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 學校沒有教的33則品格練習題
Is It Still Cheating If I Don`t Get Caught?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學校被欺負、看到別人作弊,我應該保持沉默嗎?」
「聽到別人說我朋友的八卦,我該怎麼辦?」
「男朋友想要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我該拒絕嗎?」
「我朋友跟別的同學一起嘲笑我,後來她跟我說對不起,我還是很生氣,我要接受她的道歉嗎?」
這些青少年每天都會遇到的道德兩難,
你有標準答案嗎?
從小到大,老師、家長總會要求每個人要「做對的事」!
但是人生就像打地鼠,問題一個一個接踵而來,每個問題又有好多種令人兩難的選項,當成長到青春期的階段,對某些問題,老師、家長跟同儕之間,每個人給的答案常常都不一樣,這時候該怎麼辦?該聽誰的比較好?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人生中所有問題的答案,本書作者韋恩斯坦博士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這本書成為青少年的最佳幫手,在最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做出最好的決定。
全書提出5個人生準則:避免造成傷害,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
透過這些人生準則為基礎,幫助青少年們在面對各種兩難問題的時候,可以做出當下最好的判斷。
再用33則清楚的Q&A提出青少年在生活上最常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經由理性跟邏輯的回答讓他們從中體認,藉此建立起自己堅實的價值觀。
這些實用又生活化的Q&A,包括了友情、愛情和工作等類型,像是「從網路下載免費音樂或影片有什麼大不了?」「當別人說我好朋友的壞話跟八卦,我該不該讓好朋友知道?」「什麼情況下,說出的承諾可以不必遵守?」「男朋友想跟我發生性關係,我該拒絕嗎?」「朋友都在吸菸,我如果不吸菸就無法跟他們打成一片,該怎麼辦?」等等。
不只如此,本書作者更針對許多道德上似是而非的誤解,例如:
「大家都做的事就是對的事」
「道德沒有標準答案,你覺得對的,那它就是對的」
「法律沒有規定不能做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
都能直指其中的問題與謬誤,讓已經具有基本思辨能力的青少年,可以用邏輯思考的方法,找到人生中可以終身實用的道德準則,面對所有難題。
人生難題與道德品格的考驗與抉擇,不只青少年會困惑,做為老師與家長,同樣也會需要面對,這本書也適合作為親子親師之間的討論閱讀讀本。
青少年的人生難題跟品格教育,
給他們答案,不如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聽到別人說我朋友的八卦,我該怎麼辦?」
「男朋友想要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我該拒絕嗎?」
「我朋友跟別的同學一起嘲笑我,後來她跟我說對不起,我還是很生氣,我要接受她的道歉嗎?」
這些青少年每天都會遇到的道德兩難,
你有標準答案嗎?
從小到大,老師、家長總會要求每個人要「做對的事」!
但是人生就像打地鼠,問題一個一個接踵而來,每個問題又有好多種令人兩難的選項,當成長到青春期的階段,對某些問題,老師、家長跟同儕之間,每個人給的答案常常都不一樣,這時候該怎麼辦?該聽誰的比較好?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人生中所有問題的答案,本書作者韋恩斯坦博士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這本書成為青少年的最佳幫手,在最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做出最好的決定。
全書提出5個人生準則:避免造成傷害,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
透過這些人生準則為基礎,幫助青少年們在面對各種兩難問題的時候,可以做出當下最好的判斷。
再用33則清楚的Q&A提出青少年在生活上最常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經由理性跟邏輯的回答讓他們從中體認,藉此建立起自己堅實的價值觀。
