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深入榮格分析×人格發展×脈輪能量,療癒情緒障礙、童年依附和自我認同的創傷
Eastern Body- Western Min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童年依附、界限建立、自我認同,
到情緒創傷、溝通壓抑、關係依戀、靈性疏離,
每一道生命的裂縫,
都能在脈輪中找到修復和重生的方向!
★風行全球逾20年!將脈輪對應發展階段、心理原型、人格結構與創傷經驗,深度的跨領域融合
★心理師、瑜伽師、能量工作者、身體工作者,以及想自我覺察和療癒者必讀
身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脈輪與身心整合權威之一,同時擁有臨床心理碩士學位的治療師,艾諾蒂.朱迪斯博士將東方的脈輪智慧與西方的發展心理學、依附理論、榮格分析、自體心理學縝密整合,搭配真實案例和臨床觀察,一層一層剖析7大脈輪如何對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心理主題,了解什麼樣的遭遇、教育、創傷和習性會導致脈輪能量過度與不足,帶來哪些各種不同的防衛型態,更提供我們身心練習與自我修復的指引與建議。
◎第一脈輪(海底輪):「我是否安全地活著?」「這個世界能不能信任?」
.對應「存在的權利」、「身體身分」→若有分娩創傷、遺棄、身體忽視、身體創傷、繼承父母的生存恐懼等等未處理的創傷經驗,可能導致慢性匱乏或過度防衛──干擾海底輪的惡魔是「恐懼」。
.能量不足→體重偏輕;無法安住;紀律性差;易有財務困難;恐懼、焦慮、不安;界限不清……
.能量過多→肥胖、暴飲暴食;囤積症、物質執著、貪婪;遲頓、懶惰、怕改變;僵化的界限……
.療癒:與身體重新連結→「畫」出對身體的感覺、跟身體各部位對話、鍛練雙腳打開能量、「站著」進行心理工作、接地扎根練習、其他如有氧、重訓、跳舞、按摩、哈達瑜伽也有幫助……
◎第二脈輪(臍輪):「我可以感受與親近嗎?」
.對應「感受的權利」、「情感身分」→性虐待、情感虐待、否定感受、過度使用幼兒圍欄、信仰太嚴格等等情況,可能導致討好他人、壓抑情緒或對親密感到矛盾──干擾臍輪的惡魔是「罪惡感」。
.能量不足→身體和態度的僵化;性冷感;社交能力差;拒絕享樂;界限過多;缺乏欲望和熱情……
.能量過多→性成癮;享樂成癮;歇斯底里、躁鬱傾向;過於敏感;強迫型依戀;誘惑性操縱……
.療癒:鼓勵過多或不足的能量狀況向中心移動→運動療法解凍「僵住反應」、處理罪惡感、引導情緒能量到適當的活動中(例如憤怒時清理房子、悲傷時寫詩)、培養包容性……
◎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輪):「我可以有力量地成為我自己嗎?」
.對應「行動的權利」、「自我身分」→羞辱、威權主義、孩子承擔父母責任、動盪的局勢等等,可能會導致自我認同混淆、過度自我要求或過度控制──干擾太陽神經叢輪的惡魔是「羞恥感」。
.能量不足→精力低落;意志薄弱、低自尊;冷漠;消化能力差;尋求刺激物;受害者心態……
.能量過多→控制狂、權力慾強;固執;A型人格;好競爭;傲慢;脾氣暴躁;對鎮靜劑依賴……
.療癒:管理體內能量並適當向外表達→飲食調整;有氧運動、武術、仰臥起坐;能量過多者要紓壓放鬆,能量不足者要培養冒險精神;放棄對安全感的執著;處理憤怒和羞恥感……
◎第四脈輪(心輪):「我能真心去愛與被愛嗎?」
.對應「愛與被愛的權利」、「社會身分」→失去、長期受批評、未被承認的悲傷、離婚、親人過世、有條件的愛等等,可能讓人在關係中無法真正敞開心胸──干擾心輪的惡魔是「悲傷」。
.能量不足→冷漠、反社會;挑剔、批判;自戀;缺乏同理心;孤獨;害怕人際或親密關係……
.能量過多→相互依賴;界限不清;要求高;黏人;妒嫉;過度付出或自我犧牲……
.療癒:愛是療癒的精髓→呼吸練習讓被壓抑的感受開始流動;手臂運動;書寫日記;悲傷情緒的釋放;列出「內在家庭」練習自我接納(例如內在小孩、內在批評者、內在父母……);整合內在男性與內在女性;練習寬恕……
◎第五脈輪(喉輪):「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相嗎?」「我有創造的自由嗎?」
.對應「說話與聽見真相的權利」、「創造性身分」→言語虐待、過度批評、保密威脅、父母獨裁等,可能導致只說他人想聽的話,或以說話為防衛機制──干擾喉輪的惡魔是「謊言」。
.能量不足→害怕說話;聲音小而虛弱;難以用言語表達情感;內向;音痴;節奏感差……
.能量過多→喋喋不休;難以傾聽他人說話;理解力差;愛說閒話;打斷別人說話……
.療癒:從紓緩身體的緊張開始→閉眼自然振動身體、減少環境的聲音干擾;在安靜處練習聆聽(呼吸聲、心跳節奏、耳中血液的脈動、鳥鳴風聲……);音調發聲、唱誦或念咒;書寫溝通;音樂……
◎第六脈輪(眉心輪):「我能否看清自己的內在真實?」「我應該相信直覺嗎?」
.對應「看見的權利」、「原型身分」→所看到的和被告知的不同、對直覺的否定、生活在戰區或暴力等可怕環境,可能導致過度思考或缺乏內在導引──干擾眉心輪的惡魔是「幻想」。
.能量不足→麻木不仁;視力不佳;記憶力差;缺乏想像力;習慣性否認;只認定「一種正確」……
.能量過多→幻覺、妄想;強迫症;注意力難以集中;惡夢……
.療癒:最強而有力的起點是「夢境工作」→創造視覺藝術(畫脈輪、拼貼藝術、繪製曼陀羅);視覺化觀想;夢境工作;催眠;曬太陽(沐浴在「全光譜」的陽光下)……
◎第七脈輪(頂輪):「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對應「知曉的權利」、「宇宙身分」→靈性虐待、阻礙好奇心的教育、被強迫的宗教信仰、對個人信念的否定等等,會扭曲認知結構、信念體系,難以獨立思考──干擾頂輪的惡魔是「執著」。
.能量不足→靈性疏離;學習困難;僵化的信念;冷漠無情;物質主義……
.能量過多→過度理性化;靈性成隱;與身體解離、身體失調……
.療癒:能量不足需重建與靈性的連結,能量過多需重建與身體和情感的連結→冥想;正念「發現內在見證者」;書寫練習「不執著」;檢視信念;將宗教價值落實於生活經驗,如社會服務、瑜伽、供奉、合唱……
在你身體的深處,存在七道能量光流。它們訴說著你如何被愛、如何受傷、如何渴望成長,當它們受阻,生命會陷入停滯與疼痛;當它們被重新流動,愛、力量、創造力與靈性便會再次盈滿。
朱迪斯博士以嚴謹的眼光,將每一個脈輪視為特定心理發展階段的象徵表徵,並結合潛意識、防衛機轉與文化影響,建構出一套既貼近心理動力學、又能觸及靈性轉化的療癒模型,像一面鏡子那般,映照出我們過往的傷、現在的模式和未來的整合之路,帶你遇見完整而真實的自己。
在你身體深處,有著七個能量中心,
它們是生命的基石、情感的河流、自信的火焰,
是愛的綠洲、真實的聲音、洞察的眼睛,
以及和宇宙合一的頂點!
到情緒創傷、溝通壓抑、關係依戀、靈性疏離,
每一道生命的裂縫,
都能在脈輪中找到修復和重生的方向!
