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佛陀語錄:佛教聖經

Buddha`s Words - Buddhism Bible
  • 9 513
    57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佛教經典/解說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楊秀鶴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漢世紀數位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4/11/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此書為研究佛教文化之基本教材,與教育部近年頒行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性質相似,是書希加以註釋,並譯成外文,以廣流傳。楊秀鶴居 士志行純潔,其將以此書為起點,勇銳精進,力爭上流,宏法利生,企予望之;誠如居士所言:「我編此經,完全是由於諸佛菩薩的加被,使我能一一依據經律論編 成,沒有隨便增添一言半句自己的意見。」又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都是同此一經,所以更用不?標奇立異,改頭換面,免啟大家疑惑,爭是論非了。」

目錄

目次
Preface of the Fourth Edition
第四版代序
航洋巨舶資以津渡
序◎張其盷
佛教的人生
序◎丘漢平
佛教聖經起源及偉大的特點
序◎黃孟林
不貴離眾之尊
自序◎楊秀鶴
佛陀略傳
文◎星雲法師
楊秀鶴居士生平簡介
楊秀鶴居士語錄
目次
緒論
壹、皈依篇
第一章 信仰
第二章 念佛
第三章懺悔
貳、言行篇
第一章 修善破惡
第二章自利
第一節制心
第二節實語
第三節忍受
第四節勤進
第五節色欲
第六節慚愧
第七節離諸刼盜
第八節酒有多失
第九節調和四大
第三章利他
第一節知恩報恩
第二節君臣主從
第三節讚歎慈孝
第四節師弟之道
第五節朋友善惡
第六節夫婦之道
第七節慈為根本
第八節 看病人
第四章三寶
第一節佛寶
第二節法寶
第三節僧寶
第四節拔苦與樂
參、因果篇
第一章宇宙萬有
第一節萬有實相
第二節萬有之生起
第二章眾生
第一節無常
第二節人身
第三節人心
第四節罪惡
第五節業報
第六節輪迴
第七節解脫
第三章 佛陀
第一節 慈悲
第二節智慧
第三節救濟
第四節法身
第五節涅槃

序/導讀

◎佛教的人生◎丘漢平

佛教經典比二十五史還多,很少人能看過一遍。就是看過,也是不能有所得。只有高僧和篤信居士,畢生專心 於此,才能領悟崖略。這好比一個陌生的人要熟悉一個城市,不是要逐條馬路和大街小巷都走過才能熟悉。他最要的是分别方向,依方向而定縱横街道或溪流,再看 看幾個特殊建築物,看看門牌的編號方法,市場的所在,他對於這個城市的認識會勝過那一位走遍全市大街小巷的人。
我們研究佛學,信仰佛教也是如此。 有的讀死書,有的讀活書。有的一輩子看經典而不通一竅;有的見到一二句經言,畢生旱受奉行不盡,六祖(慧能)是一位不大通文墨的人,但是早晚聽到講經,沒 有看過多少經典,而能覺悟經義,終身奉行,成為一代祖師。這說明了佛教是重行的道理。宗教與哲學不同點,前者是實行的,後者是求知的。只有佛教可以滿足求 知之欲,又是實行之道。從八千餘卷的經典,可以歸納到四個字,即:信、解、行、證。
佛教是破除「迷信」,建立「自信」。佛教是教人自救而救他,自度而度他,廣發菩提心,除佛教外,其他宗教都沒有如佛教的。
佛 教是建立「自信」。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沒有人可以度脫你。所以經典說:自性煩惱誓願度,一切是你自己做作。這些所謂罪惡都是自己的六慾七情的結果,并非 上天或魔鬼來加之你的身上。佛教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格,建立自信心。如果你沒有自信心,信佛是徒然的。試問有那一種宗教是教人建立「自信心」的?這些世間法 和儒家的「正心」「誠意」是相同的。
佛教是「理解」的,不是獨斷的。佛陀指示,宇宙是萬有變易的,無常的,所以沒有永恒的不變的。再從我們人身來 分析,說明人體是各種物質的結合,即所謂「因緣」。這些因緣,猶流水浮雲的變幻,只是偶然的結合而已,因緣盡則成空。同時佛教指出貪瞋癡的由來。這是很理 解的,不是獨斷的。
佛教是「行」的宗教。如果你研究到如何精到,而不能行,那是無用的。所以佛教着重修持的方法,從最廣大的到最谨嚴的。如果一一 依教奉行,你就得到「證」果,這好比小孩子從幼稚園到研究院,而在每一過程中,你可得到「證」果。最高的證果是「湼槃」。要達到湼槃的境界,好比到了太 空,不受氣壓地心的影響,完全自然。
佛教的人生在此。
內妹楊秀鶴居士自隨政府遷臺,專心宏法,隨法師到處譯講,深得信眾讚賞,有許多地 方,內人楊敏儂在座,回來向我說他的翻譯很好。近三年來,他閉關兩次,在深省念佛之中,將重要經文摘出,分門別類,編成《佛教聖經》,以便利信眾及一般人 的參閱,見得像陌生人人城市走遍大街小巷還不知道方向。這種工作,在今日大家忙於日常生活的環境中,嘉惠大眾是有很大的貢獻。我希望看此書的人,能夠體會 篤信力行,則世界的改造是有希望的。茲以出版在即,特為撰述片言,以為紀念。

