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供佛齋僧的科學:布施如何改變你的能量場,創造三世富足的奇蹟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221
    28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其他佛教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梁崇明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9/05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何一次清淨的供養,功德竟能超越人天福報?
為何《金剛經》的「無我布施」,是最高效的生命轉化法則?

長久以來,我們相信布施與善行能積累福德,但這份「功德」如何在我們身心之上運作?那條從「善因」到「善果」的無形絲線,我們是否有機會親眼一見,甚至掌握其運作的理路?
如果說,古代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功德地圖」;那麼在今天,現代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探測工具,一步步地為我們驗證這張地圖的真實不虛。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部,系統性地將「供佛齋僧」這項核心修行,與現代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生物電磁學)進行深度對話的著作。本書將引導您穿梭於佛陀的古老智慧與頂尖科學實驗室之間,您將驚訝地發現,信仰的虔誠與科學的嚴謹,竟在指向同一個實相:

【科學印證:您的善行,如何真實改變生命】
 馴服心中野象 (神經科學):頂尖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透過大腦造影證實,慈悲禪修能實際強化大腦「前額葉皮層」(如騎象人)對「杏仁核」(如野象)的調控力。這不再只是比喻,而是佛法「調伏煩惱」真實不虛的生理實證。
 法喜的生物學 (心理學):心理學的「助人者快感」(Helper’s High)研究揭示,無私的利他行為能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催產素與腦內啡等「快樂荷爾蒙」。您在布施後感受到的那份「法喜充滿」,有著深刻的生物化學基礎。
 心念的加持力 (前沿科學):「祝福巧克力」的三重盲測實驗,以嚴謹的數據顯示,經由僧侶慈悲心念加持的物質,確實能對食用者的情緒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為佛法的「加持」與「萬法唯心造」,提供了饒富趣味的科學佐證。
 色即是空的物理學 (宇宙學):本書將帶您理解,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E=mc²) 如何成為理解《心經》「色即是空」的現代註腳;量子糾纏又如何與佛法的「緣起性空」遙相呼應。
【不只是理論,更是心識的實作手冊】
本書不止步於科學的印證,更將這份新知帶回修行的核心。透過本書,您將能:
 掌握兩大核心機制:本書獨創性地提出兩大核心模型,幫助您洞悉福報運作的理路:
 功德放大器:揭示「僧團」作為一個高頻修行共振場,如何將您有限的布施心力,放大為無可限量的功德福田。
 業力調頻器:以「收音機選台」為喻,闡明您的「身口意」三業,如何像轉動調諧器一般,選擇您未來將體驗的生命實相(六道)。
 建立一套修行體系:本書提供了一個整合「淨與定」(持戒、靜坐)、「養與動」(正念飲食、規律作息)、「轉與化」(慈心觀、感恩日記)的完整日常修行體系,讓您將理論化為每日的實踐。
 深化經典的智慧:跟隨作者的引導,深入《金剛經》「三輪體空」的無我布施,探尋《華嚴經》「廣修供養」的菩薩行願,將經典的智慧,化為真實的生命力量。
 獲得一份觀心藍圖:書末附有【意識能量地圖與佛法心識境界參考】,將大衛.霍金斯博士的「意識能級」研究,與佛法的「六道」、「十法界」等心識境界進行對照,為您的內在觀照提供一面清晰的參考明鏡。
【本書特別適合這樣的您】
 實證的修行者:您不只「相信」因果,更渴望「驗證」與「理解」其運作的深層理路。
 精進的學佛人:您希望以更現代、更理性的語言,來深化對佛法智慧的理解,並與親友分享。
 理性的探索者:您對心靈科學、身心關係充滿好奇,並尋求一套經得起考驗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 尋求轉化的行動者:您渴望跳脫生命的匱乏感與無力感,尋求一條能同時創造內在安寧與外在豐盛的道路。
這是一份獻給所有現代修行者的「確證報告書」與「實踐地圖」。它將幫助您將每一次的善念,都校準於與法界實相共振的頻道上,親手創造真實不虛的三世富足。

作者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問禪:旅人悟道的喜悅》、《不動怒!打破心結看清真相的智慧:正念禪修覺悟的因素》、《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維摩詰經精要,從入世證出世的智慧:有錢不礙修行,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金光明經精要:具足不可思議功德智慧》、《大寶積經精要:修學無漏智慧》。