★風行全球逾20年!將脈輪對應發展階段、心理原型、人格結構與創傷經驗,深度的跨領域融合
★心理師、瑜伽師、能量工作者、身體工作者,以及想自我覺察和療癒者必讀
身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脈輪與身心整合權威之一,同時擁有臨床心理碩士學位的治療師,艾諾蒂.朱迪斯博士將東方的脈輪智慧與西方的發展心理學、依附理論、榮格分析、自體心理學縝密整合,搭配真實案例和臨床觀察,一層一層剖析7大脈輪如何對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心理主題,了解什麼樣的遭遇、教育、創傷和習性會導致脈輪能量過度與不足,帶來哪些各種不同的防衛型態,更提供我們身心練習與自我修復的指引與建議。
◎第一脈輪(海底輪):「我是否安全地活著?」「這個世界能不能信任?」
.對應「存在的權利」、「身體身分」→若有分娩創傷、遺棄、身體忽視、身體創傷、繼承父母的生存恐懼等等未處理的創傷經驗,可能導致慢性匱乏或過度防衛──干擾海底輪的惡魔是「恐懼」。
.能量不足→體重偏輕;無法安住;紀律性差;易有財務困難;恐懼、焦慮、不安;界限不清……
.能量過多→肥胖、暴飲暴食;囤積症、物質執著、貪婪;遲頓、懶惰、怕改變;僵化的界限……
.療癒:與身體重新連結→「畫」出對身體的感覺、跟身體各部位對話、鍛練雙腳打開能量、「站著」進行心理工作、接地扎根練習、其他如有氧、重訓、跳舞、按摩、哈達瑜伽也有幫助……
◎第二脈輪(臍輪):「我可以感受與親近嗎?」
.對應「感受的權利」、「情感身分」→性虐待、情感虐待、否定感受、過度使用幼兒圍欄、信仰太嚴格等等情況,可能導致討好他人、壓抑情緒或對親密感到矛盾──干擾臍輪的惡魔是「罪惡感」。
.能量不足→身體和態度的僵化;性冷感;社交能力差;拒絕享樂;界限過多;缺乏欲望和熱情……
.能量過多→性成癮;享樂成癮;歇斯底里、躁鬱傾向;過於敏感;強迫型依戀;誘惑性操縱……
.療癒:鼓勵過多或不足的能量狀況向中心移動→運動療法解凍「僵住反應」、處理罪惡感、引導情緒能量到適當的活動中(例如憤怒時清理房子、悲傷時寫詩)、培養包容性……
◎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輪):「我可以有力量地成為我自己嗎?」
.對應「行動的權利」、「自我身分」→羞辱、威權主義、孩子承擔父母責任、動盪的局勢等等,可能會導致自我認同混淆、過度自我要求或過度控制──干擾太陽神經叢輪的惡魔是「羞恥感」。
.能量不足→精力低落;意志薄弱、低自尊;冷漠;消化能力差;尋求刺激物;受害者心態……
.能量過多→控制狂、權力慾強;固執;A型人格;好競爭;傲慢;脾氣暴躁;對鎮靜劑依賴……
.療癒:管理體內能量並適當向外表達→飲食調整;有氧運動、武術、仰臥起坐;能量過多者要紓壓放鬆,能量不足者要培養冒險精神;放棄對安全感的執著;處理憤怒和羞恥感……
◎第四脈輪(心輪):「我能真心去愛與被愛嗎?」
.對應「愛與被愛的權利」、「社會身分」→失去、長期受批評、未被承認的悲傷、離婚、親人過世、有條件的愛等等,可能讓人在關係中無法真正敞開心胸──干擾心輪的惡魔是「悲傷」。
.能量不足→冷漠、反社會;挑剔、批判;自戀;缺乏同理心;孤獨;害怕人際或親密關係……
.能量過多→相互依賴;界限不清;要求高;黏人;妒嫉;過度付出或自我犧牲……
.療癒:愛是療癒的精髓→呼吸練習讓被壓抑的感受開始流動;手臂運動;書寫日記;悲傷情緒的釋放;列出「內在家庭」練習自我接納(例如內在小孩、內在批評者、內在父母……);整合內在男性與內在女性;練習寬恕……
◎第五脈輪(喉輪):「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相嗎?」「我有創造的自由嗎?」
.對應「說話與聽見真相的權利」、「創造性身分」→言語虐待、過度批評、保密威脅、父母獨裁等,可能導致只說他人想聽的話,或以說話為防衛機制──干擾喉輪的惡魔是「謊言」。
.能量不足→害怕說話;聲音小而虛弱;難以用言語表達情感;內向;音痴;節奏感差……
.能量過多→喋喋不休;難以傾聽他人說話;理解力差;愛說閒話;打斷別人說話……
.療癒:從紓緩身體的緊張開始→閉眼自然振動身體、減少環境的聲音干擾;在安靜處練習聆聽(呼吸聲、心跳節奏、耳中血液的脈動、鳥鳴風聲……);音調發聲、唱誦或念咒;書寫溝通;音樂……
◎第六脈輪(眉心輪):「我能否看清自己的內在真實?」「我應該相信直覺嗎?」
.對應「看見的權利」、「原型身分」→所看到的和被告知的不同、對直覺的否定、生活在戰區或暴力等可怕環境,可能導致過度思考或缺乏內在導引──干擾眉心輪的惡魔是「幻想」。
.能量不足→麻木不仁;視力不佳;記憶力差;缺乏想像力;習慣性否認;只認定「一種正確」……
.能量過多→幻覺、妄想;強迫症;注意力難以集中;惡夢……
.療癒:最強而有力的起點是「夢境工作」→創造視覺藝術(畫脈輪、拼貼藝術、繪製曼陀羅);視覺化觀想;夢境工作;催眠;曬太陽(沐浴在「全光譜」的陽光下)……
◎第七脈輪(頂輪):「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對應「知曉的權利」、「宇宙身分」→靈性虐待、阻礙好奇心的教育、被強迫的宗教信仰、對個人信念的否定等等,會扭曲認知結構、信念體系,難以獨立思考──干擾頂輪的惡魔是「執著」。
.能量不足→靈性疏離;學習困難;僵化的信念;冷漠無情;物質主義……
.能量過多→過度理性化;靈性成隱;與身體解離、身體失調……
.療癒:能量不足需重建與靈性的連結,能量過多需重建與身體和情感的連結→冥想;正念「發現內在見證者」;書寫練習「不執著」;檢視信念;將宗教價值落實於生活經驗,如社會服務、瑜伽、供奉、合唱……
在你身體的深處,存在七道能量光流。它們訴說著你如何被愛、如何受傷、如何渴望成長,當它們受阻,生命會陷入停滯與疼痛;當它們被重新流動,愛、力量、創造力與靈性便會再次盈滿。
朱迪斯博士以嚴謹的眼光,將每一個脈輪視為特定心理發展階段的象徵表徵,並結合潛意識、防衛機轉與文化影響,建構出一套既貼近心理動力學、又能觸及靈性轉化的療癒模型,像一面鏡子那般,映照出我們過往的傷、現在的模式和未來的整合之路,帶你遇見完整而真實的自己。
在你身體深處,有著七個能量中心,
它們是生命的基石、情感的河流、自信的火焰,
是愛的綠洲、真實的聲音、洞察的眼睛,
以及和宇宙合一的頂點!
名人推薦
具名推薦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
各界迴響
此書將抽象的脈輪概念與現代心理學融會貫通,讓大家能從一個更立體的角度去理解習氣、舊傷口的形成,以及身心的運作模式。書中提供各種療癒的方式能協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自在。本書絕對是每位瑜伽及靈性練習者必讀的秘笈!
