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相談室:從情緒整理、轉化想法,找回自信與自在的人生
商周推選百大良醫、忘憂心靈療癒師˙林耕新醫師的第一本書!內容簡介
商周推選百大良醫、忘憂心靈療癒師˙林耕新醫師的第一本書!
帶領你探究潛藏心底、讓人生陷入困境的兩支箭,
戳破勉強開朗、假裝正面的符咒,找回自信,迎回真正的你。
我們都曾因為心「打不開」,
而錯過了讓自己變得幸福的機會。
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期待扭轉未來,首先要做的是,清理你的情緒冰箱,
把腐壞的負面情緒拋開、卸除過度辛辣的勵志面具……認同和接納脆弱、不完美的自己。
唯有自己先改變,才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好的影響。
改變,其實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無論你知道多少練習的方法,
如果打從心底不願意,不相信自己能變得更好,
方法再多也幫助不了你。
我看過很多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煩惱什麼的人,也遇過比八點檔還灑狗血的個案故事,不管是小到令人嗤之以鼻的煩惱,或是大到拿刀砍人、言語暴力、情緒虐待等,都可能因為缺乏自信、強加壓力給自己,造成身心崩潰。
這些人原本都是可以幸福過生活的,卻老是因為「不安」「偏見」「誤會」「誇大事實」而成天擔心一些不存在,或是發生機率極低的事情。看著這些在診間來來去去的人們,我能提供的最大協助,就是傾聽他們的心聲,而真正能治療他們的關鍵,是他們自己願意轉化思考、從心改變。
這本書,我將把這個自我救贖的要訣,分享給每一個需要的人和家庭。
不論你是什麼身分、性別、年齡、職業、貧窮或是富有,任何人都會有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的時候,而這些令人沮喪的情緒導致你不快樂、人生無法繼續向前,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歡迎來到我的「解憂相談室」。
──林耕新
目錄
序/導讀
前言:改變,從化解困擾心靈的兩支箭做起
「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猶太格言
歡迎來到解憂相談室
從事精神醫療工作逾三十年,我選擇離開服務了二十年的醫院後,自行開業,創設社區療癒診所,同時更積極地參與基層心理健康照護,協助民眾學會壓力管理和情緒管控。
這三十年間,我遇過形形色色的個案,更從他們訴說的故事,迅速了解社會百態,不僅豐富了我的看診經驗,無形中也構築出「診斷經驗庫」,讓我有機會發現,許多治不好的生理病痛,其實源自心理上的問題。而且,有不少人都覺得自己很努力生活、感覺人生很累。然而面對無窮盡的人生憂慮,往往是愈努力愈感到痛苦。
不論是什麼身分、年齡、職業、貧窮或是富有,任何人都會有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的時候,而這些令人沮喪的情緒就是導致我們不快樂、人生無法繼續前進的原因。
人往往會根據過去的經驗替未來做選擇。
如果過去的經驗是成功的,在做決定時自然也會產生信心。但如果是失敗、痛苦的經驗,便會產生做什麼都是徒勞的絕望感。
當壓力與情緒無法適時抒發,就容易引發身心疾病。
想要擺脫情緒障礙,回歸到自信快樂的人生,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若能強化心理、提升自我肯定,便能建立起扎實的自信根基。
「人生的兩支箭」是導致不安、挫折的原因
生活不可能永遠順遂,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複雜與困難。
我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兩種挫折,我把它稱為「人生的兩支箭」。
第一支箭是來自外在環境的挑戰,包含了各種人生起伏,例如生老病死、借錢不還、投資失利、親友背叛……等。
當這支箭射過來的時候不要躲,因為躲不掉。你所能做的是把自己準備好,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面對。
第二支箭則是自己射向自己的箭,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一個人之所以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正是源自於這支箭的影響。它所造成的傷害和痛苦,往往千百倍於第一支箭,而且是百發百中。
第一支來自外在的箭,我們無從躲避,但是第二支射向自己的箭,透過情緒整理、轉變想法、建立自信心,就算一時受傷、難過,也會復元,甚至會有足夠的能量去化解外來的第一支箭。所以,想要擺脫挫折沮喪,重建自信,真正的改變,就要從化解這第二支箭做起。
了解與接受自己是情緒整理的第一步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重要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在。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相處,因為只有「這個人」能長久地支持我們自己。