這些實用又生活化的Q&A,包括了友情、愛情和工作等類型,像是「從網路下載免費音樂或影片有什麼大不了?」「當別人說我好朋友的壞話跟八卦,我該不該讓好朋友知道?」「什麼情況下,說出的承諾可以不必遵守?」「男朋友想跟我發生性關係,我該拒絕嗎?」「朋友都在吸菸,我如果不吸菸就無法跟他們打成一片,該怎麼辦?」等等。
不只如此,本書作者更針對許多道德上似是而非的誤解,例如:
「大家都做的事就是對的事」
「道德沒有標準答案,你覺得對的,那它就是對的」
「法律沒有規定不能做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
都能直指其中的問題與謬誤,讓已經具有基本思辨能力的青少年,可以用邏輯思考的方法,找到人生中可以終身實用的道德準則,面對所有難題。
人生難題與道德品格的考驗與抉擇,不只青少年會困惑,做為老師與家長,同樣也會需要面對,這本書也適合作為親子親師之間的討論閱讀讀本。
青少年的人生難題跟品格教育,
給他們答案,不如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東吳大學師資培訓中心專任教授 李逢堅
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林玫伶
閱讀推廣人、作家 林怡辰
羅東高中生命教育教師 胡敏華
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執行長 徐永康
輔大哲學系教授 潘小慧
台大哲學系兒童哲學研發中心執行長 蔡言函
東吳大學師資培訓中心專任教授 李逢堅
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林玫伶
閱讀推廣人、作家 林怡辰
羅東高中生命教育教師 胡敏華
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執行長 徐永康
輔大哲學系教授 潘小慧
台大哲學系兒童哲學研發中心執行長 蔡言函
目錄
專文推薦 這樣教品德才有效
序論1 人生就像打地鼠
序論2 道德:做對的事情的藝術
序論3 五個人生準則
第一章 如何誠實對待朋友?
Q: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別人是怎麼說她的嗎?
Q:誠實就是毫無保留嗎?
Q:什麼情況下可以食言?
第二章 如何培養運動家精神?
Q: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嗎?
Q:每個人都應該有上場的機會嗎?
Q:沒有運動家精神的是父母時,我該怎麼做?
第三章 如何談戀愛與分手?
Q:網路上的個人檔案一定要用自己的照片嗎?
Q:可以用電子郵件分手嗎?
Q:比我大幾歲才算太大?
Q:我應該為愛付出一切嗎?
第四章 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
Q:在學校被欺負,我可以反擊嗎?
Q:拒絕抽大麻會被排擠嘲笑,我該試試看嗎?
Q:可不可以不要再批評我了?
第五章如何在網路虛擬世界保持誠實?
Q:在網路上花錢買報告有什麼不對?
Q:買盜版DVD有那麼嚴重嗎?
Q:誰會在意下載音樂是不是非法的?
第六章 如何看待作弊的行為?
Q:把結局講出來很過份嗎?
Q:別人作弊為什麼變成我的問題?
Q:進電影院看電影沒付錢有什麼關係?
Q:意外得到的高分是幸運還是不勞而獲?
第七章 如何道歉與原諒他人?
Q: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Q:她說了對不起,我就應該原諒她嗎?
Q:道歉會嫌多嗎?
第八章 如何當個盡責的工作者?
Q:我真的很累,所以遲到沒有關係吧?
Q:照顧弟弟時,打幾通電話有什麼關係?
Q:真的很噁心,但是我應該說出來嗎?
第九章 如何對同學、老闆和你不認識的人公平?
Q:如果沒有人會懷疑,可以買兒童票進電影院嗎?
Q:你可以做的事,就代表你應該做嗎?
Q:生病時還堅持去上學,真的就是好學生嗎?
Q:做好事對我有什麼好處?
第十章 如何關心他人與在乎自己?
Q:有努力過頭這種事嗎?
Q:發生了生命中最令人難過的事,我要怎麼活下去?
Q:認錯會太遲嗎?
結論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
致謝
序論1 人生就像打地鼠
序論2 道德:做對的事情的藝術
序論3 五個人生準則
第一章 如何誠實對待朋友?
Q: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別人是怎麼說她的嗎?
Q:誠實就是毫無保留嗎?
Q:什麼情況下可以食言?
第二章 如何培養運動家精神?
Q: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嗎?
Q:每個人都應該有上場的機會嗎?
Q:沒有運動家精神的是父母時,我該怎麼做?
第三章 如何談戀愛與分手?
Q:網路上的個人檔案一定要用自己的照片嗎?
Q:可以用電子郵件分手嗎?
Q:比我大幾歲才算太大?
Q:我應該為愛付出一切嗎?