──Janet Lau,資深正念瑜伽及靈性導師、作家
在瑜伽的練習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體位法之外,近年大家對能量層面也越來越重視。脈輪就是其一。對於想更進一步了解脈輪的讀者來說,本書是很完整的入門。
──Ken,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這本書讓我重新以心理學角度認識脈輪。作為中西醫雙主修、深耕於身心靈療癒的醫師,我特別珍惜它將心理學與脈輪智慧結合的方式,既理性又詩意。它讓我看見身心靈如何交織,也提供我在臨床與療癒工作中新的視角與語言。
──許航甄醫師,中西醫雙主修,心蘊療癒所創辦人
這是一本詳盡介紹脈輪系統,並融合心理、自我療癒、生命歷程探究和啟發的精彩著作,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脈輪和自身的生活樣貌,探尋自我的身心復原及轉化整合之路。
──蔡士傑Janus Tsai,C-IAYT 瑜珈療癒師
國際好評
易讀、生活化,同時又經過深入研究,且具有學術價值……關於脈輪與西方心理學關係的經典著作,本書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架構,引領我們走向整合與轉化,這對人類的進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瓊恩.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博士,著有《關照身體,修復心靈》和《忙碌者的內心平靜》
這是一本有史以來最井然有序且易讀的著作,描述了至高意識在人體心靈中顯化的深層秩序……應該成為每位瑜伽老師、身體工作者、心理治療師、療癒師和靈性尋求者時常閱讀的書。
──約翰.弗蘭德(John Friend),阿努薩拉(Anusara)瑜伽創始人
本書完美融合了東方的脈輪系統和西方的榮格心理學。人類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要整合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世界觀,而艾諾蒂.朱迪斯在這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蘭納德.西萊恩(Leonard Shlain),著有《性、時間與權力》、《字母與女神》
深刻、實用且充滿慈愛……提供了具體且多元的策略,來幫助你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應對方式,以便放下那些不再適合你的人事物,並善用那些對你有益的。
──詹姆斯.法迪曼(James Fadiman)博士,著有《解放你的生活》和《哈伊的另一面》
這本書可讀性高且學術性強,它提供了健康的人類發展的全面圖景,帶領我們一步步踏向身心靈整合之旅,這是一項開創性的貢獻。
──蘇珊.坎貝爾(Susan Campbell),著有《真實》和《約會中的真相》的作者
朱迪斯不僅借鑑深奧的印度文化,更運用脈輪系統的隱喻語言穿梭在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裡。她清晰的組織力和大量圖表,使得查找與個人相關的主題變得輕而易舉。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工具,讓我們思考自己的優缺點以及適合的成長方式。
──《瑜伽雜誌》
這本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無論是靈性追尋者、個案和治療師,都會在這裡找到寶藏。
──《潘蓋亞雜誌》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
各界迴響
此書將抽象的脈輪概念與現代心理學融會貫通,讓大家能從一個更立體的角度去理解習氣、舊傷口的形成,以及身心的運作模式。書中提供各種療癒的方式能協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自在。本書絕對是每位瑜伽及靈性練習者必讀的秘笈!
──Janet Lau,資深正念瑜伽及靈性導師、作家
在瑜伽的練習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體位法之外,近年大家對能量層面也越來越重視。脈輪就是其一。對於想更進一步了解脈輪的讀者來說,本書是很完整的入門。
──Ken,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這本書讓我重新以心理學角度認識脈輪。作為中西醫雙主修、深耕於身心靈療癒的醫師,我特別珍惜它將心理學與脈輪智慧結合的方式,既理性又詩意。它讓我看見身心靈如何交織,也提供我在臨床與療癒工作中新的視角與語言。
──許航甄醫師,中西醫雙主修,心蘊療癒所創辦人
這是一本詳盡介紹脈輪系統,並融合心理、自我療癒、生命歷程探究和啟發的精彩著作,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脈輪和自身的生活樣貌,探尋自我的身心復原及轉化整合之路。
──蔡士傑Janus Tsai,C-IAYT 瑜珈療癒師
國際好評
易讀、生活化,同時又經過深入研究,且具有學術價值……關於脈輪與西方心理學關係的經典著作,本書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架構,引領我們走向整合與轉化,這對人類的進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瓊恩.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博士,著有《關照身體,修復心靈》和《忙碌者的內心平靜》
這是一本有史以來最井然有序且易讀的著作,描述了至高意識在人體心靈中顯化的深層秩序……應該成為每位瑜伽老師、身體工作者、心理治療師、療癒師和靈性尋求者時常閱讀的書。
──約翰.弗蘭德(John Friend),阿努薩拉(Anusara)瑜伽創始人
本書完美融合了東方的脈輪系統和西方的榮格心理學。人類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要整合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世界觀,而艾諾蒂.朱迪斯在這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蘭納德.西萊恩(Leonard Shlain),著有《性、時間與權力》、《字母與女神》
深刻、實用且充滿慈愛……提供了具體且多元的策略,來幫助你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應對方式,以便放下那些不再適合你的人事物,並善用那些對你有益的。
──詹姆斯.法迪曼(James Fadiman)博士,著有《解放你的生活》和《哈伊的另一面》
這本書可讀性高且學術性強,它提供了健康的人類發展的全面圖景,帶領我們一步步踏向身心靈整合之旅,這是一項開創性的貢獻。
──蘇珊.坎貝爾(Susan Campbell),著有《真實》和《約會中的真相》的作者
朱迪斯不僅借鑑深奧的印度文化,更運用脈輪系統的隱喻語言穿梭在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裡。她清晰的組織力和大量圖表,使得查找與個人相關的主題變得輕而易舉。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工具,讓我們思考自己的優缺點以及適合的成長方式。
──《瑜伽雜誌》
這本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無論是靈性追尋者、個案和治療師,都會在這裡找到寶藏。
──《潘蓋亞雜誌》
目錄
各界盛讚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導論.自我的神聖中心
探索彩虹橋
療癒之輪
人類生物電腦
性格盔甲
七項權利
七種身分
各個脈輪的惡魔
發展階段
成人的發展
第一脈輪.喚醒身體的殿堂
紅色.海底輪──與身體連結
海底輪的基本議題
聖殿的根基/生存問題/恐懼惡魔/重新找回根基/接地扎根/滋養/顯化與豐盛
海底輪的發展
一場假裝的遊戲/環境即自我
相關創傷與虐待
出生創傷/遺棄/忽視/餵養困難/灌腸/身體虐待/意外、手術、疾病/遺傳性創傷/模糊的界限/由上層脈輪主導/將身體物化/導致其他脈輪失衡
性格結構──分裂型,具有創意與高智力
能量過多與不足
海底輪的修復與療癒
