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藝術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你知道「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嗎?
讓內在的愛流動 用藝術創作打開情緒的大門!
「藝術療癒」是學習愛自己最好的方式之一。《情緒藝術:喚醒內在力量,與和諧共舞》是一本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藝術治療大師──卡帕席恩博士所著的權威專書,讀者可以藉由本書並透過各種有趣的媒材來做體驗,亦可同時結合音樂、舞蹈、或以寫作、繪畫的方式,來認識內在的情緒與真實的自己。
透過多種藝術創作方式與媒材,我們可以正面無傷地抒發壓抑的情緒,擺脫藝術一定要美、要專業、要有技術的傳統框架,放下旁人的論斷與期待,只順從自己的本能與直覺,一切從「心」出發,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感覺。當身體與心靈的負面能量得以清除與整頓,正向得生命能量將再度流動,身心方面的疾病也能得到舒緩與療癒。
藝術療癒是一把奇妙的鑰匙,它開啟了自我療癒之門,讓我們重新認識內在的自己,擁抱並接受情緒的能量,以愛滋養自己,與心連結,藉由情緒的表達,找出自己的真理之門。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是專業心理治療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也是極佳的個人成長自助手冊。
*作者為資深的藝術治療師,跟隨每個活動的指導語,每個人都可以循序進行內在情緒體驗之旅!
*運用書中超過60個簡單的練習:繪畫、舞蹈、寫日記、雕塑、面具製作、音樂及電影等多元方式釋放情緒、解除壓力;每個人都可成為自己情緒的治療師,玩出生命的智慧、喜悅與豐盛。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首位華人男性表達藝術治療師 許翊誠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 高淑貞
表達藝術治療師 徐進玲
真心推薦
目錄
推薦序優雅多元的情緒體驗之旅高淑貞
推薦序與自己約會,與心連結徐進玲推薦序開啟自我療癒之門張金蓮
前言歡迎來到情緒創意實驗室
從流動的情緒中學習
情緒與身心醫學
打開情緒之門
第一部擁抱你的情緒自我
第一章你感覺如何?
情緒從何處來?
情緒是對周遭世界的反應
情緒有什麼益處?
思想創造出感覺
情緒影響人際關係
情緒智商能力
釋放舊有負面情緒
學習感覺的語言
九大感覺家族
與你的情緒自我相遇
第二章可以對感覺做些什麼?
探索情緒表達的藝術
可是我無法畫一條直線
情緒與右腦的關連
感覺的視覺影像
表達藝術藝術是種過程而非成品
有時候,藝術發生了
兩個頭腦,兩隻手:左右手寫作
內在的批判給與真實回應
第三個腦
透過媒材傳達情緒
材料表單
第三章在你身體裡的感覺
情緒如同一種能量
情緒如何囤積在身體裡?
釋放體內的情緒
感覺你的身體
這幅圖的意義是什麼?
身體如同一個說故事的人
第二部表達你的感覺
媒材與情緒的配對
第四章情緒的顏色:從憤怒的紅到憂鬱的藍
顏色、線條、外形及結構
畫出你的感覺
在沸騰點的情緒:生氣與憤怒
感覺的圖像
拼貼藝術
感覺是凌亂的
混亂、困惑與模稜兩可
用粉彩筆探索
畫出你的感覺
極為害怕:恐懼
感到消沉:沮喪、傷心與悲痛
釋放陰鬱能量
無助與敏感易受傷
愉快地與自己在一起:愛與嬉戲
表達藝術如同靜心:平靜與滿足
擁抱快樂:喜悅、熱誠與創意
讓內在的愛流動
第五章雕塑出感覺:瘋狂、悲傷與快樂
準備黏土,準備好你自己
可塑的生命體
熾熱的情緒:憤怒、性慾及熱情
回歸大地
