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死亡和烈日一樣,令人無法直視。
但是唯有理解、看透心底這份對死亡的恐懼,
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深刻、
更珍貴、更充滿意義。
★中文全新增訂版,收錄全新內容:小說〈我要報警〉,及〈歐文.亞隆醫師訪談錄〉
★享譽國際的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最誠摯勇敢的個人體會
★真實動人的臨床心理故事,引領讀者思索切身相關的生命議題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亞隆既是畢生助人處理死亡焦慮的專業工作者,也是眼見死亡步步進逼的凡人,在寫出人們與死亡恐懼搏鬥的動人故事的同時,他亦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並融入偉大思想家對死亡的真知灼見,鼓勵讀者面對自身的有限處境、積極走入人群。一旦我們認清自己終有一死,將會豁然開朗,更熱愛、珍惜生命,重新安排生活的輕重緩急,樂意承擔人生必須經歷的風險,並與摯愛的人有更深刻的交流。我們終將克服死亡恐懼,結伴走過考驗,勇敢活出有意義的充實人生。
《凝視太陽》全新增訂版加入了全新內容:
小說〈我要報警〉敘述了一個真實懾人、沉重得令人難以承受的「逃生」故事,在劇力萬鈞、扣人心弦的情節中,亞隆不著痕跡地融入存在心理治療的洞見與心法。
〈歐文•亞隆醫師訪談錄〉則為讀者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認識亞隆其人其說。
本書特色
以最迷人的敘事手法書寫最沉重的生死議題。
精神醫學大師、心理治療思想家歐文•亞隆也是說故事的高手,他揚棄理論的形式,將它們融入曲折動人的心理故事中,讓人們在享受小說般閱讀的興致時,不知不覺地進入並逐步領會人生的終極課題。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 作家、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余德慧 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心理諮商系教授
陳登義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趙可式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蘇偉貞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亞隆有如天使一般,揪出了不時糾纏我們的惡魔。――羅洛.梅(Rollo May,美國存在心理學大師)
亞隆是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他的真誠贏得病人的信任,是他治療成功的最大原因。――賴其萬
在我臨床服務、學術發展、個人生涯的歷程中,亞隆的存在一直帶給我方向與溫暖。――方俊凱
閱讀本書可以是真誠面對人類必朽命運的開始。――蔡昌雄
七十六歲的亞隆,早在八○年代時,就已經從他存在心理治療的創新取向,給出關乎人類心靈的獨到見解了。即便這本書重申了眾所周知的哲學觀點,但亞隆充滿人道關懷、撫平人心的見解,依然將吸引一批新的讀者。――《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凝視太陽》不是教科書,也不只是自我成長的工具書而已。雖然它有著濃濃的哲學氣息,卻完全沒有枯燥的理論。這本書充滿了真實的動人故事,在亞隆的精心鋪陳下,每個病患彷彿現身說法,道出赤裸裸的恐懼和心路歷程,每每帶給人啟發,感人肺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一想到死亡就害怕,該怎麼辦?」……亞隆在《凝視太陽》中獻上了他的妙方:和他人建立真心的交流,努力活得圓滿自在,以及「激起漣漪」──留下可以讓後人省思和懷念的事物。這些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目標,顯然不易達到,但是真正活得了無遺憾的人,確實是因此而充實圓滿地度過此生。――《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目錄