第四章 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
Q:在學校被欺負,我可以反擊嗎?
Q:拒絕抽大麻會被排擠嘲笑,我該試試看嗎?
Q:可不可以不要再批評我了?
第五章如何在網路虛擬世界保持誠實?
Q:在網路上花錢買報告有什麼不對?
Q:買盜版DVD有那麼嚴重嗎?
Q:誰會在意下載音樂是不是非法的?
第六章 如何看待作弊的行為?
Q:把結局講出來很過份嗎?
Q:別人作弊為什麼變成我的問題?
Q:進電影院看電影沒付錢有什麼關係?
Q:意外得到的高分是幸運還是不勞而獲?
第七章 如何道歉與原諒他人?
Q: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Q:她說了對不起,我就應該原諒她嗎?
Q:道歉會嫌多嗎?
第八章 如何當個盡責的工作者?
Q:我真的很累,所以遲到沒有關係吧?
Q:照顧弟弟時,打幾通電話有什麼關係?
Q:真的很噁心,但是我應該說出來嗎?
第九章 如何對同學、老闆和你不認識的人公平?
Q:如果沒有人會懷疑,可以買兒童票進電影院嗎?
Q:你可以做的事,就代表你應該做嗎?
Q:生病時還堅持去上學,真的就是好學生嗎?
Q:做好事對我有什麼好處?
第十章 如何關心他人與在乎自己?
Q:有努力過頭這種事嗎?
Q:發生了生命中最令人難過的事,我要怎麼活下去?
Q:認錯會太遲嗎?
結論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
致謝
序/導讀
這樣教品德才有效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從小到大,我們是怎樣學習品德、學習什麼是「對的事」?在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了學校每週的「中心德目」,從勤學、禮節……,到有恆、和平,十八個美德分布在上下學期,教導不同年段的學生具體的「實踐規條」,例如「搭乘大眾運輸能主動讓座」(公德)、「接受別人的勸告並改正」(知恥)等等。
這樣學品德確實發揮了一定的效果,透過生活故事或名人典範,不斷的提醒和練習,每年重複實施,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事」。然而,規條難以應對各式各樣的情境,十二年國教課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的「品德教育」雖然仍強調各項品德的核心價值,但更在意透過探究議題、批判反思、理性論辯等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的規範性德育。
這並不是容易的事。蘇格拉底名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一個人若不花時間去檢視自己的行為、思想和價值觀,那麼這樣的人生缺乏深度與真正的價值。以本書第一章為例,「誠實」是美好的德行,但作者一口氣列了三個生活常見又殘酷的問題,包括:「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別人是怎麼說她的嗎?」「誠實就是毫無保留嗎?」以及「什麼情況下可以食言?」這些問題挑戰你對誠實的看法/作法,迫使你反思「我該怎麼做」、「為什麼我應該這樣做」,並面對「自己的行為」與「信奉的價值」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與衝撞。你很難只靠著高舉誠實大旗就能應對這些生活難題,但若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做出你好我也心安的決定,在這件事上,我們的人生便有了深刻意義。
從教條規範到鼓勵思辨,從正確答案到多元價值,對許多大人來說是不簡單的。一方面,包括我在內的大人從傳統文化中成長,並不習慣「眾說紛紜」;另一方面,課堂有教學進度、有團體管理,一個問題需要「落落長」的討論也太費時。此外還有一個潛在、說不出口的壓力:因為解決人生難題重視多角度、多觀點的權衡拿捏,討論過程會不會演變為「逞口舌之能」、「狡辯硬拗」的情況呢?萬一遇到這種場面,師長該如何處理呢?這些擔憂是有道理的,本書在前面就提出了五個「人生準則」作為指引,包括「不要傷害人」、「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以及「要愛人」。這些準則有如燈塔,引導我們做出對的決定,雖然當今品德教育已不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但不代表什麼都對——如果你的決定違反人生準則的話!
