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茶與太極藝術:道茶研究的新視野
內容簡介
在《道藏》與藏外道書之中遺留了許多的道茶的文獻,現代的茶文化研究,很少有人用心研究這一領域,以茶喻道,以茶比喻修道的過程。本書從《道藏》與藏外道書所遺留的文獻,考察全真道茶、米茶、武當道茶……等在文化上的廣度以及其結構性,同時也要從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高度,高度是指在丹道行法的視野之中,本文討論丹道文化的發揮,乃是以丹道茶道為例。例如丹道茶道在呂洞賓、王重陽及其傳承者馬丹陽等七子、姬志真這裡也有更加完整的表現,而且明顯的是配合丹禪合一來進行其行法,此書也有專門討論。米是先天八卦,米茶是伏羲文化中的先天八卦。筆者在此書闡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茶湯,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之所說,對應著的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本體宇宙的生成論。米茶「靈峰」、「超詣」、「仙逸」三款茶名乃是啟迪於混沌道化的宇宙波流。至於本書書名之中所說的太極藝術:本書闡釋技藝道合一的修煉,包含太極導引與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技藝道一體的太極武藝、道歌禪唱、米茶、朱銘太極雕塑等,如此技藝道合一的修煉,而回返於生活場域,運化社會總體,內聖外往,是太極道化人生的終極目標。
目錄
導論
1. 呂洞賓的道茶
2. 王重陽與全真七子的早期全真道茶
3. 當代道茶的本體詮釋及發展
4. 茶的起源之知識考古
5. 臺灣茶詩與臺灣茶的淵源
6. 米茶道茶茶修之實踐:道茶整體養生學
7. 米茶茶修茶儀及其參考資料
8. 《米茶頌》詩作及其草書畫道
9. 太極藝術之實例:從《太極》、《太極拱門》說起
10. 道藝跨界:太極導引和道歌禪唱
11. 武當山騫林道茶與丹道實踐
12. 武當山蟾宇詩的月魄法:真武神咒經、上清派與騫林道茶
13. 太極拳的丹道與茶韻:拳韻茶香與王子和、蘇清標、王柏青的詮釋
1. 呂洞賓的道茶
2. 王重陽與全真七子的早期全真道茶
3. 當代道茶的本體詮釋及發展
4. 茶的起源之知識考古
5. 臺灣茶詩與臺灣茶的淵源
6. 米茶道茶茶修之實踐:道茶整體養生學
7. 米茶茶修茶儀及其參考資料
8. 《米茶頌》詩作及其草書畫道
9. 太極藝術之實例:從《太極》、《太極拱門》說起
10. 道藝跨界:太極導引和道歌禪唱
11. 武當山騫林道茶與丹道實踐
12. 武當山蟾宇詩的月魄法:真武神咒經、上清派與騫林道茶
13. 太極拳的丹道與茶韻:拳韻茶香與王子和、蘇清標、王柏青的詮釋
序/導讀
導論
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到的是本體美學。李澤厚建構的華夏美學是一種本體美學,他所著的美學著作《美的歷程》(1981)、《美學四講》(1989)、《華夏美學》(1989)乃是最具有本體傾向的中華美學二十世紀八○年代的研究成果。成中英如此定義本體美學:「所謂的本體美學,就是回到美感直覺、美感體驗與美感判斷的內外在基礎上,去體驗、認識、發現與創造美的價值,並統一於具體的生命意識與生活實踐;認識到生命自體、心靈自體的根源動力和整體觀感的形成,是從本到體的一個創新過程。」筆者闡明道茶的本體美學四境說:「情境:文人治茶」、「意境:味外之味」、「願境:生活茶道」、「道境:道法自然」,進行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
其次,本書探討當代茶道的宗旨,提倡茶修與茶德,以茶修身,通過茶來喚醒德性生命的自覺,修養習練道家之玄德、儒家之仁德、佛家之妙德,以此為宗旨來種茶製茶與實施茶會,本書闡釋了成就慈、虛、通之玄德的道茶,以奉茶會作為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之實踐平臺。要能夠以本體來立命,實踐當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學,製茶、種茶與茶會莫不如此,必須落實於茶修與茶德,成就道家玄德、儒家仁德、佛家妙德於自己,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大同,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茶藝的藝術審美,或是單面向講求茶作為商品經濟利益。因此,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的是本體美學。
