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力:混亂時代中,不只求生、更要求勝的策略與藝術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為什麼企業會喪失競爭力、無法轉型求生?
為什麼薪資不升反降、經濟停滯甚至倒退?
掌握應變力,才能提高存活率;
沒有應變力,就只能坐以待斃!
你有足夠的勇氣打破規則嗎?
──艾瑪.迪維塔(Emma De Vita)
英國《今日管理》資深撰稿人
面對無堅不摧的美軍,伊拉克游擊隊如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2008年金融海嘯時,福特汽車如何明哲保身、度過危機?
曾是美國連鎖書店霸主的博德斯書店,為何在2011年宣告倒閉?
蘋果在嘗試過許多失敗產品後,如何成為科技界的一哥?
星巴克如何力挽狂瀾,重新獲得消費者的肯定?
曾是全球服飾品牌霸主的Gap,是怎麼讓出衛冕者寶座的?
在艱困的國家處境下,印度的塔塔汽車如何過關斬將、登峰造極?
關鍵都在「應變」!不論是不知應變,還是應變失敗,或是應變成功。
暢銷書《執行力》作者包熙迪和夏藍曾說:「沒有應變,徒有執行力也無用!」的確,當外在環境開始改變時,若是無法體認應變的需求,不瞭解也不執行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就算每天焦頭爛額地加班工作,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衰敗降臨。
因此,應變的成功與否,就會造成失敗、倖存或勝利等不同結局。在當今這個殘酷競爭的時代、在台灣目前經濟停滯甚且倒退的狀態下,想要求生存、甚至贏得勝利,學會成功應變已空前重要。
企管顧問大師麥高文以務實的思維、智慧及流行文化,結合了尖端策略與管理科學,提出17條強而有力的準則,讓你和組織增強應變能力,邁向成功。從全世界最創新的企業,到貧民窟出現的街頭活動,他大量舉出商業、政府、軍事和運動方面的極佳案例,讓應變的準則充滿生命力。
所有的失敗都是應變上的失敗,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為應變成功。想要出奇制勝,絕對不能錯過這部充滿爆發力的創新鉅著。
本書特色
前副總統蕭萬長說:「我老實講,我很少見到像現在這樣,整個社會充斥無力跟茫然,我們的確是陷入一個坐困愁城的經濟,也彌漫著焦慮不安。」
的確,這就是台灣目前的現況,也是包括日本和許多歐美國家的現況。針對這種茫然的困境,政府不知如何應變,企業也不知如何應變,一般小老百姓更不知如何是好,結果就是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現在的台灣,必須瞭解應變所需的措施,並且確實執行。本書提供大量關於政府、社會、企業的真實案例,讓我們瞭解關於應變的一切。當前的台灣,上上下下都需要本書。
為什麼薪資不升反降、經濟停滯甚至倒退?
掌握應變力,才能提高存活率;
沒有應變力,就只能坐以待斃!
你有足夠的勇氣打破規則嗎?
──艾瑪.迪維塔(Emma De Vita)
英國《今日管理》資深撰稿人
面對無堅不摧的美軍,伊拉克游擊隊如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2008年金融海嘯時,福特汽車如何明哲保身、度過危機?
曾是美國連鎖書店霸主的博德斯書店,為何在2011年宣告倒閉?
蘋果在嘗試過許多失敗產品後,如何成為科技界的一哥?
星巴克如何力挽狂瀾,重新獲得消費者的肯定?
曾是全球服飾品牌霸主的Gap,是怎麼讓出衛冕者寶座的?
在艱困的國家處境下,印度的塔塔汽車如何過關斬將、登峰造極?