畫出身體/與身體對話/肯定身體/鍛鍊雙腳/接地扎根練習/回溯技術
小結
第二脈輪.在不同的水域泅泳
橘色.臍輪──面對自己的感受
臍輪的基本議題
潛入水中/釋放,迎向流動/感覺/愉悅/情感/需求/渴望/陰影/罪惡感惡魔/性慾/平衡的第二脈輪
臍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觸覺與感官剝奪/情緒環境/糾結/性虐待/強暴/墮胎/虐待的普遍影響
性格結構──口腔型,又稱為戀人
能量過多與不足
臍輪的療癒與修復
恢復自然的療癒過程/解凍冰封,恢復自由的流動/處理罪惡感/處理情感,重新獲得感受的權利/情緒釋放的利與弊/培養包容性/性的療癒,追求愛慾
小結
第三脈輪.燒出一條通往力量的道路
黃色.太陽神經叢輪──尋回力量
太陽神經叢輪的基本議題
能量與行動/自主性/個體化/自我認同/意志/自尊/羞恥感惡魔/主動積極性/力量
太陽神經叢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權威/懲罰/被父母化的孩子/過度刺激與感官剝奪/羞辱/破碎的意志
性格結構──堅忍者
能量過多與不足
太陽神經叢輪的療癒與修復
療癒能量不足的第三脈輪/療癒能量過多的第三脈輪/療癒第三脈輪的其他策略
小結
第四脈輪.在愛中尋求平衡
綠色.心輪──停止愛的悲劇
心輪的基本議題
愛的奧秘/平衡/親密關係/進入自我反思的意識/心靈與身體/內在女性與內在男性/與他人的關係/伸手求助與接納/依附與自由/愛慾與死亡/悲傷惡魔/慈悲與同情/奉獻
心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虐待本身/自我之愛的喪失/內化的關係/扭曲的愛的概念/拒絕
性格結構──剛強型/歇斯底里型
能量過多與不足
心輪的療癒與修復
自我接納的任務/愛會隨著感受而開啟/觀察呼吸/處理悲傷/寬恕/愛不只是感覺,還需用意志和行動去創造/愛必須超越自我/愛必須保持能量的平衡
小結
第五脈輪.讓自己的能量與表達共振
藍色.喉輪──聽到自己獨特的振動頻率
喉輪的基本議題
振動的微妙世界/進入象徵性的世界/共振/乙太體/溝通/聲音/真相與謊言/創造力
喉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恐懼/罪惡感與羞恥感/秘密/謊言與混合的訊息/大聲叫喊與尖叫/「不准頂嘴!」的威權主義/忽視
性格結構──挑戰者-防衞者
能量過多與不足
喉輪的療癒與修復
振動的身體/淨化場域/深度聆聽/音調發聲/唱誦與念咒/深度聆聽的溝通/書寫溝通/音樂
小結
第六脈輪.看見我們的出路
靛藍色.眉心輪──面對幻象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眉心輪的基本議題
開啟第三眼/模式識別/幻象惡魔/原型的力量/形象符號/夢境/直覺/靈視力/超越功能/願景
眉心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羞恥感
能量過多與不足
眉心輪的療癒與修復
夢境工作/研究神話/視覺藝術/視覺化觀想/發展直覺力/靈視力/探索願景/沐浴在陽光之下/冥想
小結
第七脈輪.敞開心靈,迎向天堂的奧秘
紫色.頂輪──結合靈性與物質
頂輪的基本議題
意識/潛入意識之河/見證者/信念系統/宇宙身分/執著惡魔/更高的力量/超越性與內在性/擁抱神
頂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隱瞞資訊,否定信念/靈性虐待
能量過多與不足
頂輪的療癒與修復
冥想/正念/高我/不執著/超越低層自我/檢視我們的信念系統/教育與資訊/宗教與靈性
結論.恢復神聖性
彩虹的多層色調
整合一切
進行評估/能量分布的四種模式/運用評估/有疑慮時,就從根基開始處理
昆達里尼的覺醒
濕婆,昆達里尼-夏克提的對應力量/譚崔,在心輪的相遇/為神而建的聖殿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導論.自我的神聖中心
探索彩虹橋
療癒之輪
人類生物電腦
性格盔甲
七項權利
七種身分
各個脈輪的惡魔
發展階段
成人的發展
第一脈輪.喚醒身體的殿堂
紅色.海底輪──與身體連結
海底輪的基本議題
聖殿的根基/生存問題/恐懼惡魔/重新找回根基/接地扎根/滋養/顯化與豐盛
海底輪的發展
一場假裝的遊戲/環境即自我
相關創傷與虐待
出生創傷/遺棄/忽視/餵養困難/灌腸/身體虐待/意外、手術、疾病/遺傳性創傷/模糊的界限/由上層脈輪主導/將身體物化/導致其他脈輪失衡
性格結構──分裂型,具有創意與高智力
能量過多與不足
海底輪的修復與療癒
畫出身體/與身體對話/肯定身體/鍛鍊雙腳/接地扎根練習/回溯技術
小結
第二脈輪.在不同的水域泅泳
橘色.臍輪──面對自己的感受
臍輪的基本議題
潛入水中/釋放,迎向流動/感覺/愉悅/情感/需求/渴望/陰影/罪惡感惡魔/性慾/平衡的第二脈輪
臍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觸覺與感官剝奪/情緒環境/糾結/性虐待/強暴/墮胎/虐待的普遍影響
性格結構──口腔型,又稱為戀人
能量過多與不足
臍輪的療癒與修復
恢復自然的療癒過程/解凍冰封,恢復自由的流動/處理罪惡感/處理情感,重新獲得感受的權利/情緒釋放的利與弊/培養包容性/性的療癒,追求愛慾
小結
第三脈輪.燒出一條通往力量的道路
黃色.太陽神經叢輪──尋回力量
太陽神經叢輪的基本議題
能量與行動/自主性/個體化/自我認同/意志/自尊/羞恥感惡魔/主動積極性/力量
太陽神經叢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權威/懲罰/被父母化的孩子/過度刺激與感官剝奪/羞辱/破碎的意志
性格結構──堅忍者
能量過多與不足
太陽神經叢輪的療癒與修復
療癒能量不足的第三脈輪/療癒能量過多的第三脈輪/療癒第三脈輪的其他策略
小結
第四脈輪.在愛中尋求平衡
綠色.心輪──停止愛的悲劇
心輪的基本議題
愛的奧秘/平衡/親密關係/進入自我反思的意識/心靈與身體/內在女性與內在男性/與他人的關係/伸手求助與接納/依附與自由/愛慾與死亡/悲傷惡魔/慈悲與同情/奉獻
心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虐待本身/自我之愛的喪失/內化的關係/扭曲的愛的概念/拒絕
性格結構──剛強型/歇斯底里型
能量過多與不足
心輪的療癒與修復
自我接納的任務/愛會隨著感受而開啟/觀察呼吸/處理悲傷/寬恕/愛不只是感覺,還需用意志和行動去創造/愛必須超越自我/愛必須保持能量的平衡
小結
第五脈輪.讓自己的能量與表達共振
藍色.喉輪──聽到自己獨特的振動頻率
喉輪的基本議題
振動的微妙世界/進入象徵性的世界/共振/乙太體/溝通/聲音/真相與謊言/創造力
喉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恐懼/罪惡感與羞恥感/秘密/謊言與混合的訊息/大聲叫喊與尖叫/「不准頂嘴!」的威權主義/忽視
性格結構──挑戰者-防衞者
能量過多與不足
喉輪的療癒與修復
振動的身體/淨化場域/深度聆聽/音調發聲/唱誦與念咒/深度聆聽的溝通/書寫溝通/音樂
小結
第六脈輪.看見我們的出路
靛藍色.眉心輪──面對幻象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眉心輪的基本議題
開啟第三眼/模式識別/幻象惡魔/原型的力量/形象符號/夢境/直覺/靈視力/超越功能/願景
眉心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羞恥感
能量過多與不足
眉心輪的療癒與修復
夢境工作/研究神話/視覺藝術/視覺化觀想/發展直覺力/靈視力/探索願景/沐浴在陽光之下/冥想
小結
第七脈輪.敞開心靈,迎向天堂的奧秘
紫色.頂輪──結合靈性與物質
頂輪的基本議題
意識/潛入意識之河/見證者/信念系統/宇宙身分/執著惡魔/更高的力量/超越性與內在性/擁抱神
頂輪的發展
相關創傷與虐待
隱瞞資訊,否定信念/靈性虐待
能量過多與不足
頂輪的療癒與修復
冥想/正念/高我/不執著/超越低層自我/檢視我們的信念系統/教育與資訊/宗教與靈性
結論.恢復神聖性
彩虹的多層色調
整合一切
進行評估/能量分布的四種模式/運用評估/有疑慮時,就從根基開始處理
昆達里尼的覺醒
濕婆,昆達里尼-夏克提的對應力量/譚崔,在心輪的相遇/為神而建的聖殿
試閱
精采節錄
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快節奏並充斥複雜挑戰的生活,而且也大多披著巨大的情感創傷面紗來應對這些生活挑戰,導致迫使我們的生命力隨之妥協。我們生活在一個將這種妥協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中,為了治癒這種裂痕,許多人幾十年來一直在自我修行,進行著自我療癒、尋找人生目的的旅程,而這是一段個體化和覺醒的旅程。
