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權益與傳播倫理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揭櫫維護兒少最佳利益,台灣在媒體自律自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以來,民間團體的力量逐漸成形。近年對於媒體披露兒少相關議題的報導呈現,被賦予高度的期待。
媒體擔心被罰,對於兒少議題的處理從慎重到減少,其中出現那些可以思考的倫理自律層面?
《兒少權益與傳播倫理》一書集結學者專家、公民團體代表,以及資深媒體主管的智慧,從數位時代變遷的傳播倫理與法規、國際實務發展、國內相關守門經驗的案例,提供對話與討論的空間,可供傳播生態、法規與倫理研究、媒體內容實務相關參考。
目錄
媒體社會責任 郭瑞祥 1
新聞自律已不夠,需要一場改變巨擘架構的全民運動 陳依玫 3
搭起對話的橋樑(自序) 黃葳威 7
作者簡介 11
【兒少權益篇】
Chapter 1 臺灣國高中校園霸凌判例探討/黃葳威 25
一、前言 26
二、校園霸凌類型 27
三、國際間網路霸凌防治 29
四、中學校園霸凌判例分析 33
五、結論與討論 36
Chapter 2 影音媒體兒少健康權/張淑慧 41
一、鼓勵正向資訊的影音媒體健康權 42
二、網路數位也要重視影音媒體健康權 43
三、影音媒體健康權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四大原則 45
Chapter 3 新聞媒體與社會工作:我見我思經驗談/ 賴月蜜 51
一、個人經驗所見 52
二、新聞媒體的社會倡議力量 53
三、新聞媒體的自律?他律? 54
四、新聞自由與兒少隱私權保護 56
五、社會倡議需要社會工作與新聞媒體跨域合作 57
Chapter 4 少女議題報導案例解析/王淑芬 67
一、兒少事件新聞報導相關法規 68
二、性別事件新聞報導相關法規 69
三、不當兒少或性別事件新聞報導案例分析 71
Chapter 5 衛星公會媒體自律案例分享:持續前行的媒體 自律之路/詹怡宜 79
一、衛星公會的群體自律源起 80
二、衛星公會新聞自律的運作方式 81
三、新聞自律的實例與挑戰 81
四、衛星公會的自律機制 83
五、媒體的日常:自律理論持續的挑戰 88
六、媒體自律,一條漫長的學習之路 89
【媒體實踐篇】
Chapter 6 The Mosaic is the Massage:馬不馬,有關係?/高政義 93
Chapter 7 兒少健康傳播案例分析/楊可凡 103
一、防疫宣導 104
二、疾病預防 109
三、菸害防制 115
四、規律運動 116
五、心理衛生 120
Chapter 8 兒少處理原則/張立 123
案例一:代理孕母新聞報導內容 124
案例二:110年7月8日江宏傑與福原愛5年婚姻報 導 126
案例三:107年9月26日影視大亨王世雄新聞報導 128
案例四:喬爸喬媽新聞報導 130
附錄:報導需注意原則 131
Chapter 9 媽媽,我上新聞了!──媒體的難題,新聞報導可以刊登兒少的照片嗎?/楊海蘭 135
難題一:那些媒體不能刊登的兒少照片 136
難題二:那些媒體能夠刊登的兒少照片 139
難題三:那些媒體能刊登卻不刊登的兒少照片 140
Chapter 10 淺談兒少新聞處理/王己由 143
一、法律規範 144
二、足以識別身分的資訊 145
三、家事事件易踩雷 147
四、媒體該如何報導 148
五、例外可寫出姓名 149
六、結語 150
序/導讀
自序
搭起對話的橋樑
2001年5月月底,臺灣《壹週刊》推出,創刊號以中華民國總統之女及準女婿私生活為焦點;2003年第三季,《蘋果日報》以大幅照片與社會新聞崛起,狗仔新聞入侵,影響臺灣的媒體風格。
在跨國速食連鎖店的桌上,青少年學生拾起以羶色腥為特色的《蘋果日報》,瀏覽相關八卦與大幅羶色腥照片,引起婦幼團體的關注。
「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結合國內婦女、兒童、教育、環保與媒體研究等各界團體,直接呼籲廣告主,別對剝削婦幼隱私的媒體投廣告。
教育部2004年成立媒體素養委員會,陸續推出《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閱聽人密碼》教案,公共電視與臺視先後播出有關媒體識讀的兒少節目。電視台一度還製播兒少新聞,提供普級、兒少合宜的新聞呈現報導。而後推動各新聞頻道在闔家觀賞時段,應透過普級的節目畫面與內容敘述製播電視新聞。
臺灣電子媒體執照核發換照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監理,2006年民間團體與電視新聞頻道在衛星公會支持下,組成新聞自律委員會,由媒體與民間團體定期針對有疑慮的新聞報導案例,討論落實媒體自律與社會責任。
除了電子媒體,2011年內政部長江宜樺將媒體自律委員會的精神,納入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當時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促成報業自律。
一度當媒體報導失蹤兒童或兒少受虐的事件,報導方式是否涉及揭露兒少隱私或肖像等,電視畫面充斥馬賽克的模糊鏡面,引發爭議。近年電視新聞已經避免報導兒少事件,以免被檢討或處罰。
一位兒少團體代表指出,如果是需要為民發聲,監督公共政策的事件,媒體因為寒蟬效應而不報導,反而失去媒體為民喉舌、揭弊改善社會的理想。
有鑑於此,本書匯集兒少、婦女、媒體學者專家,以及媒體從業主管,長年各從維護兒少、婦幼權益,新聞自由與守門自律等角度,書寫網路、電視、報紙新聞的相關案例,希冀在保障人權與媒體專業自主權的基礎下,進行對話探討。
近期民間團體相關申訴聚焦網路媒體,電子媒體相關申訴逐漸減少,臺灣媒體品質與閱聽人品味,在疫情階段尤其面臨考驗。期盼透過本書的出版,可提供傳播教育、媒體識讀、資訊素養領域參考。
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公布〈世界人權宣言〉,揭示「人人有權享受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9),強調意見言論表達、透過媒體傳遞溝通的自由價值。
我國「憲法」明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11),宣告看重言論與出版自由,代表我們是一自由民主開放的華人社會,成為國內相關法案的重要基石。
2003年起,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與白絲帶關懷協會定期舉辦春季、秋季媒體論壇,邀集民間團體代表與媒體主管交流各式案例,目的是在尊重雙方主體性的前提下,經由討論交流,尋找兼顧品質與品味的平衡點。
媒體肩負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與觀眾知的權益、為民先鋒的使命,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係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民間團體扮演社會前進的動力,倚天屠龍攜手並進,方能展現繽紛創意的質感內容,媒體品質提升需要有品味的閱聽人欣賞,民主多元更倚重媒體自律與自主權的落實。
黃葳威 謹識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
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執行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