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求真之路:心學如何改變世界(簡體中文版)

The Path to Truth: How Oriental Philosophy Can Change the World
  • 9 540
    6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面向有以下幾類情況的人:

一、欲求智慧與真理而不得其門路,面對紛雜的世間理論和宗教感到迷惑。
二、有智慧,卻在世俗中找不到用武之地。
三、困苦迷茫,迫切尋求人生真諦。
四、想使社會和文明進步,但尚未領悟要領。
五、有宗教信仰,但在修行中有諸多困惑。
六、進行心靈與其現象相關研究的學者和科學工作者。

作者

天心(作者)

作者筆名天心,佛道修行人。自幼好老莊和西方哲學,讀書三十年雖成績不錯,卻無心于名利。讀博期間因機緣巧合接觸超心理學與佛法,深為震撼,感當前所做科研之淺陋,遂棄之,潛心深入對心靈現象的探索和修行中。修行數年後,又得佛、道兩家開明上師指點,得以窺見修行界的神秘面紗。作者籍由自身受到的科學教育經歷以及獨特的修行經歷,對修行、社會、科學和宗教中存在的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致力於心學啟蒙、心學教育的工作。

目錄

目錄

●前言

●心學●

東西方學術對比
世界需要心學
思維和語言的局限性
心學的發展

●中觀哲學●

接觸中論
真實性與獨立性
破實有論
破起源說

●唯識觀●

從心理到現象
理解細微識
因果緣起
業力與認知
造業與感業

●以智慧修行●

求真務實
舍識求智
面對違緣
隨緣利他

●心學與歷史●

心學史觀
認識“傳說”
起源辯駁
進化論之誤
智慧設計論

●心學與社會●

心與表達
政教關係
治世與理念

●心學教育●

背景
破謬
通達
求證

●心學與世俗研究●

世俗研究的困境
正道與亂象
神通是有為法
心靈科學的發展

●“超自然”現象雜談●

輪回
眾生與感應
新文明

●後記

序/導讀

今天這個時代,邪見盛行,人心迷亂。很多人雖然有心求真,卻無緣得道。特別是對於有志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的人來說,鮮有知見通達者。現今世界,不缺觀點輸出,可是根本問題在人心而不在思想。再好的思想、學問如果背後的驅動是我執,也不會對世人有好處。文明和人的心性是緊密相連的,人們有什麼樣的心性,就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社會。對於一個稍微有些智慧的人來說,看透這個世界的虛偽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改變一個充斥著暴力、謊言、墮落、邪知邪見的世界。我們希望它能走向一個心靈相通、心智覺醒的世界,也就是成為大家常說的心靈文明。讓人真正在這個世界中覺醒和得到安樂,而不僅僅只是生活和工作的物質便利。不管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如何用力,歸根到底必須改變人的心性。本人借自身因緣,得佛道之學啟迪,願以所學所悟分享與眾人,以明世理,參悟真心。

