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03聖經:經典聖典的跨時空解讀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聖經是全球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書,
是許多人的生活準則,也塑造了共通的語言和信仰,
時至今日,它仍深刻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
聖經的語言、隱喻、概念如何滲透人類文化?
不同地區各以怎樣的角度解讀聖經?
聖經是經典創作還是神聖的文本?
如此古老的書寫,能夠與遙遠未來的人們溝通嗎?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這本全球讀者最多的書。
聖經的故事形塑了歐洲文明的核心,當中的語言廣泛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關於它的詩歌、敘事、論述等多彩多姿。
聖經文本的材料豐富,經卷書寫過程複雜,因此人們對它的解讀從未一致過,為其形塑出不同的形象、面貌和意義。
身為牧師的作者透過考究方式看聖經,以簡練篇幅講述這部有千年歷史的文本,檢視自古以來各個族群如何閱讀與解釋聖經裡的經卷:
★作為權威的神聖文本,聖經書卷從古代起以何種方式被記錄下來?
★聖經是如何被製作和分散傳播到世界各地?
★不同地區以怎樣的角度看聖經?
★猶太人和基督教心中的聖經有何不同?
★後殖民時代和女權主義如何解讀聖經?
★聖經在藝術、音樂、詩歌和政治中的用途
聖經的多樣性與讀者群的多樣成正比,在任何時候與任何地點,它的廣大讀者有太多東西可以選擇和詮釋,由此激發出偉大的真理、善行、美好,同時也助長了謊言、惡行、醜陋。
聖經作為宗教與道德規範的依據,曾讓不同群體緊緊凝聚、彼此守護,卻也因為這種強烈的歸屬感,挑起了種族與國家間的緊張、衝突——它激勵人們奮不顧身,爭取自由與進展,也提供意識形態的養分。
幾個世紀以來,聖經在歷史和宗教上享有重要地位,而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共享價值觀的指南。本書探索聖經的各種詮釋,從文學、藝術、音樂、思想和政治領域出發,呈現自古至今人們使用聖經的多樣與豐富性。帶我們賞析這項千年的文化遺緒,明辨慎思地閱讀,理解聖經賦予生命的潛力。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是許多人的生活準則,也塑造了共通的語言和信仰,
時至今日,它仍深刻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
聖經的語言、隱喻、概念如何滲透人類文化?
不同地區各以怎樣的角度解讀聖經?
聖經是經典創作還是神聖的文本?
如此古老的書寫,能夠與遙遠未來的人們溝通嗎?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這本全球讀者最多的書。
聖經的故事形塑了歐洲文明的核心,當中的語言廣泛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關於它的詩歌、敘事、論述等多彩多姿。
聖經文本的材料豐富,經卷書寫過程複雜,因此人們對它的解讀從未一致過,為其形塑出不同的形象、面貌和意義。
身為牧師的作者透過考究方式看聖經,以簡練篇幅講述這部有千年歷史的文本,檢視自古以來各個族群如何閱讀與解釋聖經裡的經卷:
★作為權威的神聖文本,聖經書卷從古代起以何種方式被記錄下來?
★聖經是如何被製作和分散傳播到世界各地?
★不同地區以怎樣的角度看聖經?
★猶太人和基督教心中的聖經有何不同?
★後殖民時代和女權主義如何解讀聖經?
★聖經在藝術、音樂、詩歌和政治中的用途
聖經的多樣性與讀者群的多樣成正比,在任何時候與任何地點,它的廣大讀者有太多東西可以選擇和詮釋,由此激發出偉大的真理、善行、美好,同時也助長了謊言、惡行、醜陋。
聖經作為宗教與道德規範的依據,曾讓不同群體緊緊凝聚、彼此守護,卻也因為這種強烈的歸屬感,挑起了種族與國家間的緊張、衝突——它激勵人們奮不顧身,爭取自由與進展,也提供意識形態的養分。
幾個世紀以來,聖經在歷史和宗教上享有重要地位,而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共享價值觀的指南。本書探索聖經的各種詮釋,從文學、藝術、音樂、思想和政治領域出發,呈現自古至今人們使用聖經的多樣與豐富性。帶我們賞析這項千年的文化遺緒,明辨慎思地閱讀,理解聖經賦予生命的潛力。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目錄
第一章 現代的聖經:經典抑或聖典?
第二章 聖經著作如何寫成?
