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1110_2026手帳年曆

離死之心

Mind Beyond Death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週年慶】情緒小夥伴全面9折

  • 1個人喜歡
  • 9 360
    40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生活佛法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竹慶本樂仁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江翰雯
  • 出版社: 橡樹林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0/01/19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面對死亡,我們其實有機會選擇──
是做好準備以面對生命中最不安的時刻,或是毫無準備?


從宗教的觀點來看,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趟心靈之旅的起點。當我們離開熟悉的地方時,並不表示會到很糟的地方去,我們有可能從一間平價旅館搬到七星級的豪華飯店,但也有可能會流落街頭,一切端視自己的業力和努力而定。

在穿越生死的旅途上,《離死之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竹慶本樂仁波切在此書中以中陰的角度切入教導,展演出在世時所需要的精神修持,可以說,穿越與超越死亡的「秘密」,端賴於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仁波切以清楚、親切的方式完整探討了六個中陰,鉅細靡遺帶領我們做好準備,以便能從中陰的各個階段善巧地運用心要,得以將死亡轉化為獲得證悟最具威力的機會。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竹慶本樂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當代最出色的大師之一,在這本無價且極為實用的指導手冊中,仁波切完整解說了佛法中有關死亡的種種教示,內容清晰且極為詳盡。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作者

此生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人們了解死亡:如何思維死亡、如何幫助自己和他人做好心理準備來面對死亡,以便大限來臨時能夠以自力全盤掌握;這是豐富人生的偉大秘密之道,能使我們更具活力與大愛、更喜樂地度過自己的人生。竹慶本樂仁波切的《離死之心》,這部精深的傑作即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請細心研讀,此書將為您開啟嶄新視野的人生之門。
-羅伯特‧舒曼(Robert Thurman),《西藏度亡經》譯者
哥倫比亞大學宗喀巴研究教授

本書可說是繼我的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多年前針對中陰教法所開示的兩本著作之後,最重要、最卓越的英文著作了。這些精深殊勝的教法,終於又透過一位純正上師的大慈悲和甚深智慧而揭顯於世間!
-法蘭西斯卡‧佛來明妥(Francesca Fremantle)
《明光空性—西藏度亡經導讀》作者、《西藏度亡經》譯者(與創巴仁波切合譯)

熟悉西方世界與英語的藏傳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於此適時傳授了中陰法教,提供給我們直接且清新的解說,超越了翻譯本的隔閡。仁波切在《離死之心》的行文之間……為我們照亮了正道,為此生、來生和中陰提供了指引。
-尊貴的阿拉生嘎仁波切(Ven. Alak Zenkar Rinpoche),摘自序言

譯者

藍星

三寶弟子。

審校者簡介
江翰雯


一九七一年出生,資深英語教師,由根本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親自訓練法會中英文口譯與筆譯多年,也是上師授權之藏傳瑜伽修持教師及「虔心憶念遙呼之歌,噶瑪巴千諾」專輯製作人。目前在噶瑪列些林高級佛學院攻讀藏文翻譯,譯有《全然接受這樣的我》、《不生氣的生活》(橡樹林出版)、《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橡實出版)與多種中英文文章互譯。

目錄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序 10
阿拉生嘎仁波切 藏文序 12
阿拉生嘎仁波切 英文序 17
英文版編輯手記 23
導言:與死神的賭局 25

▎第一章 ▎實相時刻 27
中陰法教 30
何謂中陰? 31
得自傳承的訊息 41
中陰的分類 44
中陰法教的淵源 45
六中陰根本偈 47

▎第二章 ▎純粹妄念:自然的生處中陰 53
顯相之舞 55
體現之心 60
修道三次第 62
聞的階段 65
思的階段 67
修的階段 73
正行:蓮師止禪教訣 80
為修行安立明確特定的發心 88
人生苦短 90

▎第三章 ▎喚醒夢中人:睡夢瑜伽 93
顯空不二 95
不淨夢與淨夢 99
從夢中醒來 101
夢與做夢者 127

▎第四章 ▎掌握心性:禪定中陰 133
觀禪 136
篤定解脫 148
牢記解脫之言 152

▎第五章 ▎消散中的實相:痛苦的臨終中陰 163
對此生的執著 166
五大收攝消融 172
臨終的修行 189
一切修行皆是頗瓦 205

▎第六章 ▎無我之旅:光明的法性中陰 213
探索新經驗 215
法身明光:無相明光 217
報身明光:有相明光 230
四種慧光 243
任運呈現的境象 245
以法性中陰為道用 247
與法性中陰相關之界域 257

▎第七章 ▎生或不生:業報的投生中陰 261
化身明光 263
六道初現 273
投生的修持 284
金剛乘的修行之見 294
離死之心 302


英文版編輯致謝 305
附錄一 《臨終智大乘經》 307
附錄二 證悟金剛歌 312
附錄三 竹慶本樂仁波切詩兩首 323
附錄四 回顧:前行法的目的 326
附錄五 收攝消融次第 335
附錄六 文武百尊 337
名詞解釋 341
延伸閱讀 362
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資訊 365

