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宗教(雙冊套書):腦與宗教:尋找腦中神明、神經神學:宗教有腦生物基礎嗎
內容簡介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愛因斯坦 Albert Eienstein
偏頭痛讓人看到顯靈?癲癇讓你進入宗教狂熱?瀕死經驗讓信仰更虔誠?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症、梵谷的葛斯文症候群、托爾斯泰的宗教憂鬱、洪秀全的升天異夢,是否因為腦神經的疾病,讓他們經歷了更深沉的宗教經驗?
《腦與宗教:尋找腦中神明》
聖保羅、聖女貞德、穆罕默德等宗教先知,可能患有腦病?
梵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偉大創作是否與「葛斯文症侯群」有關?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急性躁症?
透過癲癇、偏頭痛、瞻妄、瀕死經驗、藥物誘發,
真的可以體驗「深深的狂喜」之神祕宗教經驗嗎?
宗教的創始與壯大,究竟與大腦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迺欣博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祕關聯。
本書研究範圍全面而通達,涵蓋歷史、哲學、神學、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書中詳列文獻資料、研究紀錄、案例分析,作者旁徵博引,飽學中西,實為人文與科學的激盪與交融。
《神經神學:宗教有腦生物基礎嗎?》
美國心理學之父暨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構成宗教生活骨幹的,並不是宗教的教義,而是個人的宗教經驗,而宗教經驗主要由潛意識活化而來。可知宗教經驗之於人,是一種活躍於大腦中的主觀經驗。
鑑於宗教與科學之間壁壘分明,作者朱迺欣醫師以其醫學專業與臨床經驗為基礎,試圖釐清宗教與科學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以科學觀點深入分析種種宗教經驗。
朱迺欣醫師在神經神學的基礎上,以杜思妥也夫斯基與聖保羅的顳葉癲癇症、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等例子,解釋信仰與腦科學之間的確具有關連。並引介國內外腦科學家關於神經神學的研究成果,是此一新興研究領域的入門之書,同時也為「宗教」帶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目錄
《腦與宗教:尋找腦中神明》
Ⅰ 宗教因緣
01 生活與宗教
02 宗教之種種
03 原始宗教
04 人類進化與宗教
05 西方宗教
06 東方宗教
Ⅱ 宗教經驗
07 詹姆斯的經典鉅作
08 宗教經驗是什麼?
09 宗教經驗是認知還是情緒?
10 宗教經驗的特徵與例子
11 各宗教的神祕經驗
Ⅲ 當大腦遇見宗教
12 大腦與宗教
13 腦功能的結構
14 情緒的建構
15 情緒與動機
16 神經傳導物質系統
17 意識
18 自我意識的建構
19 自我意識的發展
Ⅳ 宗教有腦生物基礎?
20 模糊地帶
21 癲癇症與宗教經驗
22 詹姆斯的圓夢與癲癇
23 瀕死經驗與宗教經驗
24 偏頭痛與宗教經驗
25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與宗教經驗
Ⅴ 人神之間
26 宗教的腦副本
27 托爾斯泰皈依的啟示
28 大哉心乎
重要參考文獻
致謝
《神經神學:宗教有腦生物基礎嗎?》
序言 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宗教信仰
Ⅰ宗教信仰有腦生物基礎?