第三章 聖經的成書
第四章 聖經的翻譯、製作與流傳
第五章 猶太人和基督徒眼中的綑綁以撒
第六章 加拉太書的歷史
第七章 聖經與各方的評論
第八章 後殖民時代的聖經
第九章 當聖經置身政治時
第十章 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中的聖經
第十一章 結論
第二章 聖經著作如何寫成?
第三章 聖經的成書
第四章 聖經的翻譯、製作與流傳
第五章 猶太人和基督徒眼中的綑綁以撒
第六章 加拉太書的歷史
第七章 聖經與各方的評論
第八章 後殖民時代的聖經
第九章 當聖經置身政治時
第十章 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中的聖經
第十一章 結論
試閱
第一章 現代的聖經:經典抑或聖典?
偶爾會有人說,就未曾被瀏覽的這個層面而言,《聖經》要多過世上任何書籍。此言難獲證實,不過卻清楚反映出歐洲基督徒們對世人漠視聖經的普遍憂心,但同時也忽略了一項堪稱更重要的事實,即《聖經》仍為世上讀者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書籍之一。
若舉辦一場全球書籍競賽:「當今最具影響力」以及「當今讀者最多」——兩者截然不同,應該會很有趣。馬克思的《資本論》(Das Kapital)可能仍是前者寶座,與後者則幾乎絕緣;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人的權利》(The Rights of Man)與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也有機會躋身前者決選。能同列此名單者,當然也包括科學類[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哲學、文學和藝術。而在面對世界幾大信仰時,它們能有多少機會出線?「影響力」這項指標並非太精確,這樣一個比賽的最終贏家,多少也反映出裁判的樣貌。
全球讀者最多的當代書籍名單中,一致同意《聖經》穩拿勝券,估有二十五億本銷量,免費贈閱者更不計其數。另外幾大宗教經典也名列前茅:《可蘭經》有八億冊,《摩門經》(The Book of Mormon)有一億五千萬本。
其他站上億本銷量者還包括一些文學名著,狄更斯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托爾金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暢銷犯罪小說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J. K. 羅琳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而貝登堡(Baden-Powell)的《童軍警探》(Scouting for Boys)與《摩門經》及《魔戒》差可比擬。
某些政治書籍有時也站上浪頭,挑戰《可蘭經》與《聖經》在兩大排行榜的寶座。《毛語錄》當時讀者數達八至九億,影響無遠弗屆,目前則很難說。幾大宗教典籍的影響力可能就比較深遠。
這場想像中的競賽並不著重在宣揚特定作品道德或美學上的優越,如果這些真有討論空間,勢必得在別的場域。此處的重點是在凸顯「宗教重要典籍之特性」,它們深入影響人們生活,讀者涵蓋各階層文化教育背景。這是如何做到的?
為《可蘭經》回答這個問題不是我的任務,儘管比較它與《聖經》的相同點會很有趣。為《聖經》作答才是這本極簡介的主要目的。為何《聖經》這部古代文集到了現代、後殖民、後工業的世界,仍對人們的生活有如此龐大的影響呢?
