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1)
  • 11個人喜歡
  • 9 306
    340

出版情報

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

2014/02/24 我有幸被邀請推薦這本《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從看了本書的第一個故事開始,我就欲罷不能,而且迫不及待地希望這本書趕緊出版,好希望可以把它推薦給許多人。 本書作者格羅茲是英國心理分析治療師,自然他筆下的故事,個個都能透過格羅茲洞察人心的卓越專業能力,聆聽出個案故事中所深藏,且很難向外人表露的真實;這真實可能是有一顆傷透的心、一段難以告別的情感、一個無法被承認的關係、一種難以承受的罪惡感、一個必須要迴避的感覺或想法……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過程,若只是聚焦在表面行為問題的解決,是過於淺薄與簡化地看待人心的複雜度與生命的豐厚度。 為什麼心理諮商的歷程,治療師需要長時間並規律地在諮商室中聆聽當事人?那是因為人的外表行為如果缺乏生命脈絡的理解、缺乏內心深入探索、缺乏早年生命經驗故事的聆聽的話,我們就無法看懂與聽懂一個人所謂的行為問題的底層,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癥結與存在的未竟情感,或未正視的關係失落。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在心理諮商的經驗中,和格羅茲的體會與心得有許多共鳴之處──我們都努力著聽懂當事人的生命故事中,難以被外人了解的生命邏輯。即使這生命邏輯的外在表現上是外人很難明白與認同的,甚至不認為是重要的,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在其中。 如果我們對人的內心世界有一定程度了解,就會明白人的過往經驗,是影響我們現在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過去的創傷,或難以面對及接受的經歷,會讓我們的心靈帶著無法療癒的受傷狀態,一路走過來,影響自己的身心,也影響人際關係。我們的外表行為其實是內心受傷狀態的外顯症狀。當我們持續漠視時,就是放棄關照心靈傷口的機會,也持續否認生命的受傷,而無法給自己一個真實的機會改變生命的恐懼、焦慮、哀傷、憤恨與不幸的感受,還有那些窒礙難行的生命景況。 就如格羅茲所言,許多人都希望不要付出什麼代價、什麼努力、什麼變化,改變最好就能自然發生。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要讓生命景況有變化,我們就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和努力投入的過程,來讓改變發生。如果我們不願意提及過往,不願意表露早年經驗,也不願意透過心理專業的協助讓自己有機會深入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就無法透過談話、聆聽、探索、理解的歷程,來聽懂自己。 沒有機會聽懂自己,就無法鬆動與釋放那個被我們囚禁而困在過去時空的自己。那個自己因為被誤解、被排擠、被傷害、被虐待、被遺棄、被羞辱、被忽視,而經歷震驚、無助、哀慟與不明就裡的挫敗等痛苦感受。在那些時空中,沒有一個人存在,能看見、聽見,看懂、聽懂我們的遭遇與經驗,於是,我們以偏頗或失真的角度解讀那些傷害的發生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愚蠢、自私、無能、脆弱、不夠好,而大加撻伐自己、譴責自己、懲罰自己,甚至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場永無止盡的災難。這些總總,都源自於不理解自己生命的脈絡與故事的意義。也源自於周圍他人始終無法真正聽懂,無法理解生命真正想傳達的內在情感與需要。 如果你真的有意願善待生命,真的有意願成為一個理解生命的人,那麼,你需要能夠好好聆聽他人在生命中,那些說不出的故事,並且試著體會在難以開口說出的故事中,最渴望被聽見、被聽懂的心聲。不論是陪伴他人的生命,還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都需如此。 我特別要推薦這一本書給助人工作者。身為助人者的伙伴,可以好好學習敏銳聆聽生命之道,連結生命經驗的整體脈絡,探尋與洞察出故事在當事人心中的意義。 對於非助人者來說,這本書猶如精采的推理小說,讓人可以從這些故事中,了解人心,體會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傷痛或失落在其中。同時也可能從中看見自己的成長經驗,瞥見自己生命的未竟議題,藉此探索與進一步理解自己。 不只如此。本書字裡行間蘊藏了格羅茲對於人心、人性、人生洞察的智慧之語,不要錯過本書,對任何人來說,它都會為你開啟看懂生命的心靈之眼。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敘事治療在台灣本土實踐的精采故事!
故事,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生命即是故事,
讓「敘事王子」引領你走入故事的自我療癒新世界!

