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別人的腦袋思考你的人生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我不一定會贏,但我一定會真實以對。
我不一定會成功,但我一定不會辜負我所擁有的。」
—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林肯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如果你總是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就會淪為那對「騎驢進城」的父子——無論怎麼做,總會被指責,最終只能牽著驢子默默前行。
事實是:人生的決定權,永遠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你就是自己人生這艘船的掌舵者,沒有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若你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迎合他人的期待,久而久之,你會逐漸迷失方向,甚至忘了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
要記住——人生是一張單程票。
既然不能重來,我們又何必用別人的腦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書正是以卡耐基的人際互動精神為基礎,融合現代社會的新觀點與需求,帶領你探索人際關係中最關鍵的一環:影響力。
這是一門迷人的學問——
它能改變你自己,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
讓你在人群中游刃有餘,處處得心應手。
當你學會運用這份力量,你將會踏上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
並且發現:快樂,其實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我不一定會成功,但我一定不會辜負我所擁有的。」
—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林肯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如果你總是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就會淪為那對「騎驢進城」的父子——無論怎麼做,總會被指責,最終只能牽著驢子默默前行。
事實是:人生的決定權,永遠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你就是自己人生這艘船的掌舵者,沒有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若你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迎合他人的期待,久而久之,你會逐漸迷失方向,甚至忘了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
要記住——人生是一張單程票。
既然不能重來,我們又何必用別人的腦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書正是以卡耐基的人際互動精神為基礎,融合現代社會的新觀點與需求,帶領你探索人際關係中最關鍵的一環:影響力。
這是一門迷人的學問——
它能改變你自己,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
讓你在人群中游刃有餘,處處得心應手。
當你學會運用這份力量,你將會踏上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
並且發現:快樂,其實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一部 做個最受歡迎的人
第1章 不要吝於讚美別人
第2章 不揭別人的短處
第3章 投其所好
第4章 給人面子
第5章 為他人設身處地
第6章 善意謊言的力量
第7章 最高明的好話要從背後說
第8章 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第9章 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第10章 重複話語的用意
第11章 刻意模仿的同步行為
第12章 多次見面的效應
第13章 察言觀色的技巧
第14章 含而不露、明哲保身
第二部 傾聽與尋求支持
第1章 洗耳恭聽術
第2章 以水攻火術
第3章 故意說錯術
第4章 尋找話題術
第5章 明知故問術
第6章 權威效應術
第7章 狐假虎威術
第8章 適度示弱術
第9章 心理暗示術
第10章 需求誘惑術
第11章 引發好奇術
第12章 合理挑刺術
第13章 恩威並重術
第14章 製造短缺術
第15章 軟繩捆柴術
第16章 輿論效應術
第17章 攻其軟肋術
