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改變的力量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不僅僅是一本修行筆記
也是現代人心靈上的寶貴指南
近年來,我們可以感受到,現代人生活異常忙碌,腳步不停歇的為生活奔走,相對而來的卻是心靈的空虛感,常常惶然不知所措,不著邊際,渴望尋求方向,冀望能有改變的力量。
《看見改變的力量》是作者張群因緣際會下接觸佛教,透過佛法的薰習,逐步茁壯成長;遂而將自己多年來學習的體悟,生活的歷練,行於文字。是作者對自己與生活的觀照,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對人生的一份柔情與智慧的分享。
隨著每篇啟發人心的字句,作者更是引用經典譬喻故事,讓讀者對每一篇章節的內容,能隨文解意,進而深入了解。
內心渴望改變,是嚮往成長的希望。期許藉由本書能相互共勉,幫助我們安住身心,充滿勇氣的走向正見、智慧的人生,看見改變的力量。
也是現代人心靈上的寶貴指南
近年來,我們可以感受到,現代人生活異常忙碌,腳步不停歇的為生活奔走,相對而來的卻是心靈的空虛感,常常惶然不知所措,不著邊際,渴望尋求方向,冀望能有改變的力量。
《看見改變的力量》是作者張群因緣際會下接觸佛教,透過佛法的薰習,逐步茁壯成長;遂而將自己多年來學習的體悟,生活的歷練,行於文字。是作者對自己與生活的觀照,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對人生的一份柔情與智慧的分享。
隨著每篇啟發人心的字句,作者更是引用經典譬喻故事,讓讀者對每一篇章節的內容,能隨文解意,進而深入了解。
內心渴望改變,是嚮往成長的希望。期許藉由本書能相互共勉,幫助我們安住身心,充滿勇氣的走向正見、智慧的人生,看見改變的力量。
名人推薦
佛法裡的清香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 覺培法師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
在當今社會,能夠將佛法融入生活,並將個人修行的體悟化為文字,實屬難得之舉。張群檀講師正是這樣一位虔誠的學佛人,他以真摯的修行與靜觀的心,將自己多年來對佛法的理解、生活的磨練與心靈的成長,凝結成《看見改變的力量》這本書,無疑是現代人心靈上的寶貴指南。
張群檀講師軍人出身,在經歷了世間的磨練後,進入佛法的學習,淬鍊出柔和謙遜的性格,展現了「柔能克剛」的修行智慧。他以「六度萬行」為書中拉開序幕,從〈人生八苦〉到〈不忘初心〉,從〈不念舊惡〉、〈不變隨緣〉到〈無可得〉,逐步揭示了心性養成的寶貴心得。
「人間菩提」他也探討了現代人所面臨的〈命運〉課題,傳達了〈知足〉常樂、〈素食〉養生的簡樸智慧。尤其是在章節間穿插的〈懺悔〉與〈謙卑低頭〉,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佛法的修行不僅是高深的理論,更是切實的生活指引。
「走讀山水」透過景物的描寫,展現了張講師於自然間所修得的心境體會,他筆下的〈人間花香〉,不僅僅是景物的觀照,更是心靈的芬芳。從回憶〈父親的背影〉,讓人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深情,亦可窺見他是個懂得生活、善於將佛法融入日常的智者。
《看見改變的力量》不僅僅是一本修行筆記,它是張群檀講師對自己與生活的觀照、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對人生的一份柔情與智慧的分享。相信無論是初學佛法的讀者,或是已走在修行路上的同行者, 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深深的啟發。張講師以其深厚的修行,撰寫出一篇篇富有意涵的文章,誠摯地指引著每位讀者走入心靈的旅程。
