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內容簡介
20年臨終諮商,4000個癌症個案,真實見證讓人生不後悔的秘密!
當你看清人生無常,中年不再是迷茫,而是成就自己最好的時機。
人到中年,常面臨身心失衡、工作瓶頸、關係疏離與情感挫折等多重困境。作者身為心理腫瘤科醫師,以二十年安寧療護工作為背景,分享了與超過4000名癌症患者的心靈對話,深入剖析他們在生命終結時對過往的回顧與反思。作者提出觀察:唯有拋開年輕的成長焦慮和應付他人期待的束縛,才可能超越中年危機,去追求真正令自己心動的目標和生活方式,最終擺脫「早知道」的人生遺憾。
人生下半場,不該只剩迷茫和失落,而應是最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段時期。臨終諮商是生死之際最急迫的借鏡,提醒我們最終都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必經階段。如何在有限生命找到超越悲喜憂懼的心靈能量,迎向生命最後挑戰,是一門重要功課。
本書融合心理諮商、個人經歷、生命觀和豐富個案的分享,從心理腫瘤科醫師的獨特視角見證生命無常所帶來的啟發,不僅可作為因應中年失落的處方箋,更為每個渴望活得自在的人提供心靈滋養與方向。
※名詞解釋:「心理腫瘤科」——著重於癌症的心理層面,了解病人、家屬及專業人員對癌症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行為反應,及進行相對的社會心理治療。
當你看清人生無常,中年不再是迷茫,而是成就自己最好的時機。
人到中年,常面臨身心失衡、工作瓶頸、關係疏離與情感挫折等多重困境。作者身為心理腫瘤科醫師,以二十年安寧療護工作為背景,分享了與超過4000名癌症患者的心靈對話,深入剖析他們在生命終結時對過往的回顧與反思。作者提出觀察:唯有拋開年輕的成長焦慮和應付他人期待的束縛,才可能超越中年危機,去追求真正令自己心動的目標和生活方式,最終擺脫「早知道」的人生遺憾。
人生下半場,不該只剩迷茫和失落,而應是最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段時期。臨終諮商是生死之際最急迫的借鏡,提醒我們最終都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必經階段。如何在有限生命找到超越悲喜憂懼的心靈能量,迎向生命最後挑戰,是一門重要功課。
本書融合心理諮商、個人經歷、生命觀和豐富個案的分享,從心理腫瘤科醫師的獨特視角見證生命無常所帶來的啟發,不僅可作為因應中年失落的處方箋,更為每個渴望活得自在的人提供心靈滋養與方向。
※名詞解釋:「心理腫瘤科」——著重於癌症的心理層面,了解病人、家屬及專業人員對癌症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行為反應,及進行相對的社會心理治療。
目錄
專業推薦
推薦序一 生命終有時,你可以坦然做自己 方俊凱醫師
推薦序二 創傷後成長—珍貴的罹癌體悟 吳佳璇醫師
前言
第一章 折磨你後半生的「幻想」
為什麼會陷入中年危機?
「我可以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
「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幻想
赫曼.赫塞的詩
踏上人生新旅程
第二章 徹底悲傷,徹底低潮—打造不輸給負面情緒的心
避免思考死亡
中年危機是一種逐漸失去的狀態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正確處理憤怒和悲傷
好好想像死亡
面對死前的痛苦
建立生死觀
第三章 不回應期待—跟隨自己的想望
「want自我」與「must自我」
九成問題都來自與父母的關係
是什麼綁住了你?
肯定真我
迷失的自我
中年危機是人生的轉機
每一次反抗一點
我恢復成人類了
第四章 活出真我—自我肯定的人生
原諒自己,就能原諒別人
人生重新排序
共同體感覺
不害怕老去
第五章 無法活在「現在」,就無法看清世界—享受當下
感性復甦
擺脫罪惡感
喚醒心靈的瞬間
正念覺察
路邊的蒲公英
後記
作者簡介
推薦序一 生命終有時,你可以坦然做自己 方俊凱醫師
推薦序二 創傷後成長—珍貴的罹癌體悟 吳佳璇醫師
前言
第一章 折磨你後半生的「幻想」
為什麼會陷入中年危機?
