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9.11.11
當你回歸到身體,不再背叛自己,你就回來了
文/天下文化編輯部

回想我從十五歲到現在十多年的經歷,我活得太痛苦了。想要活下去,活得有尊嚴,必須要盡我所能找到幸福。我讀心理學的書、禪修、諮商,東方的法、西方的法,最後找到中醫,這就是寫《因為身體記得》的動機。
我記得剛到美國時,我住在宿舍四樓,一樓就有一間心理諮商師的治療室,每個音樂院的學生不論國籍種族,隨時可以去sign up。可是我那時才十五歲,每次走過那個小房間,看到裡面鋪著地毯,暗暗的,有盞小燈,都覺得有點害怕,甚至鄙視:感覺只有很弱的人、自己都處理不好的人,才會去找心理治療師諮商。我好得很,為什麼要尋求幫助?但其實我那時太需要了,只是不願意承認,不斷麻木自己。另外一層想法是,怎麼可能有美國醫生能懂我內心深處的痛苦?我不願意傾訴,不願意表達,寧可孤立自己。
後來我在哈佛的時候,因為親人在台灣過世,加上還有情傷,終於開始接受心理治療。這個細節我在《哈佛教我的18堂人生必修課》的「面對生命暗角」已經有所描述。
我當時深切體悟,I need help,我要活下去,我需要專業的幫助。我記得是一個晚上,我一個人跑去哈佛在Mount Auburn的醫院掛號,然後當場有急診心理治療師陪我。最後他們安排了另一位醫師成為我的心理醫生,之後在哈佛的日子,就是那位醫師負責我的案例。
治癒的過程很漫長,如書裡敘述,我搬家一次就要換一個心理醫生,從黑暗到揮別憂鬱,從心理諮商到中醫,我一直很相信整個治療process。但是有的時候也覺得不耐煩,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都這麼久了,還沒好?為什麼沒有一顆神奇的藥物,你吃下去你就萬事如意?我也曾經問我的心理治療師,為什麼科技那麼先進,為什麼西方醫學號稱如此發達,竟然沒有人可以出來說,我可以讓憂鬱症消失?(估計那個人可以得諾貝爾獎。)
她說,that is th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
最後,我走出來了。我知道我會寫下這個經過,不是因為這本書就是那個million dollar answer,million dollar book,而是告訴大家,生病的成因其實就是:你背叛自己太久了,背叛自己,不斷忽略自身感受的這個人,最後生病了。可能是心病,可能是生理疾病,可能是免疫疾病,可能是猝死,可能是憂鬱,總之生死就在你的眼前了,活不下去了。
當你回歸到身體,不再背叛自己,你就回來了,你也慢慢康復了。
Q:您如何意識到自己有憂鬱症?如何接受這件事?雖曾求助心理諮商,為什麼沒有選擇吃抗憂鬱藥?
一開始的時候,有點像奧黛麗.赫本演的好萊塢電影「第凡內早餐」。奧黛麗.赫本演的角色總覺得自己無家可歸,會有莫名的無助感、焦慮、恐懼、哭泣、做惡夢等,然後將這些情緒稱為她的mean reds。當mean reds來襲,她只要跑去第凡內珠寶店逛一圈,心情就會平靜下來,接著就可以若無其事一樣的繼續去她的上流社會party。赫本說只要她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住進像第凡內一樣的地方,她就會好了,但其實她的生命底色是灰色的,她根本沒有活出來。
當我在哈佛意識到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沒有所謂接受不接受,就是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必須解決。之前也不懂,家裡也不認識任何人憂鬱症,只能找專業處理。
沒有吃藥的原因是看到我室友他們吃藥的副作用,如長期依賴藥物無法停藥、發胖、注意力散漫等,所以堅決不吃。後來看到一些報導,就更加堅信自己不吃藥的決定。
第一,抗憂鬱藥治標不治本。或許暫時緩解了症狀,但是一停藥就不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在美國大約有1550萬人口超過五年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自2010年,美國服用抗憂鬱藥物人口已經增加了一倍,藥物上癮已經成為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第二,抗憂鬱藥不該是終生服用的。一開始,這些藥物被批准是「短期使用」,研究通常只持續約兩個月。即使到現在,儘管有上百萬的用戶在長期吃抗憂鬱藥,有關這些藥物對人身體的影響數據仍然少之又少,我不願當西藥大藥廠的小白鼠。
當然這是我個人決定,不同患者不同情況,還是要遵照醫囑。
Q:您後來搬到北京,接觸中醫,最終根治憂鬱症。請談談學習中醫後最深切的體悟。
最深切的體悟就是I have suffered enough!