「看見改變的力量」,讓我們在張群檀講師的引導下,細品佛法智慧的清香,一步步邁向自我心靈的昇華。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 覺培法師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
在當今社會,能夠將佛法融入生活,並將個人修行的體悟化為文字,實屬難得之舉。張群檀講師正是這樣一位虔誠的學佛人,他以真摯的修行與靜觀的心,將自己多年來對佛法的理解、生活的磨練與心靈的成長,凝結成《看見改變的力量》這本書,無疑是現代人心靈上的寶貴指南。
張群檀講師軍人出身,在經歷了世間的磨練後,進入佛法的學習,淬鍊出柔和謙遜的性格,展現了「柔能克剛」的修行智慧。他以「六度萬行」為書中拉開序幕,從〈人生八苦〉到〈不忘初心〉,從〈不念舊惡〉、〈不變隨緣〉到〈無可得〉,逐步揭示了心性養成的寶貴心得。
「人間菩提」他也探討了現代人所面臨的〈命運〉課題,傳達了〈知足〉常樂、〈素食〉養生的簡樸智慧。尤其是在章節間穿插的〈懺悔〉與〈謙卑低頭〉,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佛法的修行不僅是高深的理論,更是切實的生活指引。
「走讀山水」透過景物的描寫,展現了張講師於自然間所修得的心境體會,他筆下的〈人間花香〉,不僅僅是景物的觀照,更是心靈的芬芳。從回憶〈父親的背影〉,讓人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深情,亦可窺見他是個懂得生活、善於將佛法融入日常的智者。
《看見改變的力量》不僅僅是一本修行筆記,它是張群檀講師對自己與生活的觀照、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對人生的一份柔情與智慧的分享。相信無論是初學佛法的讀者,或是已走在修行路上的同行者, 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深深的啟發。張講師以其深厚的修行,撰寫出一篇篇富有意涵的文章,誠摯地指引著每位讀者走入心靈的旅程。
「看見改變的力量」,讓我們在張群檀講師的引導下,細品佛法智慧的清香,一步步邁向自我心靈的昇華。
目錄
推薦序 佛法裡的清香
自 序 與善人居
六度萬行
1人生八苦
2人為什麼要修行
3不忘初心
4不念舊惡
5不請之友
6不變隨緣
7生活與《般若心經》
8《心經》初解
9自在人生
10生命教育
11佛在何處?
12找回自心
13看見改變的力量
14晨鐘暮鼓
15淨土法門
16《金剛經》的二十法要
17法華七喻
18華嚴不思議
19照顧腳下
20境隨心轉
21隨流不染
22菩提心
23佛光山月光寺
24緬懷星雲大師應有的作為
25請轉法輪
26隨喜功德
27點亮心燈
28慈悲
29福慧雙修
30精進
31廣修供養
32輪迴
33無可得
34朝山
35八風吹不動
人間菩提
36世間五欲
37正知見
38何物不可恃
39忍辱
40有無之間
41沉澱與沉潛
42見賢思齊
43角度
44命運
45知足
46金玉其外
47信解行證
48恆河獅吼
49流轉的人生
50展讀十全人生
51浮生若夢
52破布裹真珠
53參加戒會有感
54素食
55常隨佛學
56得失之間
57梅子熟了
58禪
59謙卑低頭
60懺悔
61短期出家
62佛光大學與我
63回向
64用心體悟
65生命中的貴人
66及時把握,不能等
67三皈五戒
68人間佛教行佛的典範──林國照
69與病為友的人間菩薩──林振
走讀山水
70人生快車
71人生快意事
72人間花香
73山的呢喃
74心的旅程
75木棉花
76父親的背影
77生命的長度
78我走在楓林步道
79往事
80迎風看海
81近山有感
82思念的絮語
83故鄉情懷
84映象流蘇
85春暖花開
86秋的聯想
87秋意正濃
88風的對話
89牽牛花
90喜悅的種子
91綻放在花海中的車站
92銅門山色
93邂逅東海岸
94驀然的懷舊
95讓愛溫暖人間
96菩薩
97菩薩身影
98感恩的心
99海天佛剎
100六度萬行
參考文獻
自 序 與善人居
六度萬行
1人生八苦
2人為什麼要修行
3不忘初心
4不念舊惡
5不請之友
6不變隨緣
7生活與《般若心經》
8《心經》初解
9自在人生
10生命教育
11佛在何處?
