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一個受刑人的覺醒之旅
內容簡介
美國亞馬遜網站Amazon.com讀者五顆星★★★★★熱烈推薦!
在令人不安的監獄裡,要平安度過每一天已經不容易,對他人心存仁慈,更可能帶來麻煩,甚至危及性命。決心修習佛法的受刑人凱文,如何在一個最不可能的地方,體現佛法的精神──覺醒與慈悲?
十多年的牢獄生涯,凱文曾怯懦、無助,也曾因弟弟凍死街頭、母親遭詐騙而幾乎被仇恨所吞噬。但是,覺察的心讓他清楚看見:自我如何輕易地被無知與慣性所主宰,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凱文將獄友們當成老師與菩薩,踏上了一段自我探索之旅,不但有能力幫助獄友,也為自己找到了快樂。
這些故事,是這段充滿勇氣與自省的漫長旅程中,最精采而動人的註腳。旅途雖然艱辛,但是凱文向我們保證:轉化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回報將是源源不絕、無法估量的。
「任何希望培養耐心、寬恕、包容,以及一顆仁慈的心的人,都要讀這本書。」──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誰惹你生氣?》作者
「本書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充分的自由,我們時時都能做選擇,有些選擇會囚禁自己,有些則會釋放自己。」──《香巴拉大日》雜誌(Shambhala Sun)
本書特色
* 誠實剖析修習佛法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心態──退縮,自私,矛盾,懺悔等,真實地呈現獄中的兩難處境與一般人不熟悉的監獄文化。
* 書中故事亦充滿了戲劇性,有些令人發噱、有些令人落淚,不僅感人而且深具啟發性。
* 除了動人的故事,也介紹了重要的佛法觀念。
在令人不安的監獄裡,要平安度過每一天已經不容易,對他人心存仁慈,更可能帶來麻煩,甚至危及性命。決心修習佛法的受刑人凱文,如何在一個最不可能的地方,體現佛法的精神──覺醒與慈悲?
十多年的牢獄生涯,凱文曾怯懦、無助,也曾因弟弟凍死街頭、母親遭詐騙而幾乎被仇恨所吞噬。但是,覺察的心讓他清楚看見:自我如何輕易地被無知與慣性所主宰,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凱文將獄友們當成老師與菩薩,踏上了一段自我探索之旅,不但有能力幫助獄友,也為自己找到了快樂。
這些故事,是這段充滿勇氣與自省的漫長旅程中,最精采而動人的註腳。旅途雖然艱辛,但是凱文向我們保證:轉化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回報將是源源不絕、無法估量的。
「任何希望培養耐心、寬恕、包容,以及一顆仁慈的心的人,都要讀這本書。」──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誰惹你生氣?》作者
「本書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充分的自由,我們時時都能做選擇,有些選擇會囚禁自己,有些則會釋放自己。」──《香巴拉大日》雜誌(Shambhala Sun)
本書特色
* 誠實剖析修習佛法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心態──退縮,自私,矛盾,懺悔等,真實地呈現獄中的兩難處境與一般人不熟悉的監獄文化。
* 書中故事亦充滿了戲劇性,有些令人發噱、有些令人落淚,不僅感人而且深具啟發性。
* 除了動人的故事,也介紹了重要的佛法觀念。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監所榮譽教誨師 淨耀法師
作家/台灣監獄寫作班推手 歐銀釧
監獄天使 應曉薇
監所榮譽教誨師 淨耀法師
作家/台灣監獄寫作班推手 歐銀釧
監獄天使 應曉薇
目錄
〈推薦序〉點亮受刑人的心燈──淨耀法師
〈推薦序〉慈悲種子──歐銀釧
〈推薦序〉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愛──應曉薇
〈英文版前言〉透過本書了解修行本質與目的──史蒂芬‧洛克菲勒
