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

UN MERVEILLEUX MALHEUR
走出生命逆境、撫平歷史傷痛,我們的時代真正需要的療癒之書!
  • 9 342
    3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個人克服心理創傷
社會度過轉型正義
全都需要  心理韌性


    法國熱銷39萬冊
    已翻譯為英文、德文、韓文等9國語言
    探討心理韌性的經典之作
    走出生命逆境、撫平歷史傷痛,我們的時代真正需要的療癒之書!

為何同樣遭遇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卻能克服苦難、活出新生?

答案就是「心理韌性」。

本書作者西呂尼克,是被譽為「療癒了一整代的法國人」的心理醫師。他在本書前半部分析「心理韌性」從何而來、如何作用,聚焦於超越苦難者身上所展現的內在特質,重新論述「創傷」對人的意義。

透過「矛盾整合法」這種敘事技巧,我們可以重述自己的故事、創造意義,把過去的痛苦改寫為「美妙的不幸」,逐漸鍛鍊出心理韌性。因為開始敘述,所有的苦難都變得可以承受。

分享苦難的經歷,即是請求親友成為支持我們奮戰下去的力量。

在後半部,西呂尼克將關切的對象,轉往社會整體的心理復健。身為大屠殺倖存者,又見證了法國漫長的轉型正義,讓他強調社會論述對於創傷修復的影響。

一個社會若懂得傾聽、支持受創者的心靈故事,他們修復自我的過程會較容易;但若社會的論述框限他們的感受,則會讓傷口惡化,受傷的心靈將被迫屈服於命運,終生陷溺在不幸中。

對今日台灣,無論是想療癒天災造成的創傷,或是尋求社會和解,這本探討心理韌性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覆深思。

如果想在逆境中奮力一搏,心理韌性就是我們的利器。
在這個詭譎多變、苦難重重的世界裡,閱讀本書可以帶來心靈的安慰。
 

林美珠,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

王浩威 作家、專業心理治療師
王瑜君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林美珠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黃筱慧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鄭印君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蕭仁釗 臺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淨開心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作者

鮑赫斯西呂尼克(Boris Cyrulnik

1937年出生於波爾多,是法國著名心理醫生,行為學家,神經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亦是法國暢銷作家。

西呂尼克有猶太血統,從小在寄養家庭受到保護。1943年,納粹搜索波爾多,他輾轉逃生,隱姓埋名藏匿直到戰爭結束,但雙親卻都在二戰期間受害。他納粹時期的經歷,尤其力圖求生的動機,引領他進入精神病學領域,後來在巴黎大學學習醫學,寫過幾本心理學科普書,並因為在法國宣揚心理韌性(résilience)的觀念而聞名,幫助過無數身心受創的人重拾新生活。

西呂尼克目前是土倫大學(l’Université de Toulon)教授。2008年獲頒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 de l'essai),被譽為「療癒了法國」的暢銷作家,著有《重新學會愛:在傷痛中自我修復,創造幸福》(Parler d’amour au bord du gouffre,心靈工坊出版)、《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Sauve-toi, la vie t’appelle,心靈工坊出版)、《醜小鴨》(Les Vilains Petits Canards)、《怪物自傳》(Autobiographie d’un épouvantail)、《受傷的心靈》(Les âmes blessées)等。

譯者

謝幸芬

法國巴黎十大(現西大學南特校區)比較文學所碩士畢業。曾任《電子時報》國際新聞編譯、法語影片字幕翻譯,譯有《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合譯,心靈工坊出版)。

林德祐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現代文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有《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 以馬內利修女回憶錄》、《藍色小孩》(二書皆由心靈工坊出版)、《環城大道》(允晨文化)。

目錄

【推薦序一】悲喜劇的辯證:創傷與心理韌性╱林美珠
【推薦序二】人生本就福禍無常╱黃筱慧
【推薦序三】彈性與編織:敘說中的防衛與重構╱鄭印君
【導讀】從沙粒到珍珠:西呂尼克與心理韌性的跨領域編織╱林德祐

