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幸福童年的祕密(新版)

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3)
  • 1個人喜歡
  • 9 270
    30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學心理學各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愛麗絲.米勒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袁海嬰
  • 出版社: 心靈工坊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4/09/11

出版情報

與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相遇

2016/10/18 會接觸到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人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但也有一種冥冥中註定的感覺。 兒子快滿四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帶他來到克拉科夫(Krakow)的「綿羊電影院」(Kino pod Baranami),去參加一場兒童電影的放映。那天看的是一部動畫,改編自柯札克所著的少年小說《麥堤國王》(Krol Maciu? Pierwszy/King Matt the First)。 主人翁麥堤的父親過世了,於是小小年紀的他就得接下王位。在學習當國王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困難及挑戰,比如野心勃勃的將軍一直想篡位;麥堤和全國小孩成立了兒童議會,然而孩子們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在他們摸索的期間,國家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戰爭一觸即發…幸好,憑藉著智慧、勇氣、從錯誤中學習的反省能力、以及來自他人的幫助,麥堤化解了危機,並且建立了社會的新秩序… 我和兒子都很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兒子看到老國王去世會難過、害怕,但是他很喜歡麥堤率領兒童去島嶼尋找動物(為了建立一個開放的、人和動物平等相處的動物園)的橋段。而我最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是它沒有塑造出一個兒童救世主的神話。麥堤不是來解放兒童或拯救他們,更不是要創造一個屬於兒童的獨裁政權。他相信兒童的自主權,並且相信兒童和大人可以彼此溝通、互相幫助,共同創造一個適合兩者居住的世界。 柯札克很早就開始關注兒童的處境及權益。在童年時看到華沙猶太貧民窟兒童的困苦生活,令他印象深刻。戰時的經驗(柯札克曾以軍醫身分被徵召到前線,參與過日俄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遠到過哈爾濱),也讓他看到戰爭帶給孩子的痛苦。他曾參觀歐洲各地的孤兒院,也透過閱讀教育和心理學理論讓自己更了解兒童。他以寫作和廣播喚起人們對兒童權益的重視(他的筆名包括「老醫生」、「醫生先生」、「柯札克」,他身後留下二十餘本著作),同時身體力行,以行醫、義診維護兒童的健康。 1904到1908年間,他幾乎每年都會帶領提供給貧窮猶太孩子的夏令營。1912年,他成為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的院長,和合作夥伴史蒂芬‧維琴絲卡(Stefania Wilczy?ska)一同經營孤兒院長達三十年,直到他們和孤兒們一起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猶太人身分被納粹殺害為止。 雖然柯札克和孤兒院的結局充滿悲劇性,但在悲劇到來之前,他和兒童曾經一起做出許多不凡的努力,讓兒童人權、兒童自治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他的理念及著作深深影響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這個公約有超過兩百個國家簽屬,台灣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即依據公約的精神與內容所制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1978年訂為柯札克年,聯合國(UN)亦將1979年訂為「國際兒童年」向柯札克致敬。 柯札克如此重要,可惜的是台灣關於他的資料很少,只有林真美老師翻譯的,關於柯札克生平事蹟的童書《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親子天下,2012),除此之外沒有他自己的著作出版。我於是向心靈工坊推薦柯札克的代表作《如何愛孩子》,幸運的是,我的建議被採納了,並且獲得大力支持。 「沒有孩子 ── 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在孩子面前,大人必須知道自己並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並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呼應著英國小兒科醫生/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說的「不需要完美,夠好就好」),如此他們才能尊重孩子、同理孩子、不以威權的方式管教他們眼中低人一等的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成平等、同樣不完美(也就是「夠好」)的人來愛。 我相信柯札克的《如何愛孩子》可以成為一座橋樑。這座橋樑的目的不光是為了引進,也是為了輸出。它可以讓我們與不同的人交流對話,並且結合過去與現在的經驗,到達更豐富的明天 ── 就像柯札克所說的一樣。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名人推薦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舊非常適用當今現狀。我認為甚至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因為今日的我們,面對心理上的嚴重人格障礙更甚以往。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

 

這是一本樸實無華卻影響深遠的小書。不可思議地,讓許多讀者發現自己被精準且富於同理地描寫,彷彿作者無聲無形地在旁見證了讀者的童年時光,與最深層、隱密的自我。

──《時尚雜誌》(Vogue)

 

