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六世達賴生死之謎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還倉央嘉措真實而完整的本來面目。
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轉世活佛,也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人物。他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不是佛法義理,而是如情詩般的文學作品。他的生死尤其神秘……有人說他23歲時死於戰爭;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隱居直至63歲圓寂。
第六世達賴的後半生,是迄今三百年來懸而未決、難下定論的「懸案」!
本書根據清代第六世達賴的親傳弟子阿旺倫珠達爾吉(即達爾吉諾門罕)所著《一切知語自在法稱海妙吉祥傳記——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簡稱《倉央嘉措傳》或《六世達賴喇嘛傳》)漢譯本為藍本,並依最近的史料及相關文物資訊,及參考各種資料編撰而成。
從詳實可信的歷史脈絡,還倉央嘉措真實而完整的本來面目。
本書特色
解開六世達賴生死之謎
有人說倉央嘉措23歲時死於戰爭;
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
隱居直至63歲圓寂。
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轉世活佛,也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人物。他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不是佛法義理,而是如情詩般的文學作品。他的生死尤其神秘……有人說他23歲時死於戰爭;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隱居直至63歲圓寂。
第六世達賴的後半生,是迄今三百年來懸而未決、難下定論的「懸案」!
本書根據清代第六世達賴的親傳弟子阿旺倫珠達爾吉(即達爾吉諾門罕)所著《一切知語自在法稱海妙吉祥傳記——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簡稱《倉央嘉措傳》或《六世達賴喇嘛傳》)漢譯本為藍本,並依最近的史料及相關文物資訊,及參考各種資料編撰而成。
從詳實可信的歷史脈絡,還倉央嘉措真實而完整的本來面目。
本書特色
解開六世達賴生死之謎
有人說倉央嘉措23歲時死於戰爭;
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
隱居直至63歲圓寂。
編輯推薦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讀著他的千古名句,不禁讓我好奇,一個本該斬斷情慾的出家眾,為什麼能對愛情有這麼深的體悟?為什麼留下了許多的情歌?更讓我驚訝的是,他三百多年的詩句熱潮,竟然一直延燒到現代。電影對白、影視主題曲,處處都能見到他佛謁裡的深情體悟。
是怎樣的魅力才能在這浮誇的時代,讓許多人仍對他津津樂道呢?
他叫倉央嘉措。他是西藏史上最神秘的僧侶,也是唯一沒有傳記傳世的達賴活佛。他就像「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顛活佛一樣的入世修行,有人說他是流連在花叢中的情僧,也有人說他是離經叛道的邪僧。而沒有人否認的是倉央嘉措是西藏最著名的詩人及在他對西藏文化的影響。
翻開這本書,閱讀倉央嘉措最真實而完整的生平記載,我們會逐漸理解他的追求、他的掙扎與無奈,也才漸漸明白,他所活過的人生,就是他用一輩子的行止,對所有掙扎於情愛與人生關卡的人們,最溫柔也最深刻的一場講道。(文/大喜文化編輯助理蔡昇峰)
是怎樣的魅力才能在這浮誇的時代,讓許多人仍對他津津樂道呢?
他叫倉央嘉措。他是西藏史上最神秘的僧侶,也是唯一沒有傳記傳世的達賴活佛。他就像「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顛活佛一樣的入世修行,有人說他是流連在花叢中的情僧,也有人說他是離經叛道的邪僧。而沒有人否認的是倉央嘉措是西藏最著名的詩人及在他對西藏文化的影響。
翻開這本書,閱讀倉央嘉措最真實而完整的生平記載,我們會逐漸理解他的追求、他的掙扎與無奈,也才漸漸明白,他所活過的人生,就是他用一輩子的行止,對所有掙扎於情愛與人生關卡的人們,最溫柔也最深刻的一場講道。(文/大喜文化編輯助理蔡昇峰)
目錄
《倉央嘉措情歌》序
傳記篇--倉央嘉措的真實歷史
一、出生在西藏最美的地方
前生是誰?
五世達賴羅桑嘉措
與墨脫相鄰的錯那
不一般的家族
出生時天降異相
二、與眾不同的幼時經歷
小時即與眾不同
天生與佛有緣
認證「靈童」
少時讀書
三、少年出家的情況
所學經典
拜誰為師?受了何戒?
前往布達拉宮
「坐床」
四、拜師修行的經過
最好的上師:五世班禪
親教師還有誰?
根本上師之一:一世嘉木樣
根本上師之二:仁增.德達林巴(吉美多傑)
再拜高僧--隱居潛修後的師承
五、重要的法統與傳承
格魯派的起源
「黃帽派」的由來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
格魯派的教義
格魯派的傳承
格魯派的根本道場
六、生不逢時:恰逢政變
政與權的變化
值遇的歷史背景
西藏最偉大的第巴
兩派相爭
政權與宗教的分歧
七、最終結果:招謗、遠走
勝者為王敗者寇
偽立的「六世達賴」
遊戲神通凡不知
眾業召感終得謗
因緣有定順天時
八、因緣所感:隻身遁去
法王見人王--青海湖畔神秘失蹤
傳說不一--隻身遁去
九、遊歷印度諸地十年
遊歷青海、康巴
遊歷四川、甘肅
遊歷印度、尼泊爾
朝禮「聖湖」瑪旁雍錯
遊歷(青海)安多
十、駐錫阿拉善三十年
前往內蒙古阿拉善旗
第巴桑結嘉措的轉世靈童
阿拉善的得意門徒:阿旺多爾濟
「聖湖」瑪旁雍錯湖觀察因緣
十一、與各大寺院的不解之緣
青海賽科寺(廣惠寺)
甘肅塔布寺(石門寺)
阿拉善昭化寺
青海夏瓊寺
青海郭隆寺(佑寧寺)
駐錫阿拉善盟
內蒙古廣宗寺(南寺)
十二、廣弘法化度群生 1
以神通度化王爺
王爺甘心當護法
感動公主拜上師
皇帝賜封「達格布呼圖克圖」
十三、不可思議的涅槃勝況
預知死亡
身流「甘露」
人體科學之謎:肉身不壞
再次轉生:德頂格根一世
附錄:
《倉央嘉措情歌及秘傳》導言
《從倉央嘉措一首詩看倉央嘉措詩歌的所謂的「情」》
《關於所謂的〈倉央嘉措秘傳〉》
《關於倉央嘉措結局四種說法的辨析》
《關於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六個問題》(節選)
阿旺達爾濟後五世轉世的概況
倉央嘉措年譜
本書參考目錄
後記:西藏歷史上最富爭議的喇嘛
傳記篇--倉央嘉措的真實歷史
一、出生在西藏最美的地方
前生是誰?
五世達賴羅桑嘉措
與墨脫相鄰的錯那
不一般的家族
出生時天降異相
二、與眾不同的幼時經歷
小時即與眾不同
天生與佛有緣
認證「靈童」
少時讀書
三、少年出家的情況
所學經典
拜誰為師?受了何戒?
前往布達拉宮
「坐床」
四、拜師修行的經過
最好的上師:五世班禪
親教師還有誰?