引言
走出傷痛的兒童,令人刮目相看……………………………………
當受創的孩子成為小說主角或科學研究對象……………………………………
創傷不盡相同,故事並非命中註定…………………………………………
目前研究人員只注意到廢墟殘垣,而現在必須要開始邁向復原之路……………
勝利的防衛祕訣在於矛盾整合法…………………………………………
受創者的勝利並非證明施暴者無罪…………………………………………

第一章
意外的希望
兒童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對一個重建過去的大人而言,並沒有意義…………
倫敦大轟炸時,孩子們並未覺得安全受到威脅,由於他們的母親處變不驚;同樣地,修曼.邦伯挾持的幼童人質反而都覺得像是玩遊戲,由於老師運用的策略…………………………………………
五歲的米歇爾對大逮捕的感受像是節慶,因為被送去德朗西集中營之前,他因情感孤立而受苦。但是和母親相依為命的荷娜特,如今每天夜裡依然會看見母親在戰後遭槍決的屍體…………………………………………
當現實是可怕的,夢境帶來令人瘋狂的希望。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或太平洋戰爭,超人即詩人…………………………………………
漫遊並非漂流。即便我們清楚自己是哪裡來的,基因血統仍然可以杜撰。當我們對於自己的過去一無所知,我們依然可隨心所欲的想像………………………………
孤兒記憶裡的父母永遠年輕。他們必須獨立,追求自由,總能找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寶藏,讓荒蕪的現實世界變得迷人…………………………………………
移民他國如同進入一座孤兒收留所。當接待地的文化支持創傷者,與原生地的脫離造成的創傷會結痂。對兒童而言,學校和工作成為能療癒父母的幸福場所……
倖存者是一位英雄,他有罪是因為殺死了死亡……………………………………
倖存者對幸福感到羞恥感,造成別人的誤解,富有心理韌性的兒童極盡己力拯救弱勢…………………
我們所欣賞的團結阻礙了我們同樣欣賞的心理韌性。喪失親人換來了創造力,誰又能坦承呢?………………………………………
突如其來的創傷令人慌亂,但卻不及潛伏性的創痛留下更多傷痕。一則神話中的冷峻暴戾比仇恨的狂熱還要更具破壞力…………………………………………
要讓恐慌得以蛻變,必須要有情緒抒發的出口。社會總是要大家「若無其事,息事寧人」,結果反而讓傷口更加惡化。然而真正的療癒並不那麼複雜,只要能懂得用繪畫重建場景,或用敘述的方式,進行一場自我的奮戰………………
一位和善的園藝工,一位扮演啟蒙角色的姊姊或一個政黨都可以改變痛苦的意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要暴力依然是教育的合理方法,凌虐事件就依然不會被正視…………………………………………
科技的發明在伴侶關係的建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會論述建立了兒童發展必須遵守的規定…………………………………………
一個新式的概念:虐待…………………………………………
刻意不看見發展心理韌性的兒童…………………………………………
初次與走出創傷的孩童會晤…………………………………………
直接觀察的陷阱:成果理想,並不代表過程沒有痛苦………………………………
一般人都認為:

序/導讀

推薦文

鮑赫斯.西呂尼克寫的《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一書,初步來看,作者是以敘事智慧(narrative wisdom)方式探討「後創傷成長」所蘊含的剝復力(resilience,關於這個字的翻譯,可以翻譯為剝復力,取「由剝返復」的動能歷程之意。臺灣一般是翻譯為復原或韌性或回復),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是深具療癒性的內涵。

進一步看,透過本書的展演,可知受創後的敘說,重點不在於敘事修補的結果(敘事的結果,可能是一種救贖、可能是一種道德、可能是一種行動,也可能帶來混亂),而是在於敘事的芻思過程,可以逐漸構成一種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的藝術旅程。藝術的價值不在於成品的品味,而是做工的創造過程。一如敘事的模態,傾聽受創的故事不在於歌頌英雄旅程的康復,而是在苦難中仍有他人願意傾聽,仍懷有與苦痛共伴的理想不滅的實踐。