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


故事隱喻,是近年盛行的一種後現代柔性療癒,本書作者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敘事治療變成一種可親近、容易進入理解的治療學派,這本書不但敘說作者「另謀出路」的生命故事,更將作者這十多年來在台灣進行敘事諮商與教育的實踐經驗做熱情傳承;如果你也喜歡敘事,絕不可錯過本書,如果你也想透過故事,為自己生命找到新的出口,本書會是最佳的引導!

名人推薦

吳熙琄、黃士鈞、黃錦敦、曹中瑋、謝文宜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志建走的是一條自己想走的路,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這就是他的天職,也是他的天命。──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通過故事,志建將自己的生命與品味創作得更加統整、更具意義、也更有力量;通過故事,他幫助了許多人走過與他類似的歷程。在台灣,他運用故事助人已十多年,他的敘事已經不全然是誰的敘事治療,著實是他自己一步一腳印的在地累積。──翁開誠(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來自歷史的內在積存(store)慢慢醞釀成為故事(story),最終成為生命,志建以他一向誠懇、真摯、細膩的情感與文字功力,讓所有讀他的,從心底開始悸動。──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

.志建用生命說故事,具有深深撼動心靈的力量,他用真誠的心,分享他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故事很單純,卻敲叩到每個生命的深處,寓意如此深遠。──楊田林(知名專業人文企管講師)

作者

周志建

雅號「敘事王子」。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擅長說故事、聽故事,有二十年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敘事治療是他的專長,也是最愛。

他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臨床諮商實務的在地心理師,這十年來更致力於將敘事治療在台灣深根及普及化,每年舉辦的敘事工作坊及講座將近八十場次以上。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以人文關懷為宗旨的心理工作者,他的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只堅持走自己的路,相信「只有生命可以改變生命」,用極大的生命熱情從事諮商與教育工作。

他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自由」的心理工作者,並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諮商與生命教育。

周志建小檔案:
.呂旭立基金會課程講師及心理諮商師
.「敘事私塾」帶領人
.「自由書寫」推廣人
.各大學諮商中心及全台灣各地家扶中心等社福團體外聘諮商督導
.2012年8月為止,已經舉辦超過300場敘事諮商專業工作坊
.碩士論文〈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台灣師範大學,2002)
.博士論文〈我,我們,一起渡河:一個敘事私塾教育工作者的在地敘事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2009)

目錄

推薦序一 有故事的人 曹中瑋
推薦序二 找回自己那個愛說故事的小女孩 謝文宜
推薦序三 這樣了解人,真好! 黃士鈞
推薦序四 怎麼可以把敘事說得這麼美! 黃錦敦

前言 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第一章 另謀出路,我的生命故事
任性 
出生藍領階級的孩子
貴人出現
人生第一個抉擇
跟「電」不來電,決定重考
放棄主流,從自然組轉社會組
意外?天意?投入海洋的懷抱
人生的關鍵時刻:加入義張
當兵,人生另一個轉折點
愛我所愛,任性的選擇
離開朝九晚五的日子,放空自己
放棄工作,尋找失落的自己
問自己一個好問題
進入碩班,發展專業的自我
自主學習,展現主體性
放棄,是為了獲得
現在是早上九點鐘,我的微笑在哪裡?
人生無奈,但有選擇
另謀出路,找回我的微笑

第二章 為什麼要說故事?
1 說故事,是一種「再經驗」
2 說故事,是一種自我「看見」
3 說故事,轉化痛苦之身
4 故事,是一種生命知識
5 說故事,創造了生命的連結
6 說故事,找回我的本性

第三章 語言的力量
1 語言的激勵力量
2 語言的靈性力量
3 有一種語言,叫人得力
4 說故事,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5 人可以不完美,但人要完整
6 說故事,是一種come out
7 迷人的敘事語言

第四章 故事的生命療癒
1 說完故事,然後呢?
2 重寫生命故事
3 故事,一種療癒生命的美學
4 換掉老掉牙的故事
5 受苦的意義
6 不能說的祕密
7 接受生命,才能療癒生命
8 說故事激發生命潛能
9 說故事的靈性片刻
10 存在性的相隨
11 私塾,一種集體療癒的共修道場