至於本書書名之中所說的太極藝術:本書闡釋的包含太極導引與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技藝道一體的太極武藝、米茶、朱銘太極雕塑、道歌禪唱等。以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技藝道一體的太極武藝為例,闡釋如下:太極拳的修煉,是由技而藝而道的武藝修煉,由對形軀的實踐修煉,進而涵化於心的修養,而達身心一體的生命常道,由技進乎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太極拳的武藝實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的進化。太極拳化之於道,乃是技藝道合一的武藝修煉,而回返於生活場域,運化社會總體,內聖外往,是太極道化人生的終極目標,故曰:拳稱太極,道通天地,太極拳乃太極之道,以拳行之,道通天地。1王子和太師傳承呂殿臣之楊露禪一脈的楊家老架太極拳,他的用心乃在於融合太清丹道於楊家老架太極拳的,進而通過太極武藝而「廣法」,廣傳老子、許遜、陳摶、呂洞賓、張三丰一脈相傳的太清丹道道法,推廣元精元氣元神之三元合一的修煉,性命雙修,文武兼備,其中的一例是王子和太師的觀無極與其口訣所闡釋的即是內周天的丹道修煉方法。鄧時海教授是王子和的嫡傳弟子。他是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擔任過中華武術發展研究協會秘書長等職,著述《普洱茶》、《太極拳根源研究》等書。鄧時海與其弟子李傳錚、徐運金、蘇清標都獲得武藝薪傳獎,他們在大學與社會社團之中推動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教學,成立與持續推動中華楊家老架太極武藝協會,對外推廣楊家老架太極拳的強身運動與藝術。王子和、鄧時海、蘇清標寓道功、內丹修煉於太極拳的功架與內功之中,其中鄧時海、蘇清標所推動的太極武藝與茶藝的結合尤為突出,太極拳武藝與茶的結合創造了道茶的新機運。王子和、鄧時海、蘇清標將道功、內丹融合於太極拳,實際上這是傳授玉清正宗丹道的一條光明大道。但是因為海峽兩岸隔絕的政治原因,王子和太師並沒有時常揭示他在道門中的傳承乃是中國四川之玉清正宗籐橋系第二十代。他只是默然將之記錄於他自己的《太極拳涵化文集》的太極拳史話一篇與《內經圖》題記之中,而王子和太師在玉清正宗道門中的傳承的實況,已經台北的賴賢宗與台南的蘇清標、上海的林鋒的多篇論文加以闡釋,也有上海林鋒提供的《道脈源流》等史料可以加以證明,將道功、內丹融合於太極拳與道茶茶席,未來時機因緣成熟必然可以發揚光大。
李澤厚的本體美學:中國美學大家李澤厚是「本體美學」(Onto_hermeneutics)的提倡者與開創者。依照李澤厚所說,「本體美學」真正的創立則在於魏晉美學以本體探詢來詮釋生命實存,莊周夢蝶的化境(物化境界)就是一種的本體美學的顯化,他的《華夏美學》所謂的美在深情之意思在於生命實存的深情引生了美感,天地不言之大美乃道之大化,乃至於生命的淪喪及疏離也發表了一種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沉淪性的本體美感。李澤厚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詮釋著重於「情本論」。
李澤厚《華夏美學》所述的華夏美學及其藝術史之中的美的歷程欠缺茶的環節。我們在此加以補充。〈早期全真道茶: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姬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一文考察了王重陽、全真七子以及姬志真的全真道道茶思想,全真道茶淵源於呂洞賓,故此文從此探索其淵源。到了王重陽的高弟馬丹陽對於丹道道茶的思想表述已經頗為完整,可以說是明白闡發了道茶的宗旨、基本原則,也包含了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本文陸續探討全真七子的道茶。馬丹陽等人的丹道道茶的文學作品不能只當作是品茶的茶詩茶歌來看待,而是同時要從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來考察,兼備廣度與高度。考察全真道茶在文化上的廣度以及其結構性,同時也要從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高度,高度是指在丹道行法的視野之中,本文討論丹道文化的發揮,乃是以丹道茶道為例。丹道茶道在姬志真這裡也有更加完整的表現,而且明顯的是配合丹禪合一來進行其行法,此文也有專門討論。