〈英文版編者序〉監獄裡、外共通的情緒轉化──葛萊夫
致謝
引言
入道
無底洞
瞪視
香蕉
四十九個獄友
牛頭犬與聖誕節
歸鄉之路
精油
發怒
助人之樂
德瑞克
心靈濃湯
瑪尼
不情願的師父
綁製蠅餌
蘋果
鋸子
尚恩
洋薊心
慈心
自由
近距離接觸
放下
佳節愉快
奇蹟
解放花園
後記
作者誌
附錄I 四聖諦
附錄II 禪修練習
〈推薦序〉慈悲種子──歐銀釧
〈推薦序〉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愛──應曉薇
〈英文版前言〉透過本書了解修行本質與目的──史蒂芬‧洛克菲勒
〈英文版編者序〉監獄裡、外共通的情緒轉化──葛萊夫
致謝
引言
入道
無底洞
瞪視
香蕉
四十九個獄友
牛頭犬與聖誕節
歸鄉之路
精油
發怒
助人之樂
德瑞克
心靈濃湯
瑪尼
不情願的師父
綁製蠅餌
蘋果
鋸子
尚恩
洋薊心
慈心
自由
近距離接觸
放下
佳節愉快
奇蹟
解放花園
後記
作者誌
附錄I 四聖諦
附錄II 禪修練習
序/導讀
〈推薦序〉
點亮受刑人的心燈
釋淨耀
通常ㄧ提到「受刑人」,一般人腦海裡往往立刻浮現:社會敗類、兇狠暴戾、十惡不赦……等負面字眼。而對他們身陷囹圄,總認為是罪有應得,讓社會正義得到伸張。至於這些人為何犯罪?他們的家庭背景、內心世界,則根本無意探究。反正,只要將他們繩之以法,與社會隔絕,也就大快人心!
然而,從犯罪率節節高升,犯罪年齡愈趨下降的現狀來看,事情恐怕不是採取上述「鴕鳥心態」,便可迎刃而解。
根據我在監所教化將近二十五年,親自與受刑人、重刑犯懇談的經驗。我發現監所裡面可說是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問題是出在於價值觀的偏差,導致他們一時做錯事,危害社會的安寧。所以,與其對他們抱持「隔離」心態,反而應該走進監獄予以關懷,透過對談嘗試導正其錯誤的觀念。將原本負面的破壞力量,轉變成促進整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這份工作儘管艱辛,卻也絕非天方夜譚。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曾親自將一名殺人不眨眼的鴦掘摩羅,調教為出家證聖果的修行人。鴦掘摩羅因為受到老師的誤導,以為只要殺滿一千個人,穿滿一千根手指頭,就能夠得道升天。由於業力的驅使與成熟,鴦掘摩羅竟然依照老師的教導,站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街頭,逢人便砍,瘋狂地想要趕快達成目標。
這一事件可說是震驚當時印度境內的憍薩羅國,惶恐不安的老百姓個個談鴦色變,不敢經過這條街道。唯獨釋迦牟尼佛自動站在鴦掘摩羅面前,以威德折服他狂亂的魔心,並且讓鴦掘摩羅剃度出家,在其座下聞法修行。最後他不但證得阿羅漢果,也成為幫人解脫生死的聖哲。
身為一位佛教的僧人,我雖然沒有佛陀的智慧與德行。但是,我從他的以身示範,知道對於諸多的受刑人,必須以佛法滋潤他們煩惱的心靈;以真理之光點亮受刑人內心的幽暗。這誠然是個艱鉅的挑戰,不過自從出家以來,它卻是我個人全心投入的志業。
由於自己實務的經驗,當我接到法鼓文化出版的《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一個受刑人的覺醒之旅》,述說一位受刑人凱文.馬龍在獄中修習佛法的經歷與真實故事,讀後內心備感親切,更確認自己在監所弘揚佛法的重要性。
作者凱文.馬龍在該書引言中說到:「在監獄裡生活,必須直接面對現實,那裡有各式各樣的人……。許多人對他們的生命已經放棄,只是如木乃伊般過一天算一天,找人說話或找事做打發自己的無聊。他們將自己的所有問題一股腦地傾訴給你聽,然後請你給一點意見,希望你能在片刻間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學會以更細心和更諒解的態度聆聽大部分人的訴苦,可是我也不讓他們利用我來消磨自己坐牢的時間。」
監獄的生活固然限制了個人的行動自由,但是,卻是實踐修行的好道場。關鍵在於受刑人是否肯懺悔、轉念,開啟心靈的自由。凱文.馬龍在書裡的現身說法,正好印證這項觀點。個人樂見《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一個受刑人的覺醒之旅》的出版,更期盼國內監所的受刑人,能夠人手一冊。藉由閱讀凱文.馬龍在監獄內的覺醒之旅,也能幫助自己點亮心燈,走向光明!
