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從玄奘西行到宗派林立,佛教在隋唐五代完成本土化的關鍵轉折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從武則天護持到武宗滅佛,佛教命運緊扣著帝王心思
在盛世繁華與亂世動盪之間,揭開風雲中起伏的真實信仰
宗派林立、思想激盪
這是佛教最富創造力與影響力的世紀
【歷史背景與佛教傳播】
本書開篇回顧佛教在隋唐之前已經歷的傳播過程,並指出隋代一統所帶來的宗教整合契機。隋文帝以佛教作為政治正統的輔助力量,建立大規模寺院,推動佛典翻譯,使佛教獲得制度化地位。唐代初期繼承此傳統,在國家意識形態與外交活動中更頻繁地運用佛教,逐漸形成「佛法護國」的政治與宗教合流格局,為後續宗派的繁榮提供穩固基礎。
【宗派興起與思想發展】
唐代是中國佛教宗派化的高峰期,禪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等相繼成熟,不僅代表佛教內部的思想深化,也反映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禪宗以簡潔直觀的修行方式在士大夫間廣為流傳,淨土宗則因平易近人的信仰形式深入民間,顯示佛教已經從宮廷走向大眾。本書將各宗派的形成脈絡、主要思想及其對後世影響加以綜述,並呈現它們在相互交流與競合中推動佛教思想本土化的過程。
【政治互動與宗教政策】
隋唐至五代的政權更迭頻繁,佛教與皇權的關係也隨之變化。唐太宗、武則天等帝王利用佛教鞏固政治正統,將佛法視為治國資源;而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則揭示宗教過度擴張引發的政治疑慮。五代時期政權短暫更替,但佛教依然在地方與民間保持影響力。本書透過史料展現佛教如何在國家支持與壓制之間反覆調整,反映出宗教在權力結構下的脆弱與韌性。
【社會文化影響與歷史定位】
除了思想與政治層面,本書也關注佛教對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寺院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更成為教育、醫療、公益的重要機構;佛教藝術、文學與建築的興盛,也推動隋唐文化的繁榮。透過民間信仰的普及與日常生活的滲透,佛教逐漸塑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最後,本書將隋唐五代佛教置於中國歷史長河中,評估其在宗教本土化、思想成熟及社會文化建構上的關鍵地位,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佛教與中國文明互動的完整框架。
本書特色:本書全面梳理隋唐至五代佛教的發展脈絡,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切入,細緻呈現佛教與皇權之間的互動與角力,也揭示宗派形成與思想傳播的深層背景。作者透過嚴謹的史料考證與敘事,勾勒出宗教如何在動盪與轉型的隋唐時代中影響文化與人心,使讀者得以從歷史與思想的雙重面向理解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關鍵地位。
在盛世繁華與亂世動盪之間,揭開風雲中起伏的真實信仰
宗派林立、思想激盪
這是佛教最富創造力與影響力的世紀
【歷史背景與佛教傳播】
本書開篇回顧佛教在隋唐之前已經歷的傳播過程,並指出隋代一統所帶來的宗教整合契機。隋文帝以佛教作為政治正統的輔助力量,建立大規模寺院,推動佛典翻譯,使佛教獲得制度化地位。唐代初期繼承此傳統,在國家意識形態與外交活動中更頻繁地運用佛教,逐漸形成「佛法護國」的政治與宗教合流格局,為後續宗派的繁榮提供穩固基礎。
【宗派興起與思想發展】
唐代是中國佛教宗派化的高峰期,禪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等相繼成熟,不僅代表佛教內部的思想深化,也反映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禪宗以簡潔直觀的修行方式在士大夫間廣為流傳,淨土宗則因平易近人的信仰形式深入民間,顯示佛教已經從宮廷走向大眾。本書將各宗派的形成脈絡、主要思想及其對後世影響加以綜述,並呈現它們在相互交流與競合中推動佛教思想本土化的過程。
【政治互動與宗教政策】
隋唐至五代的政權更迭頻繁,佛教與皇權的關係也隨之變化。唐太宗、武則天等帝王利用佛教鞏固政治正統,將佛法視為治國資源;而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則揭示宗教過度擴張引發的政治疑慮。五代時期政權短暫更替,但佛教依然在地方與民間保持影響力。本書透過史料展現佛教如何在國家支持與壓制之間反覆調整,反映出宗教在權力結構下的脆弱與韌性。
【社會文化影響與歷史定位】
除了思想與政治層面,本書也關注佛教對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寺院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更成為教育、醫療、公益的重要機構;佛教藝術、文學與建築的興盛,也推動隋唐文化的繁榮。透過民間信仰的普及與日常生活的滲透,佛教逐漸塑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最後,本書將隋唐五代佛教置於中國歷史長河中,評估其在宗教本土化、思想成熟及社會文化建構上的關鍵地位,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佛教與中國文明互動的完整框架。
本書特色:本書全面梳理隋唐至五代佛教的發展脈絡,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切入,細緻呈現佛教與皇權之間的互動與角力,也揭示宗派形成與思想傳播的深層背景。作者透過嚴謹的史料考證與敘事,勾勒出宗教如何在動盪與轉型的隋唐時代中影響文化與人心,使讀者得以從歷史與思想的雙重面向理解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關鍵地位。
目錄
《中華佛教史》總序
第一章 隋唐文化與儒佛道三教
第二章 中國佛教的空前興盛
第三章 天台宗
第四章 三論宗
第五章 法相唯識宗
第六章 華嚴宗
第七章 禪宗
第八章 淨土宗
第九章 律宗
第十章 密宗
第十一章 三階教
第十二章 佛教與隋唐社會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中華佛教史》後記
第一章 隋唐文化與儒佛道三教
第二章 中國佛教的空前興盛
第三章 天台宗
第四章 三論宗
第五章 法相唯識宗
第六章 華嚴宗
第七章 禪宗
第八章 淨土宗
第九章 律宗
第十章 密宗
第十一章 三階教
第十二章 佛教與隋唐社會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中華佛教史》後記
試閱
第一章 隋唐文化與儒佛道三教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佛教的走向鼎盛,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
第一節 隋唐氣象與多元文化格局
中國社會發展到隋唐,出現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從政治經濟、邊疆開拓、民族交往和文化發展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泱泱大國的新氣象。
隋唐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動盪的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從政治上看,隋唐時期的政治在總體上較為穩定,特別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機制,決策往往能在眾臣的討論和權衡下做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集團,甚至佛道人士也有機會參與政治。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為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生產水準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人們在都市計畫、水利建設、水稻種植、建築、絲織、製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個領域,總結前人的經驗,主動與世界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不斷開拓累積、發明創新,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並大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隋唐時的思想文化的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經學上,出現了王通的新解經學和融合南北學風的孔穎達等人編撰的《五經正義》,以及各種私家注疏;史學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現了劉知幾《史通》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宗教上,佛道二教當時都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佛典翻譯的數量和品質都超過了前代,中國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印度的佛學思想,而道教理論體系的出現和道教學者的輩出則標示出中國道教的走向興盛;類書編纂此時也發展到相當的水準,出現了《藝文類聚》等一大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類書。在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
