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四)兩宋篇

  • 9 522
    58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道教道教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蕭登福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文津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4/01/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宋代分北宋與南宋,喜歡把內丹稱為金丹,在金丹修煉法門上,北宋的內丹修煉,約分為兩期,北宋初至神宗朝為第一期,此時期代表人物如劉希岳、林太古、馬自然、張無夢等,仍受唐五代內丹修煉風格的影響。

神宗朝時,張伯端將內丹分為修性與修命,引佛教修煉法入內丹修性中;在修命上,以為精、氣、神有先天、後天之分,鉛汞有真鉛、真汞與凡鉛、凡汞之別。元精、元氣、元神及真鉛、真汞,皆先天一氣所成,須以無心、忘心為基,引玄關一竅呈現,而採先天一炁藥,以此來鍊化精、氣、神。

南宋時期,主要以金丹南宗張伯端等五祖的內丹修煉法門為主,南宗至陳泥丸、白玉蟾,開始把雷法也帶入內丹中來。內丹與雷法兼修,以修煉內丹來度己,以施用雷法來濟世。

宋代金丹的特色,大概有以下數點:把修身的道德涵養及陰騭功德,納入內丹中來。好引用《道德經》、《黃庭經》、《陰符經》、《易經》、《周易參同契》等書來說金丹。好以詩歌形式來撰述內丹修煉;南宋後又好言玄天一竅、先天後天等名相。

作者

蕭登福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教授;常到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處參加學術會議及講學。在道教、佛教、先秦諸子、易經、敦煌俗文學等方面,皆有研究專著。多次接受港、陸、台等地著名廟宇委託撰寫道書,曾任兩岸合編《媽祖文化志》,台灣地區總召;《中華續道藏》編纂,台灣地區副團長;主編《臺灣百年道家道教書目提要》。
著有《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周秦兩漢早期道教》、《鬼谷子研究》、《敦煌俗文學論叢》、《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道教星斗符印與佛教密宗》、《道教與密宗》、《道教與佛教》、《道佛十王地獄說》、《讖緯與道教》、《黃帝陰符經今註今譯》、《黃庭經古注今譯》等六十餘種專書,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參加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一百三十多篇。