12找回自心
13看見改變的力量
14晨鐘暮鼓
15淨土法門
16《金剛經》的二十法要
17法華七喻
18華嚴不思議
19照顧腳下
20境隨心轉
21隨流不染
22菩提心
23佛光山月光寺
24緬懷星雲大師應有的作為
25請轉法輪
26隨喜功德
27點亮心燈
28慈悲
29福慧雙修
30精進
31廣修供養
32輪迴
33無可得
34朝山
35八風吹不動
人間菩提
36世間五欲
37正知見
38何物不可恃
39忍辱
40有無之間
41沉澱與沉潛
42見賢思齊
43角度
44命運
45知足
46金玉其外
47信解行證
48恆河獅吼
49流轉的人生
50展讀十全人生
51浮生若夢
52破布裹真珠
53參加戒會有感
54素食
55常隨佛學
56得失之間
57梅子熟了
58禪
59謙卑低頭
60懺悔
61短期出家
62佛光大學與我
63回向
64用心體悟
65生命中的貴人
66及時把握,不能等
67三皈五戒
68人間佛教行佛的典範──林國照
69與病為友的人間菩薩──林振
走讀山水
70人生快車
71人生快意事
72人間花香
73山的呢喃
74心的旅程
75木棉花
76父親的背影
77生命的長度
78我走在楓林步道
79往事
80迎風看海
81近山有感
82思念的絮語
83故鄉情懷
84映象流蘇
85春暖花開
86秋的聯想
87秋意正濃
88風的對話
89牽牛花
90喜悅的種子
91綻放在花海中的車站
92銅門山色
93邂逅東海岸
94驀然的懷舊
95讓愛溫暖人間
96菩薩
97菩薩身影
98感恩的心
99海天佛剎
100六度萬行
參考文獻
試閱
看見改變的力量
一個人遭遇任何事情,無論善與不善?都跟「因緣」脫離不了關係,我很慶幸,感恩有此善因緣的牽引,讓我在初入佛門時,就接觸到正信的佛光山道場,而且堅持一師一道,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記得在我退伍前一年,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星雲大師法駕花蓮(花蓮女中)主持了一場皈依典禮,我經由同學的接引、介紹,我們全家四口都報名參加了那一次的皈依。雖然當時還不明白「皈依」的真實意義,但也為我未來種下了希望、光明、慈悲、智慧的菩堤種子,直到十年後生根發芽。我要感恩牽引我踏入佛門的那一條線,大師常說:「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縱然這只是個人的因緣,但感恩的世界無非是最美的。十多年來,我在佛光會的大家庭裡,學習、成長,從道場的作務義工,佛光大學的興學勸募,《人間福報》創刊試閱與推廣,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推動及後來肩負弘法布教重任等等因緣,慶幸我都能躬逢其盛,這些好像都與文化教育有關,也正與佛光山是從文化教育起家的精神相呼應。大師曾說:「佛光人還是應該先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佛法大海,解行並重,我個人喜愛閱讀經典,因此,一開始我就從「深入經藏」入手,從研讀大師的著作,參加共修法會中體悟佛法,開啟智慧;從助念、關懷中,長養慈悲;就這樣,讓我悠遊於法海之中,親嘗法味,甘之如飴。雖然我不是出家人,但我感念大師為佛教興辦諸多利濟群生的事業,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使命感,所以我考檀講師,以追隨大師弘法的腳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可以說,大師是我法身慧命的貴人。
(節選)
修學佛法後,讓我凡事往正面思惟。世間因為有「愛」,所以社會才呈現光明、溫馨、和諧的一面,每個人雖是小小的螺絲釘,但千萬別妄自菲薄,只要自己善盡一己社會責任,同樣可以惠澤他人,進而凸顯生命的價值與不凡。經云:「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眾緣和合而成,無一自主、恆長、獨存性,且無時無刻都在遷流變化之中。」所以,我們活在世間,一切日常生活所需,都是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成就的;故凡事要常存感恩之心,善盡本分,將個人生命,發光發熱,潤澤十方有情,才不虛此一生命真正之生存意義。
我個人覺得,學佛後我看見改變的力量,至少在脾氣上改變很多,對人變得柔軟、愛語、主動關心;學佛前,喜、怒、哀、樂總是形於色,動不動就發脾氣,還有那急躁的個性,也常常壞了正事;現在的我,脾氣慢半拍,也能觀因緣所生而一切隨順因緣。
流轉的人生
