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圖解變態心理學

  • 9 315
    35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學心理學各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游恒山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五南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5/10/25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提供淺顯、易讀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入門知識及實務技能。
以一頁文、一頁圖的編排方式,使得文字和圖表相互輔佐,達到生動活潑的觀念呈現。
「知識補充站」提供一些軼聞、趣事及實用技巧,以使生硬的知識能具體化於實際生活層面。

當前,精神病理的醫學模式,正從生物醫學模式朝著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健康概念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生物有機體是完整的,心理是健全的,與社會是協調的。這表示變態心理的形成與生物、心理及社會三者均有關係,它們是互相依存、互有影響及互相制約的。

本書中,精神疾病的認定是依據DSM-5(2013)的診斷準則。DSM-5是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盛行的一本「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每隔幾年,根據最新演進的精神病理觀念,它會推出新的版本,以供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從事實際的診斷。因為版權問題,本書無法一一加以援引,建議讀者不妨在閱讀本書之際,也在案頭放一本DSM-5(「台灣精神醫學會」已發行中文版)作為參考。

目錄

第1章 變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1-1 什麼是變態行為? 
1-2 精神疾病的分類 
1-3 精神疾病的普及率 
1-4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 
1-5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二) 
1-6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三) 
1-7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四) 
1-8 研究與倫理 

第2章 變態行為的歷史與當代觀點
2-1 從古代到中世紀的觀點 

序/導讀



變態心理學是整個人類心理探討中最為神祕、引人興趣的領域之一。每個社會對於何謂個體「正常」的存在狀態,都抱持相應的一些概念,諸如什麼是適當的行為方式,什麼是合理的想法及情緒。任何時代,總是有些人被認定是瘋狂的,但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僅心理病態的診斷標準不同,如何處理這些邊緣人群的程序方案也不同,這表示變態心理學處於不斷演進中。

當前,精神病理的醫學模式,正從生物醫學模式朝著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健康概念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生物有機體是完整的,心理是健全的,與社會是協調的。這表示變態心理的形成與生物、心理及社會三者均有關係,它們是互相依存、互有影響及互相制約的。

本書中,精神疾病的認定是依據DSM-5(2013)的診斷準則。DSM-5是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盛行的一本「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每隔幾年,根據最新演進的精神病理觀念,它會推出新的版本,以供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從事實際的診斷。因為版權問題,本書無法一一加以援引,建議讀者不妨在閱讀本書之際,也在案頭放一本DSM-5(「台灣精神醫學會」已發行中文版)作為參考。

試閱

1-1 什麼是變態行為?

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屬心理學領域的一門分支學科,它試圖探討人格的不良適應、變態行為的成因、症狀的特性和分類,以及變態行為的診斷、預防及治療等題材。

至今,關於什麼是變態(abnormality),專家們尚未達成普遍一致的見解,任何定義都被認為是有疑慮的。然而,變態存在一些清楚的要素或指標,任一指標本身都不足以界定變態。但是,一個人具備愈多這些指標的話,他就愈可能擁有一些型式的精神疾病。

一、苦惱(distress)

當事人的心理痛苦被視為變態的徵候之一。憂鬱症或焦慮症的人們顯然如此,但是學生為明天的考試感到憂慮不安,卻不至於被認為是變態。

二、不良適應(maladaptiveness)

當事人的行為妨礙對生活目標的追求,不能促進個人福祉。厭食症人們變得極度消瘦,甚至被強迫住院;憂鬱症人們顯現社交退縮,且可能無法穩定維持工作——這些都是不良適應的實例。

三、統計上稀少(statistical rarity)

當事人的行為模式在統計上相當稀少,而且不符合社會期望。變態也稱為「異常」,即「偏離常規或常態」的意思。但這顯然涉及價值判斷,例如,天才(genius)是統計上稀少,卻不至於被視為變態;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也是統計上稀少,卻被認為異常。因此,社會期望顯然扮演了一定角色。

四、違反社會規範(viol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socicty)

當事人違反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中關於個人適當舉動的期待。當然,這大致上取決於違反的幅度及頻率。例如,偶爾隨地小便不會被視為變態,但是連續殺人犯幾乎立即被認定為變態。