我經常告訴病人:「信心是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如何支援自己。」
從事精神醫療工作以來,日復一日與人們面對面接觸,生命中的無奈與悲傷帶來的身心折磨,每天都在診療室裡上演。
人們急於尋求解方,想著只要討厭的人或事消失,一切就會好轉、就能快樂。殊不知掌握快樂與否的關鍵鑰匙,其實就握在自己手中。
曾有朋友告訴我:「總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在身邊。」
你有可能被另一半背叛,自己生的小孩長大了也可能不理你,但只有你自己先改變了,才能帶給他人正向的影響。
要做到不批評自己其實很不容易,更不用說接下來還要喜歡你自己、和自己做朋友,接納自己的缺點、喜歡自己的優點。
「醫師,你是人生勝利組,一定沒有什麼煩惱和挫折。」
「我的人生充滿挫折、誤解、詆毀和各種困難,但我深信,如果要當一位稱職又具同理心的精神科醫師,必須向我的個案們學習,如實地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並且運用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到目前為止的看診經歷以及人生的歷練,讓我體會到所謂的自信其實很簡單,那就是:
明白與接受「自己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並且做到「喜愛自己與肯定自己」。
透過傾聽與理解,我在這些受過傷的脆弱心靈中,看見最真實的人性。
他們都曾因為傷痛而跌入谷底,但最終勇敢承受、改變想法,藉由重新體會自己的人生,而重獲自信與希望。
透過情緒整理的練習,重新踏上自信之路
本書中我將如實分享「從傾聽與理解,發現真實人性,改變想法,重獲自信與希望」的整個過程,全書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將說明,「缺乏自信、自我傷害」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心理健康,導致生活出現危機。後半部則提供擺脫自我傷害,迎回自信的對策。
全書的架構介紹如下:
★第一部分:放下人生的第二支箭
分成三個章節來與大家聊聊,「人生的第二支箭」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第一章「為什麼總是快樂不起來?」將為大家說明「自信」的重要性,各位可藉由文中的提問與案例分享,來自我檢視。同時我也將分享自身的經驗,大家會知道,即便如我這種人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也不見得比較快樂、有自信。
•第二章「缺乏自信所產生的恐懼」,要跟各位談談造成無法理性面對挫折,出現行為偏差的實態。
•第三章「沒安全感導致的情緒騷擾」,則在說明沒自信、恐懼將如何破壞家人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部分:下決心,找回遺失的自信
前三章說明了缺乏自信導致的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後,後三章將透過情緒整理的練習和運用,來教大家轉化想法和找回自信。
•第四章「駕馭情緒,從轉化思考做起」。心理的問題要從心理來解決,想要除去憂慮與不安的情緒困擾,就必須從轉化思考做起。
•第五章「強化自信心的練習」。透過了解和認識自己等情緒整理的練習,逐步闢出信心之路。
•第六章「踏上信心之路」。擁有自信不是人生的目的,終極目標是透過自信心找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
每一章、每一節都將藉由實際個案的故事來說明,如何脫出憂鬱、擔憂、自卑、沒自信、沒安全感……等心理問題,最後分享「療癒日記」所載個案深入的自述同理讀者,並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面對自己的人生故事,你準備好了嗎?
試閱
沒有故事,就沒有好的醫病關係
很多年前,有位年輕人來找我。
年輕人住在台北,因此我將他轉給北部的醫師,方便追蹤回診。
在那之後的某一天,他的母親陪著他,特別南下回來找我。
一進入診間,立刻說道:「我兒子說你聽得懂他的意思,所以想在這裡做心理治療。」
一旁的兒子點了點頭說:「我在北部找醫師做了十多次的諮商,但他好像不懂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三個月過去一點進展都沒有。」
來到相談室的人們往往都是脆弱、無助、難以掌握的,他們渴望被理解,卻總是在幾次失敗後,默默承受直到無法負荷。當中有不少人在諮商過程中,像是從痛苦與絕望邊緣掙扎而出,流下難以克制的淚水。
懂得傾聽與理解,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
我小的時候,沒人聽過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然而現在這類屬於身心科的病人,一百個人當中大約有三個,是第一次就醫便知道要找身心科醫師。
通常大家會如何解決精神或情緒上的問題?
