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種自利利他的「心靈煉金術」
內容簡介
心是可以訓練的,傳統佛法常把修心比喻成煉金,
本書七種訓練心的方法,就是七種古老的「心靈煉金術」,
來自阿底峽尊者的智慧,
只要我們願意從「心」改變起,
七項訓練,一項一項老實做,
你會發現:心靈點石成金是可能的,
你可以預約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心靈進化,是有方法的
本書的修心訓練著重五個層面:捨棄自利、轉化自我中心為悲心、轉化利己之心為利他之心、轉欲望為接受、化憤怒為喜悅。本書同時對配合呼吸的特殊修心訓練「自他交換法」,進行了修持指導。
本書特色
作者在本書中以一種輕鬆舒適的聊天風格,帶著大家從生活中去實踐佛陀所教的修心法門。內文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也沒有儀式條規,反而充滿了幽默與閒話家常的自在。
特別是書中,作者在解說禪修、自他交換法、施身法時,總會藉由生活中的許多小故事,來提醒一般人在修心時常遇到盲點。例如「雨傘與陽傘」、「學騎速克達」、「香腸樹的淨土」與「雞飛羊跳中尋求心的寧靜」等等,不僅詼諧有趣,也是你我之間經常會出現的生命故事。作者透過信手拈來的生活經驗,將充滿佛學的哲理,融合為簡單易懂的修心智慧。就在故事與道理中,心,踏上了覺知之路!
本書七種訓練心的方法,就是七種古老的「心靈煉金術」,
來自阿底峽尊者的智慧,
只要我們願意從「心」改變起,
七項訓練,一項一項老實做,
你會發現:心靈點石成金是可能的,
你可以預約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心靈進化,是有方法的
本書的修心訓練著重五個層面:捨棄自利、轉化自我中心為悲心、轉化利己之心為利他之心、轉欲望為接受、化憤怒為喜悅。本書同時對配合呼吸的特殊修心訓練「自他交換法」,進行了修持指導。
本書特色
作者在本書中以一種輕鬆舒適的聊天風格,帶著大家從生活中去實踐佛陀所教的修心法門。內文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也沒有儀式條規,反而充滿了幽默與閒話家常的自在。
特別是書中,作者在解說禪修、自他交換法、施身法時,總會藉由生活中的許多小故事,來提醒一般人在修心時常遇到盲點。例如「雨傘與陽傘」、「學騎速克達」、「香腸樹的淨土」與「雞飛羊跳中尋求心的寧靜」等等,不僅詼諧有趣,也是你我之間經常會出現的生命故事。作者透過信手拈來的生活經驗,將充滿佛學的哲理,融合為簡單易懂的修心智慧。就在故事與道理中,心,踏上了覺知之路!
名人推薦
如果你有心修行,請讀它
林谷祖古以簡單、有益的說明闡述了〈修心七要〉文本的真實意義,並且鼓勵我們以修心練習作為生命的中心……不分教派,對於所有走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比丘尼丹津葩默(Ani Tenzin Palmo),《雪洞》作者
林谷祖古以簡單、有益的說明闡述了〈修心七要〉文本的真實意義,並且鼓勵我們以修心練習作為生命的中心……不分教派,對於所有走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比丘尼丹津葩默(Ani Tenzin Palmo),《雪洞》作者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部文本
〈修心七要〉
第二部序曲:訓練前的暖身動作
前言 幾個發自內心的問題
第一章快樂
第二章心
第三章悲心
第四章修心訓練與緣起
問與答
第三部 主旋律:開始訓練你的心
第一項訓練:前行思維
第二項訓練:悲智雙運
問與答
第三項訓練:逆境轉化
第四項訓練:生死修行
第五項訓練:自我評估
第六項訓練:紀律養成
問與答
第七項訓練:重點修持
結語偈文
附錄:「懶喇嘛」眼中的佛教徒禪修
問與答
詞彙對照表
第一部文本
〈修心七要〉
第二部序曲:訓練前的暖身動作
前言 幾個發自內心的問題
第一章快樂
第二章心
第三章悲心
第四章修心訓練與緣起
問與答
第三部 主旋律:開始訓練你的心
第一項訓練:前行思維
第二項訓練:悲智雙運
問與答
第三項訓練:逆境轉化
第四項訓練:生死修行
第五項訓練:自我評估
第六項訓練:紀律養成
問與答
第七項訓練:重點修持
結語偈文
附錄:「懶喇嘛」眼中的佛教徒禪修
問與答
詞彙對照表
序/導讀
很高興聽到《修心》這本書的中譯本即將問世,這應該是我第一本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在西藏,修心是大乘佛教中一個久遠的法門;不過,由於本書是幾年前我面對一群西方學生時的講解,所以不確定中文讀者是不是也能覺得同樣受用?