五、觀察者的不舒適(observer discomfort)

當事人的行為方式使得他人產生不適感或威脅感。例如,當事人衣衫不整的走在紅磚道正中央,揮舞手臂而不停辱罵,引起路人的惶恐而紛紛走避。

六、無理性和不可預測性(irrationality and unperdictability)

當事人的言談舉止顯得失去理性,不易為他人所理解,也不能加以預測。例如,當事人認為自己聽見不實際存在的聲音,且據以採取行動;小朋友在教室中恣意跑動,像是處於失控狀態。

七、危險性(dangerousness)

當事人的行為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例如,當事人多次企圖自殺或明確威脅要殺害另一個人;當事人屢次酒醉駕車,危及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最後,我們應該指出,沒有任一指標是所有變態個案都應具有的必要(necessary)條件,也沒有任一指標是辨別變態與正常的充分(sufficient)條件。心理變態與心理正常是分布在一個連續頻譜上(也就是程度的問題),它們之間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1-2 精神疾病的分類

在界定各種精神疾病上,最廣為人們接受的標準,即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所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iagr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這本手冊最先在1952年發表,歷經幾次修訂和更新,最新版本是在2013年公布,稱為DSM-5。

一、DSM-5對精神疾病的定義

在DSM-5中,精神疾病被界定為:發生在個體身上的某一症候群,它涉及個體在行為、情緒調節或認知運作上呈現臨床上顯著的障礙。這些障礙被認為反映了個體在生理、心理或發展歷程方面的功能不良。精神疾病經常牽涉個體在一些重要生活領域上的顯著苦惱或失能,諸如社交、職業或另一些活動。但是,對於常見壓力或失落事件(如親人過世)之可預期反應或文化上認可反應,則須被排除在外。最後,這種功能不良的行為模式不是起源於社會脫序行為(social deviance),也不是起源於個人與社會間的衝突。

二、為什麼需要分類?

(一)大部分科學是建立在分類上(classification),諸如化學的週期表和生物學的分類體系。分類(或診斷)系統促使精神病理領域的臨床人員和研究人員能夠迅速、清楚而有效地傳達相關資訊。這擔保他們採用一套共通的術語,而每個術語具有共同認定的意義。這也表示每個診斷分類(如「自閉症」)描述了廣延而複雜的一組資訊同,像是該疾病特有的症狀和典型的進程。

(二)當在某一分類系統內組織資訊時,這容許我們探討所歸類的不同疾病,因此獲得更多知識——不僅關於疾病的起因,也關於如何最妥當加以治療。

(三)分類系統的最後一個效應,涉及社會和政治層面。簡言之,你首先要界定「怎樣的領域被認為是病態」,你才能建立心理健康專業的勢力範圍。如此,在實務層面上,你才能確認哪種心理疾患應該獲得保險理賠,以及理賠的程度。三、分類有什麼不利之處?

(一)分類以速記(shorthand)的型式提供資訊,但任何型式的速記都不可避免的會導致資訊流失。例如,如果你閱讀當事人的個案史(case history),你所獲得的資訊絕對遠多於你僅被告知當事人的診斷是「強迫症」。

(二)精神疾病診斷經常會帶來烙印(stigma)作用,也就是引致當事人的恥辱和不名譽。許多人寧願承認自己有身體疾病(如糖尿病),也不願招認自己有心理問題,他們擔憂這將會招致社交或職業上的不利後果。當發生心理疾患時,中國人尤其諱疾忌醫。

(三)隨著烙印而來的是刻板觀念(stereotype)。它是指對人或事所持一套反射性的信念,但不是以親身經驗或事實資料為基礎,而是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傳聞。例如,你從報紙或電視上獲知精神病患的若干行為,便將其套用在你所遇到任何也有該精神診斷的人們身上。

(四)最後,烙印可能隨著標籤效應(labeling effect)而留存下來。當事人被貼上診斷標籤,他可能接受這個被重新認定的身分,然後實際演出標籤角色所被期待的行為——很難加以擺脫,即使當事人後來已完全康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18363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0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