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校教授思考法:如何在資訊時代,活得清醒?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資訊瞬息萬變,總是眼花繚亂?~
解開腦中的網,
現在開始更新你的思考模式!
【本書特色】
◎以網羅、過濾取代死背硬記,加強印象,學會主動記憶。
◎從日常開始訓練,培養出誰都能上手的自主思考力。
◎針對訊息爆炸的時代,破解資訊焦慮的困境。
思考力?記憶力?
當種種新知層出不窮,
什麼才能成為你「出淤泥而不染」的底氣?
來自世界百大名校──東京大學的柳川範之,
由於家庭因素,擁有不同於常人的求學經歷。
自日本讀完國中後,
便隨調職海外的父親前往巴西,就此開啟自學生活。
在通過日本大學入學資格考後,
一面隨父親前往新加坡,一面遠距修習慶應義塾大學課程,
最後持續以自學的方式,順利考上東京大學研究所。
以自學的方式精進知識,
想必比跟隨學校、補習班等帶領更加困難,
但也因此,讓作者練就一身處理資訊與知識的絕活。
❖3步驟,建立基礎思考方式!❖
掌握核心:學習辨別內容、去蕪存菁,練習只用一句話傳達資訊。
尋找共通點:透過多元思考將事物歸納整理,找出關聯性。
尋找差異點:將資訊進行比較、拆解,建立深層思維。
當資訊洪流迎面而來,
比起記住更多,
學會將雜亂無章的知識歸類吸收,
才能養成不被資訊淹沒,
得以獨立判斷的能力。
一起從根本開始,
將思考融入生活,
無懼應接不暇的新知,
培養清醒屹立的底氣。
解開腦中的網,
現在開始更新你的思考模式!
【本書特色】
◎以網羅、過濾取代死背硬記,加強印象,學會主動記憶。
◎從日常開始訓練,培養出誰都能上手的自主思考力。
◎針對訊息爆炸的時代,破解資訊焦慮的困境。
思考力?記憶力?
當種種新知層出不窮,
什麼才能成為你「出淤泥而不染」的底氣?
來自世界百大名校──東京大學的柳川範之,
由於家庭因素,擁有不同於常人的求學經歷。
自日本讀完國中後,
便隨調職海外的父親前往巴西,就此開啟自學生活。
在通過日本大學入學資格考後,
一面隨父親前往新加坡,一面遠距修習慶應義塾大學課程,
最後持續以自學的方式,順利考上東京大學研究所。
以自學的方式精進知識,
想必比跟隨學校、補習班等帶領更加困難,
但也因此,讓作者練就一身處理資訊與知識的絕活。
❖3步驟,建立基礎思考方式!❖
掌握核心:學習辨別內容、去蕪存菁,練習只用一句話傳達資訊。
尋找共通點:透過多元思考將事物歸納整理,找出關聯性。
尋找差異點:將資訊進行比較、拆解,建立深層思維。
當資訊洪流迎面而來,
比起記住更多,
學會將雜亂無章的知識歸類吸收,
才能養成不被資訊淹沒,
得以獨立判斷的能力。
一起從根本開始,
將思考融入生活,
無懼應接不暇的新知,
培養清醒屹立的底氣。
目錄
◎前言
◎第1章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中改變的「思考方式」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會需要新的思考方式
•為什麼「思考」的價值越來越高呢?
•多變的時代所需要的思考方式
•至今仍被「正確的標準」束縛的日本人
•尋找「正解」並不會讓你思考
•思考就是「烹飪」資訊
•「知道」與「理解」之間的差異
•聰明有兩種
•比起迎合周遭的評價,自己想出來的結果更有意義
•希望大家能透過本書掌握的能力
➤【專欄 做出決定能讓你在腦中建立判斷基準】
◎第2章 在腦中張開「網子」收集品質良好的資訊
•有在思考的人與沒在思考的人,篩選資訊的方式會不同
•事先在腦中張開網子等待資訊
•張開好的網子,就能留住好的資訊
•透過附著在上面的東西讓網子逐漸變粗
•不用急躁,等待東西自然卡住
•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也張開網子
•把若有似無的好奇心變成明確的問題意識
•負面情緒也能轉變成問題意識
•情緒不能不理會,必須養成整理的習慣
•原創性不會無中生有
➤【專欄 短距離型與長距離型的學習法】
◎第3章 把用來知性思考的「烹飪道具」準備齊全
•為什麼沒做好準備就開始思考會行不通?
