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所有希望自在安住於覺醒、解脫、心的究竟本質中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祖古‧東杜仁波切(Tulku Thondup Rinpoche)
《無盡的療癒》(Boundless Healing)作者
2000年9月,達賴喇嘛應索甲仁波切的邀請,前往法國南部列繞法林進行訪問,參與了金剛乘的特殊修法,並由淺至深講解大圓滿的修行次第。
達賴喇嘛的說法,總是融合了最高的智慧和無盡的慈悲心,他此次依龍欽巴大師的《大圓滿禪定休息論》講述,並徵引如多竹千晉美天佩尼瑪及堪布楚洛的論述,讓聽眾對心的實相和究竟真理,有了廣泛的認識。
這本書即是此次法會精要的集結,忠實呈現出達賴喇嘛完整、清晰的教法,以及當時法會現場的莊嚴氣氛。
──祖古‧東杜仁波切(Tulku Thondup Rinpoche)
《無盡的療癒》(Boundless Healing)作者
2000年9月,達賴喇嘛應索甲仁波切的邀請,前往法國南部列繞法林進行訪問,參與了金剛乘的特殊修法,並由淺至深講解大圓滿的修行次第。
達賴喇嘛的說法,總是融合了最高的智慧和無盡的慈悲心,他此次依龍欽巴大師的《大圓滿禪定休息論》講述,並徵引如多竹千晉美天佩尼瑪及堪布楚洛的論述,讓聽眾對心的實相和究竟真理,有了廣泛的認識。
這本書即是此次法會精要的集結,忠實呈現出達賴喇嘛完整、清晰的教法,以及當時法會現場的莊嚴氣氛。
名人推薦
「所有的信眾都被這深奧的、中肯的、親和的教法感動,有些人說這是他此生曾經聽聞過的最殊勝教法。能夠聽聞達賴喇嘛的這個教法,是畢生稀有難得的因緣。」
──索甲仁波切
「大圓滿教法清晰的呈現了藏傳佛教最究竟的心智科學。在本書中,達賴喇嘛運用他淵博的知識與智慧,開示了大圓滿的意義以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這本優美的譯書是一本珍寶,對於那些想要徹底了解心的秘密與潛力的人,具有無上的價值。」
──B‧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專注力》(The Attention Revolution)作者
「這是我所讀過最好、最豐富的禪修書籍之一,達賴喇嘛以不可思議的精準、清晰,且異常謙卑與公正的態度開示。這本書擁有這一切特色。」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當下,繁花盛開》(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作者
「一本書可以讓我們如此的接近、呼吸到達賴喇嘛心識所散放的空氣。不論你是因為佛教快樂藝術而開啟好奇心的初學者,或是一個有經驗的老參,你將會享受這本書所釋放的平靜與自在。我誠摯的推薦!」
──羅伯舒曼(Robert A. F.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無限的生命》(Infinite Life)作者
──索甲仁波切
「大圓滿教法清晰的呈現了藏傳佛教最究竟的心智科學。在本書中,達賴喇嘛運用他淵博的知識與智慧,開示了大圓滿的意義以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這本優美的譯書是一本珍寶,對於那些想要徹底了解心的秘密與潛力的人,具有無上的價值。」
──B‧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專注力》(The Attention Revolution)作者
「這是我所讀過最好、最豐富的禪修書籍之一,達賴喇嘛以不可思議的精準、清晰,且異常謙卑與公正的態度開示。這本書擁有這一切特色。」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當下,繁花盛開》(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作者
「一本書可以讓我們如此的接近、呼吸到達賴喇嘛心識所散放的空氣。不論你是因為佛教快樂藝術而開啟好奇心的初學者,或是一個有經驗的老參,你將會享受這本書所釋放的平靜與自在。我誠摯的推薦!」
──羅伯舒曼(Robert A. F.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無限的生命》(Infinite Life)作者
目錄
前言
序
譯者序
第一部分 佛法的基本義理
第一章 介紹
第二章 轉化心
第三章 外相與實相
第四章 覺受與認知
第五章 克服苦因
第二部分 大圓滿禪定休息
第六章 古譯學派寧瑪巴
第七章 大圓滿的獨特性
第八章 有益於禪定的處所