宗教信仰永遠都是選項之一,如果花幾百塊收驚改運能改善情緒問題,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然而問題往往不只如此。
那麼直接尋求醫療專業呢?
一般人能和醫生談多久?五分鐘,還是十分鐘?
因為對藥物有所疑慮,當病人想知道除了吃藥還有什麼方法時,醫生通常在忙著看電腦螢幕。最後往往只得到「不要想太多」「多運動、曬太陽」「你就是太閒了,去當志工吧!」這種籠統、讓人愈聽心情愈差的回答。
通常對此有強烈反感的人,多半會養成經常遊走各大醫院或診所的醫療消費型態。如果在這裡看不好,或是與醫護頻率不合、對場所感到不舒服,他們就會繼續尋找下一間。
心理影響生理的根本原因不受重視,醫病關係不好,正是台灣求診的實態。
身為精神科醫師,幾十年來遇過不同年齡、階層,各式各樣的個案,讓我有機會迅速了解社會百態。他們訴說的故事不僅豐富了我的看診經驗,更幫助我從診斷的經驗庫中,找到類似的故事,帶給更多人不一樣的啟發,進而改變想法。
曾經有一位OL告訴我:「林醫師,我至少看過三位身心科醫師,但這是第一次說出我的秘密。」
對一名陌生人說出自己的秘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身心科醫師必須洞察人們沒有察覺到、或是說不出口的事情。
那名OL之前沒說出口的理由,是因為她還在觀察醫師是否值得信任。對此我其實是明白的:因為我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和表現的態度,讓她感受到,我也許能幫得上忙。只有透過真實的傾聽與理解,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治療也才能順利推進。因此好好聽故事,做一個傾聽者真的很重要。
沒有故事,就沒有好的醫病關係。
(中略)
人生真正的導師,是讓你如實體會生活之苦
瀏覽社群網站時,往往會羨慕別人的生活:旅遊、美食、個人成就……等各種生活分享,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假設臉書上貼滿夫妻吵架、經濟危機、失業、病痛、親友過世的訊息,網友除了給你拍拍,大概也只能喊一聲「加油」或是「集氣」。這些虛擬的鼓勵,多少能發揮些許作用,讓自己當下覺得好過,即使效果很短暫也是好的。
我個人則是把臉書當成日記,會貼上美食、旅遊、攝影等內容,期待大家都能珍惜生活,活在當下。
曾有網友看到我的臉書生活分享後,留言給我:「林醫師是一位生活藝術家,我要到幾歲才能像你如此清幽?」
事實上,我的生活是由一連串的挑戰、挫折與困難組合而成,並非臉書上的一、兩則生活分享就能道盡。倘若連工作空檔、這麼一丁點的「清幽」都無法把握,又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很多人會羨慕醫生,但我真正的生活說穿了一點都不值得羨慕。
試問,有誰能買骨灰罈買到可以打折?
過去,我曾在兩年內失去五位至親,我的父親還是死於醫療疏失。身為醫療人員,我選擇接受,為的是不讓主治醫師和醫院為難。
這兩年間,我清楚體會到生死無常的真諦。
當你也像我一樣,被迫在短短的時間連續面對生命中的各種突發狀況,根本不必去上什麼心靈成長課程,就足以讓你成長、變得堅強。
那兩年讓我充分體會與理解失去親人時的無奈與痛苦。
此外,我也曾被親人倒債、被好友欺騙、工作不順利、經濟壓力和各種常見的家庭問題。許多人遭遇過的煩惱與挫折,我也幾乎都經歷過。正因為如此,我很清楚未來會遇到的困難只會更多、更大。
這和有沒有錢或是身分地位都沒關係,更不是因為誰比較衰、命比較不好才遇到。而是無論你擁有什麼,當不幸發生時,你都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魯迅曾說,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沒意義的酒局
不愛你的人
看不起你的親戚
虛情假意的朋友
必須擁有四樣東西: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裡的善良
融進血液的骨氣
刻在生命裡的堅強無論是誰,都可能會遭遇挫折打擊,而不好的習慣則會讓我們沉湎於過往,阻礙成長。所引發的情緒更會影響人的思考,進而驅動後續的行為與表現。
正因為情緒會帶動自己的感覺,影響身心,就更應該好好照顧與關注自我。
人的一生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有不同的階段任務,要念書、工作、結婚、生養小孩……等,伴隨而來的壓力只會增加再增加,絕不會減少。如果以為所有壓力會在退休後畫下句點,那就太脫離現實了。
有人說:「最痛的創傷才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人遇到壓力或困難,不是先怪別人,就是去拜拜消災解厄。
其實,真正的好事都是包裹在災難裡。這種好事,就像是尋寶一樣。能不能找到或領悟,才真的是看個人造化。
而建立自信心,可以幫助我們坦然面對人生第一支箭的勇氣,讓心變得堅強、不執著於過去,不再朝自己射第二支箭,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
第三章 沒安全感導致的情緒騷擾
「都是為你好」的情緒勒索
之所以會有母親病或父親病的狀況,其實是因為來自童年的經歷,究竟父母出了什麼問題?