•養成將事物抽象化以掌握結構的習慣
•做不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養成習慣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掌握核心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尋找共通點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尋找差異點
•處理資訊的基本是分類,就像整理資料夾一樣
•鍛鍊思考基礎能讓你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養成習慣讓你能夠下意識進行是大腦處理資訊的基本
➤【專欄 只要從事物的內側來看,就能理解本質】
◎第4章 讓湧入的資訊就那樣流出去
•在不篩選資訊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擴大接收範圍
•重點不在資訊本身,而在於如何料理、運用
•關注遠方的資訊
•大量且多元的資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
•讀書是唯一一個能主動獲得資訊的動作
•卡在網子上的資訊可以先晾在一旁
•不要著急,等待時機成熟
➤【專欄 即使不平衡也沒關係,知識的偏頗也是一種個性】
◎第5章 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熟,最終轉變為知性
•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為「思考的骨架」
•如何積極地把不同的資訊結合在一起?
•今後的時代需要的是結合的能力
•加強抽象化的能力,讓腦中產生化學反應
•學問就是由抽象的理論引導出具體的結果
•有意識地進行跨領域轉換的思考
•把資訊「結構化」,可應用的範圍會更廣
•訓練自己不停地將資訊套在自身問題上
•問題的本質都在類似的地方
•教養與歷史的真正意義
•持續改變視角──搖頭思考實驗
•沉澱的功效
•深層思考,讓問題意識向更高層次進化
•思考沒有終點
➤【專欄 過度分析過去的成功,會讓你想不出有趣的東西】
◎結語
◎寫給文庫版的後記
◎第1章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中改變的「思考方式」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會需要新的思考方式
•為什麼「思考」的價值越來越高呢?
•多變的時代所需要的思考方式
•至今仍被「正確的標準」束縛的日本人
•尋找「正解」並不會讓你思考
•思考就是「烹飪」資訊
•「知道」與「理解」之間的差異
•聰明有兩種
•比起迎合周遭的評價,自己想出來的結果更有意義
•希望大家能透過本書掌握的能力
➤【專欄 做出決定能讓你在腦中建立判斷基準】
◎第2章 在腦中張開「網子」收集品質良好的資訊
•有在思考的人與沒在思考的人,篩選資訊的方式會不同
•事先在腦中張開網子等待資訊
•張開好的網子,就能留住好的資訊
•透過附著在上面的東西讓網子逐漸變粗
•不用急躁,等待東西自然卡住
•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也張開網子
•把若有似無的好奇心變成明確的問題意識
•負面情緒也能轉變成問題意識
•情緒不能不理會,必須養成整理的習慣
•原創性不會無中生有
➤【專欄 短距離型與長距離型的學習法】
◎第3章 把用來知性思考的「烹飪道具」準備齊全
•為什麼沒做好準備就開始思考會行不通?
•養成將事物抽象化以掌握結構的習慣
•做不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養成習慣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掌握核心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尋找共通點
•〈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尋找差異點
•處理資訊的基本是分類,就像整理資料夾一樣
•鍛鍊思考基礎能讓你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養成習慣讓你能夠下意識進行是大腦處理資訊的基本
➤【專欄 只要從事物的內側來看,就能理解本質】
◎第4章 讓湧入的資訊就那樣流出去
•在不篩選資訊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擴大接收範圍
•重點不在資訊本身,而在於如何料理、運用
•關注遠方的資訊
•大量且多元的資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
•讀書是唯一一個能主動獲得資訊的動作
•卡在網子上的資訊可以先晾在一旁
•不要著急,等待時機成熟
➤【專欄 即使不平衡也沒關係,知識的偏頗也是一種個性】
◎第5章 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熟,最終轉變為知性
•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為「思考的骨架」
•如何積極地把不同的資訊結合在一起?
