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經濟學教的那樣:這世界不是讓你選的,是逼你選的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們常以為自己在做選擇,選項卻早已被精心設計過
看似便宜划算的價格,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心理代價
▎你真的在做決定嗎?還是只是預設的產物?
我們自以為理性,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多數選擇早已被制度、商業設計與情緒預先安排。從你點下購物車的那刻起,你的腦子可能已經中了「預設選項」的圈套。這本書帶你一步步識破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結構陷阱,揭開那些被當成「常識」卻其實不合邏輯的慣性思維。
▎便宜真的有划算嗎?
從超商折扣到限時優惠,「免費」和「贈品」是最昂貴的行銷術語。本書揭示:我們並非為產品買單,而是為了內心的焦慮與恐懼感買單。你以為你在選擇「最划算」的選項,其實只是掉進「套餐設計」的陷阱。心理帳戶、情緒消費與沉沒成本效應,不知不覺偷走了我們的判斷力與錢包。
▎恐懼,是最有效的推銷員
你害怕錯過、怕選錯、怕後悔,這些恐懼構成了一場不斷消耗心理能量的消費戰爭。焦慮經濟已然成形,它不只驅動購物欲,也塑造了我們看待風險與安全感的方式。我們不是不理性,而是過度在意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而這種過度的保護心態,反而成為商業操控的切入口。
▎品牌不是你以為的品牌
在這個「打卡就是認同」的時代,品牌已不再只是產品,它成了身分投射、社交認同甚至價值宣言。你不買會焦慮、買了又感空虛,這種情緒波動正是品牌設計的核心戰場。當「限量」變成日常、當「別人怎麼看」凌駕「我喜不喜歡」,我們的選擇自由也隨之消失。
▎正常的異常,其實是社會的標準
這本書的最後,帶你重新思考「不合邏輯」是否真的錯誤。那些與教科書背道而馳的行為,或許才是最適合這個現代社會的生存策略。從反常思考、行動預備系統到心理彈性訓練,我們將學會擺脫僵化的理性模型,活出真正有選擇權的生活。
〔本書特色〕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消費者,其實只是情緒與制度的產物。本書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角度,拆解生活中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錯覺:為何「便宜」讓你買更多、為何「拖延」源於大腦的時間扭曲、為何「品牌」操縱著你的安全感。從錯誤歸因到情緒消費,這是一本讓你重新掌握思考主導權的現實手冊。
看似便宜划算的價格,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心理代價
▎你真的在做決定嗎?還是只是預設的產物?
我們自以為理性,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多數選擇早已被制度、商業設計與情緒預先安排。從你點下購物車的那刻起,你的腦子可能已經中了「預設選項」的圈套。這本書帶你一步步識破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結構陷阱,揭開那些被當成「常識」卻其實不合邏輯的慣性思維。
▎便宜真的有划算嗎?
從超商折扣到限時優惠,「免費」和「贈品」是最昂貴的行銷術語。本書揭示:我們並非為產品買單,而是為了內心的焦慮與恐懼感買單。你以為你在選擇「最划算」的選項,其實只是掉進「套餐設計」的陷阱。心理帳戶、情緒消費與沉沒成本效應,不知不覺偷走了我們的判斷力與錢包。
▎恐懼,是最有效的推銷員
你害怕錯過、怕選錯、怕後悔,這些恐懼構成了一場不斷消耗心理能量的消費戰爭。焦慮經濟已然成形,它不只驅動購物欲,也塑造了我們看待風險與安全感的方式。我們不是不理性,而是過度在意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而這種過度的保護心態,反而成為商業操控的切入口。
▎品牌不是你以為的品牌
在這個「打卡就是認同」的時代,品牌已不再只是產品,它成了身分投射、社交認同甚至價值宣言。你不買會焦慮、買了又感空虛,這種情緒波動正是品牌設計的核心戰場。當「限量」變成日常、當「別人怎麼看」凌駕「我喜不喜歡」,我們的選擇自由也隨之消失。
▎正常的異常,其實是社會的標準
這本書的最後,帶你重新思考「不合邏輯」是否真的錯誤。那些與教科書背道而馳的行為,或許才是最適合這個現代社會的生存策略。從反常思考、行動預備系統到心理彈性訓練,我們將學會擺脫僵化的理性模型,活出真正有選擇權的生活。
〔本書特色〕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消費者,其實只是情緒與制度的產物。本書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角度,拆解生活中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錯覺:為何「便宜」讓你買更多、為何「拖延」源於大腦的時間扭曲、為何「品牌」操縱著你的安全感。從錯誤歸因到情緒消費,這是一本讓你重新掌握思考主導權的現實手冊。
目錄
第一章 理性錯覺:你以為的邏輯,其實只是習慣
第二章 價值錯置:錢的感覺為何不來自錢?