目錄

前言

序章:探索布施的智慧與科學
第一部:布施的傳統與核心理念
第一章:供佛齋僧的本懷
第二章:布施功德的科學解碼
第三章:佛教經典中的布施啟示
第二部:能量與法界的奧秘
第四章:萬物皆能量:將科學洞見轉化為修行資糧
第五章:萬法唯心造:一張通往覺醒的意識地圖
第六章:同頻共振的奧秘:如何與法界實相相應
第三部:實踐的藍圖:成為心識的調音師
第七章:因果的共振法則: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第八章:齋僧功德的能量意涵
第九章:日常的修行:校準身心的頻率
第四部:功德的應化:從個人富足到慈悲的未來
第十章:無形功德的應化力量
第十一章:能量覺醒的未來圖景
第十二章:三世富足的布施之道:圓滿福慧的終極實踐
附錄
意識能量地圖與佛法心識境界參考

試閱

前言

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對宇宙和生命本質的探索,正逐漸趨近佛陀兩千五百年前的洞見。物理學揭示,物質(色)的盡頭是能量的波動;而佛法,特別是《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更深刻地指出,宇宙萬象皆是物質現象與心識能量的交互作用,此即「空有不二」的甚深智慧。
這股佛法智慧與現代科學相互印證的浪潮,在近數十年來,從幾個重要的面向同時展開。在國際上,由達賴喇嘛尊者與頂尖科學家共同創立的「心靈與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為這兩座人類智慧的高峰搭建了最為關鍵的橋樑。在這股浪潮中,湧現出諸多先驅:例如,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創立了「健康心智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Minds),透過嚴謹的大腦造影,證實了慈悲禪修能真實地改變大腦;而在主流醫學界,喬·卡巴金博士於麻州大學醫學院創立的「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UMass),擷取佛陀的古仙人道禪修方法的部分善巧開發的「正念減壓療法」(MBSR),雖然與佛陀教法的完整智慧仍有距離,但成功被引入全球醫療體系後,仍幫助了無數深受現代壓力所苦的有緣人。在台灣,這場探索也從未缺席。從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以物理學角度對「阿賴耶識」的探索,到素有「台灣飛碟研究教父」之稱的呂應鐘教授,其致力於以「宇宙生命科學」來詮釋佛經的開創性努力,都深刻地啟發了無數本地讀者。
本書所引述的「科學」,其內涵光譜甚廣:既有在頂尖期刊發表、構成本書立論基石的「主流神經科學」,也有啟發我們思考意識邊界的「前沿探索性研究」,更有作為「現代哲學譬喻」來輔助理解佛法的靈性模型。正是這些來自全球與在地的、跨越哲學、科學與臨床實踐的努力匯流,共同為我們今日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基礎。站在這股浪潮之上,我們方能將傳統中的「供佛齋僧」,放在現代的語境下重新理解。
在佛教的智慧藍圖中,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心靈的倉庫,儲存著無數的「種子」。而根植於我執的「分別心」,則如同一道光束,將這些潛在的種子,投射為我們所經驗到的實相。這剎那間的投射,便創造出天台宗智者大師所集大成的「十法界」理論——從地獄到佛的十種境界,都含藏於我們的一念心中。因此,整個修行的核心目的,就在於「轉識成智」——將我們這顆充滿分別、執著的凡夫心,轉化為洞悉實相、慈悲清淨的無礙佛智。
有趣的是,近代美國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其著名的「意識地圖」研究,也從側面為這個佛教的古老智慧提供了現代參考。他透過科學方法發現,不同的心念,都對應著不同的能量頻率。這與佛法中,不同心念分別對應不同法界層次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既然諸法實相由心識的狀態所決定,修行的目標又是「轉識成智」,那條最直接、最有效的實踐道路究竟為何?
答案,正是佛陀早已教導的——「布施」。
供佛齋僧,即是布施精神的極致體現。當我們以恭敬、清淨之心進行供養時,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次強而有力的「高頻能量輸出」。它直接在心地上下功夫,削弱我執、長養慈悲,不僅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種下了豐盛的善種,更透過「與僧眾共振」,連結到一個清淨、穩定的高維能量場,從而加速了我們心識的轉化與提升。
本書的宗旨,便是要深入解析此一過程背後的法則。我們將透過心理學、社會學與前沿科學等多學科的視角,重新詮釋布施的功德意義,並揭示它如何幫助個體邁向心靈的豐盛,實現「三世富足」的宏大願景。
這是一場關於科學、修行與心識能量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與自身深層智慧相遇的契機。願本書能為每位讀者開啟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智慧之門,點燃光輝的福德之燈,照亮未來的生命旅程。