•今後的時代需要的是結合的能力
•加強抽象化的能力,讓腦中產生化學反應
•學問就是由抽象的理論引導出具體的結果
•有意識地進行跨領域轉換的思考
•把資訊「結構化」,可應用的範圍會更廣
•訓練自己不停地將資訊套在自身問題上
•問題的本質都在類似的地方
•教養與歷史的真正意義
•持續改變視角──搖頭思考實驗
•沉澱的功效
•深層思考,讓問題意識向更高層次進化
•思考沒有終點
➤【專欄 過度分析過去的成功,會讓你想不出有趣的東西】
◎結語
◎寫給文庫版的後記
試閱
現在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大量的資訊,我們只要打開手機、平板並連接網路,就能瀏覽世界上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是,如同洪水一般氾濫的資訊,也常會讓人迷茫著不知道哪些資訊可以相信、不知道該使用大量的資訊來做什麼。甚至由於資訊過於繁多,導致許多人煩惱著沒有時間能深入思考。
根本上來說深入思考是什麼呢?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在這個充斥著大量資訊、人工智慧(AI)持續發展的時代,不論是想要在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現,還是想發輝人類的優勢,深思熟慮都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定有不少人如此煩惱著:即使隱約地覺得確實是那麼一回事,但等到真的要做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或是,認為好好地學習一些東西確實比較好,但沒有那個時間。
本書會針對這些人,以我的方式來解釋深入思考、知性思考的方法。不必想得太難,也不是說必須學習什麼高深的知識。
其實唯一要做的只有養成動腦的習慣。舉例來說,我們不能光是知道「每天早上刷牙」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要養成習慣。如此一來,身體才會自然動起來。
事實上「深入思考」這件事跟它沒有什麼差別,只要朝正確的方向養成動腦的習慣,不用思考太複雜的事情,也能自然而然地做到。
不過,要養成這樣的習慣,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練習,不可能一夜之間就達成。但是,只要踏實練習,終究一定會養成習慣,讓你取得知性思考的能力。
我會在本書中依序說明,進行什麼樣的練習能來讓你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並告訴你如何使用這個習慣來應對大量資訊。
雖說如此,事實上應對大量資訊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讓它流動過去」就好了。不用想得太難,總之就是讓你看到的資訊、聽到的資訊就那樣從腦中流動過去就好了。
過去有人會把覺得重要的新聞文章裁剪下來做成剪報,但現在變化迅速,吸收到的資訊也過於大量,因此這種處理方法完全來不及應對。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種經驗:雖然沒有到剪報的程度,但在堆積了一些想要之後整理、閱讀的東西後,往往會就那樣丟在那裡,整理也整理不完。
因此,不需要勉強自己堆積整理,只要讓資訊保持流動就好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重要的資訊會自然而然地留在腦海中。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想辦法養成習慣的地方並不是應對資訊或收集資訊的方法,而是「如何讓資訊留在腦海中」。這是讓我們能夠實現兩件看起來相互矛盾的事──「在應對大量資訊的同時深思熟慮」的關鍵。
我在本書中以「在大腦張開網子」來表現這個方法。只要能好好張開網子,當大量的資訊湧入時,好的資訊就會卡在網子上留下來。然後,留下來的東西又會成為網子的一部分,進一步發揮作用讓好的資訊留在腦中。
因此,接下來我在本書要說明的就是,養成什麼習慣才能夠在腦海中好好張開網子。這絕對不是件很困難的事,重點在於透過反覆練習,讓確實張開網子成為一種習慣。
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取得大量的資訊,自我思考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這是因為,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想法、訊息,才能夠發揮優勢,不應只是把其他人也能取得的資訊照本宣科。