試閱

◎心學◎
東西方學術對比
在本書中,我引用近代修士稱唯識學為“東方心理學”的說法,將東方以佛學體系為主、包括各種對心的功能進行分析說明、以心法進行探索和實證的學問稱為“心學”。之所以稱為心學一是因為這個詞與所指內容最為貼切,也有“陽明心學”這樣的既往用法。同時也與佛學有所區分。因為佛學屬於佛教並且是以解脫為目標的,而心學雖然基於佛學但並不局限於佛教,只要是研究心的功能以及其現象的學問都可以一併稱之。雖然佛教對心研究得最徹底,但心的學問並不是只有佛學獨有,人類社會中有很多對心的觀察、體悟和研究都可以引用。二是為了與西方的“心理學”進行區分。如果有很多與既有學科內容與目的相互重疊的領域,我們可以加上“地點”加以區分,比如“中醫學”與“西醫學”,但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佛道之學顯然內容與目的相差甚遠。且今天中國及東亞都已普及西方心理學,而佛法西傳也有幾十年,因此由“東方”和“西方”來區分這兩種學問就顯得不合適。再者“心理”之名是與“物理”相對的,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中“心物相異”的理念。但東方不是這樣的理念,所以直接借用這個詞有所不當。三是心學目的與宗教有所差異。心學不僅旨在讓我們的精神成長,同時也致力於探索和解讀心的作用,並且必須能運用于這個世界文明的發展之中。它要成為人類根本性、涵蓋性的見解而不是某種角度的觀點。
今天西方學界將心學稱為哲學或者玄學,但他們的本質絕不只是哲學。如同所有哲學一樣,他們都源於觀察和思考。東方的哲學並非是空想、推理或者從生活中思維出來的,東方哲學的基礎是心學,也就是真正的心理學。西方學界的心理學實際是一種基於物理方法觀察的心理學,應稱為“物理心理學”。由於其缺乏內觀的方法,不論它採集多少資料,提出何種假設,最後總是會落到物理或者數學的範疇上,難以真正和心理覺知相應。東方科學和西方科學一樣,都是以觀察作為起點,然而此觀察非彼觀察。西方科學的觀察是感官認知,而東方科學依靠的是內在認知。這兩者區別在哪呢?首先什麼是感官認知?一個人如何能知道自己能感受和所感受?又如何能知道知道本身?這些本來是所有科學和哲學必須最優先處理的問題,在西方科學中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西方科學的研究物件是心之現象,並以現象為本。所以其理論本末倒置、捨本逐末。而東方心學的研究物件是心之作用,有始有終,有因有果。這種功能研究可以被修行實證,卻無法經由物理觀察得到。無論是佛的內觀還是道的內觀都是通常感覺所無法觸及的領域。在這種方法上建立的唯識、中觀理論或是道學和中醫,都不可以單純的被感官認知所認識。西方心理學靠觀察現象就可以,而東方心理學需要修行來認識。所以今天有眾多凡夫質疑我們聖賢的理論,認為是不可被觀察,不可被求證的。恰恰相反,千年來一代代的修行人都在反復觀察和求證這些理論。如果要從內心覺醒的程度上說,人類至今仍然處在充滿著愚昧的黑暗時代,還沒有到達大部分人領悟本性的時代。我們的文明要向前走,要避免自我毀滅的命運,就必須重視和發展東方心學。
現今一種普遍的錯誤思維是將心學拿來與自然科學做對比,認為心學沒有如自然科學一般對我們的世界進行解釋或認為心學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對現象進行解釋。由於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一生只接觸過自然科學,於是認為自然科學的模式是唯一的科學方法,即使在從事心學研究或相關現象的研究中,也會去沿用這種方法。但心學本身與自然科學方法和目的都不同,自然科學的目的是對現象的命名和描述。一件事的緣起可以分為“外緣起”和“內緣起”。“外緣起”指的是相上表現出的因果相續等;“內緣起”指的是這件事能呈現在相上的心識作用。自然科學所用的解釋是“外緣起”,當它試圖解釋一個現象成因時,它會用另一個現象的變化來作為某個現象的因。這個因很顯然又是另外一些緣起的果,所以自然科學的溯源是沒有盡頭的。而心學的目的在於追究現象(相)在心識中的緣起並提高個人境界,而不是對相進行描述。這種尋因只能在心識中找到答案而無法在現象上找到答案。這兩種緣起的差別就是東西方科學的壁壘,比如能知道能量指代什麼,但不能知道能量是什麼。心學並不能計算出重力加速度或者磁場強度,也不能給出“量子纏繞”等現象的原因,但心學具有找出它們為什麼能出現的潛力。