第二章:布施功德的科學解碼
千年以來,「善有善報」的信念,如同血液般流淌在許多古老文明的智慧傳承中。布施與供養的行為,被視為是在為生命積累一種無形的、名為「功德」的寶貴資產。這份資產,據信能帶來現世的安樂與未來的福報。
這是一個美麗而神聖的信念。但對於在科學時代成長的我們,心中不免會浮現一個疑問:在這份信念的背後,是否存在著真實的運作機制?從一次單純的給予,到生命品質的真實轉變,這中間的「黑盒子」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今天,借助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社會學的工具,我們正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終於得以窺探這個「黑盒子」的一角,親眼見證布施的功德,是如何在我們的身心與世界中,刻畫下清晰的軌跡。
心理學解碼:助人者的法喜
對功德最直接的體驗,來自我們的內心。許多修行者在一次清淨的布施或供養後,會體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發自內心的喜悅與輕安,佛教稱之為「法喜充滿」。長久以來,這被視為一種心靈層面的回饋。然而,直到近代,心理學家才為這份古老的體驗,找到了科學上的解釋。
198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艾倫·盧克斯(Allan Luks)在對超過三千名志工進行長期研究後,首次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助人者的快感」(Helper's High)。他發現,當人們無私地、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時,身心會經歷一連串奇妙的變化:首先是一陣突如其來的欣慰快感,類似運動後的「跑者快感」;隨後,則是一段更為持久的、內在的平靜、溫暖與自我價值感的提升。

這份體驗,不僅僅是「感覺良好」。科學家們發現,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生物化學反應。當我們行善時,大腦會釋放三種強大的「快樂荷爾蒙」:
多巴胺(Dopamine):
被稱為「快樂分子」,與獎勵和動機有關,讓我們感到愉悅與滿足。
 催產素(Oxytocin):
被稱為「愛的荷爾蒙」,能促進人際連結與信任感,讓我們感到溫暖與親近。
 腦內啡(Endorphins):
這是大腦天然的「嗎啡」,能有效緩解壓力、鎮定心神,並帶來持久的平靜與幸福感。這正是「助人者快感」中,那份欣慰之後的寧靜來源。
盧克斯的研究甚至發現,這種由善行引發的積極狀態,不僅當下發生,其正面影響甚至可以持續數週。更奇妙的是,僅僅是「回憶」起那次助人的經歷,就能再次激發類似的愉悅感受。
當我們將這些科學發現,與佛法的教誨並陳時,便會得到一份深刻的印證。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發現」的,正是修行者們數千年來在每一次無我利他的布施中所「體驗」到的。那份「法喜」,不再只是一種抽象的心靈感受,它同時也是一種真實不虛的、有著深刻生理學基礎的身心轉化。每一次的布施,都是在為我們的大腦,進行一次最天然、最健康的「幸福理療」。
業力的神經科學:你如何親手創造福報
如果說心理學讓我們感受到了布施帶來的「法喜」,那麼神經科學則像一台精密的儀器,讓我們得以親眼目睹,這份法喜是如何被一步步地「製造」出來,並永久地刻畫在我們的大腦結構之中。而帶領我們深入大腦、一探究竟的關鍵人物,正是我們在序章中提過的理查·戴維森博士。
他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場發生在大腦內部的、深刻的修行。這場修行,可以用一個佛教古老的智慧比喻來理解:我們的心,如同一頭充滿力量的「野象」;而我們的覺察與智慧,則是那位試圖引導大象的「騎象人」。