第五章 神奇的隱喻魔法
1 隱喻的魔力
2 隱喻故事的家庭療癒力
3 隱喻,最美的親子教育
4 隱喻,一種溫柔的力量
5 真實的力量
6 重新命名,把自己認回來

第六章 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
1 與自己合而為一的時刻
2 說,你想說的話
3 實話實說,就對了
4 寫到骨子裡
5 隱喻與自由書寫
6 朗讀,是一種宣告
7 跟自己的親密時刻
8 過去存在於當下
9 活在當下的祕訣
10做人,不能違背自己的心意
11看見喋喋不休的小我

後記 迴響、感恩、新行動
延伸閱讀

序/導讀

前言

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我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我常常在聽別人說故事。

  我也是一個很「另類」的諮商師,我聆聽故事,但不分析故事。

  十三年前,我找到了一個十分適合我風格的諮商學派: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有學者根本就直接叫它:「故事治療」。這個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一改傳統心理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診斷,就是讓個案敘說自己的故事罷了。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重寫生命故事,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單純地說故事、聽故事,案主的生命故事就會被「重寫」(re- author)了,真有這麼簡單嗎?

  不,這件事不簡單。要「單純地」去說故事、聽故事,是件很難的事。我們的腦袋越來越複雜了,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

  在傳統理性科學的教育下,人的腦袋越來越複雜,我們一天到晚在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偏偏,聆聽故事的腦袋,不是問題解決的腦袋,它需要一種單純、一種簡單。我們必需把自己「變回五歲的孩子」。

  「把自己變成五歲的孩子」,是一位督導跟我說的話。她不是做敘事的,但她很會聽故事。有一次聆聽完我做個案的故事,她有感而發,對敘事做出如此深刻的回應。

  是的。做敘事、聆聽故事,需要一顆有如孩子般單純的「赤子心」。進入生命的腦袋,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感通的,小孩子都是這樣聽故事的。如果用理性的左腦聽故事,人會急於算計、分析、問題解決,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你喜歡別人用這種方式,來聆聽你的故事嗎?恐怕沒人喜歡。

  我們找人訴說心事,只期待對方能聽我、懂我,這就夠了。有時,甚至連建議都不需要。我們要的,真的很簡單。

  心理治療是一種生命底層交流的工作,有如藝術,它是一種心靈的運作,它需要有美感。然而,美感的前提是「你要有感動」。

  聆聽故事也需要一種感動,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熱淚盈眶」是做敘事、聆聽故事的最高境界,我這麼認為。這些年教敘事,我最想傳達的就是這件事。

  學敘事,我們得「換腦袋」。

  從左腦到右腦,從認知的理性到生命的感通與感動。「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聆聽故事,不是靠腦袋,它需要一種生命的投入,它是一種靈魂的運作。這本書最想表達的,就是這件事。

  這當然是一本心理專業的書。透過說故事,我在說我的敘事實踐,期待讀者也可以體會後現代獨特的「故事療癒」的美好。

  後現代強調「解構」,這本書也在解構我們對心理專業的認識與學習方式。誰說學習心理專業,非得要從深奧的理論、專有名詞開始。敘事,就是說故事嘛!這本書,我想回到敘事「說故事」的本質,並展現敘事的原始風貌。

  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書,我也將它定位成「大眾心理」叢書。裡面不講太多理論,我只說故事,只要你是愛聽故事的人,都會喜歡。真理,就藏在故事中。

  本書的第一章先從我的生命故事說起,說我生命的主題:「另謀出路」。為什麼要從我的故事說起呢?

  敘事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敘事治療師不像傳統的治療師那樣,把自己當成「空白螢幕」,我們會適當地自我表露,我們是以一個「人」的姿態去靠近人的。我深信:「只有生命可以教導生命。」

  敘事也是很重視「實踐」的學派。我自己做敘事,卻不說自己的故事,那很不一致,根本是騙人的專家。如洛爾(Jim Loehr)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透過故事敘說,於是我深深理解自己、也療癒自己。「一個人不可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如果我不說故事,不親自體會故事的美好,我如何運用故事去療癒他人?一切療癒,由我開始。

  當然,一定有人還是不解,為什麼說故事就能產生療癒?故事除了用在心理治療,還可以用在做研究嗎?故事算是一種知識嗎?