「我可以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
「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幻想
赫曼.赫塞的詩
踏上人生新旅程
第二章 徹底悲傷,徹底低潮—打造不輸給負面情緒的心
避免思考死亡
中年危機是一種逐漸失去的狀態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正確處理憤怒和悲傷
好好想像死亡
面對死前的痛苦
建立生死觀
第三章 不回應期待—跟隨自己的想望
「want自我」與「must自我」
九成問題都來自與父母的關係
是什麼綁住了你?
肯定真我
迷失的自我
中年危機是人生的轉機
每一次反抗一點
我恢復成人類了
第四章 活出真我—自我肯定的人生
原諒自己,就能原諒別人
人生重新排序
共同體感覺
不害怕老去
第五章 無法活在「現在」,就無法看清世界—享受當下
感性復甦
擺脫罪惡感
喚醒心靈的瞬間
正念覺察
路邊的蒲公英
後記
作者簡介
試閱
中年危機是一種逐漸失去的狀態
「某天突然被告知罹癌」這種事,可說是一種最強烈的「喪失體驗」。尤其罹患了已經擴散的癌症,更會失去原本生活中以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多數事物。
除了面對死亡,有些情境也會出現強烈的「喪失體驗」。
比方說,對於一個愛美、對外貌有自信的女性,因為罹患了乳癌而必須切除乳房,就是一種重大的喪失體驗。一名廚師罹患了舌癌而失去味覺,也會瓦解身為廚師的自我認同,讓心靈受到莫大打擊。
另外,癌症患者的家屬也會承受巨大的失去,因為重要親人的離世,原本的生活被迫改變,失親者往往會經歷無法估量的失落感。可以存活的天數、健康時能從事的活動、身體的一部分等,每一樣東西都是無可取代;失去這些東西所產生的失落感,是難以想像的強烈。
有的人不像岡田先生那樣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很快就終結了生命,而是在生命中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各種失去,包括中年身材走樣、生病頻率愈來愈高;一心只想出人頭地的中年主管在公司犯了錯,從此斷了升遷之路;聽聞友人衰老生病,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哪天也可能生病」。
此外,有愈來愈多人遭遇到一直守護著自己的雙親逐漸年老、死去的經驗,自己也同樣受到失落感的打擊。
像這樣,多數人都會面臨的中年階段,讓人逐漸喪失了某些東西,失落感一點一滴緩慢的累積,最終導致年輕時建立的信念崩塌。另外,中年危機所帶來的絕望感,也與這些「失落」在自己沒有留神的時刻,竟然逐漸一步步擴大了有關。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我的工作是專門為癌症病患、家屬,以及失親的遺族提供諮商對談。與一般心理門診不同,我的門診主要訴求「培養心理韌性」,為這些面臨失去的人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
「韌性」(Resilience)一詞原為物理學術語,是指彈簧恢復原狀的復原力,後來沿用到心理學,「心理韌性」成為意指心理承受巨大壓力時,能夠伸縮自如跨越的能力,以及,即使一時低潮也能重新振作的人心柔軟度。
舉例來說,假設一棵樹看起來很粗壯,就算人類使盡全力試圖推倒它,也無法撼動半分。然而,只要發生一場驚人的暴風雨,看似強悍的大樹往往會應聲倒下。至於看似弱不禁風的柳枝,即使一陣微風都會令其搖曳變形,但只消風一停,柳樹就能恢復原本的模樣。
多數人在生病、失去重要的人或遭受打擊之後,都會承受巨大的痛苦,不過時間一久,就會像柳樹一樣恢復原狀。這個過程當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情緒糾葛和創傷,不能一概而論,不過人類心靈具備了足以恢復原狀的心理韌性。
截至目前為止,我面對過數千名癌症病患,親眼見識過心理韌性的能耐。隨著深入心理韌性的相關理論,我更加堅信「看似強壯的東西,其實很脆弱」。因此,面對失去時,最重要的不是急著扼殺痛苦的情緒,而是好好面對它,進行哀傷復原工作。如果一味假裝失去沒什麼大不了,騙自己「即使發生這種事,我也不會受到影響」、「那種事情無所謂啦」,像這樣逃避面對現實,只是把問題延緩,增加痛苦的時間,也錯失重新振作的機會。
