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地道建立:顯密修證階位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三部著作,為修學解脫道及成佛之道者,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完整的修行藍圖。其中的第一部《地道安立:智者頸飾》依大乘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闡明了聲聞、獨覺及菩薩三乘各自的五道,而重點聚焦於波羅蜜多大乘五道或顯教大乘五道。
其次,第二部《密乘地道安立》依聖者龍樹菩薩所傳吉祥密集的密續地道,特別說明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次第」,而著重於詳述「圓滿次第」當中的「六次第」或將身遠離攝於語遠離而成的「五次第」,透由成就佛果法身的親因「義光明」與色身的親因「淨幻身」,最終成就無學雙運——佛果位。
而第三部《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提及唯有具胎生六界的南贍部洲人類才能修習無上瑜伽密續而「即生成佛」,其次說明死亡的八個階段,以及如何運用第八個階段的「死亡光明」,修習轉三有為三身之道。
如同本書封面所呈現的設計概念:「虛空瀰漫些許迷濛白霧的印度那爛陀大學問寺階梯遺址,象徵逐步上昇的三乘五道及顯密地道。欲臻達決定勝的行者,需登高自卑,而欲一窺究竟者則要更上一層樓。」一般,行者必須按部就班,由顯入密,方能登上三乘五道及密續地道進而現證究竟的決定勝果位。
其次,第二部《密乘地道安立》依聖者龍樹菩薩所傳吉祥密集的密續地道,特別說明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次第」,而著重於詳述「圓滿次第」當中的「六次第」或將身遠離攝於語遠離而成的「五次第」,透由成就佛果法身的親因「義光明」與色身的親因「淨幻身」,最終成就無學雙運——佛果位。
而第三部《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提及唯有具胎生六界的南贍部洲人類才能修習無上瑜伽密續而「即生成佛」,其次說明死亡的八個階段,以及如何運用第八個階段的「死亡光明」,修習轉三有為三身之道。
如同本書封面所呈現的設計概念:「虛空瀰漫些許迷濛白霧的印度那爛陀大學問寺階梯遺址,象徵逐步上昇的三乘五道及顯密地道。欲臻達決定勝的行者,需登高自卑,而欲一窺究竟者則要更上一層樓。」一般,行者必須按部就班,由顯入密,方能登上三乘五道及密續地道進而現證究竟的決定勝果位。
目錄
推薦序—廖本聖/7
作者簡介—廖本聖/10
前言—曲世宇/15
地道安立/19
科判及目錄
一、別說智慧資糧正行
二、別說地資糧正行
三、別說對治資糧正行
密乘地道安立/119
科判及目錄
1. 行道情況
1.2.1 總說
1.2.2 特別解說無上二次第道的行道情況
1.2.2.1 生次的行道情況
1.2.2.2 圓次的行道情況
2. 十地等及五道的安立情況
2. 續部及注釋中說法
2.2 釋義顯示
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193
科判目錄
1. 死亡次第
2. 成辦中有次第
3. 其受生的情況
作者簡介—廖本聖/10
前言—曲世宇/15
地道安立/19
科判及目錄
一、別說智慧資糧正行
二、別說地資糧正行
三、別說對治資糧正行
密乘地道安立/119
科判及目錄
1. 行道情況
1.2.1 總說
1.2.2 特別解說無上二次第道的行道情況
1.2.2.1 生次的行道情況
1.2.2.2 圓次的行道情況
2. 十地等及五道的安立情況
2. 續部及注釋中說法
2.2 釋義顯示
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193
科判目錄
1. 死亡次第
2. 成辦中有次第
3. 其受生的情況
序/導讀
推薦序
