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斷捨離:當相處感到心累,如何留下守候、如何灑脫放手?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在這段關係中忍耐這麼久?
是什麼讓我難以放手?
為什麼我一退再退、甘於卑微?
是什麼原因讓我接受不當對待?
我們可能習慣被對方誤傷,然後以某種莫名其妙的方式撫平;
我們就這樣互相傷害、繼續忍耐,直到遍體鱗傷……
當一段關係、婚姻或工作只剩下束縛和無力感,
如何知道還有改善、修復的空間,
或是時機已到,應該離開、踏上新旅程?
本書幫助你慎選時機,做出你該要的重大改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該留在這段關係裡嗎?或者,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在50多年的心理治療師生涯裡,里秋博士常被問到這個令人痛苦的問題,而且出現的頻率比其他任何問題都多。他幫助過許多不同年齡層的人,指導他們為自己的伴侶關係、工作職場、家庭衝突……做出「該去或該留」的艱難決定。
里秋博士分享了做出這些決定所需要的深刻智慧,以及如何實際執行。此外,本書也探究了時機的奧祕:為什麼我們停留太久?為什麼我們太早離開?時機成熟的感覺又是什麼?
書中收錄了許多真實案例和有用的覺察練習,包括冥想、自我探究、日記和自我肯定練習,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以及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最溫柔的兩種選擇:
不要在束手無策的狀況中待得太久,我們該做的是「勇敢說再見」;
留在可以改善的狀況裡繼續努力,才有足夠的時間「讓轉變發生」。
☉人生的不幸福
生命中的困境與不快樂,大多是來自「該離不離、該留不留」,也就是該放手離開時,沒有足夠的力量與內在資源支持自己往前行;該留下繼續努力時,卻抽身得太快,錯失了修復關係或破鏡重圓的機會。
☉離不開的原因
在關係中,離不開的膠著處處可見,因為我們從父母及社會文化中學到的,是面對痛苦就要忍耐、忍耐才能換來美好果實,甚至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決定留與不留
首先要確認,你不是為了想要改變對方、拯救對方而留下。如果確認要留下來,就要做好關係中親密、承諾、自主的功課。如果你決定離開,必須確定不是因為你想逃避承諾,或害怕失去自由。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張宏秀/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郭約瑟/精神科醫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賴芳玉/律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目錄
前言 待得太久,或者待得不夠久
第一章 是什麼讓放手離開這麼難
.當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去知道或表達
.我們的恐懼可能正在霸凌我們
.我們相信自己生而為了忍受而不是幸福
.我們想辦法留下,卻又保持疏離
.我們困在童年魔咒中
.我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受到威脅
.我們沉溺依賴,甚至關係成癮
第二章 什麼能幫助我們繼續前進
.從內在找到安全感
.面對我們的自欺欺人
.撫平內在的批判者
.面對懊悔
.克服我們積壓的悲傷
.篩選練習
.一周冥想練習
第三章 當我們覺得自己無法留下
.對親密、承諾和自主的困惑
.彼得潘飛行模式
.一開始就束手無策,現在仍無藥可救
第四章 做可行的事
.解決我們的衝突
.深入淺出:理性與啟示
.從創傷中解放自己
.在覺察中自我調節與自我安撫
.保持覺察迎接並騰出空間
.慈愛練習
.一周冥想練習
第五章 時機的奧祕
.時機和準備就緒
.如何遵從時機往前邁進
.如何遵從時機留在可改善的狀況中
.時刻之書
結語 下一步是什麼?
.讓自己放手前進的兩種呼吸練習
.當有成功希望時,選擇留下
.準備就緒
後記 過去的完美,令人焦慮的現在:一個幽默的故事
試閱
為什麼我在那段關係中待了這麼久?
是什麼讓我一直執迷不悟?
為什麼我被困在那份工作中這麼多年?
我怎麼能夠忍受被這樣對待?
是什麼讓我如此害怕而無法放手離去?
我已經開始失去了,為什麼還願意繼續失去更多?
當情況不再適合我時,為什麼我不離開?
當僅剩的顯然非常不足,為什麼我可以甘於卑微?
為什麼我在匱乏不毛之地流連了這麼久?