◎佛陀略傳◎星雲法師

兩千五百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迦毘羅衛國。
他的父親名叫淨飯大王,是迦毘羅國昀國王,母名摩耶夫人,是位賢能的王妃。
佛陀陽初時,名叫悉達多太子,那是在夏末秋交的四月八日,佛陀誕生在藍毗尼花園。
太子初降生的時候,有很多的瑞相。太陽分外的光明,百花更是芬芳,天空瀉下的兩條銀鍊似的淨水,地上湧出金盆來沐浴。
太子降生後,即能行走七步,腳下有朵朵蓮花,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道:
「這是我在人間最後的受生,我是為了成佛而才生在人間;我要做人中最偉大最尊貴的覺者佛陀,我要廣度救濟一切眾生」!
太子的童年,絕頂聰明,十二歲時,即已通達科學的五明,哲學的四吠陀。
十七歲,父王為他納妃名叫耶輸陀羅,十九歲時生子羅睺羅。
印度社會階級懸殊,人民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待遇不平等;眾生間弱肉強食,到處都是紛爭;生命的短暫,老病死的痛若無法解決;這都是太子出家學道的主因。
就是在太子十九歲的那一年,帶領御馬的車匿,私自踰城,出家學道。
太子的父王很是悲傷,派了憍陳如等五人去追尋。
他對追尋的憍陳如說道:
「我是為了解脫老病死的痛苦,不再沉淪,以及推翻階級的制度,使眾生平等,所以我毅然的出家學道。我曾三哭父王,父王不允。我愛父王,我更要為一切眾生服務。所以請你們打消要我回去的念頭」。
想不到這五個人聽了以後,非常感動,願意侍候太子一同去學道。
太子開始訪問有名的阿羅藍仙人等,但都不能滿足他的所求所學,他就決意自己去修行。
六年的雲遊參訪,六年的雪山苦行,但終不能開悟。
苦樂都非修行的道路,太子在尼連禪河洗去身上的垢穢,接受牧女難陀波羅的供養後,就到伽耶山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閉目冥思,經二十一日,於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廓然大悟,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三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出家。佛法僧三寶,從此具備。
婆羅門事火教徒優樓頻羅迦葉三弟兄領着一千門徒改宗信佛,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奉獻竹林精舍,舍利佛、目犍連的皈依,須達長者黄金布地建築祇園……這都是佛陀宣化中的大事。
佛 陀的弟子中,有外道的領袖,如舍利佛、目犍連、迦旃廷、大迦葉等。有王子出家的阿那律、阿難陀等,有大富長者如富樓那、須菩提等。有佛子羅喉羅,有剃頭匠 的優波離,有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勝鬘夫人等,有淫女蓮花色,奄摩羅等。佛陀的教法,真如無邊大海,容納眾流;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慈悲、熱忱、 真摯,真是自性清淨圓滿的佛陀。
從南方的摩揭陀走到北方的舍衞城,從波羅奈又走到毘舍離,四十九年中,佛陀從未停止其教化。
佛陀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迦羅城的婆羅雙樹下進入湼槃,用法性之光,永遠庇照着我們,這才真是宇宙的第一人,偉大的教世主佛陀!

