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

The Magic of Dialogue:Transforming Conflict into Cooperation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這本突破性的著作中,知名社會學家、同時也是馳名全世界的民意專家丹尼爾.楊克洛維奇 (Daniel Yankelovich),重新發掘了對話的古老藝術。

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所有組織成員能夠團結心力、並且共享願景。」

凝聚共識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決策工具與激勵方式,或許可以協助領導人在當下完成特定的任務;但是當面臨日趨複雜的議題、參與者愈來愈多元、意見愈來愈分歧的情況之下;想要仰賴舊有會議的討論方式來達到共識、發揮個人與團隊的最大潛能,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本書作者運用數十年來的研究和真實案例,鞭辟入裡的觀察,根據不同的情境構思出具體明確的策略,帶領讀者體驗「對話」(Dialogue) 所產生的神奇力量;並教導經理人、領導者、企業界及其他專業人士們,如何運用對話在更多人參與決策過程的全球經濟下獲得成功。

若是想要在組織、企業或是社群引發深層的變革,並靈活運用在職場或是其他生活層面,「對話力」將是創新時代浪潮下,所有人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本書特色


● 列舉各行各業需要對話的面向,包括公共領域、個人、職場工作層面

● 本書案例取自美國企業、非營利組織、日常生活的實際經驗

● 將對話與其他談話模式「爭辯、討論、對話」做區分,並列舉異同之處

● 列舉十五項成功的「對話策略」,結合實際案例靈活運用

● 釐清「自發性」、「規畫性」、「持續性」對話,隨時準備好對話狀態以免錯失良機

● 界定不同對話時間「短期」、「中期」、「中期至長期」、「長期」的對話情境

● 列舉對話十大障礙「心智的坑洞」,分析「建議作法」能夠學以致用

名人推薦

「對話從簡易的個人說話,到探討複雜議題,這個過程彷彿是一種共同思考的藝術,也是一種團隊學習。《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是一本好書,更是一套有影響力的方法學,作者舉出諸多實際案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鏡。」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籍,可以化解一些目前全球社區中常見、作者稱之為「對話匱乏」(Dialogue Deficit) 的狀況。書中談到對話與爭辯、討論之間的差異,也提出個人的論述,認為現代人在面臨想要解決的問題時,卻很少運用對話來化解。與其對議題爭辯、試圖說服他人,讓對方認同我們的觀點,不如用對話尋求彼此的共同點,讓所有人建立共贏的局面。」

費樂理 (Lawrence Philbrook),國際文化事業協會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International) 全球總裁

「在這個單一專業與部門不能再獨撐大局的世代,『對話』不能只是個名詞,『充分溝通』也不等於『沒有效率』。由於這本書的知識, 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對話」(Dialogue)『穿透字面意涵』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對話、跨界溝通,享受創意的跨界對話成果,也使得「共同的益處」(Common Good) 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陳文良,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副秘書長

「這本書所指的『對話』必須具備的要件,就是以人的感覺與態度為中心:參與者彼此之間沒有階級問題、願意用同理心聆聽、願意重新檢討自己所有預設的立場。

無論是對個人或是組織,作者都有提出相當不錯的觀察與建議;希望這本書的訊息,能夠普及到台灣最需要的事業── 『台灣真正的公益團體』。」

文魯彬 (Robin J. Winkler),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

「在這『對話』的大傘之下,作者點出一些類似的過程, 像是公共的討論、協商民主、衝突轉化、參與式治理,這些都是希望透過對話找到正面的改變,也都適合進行某種程度的『對話』。若是讀者目前面對的問題,涵蓋來自不同背景與觀點的個人、團體之間的互動,肯定可以從書中有所收穫。」

湯斐力 (Philip Thomas),
資深對話實踐者 (Practitioner)、引導師、顧問,D3 顧問公司創始人

「本書使用一些公司委員會或學校理事會等實例,把這些要素以及一些實用的策略清楚表明;書中的這些對話技巧與精神,對於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或是校務會議等場合中,都會有實質的幫助。」

江惠蓮,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作者在書中陳述人們心中的深層假設是如何地阻礙真正的對話,並直指在對話中讓自己假設浮現與情緒觀察的重要性。人類能夠共同透過對話來改變世界,正是在對話中穿越過一場又一場的人性淬鍊,並與四面八方乃至千里外,正在進行的真善美聖創造出整體的共振共鳴。」

李明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

譯者

陳淑婷

旅居美國十餘年後歸國,服務於私人企業、媒體機構與管理顧問公司多年之餘,從事翻譯與文字工作領域已達十五年,服務對象涵蓋私人企業、學術機構與媒體。

翻譯與共譯書籍包括:《團隊成功的Yes基因:肯定式探詢一點就通》、《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時尚.優雅書》、《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等書籍。

序/導讀

出版序

「對話力」現代公民必備的軟實力

  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是:「推動對話力.促進社會正向改變」。通常人們看到這些文字會有兩極化的反應:一種是「對話力」很重要,正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另一種極端是「對話力」不就是一般的溝通嘛!為什麼還需要特別推動呢?不管對方的反應是什麼,我經常會反問:「你認為什麼是『對話』?」得到的答案往往很多元。