根本上師之一:一世嘉木樣
根本上師之二:仁增.德達林巴(吉美多傑)
再拜高僧--隱居潛修後的師承
五、重要的法統與傳承
格魯派的起源
「黃帽派」的由來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
格魯派的教義
格魯派的傳承
格魯派的根本道場
六、生不逢時:恰逢政變
政與權的變化
值遇的歷史背景
西藏最偉大的第巴
兩派相爭
政權與宗教的分歧
七、最終結果:招謗、遠走
勝者為王敗者寇
偽立的「六世達賴」
遊戲神通凡不知
眾業召感終得謗
因緣有定順天時
八、因緣所感:隻身遁去
法王見人王--青海湖畔神秘失蹤
傳說不一--隻身遁去
九、遊歷印度諸地十年
遊歷青海、康巴
遊歷四川、甘肅
遊歷印度、尼泊爾
朝禮「聖湖」瑪旁雍錯
遊歷(青海)安多
十、駐錫阿拉善三十年
前往內蒙古阿拉善旗
第巴桑結嘉措的轉世靈童
阿拉善的得意門徒:阿旺多爾濟
「聖湖」瑪旁雍錯湖觀察因緣
十一、與各大寺院的不解之緣
青海賽科寺(廣惠寺)
甘肅塔布寺(石門寺)
阿拉善昭化寺
青海夏瓊寺
青海郭隆寺(佑寧寺)
駐錫阿拉善盟
內蒙古廣宗寺(南寺)
十二、廣弘法化度群生 1
以神通度化王爺
王爺甘心當護法
感動公主拜上師
皇帝賜封「達格布呼圖克圖」
十三、不可思議的涅槃勝況
預知死亡
身流「甘露」
人體科學之謎:肉身不壞
再次轉生:德頂格根一世
附錄:
《倉央嘉措情歌及秘傳》導言
《從倉央嘉措一首詩看倉央嘉措詩歌的所謂的「情」》
《關於所謂的〈倉央嘉措秘傳〉》
《關於倉央嘉措結局四種說法的辨析》
《關於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六個問題》(節選)
阿旺達爾濟後五世轉世的概況
倉央嘉措年譜
本書參考目錄
後記:西藏歷史上最富爭議的喇嘛
序/導讀
推薦序
我所知道的倉央嘉措
當拿到易先德先生撰寫的《風中的白蓮》(編按:簡體版書名,繁體版更名為《六世達賴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倉央嘉措生死之謎》),我感到十分欣慰且高興。我認為,這是關於倉央嘉措研究的一個新成果。
六世達賴仁增倉央嘉措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悲劇人物--是當時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整個中國政治形勢和西藏地方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他被認選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本身,就已決定了他悲劇的命運。然而,倉央嘉措本人的真實情況,人們知道得並不多。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很多都被掩蓋、被歪曲、被篡改。這種情況的發生,都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加之作為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這樣一個特殊身份,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歷代達賴和班禪都有傳記。如同漢族有寫家譜的傳統,藏族社會有寫傳記的傳統;每一位高僧大德、土司頭人、貴族農奴主,幾乎都有撰寫傳記的傳統。而歷代達賴、班禪,更有人專門為他們作傳,這是一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唯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沒有正式的、官方撰寫的傳記;他的生平事蹟,也沒有多少真實可信的文字資料。著名藏學家牙含章在《達賴喇嘛傳》一書中,不得不用「撲朔迷離的達賴倉央嘉措」這樣一個標題來介紹他的生平。牙含章說:「六世達賴法名倉央嘉措,係藏南門隅之宇松地方人,藏曆十一個『饒迥』之水豬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於一戶農民家庭,父名劄喜頓贊,母名才旺拉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巴(「第巴」為藏語,即攝政)桑傑嘉措選定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九月自藏南迎到拉薩,途經朗卡子宗時,事先約好五世班禪羅桑益喜(1663—1736年)在此會晤,拜班禪為師,削髮受戒,並取法名為羅桑仁增倉央嘉措。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之孫達賴汗逝世,其子拉藏汗繼承汗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7月,藏軍與蒙古軍隊發生武裝衝突,藏軍被蒙古軍隊擊潰,德司桑傑嘉措被殺害。書中接著說:「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另委隆素為第巴,代替了桑傑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報告桑傑嘉措『謀反』的經過,並奏桑傑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平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康熙帝派侍郎赫壽等人來藏進行『安撫』,並敕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賜金印一顆。倉央嘉措『詔執獻京師』。」
關於倉央嘉措的命運,牙含章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據說行至青海海濱逝世,時年24歲。」
倉央嘉措從誕生、被認選為轉世靈童、迎至布達拉宮,到被拉藏汗「執獻京師」為止,藏文與漢文文獻記載大體是一致的,當然隱去了很多細節。但以後的情形,就眾說紛紜,甚至十分離奇,可信度不大。《西藏民族政教史》有這樣一段記載:「嗣因藏王桑結嘉措與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結嘉措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解辦理,拉藏復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如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大師乃捨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無邊。」
另一種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來源於阿旺倫珠達吉所著《倉央嘉措秘傳》。中央民族學院教授莊晶在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潛心向學,花費幾年的時間,將它翻譯成漢文。改革開放之後,1981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我恰好擔任這本書的責任編輯。
我曾參加馬學良教授和佟錦華教授主編的《藏族文學史》的編寫工作。莊晶是馬學良教授的學生,與佟錦華教授是同班同學。他們師生之間合作得很好。在這期間,我曾與他們幾位就倉央嘉措的生平事蹟、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以及他在藏族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深入探討。藏、漢文對照的《倉央嘉措情歌》(附《倉央嘉措秘傳》),是我在民族出版社歷經24年翻譯、編輯生涯當中編輯的最後一本書。該書正式出版時,我已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從事藏族文學研究。
倉央嘉措的詩歌在藏族地區廣泛流傳,可以說家喻戶曉,男女老少皆喜歡。近幾年,在漢地也掀起了一股「倉央嘉措熱」,他的傳記與詩歌被翻譯編輯成多個不同的版本。很多漢族朋友和讀者關心倉央嘉措,關心藏族文化,我感到很高興。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有利於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瞭解,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與倉央嘉措相關的書籍或網路文章,有不少是龍魚混雜、真假難辨,因為有些內容根本與倉央嘉措無關。如電影《非誠勿擾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見〉,裡面與倉央嘉措有關的,也只有片尾曲的前四句而已。