序/導讀

導言 ▎與死神的賭局

本書是在重述幾世紀之前,偉大印度上師蓮花生大士的一小群弟子所聽到的故事。這位非凡上師的生平充滿了許多冒險事蹟與成就,更證得了最高的成就,即自心無垢、不壞之本性、剎那遣除所有的幻相,甚至是死亡的可怖幻相。據說蓮師是在一團虹光中從這個世界離去的,所留下的是許多彌足珍貴的教法和他的轉化歷程的描述,以利未來的弟子。雖然這則故事無絲毫改變,但任何聽聞它或將它牢記於心的人,卻可能會因此而有所改變;就像歷來所有的經典故事般,它帶你踏上了旅程,唯有如此,你才是主角,而結局也才掌握在你手中。

因此,你在這裡所看到的這則故事,是你自己的;這是我們身與心、生與死的故事,也是我們以人身而存在的一個不可否認的真理。雖然我們知道生命的真相和死亡的無可避免,但卻甚少正視這個事實;即便知道,我們的習性卻是衝動地轉過身去。儘管我們不想面對死亡或其所引發的恐懼,但逃避這個令人為難的真相並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到最後,事實真相還是會追上我們。如果我們生生世世都忽視死亡,那麼死亡就會以大驚奇的方式來臨,在臨終的床榻上,我們不會有時間學習如何應付這樣的情境,也沒有時間培養智慧與慈悲,好善巧地引領自己通過死亡的地域,屆時,我們便只能勉力面對任何所遭逢的處境——那可是一場真正的賭局。

我們為何要冒這種險呢?我們有機會選擇——我們可以做好準備以面對生命中最不安的時刻,或是毫無準備地遇上這樣的時刻。如果我們選擇直接直視死亡的真面目,那麼我們肯定可以將這個相遇轉化為甚深的體驗,而為我們的心靈之旅帶來不可言喻的利益;假如我們選擇去否認,那麼,當我們遇到死神時,我們將會像個天真的年輕人,帶著滿袋子現金走進一處深夜的賭窟,到了早上,我們變富有快樂的賭注會是多少?

不管我們準備與否,我們都會遇上死神。這位偉大的神祇是誰?祂凌駕我們的威力又是如何?這位引發諸多恐懼的傳奇人物,其實僅是無常與因果,或稱做「業」的擬人化而已。在佛教典籍中,這位「神祇」是無敵的,在祂的戲局中沒人能打敗祂——除了智慧的真正擁有者以外,智慧殺掉了殺手,清理好桌面、帶著獎品離開。

從遠古至今,許多文化都發展出口述與書寫文獻,其中饒富死亡和臨終的知識。在世界各地的智慧傳統中,有許多傳統都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使死亡體驗成為更有意義、更具威力的關鍵,以聯繫自身更深或更高層次的本性?近幾年來,「死亡和臨終」已成為一個熱門議題,而「死亡」本身也成為一種行話,然而,儘管似乎有些人樂意談論死亡,卻沒有人真正想要面對死亡,也沒有人想要置身於死亡正在發生的環境中。伍迪‧艾倫曾說:「我並不怕死去,只是當它發生時,我不想身歷其境而已。」這反映出二十一世紀世界中許多人的心態,我們其實全都在企圖逃避死亡。我們害怕聽到死亡或正視死亡,更遑論體驗死亡了,因為我們已塑造出一種負面和恐懼的死亡文化意象;我們相信死亡是我們所有一切的終點,是失去所珍惜的每件東西,而我們的恐懼也阻撓著我們去了解自身的故事——那一則終歸是再生與解脫的故事。

根據佛教的教法,事實是死亡與出生持續地不斷發生著。這種認知同樣也出現在基督教義中,聖保羅曾說道:「我每天都死去。」重點是去了解死亡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每個當下它都在發生,而不僅只是在生命結束之時。那麼,我們又如何學會在自己的生活中,認出這種緊隨著每一剎那而發生的死亡呢?

撇開我們對死亡的抽象概念不談,我們必須深入觀照自身的心靈和內心。這趟旅程需要我們去思惟死亡對個人的意義是什麼——不是從醫學或科技的角度,像是呼吸或是心跳的停止,也不是從信仰或文化傳統的觀點來看,反而是需要自詰:「從個人的、自身生命的體驗來說,死亡對我代表什麼?什麼是我對死亡最基本、發自內心的感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定義死亡的方式,有很大成分決定了自己會如何經歷死亡,但也會成為如何好好經歷死亡的指引。

依照佛教的洞見,為了死得好,一個人必須活得好;要死得好,唯有明白如何活得好才辦得到。是不是因為我們不知如何活得充實、活得好,才如此擔憂死亡呢?為了轉化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並克服恐懼,我們必須和死亡正面接觸,而不是去否認它,我們必須透過真正的深入思考來和死亡產生聯繫。我們必須用沉靜、清楚的心來思惟死亡的意象,而不是以迷信和謠言為基礎而營造出死亡意象的想法來看待它,我們必須確實地看到並赤裸裸地感受那種狀態。和死亡徹底晤面的方式,即是每日、每刻、每事都死去;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痛楚、我們的情緒、我們所愛的關係,甚至我們的喜悅,都死去。假如我們不每天死去,是無法真正面對死亡的!