關鍵都在「應變」!不論是不知應變,還是應變失敗,或是應變成功。
暢銷書《執行力》作者包熙迪和夏藍曾說:「沒有應變,徒有執行力也無用!」的確,當外在環境開始改變時,若是無法體認應變的需求,不瞭解也不執行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就算每天焦頭爛額地加班工作,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衰敗降臨。
因此,應變的成功與否,就會造成失敗、倖存或勝利等不同結局。在當今這個殘酷競爭的時代、在台灣目前經濟停滯甚且倒退的狀態下,想要求生存、甚至贏得勝利,學會成功應變已空前重要。
企管顧問大師麥高文以務實的思維、智慧及流行文化,結合了尖端策略與管理科學,提出17條強而有力的準則,讓你和組織增強應變能力,邁向成功。從全世界最創新的企業,到貧民窟出現的街頭活動,他大量舉出商業、政府、軍事和運動方面的極佳案例,讓應變的準則充滿生命力。
所有的失敗都是應變上的失敗,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為應變成功。想要出奇制勝,絕對不能錯過這部充滿爆發力的創新鉅著。
本書特色
前副總統蕭萬長說:「我老實講,我很少見到像現在這樣,整個社會充斥無力跟茫然,我們的確是陷入一個坐困愁城的經濟,也彌漫著焦慮不安。」
的確,這就是台灣目前的現況,也是包括日本和許多歐美國家的現況。針對這種茫然的困境,政府不知如何應變,企業也不知如何應變,一般小老百姓更不知如何是好,結果就是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現在的台灣,必須瞭解應變所需的措施,並且確實執行。本書提供大量關於政府、社會、企業的真實案例,讓我們瞭解關於應變的一切。當前的台灣,上上下下都需要本書。
名人推薦
暢銷書《自慢》作者 何飛鵬 推薦
書評
這本書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們對於應變的需求,非常明確也非常迫切。麥高文提供了很多線索,以及許多清楚又有用、包括應變成功與應變失敗的案例,讓我們看清正確的作法。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方面感覺到急迫,一方面又充滿希望。而且,毫無疑問地,面對產業與經濟的眾多改變,我認為我能夠,也必須,在工作上創造更多應變機會。──蘇格蘭皇家銀行創新總監,凱爾希(George Kelsey)
「勝利的第一條法則就是:得勝的方法不只一種。」想要達到成功的境界,就必須學會應變。聽起來很簡單,而麥高文身為微軟和索尼等知名企業的顧問,以充滿自信、簡單有力的文字,生動靈活地闡述了許多重要案例,確實讓「應變」變得簡單。──《出版人週刊》
身兼策略與改革創新的專家,麥高文利用百萬年來的發展為素材,歸納出實用且關鍵的規則,提供我們從倖存邁向繁榮的應變策略。面對眼前的挑戰,若能提出更敏捷精明的應變,不僅能夠存活下來,還能成為凱旋得勝的佼佼者。──《愛爾蘭時報》
市面上有太多談論策略的書,甚至麥高文也寫過一本,但是應變這個主題則不然。麥高文在《應變力》中解釋了,為什麼制定策略的計畫能力或許不如回應或應變的能力。──柏爾克斯(David Burkus),領袖研究室
書評
這本書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們對於應變的需求,非常明確也非常迫切。麥高文提供了很多線索,以及許多清楚又有用、包括應變成功與應變失敗的案例,讓我們看清正確的作法。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方面感覺到急迫,一方面又充滿希望。而且,毫無疑問地,面對產業與經濟的眾多改變,我認為我能夠,也必須,在工作上創造更多應變機會。──蘇格蘭皇家銀行創新總監,凱爾希(George Kelsey)
「勝利的第一條法則就是:得勝的方法不只一種。」想要達到成功的境界,就必須學會應變。聽起來很簡單,而麥高文身為微軟和索尼等知名企業的顧問,以充滿自信、簡單有力的文字,生動靈活地闡述了許多重要案例,確實讓「應變」變得簡單。──《出版人週刊》
身兼策略與改革創新的專家,麥高文利用百萬年來的發展為素材,歸納出實用且關鍵的規則,提供我們從倖存邁向繁榮的應變策略。面對眼前的挑戰,若能提出更敏捷精明的應變,不僅能夠存活下來,還能成為凱旋得勝的佼佼者。──《愛爾蘭時報》
市面上有太多談論策略的書,甚至麥高文也寫過一本,但是應變這個主題則不然。麥高文在《應變力》中解釋了,為什麼制定策略的計畫能力或許不如回應或應變的能力。──柏爾克斯(David Burkus),領袖研究室
目錄
台灣版序 台灣需要創新、想像與洞察力