* 編按: 本文作者致力於監所教化、輔導二十餘年,所籌辦之更生青少年中途之家「普賢慈海家園」,於二○○八年正式啟用。現任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應曉薇
對於在監所擔任榮譽教誨師,已長達十五年的自己,在看完《遇見四十九位菩薩》這本書之後,感動莫名,也感慨萬千──在全世界,每個監獄都一樣,監獄的禁錮功能,本多過教化功能。除非受刑人能起懺悔心,在服刑中精進自修,監獄將轉換為修行的好道場。相反的,集聚受刑人於一起的監獄,當惡的業力大過善的覺能時,監獄也會是愚癡眾生在相互牽引後,快速向下沉淪的地方。
台灣監獄有入世菩薩化身為受刑人,於獄中普渡眾生,共乘佛道嗎?有,不在少數。我們協會監所輔導志工中,就有藥癮者、強迫性自主者、詐欺犯、幫派份子,乃至死刑犯與HIV感染者,他們即是以受刑人身分,在獄中隨緣度化有情,並自省與懺悔。
他們用他們的語言,及互相都了解的監獄文化,彼此共勉與互助。他們在患難中互相取暖,並相約來日回到社會,決不再因為誘惑,再度迷失,作姦犯科,只是,監所外,願意接納更生人,給予工作機會,能獲重生的菩薩在哪裡?
出獄的更生人大多沒身分、沒地位、也沒錢。長年失業、毫無支援,終將吞滅更生人最後的尊嚴,直到完全崩堤匱乏後,因為痛恨社會,再度從菩薩轉變為惡魔。
台灣有完善的社會福利機構、傲人的民間慈善組織,及善心捐助的個人,〈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於恐懼和匱乏,但人權宣言推廣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徒留更多更生人自殺和他殺的靈魂……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說,泉水乾涸後,兩條魚困於陸地,只能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用最後一口氣幫助彼此繼續存活……這時,兩條魚不禁憶起昔日在江河湖水裡的自由與快樂,所以一般人在優裕的條件下不應冷漠。就如同晉朝《莊子》郭象註所說:「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遇見四十九位菩薩》這本書的問世,希望能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的認識受刑人,並於未來,願意以寬容之心,接納更生人。
* 編按:本文作者為資深演員,投入慈善與監所教化工作十多年,現任中華華夏希望關懷協會理事長。曾獲得法務部「犯罪矯正協會」推選為二十五位理事中唯一非典獄長或所長的理事。
點亮受刑人的心燈
釋淨耀
通常ㄧ提到「受刑人」,一般人腦海裡往往立刻浮現:社會敗類、兇狠暴戾、十惡不赦……等負面字眼。而對他們身陷囹圄,總認為是罪有應得,讓社會正義得到伸張。至於這些人為何犯罪?他們的家庭背景、內心世界,則根本無意探究。反正,只要將他們繩之以法,與社會隔絕,也就大快人心!
