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
內容簡介
就「美學」言,包括靈性美學、心靈繪畫、合一經驗、崇高感受、審美經驗、審美歷程、自我創造、精神流變、靈性救贖。
就「教育」言,包括全人教育、人格教育、藝術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課程與教學、教學藝術、協同合作、另類教育。
因此,重視美感經驗、追求靈性成長、喜歡哲學思考、關心教育改革的讀者,尤其藝術/文化工作者、美學/教育研究者、各級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有志成為教師的人,相信都能從中開展美學視野、豐富人文素養!
目錄
第一章 靈性美學—生態村運動之教育啟示
第二章 心靈繪畫—教師美育社群的實踐敘說
第三章 合一經驗—從馬里旦創作理論與中國繪畫之「傳神」概念為例
第四章 崇高感—從康德到席勒的審美教育
第五章 審美經驗—從杜威美學論自我實現
第六章 審美歷程—認知神經科學觀點
第七章 自我創造—從新實用主義美學論饒舌音樂
第八章 教學藝術—海德格觀點
第九章 圖象與音樂—人智學啟迪下關於課程與教學兩個交映的隱喻
第十章 聽覺退化—從阿多諾觀點論音樂教學
第十一章 精神流變—透過法蘭西斯培根論教育如何藝術化
第十二章 靈性救贖—梅朵論藝術的道德教學
第十三章 協同合作—論法國教育學家Roger Cousinet之教育學思想
序/導讀
主編序
美學,作為一種安身立命的學問,必須根源於文化與教育的理解與想像。缺乏美學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容易形成平凡庸俗、單調無趣的教學風格;缺乏文化理解的美學研究者,容易形成高傲自大、充滿偏見的理論視野;缺乏教育關懷的文化評論者,容易形成喪失希望、無能為力的社會氛圍。因此,教育家應該充實自己的美學素養,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乃吾人提倡教育美學的主要旨趣。
本書的緣起,乃是主編從連續三屆的學術研討會中,精心挑選切合主題之論文,同時設定各篇文章的關鍵概念,作為系統化全書章節架構的基礎。換句話說,她並非一般常見的論文集彙編,我希望能夠藉此向讀者揭露,教育美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靈性向度。因為,美感經驗的發生,從來都不只是主體情慾的滿足,同時更是存有意義的開顯、天人合一的體驗、生命價值的創造。
首先,就靈性觀點言,教育界經常將其視為宗教的同義詞,有些學者主張靈性無法透過科學驗證,具備神秘色彩,充滿爭議,純屬無稽之談。這種說法乃是落入唯科學主義的迷思之中,殊不見超個人心理學運動的發展,極為重視身心靈統合作為人類潛能開發目標的終極價值。因此,本書特別從美學角度,主張靈性應包含神聖體驗、合一經驗、崇高感受、審美經驗、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精神流變等概念。其次,就美學觀點言,繪畫與音樂並非單純只是兩種藝術類型,草圖與韻律更隱喻課程與教學。本書聚焦於「教育如何藝術化」的問題意識,一則涉及中國美學「傳神」概念的介紹,二則詳細地剖析西方美學康德、席勒、海德格、阿多諾、德勒茲、杜威、羅蒂、梅朵、培根、斯泰納、馬里旦等人的思想內涵,三則透過認知神經科學觀點省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研究審美歷程。復次,就教育觀點言,本書指出生態村運動的文化精神,乃是存在美學、公民美學、靈性美學的三重奏,這是二十一世紀另類教育的精彩演化,更因此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美感教育,必須促成心靈能量的轉化與心靈品質的提升,原本是人格教育,也可以是透過藝術的道德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運用生命敘說與協同合作的方式,得以湧現即興的教學藝術,進而朝向共生的靈性救贖。
再者,為了方便讀者能夠快速查詢,本書各章對於關鍵概念的延伸討論,主編與各章作者,乃是共同決定最具代表性的專有名詞,製作中英索引,希望有助於提升國內對於教育美學的認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興趣。
時間過得很快,距離本書初稿在花蓮的首次發表,已經整整三年了。本人相當感謝每位作者,不僅在研討會上交換最真誠的肺腑之言,會後更仔細回應一切的匿名審查意見,甚至大幅改寫全文。在這個I級期刊至上的年代,願意惠賜大作,不計較研究績效的點數,長期等待只為了成就這部專書,實在兼具哲學家與藝術家的風骨與性情。此外,封面與封底的兩幅圖片,乃是心靈繪畫創始人郭淑玲老師的作品—〈轉化與輝映〉及〈暗夜一花〉,承蒙慷慨答應提供使用,其中寓意正與本書的標題「靈性」相互契合,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各位重視美感經驗、追求靈性成長、喜歡哲學思考、關心教育改革的朋友,尤其是藝術/文化工作者、美學/教育研究者、各級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有志成為教師的人,主編誠摯地邀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沈思的場所與時間,與本書進行自由的心靈對話,相信必能從中開展美學視野、豐富人文素養!