試閱

緒論
佛為一人事因缘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
(語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出生於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為了拯救人類靈魂的偉大工作,而出現在我們的世間,並以他超越的理性、經驗,作為範例,開導、展示、證悟,深入於佛陀的絕對理境!
(註)本節所說的「佛」,乃專指本經所述世間唯一的佛陀——釋迦牟尼(書中其他各節亦同),至於書中由釋迦牟尼口中言的「佛」,則泛言其他世界之佛。所謂「佛菩薩」,則泛言「佛」與「菩薩」。「佛陀」據印度原始譯為Buddha,今略為「佛」。
佛言:我之出現於世,猶如大雲,能潤一切;為欲令使枯渴眾生,皆離苦惱,得安穩樂。安穩眾生,世間無能及我者;為大眾,說甘露之淨法,其法一味,唯有解脱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羲,常為大眾,作因缘。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無障礙,恒為一切,說平等法。無一人多人之別,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之間,亦终無厭。於貴賤,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禮容者,及無者,正見者,邪見者,利根及鈍根等,等雨法雨無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應其能力,各進上位。(法華經)
(語譯)佛說:「我出現在世間,如同遍覆空際的雨雲,能為一切眾生帶來靈魂的滋潤;其目的為使靈魂枯竭的眾生,脫離苦惱,獲得永恆的安樂。因此,使眾生獲得永恒的安寧,世間沒有能超越我的智慧;對眾生宣說甜美如甘露的佛法,此法便是使眾生獲得靈魂的解脫與涅槃的(滋潤)解脫。
我以此一偉大的音聲,宣演成佛的意義,常為眾生作為進入佛國的因緣。看世間一切生靈,我一律平等,沒有憎愛;沒有貪求;沒有阻礙;因此,我永遠為一切生靈,說平等的佛法;我在演說佛法之際,從不考慮到聽眾的多寡,同時在眾生行列之間,去來坐立,永不厭倦。
在貴與賤,上與下,持戒者與破戒,儀貌姣好者與面目醜陋者,正見與邪見者,上智與下愚者等等眾生之間,遍灑佛陀的法雨,也永不厭倦。因此,一切眾生,聞我說法之人,順其自己的能力,走向成佛的途徑。
(註)涅槃:梵語,意思是進入不生、不滅、清淨寂滅的精神永恒境界。不為生死輪迴業報所支配,即佛家的最高理性境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涅槃經)
(語譯)戒絕世間一切惡行惡德,潔淨自我的心靈,這便是佛陀的教言。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寶藏經)
(語譯)對人我之間,沒有怨讎,沒有諍訟,沒有誹謗,這就是佛陀的言教。
無執自他之法,是名佛教;無譏訶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導,隧宜之法,是名佛教。(空筐經)。
(語譯)對自身以及佛法以外的義理,無門戶之見(不武斷堅持);對佛法以外的義理,不譏諷訶斥,對一切眾生循循善誘。對於一切法,善其用,得其用,盡其用,隨機接引,因人說法,是名佛法。
諸佛唯有此事,曰: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語譯)法界恒河沙數,諸佛的偉大善行其目的,便是「利益於一切世間眾生,使一切世界成為清淨世界,斷絕世間惡行惡德,邪知邪見,此為佛陀出現世間的因緣。」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無量壽經)
(語譯)佛說:「我如此哀憫三界內一切人天,超過父母思念愛兒。如今,我在這世界成佛,化除五種惡相,消滅五種痛楚,滅絕五類煎熬,以善行化惡行。使人天出離生死的苦痛,使眾生獲得五種德行,獲得永恒的安寧。」
(註一)五惡,與五戒相抵,便是「殺生」、「偷盗」、「邪淫」、「妄語」、「飲酒」。
(註二)五痛,是「生老病死」,列為一痛,「愛别離」列為二痛,「怨憎會」,列為三痛,「求不得」列為四痛,「五陰熾盛」列為五痛。又叫「五苦」。
(註三)五燒,也稱五欲——即色、聲、香、味、觸。能燒毁我們的理性,所以叫「五燒」。
(註四)五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不自恣」。第二種是「知時、真實、利益、柔軟、慈心」;這五德,凡在家出家人,依佛言教修持者,必能獲得這五種的美德。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學得;疑師,不能敬順之;疑自,則非學時;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決定心而學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實論)
(語譯)多疑之人,他們對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有所成就。他們對真理懷疑,不能獲得受用;對「善知識」懷疑,則失去敬順之心;對自己懷疑,則世出世間法的事業都不能成就,人如生此「三疑」,便是是阻礙自己進入佛道的根本因素。凡決心學佛者,不可產生此三疑。
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華嚴經)