性慾與感官享受
探索身體自我
感覺失落:悲痛、傷心與寂寞
寫日記:一個手工訂做的生活
第六章感覺的聲音:從悲傷到喜悅
聲音引發情緒
聲音環境品質
音樂如同醫藥
日記入門
用音樂來治療
環繞在我們周圍的聲音
透過打鼓找到熾熱的情緒
情緒與人聲
讓感覺發出聲音
從心底發聲:傷心、寂寞和悲痛
母音發聲練習
咒語與聲音靜心:平靜與滿足
創造靜心氛圍
喜樂之音:快樂、愛與嬉戲
探索感覺之音的音樂
第七章動態的情緒:律動你的心,為喜悅而舞
肢體語言與情緒
內在的舞者
自發性舞蹈的阻礙
舞動情緒
五種節奏的探索
忘我的舞蹈:隨心靈起舞
往內的情緒:悲傷、沮喪與恐懼
滋養自己:愛與自我照顧
採取堅定的立場:保護與果斷
外放的感覺:憤怒、熱情與性慾
律動如同靈性練習:和平與靜謐
生命之舞:喜悅、遊戲性與創造力
情緒是能量的展現
第三部了解你的感覺
文字的洞見
第八章聆聽感覺所說的故事
以文字語言說故事
透過電影看到自己
根據靜態的圖像寫作
根據感覺寫作
寫作具療癒力
傾聽內在指引
第九章以面具揭開內在自我
找出潛藏的許多自我
次人格的內在衝突
透過面具自我對話
黑暗面與光明面並存
更多面具製作方法
喜悅、熱忱與遊戲性
透過聲音對話探索自我
第十章接受你的感覺:放下論斷
清理負面信念與態度
運用正面心念開創夢想
以愛滋養自己
放下舊有包袱
清除舊有模式
改變你對感覺的想法
感覺是你的內在指引
致謝
附錄1:情緒表(按字母排列的情緒參考指南)
附錄2:身體圖
附錄3:表達藝術練習活動一覽表
試閱
誰曾看過風?
你沒有、我也沒有;
但當樹低下頭時,
風正經過它們。
——克莉斯緹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
就像這首古老童謠中的風一樣,情緒是看不見的,我們無法直接用一般的視覺看見它們,而是在我們的身體裡感覺到它們。用「感覺」同一個詞來描述身體感官知覺與情緒兩者並非意外,你一定曾經驗過:
● 緊張使你忐忑不安(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
● 憤怒讓你熾熱燃燒(burn you up)
● 恐懼使你僵直發冷(stopped you cold)
● 興奮使你高興雀躍(jumping for joy)
● 愛融化你的心(melted your heart)
● 抑制悲傷如骨鯁在喉(a lump in your throat)
● 痛苦減輕,彷彿肩膀上的重擔已經移除(a weight has been lifted from your shoulders)
你知道可以從訊號中看穿別人的情緒,即使沒有說話,你經常知道別人內在正發生什麼,悲傷以眼淚顯示,憤怒以皺眉,遊戲性以快樂逍遙的手勢,恐懼以神經過敏的腳步,快樂則以咧嘴而笑來表示。當情緒產生時,肢體語言往往說得比口頭語言還大聲。是否曾有人告訴你:「誰?我嗎?生氣?不,我才沒有,我很好。」可是省略尾音的聲調和緊繃的下顎卻說出不同的故事。說一套,可是想的、感覺的又是另一套,正是不協調的典型,但你可能不會被愚弄,臉與嗓音掩蓋了真實,不論你喜不喜歡,情緒都將會出來。
打開情緒之門
當情緒被接受以及表達出來時,它們會在我們內在移動,我們會感覺更有活力,同時創造力的燃料也增加了。本書提供了讓你的感覺能夠生存及呼吸的多種練習,這是根據我個人生活經驗的實驗室,結合二十五年以上的臨床練習、教導,以及與讀者的往返書信,我設計了透過表達藝術媒材來直接體驗情緒的活動,包括律動、寫作、面具製作和戲劇性的對話。而你不需要有藝術天賦或技巧就可以使用這些材料,如果你害怕用藝術來表達自己,你可透過第二章的指引來穿越這些障礙。
從現在起,我向你保證,表達藝術與表演藝術、展覽藝術不一樣,它的主要用途是為了提供進入感覺的道路,你將不會被批評,或是被要求向別人展示你的作品。你唯一會碰到的批評者是在你的內在。
透過這些我視為有創意的實驗,你將嘗試回答自己有關情緒最普遍被問到的問題:
● 如何發現與感覺情緒?