第18章 事後謝恩術
第三部 提高親和力讓人無法拒絕
第1章 暴露缺點術
第2章 利用姓名術
第3章 態度謙卑術
第4章 適度說明術
第5章 低調做人術
第6章 禮讓光環術
第7章 從高到低術
第8章 動之以情術
第9章 得寸進尺術
第10章 欲望刺激術
第11章 鳥籠效應術
第12章 牽領頭羊術
第13章 激發同情術
第四部 看穿對方、化解敵意
第1章 多長心眼術
第2章 謹防暗箭術
第3章 理性思考術
第4章 拋試金石術
第5章 窺斑識豹術
第6章 人前要避開鋒芒
第7章 不碰痛處術
第8章 得理也要饒人
第9章 故意暴露「弱點」
第10章 用「我們」來代替「我」
第11章 把期待降低
第12章 姿態卑下的力量
第13章 忍氣吞聲術
第14章 韜光養晦術
第15章 幽默可化解一切
第五部 如何讓對方合作與回報
第1章 牽線搭橋術
第2章 巧發脾氣術
第3章 拐彎抹角術
第4章 逼迫承諾術
第5章 步步為營術
第6章 逆向思維術
第7章 虛張聲勢術
第8章 緊張疲勞術
第9章 欲進先退術
第10章 製造期待術
第11章 強迫選擇術
第12章 雪中送炭術
第13章 冷廟燒香術
第14章 造就負債術
第15章 長線釣魚術
第六部 怎樣激勵自己
第1章 攻心感恩術
第2章 保護熱情術
第3章 科學獎勵術
第4章 恰當懲罰術
第5章 利益引導術
第6章 大膽放權術
第7章 激起挑戰術
第8章 賜予頭銜術
第9章 貶低刺激術
前言
第一部 做個最受歡迎的人
第1章 不要吝於讚美別人
第2章 不揭別人的短處
第3章 投其所好
第4章 給人面子
第5章 為他人設身處地
第6章 善意謊言的力量
第7章 最高明的好話要從背後說
第8章 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第9章 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第10章 重複話語的用意
第11章 刻意模仿的同步行為
第12章 多次見面的效應
第13章 察言觀色的技巧
第14章 含而不露、明哲保身
第二部 傾聽與尋求支持
第1章 洗耳恭聽術
第2章 以水攻火術
第3章 故意說錯術
第4章 尋找話題術
第5章 明知故問術
第6章 權威效應術
第7章 狐假虎威術
第8章 適度示弱術
第9章 心理暗示術
第10章 需求誘惑術
第11章 引發好奇術
第12章 合理挑刺術
第13章 恩威並重術
第14章 製造短缺術
第15章 軟繩捆柴術
第16章 輿論效應術
第17章 攻其軟肋術
第18章 事後謝恩術
第三部 提高親和力讓人無法拒絕
第1章 暴露缺點術
第2章 利用姓名術
第3章 態度謙卑術
第4章 適度說明術
第5章 低調做人術
第6章 禮讓光環術
第7章 從高到低術
第8章 動之以情術
第9章 得寸進尺術
第10章 欲望刺激術
第11章 鳥籠效應術
第12章 牽領頭羊術
第13章 激發同情術
第四部 看穿對方、化解敵意
第1章 多長心眼術
第2章 謹防暗箭術
第3章 理性思考術
第4章 拋試金石術
第5章 窺斑識豹術
第6章 人前要避開鋒芒
第7章 不碰痛處術
第8章 得理也要饒人
第9章 故意暴露「弱點」
第10章 用「我們」來代替「我」
第11章 把期待降低
第12章 姿態卑下的力量
第13章 忍氣吞聲術
第14章 韜光養晦術
第15章 幽默可化解一切
第五部 如何讓對方合作與回報
第1章 牽線搭橋術
第2章 巧發脾氣術
第3章 拐彎抹角術
第4章 逼迫承諾術
第5章 步步為營術
第6章 逆向思維術
第7章 虛張聲勢術
第8章 緊張疲勞術
第9章 欲進先退術
第10章 製造期待術
第11章 強迫選擇術
第12章 雪中送炭術
第13章 冷廟燒香術
第14章 造就負債術
第15章 長線釣魚術
第六部 怎樣激勵自己
第1章 攻心感恩術
第2章 保護熱情術
第3章 科學獎勵術
第4章 恰當懲罰術
第5章 利益引導術
第6章 大膽放權術
第7章 激起挑戰術
第8章 賜予頭銜術
第9章 貶低刺激術
試閱
內容連載:
8.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某人或某物,今後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既可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某事失敗。
人生是由無數個「第一次」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需要,我們必須和陌生人說話。有些人十分善於與他人交談,即使對方是初次見面或不善言辭的人,他們也能和其聊得十分愉快,這是因為他們對於身邊的事物和談話對象仔細觀察,由此決定自己的說話策略。
人與人的交往是很奇妙的。從未曾見過面的人一見面有可能一見鍾情,又有可能彼此都很反感。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太糟。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力,是指最初接觸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行為與評價有著長久影響。
舉例來說:
• 懸疑小說家善於在開頭設下懸念;
• 電影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用特效吸引觀眾;
