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一生成佛之道
Revelations of Buddhism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關於修行見性,有頓悟與漸修,即所謂“宗門”與“教下”。教下是指佛講經說法,包括佛陀49年裡所教導的修證法門,以及歷代祖師所講的經、律、論。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中國禪宗初祖為菩提達磨,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佛道同,條條道路通羅馬,重點是必須先悟明正道,才不會走錯路或邪路,虛耗寶貴的生命。翻開佛經,名相術語就是第一道關卡,當你正望洋興嘆,心生卻畏之時,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經》諸法實相,融會貫通宗門教下,曾提及:禪宗有兩本以淺顯白話文闡說“傳心法門”,一本是《六祖壇經》,另一本是黃蘗希運禪師(Huang Po)所著的《傳心法要.鍾陵錄》,只要能看懂其中一本的真實義,就可頓悟。走對了修道之路,悟後起修,終能回歸自性,登堂入室,歸家穩坐,作自性佛。
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的意識階層校準,將黃蘗校準為960,遠超過菩提達摩(795)、法華經及心經(780)、老子(610)。若想深入瞭解,須打開這些法寶,隨文入觀。成佛之道,如同登摩天大樓,停在第50層樓的人,不知第100樓的境界,也看不到它的風光,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只有當你認清目標方向,一步一步實實在在,依照標示往上爬,達到了,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蔡博士送給初學者的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心裡頭澄清無波,就能用心如鏡,對境界「靈明洞徹」,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作者一再的叮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修行人認為自己境界有多高,作者仍要提醒你,「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打開第一頁,到闔上最後一頁,你將發現,你的人生正在改變,因為此刻的你,正走在覺醒之路。修行路上少行人,不論多少人,這本《悟一生成佛之道》告訴你,你不會孤獨!
佛佛道同,條條道路通羅馬,重點是必須先悟明正道,才不會走錯路或邪路,虛耗寶貴的生命。翻開佛經,名相術語就是第一道關卡,當你正望洋興嘆,心生卻畏之時,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經》諸法實相,融會貫通宗門教下,曾提及:禪宗有兩本以淺顯白話文闡說“傳心法門”,一本是《六祖壇經》,另一本是黃蘗希運禪師(Huang Po)所著的《傳心法要.鍾陵錄》,只要能看懂其中一本的真實義,就可頓悟。走對了修道之路,悟後起修,終能回歸自性,登堂入室,歸家穩坐,作自性佛。
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的意識階層校準,將黃蘗校準為960,遠超過菩提達摩(795)、法華經及心經(780)、老子(610)。若想深入瞭解,須打開這些法寶,隨文入觀。成佛之道,如同登摩天大樓,停在第50層樓的人,不知第100樓的境界,也看不到它的風光,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只有當你認清目標方向,一步一步實實在在,依照標示往上爬,達到了,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蔡博士送給初學者的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心裡頭澄清無波,就能用心如鏡,對境界「靈明洞徹」,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作者一再的叮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修行人認為自己境界有多高,作者仍要提醒你,「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打開第一頁,到闔上最後一頁,你將發現,你的人生正在改變,因為此刻的你,正走在覺醒之路。修行路上少行人,不論多少人,這本《悟一生成佛之道》告訴你,你不會孤獨!
目錄
第1章 一生成佛修證法門
第2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證法門
第3章 《心經》般若修證法門
第4章 《金剛經》“一合相”真諦解說 及 科學例證
第5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一)本經來源、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第6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二)六塵圓通
第7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三)五根圓通
第8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四)六識圓通
第9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五)七大圓通
第10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七)文殊揀擇耳根圓通
第11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一)
第12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二)
第13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1-20)
第14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21-40)
第15章 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精華解說
第16章 略論“平常心是道”的真義
第2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證法門
第3章 《心經》般若修證法門
第4章 《金剛經》“一合相”真諦解說 及 科學例證
第5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一)本經來源、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第6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二)六塵圓通
第7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三)五根圓通
第8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四)六識圓通
第9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五)七大圓通
第10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七)文殊揀擇耳根圓通
第11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一)
第12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二)
第13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1-20)
第14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21-40)
第15章 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精華解說
第16章 略論“平常心是道”的真義
序/導讀
●自序●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本來面目,認妄作真、妄起貪嗔。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卻苦無其門。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金剛經》此句甚深奧義,簡言之,即指世出世間唯有「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實無虛之一合相。而世間一切,所謂一合相,皆眾緣和合而成、均為方便假言說,都是虛幻不實之假相。依佛法真諦而言,一合相無形無相、遍虛空法界,是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是人人本具的真我、自性、佛性。本體是一體、一合相,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一念海印頓現。一合相如虛空不可執持、不可得、不可貪著,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思議。