隋唐時期思想文化所呈現出的宏大開闊、蓬勃向上的氣象,與當時的帝王重視文治、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分不開,與當時廣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密切相關。隋唐時期的邊疆開拓和民族交往是形成隋唐氣象的重要原因。當時中國周邊不斷興起強盛的部族,雖然常對內地造成侵擾,但隋唐王朝以其軍事的強大和國力的強盛為基礎,在總體上對周邊部族採取了寬容、接納和融合的政策立場。伴隨著大一統下的民族融合的進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其中尤以胡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最為顯著。除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與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隨著海陸通道的建立與完善,隋唐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域外的使臣、僧侶和學者紛紛前來,既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也將當地的文化和技術帶入了中國。正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時的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隋唐時期所擁有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營造出民族雄偉、闊大、強健的精神世界,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盛、社會的發展充滿著信心和樂觀向上的情緒。雄厚的經濟,為當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相應的文化政策的寬鬆,則為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整個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多元文化相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儒佛道三教鼎立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徵。同時,由於國力的強盛、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當時的中國實際上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外來的宗教也都被吸引來華傳教,各種外來宗教異常活躍,當時的長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還流行著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這樣,隋唐文化便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多種外來宗教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佛教也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新的發展。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佛教的走向鼎盛,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
第一節 隋唐氣象與多元文化格局
中國社會發展到隋唐,出現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從政治經濟、邊疆開拓、民族交往和文化發展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泱泱大國的新氣象。
隋唐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動盪的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從政治上看,隋唐時期的政治在總體上較為穩定,特別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機制,決策往往能在眾臣的討論和權衡下做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集團,甚至佛道人士也有機會參與政治。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為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生產水準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人們在都市計畫、水利建設、水稻種植、建築、絲織、製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個領域,總結前人的經驗,主動與世界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不斷開拓累積、發明創新,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並大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隋唐時的思想文化的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經學上,出現了王通的新解經學和融合南北學風的孔穎達等人編撰的《五經正義》,以及各種私家注疏;史學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現了劉知幾《史通》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宗教上,佛道二教當時都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佛典翻譯的數量和品質都超過了前代,中國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印度的佛學思想,而道教理論體系的出現和道教學者的輩出則標示出中國道教的走向興盛;類書編纂此時也發展到相當的水準,出現了《藝文類聚》等一大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類書。在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
隋唐時期思想文化所呈現出的宏大開闊、蓬勃向上的氣象,與當時的帝王重視文治、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分不開,與當時廣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密切相關。隋唐時期的邊疆開拓和民族交往是形成隋唐氣象的重要原因。當時中國周邊不斷興起強盛的部族,雖然常對內地造成侵擾,但隋唐王朝以其軍事的強大和國力的強盛為基礎,在總體上對周邊部族採取了寬容、接納和融合的政策立場。伴隨著大一統下的民族融合的進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其中尤以胡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最為顯著。除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與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隨著海陸通道的建立與完善,隋唐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域外的使臣、僧侶和學者紛紛前來,既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也將當地的文化和技術帶入了中國。正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時的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隋唐時期所擁有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營造出民族雄偉、闊大、強健的精神世界,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盛、社會的發展充滿著信心和樂觀向上的情緒。雄厚的經濟,為當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相應的文化政策的寬鬆,則為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整個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多元文化相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儒佛道三教鼎立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徵。同時,由於國力的強盛、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當時的中國實際上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外來的宗教也都被吸引來華傳教,各種外來宗教異常活躍,當時的長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還流行著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這樣,隋唐文化便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多種外來宗教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佛教也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新的發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