傑尊.法幢的《地道安立:智者頸飾》,是基於彌勒解釋廣、中、略三部《般若波羅蜜多經》之隱義——廣大行道次第——的《現觀莊嚴論》「十七種資糧正行」中的「智資糧」、「地資糧」及「對治資糧」而撰寫。依大乘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闡明了聲聞、獨覺及菩薩三乘各自的五道,而重點聚焦於波羅蜜多大乘五道或顯教大乘五道。
其次,阿嘉.央金噶維羅卓所撰的《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和《密乘地道安立》這兩部著作,前者說明唯有具胎生六界(四大及氣脈、明點,或者得自於父親的骨、髓、精三界及得自於母親的皮、肉、血三界)的南贍部洲人類才能修習無上瑜伽密續而「即生成佛」,其次說明死亡的八個階段(地、水、火、風、明、增、近得及死亡光明),以及如何運用第八個階段的「死亡光明」,修習轉三有(死有、中有及生有)為三身(法身、報身及化身)之道。而後者則依聖者龍猛(即龍樹菩薩)所傳吉祥密集的地道,說明「生起次第」並特別詳述「圓滿次第」當中的「六次第」(身遠離、語遠離、心遠離、幻身、光明及有學雙運)——或將身遠離攝於語遠離而成「五次第」(語遠離、心遠離、幻身、光明及有學雙運)——成就佛果法身的親因「義光明」與色身的親因「淨幻身」,最終成就無學雙運(即佛果)之道。
蔣央協巴大師在他的《大宗義》〈第十三品、金剛乘〉(p. 634)所依的根本偈曾提到「經咒二皆盡諸煩惱障,雖說勝境然隱勝有境,雖明主垢然隱勝對治,細所知障唯咒非經能,是故斷治皆隱為謬見。」意思是:顯教大乘(波羅蜜多大乘)及密咒大乘(金剛乘)皆能斷除一切煩惱障。顯教大乘雖然也說明空性這個「勝境」或「殊勝對境」,但是並沒有提及瞭解空性的極細心(即無上大樂)這個「勝有境」或「殊勝有境」。對於顯教大乘與密咒大乘二者而言,成佛的主要障礙皆是所知障,顯教大乘能在不遣除分別心及業風之下斷除所知障的前八品,而若要斷除下下品(第九品)所知障,則必須先遣除分別心及業風,而要遣除此二者,唯有密咒大乘所述的無上大樂才能達成,而顯教大乘並沒有說明如何開發無上大樂之法。簡言之,如果沒有透過將氣息引導進入中脈而止息粗的分別心及業風,便無法開發極細心或原始俱生光明心(即無上大樂),以及極細微風息。而如果不利用此極細心瞭解空性,開發作為佛法身親因的義光明迅速累積智慧資糧,雖能斷除煩惱障及部分所知障,但是無法斷除最極細微的所知障。此外,若無極細心,則無此極細心所騎乘的極細微風息,便無法開發作為佛色身親因的幻身,迅速累積福德資糧而成佛。所以說修習顯教大乘,若沒有進入無上瑜伽密續,最終仍舊無法成佛,這點值得修學顯教大乘者注意。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後的〈壬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中,也提到「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亦即已生起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及空性見等共道的行者,若不忍一切有情受苦而想盡速利益一切眾生,應該在修學奢摩他(止)及毘鉢舍那(觀)之後,立即進入密咒大乘,迅速圓滿福智二資糧,成佛利生。
緣宗法師譯、傑尊.法幢所撰的《地道安立:智者頸飾》,以及阿嘉.央金噶維羅卓撰的《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和《密乘地道安立》這三部著作,為修學解脫道及成佛之道者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完整的修行藍圖。
應聖地文化發行人楊子慧小姐,寫了這篇〈推薦序〉並提供我所整理的〈作者簡介〉。我與緣宗法師(格桑瓊佩)雖素未謀面,但一直耳聞他翻譯不輟,是一位極為認真勤奮的譯者,因此樂於推薦本書。
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 廖本聖