脈輪系統是這段旅程的地圖。脈輪系統是一個描述宇宙的七層哲學模型,透過瑜伽的傳統與實踐傳入了西方。瑜伽的意思是「連結」,是一種旨在將個體與神性結合的修行,透過結合心理與身體的練習,來連結我們的世俗生活與靈性生活。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意識不斷擴展的各個階段。脈輪正是這些階段的體現。
脈輪能量過多與不足
個人因應壓力、負面經歷或創傷的方式,通常分為兩種:增加個人能量與注意力以對抗壓力,或減少能量與注意力以退出負面情境,這就導致脈輪能量過多或不足的應對策略產生。
你可以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身體和習慣,來判斷他們採取了哪種方式。他們的身體是否緊繃到慢性緊張的地步?他們是否過度擔憂每個細節?他們是否過度有條理?如果是這樣,他們通常是過度應對或脈輪能量過多的人。相較之下,如果他們的模式是從情境中退出,表現得模糊不清、不可靠或過於善變,身體鬆弛、鬆散或蒼白,那麼他們可能是應對不足或脈輪能量不足的。
我們也可以將這種現象視為「迴避」或「過度補償」的模式。迴避會導致脈輪能量不足,而過度補償則導致脈輪能量過多。例如,一個因不安全感而透過支配他人來補償的惡霸,有能量過多的第三脈輪;一個嚴重超重的人,可能有能量過多的第一脈輪,用體重讓自己感到被保護和穩定。能量過多的脈輪會經由過度關注問題來補償損失或損害,但這不是一種真正被療癒的方式,最終將導致脈輪功能失調。
對特定領域產生迴避的反應,源自於脈輪系統在該層次發展不足,以至於無法完全發揮其功能,因此,人們會迴避可能觸及該領域的情境。例如,早期曾經遭受身體創傷的人,可能會退出與身體的連結,並且難以因應物質世界;一個在孤立和忽視中成長的人,可能沒有學會如何建立關係,因此他們會關閉心輪並在社交上退縮。
能量過多的脈輪如交通堵塞,被過多能量阻塞,變得密集且停滯不前,無法發揮功能。能量不足的脈輪會限制能量流動,維持在緊縮、空洞且無用的狀態。
隨著生命的發展,我們可能在某些領域變得能量過多,而在其他領域卻能量不足。如果一個人的第一脈輪能量不足,那麼他的上層脈輪很可能會能量過多。如果他們過度執著於權力,那麼在人際關係上就會遇到困難。甚至,我們也有可能在同一脈輪中同時表現出能量不足與能量過多的模式。例如,一個非常情緒豐沛但性冷淡的人,同時表現出第二脈輪的能量過多與不足。
然而,能量過多和不足的脈輪有一些共同點,它們都是為了因應壓力、創傷或不愉快情況而設計的應對策略所導致的結果。它們都限制了能量在系統中的流動,阻礙了「解放之流」和「顯化之流」的完整表達。最終,它們都會導致功能失調的行為與健康問題。
能量過多的脈輪需要釋放能量,而能量不足的脈輪需要接收能量。然而,要打開一個封閉了四十年的脈輪,或者讓一個脈輪能量過多的人放手,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此外,有許多細微之處都會造成上述原則的例外情況。例如,如果一個人透過喋喋不休來釋放能量,那麼鼓勵他們講更多的話可能沒有幫助。相反地,他們需要強化一個潛在的虛弱之處,例如,接地扎根不足或情感麻木。如此一來,能量過多的脈輪就可以為能量不足的脈輪提供能量。
脈輪系統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多維性。這些失衡可以透過語言討論的方法、身體運動的物理方法、冥想的靈性方法、情感探索的情感方法、圖像的視覺方法、聲音的聽覺方法來加以改善,並透過加強我們在生活中特定領域的實際行動來實現。
七項權利
每個脈輪都反映了一項基本且不可剝奪的權利,失去這些權利會阻塞脈輪,恢復這些權利則是療癒脈輪的必要部分。
第一脈輪──存在的權利
要在第一脈輪找到穩固感,我們必須本能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權利。要是沒有存在的權利,其他權利就很難恢復。我們是否有權占用空間?我們是否有權建立個性?我們是否有權照顧自己?存在的權利是我們生存和安全的基礎。
與這個權利相伴隨的是「擁有的權利」,特別是擁有我們生存所需事物的權利。我可能已經掌握了存在的權利,但仍然難以允許自己擁有獨處的時間、快樂、金錢、財產、愛或讚美等事物。無法擁有某些事物,就像擁有一個沒有隔板的書架。如果自身的系統中沒有地方存放這些東西,也沒有有效方法來獲取它,那麼即使外界有人提供幫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持續匱乏的狀態。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權利,並且可能在往後的生活中難以獲得必需品。當我們被剝奪食物、衣物、住所、溫暖、醫療照護或健康環境時,我們的擁有權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我們可能在生命中多次質疑這個權利。
擁有權是容納、持有、保持和顯化能力的基礎,這些都是健康的第一脈輪的各個方面。
第二脈輪──感受的權利
一個對情感表達嗤之以鼻,或是將敏感視為弱點的文化,會侵犯我們基本的感受權。
「你沒有權利生氣。」
「你怎麼能那樣表達你的情緒?」
「你應該為你自己感到羞恥。」
「男孩有淚不輕彈!」
這些類型的禁令侵犯了我們的感受權。感受是我們獲取有關自身福祉的重要資訊的方式。當感受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我們會與自我失去連結,變得麻木和疏離。這項權利的延伸是「想要的權利」,因為如果我們無法感受,就很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享受健康性慾的權利,也與感受的權利密切相關。
第三脈輪──行動的權利
在一個行為模式狹隘的文化中,會透過懲罰與對盲從的強迫,來損害行動的權利。大多數人墨守成規、害怕創新、害怕自由,因此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當行動的權利受限時,意志力與自發性也隨之消失,我們的活力也隨之減弱。這並不意味第三脈輪提倡毫無意義或隨意的行為,而是強調我們需要自由去培養內在的自主權。這一權利的延伸是「自由的權利」。
第四脈輪──愛與被愛的權利
在家庭中,這項權利可能會因為父母欠缺愛和照顧孩子的能力而受損。在文化層面上,這種損害表現在對同性戀的批判態度上。愛的權利還進一步受到種族衝突、文化偏見戰爭,或任何導致群體間敵意的事物所侵害,同時也可能因自尊低落、意志破碎、無法感受或溝通而受損。第四脈輪是七脈輪系統的中心脈輪,當其他權利喪失或受損時,愛的權利也會受到損害。
第五脈輪──說話和聽見真相的權利
當我們在家庭中不被允許說實話時,這項權利就會受到損害。像是,「年輕人,別這麼跟我說話!」「我們家不討論這些話題。」這包括當我們表達時不被聆聽、隱瞞家庭秘密,以及他人對我們的不誠實對話。當父母、文化或政府對我們撒謊,便是在侵犯這項權利。學習清晰的溝通,是重拾這項權利的必要條件。
第六脈輪──看見的權利
當我們被告知自己所感知的事並不真實、當事實被故意隱瞞或否認(例如父母的酗酒問題),或者當我們的視野廣度被貶低時,這項權利就會受到損害。當孩子看到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事情或家中頻繁出現憤怒或可怕場景時,孩子們會削弱自己看見的能力。這可能會影響到雙眼視力,以及更微妙的心理感知能力。
第七脈輪──知曉的權利
這包括獲取準確資訊的權利、真相的權利、知識的權利,以及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權利。教育無疑是知識的重要部分,同樣重要的是個人的靈性權利,亦即以我們認為最適當的方式與神性連結的權利。將靈性教條強加於他人,便侵犯了第七脈輪的個人與靈性的權利。拒絕接收資訊和教育,就是在扼殺第七脈輪自然探究的渴望。
七種身分
如果我們的權利完好無損,或者我們成功地恢復它們,那麼就有很好的機會去擁抱七個脈輪的基本身分。這些身分如同一個逐層向上建構的系統,每一層都建立在更基礎的層次之上。
身分賦予我們意義。我們不斷尋求意義,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如何行動。藉由辨識雨雲,我們知道該把車窗關上;如果我們生病或心情不好,就會想要找出原因。每個脈輪都與一個特定的身分相關,這些身分會隨著我們在生活中的成熟逐漸顯現。每個身分都包含著前一階段的身分特質。擴展我們的身分感,是將意識模式從一個脈輪提升到下一個脈輪的關鍵之一。
這些身分可以被看作隱喻的衣服層次,用來掩蓋我們內在的靈魂。擁有衣服並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服裝穿搭,然而,如果我們認為衣服就是自己的真實身分,並且從不脫掉它們,那就會成為問題。