內丹北派全真道的開宗祖師王重陽及其傳承者馬丹陽等七子都有詠茶詩,王重陽有〈詠茶〉詩兩首以及〈和傳長老分茶〉等詩是完全以道茶為主題。收於《重陽全真集‧卷一》的〈詠茶〉是一首一字至七字的詩:「茶茶,瑤萼瓊芽,生空慧,出虛華。清爽神氣,招召雲霞,正是吾心事,休言世味誇。一盃惟李白興,七碗屬盧仝家。金則獨能烹玉藻,便令傳透放金花。」王重陽主張茶能「生空慧,出虛花」是禪的境界。至於「烹玉藻」而「放金花」則是丹道修煉的實況。王重陽是全真丹道茶的創立者,乃是丹禪合修的。另一首王重陽〈詠茶〉收於《重陽全真集》卷十:「昔時曾見趙州來,今日盧仝七碗猜。烹罷還知何處去,清風送我到蓬萊。」昔日曾參究趙州和尚喫茶去的公案,而親見趙州的真面目。今日則是品飲與修煉盧仝七碗茶一詩所說的丹道茶、仙家茶。禪門有所謂詩禪一致,茶禪一如。王重陽〈述懷〉一詩不僅是此中的典範,更是以茶喻道,詩中說「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瘋哥),芝草閑談果若何」。
馬丹陽所說的「無為茶,自然茶」的道茶的說法可與趙州的「吃茶去」的「茶禪一味」公案前後輝映,馬丹陽另有一首詠茶詞說「七碗盧仝,趙州和尚,曾知滋味」。由兩處合舉丹道茶與臨濟宗、趙州和尚的禪茶看來,可以見在馬丹陽的觀點,丹禪本一致,有以「無為茶,自然茶」與「茶禪一味」合參之意。老子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生命境界強調「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照之以天」、「吾喪我」的「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的「天籟」(〈齊物論〉),這些都是道家無為茶、自然茶的境界之不同表述。
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到的是本體美學。李澤厚建構的華夏美學是一種本體美學,他所著的美學著作《美的歷程》(1981)、《美學四講》(1989)、《華夏美學》(1989)乃是最具有本體傾向的中華美學二十世紀八○年代的研究成果。成中英如此定義本體美學:「所謂的本體美學,就是回到美感直覺、美感體驗與美感判斷的內外在基礎上,去體驗、認識、發現與創造美的價值,並統一於具體的生命意識與生活實踐;認識到生命自體、心靈自體的根源動力和整體觀感的形成,是從本到體的一個創新過程。」筆者闡明道茶的本體美學四境說:「情境:文人治茶」、「意境:味外之味」、「願境:生活茶道」、「道境:道法自然」,進行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
其次,本書探討當代茶道的宗旨,提倡茶修與茶德,以茶修身,通過茶來喚醒德性生命的自覺,修養習練道家之玄德、儒家之仁德、佛家之妙德,以此為宗旨來種茶製茶與實施茶會,本書闡釋了成就慈、虛、通之玄德的道茶,以奉茶會作為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之實踐平臺。要能夠以本體來立命,實踐當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學,製茶、種茶與茶會莫不如此,必須落實於茶修與茶德,成就道家玄德、儒家仁德、佛家妙德於自己,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大同,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茶藝的藝術審美,或是單面向講求茶作為商品經濟利益。因此,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的是本體美學。
至於本書書名之中所說的太極藝術:本書闡釋的包含太極導引與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技藝道一體的太極武藝、米茶、朱銘太極雕塑、道歌禪唱等。以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技藝道一體的太極武藝為例,闡釋如下:太極拳的修煉,是由技而藝而道的武藝修煉,由對形軀的實踐修煉,進而涵化於心的修養,而達身心一體的生命常道,由技進乎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太極拳的武藝實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的進化。太極拳化之於道,乃是技藝道合一的武藝修煉,而回返於生活場域,運化社會總體,內聖外往,是太極道化人生的終極目標,故曰:拳稱太極,道通天地,太極拳乃太極之道,以拳行之,道通天地。1王子和太師傳承呂殿臣之楊露禪一脈的楊家老架太極拳,他的用心乃在於融合太清丹道於楊家老架太極拳的,進而通過太極武藝而「廣法」,廣傳老子、許遜、陳摶、呂洞賓、張三丰一脈相傳的太清丹道道法,推廣元精元氣元神之三元合一的修煉,性命雙修,文武兼備,其中的一例是王子和太師的觀無極與其口訣所闡釋的即是內周天的丹道修煉方法。