前 言 應變,是致勝的關鍵
第一階段 認清應變需求
規則1 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
規則2 所有的失敗都是應變上的失敗
規則3 樂於採納不被接受的觀點
規則4 打破既有的規則
規則5 安定是一種危險的錯覺
規則6 愚笨只能求生,聰明才能成功
第二階段 瞭解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
規則7 失敗得快不如設法學得快
規則8 備用計畫非常重要
規則9 讓激進份子盡情揮灑
規則10 集思廣益
第三階段 執行必要的應變措施
規則11 找到「超讚的」夥伴
規則12 不要長大
規則13 階層制度缺乏應變彈性
規則14 堅持不懈
規則15 海納百川與群策群力
規則16 燃起你的野心
規則17 任何時刻都是應變的起點
結語
參考書目
前 言 應變,是致勝的關鍵
第一階段 認清應變需求
規則1 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
規則2 所有的失敗都是應變上的失敗
規則3 樂於採納不被接受的觀點
規則4 打破既有的規則
規則5 安定是一種危險的錯覺
規則6 愚笨只能求生,聰明才能成功
第二階段 瞭解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
規則7 失敗得快不如設法學得快
規則8 備用計畫非常重要
規則9 讓激進份子盡情揮灑
規則10 集思廣益
第三階段 執行必要的應變措施
規則11 找到「超讚的」夥伴
規則12 不要長大
規則13 階層制度缺乏應變彈性
規則14 堅持不懈
規則15 海納百川與群策群力
規則16 燃起你的野心
規則17 任何時刻都是應變的起點
結語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前言
應變,是致勝的關鍵
這本書探討的是如何調適應變,以及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只在既有的規則中獲勝,而且是表現出色。至於所謂的勝利,並不是在輸贏分明的事件上打敗他人。我所關注的,是群體如何突破既定模式並發展新的策略,以提高獲勝機率,並且讓所有人都變得比從前更好。
競爭不只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們為了獲得勝利而做的抉擇與行動,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即使只想維持現狀,也都要努力;就算只求倖存,也必須付出血汗與淚水。何況倖存只是一連串差強人意的選擇,讓人處於不幸的局面;但是,應變就靈活多了。
未來,你可以只盡力於維持原本的狀態,或者試圖突破限制。我們屬於一長串演進的一份子,每一步應變都改變了祖先的情勢,直到我們來到世上。現在,輪到我們出手了。
起初屈居劣勢的人最終如何勝出?也有些人一開始佔盡優勢,但怎麼反而一敗塗地?為什麼個體、團隊、市場、國家會以共通的崩壞告終?該怎麼做才能打破原本不幸的平衡狀態,邁向幸福?在競爭中應變得勝的規則是什麼呢?
想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要把應變當成一門科學,細察有助於建立實用規則的線索。同時,著眼於歷史上與近來的例子,在充滿混亂、不理性及自利人類的真實世界中,瞭解應變成功的模式與對策。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他的開創性鉅著《大崩壞》(Collapse)中提到,每個社會都會面臨四個大同小異的問題: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壓境以及缺乏友邦援手。有些社會能夠克服這些威脅,當然也有些失敗了,關鍵就在於對應方式。而且,既然對應方式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一切,那麼,這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我們的應變能力決定了命運的差異 。
文化與科技是人類應變發展的主要機制。我們能夠改變群體行為,也可以更理解這個世界,並且開發工具來補強能力,幾乎能做到所有的事情。儘管我們並非先祖崇拜的萬能神祇,但是在這世上,最善於以不改變基因的方式來扭轉情勢、改變生活方式的,卻非我們莫屬。
