2001)等大師所著《普通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這本教科書非常好,我至今依然保存參閱。
引領我進入老人學領域的是朱岑樓教授,他是我大一的導師,講授「社會學」。我念碩士時的研究所所長也是朱老師,他在老人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民國81年,我參與「第一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的籌辦,已經退休的朱老師專程從美國回來發表論文,對我有許多啟示。引領我瞭解人格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的是黃堅厚教授,他是這方面的權威,我曾經在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做他的副手,常和黃老師討論心理學及老人的問題。
讓我關注並投入對老人服務的有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耀執行長、老五老基金會的創辦人成亮弟兄、信義養護中心的張憲文院長、亞洲大學社工系的黃松林老師等。我擔任理事長的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創辦人梅可望校長、名譽理事長李福登校長,許多位理監事都長期關注老人議題,給我許多啟發。
在序言的最後,要說說一位88歲辭世的老人,也就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我的父親彭駕騂教授。彭老教授在82歲時經歷了失去伴侶的痛苦,卻能在83歲時完成《老人心理學》,又繼續撰寫《老人失智學》(但未完稿)。在父親辭世後,我將這兩本書的精華整理,根據各老年心理學與心理學著作、研究成果,重新編寫成為此書。我一面大量閱讀各種專書,重新編輯說明,一面體會家父對老人議題的用心及對學術領域的專注,期望「青出於藍」,編寫出更符合當前老人心理狀況的新書。
對於已經過了二十多載老年生活的父親所分享的原著,有生命情懷,而不僅是學理。學理的書大部分是理論、是科學研究的成果,但本書不僅如此。編寫者主要是「抄來的」,我更希望能「活出來的」。我已經閱讀及整理了四百多本與老人有關的書籍,也帶領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的團隊推動各項服務老人的方案。對「有年紀的人們」的想法,應算是比較瞭解!我會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愈來愈老的事實,除了主觀的正面思考外,還得在生活中用好辦法去經營,也希望讀者看了,都能高興地享受生命中每一天的祝福。
本書的編寫特別感謝張怡倩小姐的費心費力,從全書的構想到整理資料到初步編輯乃至校對,張小姐都貢獻了智慧與時間。此外,與揚智出版社的范湘渝小姐與宋宏錢先生的討論,對本書的成形也很重要。范小姐出色的編輯能力更是不可不提的。本書之問世,承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葉發行人忠賢之多方指導,特此致謝!坊間在老人心理學領域中所發行之專書或專刊不多,由衷地期待本書能夠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在這一年多編寫此書的日子,我的兒子與媳婦生了一個女兒,使我有孫子也有孫女。我常想到父親,也常思考「要留什麼給子孫」,除了物質上的,我留給他們的是什麼?除了血脈相連,能否帶給他們好的榜樣?除了有限的金錢挹注,能否給予智慧與知識?展望未來,我希望留下好榜樣,讓兒女與孫子、孫女能受到鼓舞,日後能追隨長輩的腳蹤,提供更多付出與服務。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因為瞭解老人的心理而願意為老人多付出、多服務。
彭懷真
2013.1.5
瞭解老人可傾聽過去、探索心理,展望未來
關於過去,老人懂得比較多,因此我們應多傾聽老人家的心聲,瞭解長輩的心理。除了“listening to the past”外,更應該知道如何“looking for the future”,好好展望未來。
如果我們要移民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去瞭解那個地方。那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要移民到「老人國」,而且會在老人國居住很久。有些讀者已經住在老人國了,也想知道其他老人的心理。一個人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平均要十六年,台灣進入65歲的朋友未來的平均餘命比十六年還要長。所以,展望未來時,知道怎麼過老年生活便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人們對老年的心理最常見的有: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去想,能不想就不想;必須想卻又不想面對,最好少看老人,少跟老人說話。即使必須面對時,常常是悲憫同情,可憐老人。這些心態都沒必要,都應該修正,最好的方法就是「瞭解老人」,尤其是「瞭解老人的心理」。