另外,「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這首詩,也只有第一、二句與倉央嘉措有關。
而網路中流傳很廣的〈那一天〉:「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還有「你見或不見我,情都在那裡,不增不減……。」其實,這些詩也與倉央嘉措毫無關係,而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詞。
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漢語已有80多年歷史了。1924年左右,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于道泉將《倉央嘉措詩歌》翻譯成漢文,共計62首;1930年,于道泉教授的漢、英對照本《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出世,這是第一次將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漢文和外文,介紹給國內外讀者。1939年,在蒙藏委員會任職的曾緘又將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七言絕句,其中較知名的「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即出自這個版本。
到底倉央嘉措寫的詩,是「詩歌」還是「情歌」?見仁見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讀。多數人認為是「情歌」。其實在藏語中,原文是「倉央嘉措古魯」,「古魯」是「道歌」的意思,藏語裡沒有叫「倉央嘉措情歌」的,是漢族人解讀成情歌的。198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倉央嘉措情詩與秘傳》,用「情詩」作為標題,那是因為怕用「道歌」可能產生與宗教和迷信相關的誤解,是當時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那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凡涉及宗教題材的圖書,都不讓出版。
倉央嘉措身為西藏著名的詩人和活佛,尤其是他的後半生,結局到底如何?這是三百年來懸而未決、難下定論,幾成「懸案」之謎團。1981年,莊晶教授將《倉央嘉措秘傳》翻譯成漢文,加上內蒙古阿拉善旗的南寺、甘肅塔布寺等地發現一些傳說是與關倉央嘉措相關的遺物,使得更多的人相信「倉央嘉措後半生是在內蒙古阿拉善旗度過的」這樣一種說法。
按照《秘傳》的說法,倉央嘉措被押解京師途中,先在康區遊歷,然後到五臺山和蒙古地區,再返回西藏,護法神乃瓊當眾認出了他,向他頂禮膜拜。隨後倉央嘉措又沿著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尼泊爾朝佛。回國後,再次去蒙古地區。最後,大約在藏曆牛年(按推算,應是乾隆十年,即西元1745年)圓寂,享年62歲。
五臺山有個山洞,傳說倉央嘉措曾在那裡修行。《十三世達賴喇嘛傳》裡記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坐靜的寺廟。在內蒙古的阿拉善旗,有一寺院,傳說倉央嘉措曾在那裡居住。還有人說,阿拉善旗有南、北二寺,南寺是倉央嘉措主持修建的。當地有很多關於倉央嘉措的傳說。現在很難說清楚,是先有倉央嘉措曾在五臺山修行、阿拉善旗居住的傳說,再有《秘傳》的記述;還是先有《秘傳》流傳於世,然後演繹出這些傳說。
縱觀倉央嘉措的一生,是個悲劇人物,是當時西藏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的產物。這位被譽為「雪域一神」、身居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最高地位的活佛,的確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更不是一個西藏僧俗群眾心目中理想的達賴喇嘛。但是,倉央嘉措是一位天才的詩人,他寫的詩歌在藏族文學--是藏族詩歌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
這本《風中的白蓮》(繁體版《六世達賴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倉央嘉措生死之謎》),正是以莊晶教授所譯的《倉央嘉措秘傳》為藍本,並依據近現代的史料及考古相關資料,參考各種學術專著考據、整理編撰而成的,對瞭解倉央嘉措其人其事以及歷史脈絡,提供不少可貴的資料!
此書用白話的方式講解出來,通俗易懂,文字流暢,可讀性很強,描述了一個比較清晰、比較完整的歷史畫面,成一家之言。從內容來看,作者在考據與論證作了大量的工作,我相信它會成為研究倉央嘉措的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對促進和推動倉央嘉措研究會產生積極作用。
因此,熱烈祝賀《風中的白蓮》的出版。
降邊嘉措
2011年10月25日於北京
我所知道的倉央嘉措
當拿到易先德先生撰寫的《風中的白蓮》(編按:簡體版書名,繁體版更名為《六世達賴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倉央嘉措生死之謎》),我感到十分欣慰且高興。我認為,這是關於倉央嘉措研究的一個新成果。
六世達賴仁增倉央嘉措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悲劇人物--是當時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整個中國政治形勢和西藏地方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他被認選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本身,就已決定了他悲劇的命運。然而,倉央嘉措本人的真實情況,人們知道得並不多。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很多都被掩蓋、被歪曲、被篡改。這種情況的發生,都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加之作為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這樣一個特殊身份,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歷代達賴和班禪都有傳記。如同漢族有寫家譜的傳統,藏族社會有寫傳記的傳統;每一位高僧大德、土司頭人、貴族農奴主,幾乎都有撰寫傳記的傳統。而歷代達賴、班禪,更有人專門為他們作傳,這是一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唯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沒有正式的、官方撰寫的傳記;他的生平事蹟,也沒有多少真實可信的文字資料。著名藏學家牙含章在《達賴喇嘛傳》一書中,不得不用「撲朔迷離的達賴倉央嘉措」這樣一個標題來介紹他的生平。牙含章說:「六世達賴法名倉央嘉措,係藏南門隅之宇松地方人,藏曆十一個『饒迥』之水豬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於一戶農民家庭,父名劄喜頓贊,母名才旺拉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巴(「第巴」為藏語,即攝政)桑傑嘉措選定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九月自藏南迎到拉薩,途經朗卡子宗時,事先約好五世班禪羅桑益喜(1663—1736年)在此會晤,拜班禪為師,削髮受戒,並取法名為羅桑仁增倉央嘉措。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之孫達賴汗逝世,其子拉藏汗繼承汗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7月,藏軍與蒙古軍隊發生武裝衝突,藏軍被蒙古軍隊擊潰,德司桑傑嘉措被殺害。書中接著說:「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另委隆素為第巴,代替了桑傑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報告桑傑嘉措『謀反』的經過,並奏桑傑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平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康熙帝派侍郎赫壽等人來藏進行『安撫』,並敕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賜金印一顆。倉央嘉措『詔執獻京師』。」
