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南宋孝宗之後,尤其寧宗、理宗兩朝,不少禪僧,篤志於詩文書畫,過著類似士人文化之禪僧生活,不再專意於「一味禪」或南宗頓悟禪,而熱衷於詩文,以至於其詩作,往往被編成僧詩選集,以「江湖風月」或「禪林風月」為書名,流傳於世,而其詩文,也都被編輯成書,以「禪文集」之面貌出現。這些「文學僧」涉足於京邑士林,交納官僚、文士,與他們作「江上清風明月」之遊,所作之「江湖詩」,表現了積極的入世精神,人間情義,文字運用及儒家人文主義之生命情調。從雲泉永頤、芳庭斯植、亞愚紹嵩、橘洲寶曇、北(石閒)居簡、物初大觀至無文道璨等等多位文學僧之先後出現,和他們走出禪林與文士之周旋與互動,造成了相當程度禪文化的蛻變,研究宋代佛教史者,不能不知。
本書特色
★研究宋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專書!
本書特色
★研究宋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專書!
目錄
自序
導言
第一章:南宋詩僧與文士之互動---從《中興禪林風月集》談起
第二章:文學僧橘洲寶曇(1129-1197)與江浙官僚、文士的互動
第三章: 北(石閒)居簡(1164-1246)的文士禪
第四章:物初大觀(1201-1268) 及其所代表的禪文化
第五章:無文道璨(1213-1271)與「禪文集」《無文印》
第六章:無文道璨之尊師、悔疚與報恩意識
第七章:以士為知己:無文道璨的「人間之遊」
第八章:道璨與南宋禪林的詩禪化
第九章:南宋書家張即之(1186-1266)的方外遊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導言
第一章:南宋詩僧與文士之互動---從《中興禪林風月集》談起
第二章:文學僧橘洲寶曇(1129-1197)與江浙官僚、文士的互動
第三章: 北(石閒)居簡(1164-1246)的文士禪
第四章:物初大觀(1201-1268) 及其所代表的禪文化
第五章:無文道璨(1213-1271)與「禪文集」《無文印》
第六章:無文道璨之尊師、悔疚與報恩意識
第七章:以士為知己:無文道璨的「人間之遊」
第八章:道璨與南宋禪林的詩禪化
第九章:南宋書家張即之(1186-1266)的方外遊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序/導讀
導言
南宋孝宗朝伊始(1163),歷光宗(1190-1194)、寧宗(1195-1224)、理宗(1225-1264)、度宗(1265-1274)各朝,以迄南宋末,叢林出現了不少善於詩文的禪僧。他們在訪師參學期間或據座說法之餘,浸淫於詩文之書寫及書畫之鑑賞與創作,並以所學互相惕勵,納交於公卿士大夫,來往唱和,留下了不少篇章。他們的作品經裒集成書,遂有「詩集」、「文集」或「詩文集」多種傳世。這些著作,或因世亂及朝代之更迭,或因發行之數目有限,或其他原因,多已散失,不見於中土。少部份幸而流傳者,則流入異邦扶桑,為日本禪寺或漢學家所珍藏。這些著作中的部份及其作者,即是本書討論之對象。筆者在本書中稱這些著作為「禪詩集」及「禪文集」,而其作者則稱為「詩僧」與「文學僧」。
「詩僧」與「文學僧」多半兼通內外學,富有文學修養,講求文字詞藻,能詩能文,甚至兼長書畫,又能以詩文行走於官僚、文士之門,或與他們酬酢吐納,或坐而論道,以文章道義相期,大大地改變了他們專志於「一味禪」之刻板印象,而以涵泳於「江湖詩」的形象為士林所知,受叢林所重。本書所論的雲泉永頤、芳庭斯植、亞愚紹嵩、橘洲寶曇、北(石閒)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等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他們的法友及後輩,也以詩文名躁一時,留下詩文著作,數目甚多。雖其著作多已佚失,但足以證明南宋孝宗之後各朝,尤其是寧宗、理宗之間,叢林文學僧為數之多。他們行腳江湖,呼朋引伴,聲氣相應,頗能影響叢林及士林之風氣,而歷來研究宋代佛教史及禪宗史之學者卻未能注意及之,殊為可惜。
本書首次使用雲泉永頤、芳庭斯植與亞愚紹嵩之詩集,及橘洲寶曇、北(石閒)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之文集來討論此輩「文學僧」之存在與其文化活動。兼談及部份詩、文集之內容與其所代表之時代意義,並藉以證明南宋佛教叢林產生文士化之新趨向。所以選擇此幾位文學僧及著作來討論,主要是因為這幾位文學僧,若非詩作常見於南宋詩集,即是文章常見於禪史及語錄,引起筆者對他們的興趣,因而追蹤他們的作品。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僅有緣獲睹他們作品之全部,而其他文學僧之作,或因未能獲睹全書,或因其書已經佚失,暫無法一一詳論。