試閱
美學,作為一種安身立命的學問,必須根源於文化與教育的理解與想像。缺乏美學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容易形成平凡庸俗、單調無趣的教學風格;缺乏文化理解的美學研究者,容易形成高傲自大、充滿偏見的理論視野;缺乏教育關懷的文化評論者,容易形成喪失希望、無能為力的社會氛圍。因此,教育家應該充實自己的美學素養,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乃吾人提倡教育美學的主要旨趣。
本書的緣起,乃是主編從連續三屆的學術研討會中,精心挑選切合主題之論文,同時設定各篇文章的關鍵概念,作為系統化全書章節架構的基礎。換句話說,她並非一般常見的論文集彙編,我希望能夠藉此向讀者揭露,教育美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靈性向度。因為,美感經驗的發生,從來都不只是主體情慾的滿足,同時更是存有意義的開顯、天人合一的體驗、生命價值的創造。
首先,就靈性觀點言,教育界經常將其視為宗教的同義詞,有些學者主張靈性無法透過科學驗證,具備神秘色彩,充滿爭議,純屬無稽之談。這種說法乃是落入唯科學主義的迷思之中,殊不見超個人心理學運動的發展,極為重視身心靈統合作為人類潛能開發目標的終極價值。因此,本書特別從美學角度,主張靈性應包含神聖體驗、合一經驗、崇高感受、審美經驗、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精神流變等概念。其次,就美學觀點言,繪畫與音樂並非單純只是兩種藝術類型,草圖與韻律更隱喻課程與教學。本書聚焦於「教育如何藝術化」的問題意識,一則涉及中國美學「傳神」概念的介紹,二則詳細地剖析西方美學康德、席勒、海德格、阿多諾、德勒茲、杜威、羅蒂、梅朵、培根、斯泰納、馬里旦等人的思想內涵,三則透過認知神經科學觀點省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研究審美歷程。復次,就教育觀點言,本書指出生態村運動的文化精神,乃是存在美學、公民美學、靈性美學的三重奏,這是二十一世紀另類教育的精彩演化,更因此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美感教育,必須促成心靈能量的轉化與心靈品質的提升,原本是人格教育,也可以是透過藝術的道德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運用生命敘說與協同合作的方式,得以湧現即興的教學藝術,進而朝向共生的靈性救贖。
再者,為了方便讀者能夠快速查詢,本書各章對於關鍵概念的延伸討論,主編與各章作者,乃是共同決定最具代表性的專有名詞,製作中英索引,希望有助於提升國內對於教育美學的認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興趣。
時間過得很快,距離本書初稿在花蓮的首次發表,已經整整三年了。本人相當感謝每位作者,不僅在研討會上交換最真誠的肺腑之言,會後更仔細回應一切的匿名審查意見,甚至大幅改寫全文。在這個I級期刊至上的年代,願意惠賜大作,不計較研究績效的點數,長期等待只為了成就這部專書,實在兼具哲學家與藝術家的風骨與性情。此外,封面與封底的兩幅圖片,乃是心靈繪畫創始人郭淑玲老師的作品—〈轉化與輝映〉及〈暗夜一花〉,承蒙慷慨答應提供使用,其中寓意正與本書的標題「靈性」相互契合,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各位重視美感經驗、追求靈性成長、喜歡哲學思考、關心教育改革的朋友,尤其是藝術/文化工作者、美學/教育研究者、各級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有志成為教師的人,主編誠摯地邀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沈思的場所與時間,與本書進行自由的心靈對話,相信必能從中開展美學視野、豐富人文素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