• 推銷員將名片設計得花俏甚至印上照片。
•
他們都是在利用良好的第一印象,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頭會讓讀者認為小說精彩、讓觀眾願意掏錢看電影、讓顧客對推銷員產生興趣。
反之,若開場平淡無奇,即使內容精彩,也可能被忽略——小說賣不掉、觀眾中途離場、推銷失敗。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如:
• 求職面試
• 初次拜訪
• 初次約會
這些「第一次」會影響求職成功與否、事情能否辦成、甚至關係到事業或婚姻的成敗。
因此,應有意識地利用首因效應,力求在初次見面時留下好印象。
第一印象的要素:
• 性別
• 年齡
• 衣著
• 姿勢
• 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
體態、談吐、穿著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養與個性特徵。初次見面時應注意:
• 一舉一動
• 一顰一笑
第一印象中的第一句話
第一句話的原則:親切自然、消除陌生感
常見開場方式如下:
1. 攀認式:
利用共同背景或認識增加親近感。
2. 敬慕式:
表達對對方的尊重,但要注意分寸,避免過度吹捧。
3. 問候式:
使用「您好」等基本問候語,根據對象與時間選擇適當語氣。
例:對長者可說「前輩,您氣色真好!」;對同齡人可直呼其名更顯親切。
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帶來歡樂與信心,應從衣著打扮與言談舉止下功夫。
9.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誰都知道,一件事情總是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
• 初段——發生
• 中段——發展
• 最後——結尾
通常我們對「最初階段」和「最後階段」的印象最深。但人們往往虎頭蛇尾,只重視「首因效應」,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結尾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結尾效應」與「首因效應」同樣重要。
日本政客的禮遇策略
日本有一位知名政客,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
• 若接受某團體的請願,便不會親自送客。
• 若不接受請願,則會客客氣氣地送到門口,並一一握手道別。
他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讓那些未達成目標的人不會懷恨在心。結果也如他所願,這些人反而因為受到禮遇而感到感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善用了「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的概念如下:
• 首因效應:我們記得最初的印象。
• 結尾效應:我們也會長時間記住最後的印象,甚至這個印象會左右整體評價。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首因效應,比如:
• 找工作面試時,我們會整理儀容,希望留下好印象。
• 初次見面時,會微笑、有禮,讓彼此的關係有個好的開始。
但許多人卻忽略了「結尾效應」的重要性。
在與人互動的最後時刻所留下的印象,不但鮮明,而且往往能彌補整體形象的不足。
例如:
• 若你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平平或出錯,在最後分別時,只要有良好表現,仍可扭轉對方印象,甚至留下深刻的好感。
這正是那位日本政客所擅長的心理操作。他送客,是要讓客人忘記失望,轉而覺得受到了尊重與榮幸。
一個疏忽造成的損失:結尾效應的實例
某公司的一位業務主管,負責某類產品的配件加工業務。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談一筆重要的外包業務。
這筆業務對公司而言意義重大,因為:
• 大企業的外包業務量大且穩定,
• 若能成功爭取,等於為公司爭取到一張「長期飯票」。
為了這次洽談,主管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做前期準備。
準備得相當周到,以致:
• 雙方初次接觸時,對方便表現出明顯的好感。
• 洽談進展十分順利,氣氛良好。
最後一天,僅剩少數細節尚待協商,結果也很快談妥。
對方表示需幾天時間向上級彙報,再做最後決定。主管認為這是正常流程,便沒有特別在意。
然而:
• 兩三天過去了,對方沒有消息;
• 一週過去了,仍無回音。
主管終於忍不住,打電話聯絡對方代表,對方含糊其詞地表示「事情可能有變故」。
當主管第二次、第三次致電追問後,對方才終於透露:
問題出在洽談最後一天,他穿的西裝袖口少了一顆鈕釦。
原來,對方外包的並非普通業務,而是精密儀器的零配件。
一顆鈕釦的遺漏,讓對方產生疑慮:
• 對細節不夠重視?
• 缺乏專業精神?
• 成本意識與品質管理能力可疑?