01南懷瑾老師的一句話
02神經神學的誕生
03俄國大文豪的貢献
04台灣的貢献
05中國的貢献
II宗教經驗之種種
06宗教經驗
07瀕死經驗
08洪秀全的「升天異夢」
III宗教之種種
09神秘主義、宗教、與腦科學
10東西方的宗教
11自我與自我意識
12自我的複合體
13演化、宗教、腦科學
14宗教的腦副本
15崔波教授的腦側化
16納爾遜教授的「腦中的宗教門檻」
17紐柏教授的「神經神學的原則」
18宗教戰爭
19各宗教需和平共存
總結
重要參考文獻
致謝
試閱
要談宗教的源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推測。另外,宗教形成的因素很複雜,宗教的腦生物基礎應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我們也只能推測。
今年,理論物理界有一個驚天動地的新聞,說找到了「上帝粒子」(God particle)。原來找到小於電子的粒子,稱為「希格斯粒子」(Higgis boson),似乎可以解釋宇宙開始形成的理論叫「大霹靂」(Big Bang)。希格斯是一位瑞典物理學家的名字。
當我們談論宇宙的開始時,物理與宗教的界限就變得模糊,因為我們對上帝的存在,正如宇宙初時如何形成一樣,是一種無法知道(unknownable)的情況,答案可能要看你的推理,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
討論宗教令人興奮,但也是一種危險的遊戲。科學與宗教之間,也往往存在模糊地帶。雖然科學不一定能幫助我們破解或完全瞭解宗教,但可能幫助我們瞭解宗教的某些事。腦科學對宗教亦是如此,只是模糊地帶可能更廣泛、更零落,因為缺乏動物模式做研究。
個人覺得,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尤其我們觀察到,全世界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樣社會皆有宗教,因而讓人懷疑,宗教是不是有它的生物基礎,它是不是一種生物現象,甚至是人類現象?因為只有人類有宗教。
支持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另一項證據是,有些腦病會產生宗教經驗。這些腦病包括:癲癇症、瀕死經驗、偏頭痛、精神病等。現代社會服用迷幻藥產生high時,也會導致神祕的宗教經驗。這似乎表示,神祕經驗可能有生物化學基礎。最近的研究亦顯示,改變腦內傳導物質的作用,也會產生神祕經驗,表示後者可能由腦作用引起。
癲癇症與宗教經驗
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1821-1881)的癲癇症。杜氏不但在文學留名,也在腦醫學留名。
杜氏的一生,充滿貧窮、不幸、痛苦、失望和疾病。他曾被判死刑,被放逐到人間地獄的西伯利亞,因狂賭而傾家蕩產,欠債而流落他鄉,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嘗盡了人生最大的折磨與痛苦。因此,杜氏能看透人間的醜惡與殘酷,但也能體會人性的善良和神聖。這些人生的歷練在他的小說中赤裸裸地展現。一八四九年,杜氏因參加社會運動派的集會被捕入獄。九個月後,他被判死刑,於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被押到一個廣場要處決。正當三名同伴已被槍決倒地,杜氏也被蒙上眼睛隨時會被槍決時,不料沙皇特使及時趕到宣旨減刑,改判放逐西伯利亞。此種大難未死,幾乎到了鬼門關的情況,稱為「恐懼死亡經驗」(fear-death experience),據說它的效果與「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相似。也許,此次的恐懼死亡經驗,也影響杜氏日後對宗教的虔誠和熱中。
杜氏在西伯利亞過著暗無天日的勞役生活,日夜與他相伴的唯一讀物是一本聖經。當杜氏回憶這段痛苦的日子時,曾說:「人唯有在極端痛苦中,才能最接近上帝。」
杜氏後期的作品,往往充滿宗教的情操與基督的教誨,據說,與這段時間苦讀聖經,以及經歷恐懼死亡經驗皆有關係。
杜氏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時,癲癇首次發作,當時他約二十八歲。最後一次的癲癇發作,在他死前三個月。杜氏的癲癇發作,一般是大發作,即猝倒地上,全身的抽搐,並失去意識;有時候是一種複雜的、奇怪的、莫名其妙的小發作,可能伴隨機械似的重複動作,或毫無意識的行為。這些小發作,一般在顳葉癲癇症(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出現。
杜氏的最特殊的癲癇症狀,是有時在癲癇發作前的短暫一刻,會有極度愉快的感受,稱為狂喜(ecstasy),充滿了整個心靈。
杜氏曾向他的姪女訴說這種感受。下面是他姪女的敘述:
「他告訴我,他能感覺癲癇快要發作,因為在發作之前,他能夠感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快樂。
他說:『我感到天堂將要降落塵土,這種感覺把我的整個人吞噬掉。我真的觸摸到上帝,祂進入我的身體。是的,上帝真的存在。我哭泣,我不記得其他的事。』