第九章 個別的修行者
第十章 自我與無我
第十一章 生、死與修行
第十二章 修行次第:前行
第十三章 菩提心:覺悟的心
第十四章 受菩薩戒
第十五章 蓮師八變灌頂
第十六章 淨光
第十七章 教法的回顧
第十八章 智慧本覺
《大圓滿禪定休息》 龍欽饒降巴
附錄:歷史的觀點
參考書目
序
譯者序
第一部分 佛法的基本義理
第一章 介紹
第二章 轉化心
第三章 外相與實相
第四章 覺受與認知
第五章 克服苦因
第二部分 大圓滿禪定休息
第六章 古譯學派寧瑪巴
第七章 大圓滿的獨特性
第八章 有益於禪定的處所
第九章 個別的修行者
第十章 自我與無我
第十一章 生、死與修行
第十二章 修行次第:前行
第十三章 菩提心:覺悟的心
第十四章 受菩薩戒
第十五章 蓮師八變灌頂
第十六章 淨光
第十七章 教法的回顧
第十八章 智慧本覺
《大圓滿禪定休息》 龍欽饒降巴
附錄:歷史的觀點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譯者序】
在清淨的自性中休息
大圓滿的教法是八世紀時印度兩位密續大師蓮花生大士和無垢友尊者所傳,然後再由西藏歷代祖師傳承,到了十四世紀時由舊譯寧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所結集。大圓滿法被視為是藏傳佛教最上乘的法,它不但涵蓋了九乘的修法,更殊勝的是它本已圓滿具足。許多修習大圓滿法的行者,最後都以虹光身示寂,顯見大圓滿的確是無上即身成就法門。
然而正因為它深奧難契,卻讓一般行者無從下手,如同禪宗一樣。從某種角度看,大圓滿法與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六祖惠能標舉人人都有佛性,與大圓滿的教示並無二致。大圓滿教法和禪宗同樣都以《楞伽經》為根本經典。
惠能在聽聞五祖弘忍開示《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龍欽巴尊者在《大圓滿禪定休息論》開宗明義即說:「本性等空清淨界,勝法不動極離戲;光明心性菩提心,敬禮體圓無變遷。」禮讚本初自性,與惠能的理解完全相同。
在大圓滿法的開示中常聽到:「汝即是大圓滿」,禪師對弟子直指也常說:「汝即是佛」,理路也是完全一致。靈訓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歸宗回答:「我現在對你說,只怕你不信。」靈訓說:「和尚說的都是真話,我焉敢不信!」歸宗說:「你就是佛!」靈訓於言下有省。
然而禪宗留下來的典籍,例如《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碧巖集》、《指月錄》等,都是禪師們悟後的體會,並沒有修行的次第法要,以致禪門至今仍然讓人感到深不可測,且難以入其室一窺堂奧。
而大圓滿法的修行次第則相對的非常清楚,傳承大師們都留下完整的注解。尤其是龍欽巴尊者,不但是正遍知的修行成就者,也留下了兩百餘部著作,其中又以《七寶藏論》和《大圓滿三休息論》最為一般所熟知。
大圓滿固然也講見、修、行、果,但是它的特色卻是:不立一切見、不著一切修、不修一切行、不見一切果。它是自生、自顯、自然、自解脫,本自具足,無須造作。正如蓮花生大士說:「見在自生自顯中,修亦自生顯莊嚴,行在自生自顯中,離於斷證之果者,自生自顯自圓滿。」
這也是在果上說的,但是傳承祖師留下許多大圓滿前行法、心髓,包括長傳、短傳和伏藏的教法,說明了大圓滿法不是一般人像惠能大師一樣,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心開意解。還是要透過一些導引,漸次進入大圓滿境界。
而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三休息論》可以說是修習大圓滿法的總綱,包含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和《虛幻休息論》。其中「禪定休息」是說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行,透過氣脈明點而達到大樂、明空、無念的狀態。「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所在就是安住於自心的本來面目中,它涵蓋九次第的修行綱要。「虛幻休息」則是修「八幻喻觀」,以對治修大樂、明空、無念所產生的執著。
這本書是達賴喇嘛在二○○○年九月應邀至法國列繞法林講述大圓滿法的內容,為期十天的閉關,他以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禪定休息論》為主軸,宣說大圓滿的根本教法。達賴喇嘛沒有一開始就講述這部論典,他先開示佛法的基本知見,一如往常的開示,達賴喇嘛還是強調菩提心與慈悲心的重要,事實上,這也是大圓滿法的根本精神所在。在進行菩薩戒與「蓮師八變」灌頂之後,一直到第五天才進入《禪定休息論》的正行解說。