這些疑問,足以讓合作夥伴重新考量整體印象。
也許是主管太過興奮,忘了檢查衣著;
也許他潛意識中認為勝券在握,鬆懈了警覺。
無論如何,這個微小的失誤,讓他失去了這筆大生意,甚至可能錯失更多後續合作機會。
這起事件似乎應驗了那句話:
「好頭不如好尾。」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得體,
更要在最後階段持續維持專業與用心,做到有始有終。
此外,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地運用「結尾效應」,在最後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
8.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某人或某物,今後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既可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某事失敗。
人生是由無數個「第一次」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需要,我們必須和陌生人說話。有些人十分善於與他人交談,即使對方是初次見面或不善言辭的人,他們也能和其聊得十分愉快,這是因為他們對於身邊的事物和談話對象仔細觀察,由此決定自己的說話策略。
人與人的交往是很奇妙的。從未曾見過面的人一見面有可能一見鍾情,又有可能彼此都很反感。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太糟。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力,是指最初接觸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行為與評價有著長久影響。
舉例來說:
• 懸疑小說家善於在開頭設下懸念;
• 電影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用特效吸引觀眾;
• 推銷員將名片設計得花俏甚至印上照片。
•
他們都是在利用良好的第一印象,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頭會讓讀者認為小說精彩、讓觀眾願意掏錢看電影、讓顧客對推銷員產生興趣。
反之,若開場平淡無奇,即使內容精彩,也可能被忽略——小說賣不掉、觀眾中途離場、推銷失敗。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如:
• 求職面試
• 初次拜訪
• 初次約會
這些「第一次」會影響求職成功與否、事情能否辦成、甚至關係到事業或婚姻的成敗。
因此,應有意識地利用首因效應,力求在初次見面時留下好印象。
第一印象的要素:
• 性別
• 年齡
• 衣著
• 姿勢
• 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
體態、談吐、穿著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養與個性特徵。初次見面時應注意:
• 一舉一動
• 一顰一笑
第一印象中的第一句話
第一句話的原則:親切自然、消除陌生感
常見開場方式如下:
1. 攀認式:
利用共同背景或認識增加親近感。
2. 敬慕式:
表達對對方的尊重,但要注意分寸,避免過度吹捧。
3. 問候式:
使用「您好」等基本問候語,根據對象與時間選擇適當語氣。
例:對長者可說「前輩,您氣色真好!」;對同齡人可直呼其名更顯親切。
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帶來歡樂與信心,應從衣著打扮與言談舉止下功夫。
9.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誰都知道,一件事情總是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
• 初段——發生
• 中段——發展
• 最後——結尾
通常我們對「最初階段」和「最後階段」的印象最深。但人們往往虎頭蛇尾,只重視「首因效應」,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結尾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結尾效應」與「首因效應」同樣重要。
日本政客的禮遇策略
日本有一位知名政客,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
• 若接受某團體的請願,便不會親自送客。
• 若不接受請願,則會客客氣氣地送到門口,並一一握手道別。
他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讓那些未達成目標的人不會懷恨在心。結果也如他所願,這些人反而因為受到禮遇而感到感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善用了「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的概念如下:
• 首因效應:我們記得最初的印象。
• 結尾效應:我們也會長時間記住最後的印象,甚至這個印象會左右整體評價。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首因效應,比如:
• 找工作面試時,我們會整理儀容,希望留下好印象。
• 初次見面時,會微笑、有禮,讓彼此的關係有個好的開始。
但許多人卻忽略了「結尾效應」的重要性。
在與人互動的最後時刻所留下的印象,不但鮮明,而且往往能彌補整體形象的不足。
例如:
• 若你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平平或出錯,在最後分別時,只要有良好表現,仍可扭轉對方印象,甚至留下深刻的好感。
這正是那位日本政客所擅長的心理操作。他送客,是要讓客人忘記失望,轉而覺得受到了尊重與榮幸。
一個疏忽造成的損失:結尾效應的實例
某公司的一位業務主管,負責某類產品的配件加工業務。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談一筆重要的外包業務。
這筆業務對公司而言意義重大,因為:
• 大企業的外包業務量大且穩定,
• 若能成功爭取,等於為公司爭取到一張「長期飯票」。
為了這次洽談,主管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做前期準備。
準備得相當周到,以致:
• 雙方初次接觸時,對方便表現出明顯的好感。
• 洽談進展十分順利,氣氛良好。
最後一天,僅剩少數細節尚待協商,結果也很快談妥。
對方表示需幾天時間向上級彙報,再做最後決定。主管認為這是正常流程,便沒有特別在意。
然而:
• 兩三天過去了,對方沒有消息;
• 一週過去了,仍無回音。
主管終於忍不住,打電話聯絡對方代表,對方含糊其詞地表示「事情可能有變故」。
當主管第二次、第三次致電追問後,對方才終於透露:
問題出在洽談最後一天,他穿的西裝袖口少了一顆鈕釦。
原來,對方外包的並非普通業務,而是精密儀器的零配件。
一顆鈕釦的遺漏,讓對方產生疑慮:
• 對細節不夠重視?
• 缺乏專業精神?
• 成本意識與品質管理能力可疑?
這些疑問,足以讓合作夥伴重新考量整體印象。
也許是主管太過興奮,忘了檢查衣著;
也許他潛意識中認為勝券在握,鬆懈了警覺。
無論如何,這個微小的失誤,讓他失去了這筆大生意,甚至可能錯失更多後續合作機會。
這起事件似乎應驗了那句話:
「好頭不如好尾。」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得體,
更要在最後階段持續維持專業與用心,做到有始有終。
此外,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地運用「結尾效應」,在最後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