在五十多年的心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人們常面臨一個比其他任何問題都更頻繁出現的難題:在束手無策的狀態中「待得太久」。
我自己也會這樣,也許每個人都會如此? 這裡所謂的束手無策,指的是人際關係、工作、困境、成癮、身體病痛、未解決的衝突、糾纏不清的家族狗血劇,或與宗教、組織、機構之間的關係──幾乎包括所有我們參與的事務。我們害怕離開我們的「不適圈」,就像我們害怕離開「舒適圈」一樣! 而真正的挑戰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離開,然後在這覺知中採取行動。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又「待得不夠久」,不留在一段仍可改善的關係或組織機構中同甘共苦。因此我們的挑戰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停留久一些,等待彼此的連結提升以讓關係可以正常運作。
本書是關於我們人類故事中的兩種選擇:不要在束手無策的狀況中待得太久,而在可挽救的狀況中停留足夠久的時間。我們將發現這兩個主題與「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及「我們如何變成那樣的人」之間有很奇妙的連結。
探討留下和離開種種問題的核心,是本書第三個重點,而關於這一點,一切都取決於:時機的奧祕。本書中所談的時機,是關於一種及時性、一種最合適的時間;什麼是及時的? 當我們說「時機已到」指的又是什麼? 有時,讓我們在該走的時候留下來、該留下來的時候卻離開,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選擇和行動,我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在周一、而不是周日或周二採取行動?
某種深藏於內在的時鐘可以準確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已經準備好離去、甚至什麼時候必須要離去,如果內在的時刻還沒到,催促或徘徊都沒用,我們無法提早在周日行動,也不能延遲到周二,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須透過時間的考驗,沒有什麼可以凌駕於它。
總之,我們只會在準備好時才能離去或留下來,而準備好與否,取決於一個不在我們手中的計時器,事實上,「時機」才是決定我們去留的重要因素。本書幫助我們隨著最完美的時機到來,做出生活中重要的決定,然後依據時機的安排採取行動,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進入一個新世界,在那裡,大門永遠不會砰一聲在我們面前關上,更不會上鎖,那是無處不在的「法之門」(Dharma gates),永遠不會對我們緊閉,所謂「法」(Dharma),指的是佛陀教導的開悟之道。
許多自助書籍和老師們可能會給我們一種印象:只要增強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自己決定留下或離開、可以立即採取行動、瞬間就能進入狀況或遠離困境、運用一種技巧就可以讓人生順利翻篇。這些策略有時可以奏效,但必須考慮一件最重要的事,一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解的奧祕:你是否已經準備就緒,也就是時機是否已經來到。時機不是魔術,它不會讓我們動起來,但當我們與它的訊號連上線時,確實可以讓我們展開行動。
當我們對於要留下或離開「做好準備」,那表示:
- 我們已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
- 我們已做好準備,適合展開行動。
- 我們具備了採取行動所需的一切條件。
- 我們願意採取行動。
如果要瞭解怎麼樣才算是做好準備、讓我們可以採取最佳的行動,最好先考慮兩種可能性:第一,我們不能離開是因為時機不對,這是一個必須尊重、難以改變的事實,我們還沒準備好醒來,是因為號角聲尚未響起,至少目前還沒有。
第二種可能性是,時機已經合適,但我們仍然不願離開,我們不顧內在的警鐘響著:「醒醒吧!」相反的,我們跑去睡覺;像這樣動彈不了可能意味著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去做選擇和採取行動,即使時機確實已經到來;然而這種狀況,與其說我們不願改變,不如說這是自己的選擇,我們陷入了惰性,處於休息狀態中的身體往往傾向於停滯不前。
「這一切的最大悲劇是,生命真的會與我們擦肩而過。」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這段話指出一種可能性:「它錯過了,而我們留下來。」時間消逝,而我們仍留在原地。當然,那段話也可能讓我們相信痛苦過去了,我們仍存在。然而,如果我們只是藉由這個真理來讓自己安於惰性,那就真的太可悲了。
在自然界中,「準備就緒」或「延遲」這樣的概念並不存在,因為一切都是持續發展變化著,一切都處於往前推移的模式;就像要進入冬眠的熊不會拖延,只會不斷準備著;同樣,睡著的嬰兒也不會停止成長;而縮時攝影更顯示了窗外的實心橡樹正經歷持續不斷的變化,我的樹不是立在那兒靜止不動,而是在流動著;了解我們對變化和流動的恐懼,可能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拖延。
有趣的是,我們用來描述「當下」(current)的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流動」的意思;事實上,流動、進化、繼續前進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在本書中,我們將找到一種方法效仿大自然的模式,讓一切持續推移和成長,並恰當及時;我們將思考如何整合內在資源並配合最適當的時機持續前進;我們會想辦法對過於忽視、或執著於時機的人說「是」;我們將研究如何做好準備、各自就位、並開始行動;我們陷入的任何情況,都可能成為將我們從靜止不動中喚醒的鐘聲。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風險的狀況,讓我們不敢繼續前進:
- 我們可能會受到伴侶的恐嚇,甚至威脅如果我們敢離開他,他將虐待我們。
- 我們可能會對離開一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工作感到難堪(恐懼的一種)。