當我們沉浸於這些身分,將它們與內在的自我混淆時,就會卡在某個特定層次上,把衣服誤認為是身體本身,不願意脫掉它,而且害怕暴露內在的赤裸。另外,如果我們完全無法認同某個層次,在那裡就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穿著髒兮兮的牛仔褲去求職或是穿著正式服裝去做園藝都不合適,而如果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代表我們嚴重受限了。
脈輪身分可以是正面或負面的,可以是解放的或是限制的。它們同時是真實的也是虛假的。真實之處在於它們是實際存在的一部分;虛假之處在於它們不是我們的全部。
第一脈輪──身體身分
我們的第一個身分層次被稱為「身體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保護。在這裡,我們學習認同自己的身體:當我的身體餓了,我就是餓了;當它疼痛時,我就是疼痛了。身體掩蓋了無形的靈魂,但同時也顯露出靈魂的形狀和表達。當我們認同自己的身體時,就認同了靈魂在物質形式上的表達,以及它的物質特性,像是男性、女性、年輕、年老、胖、瘦、健康或疾病。
身體認同是處理物質世界所必需的。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無法抬起重達五十公斤的紙箱,可能會嚴重傷到自己的背部。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餓了或需要休息,長期下來可能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沒有這種身分,就意味著與身體脫離,並與物質世界脫節。
第二脈輪──情感身分
在身體的表面之下,情感在翻騰。情感就像是我們感受的外衣。當我們經歷強烈情感時,就感受到生命力,並往往與涉及的感受產生認同。甚至我們的語言也表達出這種認同:「我很生氣」或「我很害怕」;在某些語言中,則表達為「我有恐懼」或「我有憤怒」。這種身分表明訴說著「我感受,故我在」,無論我感覺到什麼,我就是什麼。有些人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認同他們的自我感。
因此,第二脈輪是我們的「情感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滿足。情感源自於我們的身體身分,並帶來了額外的維度。我們必須要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才能感受到我們的情感,並學習解讀它們所傳遞的訊息。情感身分擴展了身體的體驗,賦予其深度與質感,並將我們連結到世界的流動中。
第三脈輪──自我身分
在第三脈輪中,我們認同自己的意志、行為和行動。在這裡,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力量去選擇自己的行動及其後果。這就是所謂的自我(Ego)身分,傾向於自我定義。
這種身分表明:「我即我所為。」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或完成困難的事情時,就會對自己感到自豪;當我們犯錯或失敗時,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我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就是身分的表現。自我身分源於身體身分和情感身分,可以被視為「內在執行者」,負責執行我們的意圖。這是最常掌控著我們的身分層級,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它只是一個中層管理者。
第四脈輪──社會身分
在第四脈輪,我們創造了社會身分,也稱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為了與他人互動而創造出來的人格,它是自我所允許浮出水面的部分,有別於我們的陰暗面(陰影)。我們的社會身分可能讓我們扮演著強迫性助人者、迷人的愛人、取悅者或娛樂者等角色。在家庭中,我們可能扮演迷失的孩子、英雄、乖乖女或叛逆者的角色。最初,我們的自我概念建立於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例如,我們是受歡迎的還是被排擠的,是受人仰慕的還是被批評的,是被愛的還是被拒絕的等,主要透過我們的關係來認同自己。隨著我們逐漸成熟,這個身分轉變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服務他人的角色,或者我們如何學會給予與接受,並擁抱一個超越自我導向的世界,而這也成了我們自我接納的基礎。
社會身分以自我為基礎,但不斷超越自我中心的需求,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注與包容。當我超越自我身分,更關注他人時,我的社會身分就會顯現出來。然而,我如何向他人展現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在的自我力量。
第五脈輪──創造性身分
第五脈輪是我們創造性身分的中心,在這裡我們認同自我表達,無論是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創造的事物。起初,我們透過自己所做的承諾來認同自己的話語。我承諾了婚姻,基於這個承諾,我成為一位妻子;當我承諾寫一本書,便成為一名作家。在這個身分中,我們透過行動來兌現自己所說的話並對其負責。透過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將自己定位為藝術家、教師、企業家、政治家、母親或父親(我們也可能認同於自己的錯誤與失敗)。由於我們有能力貢獻自我,這個創造性身分便向外擴展,並回饋給更廣大的系統。
隨著這個層次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更大的可能性,從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中汲取靈感,也從英雄、聖人、詩人和畫家的感人故事中得到啟發。
當我們融入周圍世界的創造性流動時,便開始認同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對更大系統的個人貢獻的實現,在理想情況下,它會引導我們不斷擴展意識,最終超越個人自我,進入超個人自我。它的基礎是一個健康的自我、社交自信與對他人的同理心。
第六脈輪──原型身分
在第六脈輪中,我們擴展到原型身分,將個體的「我」轉化為某種超越個人的存在。我們的個人故事被視為更大故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因為母親得不到支持而經歷了不良的母性關係,就會承載著「母神降級」(即母性原型的喪失)這個更大故事的一部分。母親所缺乏的力量,正是千百年來被剝奪的女性力量,也是從母性原型中剝離的力量。而那些經歷冷漠父親的人,則承載著工業革命這段更大的歷史故事,包含了失去權力的父親被帶離家庭,以及遠離的父神原型。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主題出現在童話、神話、電影和新聞故事中,便擴大了對自我的理解。我們在更大的系統中體驗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是更大一齣戲中的參與者,乘風破浪並隨著文化潮流的起落前行。隨著我們在這個層次的成熟,將會有意識地擁抱對自己有意義的原型符號的進化。若我們發起一場保護古老森林的運動,那麼所做的不只是拯救樹木,還為了更大的原型理想做出貢獻。
第七脈輪─宇宙身分
在頂輪,我們來到最終且最大的身分:宇宙身分。當我們的意識不斷擴展,我們的身分就可能變得更宏大。當我們意識到宇宙的浩瀚規模時,就有機會超越自身狹隘且受限的世界,並認同整個宇宙。我們從認同較小的自我狀態,提升到認同所有生命、認同所有創造物都是一體的。在東方哲學中,這是真正認識自我的基礎,即認識內在神性。
脈輪層次從只著重於個體的身分(就跟我們的身體一樣獨特),逐漸朝向普世的共同性發展。在頂輪的最外層,個體性被超越,並融入到更大的神聖領域中。頂輪、冥想以及大多數靈性修持的目的,都是在突破對較小身分的依附,以達到與宇宙合為一體的覺悟。這並非在否認較小身分的真實性,只是意味著我們將這些身分視為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快節奏並充斥複雜挑戰的生活,而且也大多披著巨大的情感創傷面紗來應對這些生活挑戰,導致迫使我們的生命力隨之妥協。我們生活在一個將這種妥協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中,為了治癒這種裂痕,許多人幾十年來一直在自我修行,進行著自我療癒、尋找人生目的的旅程,而這是一段個體化和覺醒的旅程。