達賴喇嘛以其博學多聞與實修的體驗,引經據典的解說了大圓滿的特色,並清楚分析了本覺與淨光的意義,以及直指本覺的法要。他引述了大圓滿傳承祖師們,包括:吉美林巴(持明無畏洲)、巴楚仁波切、米龐仁波切、多竹千晉美天佩尼瑪、第五世達賴喇嘛等人對於大圓滿的智慧法語和心要。看完了達賴喇嘛的開示後,無怪乎在現場聽法者都要讚嘆道:這是他們此生中聽到最殊勝的佛法開示。
不過達賴喇嘛並沒有把全文講完,只開示到「金剛理示禪定的次第」,至於大樂、明空與無念的修持法,達賴喇嘛就沒有開示了。可能的原因,一則是時間有限;二則牽涉到無上密法的修持,不適合對於廣大群眾傳授。根據龍欽巴此論的修行一樣可以到達證果的境界。龍欽巴在論中說:「如是到頂果次第:樂明無念今雙運,眼及神通無量德,究竟摩尼三身成,自利利他二圓滿。」即是證明。
有關龍欽巴《大圓滿禪定休息論》的中譯者是何人,目前不可考,不過全文譯筆流暢,值得讚嘆。本文的中譯是參考慧門法師的講義所引述,由於部分的翻譯和達賴喇嘛的解釋有出入,因此在譯文中略作修飾,以符合達賴喇嘛開示的原旨。
台灣的佛子們有幸接觸到達賴喇嘛講述這一部《大圓滿禪定休息論》,展現了三重殊勝:大圓滿法的直指殊勝、龍欽巴尊者究竟的證量殊勝、達賴喇嘛精闢的闡化殊勝。願所有與本書結緣的善知識們都能在清淨的自性中休息,安住在大圓滿界中。
在清淨的自性中休息
大圓滿的教法是八世紀時印度兩位密續大師蓮花生大士和無垢友尊者所傳,然後再由西藏歷代祖師傳承,到了十四世紀時由舊譯寧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所結集。大圓滿法被視為是藏傳佛教最上乘的法,它不但涵蓋了九乘的修法,更殊勝的是它本已圓滿具足。許多修習大圓滿法的行者,最後都以虹光身示寂,顯見大圓滿的確是無上即身成就法門。
然而正因為它深奧難契,卻讓一般行者無從下手,如同禪宗一樣。從某種角度看,大圓滿法與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六祖惠能標舉人人都有佛性,與大圓滿的教示並無二致。大圓滿教法和禪宗同樣都以《楞伽經》為根本經典。
惠能在聽聞五祖弘忍開示《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龍欽巴尊者在《大圓滿禪定休息論》開宗明義即說:「本性等空清淨界,勝法不動極離戲;光明心性菩提心,敬禮體圓無變遷。」禮讚本初自性,與惠能的理解完全相同。
在大圓滿法的開示中常聽到:「汝即是大圓滿」,禪師對弟子直指也常說:「汝即是佛」,理路也是完全一致。靈訓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歸宗回答:「我現在對你說,只怕你不信。」靈訓說:「和尚說的都是真話,我焉敢不信!」歸宗說:「你就是佛!」靈訓於言下有省。
然而禪宗留下來的典籍,例如《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碧巖集》、《指月錄》等,都是禪師們悟後的體會,並沒有修行的次第法要,以致禪門至今仍然讓人感到深不可測,且難以入其室一窺堂奧。
而大圓滿法的修行次第則相對的非常清楚,傳承大師們都留下完整的注解。尤其是龍欽巴尊者,不但是正遍知的修行成就者,也留下了兩百餘部著作,其中又以《七寶藏論》和《大圓滿三休息論》最為一般所熟知。
大圓滿固然也講見、修、行、果,但是它的特色卻是:不立一切見、不著一切修、不修一切行、不見一切果。它是自生、自顯、自然、自解脫,本自具足,無須造作。正如蓮花生大士說:「見在自生自顯中,修亦自生顯莊嚴,行在自生自顯中,離於斷證之果者,自生自顯自圓滿。」
這也是在果上說的,但是傳承祖師留下許多大圓滿前行法、心髓,包括長傳、短傳和伏藏的教法,說明了大圓滿法不是一般人像惠能大師一樣,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心開意解。還是要透過一些導引,漸次進入大圓滿境界。
而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三休息論》可以說是修習大圓滿法的總綱,包含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和《虛幻休息論》。其中「禪定休息」是說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行,透過氣脈明點而達到大樂、明空、無念的狀態。「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所在就是安住於自心的本來面目中,它涵蓋九次第的修行綱要。「虛幻休息」則是修「八幻喻觀」,以對治修大樂、明空、無念所產生的執著。