目錄

朱 序/01
總 序/05
自 序/09
第一章 緒論:兩宋內丹修煉法門的傳承與衍變——兼論先天後天及性命源起/1
 摘 要/1
 壹、北宋初至神宗朝的內丹修煉風格/1
 貳、神宗朝張伯端性命雙修及先天後天說的內丹修煉法門/4
 參、由張伯端性命雙修,看性與命源起/6
 肆、南宋時期金丹南宗四祖的內丹修煉法門——兼論陳楠、白玉蟾內丹與雷法兼修/12
 伍、南宋內丹的特色/16
 陸、結語/17
第二章 北宋內丹學的傳承與衍變/21
 摘 要/21
 壹、北宋初期內丹家與內丹修煉法門/21
 貳、北宋仁宗朝以後的內丹家及修煉法門/39
 參、疑成書於北宋的內丹修煉道書/45
 肆、結語/70
第三章 南宗初祖張伯端及其《悟真篇》之修煉法門/72
 摘 要/72
 壹、張伯端的生平事蹟/72
 貳、張伯端事蹟之較早期史料/75
 參、《悟真篇》的流傳及其內容/81
 肆、《悟真篇》的內丹修煉法門/87
 伍、宋.張伯端《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一卷之內容及修煉法門/91
 陸、張伯端《悟真篇》內外藥說所衍出的男女雙修法門/94
 柒、結語/99
第四章 張伯端《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中先天後天及玄關一竅等內丹修煉說/101
 摘 要/101
 壹、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三卷之內容及修行法門/102
 貳、張伯端撰、黃自如註《金丹四百字》之內容及其修行法門/111
 參、張伯端內丹先天後天說的歷史沿承——稟受宋代《易》學先後天《易》圖的深遠影響/118
 肆、結語/123
第五章 金丹南宗石泰、薛式、陳楠等三祖事蹟及修行法門/127
 摘 要/127
 壹、金丹南宗二祖石泰生平事蹟及修行法門/127
 貳、金丹南宗三祖薛式(道光)之生平事蹟及修行法門/133
 參、金丹南宗四祖陳楠(泥丸)之生平事蹟及修行法門/153
 肆、結論/167
第六章 白玉蟾生平事蹟及金丹南宗的建立/170
 摘 要/170
 壹、史籍所見白玉蟾之生平事蹟/170
 貳、白玉蟾生卒年之蠡測/182
 參、白玉蟾與南宗之建立/186
 肆、結語/197
第七章 白玉蟾之著作及內丹修煉法門/199
 摘 要/199
 壹、白玉蟾之著作/199
 貳、白玉蟾內丹之修性法門/201
 參、白玉蟾內丹之修命法門/205
 肆、結語/224
第八章 白玉蟾與雷法書及所傳雷法宗派/227
 摘 要/227
 壹、宋代的雷法/227
 貳、白玉蟾與雷法/228
 參、白玉蟾〈木郎祈雨呪并註〉,兼論和〈木郎呪〉相關的道經論述/231
 肆、白玉蟾所撰《雷霆三帥心錄》之雷霆神將與〈木郎呪〉施用法/242
 伍、白玉蟾所傳雷法二教派門及其施用儀軌/244
 陸、《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中的白玉蟾注/251
 柒、結語/253
第九章 白玉蟾與龍虎山正一教之關係/256
 摘 要/256
 壹、白玉蟾與龍虎山之關係/256
 貳、白玉蟾與正一道經/258
 參、白玉蟾是正一派虛靖天師後身/266
 肆、仿正一派治靖之設來傳教,並沿襲章奏之制以召遣鬼神/267
 伍、結語/271
第十章 從南宋白玉蟾語錄中看閭山教的源起/273
 摘 要/273
 壹、白玉蟾《語錄》中的閭山教/273
 貳、南宋時代的道教支派閭山教派/274
 參、南宋時代的道教支派瑜伽教/277
 肆、由白玉蟾《語錄》瑜伽派之傳承及神將,看閭山派與瑜伽教之關係/280
 伍、許遜真君與淨明道派及閭山派/299
 陸、結語/306
第十一章 南宋內丹修煉家及其修煉法門/309
 摘 要/309
 壹、南宋高宗朝的內丹修煉道書/309
 貳、南宋孝宗朝的內丹修煉道書/314
 參、南宋寧宗朝的內丹修煉道書/323
 肆、南宋理宗朝的內丹修煉道書/326
 伍、南宋度宗朝內丹道書/341
 陸、宋末元初.牧常晁撰、黃本仁編《玄宗直指萬法同歸》之內丹修煉法門/343
 柒、疑撰成於南宋而年代難定之內丹道書/347
 捌、結語/357
第十二章 南宋失名及扶鸞撰內丹修煉道書/359
 摘 要/359
 壹、失名撰,疑撰成於南宋的內丹書及胎息等道書/359
 貳、南宋扶鸞所撰內丹修煉道書/370
 參、結語/389
參考書目/390

序/導讀

自序

由周至唐,冥思靜坐法有多種,或服食天地日月精氣,或虛靜無為,或心齋坐忘,或服食五方五芽,或存思人體身神,或行坎離內丹修煉,或胎息,或鬱儀奔日,結璘奔月等。以上種種修煉法門,歷代各有所好,到了唐代《鍾呂傳道集》出現後,內丹修煉法門逐漸轉盛。至宋代,內丹修煉法門,獨自成為道士冥思靜坐修仙的主流。

兩宋道教的內丹修行法門,在北宋初至神宗前,和唐、五代的內丹法門差異不大。自神宗朝張伯端《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金丹四百字》等書出現後,便起了重大的變革。張伯端將內丹修煉,分為修性與修命,主張以佛教禪宗的性空、悟道等說來修性,以道教坎離鉛汞二藥為修命。在修性上,援佛入道。在修命上,倡導先天一炁、玄關一竅,將鉛、汞及精、氣、神,皆分為後天與先天。以為凡人淫泆之精、呼吸之氣、意念之神,屬後天;先天者為真鉛、真汞、元精、元氣、元神。內丹修煉,在一陽初起的子時採藥,以忘心無心、虛靜無為等老莊修煉法門,來使後天精氣神潛伏,而先天一氣呈現,此時即是玄關一竅,所採即是先天一氣。由先天一氣再煉化成真鉛、真汞,進而形成元精、元氣、元神。張伯端《金丹四百字》云:「以精化為氣,以氣化為神,以神化為虛,故名曰三花聚頂。」以煉化成元精、元氣、元神為三花聚頂。