(語譯)佛說:「凡實踐真理的人,猶如水中的木材,順流而行,不觸兩岸,不被他人所取,不為外力阻攔,不被漩流淹沒,也不會腐朽,我保證這塊木材,必將有順流入海之時。學道的人,能不被情愛欲所迷惑,不為邪知邪見所迷亂,而且能精進不懈,無所執著,我擔保此人,必能獲得真理。」
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華嚴經)
(語譯)如若你樂於研究一切事理而不得少為滿足者,你將悟解不可思議真理的境界。
從他聞時,具十六事:一者以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議論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法,十者聽時终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闇根。(優婆塞戒經)
(語譯)當你聽别人說法時,應具備下列諸事:一、最是你需要之時;二、你聽法時心生愉悅,三、聽時全神貫注;四、聽時起恭敬心;五、聽時不吹毛求疵;六、聽者目的不為評論義理而聽;七、聽者目的不以此炫耀於他人;八、聽時不輕視說法之人;九、聽時不輕視所說的法;十,聽法者應具足信心,而不自己輕視自己;十一、聽時遠離「五蓋」惡德;十二、聽時,其目的為了要解行誦讀;十三、聽時為了要消滅五欲纏縛;十四、聽時要具備堅固的信心;十五、聽時,心理上要有調御眾生煩惱的設想;十六、聽時,為自己斷除無明痴迷的根性。
(註一) 五蓋:蓋,是掩蓋。掩蓋心靈不生善念。依次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懷疑佛法蓋」。
(註二) 五欲:便是名利食色睡。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愈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語譯)聽法的人們,對說法者,應作醫生想了為我拔除痛苦想,以佛法當作「甘露」,以佛法當如「醍醐」。說法者對聽眾,應作「殊勝教導以增長其相長」想,應作自己是醫生,所醫病者已癒想。如說法人與聽法人能作如是設想,則皆足以紹隆佛法宏揚光大,承受佛陀的衣鉢了。
有人渴欲水,覓之至大澤,既至,對視而不飲。傍人語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覓得水,不飲之何故?答曰:若飲得盡則飲之,然此水極多,而不能盡,是故我不飲也。眾人聞之,大嗤。(百喻經)
(語譯)有一個人渴時想飲水,尋水走到一個大湖邊,既到湖邊,面對湖水又不飲了,第三者說:「你因渴望水而尋求水到這湖邊,辛苦如此,現在水有了又不暍。是何道理?」
覓水者說:「我要能一口氣喝完這些水便喝,可是湖水太多,喝不完呀,因此,我便不喝了。」
傍觀者聽這番愚論,大笑。
人見佛教,為不能盡解之,遂不聞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經)
(語譯)世人見佛法,因不能全部信解,所以對佛法也不聽聞、不思考,也不修了,亦如愚人見水多而不飲水是一樣的愚蠢。
是人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視他人。是人則為障礙善法。(佛藏經)
(語譯)在戒、定、慧「三學」上,不能努力以求解行相應,但以知識廣博以炫耀他人,而輕視别人的,這種人便是障礙自己向善。
但以多聞,不能入如來法。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善與人藥,自疾不能救;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如生於王宫,而受凍餒;聾者奏音樂,悦他而不自聞;盲人繢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
(語譯)僅以豐富的知識,並不能瞭解佛陀之真理。譬如為別人獻珍饈美馔,自身飢饑却不能得食;善為他人療病,自身患病却無法自救;數他人財富,而自身一貧如洗。亦如生在王宫之內,而受飢寒;聾者奏樂,使別人高興而自己不能欣賞;盲人畫像,亦於別人而自身不見;因此,對佛法不能解行並重,單靠知識廣博說食不飽,亦復如此。
若聞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樂,小兒則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論)
(語譯)如有人聽聞佛法便能信解,如病人能服苦藥,在小兒便是藥摻和蜜糖同服。
佛法貴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智度論)
(語譯)佛法重實踐,不尚空談;如能勤於實踐,雖孤陋寡聞,亦能步入於佛陀的境界。
寧當少聞,能解義味,不願多聞,不了於羲;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語譯)寧願做一個孤陋寡聞的人,但願求得了解佛法興味,不願以粗淺的博學,而不能深入佛法理境;寧願作心靈的導師,而不願以心靈為導師。寧願少聞能行持,不願博學而崇尚空談,願作心的導師,而不願為妄心所奴役。(眾生因不明心,為五欲所迷,故多為妄心所奴役。)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語譯)多聞佛法,而不求修證,與不聞相似。如人空口說食,始終不能自飽。
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雖多誦習義,放迄不從正,如枚數他午,非沙門正遣。(出曜經)
