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貿易動盪重組之際,從全球新冠疫情、長榮海運造成蘇伊士運河阻塞、俄烏戰爭,到川普關稅政策衝擊供應鏈布局……,當地緣政治事件與貿易戰引發無預警的運輸癱瘓、物料中斷以及客戶供應商關係改變,這些都突顯出「供應鏈管理」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新時代的競爭基礎:產品卓越╳流程卓越=競爭優勢商業環境過去有一定程度的穩定,如今市場充滿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供需生態環境日益複雜,因此現代的組織要有與時俱進的工作方式,並具備即時應對的能力,特別是如何管理所屬的供需網絡——供應鏈策略必須比以往靈活,而納入數位化的趨勢反應了永續發展的當務之急:▍進入市場:分銷通路的創新/全通路革命/個人化的供應鏈▍物流的財務影響: 物流成本分析/物流與資產負債表/總成本分析的概念/客戶的獲利性分析/直接產品獲利性/成本驅動因素與作業基礎成本法▍如何讓供應鏈達成供需平衡: 前置時間差距/改善需求的可見性/解耦點/預測產能,根據需求執行/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 ▍數位供應鏈:供應鏈4.0/大數據與分析/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區塊鏈與智慧型合約▍永續供應鏈:三重底線/溫室氣體與供應鏈/降低供應鏈的運輸密集程度/碳足跡之外的考量/減量、再利用、回收/交通壅塞的影響▍提供客戶價值:行銷與物流介面/缺貨的影響/市場驅動供應鏈/設定客戶服務目標與服務標準 ……供應鏈的理想狀態是具備高彈性架構、即時視覺化、合作能力以及點對點的數位整合,能強化與客戶以及供應商之間的關係。當供應鏈重心因市場機制發生根本性移轉時,組織才能兼顧「成本優勢」與「價值優勢」。本書是英國最暢銷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書籍最新版本,是該領域的重要經典之一。書中含括最新的實用工具、流程與核心策略。作者馬丁.克里斯多福是國際知名物流專家,全面剖析物流與供應鏈發展的關鍵商業流程,完整呈現相關思維與概念的演進歷程,直至當代的發展,包括數位化、新興商業模式、永續性議題,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洞察。為企業與實務工作者提供寶貴的指引。【全球專業推薦】近年來的一些重大世界事件——從新冠疫情、蘇伊士運河的阻塞,到烏克蘭戰爭,突顯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並使這些議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本書由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頂尖思想家撰寫,不僅是相關從業人員及學生必讀之作,更適合所有對物流運作與供應鏈設計如何影響日常生活深感興趣的讀者閱讀。書中文字清晰、章節安排有條理,輔以多元且引人入勝的實例,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當今的供應鏈應如何架構與管理。——約翰.曼甘(John Mangan),英國新堡大學工程學院的航運與物流學系講座教授原本不應該需要一場全球疫情與一場歐洲戰爭,才讓人們意識到建立與管理具韌性的供應鏈有多麼重要。其實,達成這個目標的技術並不新穎,創造價值始終是核心目標,而本書最新版正是以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這些方法。本書內容已全面更新,在當今動盪與干擾頻仍的背景之下,納入數位化的趨勢,反應永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對於採購與供應鏈領域的專業人士來說,本書可作為持續經營專業發展的一部分,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麥爾坎.哈里森(Malcolm Harrison)教授,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學會執行長 自三十年前第一版問世以來,本書已成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的重要經典之一,為學生與實務工作者提供寶貴的指引。作者深入剖析這些關鍵商業流程,提出如何提升並持續維持其績效的珍貴見解。——尤西.薛飛(Yossi Sheffi),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系統講座教授馬丁.