脈輪系統是這段旅程的地圖。脈輪系統是一個描述宇宙的七層哲學模型,透過瑜伽的傳統與實踐傳入了西方。瑜伽的意思是「連結」,是一種旨在將個體與神性結合的修行,透過結合心理與身體的練習,來連結我們的世俗生活與靈性生活。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意識不斷擴展的各個階段。脈輪正是這些階段的體現。
脈輪能量過多與不足
個人因應壓力、負面經歷或創傷的方式,通常分為兩種:增加個人能量與注意力以對抗壓力,或減少能量與注意力以退出負面情境,這就導致脈輪能量過多或不足的應對策略產生。
你可以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身體和習慣,來判斷他們採取了哪種方式。他們的身體是否緊繃到慢性緊張的地步?他們是否過度擔憂每個細節?他們是否過度有條理?如果是這樣,他們通常是過度應對或脈輪能量過多的人。相較之下,如果他們的模式是從情境中退出,表現得模糊不清、不可靠或過於善變,身體鬆弛、鬆散或蒼白,那麼他們可能是應對不足或脈輪能量不足的。
我們也可以將這種現象視為「迴避」或「過度補償」的模式。迴避會導致脈輪能量不足,而過度補償則導致脈輪能量過多。例如,一個因不安全感而透過支配他人來補償的惡霸,有能量過多的第三脈輪;一個嚴重超重的人,可能有能量過多的第一脈輪,用體重讓自己感到被保護和穩定。能量過多的脈輪會經由過度關注問題來補償損失或損害,但這不是一種真正被療癒的方式,最終將導致脈輪功能失調。
對特定領域產生迴避的反應,源自於脈輪系統在該層次發展不足,以至於無法完全發揮其功能,因此,人們會迴避可能觸及該領域的情境。例如,早期曾經遭受身體創傷的人,可能會退出與身體的連結,並且難以因應物質世界;一個在孤立和忽視中成長的人,可能沒有學會如何建立關係,因此他們會關閉心輪並在社交上退縮。
能量過多的脈輪如交通堵塞,被過多能量阻塞,變得密集且停滯不前,無法發揮功能。能量不足的脈輪會限制能量流動,維持在緊縮、空洞且無用的狀態。
隨著生命的發展,我們可能在某些領域變得能量過多,而在其他領域卻能量不足。如果一個人的第一脈輪能量不足,那麼他的上層脈輪很可能會能量過多。如果他們過度執著於權力,那麼在人際關係上就會遇到困難。甚至,我們也有可能在同一脈輪中同時表現出能量不足與能量過多的模式。例如,一個非常情緒豐沛但性冷淡的人,同時表現出第二脈輪的能量過多與不足。
然而,能量過多和不足的脈輪有一些共同點,它們都是為了因應壓力、創傷或不愉快情況而設計的應對策略所導致的結果。它們都限制了能量在系統中的流動,阻礙了「解放之流」和「顯化之流」的完整表達。最終,它們都會導致功能失調的行為與健康問題。
能量過多的脈輪需要釋放能量,而能量不足的脈輪需要接收能量。然而,要打開一個封閉了四十年的脈輪,或者讓一個脈輪能量過多的人放手,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此外,有許多細微之處都會造成上述原則的例外情況。例如,如果一個人透過喋喋不休來釋放能量,那麼鼓勵他們講更多的話可能沒有幫助。相反地,他們需要強化一個潛在的虛弱之處,例如,接地扎根不足或情感麻木。如此一來,能量過多的脈輪就可以為能量不足的脈輪提供能量。
脈輪系統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多維性。這些失衡可以透過語言討論的方法、身體運動的物理方法、冥想的靈性方法、情感探索的情感方法、圖像的視覺方法、聲音的聽覺方法來加以改善,並透過加強我們在生活中特定領域的實際行動來實現。
七項權利
每個脈輪都反映了一項基本且不可剝奪的權利,失去這些權利會阻塞脈輪,恢復這些權利則是療癒脈輪的必要部分。
第一脈輪──存在的權利
要在第一脈輪找到穩固感,我們必須本能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權利。要是沒有存在的權利,其他權利就很難恢復。我們是否有權占用空間?我們是否有權建立個性?我們是否有權照顧自己?存在的權利是我們生存和安全的基礎。
與這個權利相伴隨的是「擁有的權利」,特別是擁有我們生存所需事物的權利。我可能已經掌握了存在的權利,但仍然難以允許自己擁有獨處的時間、快樂、金錢、財產、愛或讚美等事物。無法擁有某些事物,就像擁有一個沒有隔板的書架。如果自身的系統中沒有地方存放這些東西,也沒有有效方法來獲取它,那麼即使外界有人提供幫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持續匱乏的狀態。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權利,並且可能在往後的生活中難以獲得必需品。當我們被剝奪食物、衣物、住所、溫暖、醫療照護或健康環境時,我們的擁有權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我們可能在生命中多次質疑這個權利。
擁有權是容納、持有、保持和顯化能力的基礎,這些都是健康的第一脈輪的各個方面。
第二脈輪──感受的權利
一個對情感表達嗤之以鼻,或是將敏感視為弱點的文化,會侵犯我們基本的感受權。
「你沒有權利生氣。」
「你怎麼能那樣表達你的情緒?」
「你應該為你自己感到羞恥。」
「男孩有淚不輕彈!」
這些類型的禁令侵犯了我們的感受權。感受是我們獲取有關自身福祉的重要資訊的方式。當感受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我們會與自我失去連結,變得麻木和疏離。這項權利的延伸是「想要的權利」,因為如果我們無法感受,就很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享受健康性慾的權利,也與感受的權利密切相關。
第三脈輪──行動的權利
在一個行為模式狹隘的文化中,會透過懲罰與對盲從的強迫,來損害行動的權利。大多數人墨守成規、害怕創新、害怕自由,因此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當行動的權利受限時,意志力與自發性也隨之消失,我們的活力也隨之減弱。這並不意味第三脈輪提倡毫無意義或隨意的行為,而是強調我們需要自由去培養內在的自主權。這一權利的延伸是「自由的權利」。
第四脈輪──愛與被愛的權利
在家庭中,這項權利可能會因為父母欠缺愛和照顧孩子的能力而受損。在文化層面上,這種損害表現在對同性戀的批判態度上。愛的權利還進一步受到種族衝突、文化偏見戰爭,或任何導致群體間敵意的事物所侵害,同時也可能因自尊低落、意志破碎、無法感受或溝通而受損。第四脈輪是七脈輪系統的中心脈輪,當其他權利喪失或受損時,愛的權利也會受到損害。
第五脈輪──說話和聽見真相的權利
當我們在家庭中不被允許說實話時,這項權利就會受到損害。像是,「年輕人,別這麼跟我說話!」「我們家不討論這些話題。」這包括當我們表達時不被聆聽、隱瞞家庭秘密,以及他人對我們的不誠實對話。當父母、文化或政府對我們撒謊,便是在侵犯這項權利。學習清晰的溝通,是重拾這項權利的必要條件。
第六脈輪──看見的權利
當我們被告知自己所感知的事並不真實、當事實被故意隱瞞或否認(例如父母的酗酒問題),或者當我們的視野廣度被貶低時,這項權利就會受到損害。當孩子看到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事情或家中頻繁出現憤怒或可怕場景時,孩子們會削弱自己看見的能力。這可能會影響到雙眼視力,以及更微妙的心理感知能力。
第七脈輪──知曉的權利
這包括獲取準確資訊的權利、真相的權利、知識的權利,以及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權利。教育無疑是知識的重要部分,同樣重要的是個人的靈性權利,亦即以我們認為最適當的方式與神性連結的權利。將靈性教條強加於他人,便侵犯了第七脈輪的個人與靈性的權利。拒絕接收資訊和教育,就是在扼殺第七脈輪自然探究的渴望。
七種身分
如果我們的權利完好無損,或者我們成功地恢復它們,那麼就有很好的機會去擁抱七個脈輪的基本身分。這些身分如同一個逐層向上建構的系統,每一層都建立在更基礎的層次之上。
身分賦予我們意義。我們不斷尋求意義,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如何行動。藉由辨識雨雲,我們知道該把車窗關上;如果我們生病或心情不好,就會想要找出原因。每個脈輪都與一個特定的身分相關,這些身分會隨著我們在生活中的成熟逐漸顯現。每個身分都包含著前一階段的身分特質。擴展我們的身分感,是將意識模式從一個脈輪提升到下一個脈輪的關鍵之一。