「業力」就如行駛中的車輪,無始無終地往前奔流,永不止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因觀「緣起」而證悟,而因果是佛教重要的教理一,若能了知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主宰、獨立性,且是剎那剎那的遷流變化,世間的一切,我們自然就不會那麼地執著而被憂悲苦惱所繫縛。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緣滅是亙古彌新萬劫不滅的自然法則,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嬗遞一般。譬如生死問題,從古至今,無論帝王宰相,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可以不死、不老、不病的,縱即集大權於一身的秦始皇也不能倖免,這就是人的業報體,是生滅,是因緣,是業感,生命均由起惑造業而來。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普遍如此、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永恆如此。《法華經》云:「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佛教講三世因果,前世今生,且貫通未來,遇緣而起現行。每個人都有一個業報主體「阿賴耶識」,他儲藏著許多善、惡種子,只要遇緣,則起有受報的果,或許現世報,或許來生再報,或多生累劫後報。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的種子是隨中陰身神識而投胎轉世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懂得「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消業的方法就「出世間法」而言,有「建寺供僧、誦經念佛、持咒參禪、拜懺持戒、放生助印」等等都可以達到消業的目的;「世間法」上,只要一念善意,行善布施,力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三好運動,廣結善緣,必定功果圓滿。 (節選)
心的旅程
那天午後,我來到東海岸,大自然如畫,鹽寮海彎,一個倚山傍海的小村莊,隨意席地而坐,聽浪濤拍岸,冷風呼嘯,吸一口純潔的靜謐,走入心中的阿蘭若。
壽豐鄉境,花東幹線上,一列彩繪火車,正好劃過縱谷初秋的寧靜,與平疇綠野,雲靄低幕,競相奔馳,等候滿載歸鄉的惦記,好向人間萬家燈火。
鄉下樸實的氛圍,不經意會讓你處處心生歡喜,猶記得去年油菜花盛開的景象,有黃色的浪漫,更有鄉村獨特的芬芳,我們彼此用善念祝福;今年我輕盈走過,你的祝福,依然洋溢在我心田。
當晨曦灑落在生意盎然的稻穗上,閃耀著一片金黃,彷彿生命的過程,是一種必然的鍛煉,縱然順逆不一,因緣有別,但只要踏穩每一步履,相信,你可以輕易走過深邃昏暗的幽徑。
人生旅途,總要留個轉寰的空間,有時,短暫休息停歇,是為了看清前行的方向。就像時序,使盡一身的力氣,醞釀秋的到來,從塵勞慢慢勾勒出心中清涼的日常,心的旅程,心的風景。
即便老了,我也願意輕挽你的手,讓歲月化作雪白的山嵐,編織一首飄逸的詩,和你一起吟唱亙古的鄉愁。
浮塵影事如幻,功名富貴成空;繁華幾度,春風依舊,迷情妄識,纏縛日深,唯有精進,從心開始。
一個人遭遇任何事情,無論善與不善?都跟「因緣」脫離不了關係,我很慶幸,感恩有此善因緣的牽引,讓我在初入佛門時,就接觸到正信的佛光山道場,而且堅持一師一道,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記得在我退伍前一年,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星雲大師法駕花蓮(花蓮女中)主持了一場皈依典禮,我經由同學的接引、介紹,我們全家四口都報名參加了那一次的皈依。雖然當時還不明白「皈依」的真實意義,但也為我未來種下了希望、光明、慈悲、智慧的菩堤種子,直到十年後生根發芽。我要感恩牽引我踏入佛門的那一條線,大師常說:「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縱然這只是個人的因緣,但感恩的世界無非是最美的。十多年來,我在佛光會的大家庭裡,學習、成長,從道場的作務義工,佛光大學的興學勸募,《人間福報》創刊試閱與推廣,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推動及後來肩負弘法布教重任等等因緣,慶幸我都能躬逢其盛,這些好像都與文化教育有關,也正與佛光山是從文化教育起家的精神相呼應。大師曾說:「佛光人還是應該先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佛法大海,解行並重,我個人喜愛閱讀經典,因此,一開始我就從「深入經藏」入手,從研讀大師的著作,參加共修法會中體悟佛法,開啟智慧;從助念、關懷中,長養慈悲;就這樣,讓我悠遊於法海之中,親嘗法味,甘之如飴。雖然我不是出家人,但我感念大師為佛教興辦諸多利濟群生的事業,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使命感,所以我考檀講師,以追隨大師弘法的腳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可以說,大師是我法身慧命的貴人。