克里斯多福的最新著作完整呈現了物流與供應鏈思維及相關概念的演進歷程,直至當代的發展,包括數位化、新興商業模式、永續性議題,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全書內容詳盡,並以實例與簡短的個案研究加以說明,圖文並茂。無論是學生還是管理者,都值得一讀。——約翰.賈特納(John Gattorna)博士,全球供應鏈「思想領袖」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卓越的供應鏈管理已成為必要條件,它是企業的核心命脈,對成功或失敗有著深遠影響;若能妥善協調,將有助於在成長、現金流與成本之間達成理想平衡。想達到供應鏈卓越的理想狀態,需要具備透明性、即時視覺化、合作能力以及點對點的數位整合,以強化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進而促成最佳的履約表現與實現完美訂單的目標。在這本寶貴的指引中,作者深入探討如何設計與管理點對點的流程、系統、工具與能力,以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史都華.惠思華(Stuart Whiting),施耐德電氣全球供應鏈物流與規劃部門資深副總裁
什麼是元素週期表?這份最廣為人知的科學圖表從何而來?表上的元素是如何發現?怎麼命名?什麼樣子?這些排列又代表什麼?週期表問世後,百年來出現了上千種形式,包括螺旋、同心圓、樹狀等等,為什麼這麼多種?是否有最理想的版本?關於元素,又有哪些最新發現?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圖表。元素週期表,是所有人最熟悉的一張科學圖表,它是化學研究的核心,也是人類掌握化學知識的重要工具。週期表不僅幫助科學家不斷發現新元素,使元素得到合理的分類,奠定了近代原子理論的重要基礎,也讓我們得以預測元素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以及可能的結合方式,成為現代各種科技突破的關鍵指引。這張影響人類科學進展的重要圖表從何而來?表上這些元素是怎麼被發現的?它們是什麼樣子?科學家是如何找到元素之間存在的規律性與週期性?什麼決定了元素在表上的順序?哪些新技術被用來尋找空缺的元素?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又在哪些層面上影響週期系統?本書簡要介紹元素的發現與分類、週期系統的建立與演變,以及相關的重要科學家與軼事,並收錄了包括1871年門得列夫發表的第一版等多種具代表性的週期表版本,也討論一百五十多年來出現了近千種週期表,是否有最理想的版本?透過本書,你將全面認識週期表的重要性,了解週期表不僅是枯燥的背誦,還蘊藏了豐富的價值與無限的可能性。【好評推薦】自門得列夫發表週期表後,一百五十多年來有許多人撰文介紹化學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系統。然而,唯有艾瑞克‧希瑞能以如此簡明扼要的方式,介紹元素週期表的來源、意義與最新發展。──菲力普•鮑爾(Philip Ball),《自然》(Nature)雜誌編輯、英國科普作家【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京都喫茶記事》作者最新作品, 絢爛奪目大阪城的美好咖啡時光。 日本商業重鎮竟也是咖啡店密度最高城市? 歇腳、社交、工作、談生意⋯⋯大阪人在喫茶店構築出日常生活的模樣。 深度探訪追朔城市咖啡發展軌跡, 揭開「喫茶店王國」獨特魅力背後的隱藏版故事。 在日本各地都有連鎖店的「丸福珈琲店」創業已逾九十年。開業已百年的喫茶店「平岡珈琲店」,至今仍然供應著招牌咖啡和自製甜甜圈。位在道頓堀充滿濃厚美式懷舊風味的「純喫茶美式」,現在依舊是約會聖地。在充滿活力、商家林立的大阪,想來杯咖啡,你永遠有許多好選擇。 「天下廚房」、「水鄉」、「東洋的曼徹斯特」、「浪速吃倒」、「搞笑界的麥加」⋯⋯這些都是大阪眾多花俏浮誇的稱號,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大阪還是「喫茶店王國」,擁有稱霸全日本的喫茶店(咖啡店)數量,根據二○二一年的日本政府官方統計,大阪有六七五八間咖啡店,這個數目甚至還勝過首都東京。 作者田中慶一已造訪過日本近千間喫茶店、咖啡店,前作《京都喫茶記事》為咖啡迷編織出完整的京都咖啡年表跟地圖,最新企畫《大阪喫茶記事》則放眼日本商業重鎮大阪,跟京都那種靜謐氣質不同,大阪自古就是商人跟庶民的地盤,發展出獨特的城市特質跟樣貌,在這裡,源於西洋的咖啡文化也自然發展出大阪風格的歷程。 對於出身關西、早已是喫茶文化達人的田中慶一而言,遍布大阪街頭各處的喫茶店,密度之高還是讓他大受震懾,探訪過程中依舊充滿各種新奇發現。讓我們跟隨他一起追溯這段隨著時代變遷、綿延不絕的咖啡譜系,並體會、品嘗大阪孕育出的獨特喫茶文化。