  關於故事的知識論,第二章「為什麼要說故事?」裡我有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說故事是一種「語言」的運作。語言不光是語言,語言背後是一種價值、是一個文化。語言是有力量的。第三章透過許多故事,我期待讀者明白「語言的力量」。就像本章有些故事被我放在部落格裡,卻意外得到許多讀者的熱烈迴響。有人告訴我,看了文章以後,她開始反思自己並立刻改變對孩子的說話方式,於是親子關係大大改善。你看,語言(故事)是有力量的,果真不假。

  以故事的隱喻來理解人的生命,是後現代心理學很重要的視框。第四章裡我進一步說明「故事的生命療癒」。故事為什麼能產生療癒?要如何聆聽故事?如何說故事及回應故事?這是做敘事的重點。第四章,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我把我做敘事的故事,以及故事如何產生療癒的力量,說個明白。

  第五章談「神奇的隱喻魔法」。正如心理學家克洛斯(Henry Close)所言:「透過故事與隱喻(metaphor),將使諮商的型態變得更加豐富又有趣,過程也充滿了驚喜。」確實,隱喻故事,常常是引領個案通往「領悟」的通路,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

  隱喻故事,不只可運用在敘事諮商專業上,更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親子教育、學校輔導等等,效果卓著,書中會舉例說明。

  命名也是一種「隱喻」。一個人怎麼命名自己,其實也是在「定位」自己。其中一篇講我「敘事王子」這個雅號由來的故事,竟引發許多網友的回應,很多人開始在想:那我要如何幫自己「重新命名」呢?(哈)

  最後一章「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寫我這幾年如何運用自由書寫做敘事個案及工作坊的故事。什麼是自由書寫?自由書寫如何操作?為什麼它可以帶出療癒?為什麼它是我這幾年做敘事很重要的方式?我統統寫在第六章裡。期待讀者也可以心領神會,進而享受自由書寫的樂趣與「自」療。

  我把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讀,因為敘事本身就是一個很靠近人、很「平易近人」的學派。這本書,是我這幾年的「敘事實踐」,它記錄了一個台灣敘事工作者的「在地實踐知識」,期待這個經驗也可以傳承下去。不管你是不是心理工作者,期待讀者能夠以輕鬆的心情閱讀本書,好好體會故事的美好,就夠了。至於「療癒」之道,就在故事中。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尤其是我的個案、私塾伙伴、工作坊成員。透過教學實作,讓我的敘事經驗得以持續累積。本書有些故事,如果是出自他們身上的,都是經過「化名」與大量修飾處理過,目的在尊重其個人隱私。如果還有其他不完善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教,當然更歡迎讀者與我分享您的閱讀心得與疑惑。

  故事是活的,透過「對話」,故事才可以「生生不息」。故事的力量,就是這樣來的。

推薦序一

有故事的人


  曲折的心情有人懂,怎麼能不感動……
  都是有故事的人,才聽懂心裡的歌
  ──〈有故事的人〉歌詞

  志建寫下他靈活善用敘事治療自助助人的故事,讀者可以在書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裡,讀到生命的美妙和力量,更能領會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核心精神。

  我和志建相遇的時間不長也不多,只是近幾年,我們在旭立心理諮商中心相同的時段工作,偶爾能在休息時,有些簡單的互動,但我很容易感受到志建散發出的熱情和積極。他經常主動和我分享美好的事物,除了吃過他提供的健康雜糧饅頭、綜合水果酵素之外,他還送過我幾本好書,甚至轉寄他自己力行的健身與修行方法。此外,在專業領域裡,他也常是最先提出善意建言的人,他的敏銳和勇敢的實踐力,相當讓我敬佩。