失去重要親人的遺族,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故意將行程排得滿滿當當,每天維持忙碌的步調,不給自己一點悲傷的時間,有些人遲遲無法動手整理會讓人想起逝者的遺物;也有不少人無法再去舉行婚禮的地點,或離世者的工作場所等充滿回憶的地方。
這些人不想面對「重要的人死了,再也無法相見」的事實,所以產生了這種心理反應。事實上,有些時候即使想面對,也會因為太痛苦而無法面對。所以,面對傷痛對多數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不過,逃避「承認現實」,就難以繼續「面對失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因此,我在對這類型的遺族進行治療時,會建議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之後,積極動手整理遺物,或者不時到充滿回憶的地方走走。另外,我會引導他們再次回想逝者過世那天的情況,實際感受「那個人已經不在了」,盡情地悲傷一次。
對於失去重要的人、與悲傷相伴的遺族來說,這種做法一開始往往很難受,但與過去道別,正是為了今後能夠好好活下去的必要步驟。心靈的傷口與身體的傷口一樣,就算痛,也必須清洗乾淨才行。如果放著不管就會化膿,很久才能復原。
以最新心理學為基礎的精神科臨床醫學提出的建議是:悲傷時不必強忍淚水,如果能夠哭出來,就不要壓抑情緒。要知道,哭泣並非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堅強的表現——但我認為這項心理學常識,還是太少人知道了。
難過時,有些人會壓抑情緒,借酒澆愁,這是最差的紓壓方式。希望各位記住,在面對各種危機時,憤怒、悲傷這類負面情緒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的門診,我不會強迫個案一定要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心事,我會採取各種方法讓個案更容易主動地傾訴內心的痛苦,因為我認為,悲傷時就要好好表現出悲傷的情緒,才能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
陷入悲傷風暴,才會出現「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的念頭,這個想法有一種放棄執著(也就是「斷念」)的意思在,也是你內心想要接受現實所產生的反應。有了這種反應,你會開始一連串的思考:「在這個現實前提下,我要怎樣活下去?」患者該何去何從?答案就在患者的心中,我無法代為回答。我會敦促患者用自身的力量去面對,找出答案。在我的門診,主角始終都是患者自身,因為我相信人類即使經歷殘酷的體驗,也有能力跨越傷痛。
「某天突然被告知罹癌」這種事,可說是一種最強烈的「喪失體驗」。尤其罹患了已經擴散的癌症,更會失去原本生活中以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多數事物。
除了面對死亡,有些情境也會出現強烈的「喪失體驗」。
比方說,對於一個愛美、對外貌有自信的女性,因為罹患了乳癌而必須切除乳房,就是一種重大的喪失體驗。一名廚師罹患了舌癌而失去味覺,也會瓦解身為廚師的自我認同,讓心靈受到莫大打擊。
另外,癌症患者的家屬也會承受巨大的失去,因為重要親人的離世,原本的生活被迫改變,失親者往往會經歷無法估量的失落感。可以存活的天數、健康時能從事的活動、身體的一部分等,每一樣東西都是無可取代;失去這些東西所產生的失落感,是難以想像的強烈。
有的人不像岡田先生那樣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很快就終結了生命,而是在生命中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各種失去,包括中年身材走樣、生病頻率愈來愈高;一心只想出人頭地的中年主管在公司犯了錯,從此斷了升遷之路;聽聞友人衰老生病,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哪天也可能生病」。
此外,有愈來愈多人遭遇到一直守護著自己的雙親逐漸年老、死去的經驗,自己也同樣受到失落感的打擊。
像這樣,多數人都會面臨的中年階段,讓人逐漸喪失了某些東西,失落感一點一滴緩慢的累積,最終導致年輕時建立的信念崩塌。另外,中年危機所帶來的絕望感,也與這些「失落」在自己沒有留神的時刻,竟然逐漸一步步擴大了有關。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我的工作是專門為癌症病患、家屬,以及失親的遺族提供諮商對談。與一般心理門診不同,我的門診主要訴求「培養心理韌性」,為這些面臨失去的人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