第三章 免費最貴:誘導性選擇的陷阱設計學
第四章 恐懼的代價:當感覺取代了判斷
第五章 時間錯位:你為什麼永遠拖延?
第六章 品牌的操控術:不是你在選,是你被選了
第七章 制度不是中立的:你所處的規則正在引導你選錯
第八章 反常才正常:適者生存的異常思維
第二章 價值錯置:錢的感覺為何不來自錢?
第三章 免費最貴:誘導性選擇的陷阱設計學
第四章 恐懼的代價:當感覺取代了判斷
第五章 時間錯位:你為什麼永遠拖延?
第六章 品牌的操控術:不是你在選,是你被選了
第七章 制度不是中立的:你所處的規則正在引導你選錯
第八章 反常才正常:適者生存的異常思維
試閱
第一章 理性錯覺:你以為的邏輯,其實只是習慣
第一節 為何你總是在「明知道不該」的情況下重蹈覆轍?
你不是不懂風險,是習慣了錯誤
我們常說「吸取教訓」,但真正能從錯誤中學習並改變行為的人極少。從理財、職涯、情感到生活決策,重複犯錯背後並非意志薄弱,而是心理結構與行為模式的交織。人類天生具有現狀偏誤,傾向選擇熟悉的路,即使過去已證明那條路是錯的。更糟的是,錯誤之後的大腦會啟動合理化機制,讓我們相信「這次不一樣」。
更細緻來看,我們之所以無法真正學到教訓,是因為每一次的錯誤經驗,其實都伴隨一種「反直覺的合理性」。例如某次投資失利後,我們可能歸因於外在變數(如政經風險、平臺倒閉),而非承認自己過度依賴槓桿或未設停損點。這種「選擇後的保護性敘事」在心理上具有療癒性,卻也讓我們忽略了錯誤中的學習線索,進一步落入重複循環。
制度如何默許錯誤一再發生
在你提供的資料中,無論企業經營或投資行為,都可看到決策者重複錯誤的現象。即便前一次的策略失敗,管理者仍傾向複製同一套模式,因為短期成果與績效獎酬機制鼓勵如此行為。在個人層次,小額投資人雖曾被高槓桿操作重創,卻在下波行情來臨時再次下注,僅僅因為「別人也這麼做」或「我總該有一次成功」。
企業制度往往也強化這種錯誤重演。例如以季度營收為主導的考核制度,使管理階層即使已知某項成本壓縮政策將對長期營運不利,仍會選擇「短期漂亮、長期虧損」的策略,因為眼前KPI影響獎金與升遷。不只個人,大組織也受限於制度結構而重複犯下可預見的錯誤。
大腦偏誤與社會信號的雙重陷阱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大腦傾向使用已知模式節省運算能量,因此經驗被當成模版反覆使用,即使那是錯誤的經驗。這種心理捷徑,加上社會文化的獎懲訊號(例如「堅持到底才是強者」的價值觀),構成一種強大的認知失調場域,使人難以承認錯誤並調整行為。改變的成本不僅是決策風險,更是自我認同的動搖。
此外,我們也受到「社會參照點」所制約。當一個人身處在皆選擇相同行為的群體中(如炒股群組、創投圈、直銷社群),個體更難發現自身決策的荒謬性,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被視為一種間接認可。即使心中存疑,也會為了維持群體關係而持續錯誤選擇。
當制度懲罰修正,錯誤反而穩定
許多組織文化與政策設計,對於修正錯誤者並不友善,反而獎勵那些堅持原有決策到底的人。這導致一種「承認錯了就輸了」的社會心理,使人寧可繼續錯下去,也不願成為異議者。若無失敗容忍空間與動態回饋制度,個體將更傾向於沉沒成本謬誤,即使證據明顯,也選擇自我催眠繼續投入。
舉例來說,一位基金經理在某波段操作錯判後,若選擇撤出部位,將面臨客戶壓力與績效下滑評價;但若持續堅持並「加碼攤平」,反而有機會在少數反彈中獲得認可。這種獎懲機制倒錯,成為錯誤不斷的結構性根源。
跳出循環的第一步:辨識你的決策慣性
要打破這些錯誤連鎖,關鍵不在「更有紀律」,而是改變我們看待選擇與錯誤的方式。承認選錯,並不等於否定自己;而是表示你願意面對現實,做出更新行為程式的決定。真正的覺醒來自於辨識出:哪些是你主動的選擇,哪些只是過往記憶的殘影在替你決定。
未來當你在購物、投資、換工作或做人生決策時,不妨暫停三秒問自己:「這次的決定,真的不同於上次嗎?還是只是名字不一樣、陷阱一樣?」如果你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那你就有機會成為那少數真正能「吸取教訓」的人。