  看了書中志建的生命故事,我有些懂得他何以是這樣的人,以及為什麼走進助人專業並傾心於敘事治療。我看見真實的他,也看見我自己。

  我專攻的學派是完形諮商,自己也和志建有很不一樣的成長經驗,但我很開心,我們對人的相信、對諮商工作的信念非常相近。敘事治療透過說故事,促使對生命發生的一切「再經驗」與「再理解」;而完形諮商則在此時此刻,利用各種「實驗」,讓當事人重新體驗過往被桎梏的生命故事。兩者都希望,因此能重寫或重新建構生命全新的過去與「扭轉」未來。而助人者在此過程,是以自己的生命去聆聽、陪伴另一個生命,當生命與生命真摯地交流,撞擊出「熱淚盈眶的感動」,於是,移動和改變的能量生成。

  雖然,我沒有用過敘事治療直接進行諮商,但在任教於研究所期間,指導的碩士論文幾乎都是敘事研究,尤其後幾年,我只收想挑戰自我敘說的研究生。陪伴他們寫故事的歷程,真的只能以嘔心瀝血、刻骨銘心來描述。志建的書中也談到「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我想,我知道那是真的。

  記得一位形容自己似浴火重生般完成論文的學生說:「每一個學諮商的人都該要寫一篇自我敘說,透過這個經驗重新看見自己、療癒自己,才能做好助人工作呀!」

  恭喜志建完成大作;也恭喜助人工作伙伴們,又有一本本土助人經驗的好書出爐,能帶給我們許多專業的滋養與啟發;更恭喜每一位有故事的人,有機會和書中許多的生命故事「相遇」,激發出無限的生命潛能。

◎曹中瑋
本文作者為專業心理師及督導,曾任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二

找回自己那個愛說故事的小女孩


  從小,我就喜歡聽故事、看故事書,也愛說故事。印象中,小時候的我曾經是個很能隨意就編出各種故事的孩子,而且在講故事的時候,還會被自己所編的故事所感動,甚至震撼。不知道為什麼,看了志建這本書,竟然讓我憶起那個被遺忘許久、愛說故事的小女孩,當下,心中充滿著悲傷、遺憾與內疚,但卻也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喔,我終於找回了那個小女孩,那是我創意的源頭!

  認識我的友人可能都常會聽到我這麼說自己:「我是一個很沒有創意的人。」我始終是這麼「認同」自己的,卻在閱讀這本書時,讓我找回了被我過濾掉的一個「例外經驗」,於是我重新認回自己。不,我是有「創意」的,說故事的創意。能認回自己,真好。

  認識志建十多年了,那時他還在師大念諮商碩士,因為對於家庭諮商的興趣,我們五個友人組了一個讀書會,當時成員有黃明慧、翁樹澍、沈慶鴻、志建和我。讀書會沒多久就因大家忙碌漸漸散去,但我和志建卻偶爾還會聚在一起暢談,雖然次數不多,但每次和他談話,總能夠感受到一種很難以形容的氛圍,嗯,這麼說吧,那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對話,當中充滿靈性的滋養,對話中有一種全然的信任、接受與包容的愛在流動著,讓人感到很舒服、輕鬆、自在。

  在每次與志建的互動中,總伴隨著一些新的啟發與療癒!閱讀這本書,也是。如同我找回了那個被我藏匿許久的小女孩,我也想起自己生命中許多未曾回看、卻有意義的故事。

  某個早晨,讀著志建的書,讀一讀我就會停下來,從他的故事「進入」自己的故事,於是我與不同階段中被遺忘的自己重新相逢,那種感覺錯綜複雜,心中情緒滿滿,卻有一份深深的感動。這樣的回觀帶出一種自我療癒,於是我的新故事也漸漸展開了。或許,這就是本書所謂的「故事療癒」吧。

  很開心這本書終於出版了,也很榮幸能夠為這本充滿療癒的書,寫出自己的閱讀經驗與感受。謝謝志建的真誠分享,書中那些動人的小故事,帶給我深深的看見、感動與反思,這是一趟動人的心靈之旅!

◎謝文宜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伴侶與婚姻諮商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1125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ko**971 說:
    2017-11-10
    過去 我活得很任性 當我不再任性的同時 接收到 很多負面的訊息 我的靈魂生病了 卻不自知 於是開始傷害周圍的人 也讓自己被愧疚折磨。某日 在神的大愛中 明白 痛苦是禮物 我選擇原諒自己 也知道沒有不可挽回的錯誤。神為我安排了這本書 推薦給想要 作回自己 的每一位。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