本套書組合:《京都喫茶記事》、《大阪喫茶記事》共二冊咖啡迷跟日本迷必定要珍藏的京都+大阪咖啡發展史紀錄,深度探訪追溯城市咖啡發展軌跡,揭開「千年古都」及「天下廚房」獨特魅力背後的隱藏版故事。《京都喫茶記事》你心目中的京都咖啡店代表是誰?具有全日本知名度的喫茶老鋪INODA'S COFFEE、提供各式自家烘焙咖啡豆的六曜社地下店、鬆餅跟咖啡一樣出名的Smart coffee、有一整面書牆的町屋咖啡店Café Bibliotic Hello!、融合多元文化的SARASA、紅遍全世界的新銳品牌%ARABICA、可在賀茂川邊野餐享用保溫瓶咖啡及麵包的WIFE & HUSBAND……在京都,你永遠不必擔心找不到可以坐下來歇息的地方。在戰火中倖免於難的京都,保留了二戰前營業迄今的老字號喫茶店,也不乏最新潮的店家,讓人得以飽覽喫茶店一路以來的發展流變,脈絡完整的程度,即使放眼日本全國各地,也屬罕見。從創立於昭和初期,現役喫茶店中歷史最悠久的老店;到引領業界之先,首創自家烘焙咖啡豆的洋派喫茶店;還有店家仿傚歐洲咖啡店,成了人文薈萃的沙龍空間……一種嶄新的都會生活樂趣,透過咖啡,從這些場域傳播了出去。作者田中慶一已造訪過日本近千間喫茶店、咖啡店,目前致力於研究關西地區的咖啡、喫茶店史。本書花費超過兩年時間訪談,梳理出咖啡在這座城市的崛起、發展及轉折年代記,也帶你進入平時難以窺知、屬於咖啡店櫃檯後的裏側故事──烘豆批發商與店東之間的連結,老字號與新店鋪之間的師徒情誼,紡成了多元特色並存,綿延相連的京都咖啡系譜。作者曾經問過京都某家老字號喫茶店的老闆:「什麼是喫茶店裡最重要的事?」老闆回答:「最重要的,就是店東一天到晚、日復一日地站在店裡。」悠悠緩緩地流過的時光,以及人的氣息往來交錯,蘊釀出一股難以言喻的安心──這正是你我在當今社會上,亟欲追求的感受吧?《大阪喫茶記事》日本商業重鎮竟也是咖啡店密度最高城市?在日本各地都有連鎖店的「丸福珈琲店」創業已逾九十年。開業已百年的喫茶店「平岡珈琲店」,至今仍然供應著招牌咖啡和自製甜甜圈。位在道頓堀充滿濃厚美式懷舊風味的「純喫茶美式」,現在依舊是約會聖地。在充滿活力、商家林立的大阪,想來杯咖啡,你永遠有許多好選擇。「天下廚房」、「水鄉」、「東洋的曼徹斯特」、「浪速吃倒」、「搞笑界的麥加」⋯⋯這些都是大阪眾多花俏浮誇的稱號,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大阪還是「喫茶店王國」,擁有稱霸全日本的喫茶店(咖啡店)數量,根據二○二一年的日本政府官方統計,大阪有六七五八間咖啡店,這個數目甚至還勝過首都東京。作者田中慶一已造訪過日本近千間喫茶店、咖啡店,前作《京都喫茶記事》為咖啡迷編織出完整的京都咖啡年表跟地圖,最新企畫《大阪喫茶記事》則放眼日本商業重鎮大阪,跟京都那種靜謐氣質不同,大阪自古就是商人跟庶民的地盤,發展出獨特的城市特質跟樣貌,在這裡,源於西洋的咖啡文化也自然發展出大阪風格的歷程。對於出身關西、早已是喫茶文化達人的田中慶一而言,遍布大阪街頭各處的喫茶店,密度之高還是讓他大受震懾,探訪過程中依舊充滿各種新奇發現。讓我們跟隨他一起追溯這段隨著時代變遷、綿延不絕的咖啡譜系,並體會、品嘗大阪孕育出的獨特喫茶文化。
馬雅文明在現代還存在嗎?馬雅人為何擁有如此獨到的藝術技術與品味?馬雅曆真的預言了世界末日?為何馬雅總是與神祕學和外星人脫不了關係?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認識充滿神祕色彩的馬雅文化。馬雅人建立了美洲古代史上最強盛的社會,也是人類史上最強盛的社會之一。數千年來,他們居住在(現在仍然住在那裡)包含猶加敦半島的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北部和薩爾瓦多西部等區域。在與歐洲人接觸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馬雅人建立了宏偉壯麗的城市,擁有大量人口,豐衣足食。他們擅長視覺藝術,並發展出用來記錄曆法、數學和天文學等特別知識的複雜文字。馬雅人並非以中央集權的方式來達成這樣的成就,他們從來沒有一個一統天下的馬雅王國或帝國,而是各地散居著許多逐漸形成、說著不同馬雅語言的族群。當歐洲人入侵馬雅的時候,那個地區裡有十幾個政體或王國。西班牙人隨後在16和17世紀拓展殖民地,但是並未囊括或統一整個區域,直到21世紀初期,那個地方仍然與現代國家格格不入。馬雅在地理上也有所區隔,因為那個地方三大區域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對比——從北方平坦、乾燥、沒有河流的石灰岩半島,到中部的丘陵和熱帶雨林,再到南部的火山高地。但是有一個明確、獨特且魅力無窮的文明(我們稱之為馬雅文明),很肯定地在那裡傳承了數千年。基於這些原因和他們所留下的謎團,馬雅人值得我們的關注。由於歐洲人很快地在西元1500年後出現在他們的海岸上,馬雅人的族群和他們的文化傳統,都遭到外來者計畫性的毀滅和壓制。不過在近幾世紀,這個外面的世界奉獻了大量心力去揭開和了解馬雅的文明與歷史。然而結果是,馬雅文化被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變成了具有魅力但被大大誤解、大量研究的對象。本書將依序從五個主題介紹馬雅文化:馬雅的身分認同、政治、世界觀與身後的世界、藝術表現和馬雅的「奧祕」。