我先介紹當今的一些《聖經》讀者,好呈現它非比尋常的吸引力,它有能力與各種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思想信念的人們互動,無論這互動是正是反。並同時描繪出由此所衍生的各形各色閱讀樣貌。
菲律賓的瑪麗.約翰.馬南贊(Mary John Mananzan)是本篤會修女,身兼加百列(Gabriela)主席,這個組織由來自草根的四萬名女性組成。在力爭婦女權利及尊嚴的過程中,馬南贊開始質疑那股對聖母馬利亞的虔誠。菲律賓婦女被教導要順從丈夫與上級,如同馬利亞順服上帝旨意孕育其子:「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馬南贊從路加福音裡馬利亞的讚頌[教會稱之「尊主頌」(Magnificat)]找到抗衡之道。馬利亞如此歌頌上帝: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裏妄想就被他趕散了。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路加福音1:46-55)
這根本是一個積極而顛覆的馬利亞,崇敬的是一位排富濟貧的上帝。馬南贊帶領學生上街遊行,《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描寫她:「教導社會行動而非社會禮儀。」而菲律賓四十年後的杜特蒂政府,仍指控她為共產主義者、恐怖分子。
迪尼斯.森古蘭(Dinis Sengulane)主教屬於莫三比克聖公會。莫三比克在一九七五年獨立後,飽受「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RENAMO)與「莫三比克解放陣線」(FRELIMO)兩黨的內戰肆虐。森古蘭主教所屬的教會組織致力促成和平,最終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功。在一次與「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黨領袖的關鍵會談中,主教拿出聖經,念了兩節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 9):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他請求該黨憐恤莫國人民,終結戰火。他呼籲黨領袖成為和平使者,如此將成為神的兒子。「而你若不願邁向和平,」主教繼續說,「我們倒要看看,你是誰的兒子。」這位領袖要求森古蘭主教留下聖經,好讓他與手下將領們分享。
丹尼爾.博亞林(Daniel Boyarin)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塔爾木德文化系(Talmudic Culture)教授,他在著作《激進的猶太人:保羅與認同政治》(A Radical Jew: Paul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中主張,保羅自己身為猶太人,卻對傳統中強調猶太民族特殊不凡的觀點深刻批判。「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3:28)
而這種「天下一同」的傾向並非沒有危險。想固守傳統的人要如何是好?這個美麗新世界有他們的位置嗎?隨後的猶太教與基督教關係的歷史顯示,拒絕認同猶太人的特殊性召來了何等可怕的後果。同樣地,猶太人追求重建以及維持與以色列土地的特有聯繫,也帶來嚴重問題。保羅對猶太教的文化批判必須被傾聽,這批判本身也須面對激烈批評。擁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博亞林教授認為,比起錫安主義(Zionist)的復國主張,離散狀態(Diaspora)的猶太人(意指以色列之外的猶太群體),是較好的社群關係模式。
崔西.蜜契爾(Tracy Mitchell)是化學工程科班出身,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跨國飲料公司,隨後投入公平貿易金融,現在是蘇格蘭佩斯利(Paisley)一間小型公平貿易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主要是從非亞兩洲小農進口食品。這工作讓她密切接觸到一些很能幹的人,而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充滿不可測的風險與挑戰。她的信念來自每日閱讀聖經,認真思索。她寫道:
聖經中有許多經文啟發我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可能是彌迦書6:8。過去十五年左右,我大多投入與公平貿易相關的專案,我在這方面的熱情源自於對慷慨上帝的信仰,祂愛我們而遣來耶穌基督,如今要我們愛我們的鄰居,並「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而行」。
當我在工作上碰到難關,我常驚訝於上帝透過祂的話語以及我每日的讀經點出問題所在。這兩年特別打動我的經文有出埃及記14:14(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和以賽亞書43:2[尤其是《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The Bible in Contermporary Language )版本這句「當你深陷麻煩,有我在」]。(摘自私人通訊)
關於最後這個聖經讀者的例子,進步派也許無感。魯思文(Malise Ruthven)在他那本迷人的旅遊札記《神聖超市》(The Divine supermarket)中,提及與黎曦庭(Tim LaHaye)牧師的一次會面,黎曦庭是所謂末日神學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們相信聖經揭示了世界末日的確實景象——始自以色列的建國,包含重建聖殿、一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猶太人的信奉,以及將真正的信徒送上天國[「被提」(the rapture)]。