本書以問答形式呈現日常情境中三十三個道德難題,這些問題直接觸及青少年(也包括大人們)可能面臨的實際情境,作者示範如何運用五個人生準則思考,做出讓事情更好的決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案例設計教學,鼓勵學生討論分享,說不定在符合五個準則的前提下,有更好、更有創意的解決之道。
雖然討論品德、道德似乎令人肅然起敬(枯燥乏味),但本書以幽默風趣的筆觸,將嚴肅的議題轉化為輕鬆易懂的素材,不僅啟發學生思考「什麼是對的」,還幫助他們找到如何行動的具體方法,無論是作為課堂教案,還是課外讀物,本書都能成為師生共同探索道德世界的良師益友。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從小到大,我們是怎樣學習品德、學習什麼是「對的事」?在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了學校每週的「中心德目」,從勤學、禮節……,到有恆、和平,十八個美德分布在上下學期,教導不同年段的學生具體的「實踐規條」,例如「搭乘大眾運輸能主動讓座」(公德)、「接受別人的勸告並改正」(知恥)等等。
這樣學品德確實發揮了一定的效果,透過生活故事或名人典範,不斷的提醒和練習,每年重複實施,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事」。然而,規條難以應對各式各樣的情境,十二年國教課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的「品德教育」雖然仍強調各項品德的核心價值,但更在意透過探究議題、批判反思、理性論辯等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的規範性德育。
這並不是容易的事。蘇格拉底名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一個人若不花時間去檢視自己的行為、思想和價值觀,那麼這樣的人生缺乏深度與真正的價值。以本書第一章為例,「誠實」是美好的德行,但作者一口氣列了三個生活常見又殘酷的問題,包括:「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別人是怎麼說她的嗎?」「誠實就是毫無保留嗎?」以及「什麼情況下可以食言?」這些問題挑戰你對誠實的看法/作法,迫使你反思「我該怎麼做」、「為什麼我應該這樣做」,並面對「自己的行為」與「信奉的價值」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與衝撞。你很難只靠著高舉誠實大旗就能應對這些生活難題,但若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做出你好我也心安的決定,在這件事上,我們的人生便有了深刻意義。
從教條規範到鼓勵思辨,從正確答案到多元價值,對許多大人來說是不簡單的。一方面,包括我在內的大人從傳統文化中成長,並不習慣「眾說紛紜」;另一方面,課堂有教學進度、有團體管理,一個問題需要「落落長」的討論也太費時。此外還有一個潛在、說不出口的壓力:因為解決人生難題重視多角度、多觀點的權衡拿捏,討論過程會不會演變為「逞口舌之能」、「狡辯硬拗」的情況呢?萬一遇到這種場面,師長該如何處理呢?這些擔憂是有道理的,本書在前面就提出了五個「人生準則」作為指引,包括「不要傷害人」、「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以及「要愛人」。這些準則有如燈塔,引導我們做出對的決定,雖然當今品德教育已不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但不代表什麼都對——如果你的決定違反人生準則的話!
本書以問答形式呈現日常情境中三十三個道德難題,這些問題直接觸及青少年(也包括大人們)可能面臨的實際情境,作者示範如何運用五個人生準則思考,做出讓事情更好的決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案例設計教學,鼓勵學生討論分享,說不定在符合五個準則的前提下,有更好、更有創意的解決之道。
雖然討論品德、道德似乎令人肅然起敬(枯燥乏味),但本書以幽默風趣的筆觸,將嚴肅的議題轉化為輕鬆易懂的素材,不僅啟發學生思考「什麼是對的」,還幫助他們找到如何行動的具體方法,無論是作為課堂教案,還是課外讀物,本書都能成為師生共同探索道德世界的良師益友。
試閱
序論2:道德:做對的事情的藝術
道德是一門做對的事情的學問與實踐,道德為我們解答人生中兩個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問題:
一、我該怎麼做?
二、為什麼我應該這樣做?