人們可能面臨來自個人上、政治上、歷史上和發展上的災變致命邏輯的受苦,這樣的受苦銘印著現代性的創傷及裂解狀態。敘說受苦的故事是個體面對處理生活崩解時,再創造連續性與整全性的一種方法。敘說苦痛的故事提供了個體瞭解究竟發生何事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個體和已改變的生活相處的一種方法。所以,苦痛的故事引發了反思、再評價與重新定錨。雖然苦痛的故事有時是一種混沌的敘說,但苦痛故事其實是具有道德處境的啟示錄意義。

由此,閱讀本書可以逐步理解訴說創傷是一種通往黑洞邊緣的溝通形式,創傷的黑洞是喪失自我感的、書寫困難的、難以表述的深淵,苦難照見了受創之後,受創者被拆解的語言、自我、與社群間斷裂關係,苦難,可以說是一種介入個體與他者的關係改變的事件。因此,細膩傾聽與持續關懷是必要的。只是,我們的社會在面對災難事件、集體創傷或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是否具備接應這樣的創傷文化處境,值得透過本書的反覆閱讀,屢屢省思。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推薦序

就個人參與九二一地震、莫拉克風災、安寧病房、癌症病友照護,以及接觸過的臨床個案經驗來說,心理的韌性是個體面對人生的重大事件、災難、與重大傷病的內在寶貴資源,足以讓人面對、渡過創傷,自其中重新站起來,並且找到意義。

欣聞法國學者鮑赫斯.西呂尼克《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一書出版,令人興奮而期待!感恩!

蕭仁釗(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淨開心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閱讀《心理韌性的力量》的過程是一場令人驚喜同時又獲得解放和培力的心靈深度之旅。作者以詩意語言的洞悉精確、戲劇張力飽滿的視覺化呈現,引導我們探索人性深處的晦暗隱微轉折,讓我們得以逼視極為殘酷不堪的人類處境時,因為有足夠的情感和知性的後盾支撐,而不會失溫失焦失控;作者遊刃有餘、跨領域整合的學養,讓書裡面每個個案的故事都鑲嵌於紋理豐滿複雜的歷史脈絡中,我們看到令人振奮的「心理韌性」的療癒力量,也看到文化論述與照護行動的緊密扣連的示範。回顧台灣的脈絡,太陽花公民運動的崛起,讓歷史創痛罪責的議題引發新討論浪潮,我們對受難者的關注,也應該突破悲情的狹隘框架,進一步探索轉型正義與生命回顧、安寧終老、甚至失智長照之間的關聯。最後,也要深深感激譯者優美精實的詮釋,為中文讀者鋪展這趟探索的大道。
 

王瑜君(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

悲喜劇的辯證:創傷與心理韌性

閱讀《心理韌性的力量》這本書,不禁讓我想到電影「美麗人生」。導演貝里尼以喜劇的手法,描述集中營的磨難,一位父親經由扮演的方式讓他的兒子以為集中營的一切都只是遊戲,即使最後被處死,仍呵護著兒子純潔的心靈,這是片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幕。同樣的,《心理韌性的力量》這本書,雖然多描述戰爭倖存者、暴力受害者等故事,但是作者鮑赫斯•西呂尼克,並不在描述戰爭或暴力的恐怖與血腥,而是將重點放在那些從苦難底層中「活出來」的兒童身上顯現的特質,亦即「心理韌性」。西呂尼克認為禍與福的關係是彼此強調了另外一面,一如兩道相反作用力卻彼此抵住,這就是心理韌性,把禍與福之間的複雜關係論述得相當精闢。