「聖經說:『沒有人知道那日子或時辰,』」黎曦庭說,「但我們能知道在什麼季節……最重要的徵兆之一就是當以色列跟俄國都成為世界的重要角色,就像兩千五百年前先知所言。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俄國不過是蕞爾小國,而以色列根本還不存在。」他繼續引述以西結書描寫以色列如何遭北方勢力入侵。他相信,在俄國侵略以色列之際,上帝將不可思議地出手將其毀滅。
關於《聖經》讀者的可舉之例不勝枚舉,結束在黎曦庭的例子或許最好,以免這種隨機、個人的讀者名單太過樂觀或不足。以不痛不癢的觀點來看聖經,絕非我的意圖。我知道聖經曾被用於許多震驚世人的目的,也曾用於自由公義。例如支持種族隔離的荷蘭改革宗教會(Dutch Reformed Church),便堅信這種政策出於聖經,有神學支撐。在此同時,我也知道對於許多反對種族隔離的人來說,《聖經》是指點道德與宗教方向的啟蒙之源。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雙方都能從《聖經》找到指引和光亮。猶太與基督教社群體現聖經的各種方式,可說既使人著迷又令人心緒不寧。
本書第一個章節,將檢視《聖經》歷經的種種形式、深入世界每個角落的漫長且複雜過程。第二章探看聖經在成為今日樣貌之前,曾走過哪些傳統與階段。第三章一窺當今猶太和基督教各宗派認可為權威(正典)的聖經典籍,是如何海納百川地融入不同著述。第四章則看這些聖經版本如何被賦予特定的形式樣貌和語言,以及如何被推廣至整個世界。
其後將著眼在聖經漫長歷史中曾歷經哪些閱讀方式。在第五章,我們會一探猶太和基督教信徒的聖經閱讀。第六章將深入探討《加拉太書》豐富的接受史。第七章聚焦於激烈影響聖經形象的重要解讀,尤其從宗教改革到啟蒙時期。第八章探討聖經在殖民歷史扮演什麼角色。第九章研究它在政治界的地位。第十章放眼聖經在精緻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位置。總結此書的摘要則見於第十一章。
當然,讀者與文本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是聖經的多樣性造就了許多不同的讀者群嗎?抑或是,其實是各色讀者為了自身目的和意圖而形塑了聖經,或者從字面上看就決定哪些著述應該要涵蓋哪些不要,或是象徵性地採取不同的解讀策略?要如何面對聖經的各式解讀?隨著我們探討聖經的閱讀與影響,這些問題將不時浮現。
在此我要鄭重提出免責聲明。我不可能為所有的聖經讀者發聲,甚至無法公平地挑出各種觀點。首先,就如第三章所言,並無所謂「聖經」一書,只有數量龐大的聖經典籍,它們涵蓋的經卷有別,經文排列的順序也不同。再者,聖經屬於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宗教(以及沒那麼宗教性的)群體。我是一名白種人、男性、歐洲人、生於英國、隸屬聖公會(Anglican Christian)、曾在蘇格蘭一所大學教授新約聖經。一般來說,大學思想開放,某種程度地鼓勵師生要有國際觀。感謝眾多海外學子和訪客豐富了我們的學院生涯。儘管這一切有助於擴大自我認知,我卻無法假裝它能使我完全超越社會和文化的融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使我成為我自己。雖然我所屬的讀者群與其他同類群多有往來,我卻只屬於某一特定團體。我們的閱讀思考只能基於自己的特定背景,對於自己急迫的問題,反省只屬於自己的深層假設與信念。我的立場所關心的某些議題,確實有其全球性,而且也是世界上許多群體所關心的,但即便如此,我仍不可避免地會站在自身角度去思考這些議題。我會儘量保持開放,避免這類偏差,但讀者應有警覺!
偶爾會有人說,就未曾被瀏覽的這個層面而言,《聖經》要多過世上任何書籍。此言難獲證實,不過卻清楚反映出歐洲基督徒們對世人漠視聖經的普遍憂心,但同時也忽略了一項堪稱更重要的事實,即《聖經》仍為世上讀者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書籍之一。
若舉辦一場全球書籍競賽:「當今最具影響力」以及「當今讀者最多」——兩者截然不同,應該會很有趣。馬克思的《資本論》(Das Kapital)可能仍是前者寶座,與後者則幾乎絕緣;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人的權利》(The Rights of Man)與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也有機會躋身前者決選。能同列此名單者,當然也包括科學類[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哲學、文學和藝術。而在面對世界幾大信仰時,它們能有多少機會出線?「影響力」這項指標並非太精確,這樣一個比賽的最終贏家,多少也反映出裁判的樣貌。
全球讀者最多的當代書籍名單中,一致同意《聖經》穩拿勝券,估有二十五億本銷量,免費贈閱者更不計其數。另外幾大宗教經典也名列前茅:《可蘭經》有八億冊,《摩門經》(The Book of Mormon)有一億五千萬本。
其他站上億本銷量者還包括一些文學名著,狄更斯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托爾金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暢銷犯罪小說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J. K. 羅琳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而貝登堡(Baden-Powell)的《童軍警探》(Scouting for Boys)與《摩門經》及《魔戒》差可比擬。
某些政治書籍有時也站上浪頭,挑戰《可蘭經》與《聖經》在兩大排行榜的寶座。《毛語錄》當時讀者數達八至九億,影響無遠弗屆,目前則很難說。幾大宗教典籍的影響力可能就比較深遠。
這場想像中的競賽並不著重在宣揚特定作品道德或美學上的優越,如果這些真有討論空間,勢必得在別的場域。此處的重點是在凸顯「宗教重要典籍之特性」,它們深入影響人們生活,讀者涵蓋各階層文化教育背景。這是如何做到的?