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雖說要思考,但重要的並不是拼命思考大家認為好的「正解」。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很容易就去尋求周遭的人所認同的「正解」。他們常常想著:「周遭的人是怎麼想的呢?」、「有權威的人是怎麼說的呢?」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正解」。
我希望大家都能深入思考,尋找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正解」。如此一來,才會出現與眾不同的自身見解。
我目前在東京大學任教,但我的學經歷與一般人非常不同。不僅沒有參加大學入學測驗,也完全沒有讀高中。由於父親海外調職的緣故,我在日本讀完中學之後,就到了巴西。
巴西當地的學校是以葡萄牙語進行教學,因此我沒有去上學,而是過著自學的日子,自己讀著帶去巴西的日本參考書、題本等。之後,我在日本接受大學入學資格檢定測驗,但再次因為父親海外調職的關係前往新加坡。
在新加坡時,我就讀慶應義塾大學的通信教育課程,但基本上還是以自學為主。一開始我以成為註冊會計師為目標,以自學的方式準備會計師考試,但之後覺得經濟學比較有趣,所以最後選擇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
關於這部分的經過與辛勞,我在前一本書〈東大教授が教える独学勉強法〉中有詳細介紹。總之,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不得不「自己思考」。因此,在失敗中反覆摸索的同時,我掌握了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
那時跟現在最大的差別在於資訊量。當初沒有網路,也難以入手日本的書和雜誌,因此能取得的資訊相當有限。父親從公司帶回來的日本報紙是相當貴重的資訊來源,我總是不漏掉任何角落地閱讀;參考書則只能使用手邊為數不多的東西。
相對之下,現在就算什麼都不做,大量的資訊還是會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研討會等管道不斷湧入,資訊量與過去有著壓倒性的差別。因此,如何在自己的腦中處理湧入的大量資訊,成為了一個新課題。
不過,回過頭來看,基礎的部分其實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因為「自己深入思考」這個動作不管怎樣都是必要的。即便大量的資訊會聚集過來,也不是不用思考,答案就會從天而降。
需要改變的還是,如何處理大量資訊的部分。我透過在失敗中反覆摸索而實現的方法就是寫在本書中的思考方式,它能讓你在面對大量資訊時不會隨波逐流,而是自己動腦思考。
當然,我的做法也不一定是「正解」,但如果大家能透過這本書逐步掌握思考的方式和條理,我會很高興。
本書的製作和前一本書一樣,受到了草思社吉田充子小姐莫大的幫助。沒有吉田小姐的熱忱和盡心盡力,我可能連計畫都做不出來,更不用說是完成這本書了。吉田充子小姐對本書付出的貢獻,說她是共同作者也不為過,我由衷地感謝她。
根本上來說深入思考是什麼呢?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在這個充斥著大量資訊、人工智慧(AI)持續發展的時代,不論是想要在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現,還是想發輝人類的優勢,深思熟慮都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定有不少人如此煩惱著:即使隱約地覺得確實是那麼一回事,但等到真的要做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或是,認為好好地學習一些東西確實比較好,但沒有那個時間。
本書會針對這些人,以我的方式來解釋深入思考、知性思考的方法。不必想得太難,也不是說必須學習什麼高深的知識。
其實唯一要做的只有養成動腦的習慣。舉例來說,我們不能光是知道「每天早上刷牙」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要養成習慣。如此一來,身體才會自然動起來。
事實上「深入思考」這件事跟它沒有什麼差別,只要朝正確的方向養成動腦的習慣,不用思考太複雜的事情,也能自然而然地做到。
不過,要養成這樣的習慣,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練習,不可能一夜之間就達成。但是,只要踏實練習,終究一定會養成習慣,讓你取得知性思考的能力。
我會在本書中依序說明,進行什麼樣的練習能來讓你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並告訴你如何使用這個習慣來應對大量資訊。
雖說如此,事實上應對大量資訊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讓它流動過去」就好了。不用想得太難,總之就是讓你看到的資訊、聽到的資訊就那樣從腦中流動過去就好了。