(節選)
修學佛法後,讓我凡事往正面思惟。世間因為有「愛」,所以社會才呈現光明、溫馨、和諧的一面,每個人雖是小小的螺絲釘,但千萬別妄自菲薄,只要自己善盡一己社會責任,同樣可以惠澤他人,進而凸顯生命的價值與不凡。經云:「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眾緣和合而成,無一自主、恆長、獨存性,且無時無刻都在遷流變化之中。」所以,我們活在世間,一切日常生活所需,都是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成就的;故凡事要常存感恩之心,善盡本分,將個人生命,發光發熱,潤澤十方有情,才不虛此一生命真正之生存意義。
我個人覺得,學佛後我看見改變的力量,至少在脾氣上改變很多,對人變得柔軟、愛語、主動關心;學佛前,喜、怒、哀、樂總是形於色,動不動就發脾氣,還有那急躁的個性,也常常壞了正事;現在的我,脾氣慢半拍,也能觀因緣所生而一切隨順因緣。
流轉的人生
「業力」就如行駛中的車輪,無始無終地往前奔流,永不止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因觀「緣起」而證悟,而因果是佛教重要的教理一,若能了知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主宰、獨立性,且是剎那剎那的遷流變化,世間的一切,我們自然就不會那麼地執著而被憂悲苦惱所繫縛。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緣滅是亙古彌新萬劫不滅的自然法則,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嬗遞一般。譬如生死問題,從古至今,無論帝王宰相,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可以不死、不老、不病的,縱即集大權於一身的秦始皇也不能倖免,這就是人的業報體,是生滅,是因緣,是業感,生命均由起惑造業而來。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普遍如此、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永恆如此。《法華經》云:「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佛教講三世因果,前世今生,且貫通未來,遇緣而起現行。每個人都有一個業報主體「阿賴耶識」,他儲藏著許多善、惡種子,只要遇緣,則起有受報的果,或許現世報,或許來生再報,或多生累劫後報。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的種子是隨中陰身神識而投胎轉世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懂得「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消業的方法就「出世間法」而言,有「建寺供僧、誦經念佛、持咒參禪、拜懺持戒、放生助印」等等都可以達到消業的目的;「世間法」上,只要一念善意,行善布施,力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三好運動,廣結善緣,必定功果圓滿。 (節選)
心的旅程
那天午後,我來到東海岸,大自然如畫,鹽寮海彎,一個倚山傍海的小村莊,隨意席地而坐,聽浪濤拍岸,冷風呼嘯,吸一口純潔的靜謐,走入心中的阿蘭若。
壽豐鄉境,花東幹線上,一列彩繪火車,正好劃過縱谷初秋的寧靜,與平疇綠野,雲靄低幕,競相奔馳,等候滿載歸鄉的惦記,好向人間萬家燈火。
鄉下樸實的氛圍,不經意會讓你處處心生歡喜,猶記得去年油菜花盛開的景象,有黃色的浪漫,更有鄉村獨特的芬芳,我們彼此用善念祝福;今年我輕盈走過,你的祝福,依然洋溢在我心田。
當晨曦灑落在生意盎然的稻穗上,閃耀著一片金黃,彷彿生命的過程,是一種必然的鍛煉,縱然順逆不一,因緣有別,但只要踏穩每一步履,相信,你可以輕易走過深邃昏暗的幽徑。
人生旅途,總要留個轉寰的空間,有時,短暫休息停歇,是為了看清前行的方向。就像時序,使盡一身的力氣,醞釀秋的到來,從塵勞慢慢勾勒出心中清涼的日常,心的旅程,心的風景。
即便老了,我也願意輕挽你的手,讓歲月化作雪白的山嵐,編織一首飄逸的詩,和你一起吟唱亙古的鄉愁。
浮塵影事如幻,功名富貴成空;繁華幾度,春風依舊,迷情妄識,纏縛日深,唯有精進,從心開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