道德(Ethics)與倫理(Morality)常常被當作兩個不同的觀念,事實上,這兩個字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羅馬的學者與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創造出Moralis這個字(也就是Morality的字根),用來翻譯希臘文Ethikos(Ethics這個字的來源)。這兩個字—道德和倫理—都是指做對的事情,是互通的。
道德的中心旨意很簡單:對於我們所說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考慮到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如何影響到別人。但是,如果把道德解釋成只是關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這是錯的,畢竟你的權益和你的人生也很重要。道德是在幫助他人和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太在乎他人只會把自己搾乾,太在乎自己,對,就叫做自私。著名的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曾寫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跟人之間互相幫助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要盡可能成為最好的人。
你想得到的組織與團體幾乎都會有道德規範,也就是一串的規則跟準則,用來規範什麼是適當的行為。醫生、律師、老師和記者這幾種工作都有各自的道德規範,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以及為什麼。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看各行各業的道德規範,你會發現一些顯著的共通點:「說實話」、「說話算話」、「不能洩密」。
但是,不管是新聞上看到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這些最經典的道德規範並不是很管用,有太多人都是根據下面的規則在做事:
一、說話算話,如果有賞的話。
二、說實話,如果說謊沒有比較簡單。
三、不傷害別人,但是如果損人可以利己就沒關係。
四、能坐著就不要站著。
五、沒事不要找事做。
六、不爽就要發洩出來。
七、不要道歉、不要流露出同情心,也不要原諒別人,這些都是弱者的表現。
八、不要洩密,但是如果可以獲得好處就沒關係。
九、用金錢或靠關係來達到目的或逃避處罰。
十、面對任何情況都要問自己「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
如果大家都遵守這些規則,我們之中很少人可以平安活到老。想想看:如果任由霸凌在學校為所欲為,你和你的朋友將生活在恐懼當中,每天都害怕被打;如果你的父母可以隨便說謊,你將無法信任他們,無法相信他們說的任何事情;如果老師不是依照你上課的表現來打分數,而是根據你送的禮物,那收買老師就可以獲得高分了。短期間之內,有些人可能可以靠這些不當的手段獲得好處,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是輸家。
道德不只是對的事,還是唯一可以讓我們過得好的方法。
序論3:五個人生準則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選擇,有些還真的很難抉擇。朋友告訴你要這樣做,父母和老師又要你那樣做,真是左右為難。每個人都是出於好意,但是你要如何判斷怎樣做才對?
有沒有一本祕笈可以告訴你所有難題的解答?當然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可能有千萬種,如果真有這種祕笈,大概是一本比天還高的天書。既然沒辦法背下所有的解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套道德準則,做為解決各種難題的根據。
準則基本上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道德準則可以幫助你判斷怎麼做才對,這些準則就像人生的導師,所以我叫他們「人生準則」:
一、不要傷害人
二、讓事情更好
三、尊重別人
四、要公平
五、要愛人
很耳熟吧,你的父母跟老師應該早就跟你講過這些了,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做禮拜時應該都會聽過,慈善機構也都不斷在宣揚這些準則。這五個人生準則很簡單,而且你早就知道了,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忘記或忽略這些重要的準則,而去在意那些並不那麼重要的事。
為什麼在生活中實踐這些準則那麼難呢?我們常常被害怕、憤怒或其他負面的情緒給左右,而沒有辦法真正做自己。例如,你一定知道「不要傷害人」,但是,如果同學讓你難堪,你是不是也很想讓他難看?