第二節 損失厭惡與後悔預期:我們如何對風險過度反應
痛比快樂深:人類天生抗拒損失
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損失與獲利時,大多數人會對損失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損失厭惡」。這一原理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與阿摩司.特維斯基於前景理論中提出,說明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幾乎是獲利的兩倍。在現實生活中,這導致我們傾向於保守選擇,即便明知更高風險可能帶來更大回報。例如,許多小型投資人寧願保留虧損的股票,也不願意承認失敗賣出,因為「實現損失」的心理痛遠超過帳面虧損。
不僅如此,損失厭惡也滲透到非財務決策之中。許多人在人際關係、職場選擇、時間管理上,往往不願放棄既有安排,即使早知這些安排已無效或有害。例如明知某段感情令人痛苦,卻因為「已經投入太多」而無法抽身。損失不僅來自金錢,更來自時間、情感與認同感,因此損失厭惡往往深植於人生每一個層面。
後悔的預期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
我們不僅對損失敏感,還會提前「預想後悔」可能帶來的情緒傷害。這種稱為「後悔預期」的心理傾向,會讓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選擇看似穩妥卻非最佳的選項。舉例來說,明明知道長期投資績效優於短線操作,但為了避免萬一短期內下跌而後悔,很多人選擇把錢放在定存、保單或停損過早。這種機制其實是一種心理的避險,讓我們能「先安撫未來的自己」,即使代價是錯過更大的潛在利益。
這種對未來後悔的預期,往往不是基於現實風險,而是基於社會評價與個人形象。人們害怕「被說早知道」、「被譏諷眼光差」、「被懷疑判斷力」,所以寧可選擇不作為或選安全牌。研究顯示,這種情況在公開場合或有外部監督情境下尤其明顯。換句話說,後悔預期與自我保護有密切關係,它不是單純的情緒,而是一種認知策略。
為什麼我們對損失反應過度?
這其實與人類演化歷程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中,一次重大損失(如食物、水源、棲息地)可能導致生存風險,因此大腦進化出對損失高度敏感的警示系統。問題是,這種系統到了現代社會變成一種「過度反應」裝置:我們為了一筆小損失焦慮不已,卻忽略整體資產配置失衡;我們為了一時錯誤決策懊悔多年,卻錯過許多新的機會。這種不對稱反應使得我們在面對風險時,很難客觀衡量長短期利弊。
從神經經濟學的研究中也可發現,大腦對損失的反應區域(如杏仁核)比對獲利反應的區域活躍得多,這表示我們天生就有「看壞」的偏誤。在金融市場中,這種過度反應導致拋售潮、恐慌性清倉與低點割肉行為。即使在醫療、教育、創業等領域,過度擔憂失敗的情緒,也讓許多原本具備潛力的嘗試無疾而終。
社會與媒體如何放大我們的恐懼
資料中也指出,當市場媒體、社群平臺與名人意見同時放大「下跌」、「危機」、「虧損」等關鍵字時,將使得群體損失厭惡傾向加劇。例如新聞標題若使用「蒸發2,000億元」、「投資人損失慘重」等語句,就能喚起讀者的損失想像與焦慮,從而造成市場過度反應。這是一種心理敘事的連鎖反應,也是一種「外部強化的損失恐懼」,進一步加深大眾對風險的誤判。
此外,損失故事更具傳播性。心理學稱之為「負面偏好」:壞消息更容易引起注意與記憶。媒體若以「幾人破產」為主軸,其實比「幾人致富」更能引發點閱與討論,於是投資世界變成「風險強化場」,每次震盪都被描繪成危機重現,削弱了人們原本理性的風險承受力。
打破偏誤: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風險思維?