「遭受命運的打擊,要如何順利成長?」「遭遇不幸的人是否還具有快樂的能力?」對西呂尼克來說,答案是正向、肯定的。童話故事、詩歌文學、學術研究及倖存者的故事等等,多支持這樣的看法。不過一般人傾向於假設遭遇不幸的人也同時失去了快樂的能力,但是事實不一定是如此,因為「痛苦和悲傷並非精神崩潰的代表」、「雖然遭受苦難,卻依然快樂,充滿冀望」。書中有一例可以說明,那些被送到集中營的兒童,一旦克服了集中營的傷痛,戰後的憂鬱反而促使他們積極追求家庭與社會的優越。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這樣的案例。綜觀全書,可以看出西呂尼克在文字的背後那強烈的意圖,要去倡議過去被忽略的心理韌性概念,特別是那些在苦難、創傷中活過來的兒童身上展現出來的,藉此重新論述創傷的意義。

本書作者援引許多兒童心理學的觀點,以兒童為中心的思考,倡議兒童心理健康之重要。在創傷的議題上,除了關心創傷帶來的直接影響之外,同時強調「社會再現」對於心理發展與療癒的影響。「社會再現」這個詞,可以透過書中一個有趣的例子來理解: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九歲男童,小貝爾納,他的身體經檢查有髖骨骨刺向前凸出的問題,然而這小男孩所感受到的卻是溫和與自豪,因為他的父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我跟他們一樣,我和他們很像。我把他們延續下來。我沒有背叛他們。因此我不必再感到罪惡感了」。從上述可以看到,這個小男孩內心再現的世界是一種溫柔與驕傲。在這個小男孩的自我敘述中,突出的髖骨具有特殊的意義,而這個具有意義的影像的「再現」,說出來就成為他身分的一部分。但是社會再現也可能造成二度創傷,若社會論述將受創兒童框限在社會底層、邊緣、甚或犯罪人口的時候,例如,如果社會論述說「孤兒就是問題兒童」,那麼這樣反而「布置了許多社會路徑,把他們編織到犯罪的區塊」。

不過,究竟在遭逢創傷的兒童記憶中留下來的印象深刻的事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西呂尼克在書中說了一段一個六歲小男孩遭到德軍逮捕時的記憶,留下惦記的影像並非死亡,而是夜晚戴墨鏡的軍人、哭泣男子的喉結,說明了孩子的記憶中會特別保留對他們而言有特別意義的細節。此外,在作者另一本書《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中,也提到在他年幼記憶中逃亡路上遇見釋出善意的陌生人、讓救護車開走的德國軍官等,是這些影像讓他得以躲過兒時創傷的難關。安娜•佛洛伊德在二戰期間觀察到嬰兒在母親從容寧靜的懷抱中受到保護,「倫敦大轟炸時,孩子們並未覺得安全受到威脅,由於他們的母親表現得很有自信;同樣地,修曼.邦伯挾持的幼童人質反而都覺得像是玩遊戲,由於老師運用的策略」。若將時空背景挪到現代來看,以近來發生的強震創傷為例,可能社會的情緒或行為反應,像是ㄧ個堅定、信心、或焦慮失措的眼神,亦或是一個特別的味道、影像等等,是可能被保留在倖存兒童的記憶中成為內在影像,引領其後續情緒與人格的發長。社會反應對兒童心靈的影響不得不慎。

本書與作者其他著作同樣強調敘說的重要性,認為透過語言的自我敘說,個人私密話語得以找到出口,方以啟動心理韌性的修復,為過往尋找意義,進而有勇氣展開新生活。經由敘述,敘說者變成過來人或活出來的人,在他人傾聽下,產生被理解的感覺,最後我變成再現的我,所以說「敘述,所有的苦難疼痛都變得可以承受了」,這是鮑赫斯•西呂尼克在書中不斷重述的重點。

而這本書雖然碰觸戰爭與創傷議題,但其實很勵志,讀了會有提升正向信念之效,尤其在這個詭譎多變、苦難重重的世界裡,閱讀「禍中之福」,也許可以帶來些許心靈的安慰。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導讀