以罕見而深刻的同情理解與平易筆觸,作者的舉例生動又平實,觸動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孩子的記憶中,應該存在著旋轉木馬的優雅與快樂旋律。但有些孩子,生命中清澈的呼喚卻是由怒罵及暴力的畫面交織而成,一幕幕的畫面,一再打擊出他們的眼淚。這是遭受虐待與疏忽的孩子的世界,而此書替他們說出了內心深沈的故事真相。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幸福童年的祕密》這本書企圖解答的,其實是最單純實際,卻又難解的問題:怎麼樣的童年叫做幸福?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不論在診療室或書中,盡是碎裂生命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細膩分析,讀者可以見證創傷生命仍有盼望。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推薦給每個當父母親的人、心輔治療專業人員、兒少社工師……,特別是每一個願意誠實重返童年,探尋生命療癒契機,歸還自己一個完整而健康人生的你。

──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作家)

 

 

〔推薦〕

鼓舞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之子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作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何素秋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周仁宇兒童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陸雅青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教授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陳麗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作者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1923年1月12日─2010年4月14日)

 

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1979年首次以德文出版本書(德文原著直譯為《天才兒童的戲劇人生:尋找真實的自我》),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了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其英譯版於紐約發行,亦榮獲Janus-Korczak-Preis獎項肯定,由於長年暢銷,遂於1996年改版付梓,堪稱兒童心理的必讀經典。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 (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了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

 

米勒在心理史學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等名人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她在2010年辭世,享年87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包括《夏娃的覺醒》(Evas Erwachen :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將由心靈工坊出版)、《身體不說謊》(Die Revolte des Körpers,將由心靈工坊出版),以及《你不該知道》(英譯本:Thou Shalt Not Be Aware: Society's Betrayal of the Child)、《全是為你好》(英譯本:For Your Own Good: Hidden Cruelty in Child-Rearing and the Roots of Violence)等。

譯者

袁海嬰

 

文字工作者

目錄

【推薦序一】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王浩威

【推薦序二】創傷的生命仍有盼望/洪素珍

【推薦序三】童年──你不敢面對的真相/蘇絢慧

【推薦序四】怎麼樣的童年才叫幸福?/陳質采

 

【中文版序】愛麗絲‧米勒,兒童的辯護者/馬丁‧米勒

 

 

第一篇 孩童被賦予的戲劇人生

面對童年的真相

貧窮的富有小孩

丟失的情感世界

尋找真實的自我

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金頭腦

 

第二篇 憂鬱與自大:否認自我的兩種形式

小孩被忽略的需求

健康的發展

發展障礙

愛的幻覺

自大是自我欺騙

憂鬱是自大的反面

憂鬱是對自我的否認

治療中的憂鬱階段

信號作用

壓抑重要需求

積壓強烈和隱密的情感

內心的牢獄

憂鬱的社會意義

自戀情結

 

第三篇 輕蔑的惡性循環

對小孩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

如何面對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毀滅了表達自我的能力

反常和強迫重複的行為導是永久的自我輕蔑

赫曼‧赫塞童年被視為「邪惡」的「不良行為」

母親在生命早期扮演社會代理人角色

輕蔑者自己的孤獨

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後記:寫於一九九六年新版付梓之前

 

【附錄一】積極終止孩童暴力:一九八四年轉載文章

【附錄二】理解孩童的處境:引自《你不該知道》後記

【附錄三】延伸閱讀

【引用著作說明】

試閱

面對童年的真相

經驗告訴我們,在治療精神疾病的過程中,我們唯一可以永久信賴的重要方法,就是去挖掘隱藏在每個人獨有的童年裡的情感經歷與事實。如此一來,我們是否就能徹底擺脫對童年的美好幻覺了呢?事實證明,也許因為事實的真相實在讓人難以承受,因此,人的幻覺無處不在,藏身於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可是,了解事實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逃避它的代價,將是嚴重的身心疾病。為了擁有健全的身心,我們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去發現那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事實,這個事實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它最終卻能使我們重獲自由。如果不這麼做,僅是滿足於頭腦中的「知識」,我們就會繼續被禁閉在幻覺和自我欺瞞的世界裡。

沒有人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在童年受到的傷害是不會自動消失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修復自己,以重獲健全的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便需要更仔細地洞察藏在自身內在的訊息,並把它有效地帶到意識中,這個過程必然不平順,卻是唯一能使我們擺脫無形的童年牢獄的出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自己從一個無意識的童年受害人,轉變為在現實生活中的有責任感的人。這樣的人由於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發生了什麼,因此能夠與那些記憶共存。