藉由各種考古佐證,化解百年以來世人對於馬雅的各種誤解,也還原在中美洲存在數千年至今的這個獨特文明。【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如何從不健康的母女關係中得到解脫?看似大度的「放下」,常常讓妳誤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其實內心持續承受著倫理與情感的煎熬,因而帶來慢性的憂鬱、煩躁或各種身體症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成年後的性格、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是工作表現和人生,都深受童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感到痛苦不堪,也不願意指責母親。「妳要是不聽我的,將來一定會後悔!」「我這麼做都是為了妳好!」「都是一家人,妳還跟我計較這個,會不會太不孝順了?!」 為了掙脫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很多人會試圖去「理解」母親,下意識地希望迅速達成「表面上的諒解」。然而在一段關係中,不解決過去留下的問題,雙方很難輕鬆且自在地往前走。 正視問題,是修復的開始。探索母親給女兒的束縛,不是要批判、指責、報復或決裂,是要找出痛苦的根源,不期待母親改變,滿懷感激地保持界限—— 跳脫對立,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學會自我同情、自我認同,開始自我覺醒,坦然做真實的自己,改善身心狀態,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段關係中,理解對方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唯一必要的是認識自己!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心理師的諮詢實務經驗,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剖析十五種不健康母女關係的根源、表現和影響。有效的心理諮商,不是避開過去造成的痛苦或尋求迅速的解決方案,而是承載、消化和穿越它們。本書不是要幫妳改變和母親的關係,是要幫妳回顧、反思、梳理母女關係,消除她留給妳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理解過去的經歷,釋放對母親的各種負面情緒和痛苦,藉由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將承受過的所有傷痛轉化為解放自我的力量,真正從積壓已久的關係痼疾中走出來。 【專業推薦】書中按照心理諮詢三大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安排結構,分別介紹了母女糾纏的定義,母女糾纏的類型及其成因,以及療癒方法。于玲娜老師譯介關於母女糾纏的著作多年,終於寫出此書,匯聚研習心得。——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性讀一讀的書,因為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困擾很多都源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透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不健康母女關係,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自己,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並走出她對你的限制,更好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自由又熱烈的浪漫哲學★ 用最短的句子,講最深刻的人生, 聽一萬種聲音,卻只成為自己! ◆總是希望有人來開釋自己?整天沉溺在無解的內耗中? 你不需要心靈雞湯,你需要一本直白又療癒的書來原諒自己、狠愛自己。 \\小鳥不懂人心的複雜,也不會被他人的期待困住,鬆弛得允許一切鳥事發生!// 生活本就泥沙俱下,荊棘與鮮花並存,我們只是在泥濘中相遇,但小鳥從不在此停留, 永不臣服於這個平庸的世界,勇敢地去追逐熱愛的光,永遠帶著荊棘自由生長! 即便時隔百年,王爾德的文字仍充滿撼動人心的力量,看似調侃卻戳穿所有慘烈的現實,既毒舌又是解方—— ★我或許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愚蠢發言的權利。 ☆找到一個藉口,就能找到千百個藉口,死性不改。 ★世界是個舞台,但這齣戲的選角太糟糕了。 ☆同情他人的感受,多麼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那麼困難。 ★看清了就不愛了,看不清才有魅力。 ☆每個人都把他的錯誤稱之為經驗。 ★最可怕的不是心碎——心本就會碎,而是變得心如鐵石。 ☆當我們快樂時,我們總是善良;當我們善良時,卻不一定快樂。 ★不曾有人告訴我,頭腦這個方寸之地,竟容得下天堂與地獄。 ☆人到了該懂事的年紀,反而什麼也不懂了。 ★用笑聲開始一段友誼,一點也不賴;用笑聲結束一段友誼,再好不過了。 ☆我們一度嫌棄的那些錯誤,日後仍會欣然重複犯下。 ★不真誠很危險,但過分真誠足以致命。 ☆不要期待他人像自己一樣優秀,那樣不公平。 ★愛情,始於自我欺騙,終於欺騙他人。 ☆現實生活凌亂不堪,想像的生活卻有一種可怕的秩序感。 ★我不懂,誰說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這簡直是有史以來最草率的定義了。 本書137篇真實又通透的語錄選自王爾德的經典作品,當中有關於自我、愛、友誼與人生。 以中英對照呈現,賞析王爾德原文之美。搭配呆萌的小鳥插圖,以簡單純粹的視角,解讀人類世界的生活哲學,重新構建自己的內心秩序。 你會發現,你看的不是王爾德,而是你自己;你會不禁地想:王爾德懂我!
如何從不健康的母女關係中得到解脫?看似大度的「放下」,常常讓妳誤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其實內心持續承受著倫理與情感的煎熬,因而帶來慢性的憂鬱、煩躁或各種身體症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成年後的性格、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是工作表現和人生,都深受童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感到痛苦不堪,也不願意指責母親。「妳要是不聽我的,將來一定會後悔!」「我這麼做都是為了妳好!」「都是一家人,妳還跟我計較這個,會不會太不孝順了?!」 為了掙脫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很多人會試圖去「理解」母親,下意識地希望迅速達成「表面上的諒解」。然而在一段關係中,不解決過去留下的問題,雙方很難輕鬆且自在地往前走。 正視問題,是修復的開始。探索母親給女兒的束縛,不是要批判、指責、報復或決裂,是要找出痛苦的根源,不期待母親改變,滿懷感激地保持界限—— 跳脫對立,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學會自我同情、自我認同,開始自我覺醒,坦然做真實的自己,改善身心狀態,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段關係中,理解對方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唯一必要的是認識自己!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心理師的諮詢實務經驗,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剖析十五種不健康母女關係的根源、表現和影響。有效的心理諮商,不是避開過去造成的痛苦或尋求迅速的解決方案,而是承載、消化和穿越它們。本書不是要幫妳改變和母親的關係,是要幫妳回顧、反思、梳理母女關係,消除她留給妳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理解過去的經歷,釋放對母親的各種負面情緒和痛苦,藉由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將承受過的所有傷痛轉化為解放自我的力量,真正從積壓已久的關係痼疾中走出來。 【專業推薦】書中按照心理諮詢三大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安排結構,分別介紹了母女糾纏的定義,母女糾纏的類型及其成因,以及療癒方法。于玲娜老師譯介關於母女糾纏的著作多年,終於寫出此書,匯聚研習心得。——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性讀一讀的書,因為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困擾很多都源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透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不健康母女關係,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自己,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並走出她對你的限制,更好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馬雅文明在現代還存在嗎?