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研究者觀察發生的事件,尋找背後的機制。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們想要找出引發事件與行為的因素。科學上並沒有「應變」這門獨立的學問,但所有的科學家都在挑戰這個難題,試圖理解改變是否發生的原因和方式。
在研究過程中,我對於和主題相關的各種知識來源都不帶偏見、照單全收。某種程度而言,這就是我對這世界的看法。我的好奇心沒有界線,從觀看夜間電視即興喜劇,到精細測量蟻群,所得到的一切都相關且同樣重要。
有幾類科學調查顯然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幾類領域中,有些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和我的問題直接相關的命題。有趣的是,他們往往獨自調查,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中尋找答案,卻沒意識到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書首次以跨學科的方式一起討論這些科學領域的論述,當然也結合了我自己的發現。
若是想要更深入瞭解這些學術領域,可以運用本書最後附上的參考資料。雖然有些資料的專業門檻很高,但我已經盡力篩選出容易入門的。本書提出很有價值的問題,至於解答也很值得你花時間探索。我很高興能夠引導讀者入門。
應變分為三個階段
求生是人類的共通本能。大多數人希望活得好一點,還有許多人想要盡可能活得更好。我們希望處於優勢,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有時候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掌控情況,有時候是出於某些原因,讓我們忽略了可以做些什麼。
不知所措,可能只是自己個人的無知;我們不知道的,其實其他人明白;不過,也可能在團體中、組織裡、甚至全人類都沒有人知道。可能有某個問題還未知,某種新資訊或技術還有待尋找、發現、創造並付諸實行。而在付諸實行之前,可以做到的事情往往還沒完成。
應變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心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有些應變導致了整個社會群體的崩壞;有些雖然達到了讓團體存活的目的,但是卻陷人民於不幸的境地;還有些以圓滿的方式改善了團隊的狀況;甚至有些應變不但突破了原有的狀態,還開創了全新的局面。
就我對應變的研究,如果想要刻意地應變進步並且收到綜效,就必須依循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知識要學習,而且要正確做到並不容易。至於理解和執行需要耗費多少心力,是些微還是極大;達成目標需要花上多少時間,是幾分鐘還是幾百年,則端視問題的性質或機緣。
.第一階段:認清應變需求。如果沒有認清應變的需求或機會,就不會有應變的企圖心。可能會有人偶然地改變了行為,改善了狀況,但這只能視為意外事件。運氣固然是最好的手段,但即使好運降臨,也必須有想要進步的強烈慾望,好運才能發揮作用。
.第二階段:瞭解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認清應變需求是好的開始,但有許多人,甚至整個國家,即使認清問題,卻還是不知該如何著手。對於自己需要改變,他們感到很憂心。想要得到不同的結果,卻仍然不知該怎麼做,終究只能失敗收場。
.第三階段:執行必要的應變措施。我們知道該改變自己以解決某個問題,或抓緊某個大好機會,但仍然很有可能沒做任何改變。我們往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卻依舊沒有付出努力,以致於最重大的計畫從未完成,至急之需也從未得到滿足。
以我的研究而言,可以用這三個階段充分解釋應變成功與應變失敗的原因。每個階段都有細節和功夫要留心,同時也表示解決困難的問題並不簡單。然而,應變必須付出的努力,不見得比只求存活還來得多,事實上差異不大。
但是,差異非常明確,這一點差異就足以讓結果完全不同。你必須具備想像力,想像未來各種可能的狀況,是更糟了,維持不變,還是好轉。想像讓你能夠在還有時間解決問題時認清問題。想像讓你能夠打破既定規則的侷限,並且找出創建新規則的方法。
有所應變或缺乏應變,都可能導致群體的衰亡、倖存、繁榮或超越。
.衰亡就是群體的終結。群體不再發揮原有的功能,成員會遺棄這個團體,就像成群遷徙、背叛或放棄這個群體。即使成員沒有遺棄群體,群體也會因缺乏資源、無法承擔義務而被迫解散,例如破產、滅絕、無政府狀態、甚至死亡毀滅,都屬於這種情況。