然而,大多數人都適得其反,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仍影響著現在的生活,甚至,有許多人根本不想知道自己的過去。他們不自覺地生活在過往被壓抑的童年情景中,意識不到那些光景已不復存在;他們仍然對過去所害怕的事心有餘悸,並不了解它們儘管曾經真實,但早已隨時間消逝。他們的生活被無意識的記憶、被壓抑的感情和需求主宰,幾乎決定了一切。

壓抑童年所經歷的可怕虐待事實,使許多人不但毀滅了自己,也斷送了他人的生活。他們那無意識的對報復的渴望,很可能使自己捲入暴力的深淵,燒屋毀店,對人施暴,透過這種毀滅的方式,他們掩蓋屬於自己的事實,以避免再次體驗到孩提時承受過的絕望折磨。這種暴力行為經常以「愛國主義」,或各種宗教信仰的名義發生。
另有些人,則是在各式各樣的自我折磨和自虐行為中,主動地、或無意識地延續著曾經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痛苦,卻自認為這些行為是種「解放」。有些女子在乳頭穿洞,掛上乳環,並因此獲得上雜誌機會;她們驕傲地宣稱這麼做不會疼痛,甚至覺得好玩。她們所說的都是真的,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她們就必須學會不對疼痛產生感覺,所以到了今天,她們也會不計代價地去避免感覺到那個被父親強暴的小女孩心中的痛苦,並被迫去想像那是很好玩的事。

被壓抑的痛苦還會以更個人的形式表現出來。譬如一個小時候受過性虐待的婦女,會一直竭力否認她童年的真相,為了避免體驗痛苦,她會不斷借助男人、酒精、吸毒或事業上的成功來逃避過去。她需要不斷的興奮來隔離孤寂,哪怕只是一點點寂靜的時刻,都會使她重溫童年那難以忍受的孤獨。對她來說,那比死亡更可怕,因此她將繼續內心的逃亡,除非有一天明白,了解對過去情感其實會帶來解脫,而不是死亡。

對童年痛苦的壓抑,不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也會影響社會的禁忌。傳記通常都把這一點描述得很清楚。譬如在閱讀某藝術家的傳記時,讀者常會感到這些人的生活好像都開始於青春期,而在那之前,我們被告知他們都有過一個「愉快的」、「和諧的」或「平靜的」,或「貧乏的」或「充滿了刺激」的童年,但傳主具體的童年到底是什麼樣子,似乎引不起傳記作家們的興趣,好像一個人全部生命的根基並非埋藏在童年裡似地。下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亨利•摩爾(譯案:HenryMoore,一八九八~一九八六,英國著名雕塑家,世界最傑出的兩個現代雕塑家之一,另一個是奧古斯丁•羅丹)在他的回憶錄裡描述,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經常幫母親塗抹一種油,為她按摩背部以減輕風濕痛。讀到這些,我對他的雕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對於那些巨大而傾斜著身體的女人的塑像和她們細小的頭,現在我可以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在她們身上找到那個母親了。她的頭高高在上,呈逐漸消失狀,而她的背卻緊貼在他眼前,無限放大。這個細節對許多藝術評論家來說可能毫無價值,但對我來說,它卻說明了這個小孩的童年經驗是如此頑強地保留在他的無意識之中,當他長大成年,能夠自由發揮想像力的時候,這些早期經驗便在他心中喚醒無數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現在,摩爾的記憶不再與任何創傷事件有聯繫了,所以可以不受干擾地保留下來。但是,童年中的每一個創傷經驗卻仍深藏、幽禁在黑暗之中,而打開理解這個童年生活之門的鑰匙,卻和這些經驗一起被埋藏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7011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3 則好評)
  • ts***261 說:
    2017-03-28
    對已長大的我們,能深入瞭解我們的童年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思考方式甚至人生. 對當父母的人,更是一本實用的好書.
  • me*********419 說:
    2016-12-25
    家庭的神聖功能,常常掩飾某些偏差異常的真相.無助的孩童遭受傷害,卻又無力及無法掙脫及逃離.為了生存,只能痛苦的自我轉換或扭曲..如此深沉的傷痛如影隨形,除非成年後有自覺的努力療癒,否則中其一生承受其苦,卻又不知如何是好,何其悲慘!
  • an*******111 說:
    2016-03-23
    一本對於初接觸心理治療的讀者來說很淺顯易懂的書。個案分析,淺顯的理論......層層揭開我們覆蓋於美好童年之上的面紗。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