要突破損失厭惡與後悔預期的束縛,第一步是建立「長期視角」與「總體評估」的思維。舉例而言,一次失敗的創業經驗是否真正帶來損失,還是提供寶貴的市場理解?一筆虧損的投資是否只是整體投資組合中必要的風險分散?如果我們能將風險視為必要成本而非失敗結果,就能重新定義損失與回報的關係。
其次,我們也應該允許「後悔存在」,但不讓它主導行為。後悔是學習的觸媒,但當我們過度預期後悔時,反而抹煞了嘗試的勇氣。正向風險觀的核心不是否定風險存在,而是擁有足夠心理韌性去應對損失,讓風險成為轉機,而非威脅。
最終,能在風險中行動的人,不是沒有恐懼,而是願意面對恐懼。人生中很多決定本來就沒有完美選項,重點不是「避開風險」,而是「如何承受它」。當你能與損失共處、與後悔和平共存,你才真正擁有選擇自由。
第一節 為何你總是在「明知道不該」的情況下重蹈覆轍?
你不是不懂風險,是習慣了錯誤
我們常說「吸取教訓」,但真正能從錯誤中學習並改變行為的人極少。從理財、職涯、情感到生活決策,重複犯錯背後並非意志薄弱,而是心理結構與行為模式的交織。人類天生具有現狀偏誤,傾向選擇熟悉的路,即使過去已證明那條路是錯的。更糟的是,錯誤之後的大腦會啟動合理化機制,讓我們相信「這次不一樣」。
更細緻來看,我們之所以無法真正學到教訓,是因為每一次的錯誤經驗,其實都伴隨一種「反直覺的合理性」。例如某次投資失利後,我們可能歸因於外在變數(如政經風險、平臺倒閉),而非承認自己過度依賴槓桿或未設停損點。這種「選擇後的保護性敘事」在心理上具有療癒性,卻也讓我們忽略了錯誤中的學習線索,進一步落入重複循環。
制度如何默許錯誤一再發生
在你提供的資料中,無論企業經營或投資行為,都可看到決策者重複錯誤的現象。即便前一次的策略失敗,管理者仍傾向複製同一套模式,因為短期成果與績效獎酬機制鼓勵如此行為。在個人層次,小額投資人雖曾被高槓桿操作重創,卻在下波行情來臨時再次下注,僅僅因為「別人也這麼做」或「我總該有一次成功」。
企業制度往往也強化這種錯誤重演。例如以季度營收為主導的考核制度,使管理階層即使已知某項成本壓縮政策將對長期營運不利,仍會選擇「短期漂亮、長期虧損」的策略,因為眼前KPI影響獎金與升遷。不只個人,大組織也受限於制度結構而重複犯下可預見的錯誤。
大腦偏誤與社會信號的雙重陷阱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大腦傾向使用已知模式節省運算能量,因此經驗被當成模版反覆使用,即使那是錯誤的經驗。這種心理捷徑,加上社會文化的獎懲訊號(例如「堅持到底才是強者」的價值觀),構成一種強大的認知失調場域,使人難以承認錯誤並調整行為。改變的成本不僅是決策風險,更是自我認同的動搖。
此外,我們也受到「社會參照點」所制約。當一個人身處在皆選擇相同行為的群體中(如炒股群組、創投圈、直銷社群),個體更難發現自身決策的荒謬性,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被視為一種間接認可。即使心中存疑,也會為了維持群體關係而持續錯誤選擇。
當制度懲罰修正,錯誤反而穩定
許多組織文化與政策設計,對於修正錯誤者並不友善,反而獎勵那些堅持原有決策到底的人。這導致一種「承認錯了就輸了」的社會心理,使人寧可繼續錯下去,也不願成為異議者。若無失敗容忍空間與動態回饋制度,個體將更傾向於沉沒成本謬誤,即使證據明顯,也選擇自我催眠繼續投入。
舉例來說,一位基金經理在某波段操作錯判後,若選擇撤出部位,將面臨客戶壓力與績效下滑評價;但若持續堅持並「加碼攤平」,反而有機會在少數反彈中獲得認可。這種獎懲機制倒錯,成為錯誤不斷的結構性根源。
跳出循環的第一步:辨識你的決策慣性
要打破這些錯誤連鎖,關鍵不在「更有紀律」,而是改變我們看待選擇與錯誤的方式。承認選錯,並不等於否定自己;而是表示你願意面對現實,做出更新行為程式的決定。真正的覺醒來自於辨識出:哪些是你主動的選擇,哪些只是過往記憶的殘影在替你決定。
未來當你在購物、投資、換工作或做人生決策時,不妨暫停三秒問自己:「這次的決定,真的不同於上次嗎?還是只是名字不一樣、陷阱一樣?」如果你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那你就有機會成為那少數真正能「吸取教訓」的人。
第二節 損失厭惡與後悔預期:我們如何對風險過度反應
痛比快樂深:人類天生抗拒損失