關於倉央嘉措的命運,牙含章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據說行至青海海濱逝世,時年24歲。」
倉央嘉措從誕生、被認選為轉世靈童、迎至布達拉宮,到被拉藏汗「執獻京師」為止,藏文與漢文文獻記載大體是一致的,當然隱去了很多細節。但以後的情形,就眾說紛紜,甚至十分離奇,可信度不大。《西藏民族政教史》有這樣一段記載:「嗣因藏王桑結嘉措與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結嘉措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解辦理,拉藏復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如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大師乃捨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無邊。」
另一種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來源於阿旺倫珠達吉所著《倉央嘉措秘傳》。中央民族學院教授莊晶在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潛心向學,花費幾年的時間,將它翻譯成漢文。改革開放之後,1981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我恰好擔任這本書的責任編輯。
我曾參加馬學良教授和佟錦華教授主編的《藏族文學史》的編寫工作。莊晶是馬學良教授的學生,與佟錦華教授是同班同學。他們師生之間合作得很好。在這期間,我曾與他們幾位就倉央嘉措的生平事蹟、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以及他在藏族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深入探討。藏、漢文對照的《倉央嘉措情歌》(附《倉央嘉措秘傳》),是我在民族出版社歷經24年翻譯、編輯生涯當中編輯的最後一本書。該書正式出版時,我已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從事藏族文學研究。
倉央嘉措的詩歌在藏族地區廣泛流傳,可以說家喻戶曉,男女老少皆喜歡。近幾年,在漢地也掀起了一股「倉央嘉措熱」,他的傳記與詩歌被翻譯編輯成多個不同的版本。很多漢族朋友和讀者關心倉央嘉措,關心藏族文化,我感到很高興。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有利於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瞭解,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與倉央嘉措相關的書籍或網路文章,有不少是龍魚混雜、真假難辨,因為有些內容根本與倉央嘉措無關。如電影《非誠勿擾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見〉,裡面與倉央嘉措有關的,也只有片尾曲的前四句而已。
另外,「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這首詩,也只有第一、二句與倉央嘉措有關。
而網路中流傳很廣的〈那一天〉:「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還有「你見或不見我,情都在那裡,不增不減……。」其實,這些詩也與倉央嘉措毫無關係,而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詞。
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漢語已有80多年歷史了。1924年左右,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于道泉將《倉央嘉措詩歌》翻譯成漢文,共計62首;1930年,于道泉教授的漢、英對照本《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出世,這是第一次將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漢文和外文,介紹給國內外讀者。1939年,在蒙藏委員會任職的曾緘又將倉央嘉措的詩翻譯成七言絕句,其中較知名的「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即出自這個版本。
到底倉央嘉措寫的詩,是「詩歌」還是「情歌」?見仁見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讀。多數人認為是「情歌」。其實在藏語中,原文是「倉央嘉措古魯」,「古魯」是「道歌」的意思,藏語裡沒有叫「倉央嘉措情歌」的,是漢族人解讀成情歌的。198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倉央嘉措情詩與秘傳》,用「情詩」作為標題,那是因為怕用「道歌」可能產生與宗教和迷信相關的誤解,是當時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那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凡涉及宗教題材的圖書,都不讓出版。
倉央嘉措身為西藏著名的詩人和活佛,尤其是他的後半生,結局到底如何?這是三百年來懸而未決、難下定論,幾成「懸案」之謎團。1981年,莊晶教授將《倉央嘉措秘傳》翻譯成漢文,加上內蒙古阿拉善旗的南寺、甘肅塔布寺等地發現一些傳說是與關倉央嘉措相關的遺物,使得更多的人相信「倉央嘉措後半生是在內蒙古阿拉善旗度過的」這樣一種說法。
按照《秘傳》的說法,倉央嘉措被押解京師途中,先在康區遊歷,然後到五臺山和蒙古地區,再返回西藏,護法神乃瓊當眾認出了他,向他頂禮膜拜。隨後倉央嘉措又沿著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尼泊爾朝佛。回國後,再次去蒙古地區。最後,大約在藏曆牛年(按推算,應是乾隆十年,即西元1745年)圓寂,享年62歲。
五臺山有個山洞,傳說倉央嘉措曾在那裡修行。《十三世達賴喇嘛傳》裡記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坐靜的寺廟。在內蒙古的阿拉善旗,有一寺院,傳說倉央嘉措曾在那裡居住。還有人說,阿拉善旗有南、北二寺,南寺是倉央嘉措主持修建的。當地有很多關於倉央嘉措的傳說。現在很難說清楚,是先有倉央嘉措曾在五臺山修行、阿拉善旗居住的傳說,再有《秘傳》的記述;還是先有《秘傳》流傳於世,然後演繹出這些傳說。
縱觀倉央嘉措的一生,是個悲劇人物,是當時西藏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的產物。這位被譽為「雪域一神」、身居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最高地位的活佛,的確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更不是一個西藏僧俗群眾心目中理想的達賴喇嘛。但是,倉央嘉措是一位天才的詩人,他寫的詩歌在藏族文學--是藏族詩歌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
這本《風中的白蓮》(繁體版《六世達賴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倉央嘉措生死之謎》),正是以莊晶教授所譯的《倉央嘉措秘傳》為藍本,並依據近現代的史料及考古相關資料,參考各種學術專著考據、整理編撰而成的,對瞭解倉央嘉措其人其事以及歷史脈絡,提供不少可貴的資料!
此書用白話的方式講解出來,通俗易懂,文字流暢,可讀性很強,描述了一個比較清晰、比較完整的歷史畫面,成一家之言。從內容來看,作者在考據與論證作了大量的工作,我相信它會成為研究倉央嘉措的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對促進和推動倉央嘉措研究會產生積極作用。