從沙粒到珍珠:西呂尼克與心理韌性的跨領域編織

西呂尼克:在不同領域編織的創傷研究者

鮑赫斯‧西呂尼克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波爾多,他是心理醫生、行為學家、神經病理學家、精神疾病醫師。研究醫學期間,西呂尼克投入了一種全新的學科——行為科學,專門研究自然界動物的行為,這在六○年代的法國社會還算是一個尚未開發的領域,當時風氣保守,這樣的新興學科對僵固於二元對立、邏輯正確的研究領域不無帶來衝擊。而西呂尼克幾乎是把這種行為學應用到人類身上的先驅。不僅對情感生物學、語言能力、身體符號有特別的研究,他還把以前僅限於動物研究的方法運用到人身上,目的是要研究人類發展,人際關係系統的紛雜,語

試閱

〈第二章 黑色太陽,不憂鬱〉摘文

當記憶變得氾濫,我們成為過往的囚徒,就如後創傷症候群,或屈服於極權社會的口號之下

然而,一點小小的原因,可能是一個字,可能是一個影像,或是一個偶像,原本必要的歷史化過程會變得過度而遭到濫用。濫用記憶的情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後創傷症候群。數十年間,心靈受創者,在每次淡忘之際,在每次警覺性降低的的時刻,又會再次經歷悲劇重演一遍,彷彿惡夢乍醒。他花了好久的時間才總算能夠講述自己的悲劇,因為之前文化幾乎每次都試圖讓他三緘其口。於是,他只能任憑痛苦吞噬著他,隱忍不發,而別人都無法理解為何他如此疲倦、失眠或容易暴怒,或是痛苦不堪卻無法清楚講述。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場社會協商。但是在後創傷的症狀中,受創主體是置身事外的,是周遭環境令他混亂,闖入他的記憶中。但是歷史化過程可以有意圖地進行記憶重建。

私人記憶具有意圖性,試圖治療受創者,辨識出他:「我在智利親眼目睹父母親遭人凌遲。有一天,我要扒下這些劊子手的皮。」受創者自我防衛是有道理的,不過往往只需要一個句子,一場相遇,就可以讓他挪用自己的故事來影響別人,讓對方感到罪惡感,或是把自己的復仇泛道德化。而他所屬的團體則是經常把這場悲劇工具化,藉以操縱公眾輿論。於是,歷史化過程變成戰爭的斧頭,因為所有的民族都可以重新挖掘一段記憶。在這種情況下,歷史的功用變成解釋,具有訓誨意義的論證,政治性的道德訓誡,或是有計畫性的行動,過去變成跳板,隱藏了未來的動機。群體記憶可以被有意圖的操控,這一點特別可以從國家領導候選人的企圖中展現出來,他們試圖掌控歷史的編撰者:「……教會決定制訂一套審查體系,因為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書籍嚴重威脅了宗教的教義。一六二二年,羅馬教廷發明了新制傳信部(Propaganda fide),試圖運用影像、事件和文本等技術來傳播信仰。拿破崙企圖掌控作家,讓他們只談論帝國創造的市民生活情況。二十世紀初,社會黨認為『基督教已經被超越了』。但是為了取代基督教,社會黨又故技重施。」納粹主義強制單一文學主題,即尊重傳統:「認識祖先流傳下來的知識與物質傳統可以讓我們增廣見聞,使我們明辨是非。」俄羅斯美學將人民英雄的事蹟一再地搬上螢幕,呈現這些英雄掙脫資本主義枷鎖的事蹟,中央委員會獎勵一些值得出版的書籍。今日,阿爾及利亞最受打壓的作家就是那些不吹捧掌權候選人,只寫其他主題的作家。極權主義運用過去文本鞏固自身。這樣挪用歷史通常是為了挑起仇恨。探掘過去的歷史,總是可以找到復仇的動機。遺忘並非上上策,因為如此一來我們會讓歷史重演。然而,耽溺於過去又會導致無止盡的報復。遺忘會讓歷史重蹈覆轍,而濫用記憶則又導向刻意的重複。