這本書是達賴喇嘛在二○○○年九月應邀至法國列繞法林講述大圓滿法的內容,為期十天的閉關,他以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禪定休息論》為主軸,宣說大圓滿的根本教法。達賴喇嘛沒有一開始就講述這部論典,他先開示佛法的基本知見,一如往常的開示,達賴喇嘛還是強調菩提心與慈悲心的重要,事實上,這也是大圓滿法的根本精神所在。在進行菩薩戒與「蓮師八變」灌頂之後,一直到第五天才進入《禪定休息論》的正行解說。
達賴喇嘛以其博學多聞與實修的體驗,引經據典的解說了大圓滿的特色,並清楚分析了本覺與淨光的意義,以及直指本覺的法要。他引述了大圓滿傳承祖師們,包括:吉美林巴(持明無畏洲)、巴楚仁波切、米龐仁波切、多竹千晉美天佩尼瑪、第五世達賴喇嘛等人對於大圓滿的智慧法語和心要。看完了達賴喇嘛的開示後,無怪乎在現場聽法者都要讚嘆道:這是他們此生中聽到最殊勝的佛法開示。
不過達賴喇嘛並沒有把全文講完,只開示到「金剛理示禪定的次第」,至於大樂、明空與無念的修持法,達賴喇嘛就沒有開示了。可能的原因,一則是時間有限;二則牽涉到無上密法的修持,不適合對於廣大群眾傳授。根據龍欽巴此論的修行一樣可以到達證果的境界。龍欽巴在論中說:「如是到頂果次第:樂明無念今雙運,眼及神通無量德,究竟摩尼三身成,自利利他二圓滿。」即是證明。
有關龍欽巴《大圓滿禪定休息論》的中譯者是何人,目前不可考,不過全文譯筆流暢,值得讚嘆。本文的中譯是參考慧門法師的講義所引述,由於部分的翻譯和達賴喇嘛的解釋有出入,因此在譯文中略作修飾,以符合達賴喇嘛開示的原旨。
台灣的佛子們有幸接觸到達賴喇嘛講述這一部《大圓滿禪定休息論》,展現了三重殊勝:大圓滿法的直指殊勝、龍欽巴尊者究竟的證量殊勝、達賴喇嘛精闢的闡化殊勝。願所有與本書結緣的善知識們都能在清淨的自性中休息,安住在大圓滿界中。
試閱
佛法的真義
讓我們特別來看一下佛教。你可能會質疑佛教的真義是什麼?通常我是這樣解釋的:「佛教的教法是非暴力,佛教的知見是相互依存。」當我們談到非暴力,換言之即是避免傷害。從外觀上有時很難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害,主要的因素是其背後的動機。身、語、意的所有行為,都有一個本質上無害的利他動機。如果我們的意圖是殘酷的,例如想要欺騙某人並利用他們,雖然我們的行為在外表上是非常無傷的,會以迷人的語言和堂皇的禮物包裝,但是行為卻會造成傷害。為什麼?因為這是出於負面動機而為。因此,有害和無害行為的區別,主要是在其背後的動機。我想,我們可以說非暴力行為意思是出於慈悲發心或利他動機的行為。在我們內心中以這樣的發心,最大限度上,我們會真正幫助他人;倘若我們無法幫助他人,至少也不會傷害他人。
而且,相互依存的知見顯示苦樂是如何產生的,同時顯示我們所有苦樂的感覺,以及內在經驗和外在環境,其生起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緣聚合。因此,相互依存的知見解釋了非暴力行為背後的邏輯。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所經驗的苦樂感覺是依靠某種條件,是與我們的行為密切結合。如果我們做出負面的行為,就會經歷痛苦;如果做出正面的行為,結果便會轉好。這就是事情發生的方式,是依靠因緣的。因此,如果我們不想要痛苦,就要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反而要幫助他們。如果我們持續發展並修習非暴力,最後將導致菩提心,並使我們珍愛他人更甚於自己。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化相互依存的知見,有一天就會導致空性見,了知諸法皆空無自性。這就是所謂「慈悲是空性的根本」,如果用在修行上,我們整個思維方式便會經歷巨大的轉變。很自然地,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會開始做利他的工作。當我們遭遇任何不可避免的困難時,我們的內心不再痛苦,或者痛苦至少比以前少。我們甚至會接受痛苦,以致即使被迫要忍受身體的疼痛,在內心中我們仍能平靜的處理,並將痛苦轉化為更遠大的目標。
讓我舉個例子,一九五八年時,康區和安多有許多寺廟已經被摧毀,許多喇嘛和堪布也被捕入獄,當時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堪布被判處死刑,並由行刑隊執行槍決。就在他即將被槍決前,他唸了以下祈請文:
慈悲尊貴的上師,
願一切眾生的罪障,我過去生的母親,
所有他們的痛苦,毫無例外的,
都於此時此刻在我的身上成熟,
願我能給他們我所有的福報和功德,
也願一切眾生恆住安樂境!