因此,熱烈祝賀《風中的白蓮》的出版。
降邊嘉措
2011年10月25日於北京
試閱
神通度化土司大人
倉央嘉措在佑寧寺暫住期間,還示現過神通救過一個賣燒餅的,故事是這樣的:西元1736年秋,倉央嘉措來到了郭隆寺時,被號稱「西藏老龍」的土司大人將他迎請到欣巴華的阿蘭若(原意是森林、樹林之意,廣義指古印度的修道人禪修的寂靜處,後世也作寺院或靜修之地)。當時,土司大人設了漢地宴食來款待,正在吃飯的時候,倉央嘉措卻雙眼望著空中久久沒有動,也沒有用膳。
於是,土司大人問道:「上師,您只是望著空中,卻對供養的飯菜不理不睬,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您不喜歡吃這些東西?」
倉央嘉措說:「剛才我沒有空。」
土司大人很奇怪地說:「可您並沒做什麼事呀?」
倉央嘉措只好解釋道:「是這樣,剛才有個賣燒餅的漢族人掉進了久拉河,被水沖走了,正奄奄一息;我為了救他的性命,所以耽擱了不少時間。那個漢人為了答報我的救命之恩,要把一筐點心全送給我,我沒有接受,後來只接受了半個燒餅。」說完,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個燒餅給眾人看了看,土司及他的部下僕人都驚訝萬分,但又不大相信。
後來,土司大人為了證實這件事,便派了幾名得力手下前往河邊查訪,果然看到有一位漢族青年,他正在河邊晾曬被水打濕的衣服和一筐燒餅。一問之下,那青年所說的與倉央嘉措所說竟完全一樣,眾人感到更是驚奇了,便讓那位青年穿好衣服,挑上燒餅,將他帶到了土司府中。
土司大人問他:「你看看,這裡有沒有救你的活佛?」那青年前前後後看了看,當看到倉央嘉措時忙指道:「就是這位活佛將我從河中救起的!」眾人一時驚呆了。後來,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塊燒餅,那青年也從筐中揀出半塊燒餅,兩個一對恰好是一個整的。因此,以土司大人為首的僧俗等人,對倉央嘉措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倉央嘉措的護法施主。
佑甯寺,最早修建于明朝。1604年,西藏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悅卻吉嘉措按照三世達賴喇嘛的生前授記,又受四世達賴喇嘛的委派來青海,在當地土族、蒙古族、藏族頭人以及一世松布活佛的協助下,於1604年修建而成的。
早期的佑寧寺,有嘉色活佛寢宮、經堂、顯宗學院、護法神殿、大廚房等建築。在清代康熙年間的鼎盛時期,有大小經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個院落,僧侶7700多人,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宗四大學院,成為青海湟水以北地區最大寺院,曾出過許多著名的活佛,如章嘉、土觀、松布、卻藏、王佛等,其屬寺達49個,故有「湟北諸寺之母」的美稱。
1723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毀。1732年,雍正帝下詔修復,並賜額「佑寧寺」。清朝同治年間,因西北回族的「反清起義」,再次毀於戰火,後經第六世土觀活佛主持重建,至清朝光緒年間修復,當時住有僧眾1000餘人。
民國年間逐漸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眾只有270餘名;1957年有396名。1980年7月,佑甯寺重新開放,並重新修建了大經堂、小經堂、彌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當殿、護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寢室、土觀囊以及僧舍470餘間,寺內現藏有許多珍貴文物。
前世為五世達賴
按照西藏「活佛轉世制度」的說法,第六世達賴是由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投胎轉世,這樣的活佛被稱為「化身」,意謂著「化現另一個身軀來度化眾生」。
五世達賴羅桑嘉措(1617—1682,另譯阿旺羅桑嘉措),意譯為「善慧海」,1617年(明萬曆45年)生於前藏瓊結地方(今山南);母名貢噶拉則,父名都杜饒丹,為世襲的「宗本」(縣官)。
羅桑嘉措本名貢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後認定為第四世達賴雲丹嘉措(Yon-ton-rgya-mtsho,意譯「功德海」,內蒙古土默特,即今呼和浩特人,俺答汗之曾孫)的轉世。當時,主持認定他為「轉世靈童」的人有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貢喬群培活佛(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幼年時的上師和監護人),還有蒙古土默特部的拉尊羅桑丹津嘉措和準噶爾部洪台吉的代表。
1622年(明天啟二年),羅桑嘉措六歲時,在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主持下,被迎請至哲蚌寺舉行「坐床」。1625年(明天啟五年),拜四世班禪為師,受了沙彌戒;1637年(明崇禎十年),四世班禪又給為他授了比丘戒。1638年(明崇幀十一年),統領青海全境,是青海、蒙、藏各個部落的首領固始汗,來到拉薩會見四世班禪與五世達賴,當時五世達賴還為固始汗舉行隆重的法會,並授予他「敦真卻吉嘉波」的稱號,意為「國師」或「佛教護法王」。
1642年(明祟禎十五年),固始汗到了拉薩實行周密計畫後,很快就一舉摧毀「噶瑪政權」,並建立了以五世達賴為中心的「噶丹頗章政權」,由藏王(即第巴)總理一切政務。五世達賴執政前,身兼哲蚌寺的第十五任赤巴和沙拉寺的第十七任赤巴。自此以後,歷代的達賴即為哲蚌寺和沙拉寺的寺主(即主持),其他人皆不得就任,多由達賴委派一名堪布代表他管理。
1651年(清順治八年),順治帝專派專使來到拉薩,請五世達賴進京。五世達賴應邀於1652年(清順治九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到達北京,住進清廷為他特意修建的西黃寺(位於安定門外)。1653年(清順治十年),五世達賴以「水土不宜」為由,呈請順治帝批准返藏;離開北京前,順治帝賞賜了大量的厚重禮品。
五世達賴於返藏途中,當行至代噶(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境內)地方時,順治帝派禮部尚書黨羅朗丘、理藩院侍郎席達禮等追趕前來,送上順治帝親自冊封達賴的金冊、金印,上頭刻有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金印的全文是「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但喇達賴喇嘛之印」,金冊則厚達15頁。從此,五世達賴的聲望大振,影響遍及信仰格魯派的各個民族和其他廣大區域。五世達賴從北京返藏後,用清廷賞賜的大量金、銀,在前、後藏新建了十三所格魯派大寺,後人稱為「格魯派十三林」。
1679年,五世達賴任命經他培養多年的桑結嘉措為第巴,而晚年的五世達賴則專心於著書立說。他的著述共有外、內、密三大類,如下:
一、外集。一般性教法,共有21函,內容可分為六類:第一傳記類,有《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三世達賴喇嘛福海傳》、《四世達賴喇嘛功德海傳》和《西藏王臣史》等18種;第二注疏類,有《入中論疏》、《現觀莊嚴論釋難》、《俱舍論疏》和《羯摩儀軌疏》等6種;第三密法類,有《供養上師儀軌》、《能怖金剛常修法》、《紅閻曼德迦五尊修法》和《勝樂五尊修法》等37種;第四贊詠類,有《十方諸佛菩薩學無學僧伽贊》等5種;第五教授教誡類,有《菩提次第講授》、《甚深中觀修法》、《三種主要道密意疏》和《普告漢藏胡蒙貴賤文》等10種;第六雜文,有《路引》、《兩尊釋迦佛像久住文》和《回向功德文》等5種。
二、內法。內法有達賴喇嘛的聞法錄和寧瑪派所傳的各種修法並諸本尊護法的修法等,共有四函,計150餘種法門。
三、密法。密法類共有兩函,著名的有《相件新釋》、《西藏王臣記》、《菩提道次第論講義》、《引導大悲次第論》、《自傳》、《三世達賴傳》、《四世達賴傳》、《大宿爾傳》、《極密大圓滿教論史》等。五世達賴還對格魯派寺院進行了全面整頓,制定了嚴格的僧制,規定了每座格魯派寺院的常年居住的僧數,如甘丹寺規定為3300名,沙拉寺5500名,哲蚌寺7700名,劄什倫布寺3800名等,後來相沿不變。藏曆第十一繞迥之水狗年(1682年,清康熙21年),五世達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66歲。