各方好評推薦
【增訂版推薦序1】一本「相見恨晚」的好書,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賴其萬
【增訂版推薦序2】如同死亡――太陽帶給我們方向與溫暖/方俊凱
【增訂版推薦序3】凝視太陽,穿越死蔭幽谷/蔡昌雄
【二〇〇九年中文版推薦序】如同直視太陽般地直視死亡/趙可式
前言及謝辭
第一章 凡人的傷痛
第二章 辨識死亡焦慮
第三章 覺醒經驗
第四章 觀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透過聯繫克服死亡焦慮
第六章 覺察死亡:回憶錄
第七章 面對死亡焦慮:給治療師的建言
後記
【附錄】閱讀指引
【增訂版全新內容】
我要報警
歐文•亞隆醫師訪談錄
延伸閱讀
序/導讀
增訂版推薦序1
一本「相見恨晚」的好書,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
去年十一月底,我接到心靈工坊副主編徐嘉俊先生來函,說明他們打算再版曾於二〇〇九年出版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醫師(Dr. Irvin D. Yalom) 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的中譯本, 而邀我寫一篇推薦序。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根據作者所說,是來自「烈日和死亡一樣,令人無法逼視」這句話,作者認為這兩者都讓人難受,但他希望人們能堅定不移地凝視死亡,而能「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他在後記裡,還特別說明他刻意使用「恐懼」(terror)這個詞而不用「焦慮」,是想藉此傳達人們可以經由努力,將赤裸裸的死亡恐懼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承受的焦慮,而在指引輔助下,不僅能夠平息恐懼,並能生活得更有活力。
很遺憾的是當我接到徐先生的邀稿時,我正忙於處理十二月即將開始長假之前需要完成的許多工作,而我以前也沒看過這部大作,按照常理我應即時回絕,以免耽誤出版社的進度。然而這次我卻一反常態,因為精神分析曾是我的舊愛,年輕時就曾心儀佛洛伊德這位精神分析大師,而在醫學院畢業後當兵的那一年,開始著手翻譯《夢的解析》,甚至選擇精神科醫師做為終身志業,而進入台大醫院接受神經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當時台灣神經內科與精神科與是同屬一科)。後來符傳孝醫師也進入同一科,而我倆終於共同完成了佛氏這部巨作的中譯本,而於一九七二年由新潮文庫出版。之後符醫師與我相繼改弦易轍,雙雙離開精神醫學,赴美專攻神經內科,但想不到當徐先生邀我為這本書撰寫推薦序時,竟勾起了我對精神科的舊情復燃,而無法拒絕這誘惑,更想不到出版社竟然展延截稿日期,讓我度假中得以看完這部「相見恨晚」的好書,也在此表示感激。
亞隆醫師出版這本書時應該已是七十幾歲,但仍然繼續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作者博覽群書,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都有深厚的造詣。他在描述每個個案時,都像他的小說一樣的劇情動人,而當他引經據典闡述分析病人的問題、治療的經過時,又令人對他的用心觀察與投入而感動,同時也因為書中對許多病人的夢的敘述與解析,更使我陷入當年醉心於精神分析的回憶。同時由於他多年在史丹福大學專攻精神醫學的研究,書中有些地方的論述、解析、分類,更能滿足精神醫學專業背景的讀者。當我讀完此書,在開始撰寫推薦序之前,又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快速瀏覽,才發現書中一些前後呼應的內容,更使我悟出一些他想表達的道理。
