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資深心理諮商師分析精神案例,全面梳理關係中的傷口

  • 79 277
    35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諮商/治療心理治療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武志紅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世潮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11/06

出版情報

當你回歸到身體,不再背叛自己,你就回來了

2019/11/11 Q:按照書裡描寫,您從哈佛大學時期起,就有憂鬱症傾向。是否有哪一件事或哪一個人,觸發您將這段從黑暗到揮別憂鬱的歷程寫下來? 回想我從十五歲到現在十多年的經歷,我活得太痛苦了。想要活下去,活得有尊嚴,必須要盡我所能找到幸福。我讀心理學的書、禪修、諮商,東方的法、西方的法,最後找到中醫,這就是寫《因為身體記得》的動機。 我記得剛到美國時,我住在宿舍四樓,一樓就有一間心理諮商師的治療室,每個音樂院的學生不論國籍種族,隨時可以去sign up。可是我那時才十五歲,每次走過那個小房間,看到裡面鋪著地毯,暗暗的,有盞小燈,都覺得有點害怕,甚至鄙視:感覺只有很弱的人、自己都處理不好的人,才會去找心理治療師諮商。我好得很,為什麼要尋求幫助?但其實我那時太需要了,只是不願意承認,不斷麻木自己。另外一層想法是,怎麼可能有美國醫生能懂我內心深處的痛苦?我不願意傾訴,不願意表達,寧可孤立自己。 後來我在哈佛的時候,因為親人在台灣過世,加上還有情傷,終於開始接受心理治療。這個細節我在《哈佛教我的18堂人生必修課》的「面對生命暗角」已經有所描述。 我當時深切體悟,I need help,我要活下去,我需要專業的幫助。我記得是一個晚上,我一個人跑去哈佛在Mount Auburn的醫院掛號,然後當場有急診心理治療師陪我。最後他們安排了另一位醫師成為我的心理醫生,之後在哈佛的日子,就是那位醫師負責我的案例。 治癒的過程很漫長,如書裡敘述,我搬家一次就要換一個心理醫生,從黑暗到揮別憂鬱,從心理諮商到中醫,我一直很相信整個治療process。但是有的時候也覺得不耐煩,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都這麼久了,還沒好?為什麼沒有一顆神奇的藥物,你吃下去你就萬事如意?我也曾經問我的心理治療師,為什麼科技那麼先進,為什麼西方醫學號稱如此發達,竟然沒有人可以出來說,我可以讓憂鬱症消失?(估計那個人可以得諾貝爾獎。) 她說,that is th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 最後,我走出來了。我知道我會寫下這個經過,不是因為這本書就是那個million dollar answer,million dollar book,而是告訴大家,生病的成因其實就是:你背叛自己太久了,背叛自己,不斷忽略自身感受的這個人,最後生病了。可能是心病,可能是生理疾病,可能是免疫疾病,可能是猝死,可能是憂鬱,總之生死就在你的眼前了,活不下去了。 當你回歸到身體,不再背叛自己,你就回來了,你也慢慢康復了。 Q:您如何意識到自己有憂鬱症?如何接受這件事?雖曾求助心理諮商,為什麼沒有選擇吃抗憂鬱藥? 一開始的時候,有點像奧黛麗.赫本演的好萊塢電影「第凡內早餐」。奧黛麗.赫本演的角色總覺得自己無家可歸,會有莫名的無助感、焦慮、恐懼、哭泣、做惡夢等,然後將這些情緒稱為她的mean reds。當mean reds來襲,她只要跑去第凡內珠寶店逛一圈,心情就會平靜下來,接著就可以若無其事一樣的繼續去她的上流社會party。赫本說只要她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住進像第凡內一樣的地方,她就會好了,但其實她的生命底色是灰色的,她根本沒有活出來。 當我在哈佛意識到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沒有所謂接受不接受,就是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必須解決。之前也不懂,家裡也不認識任何人憂鬱症,只能找專業處理。 沒有吃藥的原因是看到我室友他們吃藥的副作用,如長期依賴藥物無法停藥、發胖、注意力散漫等,所以堅決不吃。後來看到一些報導,就更加堅信自己不吃藥的決定。 第一,抗憂鬱藥治標不治本。或許暫時緩解了症狀,但是一停藥就不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在美國大約有1550萬人口超過五年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自2010年,美國服用抗憂鬱藥物人口已經增加了一倍,藥物上癮已經成為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第二,抗憂鬱藥不該是終生服用的。一開始,這些藥物被批准是「短期使用」,研究通常只持續約兩個月。即使到現在,儘管有上百萬的用戶在長期吃抗憂鬱藥,有關這些藥物對人身體的影響數據仍然少之又少,我不願當西藥大藥廠的小白鼠。 當然這是我個人決定,不同患者不同情況,還是要遵照醫囑。 