無關遺忘,也非挪用:唯一走出的方法就是理解。為了掙脫困境,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記憶的連貫性,心靈受創者被迫將自己的經歷作成文本,獻給社會,而這個社會先是讓他們三緘其口,如今又要褒揚他們,把他們當作意識形態的武器,或是社會協商的關鍵。受創者才敘述了自己的苦難,就可以發現聽眾已經挪用這些苦難來渲染社會關係。主體會把事件當下的情感背景置入記憶。然而,受創者才完成自己的敘述,他就眼睜睜的看著故事逃離他,滋養了另一個他不熟識的論述。為了自我捍衛,他描述了自己的災難,然而他的聽眾是一個多變不忠的文化,同一個事件,意義卻可以無限歧異。這世上也存在著一些沒有歷史的民族,他們並不比其他民族差。比古丹人(Bigoudens)居住那塊土地上,不知來自何處。吉普賽人沒有文字,他們以物件儀式來描述過去,自己並不熟諳其中意義。巴斯克人擅長吟詩,他們的詩歌來自語言與起源的神秘性。對我們來說,總有一個時刻,歷史突然停止轉動,幾個世代之後,消失在霧靄之間。

相反地,猶太人在所有民族之中是最有歷史的。猶太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歷史混在一起,要理解他們的歷史必須要以地圖集來輔助。他們會說多種語言,穿著各式服飾。他們的源頭蹤跡本身就是遷徙,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因為拒絕將孩童獻祭而離開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Ur),定居於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土地。他們適應下來,並在所有追隨的文化中留下印記: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和拜占庭、阿拉伯和奧圖曼文明,也積極加入現代西方和中東文明。他們的歷史闡明了一項事實:認識過去阻止不了悲劇的重演。當其他的文明漠視這一段歷史,它們正捏造一道神話,並把神話強加於猶太人身上。

當記憶使未來癱瘓,當操弄往事揭露一個極權的計畫,見證變成不可能的事
神話製造者用敘述雕塑一種文化圖騰,讓群體可以藉此認同。他們會以扭曲、變形的方式挪用歷史,製造小團體。例如美國人發明西部鄉村牛仔,以及善良的北方佬。他們使用了真實歷史的局部片段,但是對於令他們侷促不安的片段則隱匿不提,讓所有的移民自然而然地認同這場虛妄的歷史。

濫用記憶會將未來僵化於某種意圖之中,比起遺忘還會更加導致重蹈覆轍。學習理解歷史而不是挪用歷史,可以將記憶與過去做連結,過去引發創新,而記憶會以違抗的方式給出意義。

直到目前為止,西方社會對於記憶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西方近代的祖先崇拜極有可能就是一種政治意圖。克羅維斯(Clovis)返回法國,義大利帕達尼亞(Padanie)的出土,耶路撒冷的迦南瓷器,美國境內出土九千年前的高加索人骨,這些都是一種記號,彷彿在說道:「滾開,我們才是最早來的。」或許是真的。問題在於「我們」是誰,才能決定誰該退場。美國哥倫比亞河發現的遺骸是高加索山的,所以是白種人,那麼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應該閃開。過去被用來規劃未來,虛擬了一個意識形態文法。這個荒謬的邏輯正可透過社會身體的可塑性來理解。幾年的時間內,「我們」可以被清楚地界定,大約就是組成一段文化潮流的時間。社會的身分只有暫時性的真實。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然而,創傷者依舊挾帶著昔日的傷痛,在他的記憶中,在他個人的身分中。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會緩緩地改變自己。而一段文化潮流可以迅速熄滅或顛倒過來,甚至可以說,在一段個人傳記中,個人面臨著變動的社會背景。一九四六年,一個波蘭天主教徒抵達美國,他曾經遭受納粹德國的意識形態之荼毒,兩個小孩也被擄走,寄養在亞利安人的家庭中。當時許多波蘭文的報紙都還可以允許這樣的敘述。創傷者可以陳述他的遭遇,提供他的見證。今天,波蘭文的報紙都已經消失了,因為孩子們只會講英文。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大學,考試的時候是用西班牙文進行,日後可以獲取美國頒發的畢業證書。也有一些亞洲學校,亞洲學生若是跟西方人交往,會被認定為有「漂白」之嫌。同樣的波蘭人,同樣的內心創傷,如今只能三緘其口,沒有人會願意聽他講述。