.倖存則比衰亡好些,至少群體還存在。問題是,這種狀態並不令人滿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團體還擁有運作的資源可以發揮功能,但成員並不滿足,也不會成長或進步。生活得馬馬虎虎,也不快樂。
.繁榮則遠勝於倖存,因為在繁榮的狀態中,群體得以享受成功的結果。對於每天的付出和獲益,他們感到滿意且值得。如果是在輸贏分明的競賽遊戲當中,達到繁榮狀態的一方無疑是贏家。如果競爭的贏家可以不只一個,那就意味著繁榮的群體會是享受大多利益的贏家。
.超越是跳脫並克服了現有的限制。超越的群體以全新的規則創造了新情勢和新局面,改良了過去長期以來的結果。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都進步了。繁榮的群體只是在既有的規則中生活圓滿,而超越的群體能為成員提供更多。
這些層次並非固定且分明的,彼此之間可能部分重疊。在一個群體中,可能有些事件處於倖存狀態,有些狀態則比較痛苦,但有些作為卻可能達到繁榮境界。而一個人也可能是好幾個群體的成員,跟著這些群體一起經歷成敗。
每種狀態之間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衰亡或許是無數人的慘敗,也或許只牽涉到極少數人。即使搆得上繁榮狀態,但也許只比倖存略好一點。有些群體可能因為成員已經超越以往不幸的體系侷限,才形成了繁榮的秩序。
應變的結果是衰亡、倖存、繁榮或超越,也會隨著時間而浮動。一個群體可能會經歷多次從倖存、繁榮到超越的爬升過程;同樣地,也可能經歷不升反降的過程。只要有所應變,就會造成相應的進步或退步。不論之前成功或失敗多少次,對於每次應變的當下,都應視為變化的開始。
無論面臨什麼情況,都會有一些相對的選項供你選擇對應。當你擁有更多時間,看似也就擁有更多選項,但實際狀況卻不一定如此。我們通常會因種種因素而拖延做出決定,於是虛擲了原本以為充裕的時間。一旦做出選擇,或許會讓你的處境更糟,也可能讓你的狀況一如既往;但也有機會透過想像,加上好運眷顧,站上從未有過的高峰。
世上沒有英雄式的群體,也沒有完美的領導者。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少數團隊上,而是放眼觀察許許多多個人與群體試圖應變的事蹟。有些群體的應變徹底失敗,導致群體消失;有些群體的應變極為成功,甚至改寫了歷史。
我們探索應變的本質,並不是就靜止的狀態進行評斷,而是從運作的動態中找到規則。我們尤其要觀察,群體是因為什麼機制而持續不斷以原本的方式運作,或者該群體是由於什麼機制而做了新的嘗試。
完全不應變也會消耗心力。一旦時間久了,完全不應變甚至比改善或進步還要費力。針對這一點有所覺悟後,就足以讓許多人重新調整投入心力的方向。而想要讓群體有所應變,可以用這個道理說服成員專注於全新目標;或者,透過改變群體運作的方式,讓成員潛移默化,找到想要投入的新方向。
應變比創新更重要
為了讓你更容易閱讀本書,我將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每個部分就是應變的三個階段之一,以便集中探討每一個階段。雖然所有應變規則在三個階段中都是通用的,但是,這樣以階段區分,會更容易瞭解每個規則的運作。好運能夠取代對於應變需求的覺察,然而,即使瞭解自己需要的應變措施,實際行動仍是必要的 。
為了呈現應變的實際運作狀況,書中會提供很豐富的案例、問題與狀況。我們會看到15歲的遺傳學者在家裡的
應變,是致勝的關鍵
這本書探討的是如何調適應變,以及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只在既有的規則中獲勝,而且是表現出色。至於所謂的勝利,並不是在輸贏分明的事件上打敗他人。我所關注的,是群體如何突破既定模式並發展新的策略,以提高獲勝機率,並且讓所有人都變得比從前更好。
競爭不只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們為了獲得勝利而做的抉擇與行動,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即使只想維持現狀,也都要努力;就算只求倖存,也必須付出血汗與淚水。何況倖存只是一連串差強人意的選擇,讓人處於不幸的局面;但是,應變就靈活多了。
未來,你可以只盡力於維持原本的狀態,或者試圖突破限制。我們屬於一長串演進的一份子,每一步應變都改變了祖先的情勢,直到我們來到世上。現在,輪到我們出手了。
起初屈居劣勢的人最終如何勝出?也有些人一開始佔盡優勢,但怎麼反而一敗塗地?為什麼個體、團隊、市場、國家會以共通的崩壞告終?該怎麼做才能打破原本不幸的平衡狀態,邁向幸福?在競爭中應變得勝的規則是什麼呢?