老人與老年有些許不同,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老人則是超過65歲的人。人,才有心理,所以要講「老人心理學」而非老年心理學。另一方面,對老年這階段,有許多生理、心理、社會的議題是與成年階段不同的,各種學問都因為研究長輩而產生,所以最好用「老年學」而不是「老人學」。
這本書是以探討老人的心理為出發點,希望完整、嚴謹、清楚地說明老人的心理,並輔以各種專門書籍、學術研究、專論專題來說明老人的心理狀態。面對老人,最重要的是「帶著真誠的態度」來感受老人的感受。所以作者與許多老人聊天,參與老人的生活,也常常看一些關於老人的電影、紀錄片、小說、回憶錄、報導。如此一來,對這本書的編寫有濃厚的感覺,是靠近老人心理的感覺。
面對老人的心理、心態、言行舉止,最重要的是「科學的知識與專業的剖析」,因此本書大量引用書籍及專業期刊,運用三百多個專有名詞來說明,希望能正確地解釋老人心理學的各種知識。又介紹了十二部與老人心理相關的電影,增加全書的趣味性。為了幫助讀者明瞭筆者獨特的設計,在序言之後,還有一篇〈每部老人主題的電影都特別有生命情懷〉的專文介紹。
老人通常喜歡懷舊,在這篇序言中,我先懷舊地要特別感謝幾位老師與長輩。首先是引領我進入心理學領域的湯冠英老師。民國65年我剛進台大,修了一年的心理學。湯老師深入淺出地教導使我獲益良多,兩學期我都得到全班最高分95分。湯老師當時已經是69歲的老人,他讚許我是他教書生涯中最用功的學生,鼓勵之情讓我終生難忘。我後來能從台大社會系第一名畢業,受到湯老師的鼓勵是重要動能。那門課用的課本是Ernest Hilgard(1904-2001)等大師所著《普通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這本教科書非常好,我至今依然保存參閱。
引領我進入老人學領域的是朱岑樓教授,他是我大一的導師,講授「社會學」。我念碩士時的研究所所長也是朱老師,他在老人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民國81年,我參與「第一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的籌辦,已經退休的朱老師專程從美國回來發表論文,對我有許多啟示。引領我瞭解人格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的是黃堅厚教授,他是這方面的權威,我曾經在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做他的副手,常和黃老師討論心理學及老人的問題。
讓我關注並投入對老人服務的有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耀執行長、老五老基金會的創辦人成亮弟兄、信義養護中心的張憲文院長、亞洲大學社工系的黃松林老師等。我擔任理事長的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創辦人梅可望校長、名譽理事長李福登校長,許多位理監事都長期關注老人議題,給我許多啟發。
在序言的最後,要說說一位88歲辭世的老人,也就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我的父親彭駕騂教授。彭老教授在82歲時經歷了失去伴侶的痛苦,卻能在83歲時完成《老人心理學》,又繼續撰寫《老人失智學》(但未完稿)。在父親辭世後,我將這兩本書的精華整理,根據各老年心理學與心理學著作、研究成果,重新編寫成為此書。我一面大量閱讀各種專書,重新編輯說明,一面體會家父對老人議題的用心及對學術領域的專注,期望「青出於藍」,編寫出更符合當前老人心理狀況的新書。
對於已經過了二十多載老年生活的父親所分享的原著,有生命情懷,而不僅是學理。學理的書大部分是理論、是科學研究的成果,但本書不僅如此。編寫者主要是「抄來的」,我更希望能「活出來的」。我已經閱讀及整理了四百多本與老人有關的書籍,也帶領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的團隊推動各項服務老人的方案。對「有年紀的人們」的想法,應算是比較瞭解!我會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愈來愈老的事實,除了主觀的正面思考外,還得在生活中用好辦法去經營,也希望讀者看了,都能高興地享受生命中每一天的祝福。
本書的編寫特別感謝張怡倩小姐的費心費力,從全書的構想到整理資料到初步編輯乃至校對,張小姐都貢獻了智慧與時間。此外,與揚智出版社的范湘渝小姐與宋宏錢先生的討論,對本書的成形也很重要。范小姐出色的編輯能力更是不可不提的。本書之問世,承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葉發行人忠賢之多方指導,特此致謝!坊間在老人心理學領域中所發行之專書或專刊不多,由衷地期待本書能夠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在這一年多編寫此書的日子,我的兒子與媳婦生了一個女兒,使我有孫子也有孫女。我常想到父親,也常思考「要留什麼給子孫」,除了物質上的,我留給他們的是什麼?除了血脈相連,能否帶給他們好的榜樣?除了有限的金錢挹注,能否給予智慧與知識?展望未來,我希望留下好榜樣,讓兒女與孫子、孫女能受到鼓舞,日後能追隨長輩的腳蹤,提供更多付出與服務。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因為瞭解老人的心理而願意為老人多付出、多服務。
彭懷真
2013.1.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