生於蓮花般的聖地
六世達賴的出生地,一直以來也有不同說法或結論,總之頗有爭議。依筆者考證得知,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西藏南部門隅(即今「山南錯那縣之南」),一個叫「納拉沃域松」的地方,屬於門巴族;祖上久居與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
「域松」是「三地」的意思。三地是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地;「沃域」為「窪地」之意。「沃域松」合起來就是「三窪地」;「納拉」為「鼻山」之意,「納拉沃域松」即「鼻山下之三窪地」。
九世紀至十三世紀,門隅被稱為「白隅欠布白瑪崗」,意為「隱藏著的像蓮花一樣的聖地」。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主要生活著門巴族。因錯那有聖山公堆頗章,所以是藏民們喜愛朝聖的地方。而錯那縣是門巴族主要的居住地,另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墨脫縣。
墨脫,古稱「白瑪崗」;「白瑪」是藏語「蓮花」的意思,「崗」是刻畫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刻畫的蓮花」,是西藏傳說中的佛教聖地。藏傳佛教大藏經《甘珠爾》中有記載:「佛之淨土白瑪崗,聖地之中最殊勝。」所以這裡後來成為藏傳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是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蓮花寶地。
墨脫原本不是門巴人的故鄉,而是門巴人在近一、兩百年前才開始東遷到此。門巴人千里迢迢來到白瑪崗後,便在這塊富饒的地方建立村寨,並定居下來。而在東遷途中,有一支門巴人走錯了方向,最後落腳在今日林芝地區的排龍一帶;因此,西藏的門巴族聚居區主要便在錯那、墨脫和排龍三地。門巴族的「門」是指門隅,「巴」藏語指人,藏語「門巴」的意思就是「生活在門隅地方的人」。
墨脫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歷來被人們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或「小西雙版納」。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有聖山布達切波雪峰以及聖河仰桑河而聞名。從墨脫再往東就是錯那縣,過了錯那縣就是不丹國,可以說錯那縣是西藏東部最遠的地方。
據藏文史籍記載,早在七世紀時期,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已拓展到墨脫。十三世紀時,元朝勢力佔領這一區域。到了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當時占領導地位的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將此地作為本派的世襲領地。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派弟子到門隅地區弘揚格魯派,並擴建了達旺寺。
因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出生在此地,為門巴族人增光不少,加上他留下的不朽詩集——《倉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內外享有盛名,使門隅這一地區名聲廣傳。至今,門巴族地區仍流傳著許多關於倉央嘉措的神奇傳說,門巴族人也引以為豪。
來自特別的家族
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域松」(在今門達旺的西部附近),即「三地」,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之地域。根據《白馬仁青》專集一書記載,很早以前,有個發現「伏藏」的紅教大師烏金桑布(1323年—?)曾在這三個地方分別建有屬寧瑪派的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因此而得名。
「域松」(「沃域松」、「納拉沃域松」)並不是什麼村莊、城鎮的名稱,而是泛指一個地區,含有「地方」、「地帶」和「地區」的意思。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
傳說,倉央嘉措的父親是13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仁增‧白瑪嶺巴的曾孫。仁增‧白瑪嶺巴的兒子仁增‧烏金嶺巴,名諱仁增‧紮西丹增(漢意譯為「吉祥持教」),是十四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同時也是得了無上密法傳承的金剛上師,掘藏出藏傳佛教寧瑪派中著名的《蓮花遺教》及「五部遺教」——《鬼神遺教》、《國王遺教》、《後妃遺教》、《大臣遺教》、《高僧遺教》)。
烏金嶺巴(倉央嘉措的曾祖父)是寧瑪派(即紅教)的著名大師,《白瑪仁青》中說他為傳播法教,路經不丹(不丹是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之小國,素有「秘境龍國」之稱)而來到門隅。最早發現「拜籠」(意為「被隱藏著的好地方」,即今門達旺)這個地方;後來,他又到拜籠附近的索旺地方(即今錯那縣)居住多日,灌頂傳法,宏揚佛教。之後,他的兒子烏金桑布(即烏金淩巴)在達旺建立起了達旺寺(達旺的「旺」,即「灌頂」的意思),在索旺地方建立三個寺——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
倉央嘉措的母親為贊普後裔,是被放逐至洛紮地方的法王赤熱巴巾的兄弟藏瑪王了的後代。史書中記載,她是一位品德高尚、信仰虔誠、施捨大方、文雅蘊藉,杜絕五惡兼備八德,與丈夫志同道合、能多生育子女、等級相當、門第高貴、夫妻和睦、不嫉妒別人、不貧嘴薄舌、不邪視、不為別人引誘,善良賢慧的女人。
倉央嘉措的母親名傑日‧次旺拉姆(漢意譯為「自在天女」),出身王室,人品高潔、容貌姣美,為當時人所共知。她的美名遠播、懿德昭著,懷孕後益加知書達禮、樂善好施,具備聰慧、謙讓、無畏、博聞、賢能等美德,並較未懷孕時更溫和、勤勞、喜靜,能忍讓、守信、節儉、知恥,能遠離說謊、欺詐、嗔怒等惡習,貪、嗔、癡三毒之心極少,杜絕和遠離女人所有缺點與弊端。凡是婦人所具美德無一缺少,持家有道、教育有方,種種功德福相一應俱全,堪稱圓滿母德,舉凡佛經中所記載有關孕育聖者的佛母所應具備的「三十二種福德」,一應無缺。
倉央嘉措的祖上曾久居在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而倉央嘉措並非誕生在派嘎村,那裡只是他的祖籍。到他的父輩時家庭已非望族,據說他的舅父和姑母視財如狼,惡意奪走了他父母為數不多的財產及房屋。之後,他的父母只得遷居到緊靠烏金淩寺旁邊的一所小房裡,倉央嘉措就誕生在那裡。傳說,居住在門達旺的人都知道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在烏金淩,而他誕生的那所小房至今仍保存著,現已被人們視為聖地,尤其是門巴族的百姓更是經常前來朝拜。
出生時天降異相
倉央嘉措誕生時,曾出現許多奇異徵兆,如:虹彩空橫,天雨神花,異香撲鼻……。此外,還有許多穿戴華麗寶石的空行與空行母,及身著披風和頭戴通人冠的眾多喇嘛,他們一同前來給新生的嬰孩進行沐浴。
剛落地時,大地震動三次,同時天上降下花雨;另外,還有枝綻花蕾、樹生葉芽、七日同升、彩虹罩屋等異相。另外,經中還記載,倉央嘉措具備佛陀的三十二種吉相。這三十二種吉相為:1、肉髻突兀;2、頭閃佛光;3、孔雀頸羽色的長髮右旋著下垂;4、眉宇對稱;5、眉間白毫有如銀雪;6、眼睫毛酷似牛王之睫;7、眼睛黑白分明;8、四十顆牙齒平滑、整齊、潔白;9、聲具梵音;10、味覺最靈;11、舌頭既長且薄;12、頜輪如獅;13、肩膊圓滿;14、肩頭隆起;15、皮膚細膩;16、顏色金黃;17、手長過膝;18、身如獅子;19、體如檉柳勻稱;20、汗毛單生;21、四肢汗毛旋向上、勢峰茂密;22、大腿渾圓;23、脛如獸王系泥耶;24、手指纖長;25、腳跟圓廣;26、腳背高厚;27、手掌腳掌平整細軟;28、掌有蹼網;29、腳下有千輻輪;30、足安平相;31、馬陰藏相;32、身縱廣相,具有這種吉相的人「應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
另一本經則說,他能回憶起前世住在什麼地方,今生住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種性、家族背景、年齡、相貌等。可見,他與一般小孩確實不同。