想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要把應變當成一門科學,細察有助於建立實用規則的線索。同時,著眼於歷史上與近來的例子,在充滿混亂、不理性及自利人類的真實世界中,瞭解應變成功的模式與對策。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他的開創性鉅著《大崩壞》(Collapse)中提到,每個社會都會面臨四個大同小異的問題: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壓境以及缺乏友邦援手。有些社會能夠克服這些威脅,當然也有些失敗了,關鍵就在於對應方式。而且,既然對應方式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一切,那麼,這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我們的應變能力決定了命運的差異 。
文化與科技是人類應變發展的主要機制。我們能夠改變群體行為,也可以更理解這個世界,並且開發工具來補強能力,幾乎能做到所有的事情。儘管我們並非先祖崇拜的萬能神祇,但是在這世上,最善於以不改變基因的方式來扭轉情勢、改變生活方式的,卻非我們莫屬。
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研究者觀察發生的事件,尋找背後的機制。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們想要找出引發事件與行為的因素。科學上並沒有「應變」這門獨立的學問,但所有的科學家都在挑戰這個難題,試圖理解改變是否發生的原因和方式。
在研究過程中,我對於和主題相關的各種知識來源都不帶偏見、照單全收。某種程度而言,這就是我對這世界的看法。我的好奇心沒有界線,從觀看夜間電視即興喜劇,到精細測量蟻群,所得到的一切都相關且同樣重要。
有幾類科學調查顯然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幾類領域中,有些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和我的問題直接相關的命題。有趣的是,他們往往獨自調查,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中尋找答案,卻沒意識到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書首次以跨學科的方式一起討論這些科學領域的論述,當然也結合了我自己的發現。
若是想要更深入瞭解這些學術領域,可以運用本書最後附上的參考資料。雖然有些資料的專業門檻很高,但我已經盡力篩選出容易入門的。本書提出很有價值的問題,至於解答也很值得你花時間探索。我很高興能夠引導讀者入門。
應變分為三個階段
求生是人類的共通本能。大多數人希望活得好一點,還有許多人想要盡可能活得更好。我們希望處於優勢,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有時候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掌控情況,有時候是出於某些原因,讓我們忽略了可以做些什麼。
不知所措,可能只是自己個人的無知;我們不知道的,其實其他人明白;不過,也可能在團體中、組織裡、甚至全人類都沒有人知道。可能有某個問題還未知,某種新資訊或技術還有待尋找、發現、創造並付諸實行。而在付諸實行之前,可以做到的事情往往還沒完成。
應變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心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有些應變導致了整個社會群體的崩壞;有些雖然達到了讓團體存活的目的,但是卻陷人民於不幸的境地;還有些以圓滿的方式改善了團隊的狀況;甚至有些應變不但突破了原有的狀態,還開創了全新的局面。
就我對應變的研究,如果想要刻意地應變進步並且收到綜效,就必須依循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知識要學習,而且要正確做到並不容易。至於理解和執行需要耗費多少心力,是些微還是極大;達成目標需要花上多少時間,是幾分鐘還是幾百年,則端視問題的性質或機緣。
.第一階段:認清應變需求。如果沒有認清應變的需求或機會,就不會有應變的企圖心。可能會有人偶然地改變了行為,改善了狀況,但這只能視為意外事件。運氣固然是最好的手段,但即使好運降臨,也必須有想要進步的強烈慾望,好運才能發揮作用。
.第二階段:瞭解必須採取的應變措施。認清應變需求是好的開始,但有許多人,甚至整個國家,即使認清問題,卻還是不知該如何著手。對於自己需要改變,他們感到很憂心。想要得到不同的結果,卻仍然不知該怎麼做,終究只能失敗收場。