為《可蘭經》回答這個問題不是我的任務,儘管比較它與《聖經》的相同點會很有趣。為《聖經》作答才是這本極簡介的主要目的。為何《聖經》這部古代文集到了現代、後殖民、後工業的世界,仍對人們的生活有如此龐大的影響呢?
我先介紹當今的一些《聖經》讀者,好呈現它非比尋常的吸引力,它有能力與各種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思想信念的人們互動,無論這互動是正是反。並同時描繪出由此所衍生的各形各色閱讀樣貌。
菲律賓的瑪麗.約翰.馬南贊(Mary John Mananzan)是本篤會修女,身兼加百列(Gabriela)主席,這個組織由來自草根的四萬名女性組成。在力爭婦女權利及尊嚴的過程中,馬南贊開始質疑那股對聖母馬利亞的虔誠。菲律賓婦女被教導要順從丈夫與上級,如同馬利亞順服上帝旨意孕育其子:「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馬南贊從路加福音裡馬利亞的讚頌[教會稱之「尊主頌」(Magnificat)]找到抗衡之道。馬利亞如此歌頌上帝: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裏妄想就被他趕散了。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路加福音1:46-55)
這根本是一個積極而顛覆的馬利亞,崇敬的是一位排富濟貧的上帝。馬南贊帶領學生上街遊行,《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描寫她:「教導社會行動而非社會禮儀。」而菲律賓四十年後的杜特蒂政府,仍指控她為共產主義者、恐怖分子。
迪尼斯.森古蘭(Dinis Sengulane)主教屬於莫三比克聖公會。莫三比克在一九七五年獨立後,飽受「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RENAMO)與「莫三比克解放陣線」(FRELIMO)兩黨的內戰肆虐。森古蘭主教所屬的教會組織致力促成和平,最終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功。在一次與「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黨領袖的關鍵會談中,主教拿出聖經,念了兩節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 9):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他請求該黨憐恤莫國人民,終結戰火。他呼籲黨領袖成為和平使者,如此將成為神的兒子。「而你若不願邁向和平,」主教繼續說,「我們倒要看看,你是誰的兒子。」這位領袖要求森古蘭主教留下聖經,好讓他與手下將領們分享。
丹尼爾.博亞林(Daniel Boyarin)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塔爾木德文化系(Talmudic Culture)教授,他在著作《激進的猶太人:保羅與認同政治》(A Radical Jew: Paul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中主張,保羅自己身為猶太人,卻對傳統中強調猶太民族特殊不凡的觀點深刻批判。「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3:28)
而這種「天下一同」的傾向並非沒有危險。想固守傳統的人要如何是好?這個美麗新世界有他們的位置嗎?隨後的猶太教與基督教關係的歷史顯示,拒絕認同猶太人的特殊性召來了何等可怕的後果。同樣地,猶太人追求重建以及維持與以色列土地的特有聯繫,也帶來嚴重問題。保羅對猶太教的文化批判必須被傾聽,這批判本身也須面對激烈批評。擁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博亞林教授認為,比起錫安主義(Zionist)的復國主張,離散狀態(Diaspora)的猶太人(意指以色列之外的猶太群體),是較好的社群關係模式。
崔西.蜜契爾(Tracy Mitchell)是化學工程科班出身,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跨國飲料公司,隨後投入公平貿易金融,現在是蘇格蘭佩斯利(Paisley)一間小型公平貿易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主要是從非亞兩洲小農進口食品。這工作讓她密切接觸到一些很能幹的人,而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充滿不可測的風險與挑戰。她的信念來自每日閱讀聖經,認真思索。她寫道:
聖經中有許多經文啟發我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可能是彌迦書6:8。過去十五年左右,我大多投入與公平貿易相關的專案,我在這方面的熱情源自於對慷慨上帝的信仰,祂愛我們而遣來耶穌基督,如今要我們愛我們的鄰居,並「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而行」。