有時候情緒的確會影響到行為,但是被情緒主宰並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判斷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這時候人生準則就派上用場了。
人生準則是我們的人生基礎
這五個人生準則—避免造成傷害、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對的決定。就像房子需要好的地基才能穩固一樣,你也需要堅強的基礎才能成為很棒的人。
你的基礎來自於這些準則,引導你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過你的人生,說得更簡單一點,你的所做所為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遇到難題的時候,當你在想怎麼做才對,而且真正採取行動時,有哪些事情讓你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大概是這些吧:
•太生氣了,頭腦一片混亂無法思考。
•如果做了你應該做的事,有人會因此不高興。
•問了很多人,每個人給的建議都不同。
•規則訂的(或沒有訂的)跟你認為是對的不一樣。
•不了解問題的全貌,沒辦法做決定。
•資訊太多了,很難決定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這些都可能會妨礙你做出好的決定,並且真的去做。其實,這些都可以克服,人生準則可以引導你解決各種難題;這些準則可以成為你做出正確決定的利器,幫助你成為你心目中最棒的人。
人生準則一:不要傷害人
最基本的人生準則就是「不要傷害人」,也就是說,我們至少必須做到不
傷害任何人。
「不要傷害人」在醫療界是很普遍的準則,醫生必須信守「不能傷害身體」的準則。生病或需要檢查時,我們會去看醫生(包括護理師、牙醫、藥劑士等各種醫療人員),希望他們治好病痛,讓身體更健康,但絕對不會希望看醫生後反而變得更糟。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做到「不要傷害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傷害別人,而且不需要受到懲罰,世界將會陷入一片混亂。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想到精神上的傷害也是一種傷害。有句俚語說「棍棒可以打斷我的身體,人言卻無法傷害我的自尊」。對於你來說可能是這樣,但是我們不能假設大家都跟你一樣,人言可以讓人痛苦、造成傷害,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疤,跟肉體上的傷害一樣。所以,不去做或是不去說會傷害人的話,就是做到「不要傷害人」。
這個準則同時也適用在自己身上。傷害自己跟傷害別人都是不對的,當你沒有好好對待自己,就是傷害自己,而你當然值得得到更好的對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不傷害人就是避免做出或說出可能會傷害人的事,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必須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避免別人受到傷害。例如,看到朋友快要踩到地上的碎玻璃,你會很自然地要他小心別踩到。你的朋友沒有看到可能的危險,而你看到了,你的反應就是避免朋友受到傷害。
在某些情況下,傷害無法避免,這時候我們要盡可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在你決定要跟男友或女友分手時,把你不喜歡他的原因一件件講出來,甚至是他無法改變的部份,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比較好的做法是,只提到足以讓對方了解你希望結束這段感情的程度就夠了。
Q21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我跟安迪是多年的好友,但是,最近我們吵了一架,我不曉得該怎麼辦。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這在我們之間從來不是問題,直到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們聊到哪一個漫畫英雄可以打敗其他所有的角色,我分析完每個英雄的特色後,告訴安迪我覺得誰會贏,但是安迪則認為是另外一個才對,就在我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安迪引用了一段宗教上的說法來支持他的看法。我笑他竟然笨到把宗教牽扯進來,他很生氣地說,如果我真的這樣認為的話,那我們就當不成朋友了。什麼? 我告訴他我並不是說他的宗教信仰笨,而是他一開始根本就不應該把宗教扯進來。現在他都不跟我講話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不想失去他這個朋友,但是他實在是太敏感了,也許我們的確無法再當朋友了,我該怎麼做呢?
你會怎麼做?
‧安迪應該要放輕鬆一點,不然就稱不上是好朋友。
‧安迪有權覺得被侮辱了,他的朋友應該要慎重地跟他道歉。
‧安迪不應該生氣,但是他的朋友提到他的宗教信仰時應該要更小心。
A21
如果安迪說了什麼你很不以為然的事,你說出你的不高興之後,安迪只是一笑置之,你不覺得跟針鋒相對比較起來,對你所說的話置之不理更糟糕嗎?如果你也覺得是的話,那就比較好解釋了。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也因此違反了人生準則三「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信仰,特別是如果這對那個人很重要,即使是朋友—特別是朋友—也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如果朋友因為你做了什麼事而覺得受到傷害,你就應該要認真看待這件事,並且道歉。
道歉時:
•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負起責任。
•先跟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那是最重要的。
•要發自內心,不真誠的道歉跟沒道歉一樣。
•「對不起」不應該只是用說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想出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要記得,真心的道歉是代表你的人格是好的,而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每個人都可以怪別人或否認自己犯錯,甚至說謊掩蓋事實,只有嚴以律己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道歉並不容易,但是道歉之後你會覺得好過一點,而且可以挽救你們的友
誼,最重要的是,你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這是最大的收穫。
道德是一門做對的事情的學問與實踐,道德為我們解答人生中兩個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問題:
一、我該怎麼做?
二、為什麼我應該這樣做?