Q:您後來搬到北京,接觸中醫,最終根治憂鬱症。請談談學習中醫後最深切的體悟。 最深切的體悟就是I have suffered enough! 吃苦吃夠了,接下來的人生,我要開心的活。如果有一天不開心,就是對不起自己。我在書裡面「追求喜悅」這章是這麼寫的:不要再想美金、台幣、比特幣了,多存一點喜悅幣吧。 好的中醫太難遇到了,但是真正的中醫用宏觀方式,從身體解決心理問題。身體開心了,心的陽氣恢復了,不僅僅憂鬱症自然消失,身體也更健康了。 Q:您在書中寫到「身體是最親愛的家」,也就是要尊重身體、聆聽身體、在身體裡面學習放鬆、學習安定、學習喜樂。只是現代人多半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好好照顧身體。您在美國求學、就業,也因拚命衝刺、凡事追求完美,而影響了身心健康。幸而後來領悟到「貴生」的重要性。能否分享這一路以來的感想? 希望大家千萬不要跟我一樣傻,身體是非常脆弱的,沒有人能替你分擔疾病和疼痛,不要等到都生重病了才懂「貴生」。 Q:家人可以是絆腳石、試金石,也可以是最有力的支持。您十五歲離家到美國就學,曾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與家人的關係緊繃、疏離。後來是如何打開心門,接納家人?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有一個朋友都五十幾歲了,她媽媽還不斷控制她,管她賺多少錢、住哪裡、買什麼房子。她其實很孝順,但嘴巴上就是無法好好跟母親相處,在一起就吵。試想,為了應付跟母親的關係,她要花費多少心力?多少情緒?五十年來,身體的負擔多大?所以,跟家人的關係和諧、接納家人,不是為了誰,是為了好好對待自己。 接納家人,就是接納自己。 Q:人世間最重要的關係,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和自己好好相處」,是人人必修的功課。您在書裡說,年少時在異國求學的各種孤寂與痛苦,對情緒影響深遠,甚至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之一。關於這點,您是如何慢慢和十五歲的自己和解、與現在的自己和解呢? 星雲大師說過,「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跟自己好好相處,是我每天都還在修習的功課。 Q:生氣是萬病之源,人應該如何時刻「情緒養生」? 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是因為活在過往的概念裡面。我有個中醫朋友,他如果看到女兒九點還沒上床睡,他就會開始有點火大,因為他是中醫達人,他很在乎小孩九點就寢這件事。問題是,他一生氣,所有養生治療都沒用啦!為什麼他會生氣?因為他活在概念裡面,活在「九點就寢是對的」概念裡,其他都是錯。問題是他一生氣,兇小孩,先傷了自己,又傷了小孩,得不償失啊。 情緒養生是長期的訓練,大家可以先從《因為身體記得》裡面第十八章「情緒養生」四個步驟著手。 情緒來了,首先覺知: 1.我現在生氣了 2.我明白生氣時我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3.我知道在身體上找對應穴位,來化解生氣情緒帶給我的傷害 4.下一次我盡量避免這個可能讓我生氣的誘因 Q: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自己或他人的都可以。 太多了,有一個病人來接受振腹治療,每次治療都進入深度睡眠,睡得又香又甜。最近這次治療,她說共振特別明顯,躺在治療床上,熱量傳遍全身,四肢還有後脊椎都是熱的,起來一看,她臉色特別好看紅潤,肚子也變小了。當一個人的頻率和氣場調對之後,身體自然舒服,精神自然飽滿。 Q:平時吃什麼?怎麼吃? 吃以主食為主,米飯、小米粥、麵食,看當天身體狀況而定,沒有特別拘束。 Q:能否分享與美籍丈夫相處的一些心得? 不評不判,不喜不厭。感同身受的愛才是真愛。 Q:請聊聊現在如何安排家庭生活、練功、工作、休閒的時間。 每天早上起來練道家功法,然後開會工作,中午11:00-1:00、傍晚5:00-7:00一定會找空檔靜坐或小睡練功,盡量晚上九點就寢。每週振腹治療一次,每隔兩週跟診學習中醫,該出差時出差,該旅行時旅行。 Q:如今憂鬱症人口雖多,但仍有很多人不了解。您希望這本書能傳達出什麼樣的心聲?有什麼經驗能與正受憂鬱症之苦的人分享?比如意識到自己有憂鬱傾向,應該如何求助?在面對有憂鬱症的親友,建議陪伴者該如何做?因患者的情緒反覆,陪伴者的做法是不是不只一種?如何辨別患者的各種求救訊號?在面對不理解的一般人(非親友)的閒話時,包括自己和身邊的親友要如何因應? 現代人接受太多信息了,無法負荷後就生病了,全球有三億多人受憂鬱症折磨。如果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先找專業醫師求助。面對有憂鬱症的親友,陪伴者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保持自身的穩定,才能幫助親友。 一般人的閒言閒語跟你的幸福健康哪個重要?不理解的人,愛說什麼就說什麼,不用搭理。他們活在過往的概念和誤解裡面,但是你活在你身體的真實感受裡。 圖片攝影者:@許培鴻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與母親共生、病態追星、憂鬱症、弒父、隨機殺人……