在講解中,我帶《入菩薩行》(the Bodhisatvas practice)的自他交換法,也就是在實際的禪修中以自己享有的福祉交換他人的痛苦、煩惱,藉此對治憎恨和貪著。這項練習利用我們的畏懼心與擔心,策發出自己與生俱來的悲心與智慧。藉由明白我們的經驗並非外在環境造成,而是自己對事物採取各種反應的結果,我們訓練自己,改變由內在體驗事物的方式。
我要感謝為這本書中譯本問世而付出心力的幾位出版界朋友:眾生出版社總編輯黃靖雅小姐、編輯徐世華以及譯者呂家茵。她們合力完成的這本中文譯作,希望能饒益無數的中文讀者,更加認識自己的心。
導言
幾個發自內心的問題
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條道途,懷抱寬容、仁慈的利他之心,生命終將更為豐盈而有意義。
我們為什麼想要追尋一條心靈之路?也許,是想為我們的生命,找到更重大的目標與意義。
我們需要向內尋求更有效率的方式,處理生命中面對的諸多問題。我們希望找到永恆的快樂,可惜,至今嘗試過的解決辦法,都不怎麼有效。物質世界提供我們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不過,這些並不盡然能為我們的心靈帶來喜悅的滿足。於是,那些發自內心、渴望能有一個更令人滿意的人生問題,逐一在內心顯現。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真理的部分原因。
悲心,療癒了痛苦與煩惱
自古以來,許多的宗教信仰與哲學理論,先後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答案,面對琳瑯滿目的建議,要選擇一條道路來遵循並不容易。然而,在所有的宗教傳統與信念中,我發現「無私」是唯一一項共同為大家稱頌的美德。當我說「真正的聖者,是致力於對他人無私奉獻的人」時,我並不是在提倡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聖者那樣而活著。但顯然地,擁有一顆仁慈與寬容的心,絕對有助於我們啟發自性並創造出內在的心靈資源。無論我們選擇的是哪一條心靈道路,懷抱利他之心,最終都將引導我們感受到真實的內在豐盈。
在藏文中,lo指「心」,jong是「訓練」,合起來的意思是「修心」。這項修心訓練被視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項教法。它以開展對我們自身與他人的大悲心為基礎,提供我們一個簡單又完整的方法,來練習減少我執與自私的習氣。奇妙的是,當我們一旦對自己與眾生都懷抱著一分悲心的時候,它同時也舒緩了生活中的壓力,並療癒自身不快樂的情緒。當我們愈關心他人的痛苦,並開展出幫助他人的強烈願心時,你會發現自己的痛苦與煩惱變得愈來愈少、愈微不足道了。
保持正面的生命態度
修心,不只是一種心理或心智上的訓練方法,也是一套深刻的教育方式,能夠徹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它的禪修指引與教法簡單又直接,是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法門。這個法門既不複雜,也不拘泥於形式,更不需要具備特別的能力,每個人都能訓練自己的心。這些修心要訣的智慧放諸四海皆準,超越宗教的藩籬,也不是佛教徒才有的專屬權益。
我們對生命抱持何種態度,非常重要。藉由改變看待事情的方式,這項修心訓練能夠提升我們對待生命的心態,當我們以正面心態生活時,任何不幸的經驗都無法將我們擊潰。正面心態能夠讓我們生起信心與內在力量,去面對生命的挑戰。因而,在面對違緣與干擾時,我們不但不會消極不安,反而是去接受它,也把面臨的問題,在轉念的當下,化為可能的契機。
重複練習,再練習
為抒解每個人的痛苦而努力帶來的滿足感,讓我們確信生命更有成就感、更具價值。最後,修心訓練還有另一個清楚的目標:我們不只是為了成就無私而修心,在此同時,我們也直接面對自我──這個讓我們產生許多痛苦的元凶。修心訓練提供了一個無價的洞見,讓我們看透「自我」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需索。
佛陀教導我們的不只是將聽到的教法照單全收,還應該去加以分析、驗證。就像一位金匠,會藉由切割、琢磨、燒熔等工序,來判斷並檢驗面前金屬的品質。這些法教是否令人獲益,取決於我們是否親身力行。在思維法教後,我們對於所獲得的知識進行修持,應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直到它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修心訓練做的越多,我們越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遠智慧。