過去有人會把覺得重要的新聞文章裁剪下來做成剪報,但現在變化迅速,吸收到的資訊也過於大量,因此這種處理方法完全來不及應對。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種經驗:雖然沒有到剪報的程度,但在堆積了一些想要之後整理、閱讀的東西後,往往會就那樣丟在那裡,整理也整理不完。
因此,不需要勉強自己堆積整理,只要讓資訊保持流動就好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重要的資訊會自然而然地留在腦海中。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想辦法養成習慣的地方並不是應對資訊或收集資訊的方法,而是「如何讓資訊留在腦海中」。這是讓我們能夠實現兩件看起來相互矛盾的事──「在應對大量資訊的同時深思熟慮」的關鍵。
我在本書中以「在大腦張開網子」來表現這個方法。只要能好好張開網子,當大量的資訊湧入時,好的資訊就會卡在網子上留下來。然後,留下來的東西又會成為網子的一部分,進一步發揮作用讓好的資訊留在腦中。
因此,接下來我在本書要說明的就是,養成什麼習慣才能夠在腦海中好好張開網子。這絕對不是件很困難的事,重點在於透過反覆練習,讓確實張開網子成為一種習慣。
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取得大量的資訊,自我思考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這是因為,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想法、訊息,才能夠發揮優勢,不應只是把其他人也能取得的資訊照本宣科。
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雖說要思考,但重要的並不是拼命思考大家認為好的「正解」。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很容易就去尋求周遭的人所認同的「正解」。他們常常想著:「周遭的人是怎麼想的呢?」、「有權威的人是怎麼說的呢?」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正解」。
我希望大家都能深入思考,尋找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正解」。如此一來,才會出現與眾不同的自身見解。
我目前在東京大學任教,但我的學經歷與一般人非常不同。不僅沒有參加大學入學測驗,也完全沒有讀高中。由於父親海外調職的緣故,我在日本讀完中學之後,就到了巴西。
巴西當地的學校是以葡萄牙語進行教學,因此我沒有去上學,而是過著自學的日子,自己讀著帶去巴西的日本參考書、題本等。之後,我在日本接受大學入學資格檢定測驗,但再次因為父親海外調職的關係前往新加坡。
在新加坡時,我就讀慶應義塾大學的通信教育課程,但基本上還是以自學為主。一開始我以成為註冊會計師為目標,以自學的方式準備會計師考試,但之後覺得經濟學比較有趣,所以最後選擇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
關於這部分的經過與辛勞,我在前一本書〈東大教授が教える独学勉強法〉中有詳細介紹。總之,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不得不「自己思考」。因此,在失敗中反覆摸索的同時,我掌握了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
那時跟現在最大的差別在於資訊量。當初沒有網路,也難以入手日本的書和雜誌,因此能取得的資訊相當有限。父親從公司帶回來的日本報紙是相當貴重的資訊來源,我總是不漏掉任何角落地閱讀;參考書則只能使用手邊為數不多的東西。
相對之下,現在就算什麼都不做,大量的資訊還是會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研討會等管道不斷湧入,資訊量與過去有著壓倒性的差別。因此,如何在自己的腦中處理湧入的大量資訊,成為了一個新課題。
不過,回過頭來看,基礎的部分其實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因為「自己深入思考」這個動作不管怎樣都是必要的。即便大量的資訊會聚集過來,也不是不用思考,答案就會從天而降。
需要改變的還是,如何處理大量資訊的部分。我透過在失敗中反覆摸索而實現的方法就是寫在本書中的思考方式,它能讓你在面對大量資訊時不會隨波逐流,而是自己動腦思考。
當然,我的做法也不一定是「正解」,但如果大家能透過這本書逐步掌握思考的方式和條理,我會很高興。
本書的製作和前一本書一樣,受到了草思社吉田充子小姐莫大的幫助。沒有吉田小姐的熱忱和盡心盡力,我可能連計畫都做不出來,更不用說是完成這本書了。吉田充子小姐對本書付出的貢獻,說她是共同作者也不為過,我由衷地感謝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