- 我們可能因為害怕人們會怎麼看待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不敢往前。
- 我們可能會擔心最終將無處可去,或下場沒有比現在更好。
- 我們可能害怕離開後會感到非常內疚。
- 我們可能害怕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失望,或讓仰慕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震驚、甚至憤怒。
正如所見,問題的一面是我們滯留的時間太長,另一面則是我們離開得太快,因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仍然可以解決問題、對我們仍有益處的關係或環境中待下來,我們將認識如何以及何時堅持待在原處是有價值的。
我們當中有些人習慣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太久,而另一些人則太過著急離開;當留在原地明明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時,是什麼複雜糾結的潛在原因,讓我們從伴侶關係或工作中倉皇逃脫? 以下是可能的狀況:
- 我們可能陷入恐懼,或拒絕進入一種承諾關係。
- 我們不願將心和靈魂投入到一份關係、成員角色、職業、靈性功課中。
- 我們希望保有選擇的開放性、保持無憂無慮、保留隨時離開的能力,雖然這可說是一種自由,但也可能只是不願意堅持下去而已,不願盡一切努力去做某件事、堅持到底,直到產生一個對我們有益的結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養育子女的承諾,至少要承擔十八年的養育責任。
-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能害怕被對方完全看透、了解或占有。
- 我們可能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親密關係得以萌芽發展並變得深刻的必要條件,事實上,「親密」(intimacy)這個詞正是來自拉丁文「深刻」的意思。
- 我們發現,要與某個人相處多年,必須在很深的層次上敞開自己,而這超過我們現在已準備的狀態。
- 我們發現伴侶徹頭徹尾的了解我們,而我們一直以來努力隱藏的,在這裡全都被攤在陽光下,讓我們忍不住想逃。
我們可以在不批判自己的情況下看清這一切,對任何人來說,全然投入承諾或完全顯露脆弱的確是讓人害怕的,但如果可以克服這些恐懼,將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擁有更完整的人性樣貌。
我們可以帶著興奮的心情(而不是恐懼)去期待這趟冒險的前景,可以帶著自我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逃避,並努力練習、實踐,讓自己擺脫恐懼和束縛自己的疑慮。
當然,我們在書中一起練習的,大多是探究、詢問,而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畢竟我們可能害怕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失望,或讓仰慕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震驚、甚至憤怒。正如所見,問題的一面是我們滯留的時間太長,另一面則是我們離開得太快,因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仍然可以解決問題、對我們仍有益處的關係或環境中待下來,我們將認識如何以及何時堅持待在原處是有價值的。
我們當中有些人習慣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太久,而另一些人則太過著急離開;當留在原地明明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時,是什麼複雜糾結的潛在原因,讓我們從伴侶關係或工作中倉皇逃脫? 以下是可能的狀況:
- 我們可能陷入恐懼,或拒絕進入一種承諾關係。
- 我們不願將心和靈魂投入到一份關係、成員角色、職業、靈性功課中。
- 我們希望保有選擇的開放性、保持無憂無慮、保留隨時離開的能力,雖然這可說是一種自由,但也可能只是不願意堅持下去而已,不願盡一切努力去做某件事、堅持到底,直到產生一個對我們有益的結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養育子女的承諾,至少要承擔十八年的養育責任。
-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能害怕被對方完全看透、了解或占有。
- 我們可能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親密關係得以萌芽發展並變得深刻的必要條件,事實上,「親密」(intimacy)這個詞正是來自拉丁文「深刻」的意思。
- 我們發現,要與某個人相處多年,必須在很深的層次上敞開自己,而這超過我們現在已準備的狀態。
- 我們發現伴侶徹頭徹尾的了解我們,而我們一直以來努力隱藏的,在這裡全都被攤在陽光下,讓我們忍不住想逃。
我們可以在不批判自己的情況下看清這一切,對任何人來說,全然投入承諾或完全顯露脆弱的確是讓人害怕的,但如果可以克服這些恐懼,將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擁有更完整的人性樣貌。
我們可以帶著興奮的心情(而不是恐懼)去期待這趟冒險的前景,可以帶著自我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逃避,並努力練習、實踐,讓自己擺脫恐懼和束縛自己的疑慮。
當然,我們在書中一起練習的,大多是探究、詢問,而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畢竟這裡存在太多無法肯定的奧祕,然而,臣服於奧祕正是踏上英雄之旅最好的起點。我們將心理學的洞察力與來自各種傳統的靈性智慧結合,然後就會明白,這趟邁向完整的旅程本身就已經是完整的──就像我們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感覺想要離去,同時又想要留下來?
──吉米.杜蘭特(Jimmy Durante)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