● 一旦困難、強烈或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揭露時,要如何處理它們?雖然我有多年的經驗、資歷和引以為榮的出版物,老實說這些只是顯示我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一小部分而已,真實的情況是我一生都在與情緒奮鬥,如同你們一樣,我曾與情緒戰鬥,而非退隱到一座象牙塔裡研究情緒,或把情緒理論化。首先,身為一個曾活過、愛過、恨過、悲傷過、懷疑過、希望過、恐懼過、感覺沮喪、幸福以及所有其他情緒的人,我碰到這些問題;也就是說,我有好幾次碰到情緒障礙。如果這還不夠的話,我來自南加州(接觸感覺療法,touchy-feely therapies),我在六○與七○年代年輕的時候,花時間把思想與情緒作區分,從經驗中整理出信念,並且像是個幼稚園生一樣,以顏色和形狀來分門別類;我住在一個有著嚴謹風氣的環境裡。
我問過所有與你相同的問題,希望如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詩人)寫的「活得夠久,在遙遠的某一天能夠找到答案」一樣,在這條路上,我有成功、也有失敗的分數;有極度痛苦的沮喪,也有偉大的夢想成真。雖然我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我發現在藝術中涵括了許多科學特性(好奇心、紀律、誠實的觀察和實用主義),成為治療師則是一種藝術。
這本書大部分的活動是在我的實驗室,也就是我的日記和我的藝術治療練習中創造出來的。這些有創意的實驗,是當我進行個人的過程,或是在引導客戶,以藝術作為個人成長或是治療的經驗中想出來的。如同科學研究一樣,這些有創意的實驗是可以重複做的,對於讀者以及建議客戶採行我的方法的治療師,都會產生類似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已經採用這個過程的人的回饋,或許這些結果中有一些是你也在尋找的:
● 我與情緒以及身體感覺更有連結。
● 我可以接觸並感覺到以身心症儲藏在我體內的情緒。
● 我得到內在小孩第一手的經驗,包括她的感覺與需要。
● 我現在可以認出並且叫出感覺的名稱來。
● 我可以與其他人以不帶威脅性的方式來溝通感覺。
● 我發掘出我不知道的天賦,運用在生活中所有的領域。當你進行這些創意的實驗時,記得它們是提供你一種去看自己的精神,你可以稱之為藝術或是科學,名稱並不重要,過程才是重要的,個人經驗是最好的,也唯有這樣的指引值得學習。好老師是通往你內在已有的智慧之門,這種智慧唯有你透過第一手的經驗才可以知道。因此讓我打開這道通往經驗與表達你自己情緒的大門:找出你自己的真理之門。
第一部 : 擁抱你的情緒自我
情緒從何處來?
一個從印度傳來的古老故事,提到有一個人在黃昏時分光線迷朦的路上碰到一條蛇,他嚇壞了,直到有人過來指出那條「蛇」只不過是路邊一條盤繞成圓圈狀的繩子罷了,於是這個人的驚慌立刻解除。這個故事教導靈性追求者一個重要的原則:世界以你看它的角度呈現。
情緒是我們對經驗的反應,在韋氏字典中,情緒被定義為:
● 強烈的感覺;如興奮。
● 擁有一種被激發去覺知到感覺的狀態或能力。
● 任何特別的感覺;任何不同的複雜反應,有著心理與身體上兩種表現,譬如愛、恨、恐懼和憤怒等。
情緒是對周遭世界的反應
就像我們所有內在的經驗一樣,情緒來自我們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說我們擁有情緒。情緒是我們對周遭世界的反應,但也是對我們的思想、信念以及自己的想像的反應。我們常說這個那個使我們生氣,可是事實是,沒有外在的人事物可以讓我們有任何感覺,我們根據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做出反應。
汽車拋錨了,你對這個不便感到氣惱,你必須把車開到修車廠診斷,然後你開始發愁將花費多少修車費,會是大整修嗎?還好只是輕微的修復,「喔,這下我放心了。」你嘆了一口氣。
一位親密的老友打電話來,你很高興聽到她的消息,直到她告訴你她媽媽突然生了重病,你起先感到震驚,然後開始悲傷,你感覺同理,願意提供任何你可以給與的協助。
一整天裡情緒一個接著一個來,有些感覺持續比較久,譬如因為摯愛的人過世而悲傷,有些情緒只持續了一分鐘。有某幾天的情緒比其他天來得強烈,生命中的某些時段似乎是延長的暴風季,動盪接二連三地發生;其他時期則有平靜與滿足的特徵。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身為人自然就會有感覺。我們平常是如何看待生活,也決定了我們是如何感覺的。有些人把整個世界看作彷彿有一條蛇準備好要突襲一般,他們長期因恐懼與焦慮而苦惱,你認識任何像那樣的人嗎?有些人似乎很少有感覺,或者完全感覺不到情緒,他們缺乏情緒反應,因此無法溝通他們正發生了什麼事。在你生活中有任何人像這種情況嗎?也有些人視每個經驗為機會,是通往成長與活力的踏腳石,他們與生命結婚,不論是好是壞,由命運安排,接受人生的甘與苦。我想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在每天經歷的感情波濤上衝浪。