張伯端金丹的析分修性、修命、玄關一竅、先天後天等說,自北宋末起,一直影響著的有宋一代的金丹修煉法門。

南宋的內丹修煉法,以張伯端之說為正統,到了南宗四祖陳楠時,開始將雷法引入內丹中,陳楠傳白玉蟾。白玉蟾不僅發揚南宗內丹,也發揚雷法。主張內丹與雷法兼修;以內丹自度,以雷法濟世。南宗在張伯端時並沒有明顯的教派產生,傳至白玉蟾才建立了宗派規章與組織,張伯端時也並未以太上老君與東華帝君為肇祖。但到南宋,有人為金丹南北兩宗,同是內丹修煉的道派,開始進行合併;認為這兩個道派,同樣以太上老君、西王母、東華木公青童君為傳道之祖,同宗性命雙修。因為二派同樣以太上老君為祖,而太上老君有混元教主之稱,所以南宋李簡易《玉谿子丹經指要》即以混元仙派來涵括南、北二宗,統一南、北二宗。

又,宋代的內丹修煉,自北宋始,好以行善積德、陰騭之功,納入內丹來,成為內丹成功,少遇魔難的主要條件。宋代的內丹家好引用《周易參同契》、《老子》、《易經》、《黃帝陰符經》等書。並且好以詩詞歌賦等韻文形式來表達內丹。但詩歌的形式,常被叶韻所限,較難以有細緻的描述,對修行步驟與次第,常語焉不詳。不僅如此,相同的內容常會重複出現,且僅能圍繞在龍虎鉛汞、嬰兒姹女、心火腎水、坎離交媾、黃芽白雪、金液神水等修丹名相上重複使用,難以對修丹過程做全盤詳盡的敘述。此為兩宋內丹修煉家以詩詞形式來撰作的缺弊。

再者,張伯端雖引佛教禪宗說來修性,但在內丹修煉過程中,卻以老莊的虛無無為、忘心無心來採先天一炁,而非以佛教的性空、禪宗的悟道。如說張伯端主張佛教典籍是平日所閱,非修煉時所用,則修性上道教自有法門,唐代司馬承禎坐忘論,即是修性法門,亦不必採用禪宗說。且原始佛教的印度禪法,以止觀為二法門,止為定,觀有白骨觀,觀五蘊苦空無常,觀主要在幫助定。小乘禪以定為主,其後大乘禪加入慧,而有定慧雙修。至唐代慧能而以「悟」代替「定」而成為中國禪。中國禪的悟在悟道,此道即是道家道教為萬物始源的道,也是不生不化而能生化萬物,道物一體的道。

悟道是道家自家學,漢唐的內丹書,並不援佛入道,唐代《鍾呂傳道集》甚且訶詆佛教的修行法門,以為是修性不修命。張伯端刻意援佛入道,徒然使佛僧看輕道教的丹學。元世佛道爭辯,道徒論辯失敗,引佛入道未嘗不是其中的一個主因。又因為道眾廣受張伯端的影響,於是金元明清的內丹修煉法門,便大都是以三教合一為主流。

兩宋時期,內丹修煉法門獨盛,成為修仙的主要流派,其影響所及,甚至連扶鸞道經也有專以內丹修煉為說者。北宋、南宋,都有這類的道書,其中以南宋居多。南宋扶鸞的道書,假借元始天尊、紫團真人、玉清寶神元臺真君、南嶽七金寶山慶華紫光天母、許真君等神祇,或說經文為神所說,或說為神所下傳,藉由神授,來論述內丹修煉。如:失名撰《太清元極至妙神珠玉顆經》、《紫團丹經》、劉元瑞扶鸞《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玉清元始玄黃九光真經》、玉清寶神元臺真君下傳《玉清胎元內養真經》、大羅真人元天大聖后紫光天母下傳《玉清無上內景真經》、南嶽七金寶山慶華紫光天母傳《太上內丹守一真定經》等。但這一類的道書,雖假託仙聖為名,其內容則和一般的內丹書無異,並無殊特處。