傑尊.法幢的《地道安立:智者頸飾》,是基於彌勒解釋廣、中、略三部《般若波羅蜜多經》之隱義——廣大行道次第——的《現觀莊嚴論》「十七種資糧正行」中的「智資糧」、「地資糧」及「對治資糧」而撰寫。依大乘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闡明了聲聞、獨覺及菩薩三乘各自的五道,而重點聚焦於波羅蜜多大乘五道或顯教大乘五道。
其次,阿嘉.央金噶維羅卓所撰的《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和《密乘地道安立》這兩部著作,前者說明唯有具胎生六界(四大及氣脈、明點,或者得自於父親的骨、髓、精三界及得自於母親的皮、肉、血三界)的南贍部洲人類才能修習無上瑜伽密續而「即生成佛」,其次說明死亡的八個階段(地、水、火、風、明、增、近得及死亡光明),以及如何運用第八個階段的「死亡光明」,修習轉三有(死有、中有及生有)為三身(法身、報身及化身)之道。而後者則依聖者龍猛(即龍樹菩薩)所傳吉祥密集的地道,說明「生起次第」並特別詳述「圓滿次第」當中的「六次第」(身遠離、語遠離、心遠離、幻身、光明及有學雙運)——或將身遠離攝於語遠離而成「五次第」(語遠離、心遠離、幻身、光明及有學雙運)——成就佛果法身的親因「義光明」與色身的親因「淨幻身」,最終成就無學雙運(即佛果)之道。
蔣央協巴大師在他的《大宗義》〈第十三品、金剛乘〉(p. 634)所依的根本偈曾提到「經咒二皆盡諸煩惱障,雖說勝境然隱勝有境,雖明主垢然隱勝對治,細所知障唯咒非經能,是故斷治皆隱為謬見。」意思是:顯教大乘(波羅蜜多大乘)及密咒大乘(金剛乘)皆能斷除一切煩惱障。顯教大乘雖然也說明空性這個「勝境」或「殊勝對境」,但是並沒有提及瞭解空性的極細心(即無上大樂)這個「勝有境」或「殊勝有境」。對於顯教大乘與密咒大乘二者而言,成佛的主要障礙皆是所知障,顯教大乘能在不遣除分別心及業風之下斷除所知障的前八品,而若要斷除下下品(第九品)所知障,則必須先遣除分別心及業風,而要遣除此二者,唯有密咒大乘所述的無上大樂才能達成,而顯教大乘並沒有說明如何開發無上大樂之法。簡言之,如果沒有透過將氣息引導進入中脈而止息粗的分別心及業風,便無法開發極細心或原始俱生光明心(即無上大樂),以及極細微風息。而如果不利用此極細心瞭解空性,開發作為佛法身親因的義光明迅速累積智慧資糧,雖能斷除煩惱障及部分所知障,但是無法斷除最極細微的所知障。此外,若無極細心,則無此極細心所騎乘的極細微風息,便無法開發作為佛色身親因的幻身,迅速累積福德資糧而成佛。所以說修習顯教大乘,若沒有進入無上瑜伽密續,最終仍舊無法成佛,這點值得修學顯教大乘者注意。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後的〈壬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中,也提到「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亦即已生起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及空性見等共道的行者,若不忍一切有情受苦而想盡速利益一切眾生,應該在修學奢摩他(止)及毘鉢舍那(觀)之後,立即進入密咒大乘,迅速圓滿福智二資糧,成佛利生。
緣宗法師譯、傑尊.法幢所撰的《地道安立:智者頸飾》,以及阿嘉.央金噶維羅卓撰的《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和《密乘地道安立》這三部著作,為修學解脫道及成佛之道者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完整的修行藍圖。
應聖地文化發行人楊子慧小姐,寫了這篇〈推薦序〉並提供我所整理的〈作者簡介〉。我與緣宗法師(格桑瓊佩)雖素未謀面,但一直耳聞他翻譯不輟,是一位極為認真勤奮的譯者,因此樂於推薦本書。
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 廖本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