西方科學與東方心學的碰撞是一個必然,也是一個機會,既可以促使守舊的心學向現代化學術體系和探索方向發展,也可以讓誤入歧途的現象研究者們意識到心識在現象背後的作用。由於心學探索的是感官、意識背後的覺、性、識等,所以它無法通過觀察現象的方式來了知。一些學者認為心學如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知識和技巧,抱著這種錯誤的態度來對待心學是無法趨入心學的。心學入門最重要的就是修身之法,一個人能了知多少真相,大多並不是取決於他的知識,而是和他修身程度有關。所以,想著可以在不犧牲名利、不放下執著、不約束惡習、不傷害“我”的情況下,通過學習、研究的方式來到達真理是不可能的。境界到的時候,智慧之門自然打開;境界不到,即使在門外再努力的徘徊也無濟於事。
由於現在全球都推崇西方學術體系,西方心理學乘著自然科學也一併在東方的教育裡躋身高位,但是西方的心理學跟東方的心學相比就膚淺很多。最主要的是,心理學的概念分類是以現象而分,而非以功能而分。且其中摻雜有很多妄想,兩者的概念並不能隨意套用。比如說西方文化中“自由意志”這個概念,在心學中是不存在的。因為自由和不自由僅僅是對相對狀態描述,意識本身並不會有“自由”或者“不自由”之說。 “依他起”不代表沒有“自主性”或者“不自由”,名言中的“自主”或“自由”也不代表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性。因此這個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心學對於意識的理解。也正因為其表述不當,幾千年裡關於意志是否是自由的都難以定奪。正方可以以“自主性”的實例舉證,但反方也永遠可以以“依他起性”進行反駁。又比如早些年流行的佛洛德心理學,裡面有“本我、自我、超我”這些概念,很多人不明白,也跟著套用這些概念來解讀心理。實際上每一個“我”都是由混雜的功能組成,它裡面既包括了現象的呈現、意識的分別、又有妄想和執著在底層起作用。而到頭來哪一個“我”都沒能說出我究竟是什麼。還有心理學用的“潛意識”,它不是一種作用,而是一個雜糅了細分識和粗分識作用的概念。諸如此類,西方心理學中經常出現大量將生活中的妄念不恰當地套用至心理功能、用粗淺觀察得到的邏輯來代替細微的內在觀察的情況。如果完全代入了心理學這些概念的思維框架,那麼可能會障礙對心的深入理解。雖然西方對相的構造形態等學問領先於東方,並不代表其所有學問都比東方要強。遺憾的是,庸人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往往看到一點好就以為全好,一點對就以為全對。盲目的追捧西方學術,或者以西方學術的范式、思維硬套東方學問,都是智慧不足的體現。
附帶一個我開始接觸東方學問的經歷,也許能對一些人有幫助。我從小體弱多病,耳鳴、難以做劇烈運動、消化慢、容易感冒等等,在十幾歲時又出現了哮喘。三十多年來一直在進行著西醫的治療,能緩解的是症狀,但感覺身體內部狀況一直在惡化。直到2017年胃病發作,痛苦難堪。由於整個社會都流行著否認中醫的觀點,此前一直沒有看過中醫。今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看了中醫,中醫給了我一些治脾胃的藥。意外的是,吃了這些藥之後我的哮喘出現了明顯的減輕。接著我很快發現胃的不適與哮喘發作具有直接的聯繫。之後我開始自學中醫理論。由於我是臨床醫學的本科,有一些醫學基礎,學得也不費勁。看完中醫理論之後,就知道我這個病是從腎─脾─胃─肺一路發展而來的。從小到大一路的不適,包括哪裡瘙癢過,哪裡疼過,全都能串聯起來。鼻子不通大概率不是鼻子的問題,而是經脈不通的問題。肺部有痰大概率不是肺本身的病根,而是底下臟器的問題從肺表現出來。西醫眼見即如是的思維是找不到這條病根的。這其實就是東方學術和西方學術差別的典型例子。一個注重的是非相性的緣起,一個注重的相上的緣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簡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6580056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50
    • 商品規格
    • 22.9*15.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