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做個自在的人:法念處今論

  • 79 300
    38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佛教經典/解說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苟嘉陵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華夏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9/1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四念處並不複雜,法念處也一樣。只是因佛教發展了兩千多年,中國佛教的大乘傳統更是「法門無量」,就使本書較難被理出頭緒。
大部分的中國法友可能至今仍未明白,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而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核心。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宗派林立與佛教思想浩如煙海的今天,向現代人介紹什麼才是佛陀所建立的修行主題。也是要指出四念處可用來鍛鍊與提昇人的智慧而體驗到法喜,也能變得更有能力與愛心。
而這個修行方法不是宗教,更與宗派沒有關係。所以我並沒有要大家放棄自己的宗教或宗派,而只是希望大家在生活裡提昇自己覺知的能力,也就是佛法「五力」裡所說的念力。它是可以被人訓練的東西。而且這個訓練很簡單——只是對自己的身體、感受、精神狀態與思想觀念(身、受、心、法)保持覺知而已。

作者

苟嘉陵

• 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三日生於臺北市
• 一九七五年畢業於建國中學
• 一九七九年畢業於台大商學系國貿組
• 一九八四年獲紐約市布拉特學院電腦碩士
• 曾任職於美國華爾街金融公司資訊管理部門三十年
• 2014年以副總裁職位退休於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

著作: 1.《作個喜悅的人:四念處今論》(一九九二.臺北) 2.《覺的宗教:全人類的佛法》(一九九四.臺北圓明出版社) 3.《我們要和平:綠起的政治觀》 4.《活著真好》 5.《做個自在的人:法念處今論》

目錄

推薦序 繼如法師
感謝
前言

第一章 四念處是唯一道嗎?
1. 無須相信或接受四念處是唯一
2. 觀法如法 立念在法 有知有見 有明有達
3. 法念處的修行不是對治

第二章 閱讀佛典所應持的態度
1. 人的經驗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
2. 修四念處沒有需要讀很多書
3. 從沒把他們當成大師

第三章 四念處是如實觀
1. 四念處是覺知 不是批判
2. 所有的角色裡都有覺知與自在
3. 不淨觀、墓地觀與安般念

第四章 少少須臾頃 必得昇進
1. 四念處不支持任何一法必須修
2. 《念處經》也支持「法無定法」
3. 不是要人去「主動出擊」
4. 修行教條化的可能最壞結果

第五章 四諦不是中轉站
1. 佛教不會陷入個人主義的執迷
2. 兩種對四諦的誤解——苦與滅
3. 四諦指出了佛法修行的實事求是
4. 「迴小向大」乃宗派之見

第六章 如實照見五蘊
1. 如實覺知五取蘊
2. 凡有所行皆有識
3. 人間至難與雞同鴨講
4. 「此是識」乃不可省略的修行

第七章 如法瞭解空義
1. 空即緣起
2. 解脫苦是在今生與當下
3. 沒有主體的輪迴
4. 需要調整與改變的世俗諦

第八章 四念處是開悟的起點
1. 開悟只能靠自己
2. 沒有絕對的悟 也沒有絕對的迷
3. 超越開悟情意綜
4. 七覺分漸次而起

第九章 法念處的核心——不以自為尊
1. 佛陀所創的修行方法
2. 喜悅是不可能的任務?
3. 向道而不狹隘 亦不以自為尊
4. 誰是恐怖份子第一名?

第十章 般若觀空是法念處的修行
1. 四諦肯定了人的行為價值
2. 假名就是文字與觀念
3. 般若是四諦在人生場景裡的用
4. 梅克爾的痛哭流涕
5. 修慧應能笑得出來

第十一章 對外道所應持的態度
1. 我法不爾 除憍慢心
2. 人我對立構築了精神藩籬
3. 容忍異己的能力
4. 保留自己可能的「無明空間」

第十二章 論「無我」
1. 無我也是無我
2. 若有是常見 若無是斷見
3. 佛教的「輪迴」是種方便
4. 出世間慧非世智聰辯
5. 沒有要人懷著「無我」的觀念去看
6. 「無我」不是必須接受的觀念

第十三章 無緣慈、同體悲與愛的修行
1. 無論行住或坐臥 應常培育此正念
2. 無緣慈是解脫之愛
3. 同體大悲與社會主義
4. 伊蒂•史坦恩——不沈默的修女
5. 「信行人」仍應保有自己的修行人格

第十四章 欲望並不就是貪
1. 欲望不是渴愛
2. 請勿打擊魔鬼
3. 真正的惡不是欲望
4. 臣服者與被臣服者
5. 少欲知足絕非禁慾
6. 不可把管道都堵死

第十五章 看清方能不二
1. 超越有無二見
2. 不二是不落兩邊
3. 離生死怖畏
4. 關於生死即涅槃

第十六章 無分別非無差別
1. 滅受想定不是解脫
2. 非暴力的革命
3. 不斷百思想
4. 恥有所不知 恥有所不能
5. 把「空」當成了動詞
6. 對大乘空義的可能最大誤解