吃苦吃夠了,接下來的人生,我要開心的活。如果有一天不開心,就是對不起自己。我在書裡面「追求喜悅」這章是這麼寫的:不要再想美金、台幣、比特幣了,多存一點喜悅幣吧。
好的中醫太難遇到了,但是真正的中醫用宏觀方式,從身體解決心理問題。身體開心了,心的陽氣恢復了,不僅僅憂鬱症自然消失,身體也更健康了。
Q:您在書中寫到「身體是最親愛的家」,也就是要尊重身體、聆聽身體、在身體裡面學習放鬆、學習安定、學習喜樂。只是現代人多半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好好照顧身體。您在美國求學、就業,也因拚命衝刺、凡事追求完美,而影響了身心健康。幸而後來領悟到「貴生」的重要性。能否分享這一路以來的感想?
希望大家千萬不要跟我一樣傻,身體是非常脆弱的,沒有人能替你分擔疾病和疼痛,不要等到都生重病了才懂「貴生」。
Q:家人可以是絆腳石、試金石,也可以是最有力的支持。您十五歲離家到美國就學,曾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與家人的關係緊繃、疏離。後來是如何打開心門,接納家人?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有一個朋友都五十幾歲了,她媽媽還不斷控制她,管她賺多少錢、住哪裡、買什麼房子。她其實很孝順,但嘴巴上就是無法好好跟母親相處,在一起就吵。試想,為了應付跟母親的關係,她要花費多少心力?多少情緒?五十年來,身體的負擔多大?所以,跟家人的關係和諧、接納家人,不是為了誰,是為了好好對待自己。
接納家人,就是接納自己。
Q:人世間最重要的關係,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和自己好好相處」,是人人必修的功課。您在書裡說,年少時在異國求學的各種孤寂與痛苦,對情緒影響深遠,甚至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之一。關於這點,您是如何慢慢和十五歲的自己和解、與現在的自己和解呢?
星雲大師說過,「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跟自己好好相處,是我每天都還在修習的功課。
Q:生氣是萬病之源,人應該如何時刻「情緒養生」?
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是因為活在過往的概念裡面。我有個中醫朋友,他如果看到女兒九點還沒上床睡,他就會開始有點火大,因為他是中醫達人,他很在乎小孩九點就寢這件事。問題是,他一生氣,所有養生治療都沒用啦!為什麼他會生氣?因為他活在概念裡面,活在「九點就寢是對的」概念裡,其他都是錯。問題是他一生氣,兇小孩,先傷了自己,又傷了小孩,得不償失啊。
情緒養生是長期的訓練,大家可以先從《因為身體記得》裡面第十八章「情緒養生」四個步驟著手。
情緒來了,首先覺知:
1.我現在生氣了
2.我明白生氣時我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3.我知道在身體上找對應穴位,來化解生氣情緒帶給我的傷害
4.下一次我盡量避免這個可能讓我生氣的誘因
Q: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自己或他人的都可以。
太多了,有一個病人來接受振腹治療,每次治療都進入深度睡眠,睡得又香又甜。最近這次治療,她說共振特別明顯,躺在治療床上,熱量傳遍全身,四肢還有後脊椎都是熱的,起來一看,她臉色特別好看紅潤,肚子也變小了。當一個人的頻率和氣場調對之後,身體自然舒服,精神自然飽滿。
Q:平時吃什麼?怎麼吃?
吃以主食為主,米飯、小米粥、麵食,看當天身體狀況而定,沒有特別拘束。
Q:能否分享與美籍丈夫相處的一些心得?
不評不判,不喜不厭。感同身受的愛才是真愛。
Q:請聊聊現在如何安排家庭生活、練功、工作、休閒的時間。
每天早上起來練道家功法,然後開會工作,中午11:00-1:00、傍晚5:00-7:00一定會找空檔靜坐或小睡練功,盡量晚上九點就寢。每週振腹治療一次,每隔兩週跟診學習中醫,該出差時出差,該旅行時旅行。
Q:如今憂鬱症人口雖多,但仍有很多人不了解。您希望這本書能傳達出什麼樣的心聲?有什麼經驗能與正受憂鬱症之苦的人分享?比如意識到自己有憂鬱傾向,應該如何求助?在面對有憂鬱症的親友,建議陪伴者該如何做?因患者的情緒反覆,陪伴者的做法是不是不只一種?如何辨別患者的各種求救訊號?在面對不理解的一般人(非親友)的閒話時,包括自己和身邊的親友要如何因應?
現代人接受太多信息了,無法負荷後就生病了,全球有三億多人受憂鬱症折磨。如果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先找專業醫師求助。面對有憂鬱症的親友,陪伴者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保持自身的穩定,才能幫助親友。
一般人的閒言閒語跟你的幸福健康哪個重要?不理解的人,愛說什麼就說什麼,不用搭理。他們活在過往的概念和誤解裡面,但是你活在你身體的真實感受裡。
圖片攝影者:@許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