道德(Ethics)與倫理(Morality)常常被當作兩個不同的觀念,事實上,這兩個字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羅馬的學者與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創造出Moralis這個字(也就是Morality的字根),用來翻譯希臘文Ethikos(Ethics這個字的來源)。這兩個字—道德和倫理—都是指做對的事情,是互通的。
道德的中心旨意很簡單:對於我們所說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考慮到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如何影響到別人。但是,如果把道德解釋成只是關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這是錯的,畢竟你的權益和你的人生也很重要。道德是在幫助他人和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太在乎他人只會把自己搾乾,太在乎自己,對,就叫做自私。著名的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曾寫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跟人之間互相幫助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要盡可能成為最好的人。
你想得到的組織與團體幾乎都會有道德規範,也就是一串的規則跟準則,用來規範什麼是適當的行為。醫生、律師、老師和記者這幾種工作都有各自的道德規範,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以及為什麼。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看各行各業的道德規範,你會發現一些顯著的共通點:「說實話」、「說話算話」、「不能洩密」。
但是,不管是新聞上看到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這些最經典的道德規範並不是很管用,有太多人都是根據下面的規則在做事:
一、說話算話,如果有賞的話。
二、說實話,如果說謊沒有比較簡單。
三、不傷害別人,但是如果損人可以利己就沒關係。
四、能坐著就不要站著。
五、沒事不要找事做。
六、不爽就要發洩出來。
七、不要道歉、不要流露出同情心,也不要原諒別人,這些都是弱者的表現。
八、不要洩密,但是如果可以獲得好處就沒關係。
九、用金錢或靠關係來達到目的或逃避處罰。
十、面對任何情況都要問自己「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
如果大家都遵守這些規則,我們之中很少人可以平安活到老。想想看:如果任由霸凌在學校為所欲為,你和你的朋友將生活在恐懼當中,每天都害怕被打;如果你的父母可以隨便說謊,你將無法信任他們,無法相信他們說的任何事情;如果老師不是依照你上課的表現來打分數,而是根據你送的禮物,那收買老師就可以獲得高分了。短期間之內,有些人可能可以靠這些不當的手段獲得好處,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是輸家。
道德不只是對的事,還是唯一可以讓我們過得好的方法。
序論3:五個人生準則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選擇,有些還真的很難抉擇。朋友告訴你要這樣做,父母和老師又要你那樣做,真是左右為難。每個人都是出於好意,但是你要如何判斷怎樣做才對?
有沒有一本祕笈可以告訴你所有難題的解答?當然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可能有千萬種,如果真有這種祕笈,大概是一本比天還高的天書。既然沒辦法背下所有的解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套道德準則,做為解決各種難題的根據。
準則基本上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道德準則可以幫助你判斷怎麼做才對,這些準則就像人生的導師,所以我叫他們「人生準則」:
一、不要傷害人
二、讓事情更好
三、尊重別人
四、要公平
五、要愛人
很耳熟吧,你的父母跟老師應該早就跟你講過這些了,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做禮拜時應該都會聽過,慈善機構也都不斷在宣揚這些準則。這五個人生準則很簡單,而且你早就知道了,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忘記或忽略這些重要的準則,而去在意那些並不那麼重要的事。
為什麼在生活中實踐這些準則那麼難呢?我們常常被害怕、憤怒或其他負面的情緒給左右,而沒有辦法真正做自己。例如,你一定知道「不要傷害人」,但是,如果同學讓你難堪,你是不是也很想讓他難看?