說完之後立即遭槍決而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透過善巧和智慧修行,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帶來有意義的改變,並開展非凡的勇氣。我們也可以達到像那位堪布那樣的境地,這樣即可轉化所有的逆境為成佛之道。
維持法的真實義
在此,我要陳述一個重點,不只是適用於佛教,對所有的宗教都一樣。我認為我們維持創教者和傳承主要弟子的真實教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宗教應該維持其原始的真實義和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
就這一點,我個人有一些觀察。例如,有一陣子在西方的書籍中曾把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那是錯誤的。藏傳佛教是可信的且可檢證的傳承,可以回溯到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博學的論師們,而不是一些西藏的喇嘛們在洞穴裡空想出來的。藏傳佛教完全是佛陀的教法,源自於印度聖地。
還有些人把喇嘛當作是「活佛」,這可能是來自於中文的翻譯。這是另外一個大的錯誤,如果這是出自於虔信的意思,當然是好的,但倘若我們檢視佛經,最初梵文「喇嘛」的意思是指「上師」,字面上的意思是「重」,亦即身負著珍貴的特質或是仁慈。喇嘛的藏文意思是「無上的」,或是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活佛」這個詞,也沒有看到上師就是代表成佛者的意思。我想活佛這個詞可能是源於中文的錯誤翻譯。如果「活佛」的言談舉止與凡夫俗子無異,也會是一種荒謬的寓意吧!
我們也必須察覺到另一個現象─「新時代」靈修,這牽涉到從一些不同的宗教擷取教義後,再編造一個新的宗教商標,這只是某個人自己的創造。當然,如果人們忠實而且也承認這是他們自創的產品,便沒有太大差別。但假使他們開始即興創造事物,並且當作佛教、藏傳佛教或是金剛乘的殊勝速成法來流通販售,那麼我們就必須非常小心。
不久前我遇到一位印度的社會學家,他告訴我他對佛教非常感興趣,事實上他也非常喜歡像是利他與菩提心的教法。但過了不久,當他碰到有關地獄的教法,尤其是無法忍受的熱惱地獄和寒冰地獄時,就變得非常不安且不想再聽。我想,如果從印度大師們傳承下來的原始佛教傳統中撿拾或選擇,我們很難隨處可得;我們只需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其他的則不必管它。當然,如果我們發覺某些東西與我們的信仰或經驗不合,便可以選擇不相信,但也不必驟下結論,認為佛法必須要改變,或者要求加入一些新東西成為特別的佛教。
事實上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弟子去看西藏喇嘛並說:「佛教是非常棒的,但有某些東西不符合我的思維模式。
讓我們特別來看一下佛教。你可能會質疑佛教的真義是什麼?通常我是這樣解釋的:「佛教的教法是非暴力,佛教的知見是相互依存。」當我們談到非暴力,換言之即是避免傷害。從外觀上有時很難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害,主要的因素是其背後的動機。身、語、意的所有行為,都有一個本質上無害的利他動機。如果我們的意圖是殘酷的,例如想要欺騙某人並利用他們,雖然我們的行為在外表上是非常無傷的,會以迷人的語言和堂皇的禮物包裝,但是行為卻會造成傷害。為什麼?因為這是出於負面動機而為。因此,有害和無害行為的區別,主要是在其背後的動機。我想,我們可以說非暴力行為意思是出於慈悲發心或利他動機的行為。在我們內心中以這樣的發心,最大限度上,我們會真正幫助他人;倘若我們無法幫助他人,至少也不會傷害他人。