我也要在此對譯者廖婉如女士深表敬意,以她教育心理學的專業背景,對許多心理學上的術語與表達,應當是精準可靠。而更難得的是譯文造句流利優美,同時我也注意到翻譯一些較古典的或詩句般的文字時,她會刻意使用近似文言文的中文,而其他大部分的論述,則使用平易近人的白話文,這種功力令人佩服。總之,本書的譯者在「信」、「雅」、「達」三方面皆具相當水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亞隆醫師的確是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有些地方他的作為與我當精神科住院醫師時的「戒律」有相當大的出入,譬如說,他以他所謂的「自我袒露」的方式幫忙病人,有時對病人坦承:「我也有這種焦慮」,然後由「同病相憐」而建立關係。他主動與病人談起自己因為兒子離婚而引起過焦慮,來引導病人更進一步自我剖析。他甚至還提到有一位病人因為化療只剩下幾根頭髮,而對自己的形象產生焦慮時,他會「鼓勵病人鼓起勇氣在我面前拿掉假髮時,我用手指溫和地撫摸僅剩的幾根頭髮」,那種肌膚上的接觸更使我錯愕。他還提到,他曾經「在探望一位臨終病人,臨要告別之際,她要求我在她身旁躺一會兒,我答應並照做。」 書中許多地方使我深切感受到他一再強調的「建立關係是最重要的」。他因為對病人的真誠,贏得病人的信任,是他治療成功的最大原因。
以下我嘗試節錄這本書各章的大綱:
第一章「凡人的傷痛」:介紹希臘的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的「死亡哲學」,他以短短幾句話勾勒出這位哲學家的概念,「伊比鳩魯身體力行『醫療性的哲學』,他堅信哲學要像醫生醫治人的身體一樣醫治人的心靈。在他眼裡,哲學的目標只有一個:『減輕人的痛苦』。而人痛苦的根源就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在以後的各章節,他多次再闡述伊比鳩魯的死亡哲學,使讀者了解如何紓解人們對死亡的焦慮。
第二章「辨識死亡焦慮」:闡述許多人類因為老化或病痛引起的焦慮,事實上都是來自於對死亡的焦慮,而認為心理治療師的任務就是由病人的焦慮的中設法抽絲剝繭,讓病人了解自己「毫無來源的焦慮」,事實上是源自於他們對死亡的恐懼,而因為這樣的「點破」、「辨識」,使病人得以紓解焦慮的症狀。
第三章「正視死亡,覺醒經驗」:特別舉例說明所謂的「覺醒經驗」,如小說描述癌症末期病人的感覺;即將被槍決而突然獲免死刑的遭遇;托爾斯泰的《伊凡.伊列區之死》描述的臨終前回顧過去的種種不是;狄更斯《小氣財神》(Christmas Carol)裡的施顧己(Uncle Scrooge)的幡然悔悟;而由這些「覺醒經驗」的觀念使讀者進而瞭解病人面臨人生重大決定、生命里程碑、甚至治療即將結束時都可能面臨這種焦慮。
第四章「觀念的力量」:進一步對伊比鳩魯的學說,特別是對作者稱之為「永恆的智慧」的三個觀念:「靈魂將滅」、「死亡是全然無自覺的狀態」、「生死對稱」做更豐富的闡述。他也提出「漣漪的概念」,鼓勵人們留下個人的「人生體會、個人風範、智慧、善行」,影響相識或不相識的人。他並提到幾本文學巨作,如黑澤明的電影《生之慾》裡面的奉公守法但落落寡歡的公務員,在得到癌症的診斷而豁然領悟「生命還有無限的可能」,而努力在死前促成了「為小孩子規畫一個公園」的壯舉。
第五章「透過聯繫,克服死亡焦慮」:強調人與人的連繫,是唯一可以去除「日常性的孤獨」,以及一些「形式(存有性)的孤獨」,他介紹自己在三十幾年前為癌症病人創設「臨終團體」,幫忙病人透過人與人的連繫而覺醒死亡的恐懼,而克服焦慮。他強調「支持病人」、「自我袒露」、「建立關係」,並向病人傳達「無論你的恐懼有多深,我永遠不會迴避你、遺棄你」的訊息。
第六章「覺察死亡:回憶錄」:這可能是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在開場白引用狄更斯在《雙城記》裡的一句話:「我像是繞圈子般,越靠近終點,就越回到起點。像是為了給最後的旅程一些安慰和準備似的,許多沉睡已久的回憶,如今觸動了我的心。」來描述他自己努力成為心理治療師的心路歷程。他分享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故事,與治療師分享自己的親友、父母的死亡、夢、個人經驗、閱讀心得、甚至閱讀自己所撰寫的小說等,都使他更深刻地體會各種瀕死的經驗。在這一章裡,他也提到「死亡與我的導師」,而追憶他所追隨的幾位大師對他的影響,並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如何領悟到死亡的真諦。