鄧時海教授是王子和的嫡傳弟子。他是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擔任過中華武術發展研究協會秘書長等職,著述《普洱茶》、《太極拳根源研究》等書。鄧時海與其弟子李傳錚、徐運金、蘇清標都獲得武藝薪傳獎,他們在大學與社會社團之中推動楊家老架太極拳的教學,成立與持續推動中華楊家老架太極武藝協會,對外推廣楊家老架太極拳的強身運動與藝術。王子和、鄧時海、蘇清標寓道功、內丹修煉於太極拳的功架與內功之中,其中鄧時海、蘇清標所推動的太極武藝與茶藝的結合尤為突出,太極拳武藝與茶的結合創造了道茶的新機運。王子和、鄧時海、蘇清標將道功、內丹融合於太極拳,實際上這是傳授玉清正宗丹道的一條光明大道。但是因為海峽兩岸隔絕的政治原因,王子和太師並沒有時常揭示他在道門中的傳承乃是中國四川之玉清正宗籐橋系第二十代。他只是默然將之記錄於他自己的《太極拳涵化文集》的太極拳史話一篇與《內經圖》題記之中,而王子和太師在玉清正宗道門中的傳承的實況,已經台北的賴賢宗與台南的蘇清標、上海的林鋒的多篇論文加以闡釋,也有上海林鋒提供的《道脈源流》等史料可以加以證明,將道功、內丹融合於太極拳與道茶茶席,未來時機因緣成熟必然可以發揚光大。
李澤厚的本體美學:中國美學大家李澤厚是「本體美學」(Onto_hermeneutics)的提倡者與開創者。依照李澤厚所說,「本體美學」真正的創立則在於魏晉美學以本體探詢來詮釋生命實存,莊周夢蝶的化境(物化境界)就是一種的本體美學的顯化,他的《華夏美學》所謂的美在深情之意思在於生命實存的深情引生了美感,天地不言之大美乃道之大化,乃至於生命的淪喪及疏離也發表了一種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沉淪性的本體美感。李澤厚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詮釋著重於「情本論」。
李澤厚《華夏美學》所述的華夏美學及其藝術史之中的美的歷程欠缺茶的環節。我們在此加以補充。〈早期全真道茶:從王重陽、全真七子到姬志真的道茶文學作品來考察〉一文考察了王重陽、全真七子以及姬志真的全真道道茶思想,全真道茶淵源於呂洞賓,故此文從此探索其淵源。到了王重陽的高弟馬丹陽對於丹道道茶的思想表述已經頗為完整,可以說是明白闡發了道茶的宗旨、基本原則,也包含了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本文陸續探討全真七子的道茶。馬丹陽等人的丹道道茶的文學作品不能只當作是品茶的茶詩茶歌來看待,而是同時要從道茶丹道行法、道茶品茶美學思想來考察,兼備廣度與高度。考察全真道茶在文化上的廣度以及其結構性,同時也要從丹道道茶思想的宗旨、基本原則來考察其高度,高度是指在丹道行法的視野之中,本文討論丹道文化的發揮,乃是以丹道茶道為例。丹道茶道在姬志真這裡也有更加完整的表現,而且明顯的是配合丹禪合一來進行其行法,此文也有專門討論。
內丹北派全真道的開宗祖師王重陽及其傳承者馬丹陽等七子都有詠茶詩,王重陽有〈詠茶〉詩兩首以及〈和傳長老分茶〉等詩是完全以道茶為主題。收於《重陽全真集‧卷一》的〈詠茶〉是一首一字至七字的詩:「茶茶,瑤萼瓊芽,生空慧,出虛華。清爽神氣,招召雲霞,正是吾心事,休言世味誇。一盃惟李白興,七碗屬盧仝家。金則獨能烹玉藻,便令傳透放金花。」王重陽主張茶能「生空慧,出虛花」是禪的境界。至於「烹玉藻」而「放金花」則是丹道修煉的實況。王重陽是全真丹道茶的創立者,乃是丹禪合修的。另一首王重陽〈詠茶〉收於《重陽全真集》卷十:「昔時曾見趙州來,今日盧仝七碗猜。烹罷還知何處去,清風送我到蓬萊。」昔日曾參究趙州和尚喫茶去的公案,而親見趙州的真面目。今日則是品飲與修煉盧仝七碗茶一詩所說的丹道茶、仙家茶。禪門有所謂詩禪一致,茶禪一如。王重陽〈述懷〉一詩不僅是此中的典範,更是以茶喻道,詩中說「自在真人歸岳頂,手攜芝草步蓮宮。茶言湯語是風哥(瘋哥),芝草閑談果若何」。
馬丹陽所說的「無為茶,自然茶」的道茶的說法可與趙州的「吃茶去」的「茶禪一味」公案前後輝映,馬丹陽另有一首詠茶詞說「七碗盧仝,趙州和尚,曾知滋味」。由兩處合舉丹道茶與臨濟宗、趙州和尚的禪茶看來,可以見在馬丹陽的觀點,丹禪本一致,有以「無為茶,自然茶」與「茶禪一味」合參之意。老子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生命境界強調「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照之以天」、「吾喪我」的「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的「天籟」(〈齊物論〉),這些都是道家無為茶、自然茶的境界之不同表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