  一般人以為只要是雙方或一群人討論一個重要、嚴肅的議題就算是對話。我們時常在媒體報導上看到「兩岸對話」,坊間也有許多座談會、活動標明「與專家對話」或「某人與某人的對話」。由此可見「對話」這兩個字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中文用語,也是人們經常進行的溝通行為。然而它的品質卻差異很大,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掌握到對話的精髓。即使在歐美國家,一般人對「Dialogue」的觀念也很模糊,無法區隔對話與一般性的交談又有何不同。有鑑於此,我們深信「對話」是絕對值得讓大眾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且共同來學習對話的精髓、在台灣社會營造對話文化。

  所以,到底什麼是「對話」?英文中的 Dialogue 來自希臘文字根「dia」,為「穿透」之意;「logos」意思是「字」或「意義」,也就是「穿透字面」意涵。對話就是:一群人在一起互相了解,在彼此的差異中建立信任,透過談話產生正面的結果。從對話界最早的實踐者 (Dialogue practitioner) 大衛.波恩 (David Bohm) 到《深度匯談》(Dialogue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together) 一書作者威廉.伊薩克 (William Isaacs),他們分別對「對話」的精神、工具、運作,皆有詳細地說明。

  在對話領域經歷過一番閱讀、學習以及實踐之後,我特別喜歡本書作者的定義;丹尼爾.楊克洛維奇 (Daniel Yankelovich) 將對話與討論、爭辯、審議作區隔,言簡意賅地指出「對話」必備的三個特質:平等待人、同理傾聽、釐清假設。這三項是特質、原則,也可以是一種溝通的態度。任何溝通能夠善用這三個原則,所有的討論、爭辯都有可能轉化為對話,為彼此或議題帶來更深層的了解、新洞見或是可能性。不過,對話有別於其他形式的溝通,最重要的是對話參與者或主事者有意願用開放的心態,放掉成見或已知的答案,然後聆聽、學習對方的看法,找出需求、並有更深層的了解,或是找出更完善的答案。如果沒有這個意願,對話的特質或技巧就會失去用武之地。

  我經常引導組織、社區針對他們關心的議題對話,聆聽了解彼此多元的意見、釐清觀點找出共識並付出行動。我會運用不少對話工具而進行有規畫的對話,例如:深度匯談、開放空間會議、團隊共創法、焦點討論法、世界咖啡館、肯定式探詢等;這些工具都有助於一個團體在面對重要議題時,從發散的想法、經過討論、對話,而產生更深層的洞見、或是聚焦共識與行動。隨著對話品質的提升,產生的結果也會愈好。

  我深深覺得每種工具背後都蘊含著「對話」的基本精髓,也就是平等待人、具備同理心聆聽他人、釐清假設。一般參與者在參與過這種經過「規畫的對話」之後,由於有引導師的引導,過程會比較容易展現出對話的精神、了解彼此的想法,討論內容也因而更深層多元、產出的結果也會更完善。

  然而「有規畫性」的對話,通常會需要借助專業引導師的引導來共同討論議題,也因著參與成員背景較多元豐富,所以一般人參與「規畫性的對話」機會並不多。反倒是職場、人際溝通中,會時常出現無預警「自發性」對話的機會,例如:董事會開會、主管與員工對話、家長與老師溝通、親子溝通等。若是我們隨時意識到「對話」的三大特質並適時善用,將可以提升人際溝通品質、化解僵局創造新局。

  作者在書中 Part Ⅲ:對話的廣泛運用 (第九章至十四章),特別強調對話如何廣泛運用到公共議題。雖然他舉出的議題是以美國社會為背景,事過境遷有些議題已獲得解決,也有些議題至今仍然在處理中;但是對台灣當今的社會,還是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從他豐富的經驗中,萃取許多情境提供有效的對話策略讓我們在職場運用;同時也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如何避免掉入對話的盲點。我個人覺得這些策略既不神祕也不深奧,非常平實且可行性高;因此決定讓中文版在台灣誕生,成為國民版的溝通叢書,讓庶民皆受益,而不是專家版的專業書籍。倘若能夠參考書中策略,將對話的三大原則當成自身修練、國民必備的修養,平時在私人領域或是公共事務的討論隨時展現「平等尊重」、「同理傾聽」、「釐清假設」,我們的環境將會成為更有文化內涵、富而有禮的社會。

  朝邦文教基金會這幾年推動「社會議題」對話系列,也協助許多非營利機構跨界對話。我的學習是:公共事務往往面向多元複雜、包含多方利益相關者。政府、民間、企業也都各有自己的立場與熱情,唯有需要透過不斷的對話,才能化誤解為了解、融合成見為新見、讓衝突轉為合作,找到共同利益,產生較完善的解決方案。對話在這個過程扮演關鍵角色,而主事者、參與者的對話力也會影響對話品質。

  最後我特別感謝本書的翻譯陳淑婷小姐,以及審校張桂芬小姐;感謝她們以引導師的專業角度,確保中文翻譯的信雅達。同時,我也謝謝基金會的董事們對這個計畫的支持與認同,才能讓本書順利誕生。最重要的,我深感當初引領我學習對話與引導的文化事業學會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ICA) 三位國際大師──衛理奇 (Richard West)、衛格爾 (Gail West)、費樂理 (Lawrence Philbrook),由於他們以身作則的風範讓我深受鼓勵,也期許自己將對話當成一種修練與藝術。

  我們希望「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能夠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軟實力,深耕於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在私人溝通或是社會對話都能展現尊重、聆聽、探索的態度,了解差異、分享多元,共同創造溫暖、美麗、永續的台灣!

吳咨杏CPF
國際引導者協會 認證專業引導師
朝邦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一般平裝
    • ISBN
    • 978986876130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2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