倉央嘉措在佑寧寺暫住期間,還示現過神通救過一個賣燒餅的,故事是這樣的:西元1736年秋,倉央嘉措來到了郭隆寺時,被號稱「西藏老龍」的土司大人將他迎請到欣巴華的阿蘭若(原意是森林、樹林之意,廣義指古印度的修道人禪修的寂靜處,後世也作寺院或靜修之地)。當時,土司大人設了漢地宴食來款待,正在吃飯的時候,倉央嘉措卻雙眼望著空中久久沒有動,也沒有用膳。
於是,土司大人問道:「上師,您只是望著空中,卻對供養的飯菜不理不睬,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您不喜歡吃這些東西?」
倉央嘉措說:「剛才我沒有空。」
土司大人很奇怪地說:「可您並沒做什麼事呀?」
倉央嘉措只好解釋道:「是這樣,剛才有個賣燒餅的漢族人掉進了久拉河,被水沖走了,正奄奄一息;我為了救他的性命,所以耽擱了不少時間。那個漢人為了答報我的救命之恩,要把一筐點心全送給我,我沒有接受,後來只接受了半個燒餅。」說完,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個燒餅給眾人看了看,土司及他的部下僕人都驚訝萬分,但又不大相信。
後來,土司大人為了證實這件事,便派了幾名得力手下前往河邊查訪,果然看到有一位漢族青年,他正在河邊晾曬被水打濕的衣服和一筐燒餅。一問之下,那青年所說的與倉央嘉措所說竟完全一樣,眾人感到更是驚奇了,便讓那位青年穿好衣服,挑上燒餅,將他帶到了土司府中。
土司大人問他:「你看看,這裡有沒有救你的活佛?」那青年前前後後看了看,當看到倉央嘉措時忙指道:「就是這位活佛將我從河中救起的!」眾人一時驚呆了。後來,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塊燒餅,那青年也從筐中揀出半塊燒餅,兩個一對恰好是一個整的。因此,以土司大人為首的僧俗等人,對倉央嘉措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倉央嘉措的護法施主。
佑甯寺,最早修建于明朝。1604年,西藏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悅卻吉嘉措按照三世達賴喇嘛的生前授記,又受四世達賴喇嘛的委派來青海,在當地土族、蒙古族、藏族頭人以及一世松布活佛的協助下,於1604年修建而成的。
早期的佑寧寺,有嘉色活佛寢宮、經堂、顯宗學院、護法神殿、大廚房等建築。在清代康熙年間的鼎盛時期,有大小經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個院落,僧侶7700多人,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宗四大學院,成為青海湟水以北地區最大寺院,曾出過許多著名的活佛,如章嘉、土觀、松布、卻藏、王佛等,其屬寺達49個,故有「湟北諸寺之母」的美稱。
1723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毀。1732年,雍正帝下詔修復,並賜額「佑寧寺」。清朝同治年間,因西北回族的「反清起義」,再次毀於戰火,後經第六世土觀活佛主持重建,至清朝光緒年間修復,當時住有僧眾1000餘人。
民國年間逐漸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眾只有270餘名;1957年有396名。1980年7月,佑甯寺重新開放,並重新修建了大經堂、小經堂、彌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當殿、護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寢室、土觀囊以及僧舍470餘間,寺內現藏有許多珍貴文物。
前世為五世達賴
按照西藏「活佛轉世制度」的說法,第六世達賴是由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投胎轉世,這樣的活佛被稱為「化身」,意謂著「化現另一個身軀來度化眾生」。
五世達賴羅桑嘉措(1617—1682,另譯阿旺羅桑嘉措),意譯為「善慧海」,1617年(明萬曆45年)生於前藏瓊結地方(今山南);母名貢噶拉則,父名都杜饒丹,為世襲的「宗本」(縣官)。
羅桑嘉措本名貢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後認定為第四世達賴雲丹嘉措(Yon-ton-rgya-mtsho,意譯「功德海」,內蒙古土默特,即今呼和浩特人,俺答汗之曾孫)的轉世。當時,主持認定他為「轉世靈童」的人有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貢喬群培活佛(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幼年時的上師和監護人),還有蒙古土默特部的拉尊羅桑丹津嘉措和準噶爾部洪台吉的代表。
1622年(明天啟二年),羅桑嘉措六歲時,在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主持下,被迎請至哲蚌寺舉行「坐床」。1625年(明天啟五年),拜四世班禪為師,受了沙彌戒;1637年(明崇禎十年),四世班禪又給為他授了比丘戒。1638年(明崇幀十一年),統領青海全境,是青海、蒙、藏各個部落的首領固始汗,來到拉薩會見四世班禪與五世達賴,當時五世達賴還為固始汗舉行隆重的法會,並授予他「敦真卻吉嘉波」的稱號,意為「國師」或「佛教護法王」。
1642年(明祟禎十五年),固始汗到了拉薩實行周密計畫後,很快就一舉摧毀「噶瑪政權」,並建立了以五世達賴為中心的「噶丹頗章政權」,由藏王(即第巴)總理一切政務。五世達賴執政前,身兼哲蚌寺的第十五任赤巴和沙拉寺的第十七任赤巴。自此以後,歷代的達賴即為哲蚌寺和沙拉寺的寺主(即主持),其他人皆不得就任,多由達賴委派一名堪布代表他管理。
1651年(清順治八年),順治帝專派專使來到拉薩,請五世達賴進京。五世達賴應邀於1652年(清順治九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到達北京,住進清廷為他特意修建的西黃寺(位於安定門外)。1653年(清順治十年),五世達賴以「水土不宜」為由,呈請順治帝批准返藏;離開北京前,順治帝賞賜了大量的厚重禮品。
五世達賴於返藏途中,當行至代噶(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境內)地方時,順治帝派禮部尚書黨羅朗丘、理藩院侍郎席達禮等追趕前來,送上順治帝親自冊封達賴的金冊、金印,上頭刻有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金印的全文是「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但喇達賴喇嘛之印」,金冊則厚達15頁。從此,五世達賴的聲望大振,影響遍及信仰格魯派的各個民族和其他廣大區域。五世達賴從北京返藏後,用清廷賞賜的大量金、銀,在前、後藏新建了十三所格魯派大寺,後人稱為「格魯派十三林」。
1679年,五世達賴任命經他培養多年的桑結嘉措為第巴,而晚年的五世達賴則專心於著書立說。他的著述共有外、內、密三大類,如下:
一、外集。一般性教法,共有21函,內容可分為六類:第一傳記類,有《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三世達賴喇嘛福海傳》、《四世達賴喇嘛功德海傳》和《西藏王臣史》等18種;第二注疏類,有《入中論疏》、《現觀莊嚴論釋難》、《俱舍論疏》和《羯摩儀軌疏》等6種;第三密法類,有《供養上師儀軌》、《能怖金剛常修法》、《紅閻曼德迦五尊修法》和《勝樂五尊修法》等37種;第四贊詠類,有《十方諸佛菩薩學無學僧伽贊》等5種;第五教授教誡類,有《菩提次第講授》、《甚深中觀修法》、《三種主要道密意疏》和《普告漢藏胡蒙貴賤文》等10種;第六雜文,有《路引》、《兩尊釋迦佛像久住文》和《回向功德文》等5種。
二、內法。內法有達賴喇嘛的聞法錄和寧瑪派所傳的各種修法並諸本尊護法的修法等,共有四函,計150餘種法門。
三、密法。密法類共有兩函,著名的有《相件新釋》、《西藏王臣記》、《菩提道次第論講義》、《引導大悲次第論》、《自傳》、《三世達賴傳》、《四世達賴傳》、《大宿爾傳》、《極密大圓滿教論史》等。五世達賴還對格魯派寺院進行了全面整頓,制定了嚴格的僧制,規定了每座格魯派寺院的常年居住的僧數,如甘丹寺規定為3300名,沙拉寺5500名,哲蚌寺7700名,劄什倫布寺3800名等,後來相沿不變。藏曆第十一繞迥之水狗年(1682年,清康熙21年),五世達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66歲。
生於蓮花般的聖地