蕭登福謹序於臺中大里
2018年8月3日

試閱

第一章 緒論:兩宋內丹修煉法門的傳承與衍變——兼論先天後天及性命源起
摘 要

  宋代分北宋與南宋,喜歡把內丹稱為金丹,在金丹修煉法門上,北宋的內丹修煉,約分為兩期,北宋初至神宗朝為第一期,此時期代表人物如劉希岳、林太古、馬自然、張無夢等,仍受唐五代內丹修煉風格的影響。神宗朝時,張伯端將內丹分為修性與修命,引佛教修煉法入內丹修性中;在修命上,以為精、氣、神有先天、後天之分,鉛汞有真鉛、真汞與凡鉛、凡汞之別。元精、元氣、元神及真鉛、真汞,皆先天一氣所成,須以無心、忘心為基,引玄關一竅呈現,而採先天一炁藥,以此來煉化精、氣、神。
  南宋時期,主要以金丹南宗張伯端等五祖的內丹修煉法門為主,南宗至陳泥丸、白玉蟾,開始把雷法也帶入內丹中來。內丹與雷法兼修,以修煉內丹來度己,以施用雷法來濟世。
  宋代金丹的特色,大概有以下數點:把修身的道德涵養及陰騭功德,納入內丹中來。好引用《道德經》、《黃庭經》、《陰符經》、《易經》、《周易參同契》等書來說金丹。好以詩歌形式來撰述內丹修煉;南宋後又好言玄天一竅、先天後天等名相。
關鍵字:宋代 內丹 南宗五祖 修性 修命