「韌性」(Resilience)一詞原為物理學術語,是指彈簧恢復原狀的復原力,後來沿用到心理學,「心理韌性」成為意指心理承受巨大壓力時,能夠伸縮自如跨越的能力,以及,即使一時低潮也能重新振作的人心柔軟度。
舉例來說,假設一棵樹看起來很粗壯,就算人類使盡全力試圖推倒它,也無法撼動半分。然而,只要發生一場驚人的暴風雨,看似強悍的大樹往往會應聲倒下。至於看似弱不禁風的柳枝,即使一陣微風都會令其搖曳變形,但只消風一停,柳樹就能恢復原本的模樣。
多數人在生病、失去重要的人或遭受打擊之後,都會承受巨大的痛苦,不過時間一久,就會像柳樹一樣恢復原狀。這個過程當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情緒糾葛和創傷,不能一概而論,不過人類心靈具備了足以恢復原狀的心理韌性。
截至目前為止,我面對過數千名癌症病患,親眼見識過心理韌性的能耐。隨著深入心理韌性的相關理論,我更加堅信「看似強壯的東西,其實很脆弱」。因此,面對失去時,最重要的不是急著扼殺痛苦的情緒,而是好好面對它,進行哀傷復原工作。如果一味假裝失去沒什麼大不了,騙自己「即使發生這種事,我也不會受到影響」、「那種事情無所謂啦」,像這樣逃避面對現實,只是把問題延緩,增加痛苦的時間,也錯失重新振作的機會。
失去重要親人的遺族,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故意將行程排得滿滿當當,每天維持忙碌的步調,不給自己一點悲傷的時間,有些人遲遲無法動手整理會讓人想起逝者的遺物;也有不少人無法再去舉行婚禮的地點,或離世者的工作場所等充滿回憶的地方。
這些人不想面對「重要的人死了,再也無法相見」的事實,所以產生了這種心理反應。事實上,有些時候即使想面對,也會因為太痛苦而無法面對。所以,面對傷痛對多數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不過,逃避「承認現實」,就難以繼續「面對失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因此,我在對這類型的遺族進行治療時,會建議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之後,積極動手整理遺物,或者不時到充滿回憶的地方走走。另外,我會引導他們再次回想逝者過世那天的情況,實際感受「那個人已經不在了」,盡情地悲傷一次。
對於失去重要的人、與悲傷相伴的遺族來說,這種做法一開始往往很難受,但與過去道別,正是為了今後能夠好好活下去的必要步驟。心靈的傷口與身體的傷口一樣,就算痛,也必須清洗乾淨才行。如果放著不管就會化膿,很久才能復原。
以最新心理學為基礎的精神科臨床醫學提出的建議是:悲傷時不必強忍淚水,如果能夠哭出來,就不要壓抑情緒。要知道,哭泣並非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堅強的表現——但我認為這項心理學常識,還是太少人知道了。
難過時,有些人會壓抑情緒,借酒澆愁,這是最差的紓壓方式。希望各位記住,在面對各種危機時,憤怒、悲傷這類負面情緒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的門診,我不會強迫個案一定要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心事,我會採取各種方法讓個案更容易主動地傾訴內心的痛苦,因為我認為,悲傷時就要好好表現出悲傷的情緒,才能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
陷入悲傷風暴,才會出現「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的念頭,這個想法有一種放棄執著(也就是「斷念」)的意思在,也是你內心想要接受現實所產生的反應。有了這種反應,你會開始一連串的思考:「在這個現實前提下,我要怎樣活下去?」患者該何去何從?答案就在患者的心中,我無法代為回答。我會敦促患者用自身的力量去面對,找出答案。在我的門診,主角始終都是患者自身,因為我相信人類即使經歷殘酷的體驗,也有能力跨越傷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