.第三階段:執行必要的應變措施。我們知道該改變自己以解決某個問題,或抓緊某個大好機會,但仍然很有可能沒做任何改變。我們往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卻依舊沒有付出努力,以致於最重大的計畫從未完成,至急之需也從未得到滿足。
以我的研究而言,可以用這三個階段充分解釋應變成功與應變失敗的原因。每個階段都有細節和功夫要留心,同時也表示解決困難的問題並不簡單。然而,應變必須付出的努力,不見得比只求存活還來得多,事實上差異不大。
但是,差異非常明確,這一點差異就足以讓結果完全不同。你必須具備想像力,想像未來各種可能的狀況,是更糟了,維持不變,還是好轉。想像讓你能夠在還有時間解決問題時認清問題。想像讓你能夠打破既定規則的侷限,並且找出創建新規則的方法。
有所應變或缺乏應變,都可能導致群體的衰亡、倖存、繁榮或超越。
.衰亡就是群體的終結。群體不再發揮原有的功能,成員會遺棄這個團體,就像成群遷徙、背叛或放棄這個群體。即使成員沒有遺棄群體,群體也會因缺乏資源、無法承擔義務而被迫解散,例如破產、滅絕、無政府狀態、甚至死亡毀滅,都屬於這種情況。
.倖存則比衰亡好些,至少群體還存在。問題是,這種狀態並不令人滿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團體還擁有運作的資源可以發揮功能,但成員並不滿足,也不會成長或進步。生活得馬馬虎虎,也不快樂。
.繁榮則遠勝於倖存,因為在繁榮的狀態中,群體得以享受成功的結果。對於每天的付出和獲益,他們感到滿意且值得。如果是在輸贏分明的競賽遊戲當中,達到繁榮狀態的一方無疑是贏家。如果競爭的贏家可以不只一個,那就意味著繁榮的群體會是享受大多利益的贏家。
.超越是跳脫並克服了現有的限制。超越的群體以全新的規則創造了新情勢和新局面,改良了過去長期以來的結果。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都進步了。繁榮的群體只是在既有的規則中生活圓滿,而超越的群體能為成員提供更多。
這些層次並非固定且分明的,彼此之間可能部分重疊。在一個群體中,可能有些事件處於倖存狀態,有些狀態則比較痛苦,但有些作為卻可能達到繁榮境界。而一個人也可能是好幾個群體的成員,跟著這些群體一起經歷成敗。
每種狀態之間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衰亡或許是無數人的慘敗,也或許只牽涉到極少數人。即使搆得上繁榮狀態,但也許只比倖存略好一點。有些群體可能因為成員已經超越以往不幸的體系侷限,才形成了繁榮的秩序。
應變的結果是衰亡、倖存、繁榮或超越,也會隨著時間而浮動。一個群體可能會經歷多次從倖存、繁榮到超越的爬升過程;同樣地,也可能經歷不升反降的過程。只要有所應變,就會造成相應的進步或退步。不論之前成功或失敗多少次,對於每次應變的當下,都應視為變化的開始。
無論面臨什麼情況,都會有一些相對的選項供你選擇對應。當你擁有更多時間,看似也就擁有更多選項,但實際狀況卻不一定如此。我們通常會因種種因素而拖延做出決定,於是虛擲了原本以為充裕的時間。一旦做出選擇,或許會讓你的處境更糟,也可能讓你的狀況一如既往;但也有機會透過想像,加上好運眷顧,站上從未有過的高峰。
世上沒有英雄式的群體,也沒有完美的領導者。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少數團隊上,而是放眼觀察許許多多個人與群體試圖應變的事蹟。有些群體的應變徹底失敗,導致群體消失;有些群體的應變極為成功,甚至改寫了歷史。
我們探索應變的本質,並不是就靜止的狀態進行評斷,而是從運作的動態中找到規則。我們尤其要觀察,群體是因為什麼機制而持續不斷以原本的方式運作,或者該群體是由於什麼機制而做了新的嘗試。
完全不應變也會消耗心力。一旦時間久了,完全不應變甚至比改善或進步還要費力。針對這一點有所覺悟後,就足以讓許多人重新調整投入心力的方向。而想要讓群體有所應變,可以用這個道理說服成員專注於全新目標;或者,透過改變群體運作的方式,讓成員潛移默化,找到想要投入的新方向。
應變比創新更重要
為了讓你更容易閱讀本書,我將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每個部分就是應變的三個階段之一,以便集中探討每一個階段。雖然所有應變規則在三個階段中都是通用的,但是,這樣以階段區分,會更容易瞭解每個規則的運作。好運能夠取代對於應變需求的覺察,然而,即使瞭解自己需要的應變措施,實際行動仍是必要的 。
為了呈現應變的實際運作狀況,書中會提供很豐富的案例、問題與狀況。我們會看到15歲的遺傳學者在家裡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