然而,從犯罪率節節高升,犯罪年齡愈趨下降的現狀來看,事情恐怕不是採取上述「鴕鳥心態」,便可迎刃而解。
根據我在監所教化將近二十五年,親自與受刑人、重刑犯懇談的經驗。我發現監所裡面可說是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問題是出在於價值觀的偏差,導致他們一時做錯事,危害社會的安寧。所以,與其對他們抱持「隔離」心態,反而應該走進監獄予以關懷,透過對談嘗試導正其錯誤的觀念。將原本負面的破壞力量,轉變成促進整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這份工作儘管艱辛,卻也絕非天方夜譚。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曾親自將一名殺人不眨眼的鴦掘摩羅,調教為出家證聖果的修行人。鴦掘摩羅因為受到老師的誤導,以為只要殺滿一千個人,穿滿一千根手指頭,就能夠得道升天。由於業力的驅使與成熟,鴦掘摩羅竟然依照老師的教導,站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街頭,逢人便砍,瘋狂地想要趕快達成目標。
這一事件可說是震驚當時印度境內的憍薩羅國,惶恐不安的老百姓個個談鴦色變,不敢經過這條街道。唯獨釋迦牟尼佛自動站在鴦掘摩羅面前,以威德折服他狂亂的魔心,並且讓鴦掘摩羅剃度出家,在其座下聞法修行。最後他不但證得阿羅漢果,也成為幫人解脫生死的聖哲。
身為一位佛教的僧人,我雖然沒有佛陀的智慧與德行。但是,我從他的以身示範,知道對於諸多的受刑人,必須以佛法滋潤他們煩惱的心靈;以真理之光點亮受刑人內心的幽暗。這誠然是個艱鉅的挑戰,不過自從出家以來,它卻是我個人全心投入的志業。
由於自己實務的經驗,當我接到法鼓文化出版的《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一個受刑人的覺醒之旅》,述說一位受刑人凱文.馬龍在獄中修習佛法的經歷與真實故事,讀後內心備感親切,更確認自己在監所弘揚佛法的重要性。
作者凱文.馬龍在該書引言中說到:「在監獄裡生活,必須直接面對現實,那裡有各式各樣的人……。許多人對他們的生命已經放棄,只是如木乃伊般過一天算一天,找人說話或找事做打發自己的無聊。他們將自己的所有問題一股腦地傾訴給你聽,然後請你給一點意見,希望你能在片刻間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學會以更細心和更諒解的態度聆聽大部分人的訴苦,可是我也不讓他們利用我來消磨自己坐牢的時間。」
監獄的生活固然限制了個人的行動自由,但是,卻是實踐修行的好道場。關鍵在於受刑人是否肯懺悔、轉念,開啟心靈的自由。凱文.馬龍在書裡的現身說法,正好印證這項觀點。個人樂見《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一個受刑人的覺醒之旅》的出版,更期盼國內監所的受刑人,能夠人手一冊。藉由閱讀凱文.馬龍在監獄內的覺醒之旅,也能幫助自己點亮心燈,走向光明!
* 編按: 本文作者致力於監所教化、輔導二十餘年,所籌辦之更生青少年中途之家「普賢慈海家園」,於二○○八年正式啟用。現任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應曉薇
對於在監所擔任榮譽教誨師,已長達十五年的自己,在看完《遇見四十九位菩薩》這本書之後,感動莫名,也感慨萬千──在全世界,每個監獄都一樣,監獄的禁錮功能,本多過教化功能。除非受刑人能起懺悔心,在服刑中精進自修,監獄將轉換為修行的好道場。相反的,集聚受刑人於一起的監獄,當惡的業力大過善的覺能時,監獄也會是愚癡眾生在相互牽引後,快速向下沉淪的地方。
台灣監獄有入世菩薩化身為受刑人,於獄中普渡眾生,共乘佛道嗎?有,不在少數。我們協會監所輔導志工中,就有藥癮者、強迫性自主者、詐欺犯、幫派份子,乃至死刑犯與HIV感染者,他們即是以受刑人身分,在獄中隨緣度化有情,並自省與懺悔。
他們用他們的語言,及互相都了解的監獄文化,彼此共勉與互助。他們在患難中互相取暖,並相約來日回到社會,決不再因為誘惑,再度迷失,作姦犯科,只是,監所外,願意接納更生人,給予工作機會,能獲重生的菩薩在哪裡?
出獄的更生人大多沒身分、沒地位、也沒錢。長年失業、毫無支援,終將吞滅更生人最後的尊嚴,直到完全崩堤匱乏後,因為痛恨社會,再度從菩薩轉變為惡魔。
台灣有完善的社會福利機構、傲人的民間慈善組織,及善心捐助的個人,〈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於恐懼和匱乏,但人權宣言推廣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徒留更多更生人自殺和他殺的靈魂……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說,泉水乾涸後,兩條魚困於陸地,只能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用最後一口氣幫助彼此繼續存活……這時,兩條魚不禁憶起昔日在江河湖水裡的自由與快樂,所以一般人在優裕的條件下不應冷漠。就如同晉朝《莊子》郭象註所說:「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遇見四十九位菩薩》這本書的問世,希望能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的認識受刑人,並於未來,願意以寬容之心,接納更生人。
* 編按:本文作者為資深演員,投入慈善與監所教化工作十多年,現任中華華夏希望關懷協會理事長。曾獲得法務部「犯罪矯正協會」推選為二十五位理事中唯一非典獄長或所長的理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