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童年的祕密(新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名人推薦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舊非常適用當今現狀。我認為甚至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因為今日的我們,面對心理上的嚴重人格障礙更甚以往。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
這是一本樸實無華卻影響深遠的小書。不可思議地,讓許多讀者發現自己被精準且富於同理地描寫,彷彿作者無聲無形地在旁見證了讀者的童年時光,與最深層、隱密的自我。
──《時尚雜誌》(Vogue)
以罕見而深刻的同情理解與平易筆觸,作者的舉例生動又平實,觸動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孩子的記憶中,應該存在著旋轉木馬的優雅與快樂旋律。但有些孩子,生命中清澈的呼喚卻是由怒罵及暴力的畫面交織而成,一幕幕的畫面,一再打擊出他們的眼淚。這是遭受虐待與疏忽的孩子的世界,而此書替他們說出了內心深沈的故事真相。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幸福童年的祕密》這本書企圖解答的,其實是最單純實際,卻又難解的問題:怎麼樣的童年叫做幸福?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不論在診療室或書中,盡是碎裂生命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細膩分析,讀者可以見證創傷生命仍有盼望。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推薦給每個當父母親的人、心輔治療專業人員、兒少社工師……,特別是每一個願意誠實重返童年,探尋生命療癒契機,歸還自己一個完整而健康人生的你。
──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作家)
〔推薦〕
鼓舞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之子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作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何素秋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周仁宇兒童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陸雅青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教授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陳麗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目錄
【推薦序一】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王浩威
【推薦序二】創傷的生命仍有盼望/洪素珍
【推薦序三】童年──你不敢面對的真相/蘇絢慧
【推薦序四】怎麼樣的童年才叫幸福?/陳質采
【中文版序】愛麗絲‧米勒,兒童的辯護者/馬丁‧米勒
第一篇 孩童被賦予的戲劇人生
面對童年的真相
貧窮的富有小孩
丟失的情感世界
尋找真實的自我
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金頭腦
第二篇 憂鬱與自大:否認自我的兩種形式
小孩被忽略的需求
健康的發展
發展障礙
愛的幻覺
自大是自我欺騙
憂鬱是自大的反面
憂鬱是對自我的否認
治療中的憂鬱階段
信號作用
壓抑重要需求
積壓強烈和隱密的情感
內心的牢獄
憂鬱的社會意義
自戀情結
第三篇 輕蔑的惡性循環
對小孩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
如何面對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毀滅了表達自我的能力
反常和強迫重複的行為導是永久的自我輕蔑
赫曼‧赫塞童年被視為「邪惡」的「不良行為」
母親在生命早期扮演社會代理人角色
輕蔑者自己的孤獨
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後記:寫於一九九六年新版付梓之前
【附錄一】積極終止孩童暴力:一九八四年轉載文章
【附錄二】理解孩童的處境:引自《你不該知道》後記
【附錄三】延伸閱讀
【引用著作說明】
試閱
經驗告訴我們,在治療精神疾病的過程中,我們唯一可以永久信賴的重要方法,就是去挖掘隱藏在每個人獨有的童年裡的情感經歷與事實。如此一來,我們是否就能徹底擺脫對童年的美好幻覺了呢?事實證明,也許因為事實的真相實在讓人難以承受,因此,人的幻覺無處不在,藏身於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可是,了解事實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逃避它的代價,將是嚴重的身心疾病。為了擁有健全的身心,我們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去發現那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事實,這個事實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它最終卻能使我們重獲自由。如果不這麼做,僅是滿足於頭腦中的「知識」,我們就會繼續被禁閉在幻覺和自我欺瞞的世界裡。
沒有人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在童年受到的傷害是不會自動消失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修復自己,以重獲健全的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便需要更仔細地洞察藏在自身內在的訊息,並把它有效地帶到意識中,這個過程必然不平順,卻是唯一能使我們擺脫無形的童年牢獄的出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自己從一個無意識的童年受害人,轉變為在現實生活中的有責任感的人。這樣的人由於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發生了什麼,因此能夠與那些記憶共存。
然而,大多數人都適得其反,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仍影響著現在的生活,甚至,有許多人根本不想知道自己的過去。他們不自覺地生活在過往被壓抑的童年情景中,意識不到那些光景已不復存在;他們仍然對過去所害怕的事心有餘悸,並不了解它們儘管曾經真實,但早已隨時間消逝。他們的生活被無意識的記憶、被壓抑的感情和需求主宰,幾乎決定了一切。
壓抑童年所經歷的可怕虐待事實,使許多人不但毀滅了自己,也斷送了他人的生活。他們那無意識的對報復的渴望,很可能使自己捲入暴力的深淵,燒屋毀店,對人施暴,透過這種毀滅的方式,他們掩蓋屬於自己的事實,以避免再次體驗到孩提時承受過的絕望折磨。這種暴力行為經常以「愛國主義」,或各種宗教信仰的名義發生。
另有些人,則是在各式各樣的自我折磨和自虐行為中,主動地、或無意識地延續著曾經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痛苦,卻自認為這些行為是種「解放」。有些女子在乳頭穿洞,掛上乳環,並因此獲得上雜誌機會;她們驕傲地宣稱這麼做不會疼痛,甚至覺得好玩。她們所說的都是真的,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她們就必須學會不對疼痛產生感覺,所以到了今天,她們也會不計代價地去避免感覺到那個被父親強暴的小女孩心中的痛苦,並被迫去想像那是很好玩的事。
被壓抑的痛苦還會以更個人的形式表現出來。譬如一個小時候受過性虐待的婦女,會一直竭力否認她童年的真相,為了避免體驗痛苦,她會不斷借助男人、酒精、吸毒或事業上的成功來逃避過去。她需要不斷的興奮來隔離孤寂,哪怕只是一點點寂靜的時刻,都會使她重溫童年那難以忍受的孤獨。對她來說,那比死亡更可怕,因此她將繼續內心的逃亡,除非有一天明白,了解對過去情感其實會帶來解脫,而不是死亡。
對童年痛苦的壓抑,不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也會影響社會的禁忌。傳記通常都把這一點描述得很清楚。譬如在閱讀某藝術家的傳記時,讀者常會感到這些人的生活好像都開始於青春期,而在那之前,我們被告知他們都有過一個「愉快的」、「和諧的」或「平靜的」,或「貧乏的」或「充滿了刺激」的童年,但傳主具體的童年到底是什麼樣子,似乎引不起傳記作家們的興趣,好像一個人全部生命的根基並非埋藏在童年裡似地。下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亨利•摩爾(譯案:HenryMoore,一八九八~一九八六,英國著名雕塑家,世界最傑出的兩個現代雕塑家之一,另一個是奧古斯丁•羅丹)在他的回憶錄裡描述,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經常幫母親塗抹一種油,為她按摩背部以減輕風濕痛。讀到這些,我對他的雕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對於那些巨大而傾斜著身體的女人的塑像和她們細小的頭,現在我可以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在她們身上找到那個母親了。她的頭高高在上,呈逐漸消失狀,而她的背卻緊貼在他眼前,無限放大。這個細節對許多藝術評論家來說可能毫無價值,但對我來說,它卻說明了這個小孩的童年經驗是如此頑強地保留在他的無意識之中,當他長大成年,能夠自由發揮想像力的時候,這些早期經驗便在他心中喚醒無數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現在,摩爾的記憶不再與任何創傷事件有聯繫了,所以可以不受干擾地保留下來。但是,童年中的每一個創傷經驗卻仍深藏、幽禁在黑暗之中,而打開理解這個童年生活之門的鑰匙,卻和這些經驗一起被埋藏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