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唐文化與儒佛道三教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佛教的走向鼎盛,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
第一節 隋唐氣象與多元文化格局
中國社會發展到隋唐,出現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從政治經濟、邊疆開拓、民族交往和文化發展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泱泱大國的新氣象。
隋唐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動盪的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從政治上看,隋唐時期的政治在總體上較為穩定,特別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機制,決策往往能在眾臣的討論和權衡下做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集團,甚至佛道人士也有機會參與政治。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為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生產水準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人們在都市計畫、水利建設、水稻種植、建築、絲織、製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個領域,總結前人的經驗,主動與世界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不斷開拓累積、發明創新,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並大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隋唐時的思想文化的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經學上,出現了王通的新解經學和融合南北學風的孔穎達等人編撰的《五經正義》,以及各種私家注疏;史學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現了劉知幾《史通》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宗教上,佛道二教當時都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佛典翻譯的數量和品質都超過了前代,中國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印度的佛學思想,而道教理論體系的出現和道教學者的輩出則標示出中國道教的走向興盛;類書編纂此時也發展到相當的水準,出現了《藝文類聚》等一大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類書。在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
隋唐時期思想文化所呈現出的宏大開闊、蓬勃向上的氣象,與當時的帝王重視文治、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分不開,與當時廣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密切相關。隋唐時期的邊疆開拓和民族交往是形成隋唐氣象的重要原因。當時中國周邊不斷興起強盛的部族,雖然常對內地造成侵擾,但隋唐王朝以其軍事的強大和國力的強盛為基礎,在總體上對周邊部族採取了寬容、接納和融合的政策立場。伴隨著大一統下的民族融合的進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其中尤以胡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最為顯著。除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與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隨著海陸通道的建立與完善,隋唐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域外的使臣、僧侶和學者紛紛前來,既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也將當地的文化和技術帶入了中國。正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時的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隋唐時期所擁有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營造出民族雄偉、闊大、強健的精神世界,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盛、社會的發展充滿著信心和樂觀向上的情緒。雄厚的經濟,為當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相應的文化政策的寬鬆,則為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整個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多元文化相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儒佛道三教鼎立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徵。同時,由於國力的強盛、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當時的中國實際上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外來的宗教也都被吸引來華傳教,各種外來宗教異常活躍,當時的長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還流行著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這樣,隋唐文化便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多種外來宗教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佛教也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新的發展。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佛教的走向鼎盛,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
第一節 隋唐氣象與多元文化格局
中國社會發展到隋唐,出現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從政治經濟、邊疆開拓、民族交往和文化發展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泱泱大國的新氣象。
隋唐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動盪的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從政治上看,隋唐時期的政治在總體上較為穩定,特別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機制,決策往往能在眾臣的討論和權衡下做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集團,甚至佛道人士也有機會參與政治。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為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生產水準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人們在都市計畫、水利建設、水稻種植、建築、絲織、製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個領域,總結前人的經驗,主動與世界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不斷開拓累積、發明創新,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並大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隋唐時的思想文化的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經學上,出現了王通的新解經學和融合南北學風的孔穎達等人編撰的《五經正義》,以及各種私家注疏;史學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現了劉知幾《史通》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宗教上,佛道二教當時都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佛典翻譯的數量和品質都超過了前代,中國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印度的佛學思想,而道教理論體系的出現和道教學者的輩出則標示出中國道教的走向興盛;類書編纂此時也發展到相當的水準,出現了《藝文類聚》等一大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類書。在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
隋唐時期思想文化所呈現出的宏大開闊、蓬勃向上的氣象,與當時的帝王重視文治、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分不開,與當時廣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密切相關。隋唐時期的邊疆開拓和民族交往是形成隋唐氣象的重要原因。當時中國周邊不斷興起強盛的部族,雖然常對內地造成侵擾,但隋唐王朝以其軍事的強大和國力的強盛為基礎,在總體上對周邊部族採取了寬容、接納和融合的政策立場。伴隨著大一統下的民族融合的進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其中尤以胡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最為顯著。除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與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隨著海陸通道的建立與完善,隋唐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域外的使臣、僧侶和學者紛紛前來,既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也將當地的文化和技術帶入了中國。正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時的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隋唐時期所擁有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營造出民族雄偉、闊大、強健的精神世界,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盛、社會的發展充滿著信心和樂觀向上的情緒。雄厚的經濟,為當時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相應的文化政策的寬鬆,則為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整個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多元文化相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儒佛道三教鼎立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徵。同時,由於國力的強盛、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當時的中國實際上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外來的宗教也都被吸引來華傳教,各種外來宗教異常活躍,當時的長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還流行著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這樣,隋唐文化便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多種外來宗教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佛教也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