他在描述他個人和死亡周旋的經驗裡,曾經很感性地寫道,每個週末他都會開車由舊金山載太太回他們所住的派洛艾圖的火車站停車場,然後他在車裡,看著她下車後獨自走進停車場,直到目送太太平安地自己開車離開停車場,他才放心離開。他細膩感性的描述令人了解這位性情中人擔心自己過世以後,將沒有人能像他這樣子地照顧太太,而對死亡非常的不忍。最後他提到自己相信「人可藉由創造性活動超越死亡恐懼」。作者也談到自己並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但是他會尊重別人的宗教,而從來不挑戰別人的信仰。他引述名聞遐邇的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對清醒的意識到無常的一個精彩的比喻,他要我們想像,「一具射出雷射光的聚光燈,無情地隨著無止境的時間之尺移動,光束掃過的一切均都遺失在過去的黑暗之中,而光束未抵達的一切,亦隱藏在尚未誕生的黑暗之中;唯有聚光燈正照亮的事物是活著。這種想像使我撥雲見日,驅散黑暗。我不禁覺得,自己能活在當下,盡情享受純然存在的樂趣是何其幸福的事!」
第七章「面對死亡焦慮:給治療師的建言」:他希望心理治療師不妨汲取思想家的見解,勇於面對死亡,建立以生命的存在事實為基礎的治療關係,由此深入探討 「存在心理治療」的說法,而特別探討終極關懷的四個重點:「死亡」、「孤獨」、「生命意義」與「自由」。作者鼓勵讀者閱讀一九八〇年他所出版的教科書《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詳述了這四者的現象以及治療上的意義。
在這章裡所談的是比較技術性的層面,而他強調經常在治療中間核對「此時此地」的狀況,這是治療要達到有效的先決條件,由此讓病人發現某部分「陌生的自己」,以及先前遭受自己否認或扭曲的部分,而開始看清自己。要看重自己對事情的觀感,而不再過分在意別人的觀感,把治療師的正向關懷轉換成自愛、自重。
值得一提的是心靈工坊這次決定再版這本二〇〇九年出版的中文譯本時,他們還附加以下兩個寶貴的新資料:
〈歐文•亞隆醫師訪談錄〉是亞隆醫師於二〇一〇年接受採訪、談論其職業生涯的精彩報導,這篇文獻使我們更了解這一位猶太裔的俄國
試閱
吾心哀哉。吾畏死矣。
──基迦美俢
人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是天賜的大禮,就像生命一樣珍貴。自我察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但它卻伴隨著極高的代價:意識到人終有一死而感到傷痛。我們體悟到人會成長、茁壯,而終至老死,所以我們的存在始終蒙著一層陰影。
自有歷史以來,人類便擺脫不了終有一死的恐懼。四千年前巴比倫英雄基迦美俢在悼念好友安基度(Enkidu)的碑文中思道:「汝已沒入黑暗,不聞吾語。吾死後與安基度何異?吾心哀哉。吾畏死矣。」
基迦美俢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他害怕死亡,我們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亦然,只不過有些人表現得很隱晦,也許是無所不在的莫名不安,也許是以其他的心理症狀呈現出來。另外,有些人明明白白意識到內心不時湧出的死亡焦慮,還有些人對死亡恐慌至極,以致終日悽悽惶惶,毫無快樂與滿足可言。
萬古以降,好思辯的哲學家試圖對人終有一死之事,提出各種觀點,希望能幫助人們活得祥和平靜。身為協助人們面對死亡焦慮的心理治療師,我發現古代的智慧,尤其是古希臘哲人的睿見,在今日讀來依然受用無窮。
的確,作為一位治療師,我智識上從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偉大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皮涅爾、佛洛伊德、榮格、巴弗洛夫、羅夏克,和史金納──受惠的程度,不若古典希臘哲學家來得深,尤其是伊比鳩魯(Epicurus)的思想。我對伊比鳩魯的學說鑽研得越透徹,越強烈認為這位非凡的雅典思想家,堪稱是存在心理治療師的先驅,而我這整本書所援引的,正是他的觀點。
人類痛苦的根源