壹、北宋初至神宗朝的內丹修煉風格
  宋代內丹靜坐,遠承周代《文子.下德篇》、《莊子.刻意篇》的養形、養神說,近承唐代《有唐貞一先生廟碣》碑司馬承禎《坐忘論》主張形神俱妙,以煉形合氣,煉氣合神,神與道冥,形神兩忘,「離形去智,隳支體」,而後能形、神兩全。形、神兩全即是修性(養神)、修命(養形)的性命雙修。
  又,孫思邈《存神鍊氣銘》所述成仙有五時七候,說明修煉心境的階次及煉身形氣的成果,其七候中之第四至第七候,為煉身成氣、煉氣為神、煉神合色、身超物外。 司馬承禎(趙堅)《坐忘論.坐忘樞翼》稟其說,而略加改變為:煉形為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 晚唐五代施肩吾撰《西山群仙會真記》卷五有〈鍊法入道〉、〈鍊形化炁〉、〈鍊炁成神〉、〈鍊神合道〉、〈鍊道入聖〉 等說,到了宋元內丹家,則依據其說,成為內家修煉之步驟,並演化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五代著名的道士有譚峭、劉海蟾、彭曉、張薦明、陳摶等人;到了北宋,以年代先後來區分,有:劉希岳、林太古、馬自然、張無夢、高象先、周方、陳朴等人,其中馬自然為劉海蟾的弟子,張無夢為陳摶的弟子。這些人都是此時期的重要內丹家,在內丹上各有名著及修煉法門流傳後世。依次為:
  北宋太宗朝,劉希岳《太玄朗然子進道詩》,主張吞咽口中津液,以存精保氣,並引氣流通三丹田,由尾閭經夾脊,至頂門,使氣通關透節,精滿神存,所謂:「飢餐舌下津還飽,寒發丹田火便溫。」「夾脊雙關至頂門,修行徑路此為根。華池玉液頻須嚥,紫府元君遣上奔。」說明劉希岳的修煉法門,在於吞咽華池玉液,並引氣經三關至泥丸。
  太宗朝,林太古《龍虎還丹訣頌》,仿《易經》六十四卦,用六十四首七言絕句,來說明金丹修煉,《易》卦雖有六十四,其實以乾坤坎離四卦為主軸。以乾坤為首腹,為鼎爐;以坎離為人身中之陰陽氣,為藥物。修煉之道在於將藥物置鼎爐中來燒煉,並以子時一陽初起時來取坎水中的陽氣,引坎水離火二氣交媾,而得黃芽靈苗,再經河車運行,引氣循行三田反覆,然後成丹。
  真宗朝,馬自然《馬自然金丹口訣》,為七百字長詩,以為人身中之坎陰離陽二藥,各八兩,相合成一斤十六兩,二藥在人身,不能外覓,將二藥送入坤腹中孕育,再送至泥丸宮涵養,經三丹田反覆運行而成九轉還丹。文字太短,不能細論。
  真宗朝,張無夢著《還元篇》、《鴻濛篇》,所說內丹修煉法門,在靜心守一含元氣,其修行步驟,擇冬至日或甲子日處靜室,在午夜子時靜坐漱津咽氣,每一咽須閉口取自身內氣,不吸外氣,將氣送至臍下丹田,觀想體內之氣像黃雲,盤旋在脾胃上,觀想氣下降至臍下(鼎,下丹田),變成黃土,覆蓋在鼎上,然後梳髮超過百次,躺下來休息。對於一日的修煉工夫,有詳細的步驟可循,具體而明確。
  真宗朝,高象先《真人高象先金丹歌》,主張修煉真一之道,以黃庭戊己為修煉之基,在此結藥苗黃芽,再行三田返覆的工夫,將黃芽運行經泥丸,返至絳宮,所述過於簡短而不完善。
  仁宗朝,周方《至真子龍虎大丹詩》,內丹修煉法門,以姹女為真汞為離火,以嬰兒為真鉛為坎水,以真意(戊己土)媒合二者,而修丹貴修心性,所以須制心猿意馬。修煉之法,在取腎陰坎水中一陽氣,以上填心離;而心陽離火中,為陽內有陰,將陰抽去而填陽。使身中成為純陽體而為仙。
  神宗朝,陳朴《陳先生內丹訣》,以九轉分述內丹修煉的九個過程,一轉由靜坐調息,引氣由舌下至泥丸宮,再下重樓(喉管)過夾脊,串尾閭,上入心,再入舌下。二轉是在丹降之後進入調息溫養,使熱氣流入下丹田。三轉將下丹田的丹藥引入左脅之內。四轉使心氣下降,腎氣上騰,以養聖胎。五轉為引真炁復歸丹田。六轉為體內陰陽數足,當採月華(服食月精),使內外攝受。七轉使真陰真陽交於腹內,奪天地造化之功,千日後五臟換盡,胎氣變為仙腑。至八轉換凡胎為聖胎,如嬰兒狀。九轉功成而得飛昇,朝帝列仙班。陳朴的內丹,在第一轉所修煉的,是引氣由舌下上至泥丸,經背部三關再到身前;和一般先由身前舌下經喉管至下丹田,再到身後,然後經三關上泥丸者有別。此外,其修煉法門,除內部坎離交媾外,也兼行服食日月精氣之法(採月華),這也和一般只服行體內真氣者有所不同。
貳、神宗朝張伯端性命雙修及先天後天說的內丹修煉法門
  北宋由太祖至神宗朝,內丹修煉基本上仍受唐五代的影響。但到了北宋神宗朝張伯端(983-1082)《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金丹四百字》等內丹書出現後,便起了極大的變化。
  張伯端將金丹分性、命二宗,以佛教禪宗靜心、性空,為修性;以道教內丹坎離交媾,為修命。將精氣神及鉛汞二藥,皆析分出先天、後天。後天之氣為呼吸之氣,精為淫泆之精,神為情欲之念。而先天一氣純陽氣所成的精為元精,氣為元氣,神為元神;元神現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說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上.幻丹說》。