他說:『你們所有健康的人,均無法想像,我們癲癇患者在發作前所感受到的快樂。穆罕默德(Muhammad)在《可蘭經》中也說,他看到天堂並走進它的聖殿。世間所有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蠢的人們,都以為穆罕默德是說謊者和欺世者。這種想法是錯的,他沒有說謊,在癲癇發作中,他真的到了天堂。他是癲癇受害者,像我一樣。我不知道這種快樂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但是相信我,我不願意把此刻的快樂,與世間所有的快樂交換。』」
杜氏的此種極樂癲癇預兆,過去的文獻都沒有報告過。杜氏不是醫生,卻在近代癲癇學發展之前五十年,就能精確地描述此種癲癇預兆,實在難能可貴。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將呈現此種極樂預兆的癲癇,稱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
其實,杜氏的極樂癲癇預兆,與以「狂喜」為主的宗教經驗毫無區別。這似乎表示,由顳葉產生的腦激化,可能導致宗教經驗。
著名的腦神經學家拉瑪錢德朗(V. S. Ramachandran)曾推想:「我一直懷疑,顳葉與宗教經驗有關係。顳葉癲癇症病人,在癲癇發作時,可能會有強烈的宗教經驗;在未發作期間,有時會相當關心宗教和道德問題。這些短暫的顳葉風暴,有時會永久改變病人的個性,使他們在癲癇沒有發作時,與別人不同。這種個性的改變,一些神經科醫生叫『顳葉性』。」
「顳葉性」的臨床表現,稱為「葛斯文症候群」(Geschwind syndrome)。葛斯文是哈佛神經學教授,被尊稱「行為神經學之父」。
葛斯文症候群,雖非常見,在探討宗教的腦生物基礎時卻很重要。它指出,人類的宗教傾向,可能源自顳葉。
葛斯文症候群,一般指顳葉癲癇症病人在癲癇沒有發作期間,所表現的特殊個性。由於這種個性與宗教有關,正如拉瑪錢德朗所說,使顳葉這個腦區被認為與宗教有關係。
葛斯文症候群的病人往往有下列五個特徵:
1.對「宗教」、「道德」、「宇宙」等問題,特別有興趣。
2.多寫症(hypergraphia)。包括寫、畫、講(例如:對錄音機講話),且其內容往往與宗教和道德有關。
3.性趣減低。
4.行為或講話比較有攻擊性(aggressive),或比較難纏(sticky)。
5.說話喋喋不休,或繞轉沒有重點。
典型的葛斯文症候群的歷史名人是:杜氏和梵谷。
如前述,杜氏的癲癇症,從二十八歲開始,一直到他六十歲去世為止。他的癲癇前兆,充滿宗教狂喜;他的癲癇大發作,平均一個月一次;由此推算,他一生共有四百多次癲癇大發作。
杜氏是多產作家。在三十五年的寫作生涯中,總共發表三十多篇短篇和長篇小說,處女作是《窮人》(Poor People),最後作品為不朽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杜氏的後期作品,往往充滿宗教的情操與基督的教誨。一般認為,這與他在西伯利亞流放期間,苦讀《聖經》有密切關係;也有人認為,這與他一八四九年在Semenovsky廣場要被處決時死裡逃生的啟示有關係;此項大難不死的事件,讓他感覺生命的重生。在他被送去西伯利亞之前,他匆匆寫了一封信給他的一位哥哥,並說:「面對死亡給我對生命的新啟示,因而感到心中喜悅不已,生命本身充滿幸福,我們每個人每一個時刻變成永恆的快樂。」杜氏此次的經驗,應不是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而是一種恐懼死亡經驗(fear-death experience),導致宗教信仰變成他寫作的中心。
另一位歷史名人是梵谷,他的個性和行為,活生生地反映葛斯文症候群。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一進門就看到一個銅匾,上面寫道:梵谷有顳葉癲癇症。另外,梵谷的個性,也很像葛斯文症候群所說的。
梵谷有多寫症。他每天與他的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通信,寫得又長又仔細,生活起居,鉅細靡遺;他每天瘋狂似地畫畫,一生畫了六百多幅油畫。
梵谷的宗教熱情,表現在愛情和傳教。他曾三次試圖戀愛,滿腔熱情皆遭到對方拒絕;一次是基於同情,或者出於拯救墮落靈魂的宗教熱忱,而與懷孕的妓女結婚,但這位妓女對梵谷的熱情和關懷,並不心存感激,反而繼續揮霍無度。
梵谷出身牧師之家,受到宗教的薰陶,使他有同情心,也能看淡世俗。梵谷曾在比利時的Borinage貧窮礦區做傳教士,一廂情願地想把福音傳給這些貧窮的礦工。因為想與礦工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梵谷住在帳棚裡,生活的困苦與礦工不相上下。但是,由於他邊幅不修、衣衫不整,礦工們對這位汙穢的傳教士,反而敬鬼神而遠之,認為是一位瘋子在傳教。
在傳教期間,梵谷又到處遊走寫生,主要對象是工人和農民,要畫下代表下層階級生活困苦的平凡人物的人間悲劇。這些畫暗晦而沉重,最著名的油畫是《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和《農婦》(Peasant Women)。
所以,梵谷的個性,符合葛斯文症候群的幾個特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