六世達賴的出生地,一直以來也有不同說法或結論,總之頗有爭議。依筆者考證得知,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西藏南部門隅(即今「山南錯那縣之南」),一個叫「納拉沃域松」的地方,屬於門巴族;祖上久居與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
「域松」是「三地」的意思。三地是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地;「沃域」為「窪地」之意。「沃域松」合起來就是「三窪地」;「納拉」為「鼻山」之意,「納拉沃域松」即「鼻山下之三窪地」。
九世紀至十三世紀,門隅被稱為「白隅欠布白瑪崗」,意為「隱藏著的像蓮花一樣的聖地」。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主要生活著門巴族。因錯那有聖山公堆頗章,所以是藏民們喜愛朝聖的地方。而錯那縣是門巴族主要的居住地,另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墨脫縣。
墨脫,古稱「白瑪崗」;「白瑪」是藏語「蓮花」的意思,「崗」是刻畫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刻畫的蓮花」,是西藏傳說中的佛教聖地。藏傳佛教大藏經《甘珠爾》中有記載:「佛之淨土白瑪崗,聖地之中最殊勝。」所以這裡後來成為藏傳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是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蓮花寶地。
墨脫原本不是門巴人的故鄉,而是門巴人在近一、兩百年前才開始東遷到此。門巴人千里迢迢來到白瑪崗後,便在這塊富饒的地方建立村寨,並定居下來。而在東遷途中,有一支門巴人走錯了方向,最後落腳在今日林芝地區的排龍一帶;因此,西藏的門巴族聚居區主要便在錯那、墨脫和排龍三地。門巴族的「門」是指門隅,「巴」藏語指人,藏語「門巴」的意思就是「生活在門隅地方的人」。
墨脫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歷來被人們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或「小西雙版納」。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有聖山布達切波雪峰以及聖河仰桑河而聞名。從墨脫再往東就是錯那縣,過了錯那縣就是不丹國,可以說錯那縣是西藏東部最遠的地方。
據藏文史籍記載,早在七世紀時期,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已拓展到墨脫。十三世紀時,元朝勢力佔領這一區域。到了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當時占領導地位的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將此地作為本派的世襲領地。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派弟子到門隅地區弘揚格魯派,並擴建了達旺寺。
因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出生在此地,為門巴族人增光不少,加上他留下的不朽詩集——《倉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內外享有盛名,使門隅這一地區名聲廣傳。至今,門巴族地區仍流傳著許多關於倉央嘉措的神奇傳說,門巴族人也引以為豪。
來自特別的家族
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域松」(在今門達旺的西部附近),即「三地」,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之地域。根據《白馬仁青》專集一書記載,很早以前,有個發現「伏藏」的紅教大師烏金桑布(1323年—?)曾在這三個地方分別建有屬寧瑪派的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因此而得名。
「域松」(「沃域松」、「納拉沃域松」)並不是什麼村莊、城鎮的名稱,而是泛指一個地區,含有「地方」、「地帶」和「地區」的意思。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
傳說,倉央嘉措的父親是13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仁增‧白瑪嶺巴的曾孫。仁增‧白瑪嶺巴的兒子仁增‧烏金嶺巴,名諱仁增‧紮西丹增(漢意譯為「吉祥持教」),是十四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同時也是得了無上密法傳承的金剛上師,掘藏出藏傳佛教寧瑪派中著名的《蓮花遺教》及「五部遺教」——《鬼神遺教》、《國王遺教》、《後妃遺教》、《大臣遺教》、《高僧遺教》)。
烏金嶺巴(倉央嘉措的曾祖父)是寧瑪派(即紅教)的著名大師,《白瑪仁青》中說他為傳播法教,路經不丹(不丹是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之小國,素有「秘境龍國」之稱)而來到門隅。最早發現「拜籠」(意為「被隱藏著的好地方」,即今門達旺)這個地方;後來,他又到拜籠附近的索旺地方(即今錯那縣)居住多日,灌頂傳法,宏揚佛教。之後,他的兒子烏金桑布(即烏金淩巴)在達旺建立起了達旺寺(達旺的「旺」,即「灌頂」的意思),在索旺地方建立三個寺——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
倉央嘉措的母親為贊普後裔,是被放逐至洛紮地方的法王赤熱巴巾的兄弟藏瑪王了的後代。史書中記載,她是一位品德高尚、信仰虔誠、施捨大方、文雅蘊藉,杜絕五惡兼備八德,與丈夫志同道合、能多生育子女、等級相當、門第高貴、夫妻和睦、不嫉妒別人、不貧嘴薄舌、不邪視、不為別人引誘,善良賢慧的女人。
倉央嘉措的母親名傑日‧次旺拉姆(漢意譯為「自在天女」),出身王室,人品高潔、容貌姣美,為當時人所共知。她的美名遠播、懿德昭著,懷孕後益加知書達禮、樂善好施,具備聰慧、謙讓、無畏、博聞、賢能等美德,並較未懷孕時更溫和、勤勞、喜靜,能忍讓、守信、節儉、知恥,能遠離說謊、欺詐、嗔怒等惡習,貪、嗔、癡三毒之心極少,杜絕和遠離女人所有缺點與弊端。凡是婦人所具美德無一缺少,持家有道、教育有方,種種功德福相一應俱全,堪稱圓滿母德,舉凡佛經中所記載有關孕育聖者的佛母所應具備的「三十二種福德」,一應無缺。
倉央嘉措的祖上曾久居在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而倉央嘉措並非誕生在派嘎村,那裡只是他的祖籍。到他的父輩時家庭已非望族,據說他的舅父和姑母視財如狼,惡意奪走了他父母為數不多的財產及房屋。之後,他的父母只得遷居到緊靠烏金淩寺旁邊的一所小房裡,倉央嘉措就誕生在那裡。傳說,居住在門達旺的人都知道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在烏金淩,而他誕生的那所小房至今仍保存著,現已被人們視為聖地,尤其是門巴族的百姓更是經常前來朝拜。
出生時天降異相
倉央嘉措誕生時,曾出現許多奇異徵兆,如:虹彩空橫,天雨神花,異香撲鼻……。此外,還有許多穿戴華麗寶石的空行與空行母,及身著披風和頭戴通人冠的眾多喇嘛,他們一同前來給新生的嬰孩進行沐浴。
剛落地時,大地震動三次,同時天上降下花雨;另外,還有枝綻花蕾、樹生葉芽、七日同升、彩虹罩屋等異相。另外,經中還記載,倉央嘉措具備佛陀的三十二種吉相。這三十二種吉相為:1、肉髻突兀;2、頭閃佛光;3、孔雀頸羽色的長髮右旋著下垂;4、眉宇對稱;5、眉間白毫有如銀雪;6、眼睫毛酷似牛王之睫;7、眼睛黑白分明;8、四十顆牙齒平滑、整齊、潔白;9、聲具梵音;10、味覺最靈;11、舌頭既長且薄;12、頜輪如獅;13、肩膊圓滿;14、肩頭隆起;15、皮膚細膩;16、顏色金黃;17、手長過膝;18、身如獅子;19、體如檉柳勻稱;20、汗毛單生;21、四肢汗毛旋向上、勢峰茂密;22、大腿渾圓;23、脛如獸王系泥耶;24、手指纖長;25、腳跟圓廣;26、腳背高厚;27、手掌腳掌平整細軟;28、掌有蹼網;29、腳下有千輻輪;30、足安平相;31、馬陰藏相;32、身縱廣相,具有這種吉相的人「應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
另一本經則說,他能回憶起前世住在什麼地方,今生住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種性、家族背景、年齡、相貌等。可見,他與一般小孩確實不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