要如何呼吸,要怎樣描述自身的不幸,才能完整介紹自己,才能把自己如實地呈現給他人,而聽眾的文化不斷在變,同樣的事件,意義卻紛歧不一?當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從滅絕營回來之後,一九四八年時,他想要做見證,他的書只賣了七百本。當時,他已經是個知名的化學家。換言之,只有他的親友買他的書。物換星移,來到一九八七年,整個文化氛圍變了:這類型的書籍風靡了整個歐洲,《如果這是一個人》(Si c’est un homme)幾乎賣到十萬冊。

二戰後,集中營歷劫歸來的戰俘只能三緘其口。他們既奇怪又突兀的言論可能會破壞晚會的氣氛,威脅到浴火重生的法國。他們的見證可能會妨害希望。一九七一年,佛里頌(Faurisson)教授的論文研究否認主義者,提及他們會在記憶中進行清除的工作,這樣的論文在當時毫無困難就可以被接受。

沉默是文化同謀的結果,大家都有份。要集中營戰犯不要講述災難當然也是要讓他們不要在傷口上灑鹽,希望他們變成跟其他人一樣。「眼淚,這是甚麼?無所謂,生活還是要繼續」,芭芭哈曾說過。重返融入社會已經不可能了。所有的浩劫都必須蛻變,若是不轉變,就只能任憑傷口惡化,放縱黑暗心靈蔓生。總之,不講話可以讓人不要再受苦,就像一個傷患不要別人移動他。

所有的文化都會有否認的企圖。我們似乎很少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否定主義。戰爭的恐慌前所未見,當時的政府決定不要提及,免得夜長夢多:一百五十萬人喪生,四百萬人受傷,五百萬人得了不治之疾。每個家庭都有人喪生或終生殘廢。而且還必須閉口不談!

路易.馬翰(Louis Marin)是一九二一年法國南錫的眾議員,他主張推翻否認主義。老戰士協會於是被成立了,協會在每個村裡建造了紀念性建築物,樸素與典雅兼具,紀念碑上銘刻的不是將軍或官員的名字,而是街角的肉鋪老闆、村里的里民的名字。這可說是小人物、弱勢族群的報復,是他們參與了恐怖的戰爭,而大家居然要讓這些事情銷聲匿跡。「一年一度的追思會並非由公共單位舉辦,而是老戰士協會籌辦。」「這否認主義的意義為:『你們快點死掉吧,你們的苦難讓我們感到困擾。』」但是小市民群起反抗。他們把自己的苦難寫下來,亨利.巴布斯(Henri Barbusse)的小說《火焰》(Le Feu)獲得了龔固爾文學獎。

當現實令人困窘,大家就致力於社會否認。有人就開始醜化老戰士協會定期的聚會,讓他們二度緘默。這些從地獄歷劫歸來的人講述過去時,引來哄堂大笑。阿爾及利亞的衝突,一九六○年代的「警察行動」,更是一場「被沉默」的戰爭。出於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感因素,許多在地法國人都認為部隊是去阿爾及利亞度假,捍衛殖民地的利益:三百萬士兵當中,兩萬五千名死亡,一百萬人受傷,還有數千人下落不明,這些人幾乎都被否認掉了。與情感性否認相反,記憶的掌控則是一個極權的符號。否認現實曾是蘇聯一九五○年代的規則,當時共產主義的發展正如日中天,蘇聯的知識分子都拒絕聽見勞動收容所的見證,對於昔日蘇聯大公審、政治肅清和反猶太主義的真相也是否認聽見。為了要讓理論連貫一致,必須箝制會讓理論不攻自破的訊息。秩序籠罩再現。真實在他方。