曾經有一位媽媽哭著對著七歲的小孩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
沒想到這孩子竟然回答:「媽媽,如果妳不能愛妳自己,妳就沒資格愛我。」
誰才是心智成熟的人,高下立判。
利用罪惡感操控他人
家庭中最有智慧的人,到底是誰?誰才是家裡的「大人」?
媽媽主觀認為自己的犧牲與付出全是為了孩子,所以才說出「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這種充滿情緒的話。
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就像是一種控訴。心靈脆弱的孩子,甚至會產生「媽媽都是為了我,才會這麼不快樂。」「因為我不夠好,才會讓媽媽生氣。」的罪惡感,造成一種「都是我的錯」的認知扭曲,因而開始向對方屈服。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家庭成員、情侶或是關係緊密的人身上。這種隱藏操控他人的「好意」,就是著名精神科醫師卡倫.霍妮所說的「虐待的愛」。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他人為出發點的關愛,但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沒有照著他人的意思去做,就是壞人、就是背叛他人的好意。這樣的言語霸凌往往對接收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甚至開始懷疑、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這麼糟糕。
受到情緒勒索的人,一方面不想按照他人的意思去做,一方面又不想成為「壞人」。當長期在兩種情緒的拉扯、因為怎麼做都不對的煎熬下,人就會漸漸地失去自信。有許多家庭會訂立所謂的生活規範,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有所謂的標準或規則。然而,這些規範和標準的成效如何呢?
我想通常是只有在大家心情好的時候,才比較有可能去遵循。
跟小孩或先生訂遊戲規則,即使訂得再好,只要雙方有一方鬧脾氣,規則一下就打破了。只要有一方生氣或耍賴,規則立刻變得一點用都沒有。當關係緊張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有人說出「不然我去死好了。」這類近似威脅與自暴自棄的話。不少接受心理治療的個案與家人間的互動就是如此。
缺乏理性思考與面對挫折的勇氣,也不願意進行溝通。動不動就說要去死,其實就是一種懶惰與情感的勒索。
藉由死亡要脅來讓對方產生同情與罪惡感,迫使對方讓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以獲得關係上的勝利。
這些人雖然總是以生命要脅,卻從沒真的尋死過。不論是以為對方好,或是以死相逼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顧對方的感受,就是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擺脫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
所有講出「我是為你好」的人都是真心的,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察覺到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惡意。然而這股真心無形中卻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關係如果不好,你希望孩子做什麼,都只會得到反抗。
關係如果好,即使只是叫孩子吃飯這種簡單的小事,也能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覺得父母是真的關心自己。
曾有位醫師從小的功課就很好。但在他的想法裡,他只是剛好成績不錯,並不代表就此要把當醫生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但他最後還是為了父母那句「我是為你好」而妥協,因而經歷了七年痛苦的醫學院生涯。
這位醫師因為個性好勝,所以小時候並沒有特別感覺到被父母或老師壓榨。直到後來長大成人,回想過往才漸漸醒悟,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
由於當時年紀還小,再加上好勝的心態與父母的期望相符,正好成為彼此利用的關係。
決定是否結婚時也是一樣。有些人會選擇父母覺得「都是為你好」的對象結婚。倘若最後婚姻不幸福,那要誰負責?