 心中的「野象」——杏仁核(Amygdala):
它位於大腦深處,是我們最原始的情緒中樞,代表著本能的恐懼、憤怒與慾望。如同野象,它的力量無比巨大,一旦被觸發,便會橫衝直撞,讓我們陷入戰鬥或逃跑的應激狀態。在一個未經訓練的心靈中,我們常常是這頭「野象」的奴隸,被它拖著跑,深陷煩惱而不自知。
 內在的「騎象人」——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它位於我們大腦的最前端,是最高級的認知中樞,代表著理性、智慧、道德判斷與情緒調節的能力。如同騎象人,它的職責,不是消滅野象,而是學習如何溫柔而堅定地引導它,將其巨大的能量,導向正確的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這兩者常常處於一場拉鋸戰中。當「野象」發怒時,它會「綁架」我們的「騎象人」,讓我們做出衝動的、充滿嗔恨的決定,這正是佛法中所說的「煩惱現前」。而修行的過程,尤其是不斷長養慈悲的布施行為,其核心作用之一,就是讓這位「騎象人」變得更為沉穩、有力,並學會善巧地引導「野象」。
這正是戴維森博士透過大腦造影,在那些長年進行慈悲禪修的高階僧侶腦中觀察到的真實景象。他發現,這些修行者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與杏仁核之間的連結,比普通人要強韌得多。這意味著,當負面情緒(野象開始躁動)生起時,他們的前額葉(騎象人)能夠更快速、更有效地介入,安撫情緒的風暴。這完美地印證了佛法「調伏煩惱」的實踐——透過持續的善行與禪修,我們並非消滅情緒,而是學會了如何駕馭其力量,不再被其奴役。
這完美地印證了佛法「調伏煩惱」的實踐——透過持續的善行與禪修,我們並非消滅情緒,而是學會了如何駕馭其力量,不再被其奴役。修行的更高境界,更是讓「騎象人」(前額葉皮層)與「野象」(杏仁核)從對立走向合作。當智慧的「騎象人」深刻地理解了「野象」的本質亦是空性,其巨大的能量便不再是煩惱,而是生命力的展現。最終,二者合而為一,成就了「煩惱即菩提」的甚深轉化。
不僅如此,布施的修行,還能幫助我們從另一個關鍵迴路中解脫出來——那就是與「我執」密切相關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這個網絡在我們無所事事、胡思亂想時最為活躍,是我們產生「我、我所」等自我中心念頭的主要腦區。研究發現,當人們進入專注、利他或深度禪修的狀態時,DMN的活動會顯著降低。
這意味著,每一次當我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的得失,轉向他人的福祉而進行布施時,我們都是在親手讓大腦中那喋喋不休的「我執」之聲,暫時安靜下來,讓心靈回歸更為開闊、寧靜的狀態。
而這一切改變,都不是暫時的。這背後更深層的原理,是近代神經科學的核心發現之一:「經驗依賴神經可塑性」(Experience-Dependent Neuroplasticity)。通俗地說,就是「經常一起被激發的神經元,彼此的連結會變得更強」。這個原理,為佛教的「業力」與「習氣」觀念,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科學模型。
每一次布施的「善行」(因),不僅是單次事件,它都在強化大-腦中「騎象人」駕馭「野象」的神經迴路,同時弱化與「我執」相關的迴路。當這些「慈悲迴路」因重複練習而變得強固,我們的「習氣」便悄然轉變,使我們更傾向於做出正向選擇,並從中體驗到法喜(果)。
這就是一種在生理層面即可觀測的「善有善報」的科學體現。我們透過布施,親手為自己鋪設了一條通往幸福與富足的神經高速公路。
社會學研究:信任的連結與社會資本
布施的力量,並不止於改變我們的內心與大腦,它更會如漣漪般向外擴散,深刻地影響我們所處的人際網絡與社會結構。若說神經科學解釋了布施如何重塑「個人」,那麼社會學則揭示了布施如何凝聚「群體」。這股力量,同時在兩個層面上運作:一是微觀的人際關係,二是宏觀的社會穩定。
在微觀的人際層面,布施是建立「信任」與「連結」的基石。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一種名為「互惠原則」(Norm of Reciprocity)的隱形契約。當一個人無私地給予另一個人幫助時,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次強而有力的信任投資。它打破了人我之間的冷漠與隔閡,開啟了一個正向的互動循環。
而在宏觀的社會層面,集體的布施則是鞏固「社會凝聚力」的熔爐。社會學之父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觀點:社會的凝聚力,源自成員們共享的價值觀與集體儀式。當一群人因共同的信念而聚集,並重複進行某項儀式時,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共享的情感能量,他稱之為「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那麼,一場莊嚴的「供佛齋僧」大法會,是如何產生這種強大的凝聚力的?其內在的心理機制又是什麼?
對此,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創始主任,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線索。他發現,當人們目睹偉大的善行、感受超凡的慈悲時,會激發一種名為「敬畏感」(Awe)的獨特情緒。這份情緒,不僅是心理上的感動,更能真實地活化我們體內一條關鍵的神經——「迷走神經」(Vagus Nerve)。迷走神經是我們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負責讓我們的心率放緩、進入鎮靜、放鬆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的活化,與我們產生同理心、慈悲心以及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密切相關。
這份科學發現,為佛教徒所熟悉的修行體驗——「隨喜功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現代註腳。當我們在法會中,見到他人以至誠之心進行供養,心中油然而生的那份讚歎與感動,那份放下嫉妒、真心為他人之善而感到喜悅的清淨之心,正是「敬畏感」的最高體現。在那一刻,我們不僅是在觀禮,我們的迷走神經也正在被深刻地觸動與滋養,讓我們自然地消融了人我之間的隔閡,感受到與整個社群的溫暖連結。「隨喜功德」,正是對治我執與嫉妒心的最佳法門。一般的善行,我們仍容易生起「這是我做的」念頭;但「隨喜」,是純然地、無私地為「他人」的善行而由衷感到喜悅。在這個過程中,「我」被放到了最低,因此能非常有效地觸動與「無我」、「利他」相關的身心機制。隨喜,本質上是一場放下嫉妒、以他人的成就為自身莊嚴的內心革命,其所帶來的身心轉化,自然無比迅速。
因此,「供佛齋僧」法會的功德遠不止於布施者與僧伽之間。對於每一位在場的、乃至聽聞此事的參與者而言,它都是一場集體的、以「敬畏感」與「隨喜功德」為媒介的「心靈共振」。
這份在集體儀式中被激發的強烈信任感與社群連結,最終凝聚成了社會學家所探討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每一次的集體布施,都是在社會的人際網絡中,存入了一份能讓所有人心安的、寶貴的信任與合作的資本。它在微觀上建立人際信任,在宏觀上透過集體儀式強化社群認同,最終為一個看似鬆散的社會,注入了最為穩固、也最為溫暖的凝聚力。
佈施能量的奧秘:心念如何「薰染」物質世界
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社會學,都已從不同層面證實了布施的巨大力量。但一個更為前沿、也更為深刻的問題是:我們布施時的「心念」,是否真的只是一種主觀感受,還是一種能夠穿透時空、影響並改變物質世界的真實「能量」?
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似乎只存在於宗教與哲學的領域。然而,一些開創性的研究,正開始為我們提供極具啟發的線索。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由美國諾提克科學研究所(IONS)的首席科學家迪恩·雷丁博士(Dean Radin, PhD)主導的「祝福巧克力」實驗。
這個實驗在科學語境中被稱為「祝福」,但若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其內涵遠不止於此,它是一場關於「加持」(Adhiṣṭhāna)力量的嚴謹探測。
這是一項採用了極為嚴格的「三重盲測」設計的實驗。實驗中,一批市售的黑巧克力被分成兩組。其中一半作為控制組,另一半則被送到一個禪修中心,交由一群經驗豐富的藏傳佛教僧侶進行加持。在長達一小時的時間裡,這些僧侶們安住於深度的禪定,將「為所有食用者帶來無上健康與福祉」的慈悲善念,專注地「投射」到這批巧克力上。
隨後,這兩批外觀與包裝一模一樣的巧克力,被隨機分發給近兩百位對此毫不知情的受測者。在他們食用前後,都需要填寫一份國際標準的「心境狀態量表(POMS)」,用以精確評估情緒狀態。結果多次一致地顯示:食用了被加持過的巧克力的組別,其整體負面情緒的降低幅度,在統計學上顯著高於食用普通巧克力的組別。
如果說雷丁博士的實驗,為「心念影響物質」提供了嚴謹的數據證據,那麼日本學者江本勝博士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則為此提供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詩意的圖像。他發現,接觸到「愛與感謝」等正向信息的水,會結成絢麗、對稱的六角形冰晶;而接觸到負面信息的水,則只能結成破碎、混亂的形狀。
儘管江本勝博士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界存在爭議,但它如同一則現代寓言,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可能性:我們的心念,或許正在時刻不停地塑造著我們周遭的世界。