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損失與獲利時,大多數人會對損失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損失厭惡」。這一原理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與阿摩司.特維斯基於前景理論中提出,說明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幾乎是獲利的兩倍。在現實生活中,這導致我們傾向於保守選擇,即便明知更高風險可能帶來更大回報。例如,許多小型投資人寧願保留虧損的股票,也不願意承認失敗賣出,因為「實現損失」的心理痛遠超過帳面虧損。
不僅如此,損失厭惡也滲透到非財務決策之中。許多人在人際關係、職場選擇、時間管理上,往往不願放棄既有安排,即使早知這些安排已無效或有害。例如明知某段感情令人痛苦,卻因為「已經投入太多」而無法抽身。損失不僅來自金錢,更來自時間、情感與認同感,因此損失厭惡往往深植於人生每一個層面。
後悔的預期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
我們不僅對損失敏感,還會提前「預想後悔」可能帶來的情緒傷害。這種稱為「後悔預期」的心理傾向,會讓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選擇看似穩妥卻非最佳的選項。舉例來說,明明知道長期投資績效優於短線操作,但為了避免萬一短期內下跌而後悔,很多人選擇把錢放在定存、保單或停損過早。這種機制其實是一種心理的避險,讓我們能「先安撫未來的自己」,即使代價是錯過更大的潛在利益。
這種對未來後悔的預期,往往不是基於現實風險,而是基於社會評價與個人形象。人們害怕「被說早知道」、「被譏諷眼光差」、「被懷疑判斷力」,所以寧可選擇不作為或選安全牌。研究顯示,這種情況在公開場合或有外部監督情境下尤其明顯。換句話說,後悔預期與自我保護有密切關係,它不是單純的情緒,而是一種認知策略。
為什麼我們對損失反應過度?
這其實與人類演化歷程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中,一次重大損失(如食物、水源、棲息地)可能導致生存風險,因此大腦進化出對損失高度敏感的警示系統。問題是,這種系統到了現代社會變成一種「過度反應」裝置:我們為了一筆小損失焦慮不已,卻忽略整體資產配置失衡;我們為了一時錯誤決策懊悔多年,卻錯過許多新的機會。這種不對稱反應使得我們在面對風險時,很難客觀衡量長短期利弊。
從神經經濟學的研究中也可發現,大腦對損失的反應區域(如杏仁核)比對獲利反應的區域活躍得多,這表示我們天生就有「看壞」的偏誤。在金融市場中,這種過度反應導致拋售潮、恐慌性清倉與低點割肉行為。即使在醫療、教育、創業等領域,過度擔憂失敗的情緒,也讓許多原本具備潛力的嘗試無疾而終。
社會與媒體如何放大我們的恐懼
資料中也指出,當市場媒體、社群平臺與名人意見同時放大「下跌」、「危機」、「虧損」等關鍵字時,將使得群體損失厭惡傾向加劇。例如新聞標題若使用「蒸發2,000億元」、「投資人損失慘重」等語句,就能喚起讀者的損失想像與焦慮,從而造成市場過度反應。這是一種心理敘事的連鎖反應,也是一種「外部強化的損失恐懼」,進一步加深大眾對風險的誤判。
此外,損失故事更具傳播性。心理學稱之為「負面偏好」:壞消息更容易引起注意與記憶。媒體若以「幾人破產」為主軸,其實比「幾人致富」更能引發點閱與討論,於是投資世界變成「風險強化場」,每次震盪都被描繪成危機重現,削弱了人們原本理性的風險承受力。
打破偏誤: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風險思維?
要突破損失厭惡與後悔預期的束縛,第一步是建立「長期視角」與「總體評估」的思維。舉例而言,一次失敗的創業經驗是否真正帶來損失,還是提供寶貴的市場理解?一筆虧損的投資是否只是整體投資組合中必要的風險分散?如果我們能將風險視為必要成本而非失敗結果,就能重新定義損失與回報的關係。
其次,我們也應該允許「後悔存在」,但不讓它主導行為。後悔是學習的觸媒,但當我們過度預期後悔時,反而抹煞了嘗試的勇氣。正向風險觀的核心不是否定風險存在,而是擁有足夠心理韌性去應對損失,讓風險成為轉機,而非威脅。
最終,能在風險中行動的人,不是沒有恐懼,而是願意面對恐懼。人生中很多決定本來就沒有完美選項,重點不是「避開風險」,而是「如何承受它」。當你能與損失共處、與後悔和平共存,你才真正擁有選擇自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