正如看法會影響感覺,感覺也會塑造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心情不好,有人在附近輕聲細語我們可能都覺得是一種打擾;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覺得很高興,說不定還會加入談話呢!情緒也被我們所相信的所驅使。舉例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學到害怕某些東西,每個人有自己的表單:在公眾場合說話、死亡、蛇、龍捲風、財務損失、蜘蛛、警察、陌生人,以及被所愛的人拋棄,這張表單會一直持續下去。
打開情緒之門
當情緒被接受以及表達出來時,它們會在我們內在移動,我們會感覺更有活力,同時創造力的燃料也增加了。本書提供了讓你的感覺能夠生存及呼吸的多種練習,這是根據我個人生活經驗的實驗室,結合二十五年以上的臨床練習、教導,以及與讀者的往返書信,我設計了透過表達藝術媒材來直接體驗情緒的活動,包括律動、寫作、面具製作和戲劇性的對話。而你不需要有藝術天賦或技巧就可以使用這些材料,如果你害怕用藝術來表達自己,你可透過第二章的指引來穿越這些障礙。
從現在起,我向你保證,表達藝術與表演藝術、展覽藝術不一樣,它的主要用途是為了提供進入感覺的道路,你將不會被批評,或是被要求向別人展示你的作品。你唯一會碰到的批評者是在你的內在。
透過這些我視為有創意的實驗,你將嘗試回答自己有關情緒最普遍被問到的問題:
● 如何發現與感覺情緒?
● 一旦困難、強烈或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揭露時,要如何處理它們?雖然我有多年的經驗、資歷和引以為榮的出版物,老實說這些只是顯示我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一小部分而已,真實的情況是我一生都在與情緒奮鬥,如同你們一樣,我曾與情緒戰鬥,而非退隱到一座象牙塔裡研究情緒,或把情緒理論化。首先,身為一個曾活過、愛過、恨過、悲傷過、懷疑過、希望過、恐懼過、感覺沮喪、幸福以及所有其他情緒的人,我碰到這些問題;也就是說,我有好幾次碰到情緒障礙。如果這還不夠的話,我來自南加州(接觸感覺療法,touchy-feely therapies),我在六○與七○年代年輕的時候,花時間把思想與情緒作區分,從經驗中整理出信念,並且像是個幼稚園生一樣,以顏色和形狀來分門別類;我住在一個有著嚴謹風氣的環境裡。
我問過所有與你相同的問題,希望如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詩人)寫的「活得夠久,在遙遠的某一天能夠找到答案」一樣,在這條路上,我有成功、也有失敗的分數;有極度痛苦的沮喪,也有偉大的夢想成真。雖然我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我發現在藝術中涵括了許多科學特性(好奇心、紀律、誠實的觀察和實用主義),成為治療師則是一種藝術。
這本書大部分的活動是在我的實驗室,也就是我的日記和我的藝術治療練習中創造出來的。這些有創意的實驗,是當我進行個人的過程,或是在引導客戶,以藝術作為個人成長或是治療的經驗中想出來的。如同科學研究一樣,這些有創意的實驗是可以重複做的,對於讀者以及建議客戶採行我的方法的治療師,都會產生類似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已經採用這個過程的人的回饋,或許這些結果中有一些是你也在尋找的:
● 我與情緒以及身體感覺更有連結。
● 我可以接觸並感覺到以身心症儲藏在我體內的情緒。
● 我得到內在小孩第一手的經驗,包括她的感覺與需要。
● 我現在可以認出並且叫出感覺的名稱來。
● 我可以與其他人以不帶威脅性的方式來溝通感覺。
● 我發掘出我不知道的天賦,運用在生活中所有的領域。
當你進行這些創意的實驗時,記得它們是提供你一種去看自己的精神,你可以稱之為藝術或是科學,名稱並不重要,過程才是重要的,個人經驗是最好的,也唯有這樣的指引值得學習。好老師是通往你內在已有的智慧之門,這種智慧唯有你透過第一手的經驗才可以知道。因此讓我打開這道通往經驗與表達你自己情緒的大門:找出你自己的真理之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