而且,相互依存的知見顯示苦樂是如何產生的,同時顯示我們所有苦樂的感覺,以及內在經驗和外在環境,其生起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緣聚合。因此,相互依存的知見解釋了非暴力行為背後的邏輯。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所經驗的苦樂感覺是依靠某種條件,是與我們的行為密切結合。如果我們做出負面的行為,就會經歷痛苦;如果做出正面的行為,結果便會轉好。這就是事情發生的方式,是依靠因緣的。因此,如果我們不想要痛苦,就要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反而要幫助他們。如果我們持續發展並修習非暴力,最後將導致菩提心,並使我們珍愛他人更甚於自己。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化相互依存的知見,有一天就會導致空性見,了知諸法皆空無自性。這就是所謂「慈悲是空性的根本」,如果用在修行上,我們整個思維方式便會經歷巨大的轉變。很自然地,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會開始做利他的工作。當我們遭遇任何不可避免的困難時,我們的內心不再痛苦,或者痛苦至少比以前少。我們甚至會接受痛苦,以致即使被迫要忍受身體的疼痛,在內心中我們仍能平靜的處理,並將痛苦轉化為更遠大的目標。
讓我舉個例子,一九五八年時,康區和安多有許多寺廟已經被摧毀,許多喇嘛和堪布也被捕入獄,當時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堪布被判處死刑,並由行刑隊執行槍決。就在他即將被槍決前,他唸了以下祈請文:
慈悲尊貴的上師,
願一切眾生的罪障,我過去生的母親,
所有他們的痛苦,毫無例外的,
都於此時此刻在我的身上成熟,
願我能給他們我所有的福報和功德,
也願一切眾生恆住安樂境!
說完之後立即遭槍決而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透過善巧和智慧修行,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帶來有意義的改變,並開展非凡的勇氣。我們也可以達到像那位堪布那樣的境地,這樣即可轉化所有的逆境為成佛之道。
維持法的真實義
在此,我要陳述一個重點,不只是適用於佛教,對所有的宗教都一樣。我認為我們維持創教者和傳承主要弟子的真實教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宗教應該維持其原始的真實義和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
就這一點,我個人有一些觀察。例如,有一陣子在西方的書籍中曾把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那是錯誤的。藏傳佛教是可信的且可檢證的傳承,可以回溯到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博學的論師們,而不是一些西藏的喇嘛們在洞穴裡空想出來的。藏傳佛教完全是佛陀的教法,源自於印度聖地。
還有些人把喇嘛當作是「活佛」,這可能是來自於中文的翻譯。這是另外一個大的錯誤,如果這是出自於虔信的意思,當然是好的,但倘若我們檢視佛經,最初梵文「喇嘛」的意思是指「上師」,字面上的意思是「重」,亦即身負著珍貴的特質或是仁慈。喇嘛的藏文意思是「無上的」,或是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活佛」這個詞,也沒有看到上師就是代表成佛者的意思。我想活佛這個詞可能是源於中文的錯誤翻譯。如果「活佛」的言談舉止與凡夫俗子無異,也會是一種荒謬的寓意吧!
我們也必須察覺到另一個現象─「新時代」靈修,這牽涉到從一些不同的宗教擷取教義後,再編造一個新的宗教商標,這只是某個人自己的創造。當然,如果人們忠實而且也承認這是他們自創的產品,便沒有太大差別。但假使他們開始即興創造事物,並且當作佛教、藏傳佛教或是金剛乘的殊勝速成法來流通販售,那麼我們就必須非常小心。
不久前我遇到一位印度的社會學家,他告訴我他對佛教非常感興趣,事實上他也非常喜歡像是利他與菩提心的教法。但過了不久,當他碰到有關地獄的教法,尤其是無法忍受的熱惱地獄和寒冰地獄時,就變得非常不安且不想再聽。我想,如果從印度大師們傳承下來的原始佛教傳統中撿拾或選擇,我們很難隨處可得;我們只需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其他的則不必管它。當然,如果我們發覺某些東西與我們的信仰或經驗不合,便可以選擇不相信,但也不必驟下結論,認為佛法必須要改變,或者要求加入一些新東西成為特別的佛教。
事實上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弟子去看西藏喇嘛並說:「佛教是非常棒的,但有某些東西不符合我的思維模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