根據筆者對南宋文學僧所作之初步研究,孝宗朝至南宋末約有四、五十位以上之文學僧,至少留下了四、五十種詩集、文集或詩文集。他們的名號、生平及著作,可大致列為下表:
這四十餘位文學僧,除了少數幾位外,生平事蹟都缺乏完整的記錄。但據部份文學僧的相關記載及他們所交文士的詩文顯示,他們在叢林中也確有不少「講餘」或「禪餘」之外的活動,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譬如,杭州名書商及文士陳起所編的《江湖集》,包括前集與後集,就收入他們的不少詩作,與有名文士之詩相羅列。而他所編的《聖宋高僧詩選》,則完全是文學僧的詩集。又如,宋末文士若洲孔汝霖所編的《中興禪林風月集》,也收了他們不少詩篇,同時代之詩人蕭澥,還為此編校正刊印,使之傳佈。凡此都足以證明此輩文學僧所受到之重視,不容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者所忽略。
南宋孝宗朝伊始(1163),歷光宗(1190-1194)、寧宗(1195-1224)、理宗(1225-1264)、度宗(1265-1274)各朝,以迄南宋末,叢林出現了不少善於詩文的禪僧。他們在訪師參學期間或據座說法之餘,浸淫於詩文之書寫及書畫之鑑賞與創作,並以所學互相惕勵,納交於公卿士大夫,來往唱和,留下了不少篇章。他們的作品經裒集成書,遂有「詩集」、「文集」或「詩文集」多種傳世。這些著作,或因世亂及朝代之更迭,或因發行之數目有限,或其他原因,多已散失,不見於中土。少部份幸而流傳者,則流入異邦扶桑,為日本禪寺或漢學家所珍藏。這些著作中的部份及其作者,即是本書討論之對象。筆者在本書中稱這些著作為「禪詩集」及「禪文集」,而其作者則稱為「詩僧」與「文學僧」。
「詩僧」與「文學僧」多半兼通內外學,富有文學修養,講求文字詞藻,能詩能文,甚至兼長書畫,又能以詩文行走於官僚、文士之門,或與他們酬酢吐納,或坐而論道,以文章道義相期,大大地改變了他們專志於「一味禪」之刻板印象,而以涵泳於「江湖詩」的形象為士林所知,受叢林所重。本書所論的雲泉永頤、芳庭斯植、亞愚紹嵩、橘洲寶曇、北(石閒)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等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他們的法友及後輩,也以詩文名躁一時,留下詩文著作,數目甚多。雖其著作多已佚失,但足以證明南宋孝宗之後各朝,尤其是寧宗、理宗之間,叢林文學僧為數之多。他們行腳江湖,呼朋引伴,聲氣相應,頗能影響叢林及士林之風氣,而歷來研究宋代佛教史及禪宗史之學者卻未能注意及之,殊為可惜。
本書首次使用雲泉永頤、芳庭斯植與亞愚紹嵩之詩集,及橘洲寶曇、北(石閒)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之文集來討論此輩「文學僧」之存在與其文化活動。兼談及部份詩、文集之內容與其所代表之時代意義,並藉以證明南宋佛教叢林產生文士化之新趨向。所以選擇此幾位文學僧及著作來討論,主要是因為這幾位文學僧,若非詩作常見於南宋詩集,即是文章常見於禪史及語錄,引起筆者對他們的興趣,因而追蹤他們的作品。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僅有緣獲睹他們作品之全部,而其他文學僧之作,或因未能獲睹全書,或因其書已經佚失,暫無法一一詳論。
根據筆者對南宋文學僧所作之初步研究,孝宗朝至南宋末約有四、五十位以上之文學僧,至少留下了四、五十種詩集、文集或詩文集。他們的名號、生平及著作,可大致列為下表:
這四十餘位文學僧,除了少數幾位外,生平事蹟都缺乏完整的記錄。但據部份文學僧的相關記載及他們所交文士的詩文顯示,他們在叢林中也確有不少「講餘」或「禪餘」之外的活動,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譬如,杭州名書商及文士陳起所編的《江湖集》,包括前集與後集,就收入他們的不少詩作,與有名文士之詩相羅列。而他所編的《聖宋高僧詩選》,則完全是文學僧的詩集。又如,宋末文士若洲孔汝霖所編的《中興禪林風月集》,也收了他們不少詩篇,同時代之詩人蕭澥,還為此編校正刊印,使之傳佈。凡此都足以證明此輩文學僧所受到之重視,不容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者所忽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