從佛教的觀點看來,死亡不僅只是意味著到達終點,同時也代表到達出發點。死亡是一個改變的過程,終點既非正面也非負面,它就僅是一個事實或實相而已。當我們接受了出生的想法時,死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一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就伴隨著一張離開此世界的契約。所以,不管你在折磨時刻結束時,有鬆了一口氣的喟嘆,或是拼命希望一些好萊塢影片式的剎那可以永遠持續下去,每個時刻都會結束;無論結局是快樂或憂傷的,每個故事都有個結局。然而當一個剎那或是一個生命結束時,我們毫無爭辯的餘地,沒有任何斡旋的空間;而了知這個事實或實相,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死亡接觸的方式。

究竟來說,我們所謂的「生命」只是一個持續的幻影,是每一個剎那的相續〔審校註:延續(持續)和相續的不同:「延續和持續」是同一個東西持續不斷存在著,但「相續」則是不同微細剎那環環相扣,而形成「看似持續」的狀態〕,或是種種想法、情緒和記憶的脈流,我們認為這些是自己的所有物,也因此一躍而存在,成為這個相續的所有者。但是,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個相續是如夢、似幻的,它並非是一種延續或具存的實體;它是由每個單一剎那所組成,這些剎那生起、消融、又生起,就像海裡的浪濤般,所以,這個「我」也在每個剎那生起和消融,並非是從這一刻又延續到下一刻。這一刻的「我」消融後,就不見了,下一刻的「我」生起時是全新的,這兩個「我」不能說是相同或不同,但它們卻被概念之心界定為一個單一、持續的自我:「對,這就是我……」

在這個遷流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死亡的過程;瞬間念頭的消融、震顫情緒的消褪,我們知覺的快速變動——一個聲響、一個觸動出現、又旋即消失。但就在我們經驗到某個時刻結束的當下,我們也經驗到生的過程;對應著不斷改變的知覺,一個新世界又因新想法和五彩繽紛情緒的生起而誕生了,因此,一個剎那的結束也同時是再生的,就像唯有透過死亡,一個新事物才能出現一般。

恐懼死亡,就會讓我們看不到顯而易見的東西;擁有自我再生力量者,方是永恆的,而真實固定延續者,卻沒有創造的力量。若沒有生和死的遊戲,這個世界便會停滯不動,就像是用固定攝影機在人工造景室裡所拍出的電影場景般,鏡頭下所捕捉到的世界是固著不動的,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任何東西改變;若沒有死亡和再生的持續遊戲,我們的生命就僅是僵化和無感的,其後果會是很悲慘的,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會改變。相反地,擁有這些時時刻刻的變化、被無常所加持,是多麼美好和清新!

如果我們是延續的、穿透不了變化和死亡,那麼,尋求某種超乎或存乎自外的東西,便會是毫無結果的,無論我們怎麼稱呼它——真主、造物主、神聖的奧義、聖境、或神的恩典,都永遠也找不到,而只會找到自心更多的投射罷了。只有藉著每天死去,我們才能真正跟自己的生命聯繫上;當我們仍執著於相信自身存在的延續性,卻以為自己可以找到生與死之間有意義的關連,那麼我們也只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虛構世界中罷了。

當這個相續的幻相到達終點時,即使只是短暫的一瞥,我們都會有機會瞥見那深藏於幻相之下的真相,這才是真正、常住的心之本性,與蓮師的本心與證量無二無別;這就是本覺、光明的智慧,由此自然任運地生起了一切萬象。這個智慧在凡夫狀態下是覺察不到的,因為它是超越概念的,因此,也超越了時間,即所謂「非生也非死」(birthless and deathless)。假如我們能連結上這樣的體驗,過去和未來就可被超越,我們自然會覺醒,而到達一個廣大粲然的世界。

當我們真正明白在每個結束裡也有著再生,就會開始放鬆,我們會對變化的過程敞開心胸,會覺得可以真正碰觸到實相,而不再畏懼死亡。由於了解到死亡和生命並非是分離的,這使得我們現在可以學習活得更好、更充實。從佛教的觀點看來,我們可以選擇:現在就開始主導自己的生、死故事,或是等待、對無常的訊息充耳不聞,直到死亡自己來開啟生死故事的序幕。既然我們都看重快樂的結局,為何還要選擇和死神博奕呢?

關於「死亡和臨終」的議題,古老的佛教智慧有太多可提供給我們現代社會。在這本書中,我將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了解和應用這些沒有時空限制的法教,我希望這本書能以佛教金剛乘傳統的內在觀點,為大家澄清並洞察這些內容。祈願這些法教所體現的甚深智慧與真摯悲心,能快速遣除眾生的一切妄念幻相,並寬解他們最大的恐懼;祈願心之真實本性,這內在的佛性,指引我們所有的人,在生、死之道上皆安好無恙。
  
竹慶本樂仁波切,2006年10月7日
誌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之西方那瀾陀學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40911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8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1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