這些身分可以被看作隱喻的衣服層次,用來掩蓋我們內在的靈魂。擁有衣服並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服裝穿搭,然而,如果我們認為衣服就是自己的真實身分,並且從不脫掉它們,那就會成為問題。
當我們沉浸於這些身分,將它們與內在的自我混淆時,就會卡在某個特定層次上,把衣服誤認為是身體本身,不願意脫掉它,而且害怕暴露內在的赤裸。另外,如果我們完全無法認同某個層次,在那裡就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穿著髒兮兮的牛仔褲去求職或是穿著正式服裝去做園藝都不合適,而如果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代表我們嚴重受限了。
脈輪身分可以是正面或負面的,可以是解放的或是限制的。它們同時是真實的也是虛假的。真實之處在於它們是實際存在的一部分;虛假之處在於它們不是我們的全部。
第一脈輪──身體身分
我們的第一個身分層次被稱為「身體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保護。在這裡,我們學習認同自己的身體:當我的身體餓了,我就是餓了;當它疼痛時,我就是疼痛了。身體掩蓋了無形的靈魂,但同時也顯露出靈魂的形狀和表達。當我們認同自己的身體時,就認同了靈魂在物質形式上的表達,以及它的物質特性,像是男性、女性、年輕、年老、胖、瘦、健康或疾病。
身體認同是處理物質世界所必需的。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無法抬起重達五十公斤的紙箱,可能會嚴重傷到自己的背部。如果我意識不到自己餓了或需要休息,長期下來可能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沒有這種身分,就意味著與身體脫離,並與物質世界脫節。
第二脈輪──情感身分
在身體的表面之下,情感在翻騰。情感就像是我們感受的外衣。當我們經歷強烈情感時,就感受到生命力,並往往與涉及的感受產生認同。甚至我們的語言也表達出這種認同:「我很生氣」或「我很害怕」;在某些語言中,則表達為「我有恐懼」或「我有憤怒」。這種身分表明訴說著「我感受,故我在」,無論我感覺到什麼,我就是什麼。有些人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認同他們的自我感。
因此,第二脈輪是我們的「情感身分」,它的功能是自我滿足。情感源自於我們的身體身分,並帶來了額外的維度。我們必須要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才能感受到我們的情感,並學習解讀它們所傳遞的訊息。情感身分擴展了身體的體驗,賦予其深度與質感,並將我們連結到世界的流動中。
第三脈輪──自我身分
在第三脈輪中,我們認同自己的意志、行為和行動。在這裡,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力量去選擇自己的行動及其後果。這就是所謂的自我(Ego)身分,傾向於自我定義。
這種身分表明:「我即我所為。」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或完成困難的事情時,就會對自己感到自豪;當我們犯錯或失敗時,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我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就是身分的表現。自我身分源於身體身分和情感身分,可以被視為「內在執行者」,負責執行我們的意圖。這是最常掌控著我們的身分層級,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它只是一個中層管理者。
第四脈輪──社會身分
在第四脈輪,我們創造了社會身分,也稱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為了與他人互動而創造出來的人格,它是自我所允許浮出水面的部分,有別於我們的陰暗面(陰影)。我們的社會身分可能讓我們扮演著強迫性助人者、迷人的愛人、取悅者或娛樂者等角色。在家庭中,我們可能扮演迷失的孩子、英雄、乖乖女或叛逆者的角色。最初,我們的自我概念建立於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例如,我們是受歡迎的還是被排擠的,是受人仰慕的還是被批評的,是被愛的還是被拒絕的等,主要透過我們的關係來認同自己。隨著我們逐漸成熟,這個身分轉變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服務他人的角色,或者我們如何學會給予與接受,並擁抱一個超越自我導向的世界,而這也成了我們自我接納的基礎。
社會身分以自我為基礎,但不斷超越自我中心的需求,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注與包容。當我超越自我身分,更關注他人時,我的社會身分就會顯現出來。然而,我如何向他人展現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在的自我力量。
第五脈輪──創造性身分
第五脈輪是我們創造性身分的中心,在這裡我們認同自我表達,無論是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創造的事物。起初,我們透過自己所做的承諾來認同自己的話語。我承諾了婚姻,基於這個承諾,我成為一位妻子;當我承諾寫一本書,便成為一名作家。在這個身分中,我們透過行動來兌現自己所說的話並對其負責。透過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將自己定位為藝術家、教師、企業家、政治家、母親或父親(我們也可能認同於自己的錯誤與失敗)。由於我們有能力貢獻自我,這個創造性身分便向外擴展,並回饋給更廣大的系統。
隨著這個層次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更大的可能性,從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中汲取靈感,也從英雄、聖人、詩人和畫家的感人故事中得到啟發。
當我們融入周圍世界的創造性流動時,便開始認同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對更大系統的個人貢獻的實現,在理想情況下,它會引導我們不斷擴展意識,最終超越個人自我,進入超個人自我。它的基礎是一個健康的自我、社交自信與對他人的同理心。
第六脈輪──原型身分
在第六脈輪中,我們擴展到原型身分,將個體的「我」轉化為某種超越個人的存在。我們的個人故事被視為更大故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因為母親得不到支持而經歷了不良的母性關係,就會承載著「母神降級」(即母性原型的喪失)這個更大故事的一部分。母親所缺乏的力量,正是千百年來被剝奪的女性力量,也是從母性原型中剝離的力量。而那些經歷冷漠父親的人,則承載著工業革命這段更大的歷史故事,包含了失去權力的父親被帶離家庭,以及遠離的父神原型。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主題出現在童話、神話、電影和新聞故事中,便擴大了對自我的理解。我們在更大的系統中體驗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是更大一齣戲中的參與者,乘風破浪並隨著文化潮流的起落前行。隨著我們在這個層次的成熟,將會有意識地擁抱對自己有意義的原型符號的進化。若我們發起一場保護古老森林的運動,那麼所做的不只是拯救樹木,還為了更大的原型理想做出貢獻。
第七脈輪─宇宙身分
在頂輪,我們來到最終且最大的身分:宇宙身分。當我們的意識不斷擴展,我們的身分就可能變得更宏大。當我們意識到宇宙的浩瀚規模時,就有機會超越自身狹隘且受限的世界,並認同整個宇宙。我們從認同較小的自我狀態,提升到認同所有生命、認同所有創造物都是一體的。在東方哲學中,這是真正認識自我的基礎,即認識內在神性。
脈輪層次從只著重於個體的身分(就跟我們的身體一樣獨特),逐漸朝向普世的共同性發展。在頂輪的最外層,個體性被超越,並融入到更大的神聖領域中。頂輪、冥想以及大多數靈性修持的目的,都是在突破對較小身分的依附,以達到與宇宙合為一體的覺悟。這並非在否認較小身分的真實性,只是意味著我們將這些身分視為整體的一部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