第十七章 諸佛說法皆依二諦
1. 聽得順耳的東西
2. 「不受後有」不等於「不再輪迴」
3. 「人生有苦」還是「人生是苦」?
4. 他們需要一個儲存器
5. 許多教說都有世俗諦
6. 佛教現代化的合理性與如法性

第十八章 現代人所需的信仰
1. 精神疾病與精神空虛
2. 被放逐的心靈困境
3. 對賢聖所說善巧分別
4. 演化論是關於空義的論述
5. 此路不通與涅槃寂靜

第十九章 不執取於四相
1. 修行佛法應有證悟
2. 佛法不是在講存不存在
3. 「妄立人我」的懷疑與猜忌
4. 眾生相與心靈空間
5. 對自由的曲解
6. 「你是我的過程」與「你是我的肋骨」

第二十章 自在是法念處的用
1. 知而不言 也是執取
2. 菩薩道的主題就是方便道
3. 念佛與修四念處相得益彰
4. 超越「功德鄉」的煙霧瀰漫
5. 信乃追求真理的信念與決心
6. 「究盡」與「究竟」

第二十一章 法念處與如來
1. 佛陀十號是佛教的共同認知
2. 莫把大乘佛法說成終極
3. 覺的宗教
4. 如實觀看人間的真實
5. 生命的不斷革命

序/導讀

前言

之所以要在寫了《做個喜悅的人——四念處今論》後再寫一本專門探討法念處的書,是因為當年宏印法師的提議。
當時我點頭認同,卻沒有真正瞭解這個點頭的含意。開始寫作以後才逐漸明白,這本書所應包含的範圍實是大的非我能力所及。因為必然會牽涉到南北傳佛教千年以來的爭議。
所以我要先聲明並沒有宣稱自己已解決了這個爭議。但我確實認同討論這個議題應是中國佛教現代化所必需。因中國佛法修行人至今仍普遍以為四念處與四諦「只是小法」。這確是中國佛法修行人所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地寫。未曾因拋棄過一些已寫完的章節而徹底投降與放棄。
提早退休以後,就比較有時間專注。那時好友張鴻洋還未往生,他給了我不少的鼓勵與建議。鴻洋走後,我斷斷續續和他的夫人,也是我的好友莊博蕙繼續討論相關議題。她也給了我不少建議。
事實上四念處並不複雜,法念處也一樣。只是因佛教發展了兩千多年,中國佛教的大乘傳統更是「法門無量」,就使本書較難被理出頭緒。但在多年努力後,我有了當初與鴻洋討論時許多問題的答案。至少在我的心裡,是滿心歡喜。
大部分的中國法友可能至今仍未明白,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而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核心。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宗派林立與佛教思想浩如煙海的今天,向現代人介紹什麼才是佛陀所建立的修行主題。也是要指出四念處可用來鍛鍊與提昇人的智慧而體驗到法喜,也能變的更有能力與愛心。
而這個修行方法不是宗教,更與宗派沒有關係。所以我並沒有要大家放棄自己的宗教或宗派,而只是希望大家在生活裡提昇自己覺知的能力,也就是佛法「五力」裡所說的念力。它是可以被人訓練的東西。而且這個訓練很簡單——只是對自己的身體、感受、精神狀態與思想觀念(身、受、心、法)保持覺知而已。
相對來說,最後一項對思想觀念的覺知會比較難。法念處就是本書所要探討與介紹的主題了。
法念處的修行事實上就像中國禪宗所說的是「但求做佛」,也就是以開悟為目的。故修法念處者是中國佛教裡的「法行人」——無需接受任何的前提假設,也可以對佛經存疑。這是法行人和「信行人」在修行次第上的不同。但二者並沒有高下之別。
《六祖壇經》雖早已被翻成多國文字而流通於世界,但禪宗在中國佛教裡已衰落,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故本書也是要透過佛陀所教的修行,而讓「做佛」與開悟的精神再度回到中國佛教裡。我在書裡鼓勵修行人開悟,而四念處就是開悟的起點。因佛陀所教的開悟方法「七覺支」,就是以「念覺支」與「擇法覺支」為起點。念覺支是四念處。擇法覺支就是法念處。關於這些,我都在書裡作了討論與說明。
我雖以為四念處應是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基礎,但完全沒有貶抑大乘菩薩道的意思。相反地,我認為大乘佛教對佛教現代化非常重要。我以為大乘佛法能度(波羅蜜多)的修行,就是四諦的離苦。般若觀空與不二法門也都是法念處的修行。
有法友建議我不要在書裡提及政治,我在此表達感謝。但還是沒有採納這個建議。因政治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若把其剔除,法念處的修行就無法完整。故我仍對我所居住的美國做了一些與政治相關的反省與批評。但我也要在此聲明:「並沒有站在任何『陣營』的立場批評」。而只是由法念處實事求是的如實觀出發,提出所見給大家參考而已。
事實上我從未以為自己的看法一定正確,也一直保留自己可能有所不知的「無明空間」。我也以為這種態度才符合法念處的修行。
所以《做個自在的人———法念處今論》的論字,不是三藏經律論裡的「論典」義,而只是「和現代人的討論」之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72337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05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