種族歧視者無法設身於他們的角度,寧可從屬於一個名為「集體記憶」的神話文本

情感性否認和受創者的否認屬於同一種秩序:否認是一種防衛,可減輕痛苦。但是否認主義是意圖性的。它會在論述中展現滅絕的企圖,它會付諸行動。心理否認可以讓人度過一個寧靜的晚會,但是意圖性的遺忘則可以營造種族歧視者那種一廂情願的幸福。

說幸福實在不為過。一九三○年代,德國電影工作者萊尼.里芬斯塔爾(Léni Riefensthal)拍攝柏林奧運時,她讓納粹影像入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她說。片中的年輕人長得好看,頭髮金色的,眼睛看向天空。光線突顯出他們的肌肉線條。他們不斷地贏得獎牌,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愉悅感,因為他們凌駕了其他國家。所有這一類型的影片都把他們的影像意義化,傳遞出秩序、階級、榮耀、純潔、武力和祖先的意義。群眾整齊劃一,領袖走上燈光區,尋覓種族創辦人的金科玉律。同一時期,共產主義的電影則是呈現了軍隊遊行的威武壯大,將勇敢的人民與他們的領袖連結起來。

在這兩種情況之中,極權的戲劇和群眾的景象調度組成了一道影像文本,隱含著否認主義。為了讓再現清楚且具說服力,為了讓再現產生證據的效果,必須阻止負面的見證出現。所有的爭論都會使影像效果變弱,不斷將影像分化,從而動搖了信念。質疑會破壞幸福。提倡民主的人就是在破除迷魅。民主人士會讓我們發現,黑人不是只會跳舞的蠢蛋,他們和我們一樣能夠討論藝術,探討哲學,民主人士會讓那些情感修辭不攻自破,這些情感修辭一直讓我們相信我們的本質優於其他民族,說我們因為生對地方,長對膚色,於是就不用提出品質的證明。我們存在,故我們優越。這個「貴族血統」讓我們豁免提出證據的繁瑣。如果不幸地我們發現他人也同樣具有價值,我們的喜悅無法徹底,因為我們必須接受不同的意見。如果罪惡感使我們無法嘲笑他人,壓垮他人或拒斥他人,歸屬感也會無法突顯。頁數 7/7

種族主義能大行其道,製造幸福,正是得力於否認機制。選擇性的盲目會讓某些資訊無法抵達意識,也會破壞純粹的再現,所有的種族主義者都需要透過對他人的蔑視,製造幸福感。

集體失憶是規則,否認主義非常有利可圖,它可以製造清晰的意識,準確的行為準則,美妙的歸屬感,如此一來便可以不用去思考受難者。這種滅絕記憶的企圖會體現在焚燬書籍,讓見證人無法發聲,以及重寫歷史。對於一個食古不化的秩序來說,再容易不過了!否認主義這道食譜相當有效,也因此在每個歷史的轉折時期經常被使用。西元一世紀時猶太人試圖讓猶太溫和派的蹤跡消失;異端審問制只允許單一信仰,長達六百年的時間(從十三到十九世紀),試圖焚毀異教思想者的蹤跡;一九三三年納粹分子在柏林焚書,同樣也是一種意圖性捏造記憶,正如希臘的軍政府時期,正如智利皮諾契特政權,正如所有的人類組織的集團,他們與過去的歷史搏鬥,其中隱含著不可告人的企圖。集體記憶是一場冠冕堂皇的言論,意圖將心靈受創者消音,只允許附和這場言論的人發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7057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1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