有時候情緒的確會影響到行為,但是被情緒主宰並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判斷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這時候人生準則就派上用場了。
人生準則是我們的人生基礎
這五個人生準則—避免造成傷害、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對的決定。就像房子需要好的地基才能穩固一樣,你也需要堅強的基礎才能成為很棒的人。
你的基礎來自於這些準則,引導你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過你的人生,說得更簡單一點,你的所做所為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遇到難題的時候,當你在想怎麼做才對,而且真正採取行動時,有哪些事情讓你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大概是這些吧:
•太生氣了,頭腦一片混亂無法思考。
•如果做了你應該做的事,有人會因此不高興。
•問了很多人,每個人給的建議都不同。
•規則訂的(或沒有訂的)跟你認為是對的不一樣。
•不了解問題的全貌,沒辦法做決定。
•資訊太多了,很難決定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這些都可能會妨礙你做出好的決定,並且真的去做。其實,這些都可以克服,人生準則可以引導你解決各種難題;這些準則可以成為你做出正確決定的利器,幫助你成為你心目中最棒的人。
人生準則一:不要傷害人
最基本的人生準則就是「不要傷害人」,也就是說,我們至少必須做到不
傷害任何人。
「不要傷害人」在醫療界是很普遍的準則,醫生必須信守「不能傷害身體」的準則。生病或需要檢查時,我們會去看醫生(包括護理師、牙醫、藥劑士等各種醫療人員),希望他們治好病痛,讓身體更健康,但絕對不會希望看醫生後反而變得更糟。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做到「不要傷害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傷害別人,而且不需要受到懲罰,世界將會陷入一片混亂。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想到精神上的傷害也是一種傷害。有句俚語說「棍棒可以打斷我的身體,人言卻無法傷害我的自尊」。對於你來說可能是這樣,但是我們不能假設大家都跟你一樣,人言可以讓人痛苦、造成傷害,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疤,跟肉體上的傷害一樣。所以,不去做或是不去說會傷害人的話,就是做到「不要傷害人」。
這個準則同時也適用在自己身上。傷害自己跟傷害別人都是不對的,當你沒有好好對待自己,就是傷害自己,而你當然值得得到更好的對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不傷害人就是避免做出或說出可能會傷害人的事,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必須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避免別人受到傷害。例如,看到朋友快要踩到地上的碎玻璃,你會很自然地要他小心別踩到。你的朋友沒有看到可能的危險,而你看到了,你的反應就是避免朋友受到傷害。
在某些情況下,傷害無法避免,這時候我們要盡可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在你決定要跟男友或女友分手時,把你不喜歡他的原因一件件講出來,甚至是他無法改變的部份,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比較好的做法是,只提到足以讓對方了解你希望結束這段感情的程度就夠了。
Q21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我跟安迪是多年的好友,但是,最近我們吵了一架,我不曉得該怎麼辦。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這在我們之間從來不是問題,直到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們聊到哪一個漫畫英雄可以打敗其他所有的角色,我分析完每個英雄的特色後,告訴安迪我覺得誰會贏,但是安迪則認為是另外一個才對,就在我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安迪引用了一段宗教上的說法來支持他的看法。我笑他竟然笨到把宗教牽扯進來,他很生氣地說,如果我真的這樣認為的話,那我們就當不成朋友了。什麼? 我告訴他我並不是說他的宗教信仰笨,而是他一開始根本就不應該把宗教扯進來。現在他都不跟我講話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不想失去他這個朋友,但是他實在是太敏感了,也許我們的確無法再當朋友了,我該怎麼做呢?
你會怎麼做?
‧安迪應該要放輕鬆一點,不然就稱不上是好朋友。
‧安迪有權覺得被侮辱了,他的朋友應該要慎重地跟他道歉。
‧安迪不應該生氣,但是他的朋友提到他的宗教信仰時應該要更小心。
A21
如果安迪說了什麼你很不以為然的事,你說出你的不高興之後,安迪只是一笑置之,你不覺得跟針鋒相對比較起來,對你所說的話置之不理更糟糕嗎?如果你也覺得是的話,那就比較好解釋了。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也因此違反了人生準則三「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信仰,特別是如果這對那個人很重要,即使是朋友—特別是朋友—也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如果朋友因為你做了什麼事而覺得受到傷害,你就應該要認真看待這件事,並且道歉。
道歉時:
•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負起責任。
•先跟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那是最重要的。
•要發自內心,不真誠的道歉跟沒道歉一樣。
•「對不起」不應該只是用說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想出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要記得,真心的道歉是代表你的人格是好的,而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每個人都可以怪別人或否認自己犯錯,甚至說謊掩蓋事實,只有嚴以律己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道歉並不容易,但是道歉之後你會覺得好過一點,而且可以挽救你們的友
誼,最重要的是,你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這是最大的收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