在講解中,我帶《入菩薩行》(the Bodhisatvas practice)的自他交換法,也就是在實際的禪修中以自己享有的福祉交換他人的痛苦、煩惱,藉此對治憎恨和貪著。這項練習利用我們的畏懼心與擔心,策發出自己與生俱來的悲心與智慧。藉由明白我們的經驗並非外在環境造成,而是自己對事物採取各種反應的結果,我們訓練自己,改變由內在體驗事物的方式。
我要感謝為這本書中譯本問世而付出心力的幾位出版界朋友:眾生出版社總編輯黃靖雅小姐、編輯徐世華以及譯者呂家茵。她們合力完成的這本中文譯作,希望能饒益無數的中文讀者,更加認識自己的心。
導言
幾個發自內心的問題
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條道途,懷抱寬容、仁慈的利他之心,生命終將更為豐盈而有意義。
我們為什麼想要追尋一條心靈之路?也許,是想為我們的生命,找到更重大的目標與意義。
我們需要向內尋求更有效率的方式,處理生命中面對的諸多問題。我們希望找到永恆的快樂,可惜,至今嘗試過的解決辦法,都不怎麼有效。物質世界提供我們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不過,這些並不盡然能為我們的心靈帶來喜悅的滿足。於是,那些發自內心、渴望能有一個更令人滿意的人生問題,逐一在內心顯現。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真理的部分原因。
悲心,療癒了痛苦與煩惱
自古以來,許多的宗教信仰與哲學理論,先後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答案,面對琳瑯滿目的建議,要選擇一條道路來遵循並不容易。然而,在所有的宗教傳統與信念中,我發現「無私」是唯一一項共同為大家稱頌的美德。當我說「真正的聖者,是致力於對他人無私奉獻的人」時,我並不是在提倡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聖者那樣而活著。但顯然地,擁有一顆仁慈與寬容的心,絕對有助於我們啟發自性並創造出內在的心靈資源。無論我們選擇的是哪一條心靈道路,懷抱利他之心,最終都將引導我們感受到真實的內在豐盈。
在藏文中,lo指「心」,jong是「訓練」,合起來的意思是「修心」。這項修心訓練被視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項教法。它以開展對我們自身與他人的大悲心為基礎,提供我們一個簡單又完整的方法,來練習減少我執與自私的習氣。奇妙的是,當我們一旦對自己與眾生都懷抱著一分悲心的時候,它同時也舒緩了生活中的壓力,並療癒自身不快樂的情緒。當我們愈關心他人的痛苦,並開展出幫助他人的強烈願心時,你會發現自己的痛苦與煩惱變得愈來愈少、愈微不足道了。
保持正面的生命態度
修心,不只是一種心理或心智上的訓練方法,也是一套深刻的教育方式,能夠徹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它的禪修指引與教法簡單又直接,是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法門。這個法門既不複雜,也不拘泥於形式,更不需要具備特別的能力,每個人都能訓練自己的心。這些修心要訣的智慧放諸四海皆準,超越宗教的藩籬,也不是佛教徒才有的專屬權益。
我們對生命抱持何種態度,非常重要。藉由改變看待事情的方式,這項修心訓練能夠提升我們對待生命的心態,當我們以正面心態生活時,任何不幸的經驗都無法將我們擊潰。正面心態能夠讓我們生起信心與內在力量,去面對生命的挑戰。因而,在面對違緣與干擾時,我們不但不會消極不安,反而是去接受它,也把面臨的問題,在轉念的當下,化為可能的契機。
重複練習,再練習
為抒解每個人的痛苦而努力帶來的滿足感,讓我們確信生命更有成就感、更具價值。最後,修心訓練還有另一個清楚的目標:我們不只是為了成就無私而修心,在此同時,我們也直接面對自我──這個讓我們產生許多痛苦的元凶。修心訓練提供了一個無價的洞見,讓我們看透「自我」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需索。
佛陀教導我們的不只是將聽到的教法照單全收,還應該去加以分析、驗證。就像一位金匠,會藉由切割、琢磨、燒熔等工序,來判斷並檢驗面前金屬的品質。這些法教是否令人獲益,取決於我們是否親身力行。在思維法教後,我們對於所獲得的知識進行修持,應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直到它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修心訓練做的越多,我們越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遠智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