最後往往變成家人間互相責怪與怨恨,倒不如一開始就尊重自己的意願,選擇與自己喜歡的人結婚,就算最後離婚收場,也是自己的選擇,並且自己負責。職場上也有許多明著「壓榨」,卻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員工的未來著想的老闆。
「都是為你好」,說穿了其實並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企圖利用罪惡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小被情緒勒索的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成為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的大人。因為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渴望得到認同,因此無法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而活。
心理隨時都處在警戒的狀態下,當然無法信任他人。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生活是充滿不安與痛苦的。
加藤諦三在《道德騷擾》一書中提到:「施虐者雖然是出自於好意,但藏在他潛意識底層的,卻是想要霸凌他人的心。」
從小受到情緒騷擾的孩子因為沒有安全感,經常會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而拚命念書、要求完美、展現強烈的企圖心。然而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之所以這麼努力,其實都是為了得到肯定與認同。
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出於自願,但潛意識早已被綁架。在人際關係上,也會不自覺的想要與他人比較與競爭,很難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有些人正是靠著這樣的企圖心一路向上爬,成為了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但其實內心非常不快樂,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無法踏實地過日子。
情緒勒索經常發生在家人之間,而且多數人對此幾乎不知不覺,一旦察覺受到這種負面情緒的騷擾,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對方。然而,家人間的關係不容易說斷就斷,就算躲避不了也要想辦法增強自己的意志,不讓自己輕易被他人負面的情緒所影響。
無論心裡有什麼想法,即使會吵架,也應該明白地表達出來,這才是正常的溝通方式。
曾飽受情緒勒索之苦的個案說:「如果你運氣好,有一天也許你會感謝這段經歷,因為這件事就是注定要來磨練你的。」
關係愈緊密的人,所產生的控制與扭曲的力道往往也愈加強烈。但也許正因彼此關係緊密,一旦加害者或受害者一方有了自覺,而且能增強彼此的溝通,就有機會打破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信心補帖>下決心擺脫以愛為名的騷擾,重建自信與自在的人生。
病態的嫉妒與懲罰
有位太太的LINE上有男性友人的留言。這件事引起先生的不滿,甚至威脅要給那位男性友人好看。
我看了留言後,完全相信太太沒有出軌。無奈她怎麼跟她先生解釋都沒用,一口咬定有問題。
因自己想像出來的困境而產生攻擊行為,正是病態嫉妒的可怕之處。
當時我強烈建議這位太太要盡快通知那些遭到懷疑的男性友人,千萬注意人身安全。半個月後,這位太太的兩位男性友人的車子都被砸爛了,甚至還接到斷手斷腳的威脅。
太太得知後驚恐至極,害怕先生再度進行報復。
先生從小家境不好,大概是因為如此,婚前兩人交往時便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自卑傾向。即使結婚後,也無法抹除心中的那股不安全感,因此時時刻刻都擔心太太會背叛自己,最後演變成失控傷害周遭的人。
自己的幸福,自己決定
你是否曾問過自己:「我是不是不配擁有幸福?」
追求幸福快樂是人類的本能,但是有些人卻會因為罪惡感而認定自己不配擁有幸福。
我經常看到男女朋友或是夫妻中的一方,因為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害怕對方跑掉,而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對方身上。只要一見面就是在數落對方的不是、哪裡令人不滿意、懷疑對方的行蹤,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情緒,變得疑神疑鬼。
他們心裡很想牢牢地抓緊對方,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反而讓對方更想離開他們。這些不顧對方感受的行為只會讓相處變得不舒服,對方當然會更想要逃走。
(中略)
也許你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離開呢?
對長期受到精神施虐的人而言,守住「痛苦的現狀」反而比跳脫還令人安心。像這位妻子就是因為不安全感所產生的依賴,而寧可繼續陷在扭曲的關係中也不願意逃開。
如果身旁的人不在適當的時機提醒、提升受害者的自我意識,這個在潛意識裡運作的惡魔,將會無情地摧毀個案的生活,包括工作、婚姻和家庭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從自我察覺並願意改變無能為力的想法,為自己的幸福挺身而出,才是轉變的開始。
<信心補帖>勇於離開帶給自己不幸的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幸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