心念的科學:從巧克力加持實驗談起
這一系列來自不同領域的探索,共同為佛法中「心」能轉「物」的甚深智慧,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現代註腳。在佛教唯識學中,「薰染」指的是我們的心念與行為,會像香氣一樣,持續地影響我們的心識乃至外在物質。而「加持」,則是修行者以其清淨的定慧功德力,主動地進行「薰染」的精微實踐。
先前所提的「祝福巧克力」實驗,正是對「加持」力量的一次嚴謹探測。僧侶們強大而穩定的慈悲心,深刻地「加持」了巧克力,改變了其攜帶的微觀信息或能量狀態。
這個實驗最能啟發我們的部分,是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場清淨的「供佛齋僧」,其背後蘊含的,是何等深刻、環環相扣的身心科學。
它能觸發內心的「法喜」,這份喜悅,有著心理學上「助人者快感」的深刻依據;它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中,真實地刻畫下「慈悲」的迴路,這正是「業力習氣」在生理層面的體現;它更能透過「隨喜功德」的敬畏感,凝聚社群的認同與信任,厚實我們的「社會資本」。
而這一切轉化的核心,最終回歸到我們那份無形的「心念」。當我們將自己最真誠的善念,透過供品,奉獻給僧伽這片由無數顆安住於定慧的清淨之心所構成的「無上福田」時,其所引發的,正是本書所探討的科學:我們付出的,是有限的物質與心念;而透過僧伽這座「功德放大器」的轉化與回向,我們收穫的,將是滋養三世、無比豐厚的福德資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447488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