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我時 我是誰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佛法中說到,我們不需要畏懼有什麼念頭或情緒,
它們就像陽光和鮮花一般,再熟悉、普通不過了,
重點是,我們要利用念頭或情緒顯現的時候,在那當下時刻,
警覺到它的顯現,看透它毫無堅實的本質,
我們不加任何造作的看著它本來的樣子,剎那間明白那就是「平常心」。
這真是一個大好消息,
表示我們時時刻刻都有了悟的機會,
就從自身內在解脫。
換句話說,要解脫,必須先從「自我」著手,
拆解掉對「自我」的錯誤認知,
看看沒有「我」時,「我」是誰。
《沒有我時我是誰》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二本書,書中詳細探究了一般想學佛的人關鍵性的課題,諸如:輪迴、無常、業力、信心、無我。但是理解痛苦的道理,和實際上不再受苦,是天差地別的兩碼子事兒;疑惑和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是光靠盲信或者人云亦云就會沒事了,所以本書一開始,以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的禪修引導,帶領我們正確的檢視自身各種情緒經驗,先拆解掉一些粗糙、僵化的概念,讓我們體驗到自在和快樂,對於自己的心逐漸熟悉,得到解脫的確信。
如果從傳統佛學概論的角度來看,本書所涉略的範圍,包括了「四法印」、「轉心四思維」、「四念住」及善知識的介紹,但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不想讓這些術語嚇跑現代人,他的講述風格,是以現代的語彙貼近人們生命中的歷程,無論是以心理或生活經驗為例,都讓讀者可以得到許多對應和參考,這不僅是一種現代的心靈陪伴,每一篇章每一小節慢慢閱讀後,對於佛法的核心內容,也將有一份基礎但卻全面性的認識。
這份360度全面性的理解,如螺旋樓梯拾級而上,在基礎入門的階段出現,也會在接下來小乘、大乘階段再次環繞出現,隨著高度的不同,景觀也隨之不同;深度的不同,力道也會改變。本樂仁波切是當代首屈一指的佛法導師之一,受過完整傳統的訓練,其邏輯論理精準無比,在輕鬆幽默的說法析理下,往往就是脈絡分明且細膩的禪修引導,潛心閱讀的過程,就是一次次見、修、行的練習,非常美妙。這套珍貴的佛法研習系列,實是人們引頸渴盼、期待已久的至寶。
它們就像陽光和鮮花一般,再熟悉、普通不過了,
重點是,我們要利用念頭或情緒顯現的時候,在那當下時刻,
警覺到它的顯現,看透它毫無堅實的本質,
我們不加任何造作的看著它本來的樣子,剎那間明白那就是「平常心」。
這真是一個大好消息,
表示我們時時刻刻都有了悟的機會,
就從自身內在解脫。
換句話說,要解脫,必須先從「自我」著手,
拆解掉對「自我」的錯誤認知,
看看沒有「我」時,「我」是誰。
《沒有我時我是誰》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二本書,書中詳細探究了一般想學佛的人關鍵性的課題,諸如:輪迴、無常、業力、信心、無我。但是理解痛苦的道理,和實際上不再受苦,是天差地別的兩碼子事兒;疑惑和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是光靠盲信或者人云亦云就會沒事了,所以本書一開始,以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的禪修引導,帶領我們正確的檢視自身各種情緒經驗,先拆解掉一些粗糙、僵化的概念,讓我們體驗到自在和快樂,對於自己的心逐漸熟悉,得到解脫的確信。
如果從傳統佛學概論的角度來看,本書所涉略的範圍,包括了「四法印」、「轉心四思維」、「四念住」及善知識的介紹,但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不想讓這些術語嚇跑現代人,他的講述風格,是以現代的語彙貼近人們生命中的歷程,無論是以心理或生活經驗為例,都讓讀者可以得到許多對應和參考,這不僅是一種現代的心靈陪伴,每一篇章每一小節慢慢閱讀後,對於佛法的核心內容,也將有一份基礎但卻全面性的認識。
這份360度全面性的理解,如螺旋樓梯拾級而上,在基礎入門的階段出現,也會在接下來小乘、大乘階段再次環繞出現,隨著高度的不同,景觀也隨之不同;深度的不同,力道也會改變。本樂仁波切是當代首屈一指的佛法導師之一,受過完整傳統的訓練,其邏輯論理精準無比,在輕鬆幽默的說法析理下,往往就是脈絡分明且細膩的禪修引導,潛心閱讀的過程,就是一次次見、修、行的練習,非常美妙。這套珍貴的佛法研習系列,實是人們引頸渴盼、期待已久的至寶。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編輯室報告 腦筋拉拉筋
關於「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第一篇 四法印
第一章 拆解堅實的自我(四法印上)
第二章 顯相的遊戲之舞(四法印下)
第二篇 出離與依止
第三章 下一刻或下一輩子何者先到來
第四章 連結佛陀之心
第三篇 四念住
第五章 身受心法的正念修持(身念住)
第六章 感受的如實體驗(受念住)
第七章 心識的剎那剎那變動(心念住)
第八章 現象的覺察力練習(法念住)
附錄 《普賢上師言教》依止上師之選偈
編輯室報告 腦筋拉拉筋
關於「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第一篇 四法印
第一章 拆解堅實的自我(四法印上)
第二章 顯相的遊戲之舞(四法印下)
第二篇 出離與依止
第三章 下一刻或下一輩子何者先到來
第四章 連結佛陀之心
第三篇 四念住
第五章 身受心法的正念修持(身念住)
第六章 感受的如實體驗(受念住)
第七章 心識的剎那剎那變動(心念住)
第八章 現象的覺察力練習(法念住)
附錄 《普賢上師言教》依止上師之選偈
序/導讀
中文版出版序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