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在哈佛談四聖諦、輪迴、敵人
The Dalai Lama at Harvard : lectures on the Buddhist path to peace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本書原書名為《達賴喇嘛在哈佛》
在碰到敵人想傷害你的那一刻,你就可以學到忍辱。
敵人是很好的精神導師,因為有敵人,才可以培養忍辱;
忍辱,才可以累積大功德力。
——達賴喇嘛
1981年8月,達賴喇嘛受邀在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他藉由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迴,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他的演說迴盪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
在演講的過程中,聽眾的提問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進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以及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許多是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而達賴喇嘛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
隨著演講的開展,達賴喇嘛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目錄
〈譯序〉扎實的西藏佛教入門◎鄭振煌
〈序言〉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傑佛瑞.霍布金斯
1 佛教內涵的分類
星期一上午
皈依
四法印
佛教史上的大、小乘
推理的必要性
四聖諦
深觀的必要
2 輪迴實相
星期一下午
問答
四聖諦的行相
世界
3 輪迴的心理學
星期二上午
問答
苦因
業
佛教心理學
4 再談心識和業力
星期二下午
問答
心王法和心所法
心所法
意識的層次
業
十二緣起支
5 滅及佛性
星期三上午
問答
苦之息滅
佛性
6 道及喜之用
星期三下午
問答
真正的道
三十七道品
如何修止
7 禪修技巧
星期四上午
問答
止的生起
8 菩提心
星期四下午
問答
「止」的成就
修「觀」
世間智
出世間智
菩薩道的特色
自他平等與交換
9 珍視敵人
星期五上午
問答
訓練菩提心
受與施
忍辱
菩薩行
唯識宗的智慧
10 智慧
星期五下午
問答
中觀宗的智慧
密乘
西藏佛法四部派
結語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序言】
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一九八一年八月,西藏達賴喇嘛在美國佛教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及世界宗教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贊助下,到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透過美國佛教研究所所長索曼(Robert Thurman)教授的安排,達賴喇嘛在哈佛大學愛默森大樓的演講,圓滿達成主辦單位的期待,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
這五天的演講,每天上、下午各進行約兩小時,達賴喇嘛藉由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迴,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他詳述無明是苦的根本原因,而離苦之道為出離心、菩提心及大悲心。他特別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第一場演講後,達賴喇嘛在每節開示前都先回答問題。話題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演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答案內容遍及過去幾十年來,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達賴喇嘛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本書擷輯此系列演說內容,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他的演說迴盪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他由衷演說的智慧法語,源自高度發展的西藏佛教傳統教法。
西藏佛教盛行於窩瓦河(歐洲境內)的卡爾穆克蒙古(Kalmuck Mongolian)至裡海的廣大區域、內外蒙、位於西伯利亞的布里亞(Buriat)共和國、拉達克(Ladakh)、不丹、錫金、大部分的尼泊爾、青海省、部分甘肅省、雲南省及四川省(中共於一九五○年代進入西藏前,後四者是西藏的一部分)。在此亞洲內陸的廣大地區,藏語是唱誦及說法的語言。在中共入藏前,西藏的大型佛學院從這些區域招收學生。
達賴喇嘛即使在失去家園的艱困時期,仍精進嚴修佛法,並以實證心得,詮釋流傳二千五百多年的妙法。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隨著演講的開展,達賴喇嘛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我是演講的口譯者,編輯出書時又努力捕捉因即席口譯可能遺漏的細節,我感謝Kensur Yeshi Thupten幫我找出許多引文,他是一所西藏佛學院的前住持,目前此佛學院已在南印度重建;我也要感謝西藏研究中心(Tibetan Studies Institute)的執行長納波博士(Dr. Elizabeth S. Napper),她提供豐富的編輯建言;同時也要感謝史巴漢(Gareth Sparham),他詳讀整部手稿及提供令人受益匪淺的建議。
此書視情況提供註解(譯註:中文譯本省略註解,因為英文本的註解若出自外文著作,則無翻譯成中文之必要;若出自中文已有譯本之經論,則直接引用,或以淺近易懂之中文另譯;若為佛學名詞,則視需要解釋),以說明各種譯本的取捨,並對附加資料及引文提供出處。西藏作者及部派的名稱是以「文章語音學」方式呈現,以方便發音。至於所使用的系統,可參考拙著Meditation on Emptiness(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pp.19-22)。
括號或註釋內的藏文音譯是根據魏里(Turrell Wylie)所設計的翻譯方法,請見A Standard System of Tibetan Transcription一文(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2, 1959, pp.261-7)。文中所用印度學者及制度的名字,為了便於一般人發音,用ch、sh及sh替代較常用的c、ś及s。
試閱
【序言】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 傑佛瑞.霍布金斯
一九八一年八月,西藏達賴喇嘛在美國佛教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及世界宗教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贊助下,到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透過美國佛教研究所所長索曼(Robert Thurman)教授的安排,達賴喇嘛在哈佛大學愛默森大樓的演講,圓滿達成主辦單位的期待,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