伊比鳩魯生於西元前三百四十一年(當時柏拉圖才過世沒幾年),死於西元前二百七十年。今天大多數人聽到他的名字,總會聯想到饕客(epicure)或享樂主義者(epicurean),這類追逐精緻愉悅的感官享受(尤其是珍饈佳釀)之人。然而事實上,伊比鳩魯並沒提倡感官享樂,他更關心的是達到心的平靜(ataraxia)。伊比鳩魯身體力行「醫療性的哲學」,他堅信哲學要像醫生醫治人的身體一樣醫治人的心靈。在他眼裡,哲學的目標真正說來只有一個:減輕人的痛苦。而人痛苦的根源何在?伊比鳩魯深信,其根源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他曾說,不免一死這駭人的念頭,妨礙人享受生命,人生所有的樂趣無不遭受破壞。為了減輕人對死亡的恐懼,他想出若干強而有力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這些實驗不但有助於我個人面對死亡焦慮,也是我幫助病患的有用工具。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將不時引用這些寶貴的見解。
我從個人經驗和臨床工作中體悟到,人對於老死的焦慮,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時隱時現。年幼的孩子免不了從週遭的事物裡──枯黃的葉子、死掉的昆蟲或寵物、消失不見的爺爺奶奶、哀傷的父母親、墓園裡一望無際的墓碑──隱約瞥見人終有一死。孩子們單純地看、納悶著,然後有樣學樣地跟著父母親把感覺埋在心裡。要是他們將焦慮的情緒顯現出來,會使得父母親惶惶不安,當然啦,他們也會趕緊安慰孩子。有時候,大人會刻意說些讓孩子寬心的話語,或把整件事的焦點轉移到遙遠的未來;又或者,他們述說一些關乎復活、永生、天堂、重聚這類否認死亡的故事,來紓解孩子的焦慮。
六歲到青春期這段時間,也就是佛洛伊德所謂的性慾潛伏期,孩子對死亡的恐懼通常會由明轉暗,隱而不顯。不過,一旦邁入青少年期,這焦慮便有如山洪爆發: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會滿腦子想著死亡,少數還會想要自殺。時下很多青少年在暴力充斥的電玩世界裡,練就一身砍砍殺殺的功夫,藉此應付死亡焦慮。另有一些青少年用開死亡玩笑、唱歌嘲諷死亡,或者和朋友一起看恐怖片來對抗死亡。十來歲時,我父親開的雜貨店附近有家小戲院,每個禮拜我總會呼朋引伴地去個兩回,不是選恐怖片看,就是挑些描述二次大戰、血腥殘忍的電影,大夥兒一起在裡頭驚聲尖叫,看得目瞪口呆。我記得自己曾因為生在一九三一年而逃過一劫,暗自嚇得發抖。假如我跟表兄哈利一樣早個五年生,大概會和他一樣戰死於諾曼第登陸。有些青少年會從事極其冒險的活動,來反抗死亡的威脅。我的一個男病患,有多重畏懼症,老是擔心會遭逢不測。他告訴我,從十六歲起他就開始玩跳傘,前後不下數十回。如今回頭看,他相信自己是用那種極端的方式,來抵擋不免一死這揮之不去的恐懼。
擔憂死亡的心,不曾停息
隨著青少年逐漸地成長,他們對死亡的關注漸漸隱退,取而代之的是邁入成年必須要面對的兩大任務:成家與立業。接著三十年後,當孩子離開家,事業的終點隱約可見,中年危機於是爆發,死亡焦慮再度猛撲而來。我們登上了人生的頂峰,驚覺眼前路不再需要爬坡,而是開始走下坡,緩緩步入衰老。自這一刻起,擔憂死亡的心再也不曾停息。
時時刻刻意識到死亡並不好過。這好比直視烈日:你能忍受的程度有限。我們無法木然活在恐懼中,因此會想辦法緩和死亡帶來的恐懼。我們把孩子看成是自身生命的延續;我們變得富有出名,甚而耽溺放縱;我們不由自主地發展出防衛儀式;或者擁抱堅不可摧的信仰,深信終究有個救星存在。
有些人活得英勇無畏──自信滿滿地不受死亡威嚇──時常不解他人的恐懼,或者輕忽自身的安危。不過還是有些人拚命藉由與所愛之人、某項使命、某個群體、某個神性存有(Devine Being)合而為一,以超越死亡帶來的痛苦分離。死亡焦慮乃宗教之母,世上的宗教無不想方設法地緩解人對於生命有限的苦惱。神作為跨文化的概念,不僅賦予人永生的某些想像,從而紓解人終有一死的痛苦。而神之永恆不朽,亦緩和了人可怕的孤獨感,並提供人一個如何活得有意義的清晰藍圖。
然而,就算有最堅固、最神聖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也許這就像柏拉圖說的,我們騙不了內心最深處的自己。