助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稱為「一乘法」,助眾生修行成菩薩的是「大乘法」,助眾生修行證阿羅漢果的叫「小乘法」。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希求佛果,聞法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
甚多大乘佛經皆佛滅後,由證道法身菩薩所作。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所見皆同。凡證道法身菩薩所說,皆是佛說(莫不從此法界流,莫不還歸此法界),都能與吾人真性相應共鳴。真經可真修實證,並非純理論;凡能從經中受益、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入三摩地、圓光普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即是真經。
《楞嚴經》涉及大乘佛教思想範圍相當廣泛,涵蓋《般若經》諸法性空思想、《華嚴經》事事無礙一真法界思想、《法華經》諸法實相及開權顯實思想、《涅槃經》佛性說,以及正修三摩地。二十五圓通教我們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25種修行法門,門門皆可證道,一門深入、證悟之後,門門均可圓滿通達,一通百通、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楞嚴經所說圓融包含,深顯「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一體、不可分割,法法圓融通達、互融互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乘佛經一再強調,眾生最大之誤解在於認為智慧是由人生經驗中獲得。智慧是自性本具,非由多聞多讀多記而得。智慧是因定生慧,但因眾生被心意識之妄想分別執著所障礙,以致於真如智慧無以顯現。因此,行者須藉由禪定,破除障礙,回復自性清淨心。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愈廣。當修至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時,雖然無思無念無住,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如大海澄清無波,萬相頓現。
六祖惠能見性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能悟此自性性德,即是見性。然而,《楞嚴經》亦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若非如六祖之上上根器者,難以因開悟而頓時完全消除,行者仍須時時收攝六根,漸漸熏修,方能達到究竟成佛。
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修習禪定之目在於求取覺悟,禪宗認為諸佛所說妙理須離言親證。然而禪門“不立文字”並非全然摒除一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亦可作為悟道的工具,如同“指月之標”、“渡河之筏”,在指點學佛者開悟過程中,經教文字自有其啟發曉喻的功用。
「無修、無證、無得」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而無修」,本來空寂,故云「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云「無證」。當妄習未除,仍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熏修、心心覺照;大悟後,於惡斷無斷惡想,於善修亦無善念想,內心裡一念不生,就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方是無修無證無得好時節。
蔡武陽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本來面目,認妄作真、妄起貪嗔。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卻苦無其門。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金剛經》此句甚深奧義,簡言之,即指世出世間唯有「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實無虛之一合相。而世間一切,所謂一合相,皆眾緣和合而成、均為方便假言說,都是虛幻不實之假相。依佛法真諦而言,一合相無形無相、遍虛空法界,是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是人人本具的真我、自性、佛性。本體是一體、一合相,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一念海印頓現。一合相如虛空不可執持、不可得、不可貪著,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思議。
助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稱為「一乘法」,助眾生修行成菩薩的是「大乘法」,助眾生修行證阿羅漢果的叫「小乘法」。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希求佛果,聞法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
甚多大乘佛經皆佛滅後,由證道法身菩薩所作。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所見皆同。凡證道法身菩薩所說,皆是佛說(莫不從此法界流,莫不還歸此法界),都能與吾人真性相應共鳴。真經可真修實證,並非純理論;凡能從經中受益、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入三摩地、圓光普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即是真經。
《楞嚴經》涉及大乘佛教思想範圍相當廣泛,涵蓋《般若經》諸法性空思想、《華嚴經》事事無礙一真法界思想、《法華經》諸法實相及開權顯實思想、《涅槃經》佛性說,以及正修三摩地。二十五圓通教我們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25種修行法門,門門皆可證道,一門深入、證悟之後,門門均可圓滿通達,一通百通、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楞嚴經所說圓融包含,深顯「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一體、不可分割,法法圓融通達、互融互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乘佛經一再強調,眾生最大之誤解在於認為智慧是由人生經驗中獲得。智慧是自性本具,非由多聞多讀多記而得。智慧是因定生慧,但因眾生被心意識之妄想分別執著所障礙,以致於真如智慧無以顯現。因此,行者須藉由禪定,破除障礙,回復自性清淨心。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愈廣。當修至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時,雖然無思無念無住,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如大海澄清無波,萬相頓現。
六祖惠能見性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能悟此自性性德,即是見性。然而,《楞嚴經》亦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若非如六祖之上上根器者,難以因開悟而頓時完全消除,行者仍須時時收攝六根,漸漸熏修,方能達到究竟成佛。
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修習禪定之目在於求取覺悟,禪宗認為諸佛所說妙理須離言親證。然而禪門“不立文字”並非全然摒除一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亦可作為悟道的工具,如同“指月之標”、“渡河之筏”,在指點學佛者開悟過程中,經教文字自有其啟發曉喻的功用。
「無修、無證、無得」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而無修」,本來空寂,故云「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云「無證」。當妄習未除,仍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熏修、心心覺照;大悟後,於惡斷無斷惡想,於善修亦無善念想,內心裡一念不生,就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方是無修無證無得好時節。
蔡武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