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書名。宗喀巴撰。系統的闡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全書結構嚴密,極具系統性。明代建文四年(1402),書成於魯任寺。本書號召僧眾嚴持戒律,對當時整頓西藏佛教影響頗大。是西藏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試閱
甲一 序分(此中分三:乙一禮敬,乙二造論姻緣,乙三略詮持戒。)
乙一 禮敬
敬禮孺童相妙吉祥菩薩摩訶薩。
敬禮運大悲心者。荷極難荷歷劫行。
現證大覺演妙音。廣覺有情諸眠惑。(讚釋迦佛)
此由大覺法界主。授以補佛法王位。
世間自在無能勝。以清淨藏護有情。(讚彌勒菩薩)
觸彼如意蓮足塵。隨應成滿諸吉祥。
恭敬依戴補佛子。敬禮聖者無著足。(讚無著菩薩)
無能勝尊演妙法。於菩薩行所受學。
修習次第如理示。樂上乘者應諦持。
其有妄許為大乘。而於菩薩取捨處。
盲無慧目失分別。或有唯持語念誦。
而於上乘所應修。諸菩薩行第一道。
聖教不能決定求。放逸捨失牟尼義。
彼彼內心迷正道。有如無鈎大象馳。
若上乘種非下劣。於此具緣極樂聞。(讚《菩薩地》)
乙二 造論因緣(此中有二:丙一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丙二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丙一 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
《妙吉祥本續》中記莂云。
有名無著苾芻者。解了論藏真實義。
善能抉擇諸契經。一切了義不了義。
復能開演世間智。又能分別論本義。
此是圓證持明者。亦名世間調御使。
彼有真言具威力。善能生起殊妙慧。
為令聖教久住持。撰攝契經真實義。
住世之年百五十。寂後現身於佛國。(或譯天趣,即兜率天)
雖於生死輪迴中。永得嘗諸安樂味。
當來究竟最第一。獲得無上大菩提。
謂聖者無著菩薩。行勝妙法。發廣大願。於多生中。積集無量無等資糧。精誠修習。證法光定。能令自他究竟解脫。如度大海。悉到彼岸。善具抉擇諸法之力。為餘有情之所難量。於慈尊所。廣聞無量無算之法。別於上乘行果廣大理趣。圓滿聽受。結集要義。撰述大論《菩薩地品》。
丙二 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若有於上乘道。本少修習。知解力弱。精進力微。於諸學處。不能觀達。為令此等劣慧有情。易於知解。故釋《菩薩地•戒波羅蜜品》。簡述其義。
乙三 略詮持戒(此中有二:丙一總論持戒,丙二顯密二乘並應持戒。)
丙一 總論持戒
菩薩行者。以何等處為所依止。應如聖教。最先發起勝菩提心。於菩薩學願修學者。應以持戒為其要行。若或不能學菩薩學。於任何時。不能趣得無上菩提。是故持戒。乃為三世菩薩行處第一要道。《菩薩地》中。說此三戒。即是一切求大菩提過去菩薩已學。一切未來菩薩當學。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現在菩薩今學。又《戒疏》云。「凡諸士夫。啟發無上菩提心者。入大乘門。求自他利。復求精進福慧資糧。而自誓為大乘行者。即應住於菩薩淨戒。」若於波羅蜜中所說菩薩學處。不事修習。或不敬信。即自許為大乘行者。僅是言音。決非真實。
是故發菩提心。不於學處如實深信而修習者。不能取得無上菩提。求菩提者。應以學處而為要道。精勤修學。《聖三戒經》云。「護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乙一 禮敬
敬禮孺童相妙吉祥菩薩摩訶薩。
敬禮運大悲心者。荷極難荷歷劫行。
現證大覺演妙音。廣覺有情諸眠惑。(讚釋迦佛)
此由大覺法界主。授以補佛法王位。
世間自在無能勝。以清淨藏護有情。(讚彌勒菩薩)
觸彼如意蓮足塵。隨應成滿諸吉祥。
恭敬依戴補佛子。敬禮聖者無著足。(讚無著菩薩)
無能勝尊演妙法。於菩薩行所受學。
修習次第如理示。樂上乘者應諦持。
其有妄許為大乘。而於菩薩取捨處。
盲無慧目失分別。或有唯持語念誦。
而於上乘所應修。諸菩薩行第一道。
聖教不能決定求。放逸捨失牟尼義。
彼彼內心迷正道。有如無鈎大象馳。
若上乘種非下劣。於此具緣極樂聞。(讚《菩薩地》)
乙二 造論因緣(此中有二:丙一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丙二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丙一 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
《妙吉祥本續》中記莂云。
有名無著苾芻者。解了論藏真實義。
善能抉擇諸契經。一切了義不了義。
復能開演世間智。又能分別論本義。
此是圓證持明者。亦名世間調御使。
彼有真言具威力。善能生起殊妙慧。
為令聖教久住持。撰攝契經真實義。
住世之年百五十。寂後現身於佛國。(或譯天趣,即兜率天)
雖於生死輪迴中。永得嘗諸安樂味。
當來究竟最第一。獲得無上大菩提。
謂聖者無著菩薩。行勝妙法。發廣大願。於多生中。積集無量無等資糧。精誠修習。證法光定。能令自他究竟解脫。如度大海。悉到彼岸。善具抉擇諸法之力。為餘有情之所難量。於慈尊所。廣聞無量無算之法。別於上乘行果廣大理趣。圓滿聽受。結集要義。撰述大論《菩薩地品》。
丙二 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若有於上乘道。本少修習。知解力弱。精進力微。於諸學處。不能觀達。為令此等劣慧有情。易於知解。故釋《菩薩地•戒波羅蜜品》。簡述其義。
乙三 略詮持戒(此中有二:丙一總論持戒,丙二顯密二乘並應持戒。)
丙一 總論持戒
菩薩行者。以何等處為所依止。應如聖教。最先發起勝菩提心。於菩薩學願修學者。應以持戒為其要行。若或不能學菩薩學。於任何時。不能趣得無上菩提。是故持戒。乃為三世菩薩行處第一要道。《菩薩地》中。說此三戒。即是一切求大菩提過去菩薩已學。一切未來菩薩當學。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現在菩薩今學。又《戒疏》云。「凡諸士夫。啟發無上菩提心者。入大乘門。求自他利。復求精進福慧資糧。而自誓為大乘行者。即應住於菩薩淨戒。」若於波羅蜜中所說菩薩學處。不事修習。或不敬信。即自許為大乘行者。僅是言音。決非真實。
是故發菩提心。不於學處如實深信而修習者。不能取得無上菩提。求菩提者。應以學處而為要道。精勤修學。《聖三戒經》云。「護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