(語譯)修持佛法者,不必求多誦習經文;如所知雖然不多,而具備清净行持,以佛法培養自身美德,就是修持佛法的人。如人雖多誦經文而通達經義,但其人行為放蕩不行佛道,就像牧牛人數他人牛群,這不是淨行者本份行為。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慾,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眾苦。(四十二章經)
(語譯)佛說:「行道之人,如牛負重,行於泥淖之中,雖然很疲勞,却不敢左顧右盼;直到出離泥淖之後,才敢喘息。人的情慾,更超過淤泥,因此以一念直誠之心向道,始能免除世間苦惱。」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法念處經)
(語譯)聽聞佛法的功德,在出離生死過程中,最為重要。
如諸佛不住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爲佛。(華嚴經)???出處可疑
(語譯)佛陀的大乘正法,對於一切事理無有妄想執著,這便是佛陀的本義。
自從如來得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減,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没。(無量義經)
(語譯)自從佛陀得道以來,四十餘年(此經大約成於佛生後七十餘年(因為釋迦三十五歲成道,故說成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印度千萬人演說精神界物質界四種演變的義理;這便是「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五陰熾盛苦),「空」(人生是虛幻不實),「無常」(人生是生住異滅故),「無我」(諸法因緣生故無我,在物質形體上,大小其本身亦是比較而言),「無生無滅」(本性本無生滅凡夫能生死而有生滅之想),「一切無相」(因緣所成而右相,因緣滅相亦滅故云一相無相),因此,法性法相,本來寂空無有來去,無有生滅,緣生則顯,緣散則滅,因凡夫錯覺故有來去,生滅之說。
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減意。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得度。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雖誦千言,我心不滅,不如一句,捨憍放逸。雖誦千言,求名逾著,不如一說,棄執離著。雖誦千言,不欲除罪,不如一文,去離生死。雖誦千言,色情逾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懷。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壽百歲,怠情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情欣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人壽百歲,昏暗識心,不如一日,洞悟無明。人壽百歲,拙御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大法句經偈)
(語譯)雖能誦經千言,不能行持,也是枉然,不如聞一種法,從勤修中獲得其益。雖誦經千言,如不能求解義理,則不如一句要領之言,當下領悟,便可減除意識所生的虛妄。雖誦經千一百,讀了不了之言又何益呢?不如一義契合你的心靈,聞後修行而得度脫人間苦厄。雖誦經千言,不敬則無益,不如一種正行,欣然終身奉行。雖誦經千言,如唯「我」之心不減,不如讀一句經,因而捨却你驕慢與放逸之心。雖誦經千言,而求名之心愈切,不如誦一句經,能遠離妄想執著。雖誦經千言,而不思滅除你無始以來的惡業,不如一言受用,而出離生死的苦境。雖誦經千言,而為色情迷惑,不如一句經,心懷常坦蕩解脫你清涼的身心。雖誦經千言,而不求出世了生脫死,不如悟一句經,而能出離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雖誦經千言,心不存悲(慈悲),智(智慧),不如聽一句經,能自利而又利人。人壽百年,貪欲之心愈盛,不如捨財斷色一天。人壽百年,躭於欲樂而不持戒,不如淨心守戒一日;人壽百歲,困難忍而頻發怒火,不如度過心怡神悅寧靜的一天。人壽百年,疏懶而不勤,不如一天精進。人壽百年,盡情放蕩,不如一天寧靜空寂。人壽百年,心靈昏暗,不如大澈大悟一天。人壽百年,而不能駕御身心,不如一天作為自身的主人。人壽百年,心靈脆弱而怯懦,不如一日勇猛而無畏。人壽百年,不能發一絲善良的心願,不如發一日「四弘誓願」。人壽百年,痴愚無智,不如一日心淨神明。
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應毁便稱譽,應譽而便毁,其罪口中生,死則墮惡道。(雜阿含經諸天說偈)
(語譯)人類生於世間,刀斧生自口中,能自毁其生命,此由於人類作惡的舌根。應批判而讚美,應讚美而毁謗,罪惡生於口中,死後變為畜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2503177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0
    • 商品規格
    • 22.9*15.2*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