當我在工作上碰到難關,我常驚訝於上帝透過祂的話語以及我每日的讀經點出問題所在。這兩年特別打動我的經文有出埃及記14:14(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和以賽亞書43:2[尤其是《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The Bible in Contermporary Language )版本這句「當你深陷麻煩,有我在」]。(摘自私人通訊)
關於最後這個聖經讀者的例子,進步派也許無感。魯思文(Malise Ruthven)在他那本迷人的旅遊札記《神聖超市》(The Divine supermarket)中,提及與黎曦庭(Tim LaHaye)牧師的一次會面,黎曦庭是所謂末日神學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們相信聖經揭示了世界末日的確實景象——始自以色列的建國,包含重建聖殿、一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猶太人的信奉,以及將真正的信徒送上天國[「被提」(the rapture)]。
「聖經說:『沒有人知道那日子或時辰,』」黎曦庭說,「但我們能知道在什麼季節……最重要的徵兆之一就是當以色列跟俄國都成為世界的重要角色,就像兩千五百年前先知所言。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俄國不過是蕞爾小國,而以色列根本還不存在。」他繼續引述以西結書描寫以色列如何遭北方勢力入侵。他相信,在俄國侵略以色列之際,上帝將不可思議地出手將其毀滅。
關於《聖經》讀者的可舉之例不勝枚舉,結束在黎曦庭的例子或許最好,以免這種隨機、個人的讀者名單太過樂觀或不足。以不痛不癢的觀點來看聖經,絕非我的意圖。我知道聖經曾被用於許多震驚世人的目的,也曾用於自由公義。例如支持種族隔離的荷蘭改革宗教會(Dutch Reformed Church),便堅信這種政策出於聖經,有神學支撐。在此同時,我也知道對於許多反對種族隔離的人來說,《聖經》是指點道德與宗教方向的啟蒙之源。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雙方都能從《聖經》找到指引和光亮。猶太與基督教社群體現聖經的各種方式,可說既使人著迷又令人心緒不寧。
本書第一個章節,將檢視《聖經》歷經的種種形式、深入世界每個角落的漫長且複雜過程。第二章探看聖經在成為今日樣貌之前,曾走過哪些傳統與階段。第三章一窺當今猶太和基督教各宗派認可為權威(正典)的聖經典籍,是如何海納百川地融入不同著述。第四章則看這些聖經版本如何被賦予特定的形式樣貌和語言,以及如何被推廣至整個世界。
其後將著眼在聖經漫長歷史中曾歷經哪些閱讀方式。在第五章,我們會一探猶太和基督教信徒的聖經閱讀。第六章將深入探討《加拉太書》豐富的接受史。第七章聚焦於激烈影響聖經形象的重要解讀,尤其從宗教改革到啟蒙時期。第八章探討聖經在殖民歷史扮演什麼角色。第九章研究它在政治界的地位。第十章放眼聖經在精緻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位置。總結此書的摘要則見於第十一章。
當然,讀者與文本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是聖經的多樣性造就了許多不同的讀者群嗎?抑或是,其實是各色讀者為了自身目的和意圖而形塑了聖經,或者從字面上看就決定哪些著述應該要涵蓋哪些不要,或是象徵性地採取不同的解讀策略?要如何面對聖經的各式解讀?隨著我們探討聖經的閱讀與影響,這些問題將不時浮現。
在此我要鄭重提出免責聲明。我不可能為所有的聖經讀者發聲,甚至無法公平地挑出各種觀點。首先,就如第三章所言,並無所謂「聖經」一書,只有數量龐大的聖經典籍,它們涵蓋的經卷有別,經文排列的順序也不同。再者,聖經屬於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宗教(以及沒那麼宗教性的)群體。我是一名白種人、男性、歐洲人、生於英國、隸屬聖公會(Anglican Christian)、曾在蘇格蘭一所大學教授新約聖經。一般來說,大學思想開放,某種程度地鼓勵師生要有國際觀。感謝眾多海外學子和訪客豐富了我們的學院生涯。儘管這一切有助於擴大自我認知,我卻無法假裝它能使我完全超越社會和文化的融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使我成為我自己。雖然我所屬的讀者群與其他同類群多有往來,我卻只屬於某一特定團體。我們的閱讀思考只能基於自己的特定背景,對於自己急迫的問題,反省只屬於自己的深層假設與信念。我的立場所關心的某些議題,確實有其全球性,而且也是世界上許多群體所關心的,但即便如此,我仍不可避免地會站在自身角度去思考這些議題。我會儘量保持開放,避免這類偏差,但讀者應有警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