  張伯端除說精、氣、神有先天後天外,並把身中的鉛汞也分成先天後天,後天精氣神所成的為鉛汞;先天精氣神所成為真鉛真汞。真鉛真汞,是先天一氣及先天靈,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中.青娥在我》說:「鉛乃先天氣,汞乃先天靈。」於是身中所謂先天者,便有元精、元氣、元神,所成為真鉛、真汞。把鉛汞及精氣神,都分成先天後天,這樣的說法,是張伯端自創的說法,和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及唐代的《鍾呂傳道集》,有很大的不同。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呂洞賓《鍾呂傳道集》都說先天元陽之氣寓在腎坎中,只此一處為先天。但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中〈青娥在我〉,則進而擴充將坎中真陽、離中真陰,都說成是先天。把鉛汞及精氣神,都分成先天後天,說元精、元氣、元神及所成的真鉛、真汞為先天,這樣的說法,是張伯端自創的說法,和漢代《周易參同契》及唐代的《鍾呂傳道集》,說法不同。
  張伯端除先天後天說外,並倡玄關一竅,以玄關一竅為採先天一氣之處。在靜坐後,須進入忘我無心的境界,然後後天情慾所成之精氣神隱退,此時玄關一竅呈現,先天一氣在焉,須在此時採藥。平時所採的藥,是後天情慾所生的鉛汞,不是真鉛真汞。
  以上這些說法,是張伯端金丹修煉和前人較不同的地方,也是金丹南宗的特色。
  張伯端雖分修命與修性,並以佛教禪法來修性,以道教內丹鉛汞交媾來修命;但在實際操作上,張伯端是以老子的虛無,莊子的心齋坐忘來做為修性工夫。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中.採取圖論》所說的採藥法門,都是在靜坐時,必須以「忘」來覓,先忘心,然後「我以無待己,則真息綿綿,真息綿綿之時,後天之氣以定,後天隱則先天之氣見,故陽生焉」,陽生而先天之氣自氣穴流出,然後「微動採取之意」,以目視心,以意採鉛。
  從張伯端以老莊無為忘心來配合內丹修煉看來,此即修性,然後再進行鉛汞交媾的修命,張伯端自己所說以佛教禪宗來修性,在金丹修煉靜坐的過程中,反而並未呈現。張伯端空自妄援禪宗以入道,其後造成了禪師自以為其法高於道教,因而貢高我慢,無知妄行,南宋寧宗朝.僧正受《嘉泰普燈錄.卷二十四.應化聖賢.呂巖真人》便說呂洞賓和黃龍禪師相論辯,被黃龍斥為守屍鬼,其後皈依黃龍,呂祖在唐,黃龍在宋,二人時代各別,這類的狂妄說法,屢在佛教中出現。
  禪法起於印度,起初為小乘禪法,以「定」為主,以「止觀」為用,由觀想五蘊無常入手,來說苦與無我,藉三十七道品以修證。印度的大乘禪法,則重在觀佛身境及諸法空相的描述。印度禪雖有大小乘之別,但皆離不開「止」、「觀」二法;止為定,觀為觀想觀照,觀法在印度禪中佔有極大的分量。
  自安世高小乘禪及支婁迦讖、鳩摩羅什等大乘禪傳入中土後,其後逐漸融匯大小乘以說禪。北魏時,菩提達磨以般若性空說禪,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逐漸脫離大乘的觀佛身境。至隋朝初,智顗承慧思說,更以般若中之「慧」來釋「觀」,倡導定慧一體之說。更至其後,唐世慧能去「定」、「慧」,而以中土道家之「悟」道來闡述禪學,倡導頓悟成佛;於是禪法由印度禪,遂蛻變為中國禪。
  慧能的頓悟說,受中國道家老莊思想的影響極深和原始印度佛教以定為主的修行方式完全不同。
  中國禪重體驗重頓悟,印度禪重定重止觀,兩者差異甚大。慧能而後,中國禪廣受歡迎,其境界、其視野,均遠較印度禪為高,且去除印度禪過度重視觀想所引來的弊病,因而很快的便取代了印度禪的地位,並使得印度禪淪為陳跡,而為世人所遺忘。
  佛教的禪宗,始於唐代六祖慧能,以悟為主,和印度禪以定為主者不同。禪宗受中國老莊思想影響甚深,已背離印度禪重視戒、定的範圍,和老莊同以悟道為說。唐代修性以老莊恬澹寡慾、清靜無為、心齋坐忘、忘我忘物為主。佛教禪宗說同於此,但卻混雜以佛教的性空,以為二者相同,其說既悖老莊之養神修性,亦悖離原始佛教禪定之說。有關佛教禪學的演變,請見拙著《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第三章安世高禪法。
  張伯端不明中國禪和印度禪之別,以為中國禪出自印度,援佛入道,遂使元明之內丹,多雜佛教禪師之妄說,其後至柳華陽而以為佛教之修性在道教內丹修煉之上。這些錯誤,皆以張伯端肇其端,張伯端之受天罰,自以為傳弟子不善而致此,其實更應是授佛入道而使然。
  又,張伯端將精氣神析分為先天後天之說,和當時理學家張載《正蒙.誠明篇第六》區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為二的說法相近。天地之性,純善;氣質之性是形體形成後所產生,各有所偏。君子所努力者,在去氣質之性而返歸天地之性,此即以先天為善性,後天為情慾之性。張載(1020-1077)其年紀小於張伯端(983-1082),但張伯端在熙寧八年乙卯(1075)才撰成《悟真篇》,後序更撰於元豐元年(1078),彼時張載已死,所以張伯端先天後天之說,有可能是受張載《正蒙》影響而來。
參、由張伯端性命雙修,看性與命源起
一、性命與性情之原義