這五天的演講,每天上、下午各進行約兩小時,達賴喇嘛藉由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迴,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他詳述無明是苦的根本原因,而離苦之道為出離心、菩提心及大悲心。他特別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第一場演講後,達賴喇嘛在每節開示前都先回答問題。話題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演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答案內容遍及過去幾十年來,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達賴喇嘛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本書擷輯此系列演說內容,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他的演說迴盪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他由衷演說的智慧法語,源自高度發展的西藏佛教傳統教法。
西藏佛教盛行於窩瓦河(歐洲境內)的卡爾穆克蒙古(Kalmuck Mongolian)至裡海的廣大區域、內外蒙、位於西伯利亞的布里亞(Buriat)共和國、拉達克(Ladakh)、不丹、錫金、大部分的尼泊爾、青海省、部分甘肅省、雲南省及四川省(中共於一九五○年代進入西藏前,後四者是西藏的一部分)。在此亞洲內陸的廣大地區,藏語是唱誦及說法的語言。在中共入藏前,西藏的大型佛學院從這些區域招收學生。
達賴喇嘛即使在失去家園的艱困時期,仍精進嚴修佛法,並以實證心得,詮釋流傳二千五百多年的妙法。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隨著演講的開展,達賴喇嘛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我是演講的口譯者,編輯出書時又努力捕捉因即席口譯可能遺漏的細節,我感謝Kensur Yeshi Thupten幫我找出許多引文,他是一所西藏佛學院的前住持,目前此佛學院已在南印度重建;我也要感謝西藏研究中心(Tibetan Studies Institute)的執行長納波博士(Dr. Elizabeth S. Napper),她提供豐富的編輯建言;同時也要感謝史巴漢(Gareth Sparham)
,他詳讀整部手稿及提供令人受益匪淺的建議。
此書視情況提供註解(譯註:中文譯本省略註解,因為英文本的註解若出自外文著作,則無翻譯成中文之必要;若出自中文已有譯本之經論,則直接引用,或以淺近易懂之中文另譯;若為佛學名詞,則視需要解釋),以說明各種譯本的取捨,並對附加資料及引文提供出處。西藏作者及部派的名稱是以「文章語音學」方式呈現,以方便發音。至於所使用的系統,可參考拙著Meditation on Emptiness(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pp.19-22)。括號或註釋內的藏文音譯是根據魏里(Turrell Wylie)所設計的翻譯方法,請見A Standard System of Tibetan Transcription一文(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2, 1959, pp.261-7)。文中所用印度學者及制度的名字,為了便於一般人發音,用ch、sh及sh替代較常用的c、ś及s。
一九八一年八月,西藏達賴喇嘛在美國佛教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及世界宗教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贊助下,到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透過美國佛教研究所所長索曼(Robert Thurman)教授的安排,達賴喇嘛在哈佛大學愛默森大樓的演講,圓滿達成主辦單位的期待,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
這五天的演講,每天上、下午各進行約兩小時,達賴喇嘛藉由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迴,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他詳述無明是苦的根本原因,而離苦之道為出離心、菩提心及大悲心。他特別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第一場演講後,達賴喇嘛在每節開示前都先回答問題。話題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演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答案內容遍及過去幾十年來,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達賴喇嘛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本書擷輯此系列演說內容,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他的演說迴盪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他由衷演說的智慧法語,源自高度發展的西藏佛教傳統教法。
西藏佛教盛行於窩瓦河(歐洲境內)的卡爾穆克蒙古(Kalmuck Mongolian)至裡海的廣大區域、內外蒙、位於西伯利亞的布里亞(Buriat)共和國、拉達克(Ladakh)、不丹、錫金、大部分的尼泊爾、青海省、部分甘肅省、雲南省及四川省(中共於一九五○年代進入西藏前,後四者是西藏的一部分)。在此亞洲內陸的廣大地區,藏語是唱誦及說法的語言。在中共入藏前,西藏的大型佛學院從這些區域招收學生。
達賴喇嘛即使在失去家園的艱困時期,仍精進嚴修佛法,並以實證心得,詮釋流傳二千五百多年的妙法。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隨著演講的開展,達賴喇嘛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我是演講的口譯者,編輯出書時又努力捕捉因即席口譯可能遺漏的細節,我感謝Kensur Yeshi Thupten幫我找出許多引文,他是一所西藏佛學院的前住持,目前此佛學院已在南印度重建;我也要感謝西藏研究中心(Tibetan Studies Institute)的執行長納波博士(Dr. Elizabeth S. Napper),她提供豐富的編輯建言;同時也要感謝史巴漢(Gareth Sparham)
,他詳讀整部手稿及提供令人受益匪淺的建議。
此書視情況提供註解(譯註:中文譯本省略註解,因為英文本的註解若出自外文著作,則無翻譯成中文之必要;若出自中文已有譯本之經論,則直接引用,或以淺近易懂之中文另譯;若為佛學名詞,則視需要解釋),以說明各種譯本的取捨,並對附加資料及引文提供出處。西藏作者及部派的名稱是以「文章語音學」方式呈現,以方便發音。至於所使用的系統,可參考拙著Meditation on Emptiness(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pp.19-22)。括號或註釋內的藏文音譯是根據魏里(Turrell Wylie)所設計的翻譯方法,請見A Standard System of Tibetan Transcription一文(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2, 1959, pp.261-7)。文中所用印度學者及制度的名字,為了便於一般人發音,用ch、sh及sh替代較常用的c、ś及s。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