悟透死亡,始能覺醒假若我活在西元三百年前(所謂哲學的黃金時代)的古代雅典,而且對死亡驚恐不已,我該找誰清除心中的恐懼?我可能會長途跋涉至廣場(agora),古代雅典重要的哲學學派的據點。我將走過柏拉圖創建、如今由其外甥斯珀希玻斯(Speucippus)繼承的柏拉圖學苑(Academy),以及曾為柏拉圖弟子、如今遭其繼任者指為離經叛道的亞里斯多德所創辦的講堂(Lyceum)。我也會經過斯多葛學派(Stoics)及犬儒學派(Cynics)講學的場所,與遊走四處尋找弟子的哲人擦身而過,最後來到伊比鳩魯設立的「伊園」(Epicurus of Garden)。我想我會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而今,為死亡焦慮所苦的人該求救於何人?有些人尋求親友協助,也有些人尋求宗教慰藉或心理治療,另有些人則求助於我寫的這類書籍。我治療過很多害怕死亡的人。我相信我從畢生之治療工作得來的觀察、省思和做法,將有助於無法自行處理死亡焦慮的人,帶給他們許多洞察。
在這一章裡我想強調一點,恐懼死亡所引發的問題,一開始時不見得和死亡直接相關。死亡無遠弗屆,其衝擊往往隱而不現。儘管害怕老死會讓有些人的心靈變得麻木,不過這恐懼往往藏在暗處,而且會以看似和死亡無關的症狀表現出來。
佛洛伊德認為,精神錯亂通常是人壓抑性慾的結果。在我看來,這觀點太過狹隘。我從臨床工作上瞭解到,人壓抑的不僅是性慾而已,還有生物面的本性,尤其是他有限度的本質。
在第二章裡,我將討論如何辨認隱匿的死亡焦慮。很多人的焦慮、憂鬱或其他症狀底下,都是死亡恐懼在作祟。在這一章及其後的篇章,我將以臨床案例和實務技巧來闡述我的觀點,同時輔之以電影和文學作品。
在第三章裡,我將點出,面對死亡未必會讓人絕望到萬念俱灰。相反的,它可能讓人覺醒,進而活得更充實。這一章的主旨是:雖然人會因為形體的死亡而消毀,但是人能從悟透死亡之中得到拯救。
第四章將討論哲學家、治療師、作家及藝術家,為了克服死亡恐懼所提出的一些真知灼見。不過,如同第五章將指出的,光有觀念敵不過圍繞著死亡的恐懼。唯有把觀念融入人與人的關係中,才是我們直視死亡的最強利器。我將提出一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兩者結合起來的實用做法。本書所呈現的觀點,是我從病患身上觀察而得。由於觀察者不免會影響所觀察的內容,因此我在第六章對觀察者進行檢視,回憶我個人面對死亡的體會,以及我對待死亡的態度。我也和人之必死一事纏鬥許久,作為畢生幫助人處理死亡焦慮的專業工作者,以及眼見死亡也正一步步逼向我,我想要坦率而清楚地把我面對死亡焦慮的個人體會說出來。
第七章是寫給治療師的建言。治療師大部分不會直接處理死亡焦慮。這也許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面對自身的死亡焦慮,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培養專業的學院內鮮少或根本沒有提供存在取向的訓練。年輕的治療師告訴我,他們不會太過深究死亡焦慮,這是因為所得到的答案常令他們不知所措。要能對苦於死亡焦慮的個案使上力,治療師需要一套新觀念以及新的醫病關係。雖說這一章是特地寫給治療師看的,但我盡量避開專業術語,希望簡單明瞭的文字讓一般讀者也能一目了然。
***
你也許會問,為何要談論這麼令人不快、這麼駭人的主題?何必直視烈日?為何不聽從美國精神醫學可敬的鼻祖阿道夫.梅耶(Adolph Meyer)於一個世紀前囑咐後輩的話:「別去抓還不會癢的地方」?何必和生命中最可怕、最黑暗、最恆常不變的一面纏鬥?事實上看來,近幾年來出現的管理式照護(managed care)、短期心理治療、症狀控制,以及企圖改變思考模式的諸多做法,只會讓目光偏狹的情況更形惡化。
然而,死亡的確會搔得人發癢。它不時在我們內在蠢動,在心門上搔刮,微微發出嘎吱聲,就在意識的表層底下,不仔細聽幾乎聽不出來。它會藏匿和偽裝,透過形形色色的症狀洩露形跡,它是我們諸多憂慮、壓力和衝突的根源。
作為花了數十年光陰,處理死亡焦慮的精神科醫師以及遲暮之人,我強烈感覺到,面對死亡不是去掀開有害的潘朵拉盒子,而是讓我們以更豐富、更慈悲的態度重拾生命。
這是我獻上這本書的初衷。我相信這本書將幫助你直視死亡,從而不僅消除恐懼,更能豐富你的生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