資深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以多年諮商經驗,深入分析童年家庭關係對人造成的影響

幫你認識真正的自我,建立關係的連接

 

◎微博逾600萬粉絲,剖析人性的中國禁書《巨嬰國》作者武志紅──最新力作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專業推薦

 

善良的背後,總有一顆受傷的心。

一個不被看見的小孩,長大後就成了軟弱的大人

面對侵蝕自我的傷口,我們該如何面對?

 

如果你有一個被忽視、苛責甚至被暴力對待的童年

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熟悉卻陌生,缺乏依戀與溝通

如果你總是很軟弱,遭遇一點挫折就很痛苦,甚至憤怒和絕望

如果你在愛情中屢戰屢敗,無法獲得穩定而親密的關係

如果你總覺得別人對你不感興趣,自卑、孤獨,缺乏存在感、歸屬感

如果你不知怎樣陪伴自己的孩子,給他無條件的愛

如果你總是感覺被剝奪、被侵犯邊界,甚至正滑向憂鬱的邊緣

 

那麼,建議你打開這本書,去看見那個 「受傷」的自己。

雖然遍體鱗傷,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

 

與母親同住在大學宿舍一張床上的女碩士生,為什麼走向自殺?

追星到賣腎賣房的一家人,因自認沒受到明星重視而自殺抗議,他們怎麼了?

好勝心強的落榜男學生,是怎麼樣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思覺失調症,甚至殺死父親?

歷史上許多連環殺人犯,他們為何作案?與他們的童年有何關聯?

 

武志紅從事心理諮商師25年來,一直都非常關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狀態與變化,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中的事件,多數都能從當事人的童年家庭關係中找到深層答案。當事人病態的關係模式,大多是在童年的時候,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這是一個重要的真相。

一個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現扭曲,多數都是因為他受傷太重。心理治療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愛的力量。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人,也要將別人當成一個人。你必須有所自覺。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生存,那生存就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每個人都是一部故事,擁有許多的篇章,等待著有緣人接觸、聆聽、翻閱與理解。閱讀這本書,透過作者精闢的分析,引領我們走近當事人的生命歷程,在觀看他人的過程中,回過來審視曾經受傷的自己,與周遭世界之間的關係,並且陪伴自己,重新愛過。」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心結還得心藥醫,關於心的答案,武志紅都在書中幫我們解套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

作者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于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新浪微博:@武志紅

微信公眾號:wzhxlx

目錄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麼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家長

母子的親密關係來自多樣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後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暴烈脾氣,大都因為自戀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觀惡意動機在

「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際模式

「沒有人能讓我愛上,我也絕對不會去愛別人」

愛情一開始都是在重複童年的模式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無條件愛自己,也無條件愛別人

網路匿名性讓人丟失「超我」

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

我們是否具有很高的成就動機

高成就觸發內心強烈的愧疚感

請接受自己優秀的事實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心理測試:測測你的成功恐懼

愛情關係中的珍惜原則

別在私人關係中做太絕

讓帶著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PART 3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消失的邊界

界限意識是關鍵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走出共生,開啟獨自探索之路

孩子渴求擁有獨立空間

如何擺脫病態的糾纏關係

比糾纏更可怕的是對孤獨的恐懼

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做強人父母的孩子不是那麼容易

強勢父母的孩子容易製造麻煩

每個人都想在關係中尋找價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的個人意志是否存在

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為何脆弱

溺愛的心理真相

愛主要是從童年與父母的關係中學來

父母溺愛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渴望愛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做觀眾

與自己的感覺保持連結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是為了什麼

被時宜淹沒也就喪失了自我

你是否有你自己鮮明的立場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分裂

逃避挑剔的「內在爸爸」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撕裂

失戀等於又一次失去「媽媽」

告別痛苦的唯一方法是面對痛苦

生活太苦,我們就有可能為「甜」發愁

逃避真實的心理感受

病態的心理防禦機制

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有一個安全基地

大學生的自殺之痛

衝動型自殺最為常見

憂鬱型自殺難被現場制止

「精神上的意外」

大學生的自殺傾向多數是在以前形成

關係,是生命最本質的渴求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表達愛的方式並不是絕對的「占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59063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世茂/世潮/智富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