  性命雙修,倡自呂洞賓《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其後的內丹修煉家都凜遵其說。所謂的修性,是指清靜無為、恬澹寡慾、心齋坐忘,物我兩忘的養神工夫。所謂的修命,是指修煉精、氣、神,龍虎交媾、五行顛倒、肘後飛金晶、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的養形工夫。此是丹道家的修性、修命說,但在「性」與「命」的意義上,已和原義有所差別,有所轉化。
  性與命,早期二者是同義字,《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上天所賦予(命)萬物的本能,就叫做性。從天所賦而言,叫「命」;從萬物所稟受的角度而言,叫做「性」。性是從命而出。
  郭店楚墓出土竹簡《性自命出》云:
  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內(入)之。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聲,□□□□□□(弗扣不鳴,人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無與不□□□□□(可,性不可)獨行,猶口之不可獨言也。
  郭店楚墓,是戰國中末期墓,以上所見的論性、命、道、情四者,以為凡人皆有性,而心志未定,待外物而後定,待悅愛而後行,待學習而後定。喜怒哀悲之氣,即是「性」;「性」會表現在外,是因為外物誘取而顯現在外。「性」是從「命」中所產生出來的,「命」則是來自上天,由天降附於人身。「道」是由修煉情慾開始,情慾生自本性。人剛開始的時候是依情慾反應,最後會依照義理來行事。善惡好惡(憎)是本性,所好所惡、所善所不善,則在於外物及物勢使然。人之性情,須借由外在事物而後才顯露出來。
  從上文的文義看來,大自然所賦予給我們的叫做「命」,命就是性,性是隱藏在心中的,當外物來誘動時,就會顯現出來,顯現出來的就叫做「情」。所以顯現在外面的喜怒哀樂,是情;情來自內在的「性」,性是上天所賦予的(命),天生即是如此。
  郭店楚墓出土竹簡《性自命出》,應是儒家的產物,偏重在仁義禮樂的討論,但對性、命、道、情四者的關係,卻有完善的說明。以為「道」始於「情」,情生於「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也就是說由天(大自然)降附給我們的叫做「命」,從「命」中所產生出來的就是「性」,從性再出生「情」,能修煉情、駕御情的即成「道」。這句話的意思和《禮記.中庸》說相近。
  《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說明性即是命,二者同義,自天而言稱為「命」,自人而言稱為「性」。能循著天賦的物性而行,叫做道;整治事物之理成為規範,就叫做「教」。
  性與命原是同樣指與生具有的本能, 但因「命」亦兼有命運之義,所以性、命二字之義,便逐漸有所區別。
  《孟子.盡心篇下》云: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認為人皆喜歡安佚,這是人性,但仍有命運的因素在,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君子不把它當作本來應如此的「性」來看待。仁義禮智,是否能達到,有天命(命運),但因為也有本性的因素存在,由於可以盡性而為,所以君子不把它歸為命運。孟子所用的「命」顯然帶有命運的意謂,和「性」有別。
  另外,「性」與「情」二字,以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來看,二者是內外之別,「情自性出」,而在《孟子》書中更是「性」、「情」二字,混用不別。如《孟子.告子上》中孟子和告子談論人性,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篇中又舉牛山濯濯,說:「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至於惡人,「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在《孟子.告子上》,孟子所用的「性」與「情」二字同義,可以互用。
  「性」、「情」二字,到漢代後,開始產生變化,以為性善情惡,性陽情陰,仁、義、禮、智、信五常屬「性」,喜、怒、哀、樂、愛、惡六者屬「情」。
  《白虎通德論.卷八.情性》云:
  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故《鉤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五常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六情者,何謂也?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氣而生,故內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
  上引文中以五常為性,稱為五「性」;以喜、怒、哀、樂、愛、惡為六「情」,顯然已有性善情惡之分。漢代把周代《孟子》書中同義詞的情、性,分而為二,並說性善情惡,漢代的說法,也一直影響到漢後的修身法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39141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8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