馬雅人為何擁有如此獨到的藝術技術與品味?馬雅曆真的預言了世界末日?為何馬雅總是與神祕學和外星人脫不了關係?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認識充滿神祕色彩的馬雅文化。馬雅人建立了美洲古代史上最強盛的社會,也是人類史上最強盛的社會之一。數千年來,他們居住在(現在仍然住在那裡)包含猶加敦半島的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北部和薩爾瓦多西部等區域。在與歐洲人接觸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馬雅人建立了宏偉壯麗的城市,擁有大量人口,豐衣足食。他們擅長視覺藝術,並發展出用來記錄曆法、數學和天文學等特別知識的複雜文字。馬雅人並非以中央集權的方式來達成這樣的成就,他們從來沒有一個一統天下的馬雅王國或帝國,而是各地散居著許多逐漸形成、說著不同馬雅語言的族群。當歐洲人入侵馬雅的時候,那個地區裡有十幾個政體或王國。西班牙人隨後在16和17世紀拓展殖民地,但是並未囊括或統一整個區域,直到21世紀初期,那個地方仍然與現代國家格格不入。馬雅在地理上也有所區隔,因為那個地方三大區域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對比——從北方平坦、乾燥、沒有河流的石灰岩半島,到中部的丘陵和熱帶雨林,再到南部的火山高地。但是有一個明確、獨特且魅力無窮的文明(我們稱之為馬雅文明),很肯定地在那裡傳承了數千年。基於這些原因和他們所留下的謎團,馬雅人值得我們的關注。由於歐洲人很快地在西元1500年後出現在他們的海岸上,馬雅人的族群和他們的文化傳統,都遭到外來者計畫性的毀滅和壓制。不過在近幾世紀,這個外面的世界奉獻了大量心力去揭開和了解馬雅的文明與歷史。然而結果是,馬雅文化被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變成了具有魅力但被大大誤解、大量研究的對象。本書將依序從五個主題介紹馬雅文化:馬雅的身分認同、政治、世界觀與身後的世界、藝術表現和馬雅的「奧祕」。藉由各種考古佐證,化解百年以來世人對於馬雅的各種誤解,也還原在中美洲存在數千年至今的這個獨特文明。【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閱讀很重要嗎?為何要花時間重讀已經看過的書?東方與西方在閱讀上有何不同?閱讀真的能影響我們嗎?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閱讀的歷史進程。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知道閱讀是什麼」,但閱讀在許多方面仍舊是一個複雜且神祕的過程。閱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一種合作行為,而且永遠無法完全控制,因此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閱讀有著不同的意義。閱讀,是從我們看到的內容裡創造出自己的幻想,在腦海中翻新作者的文字,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理論和論證。閱讀跨越地域,跨越世紀,更跨越了社會的分歧。本書帶領我們探索閱讀史,同時披露為何閱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非常懷疑書面文字,卻相信口述傳統? 東西方在閱讀上的演變與時代背景——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閱讀是精英們的專利;十八世紀開始,國家的識字水準和經濟息息相關,閱讀變成出於政治目的。 在不同的時代中,曾因閱讀引發了什麼驚人事件? 為何有些統治者會禁止閱讀?政府透過多種管道進行審查:控制出版、摧毀圖書館,甚至焚燒作者及其作品。這種時代現象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現代的數位閱讀有什麼局限? 電腦遊戲是否可以成為偉大的文學?我們能定義什麼是小說嗎?閱讀能給予啟發、慰藉、自由、激勵和顛覆,更是寫作的必要條件。閱讀主要在建立聯繫、收獲並累積知識,而不是一個「在虛假中辨別真理」的批判過程。閱讀能對大腦與思想產生無數影響,可以是恐怖的、精神的、情色的、激勵人心的、娛樂的、知識性的……。人類學家認為:閱讀讓人得以超越自我,在時空中有新的歸屬感;閱讀讓人對所屬的社會有了批判視角;閱讀和寫作讓科學取代神話成為知識,讓合理的做事方式取代了約定俗成。本書闡述閱讀的演變過程,從古代世界到數位文本,從色情書刊到焚燒書籍,從數位防火牆到哈利波特。還探討和閱讀有關的事:印刷、手稿、毛筆、甲骨文、造紙、閱讀障礙、圖書館、語言、翻譯、默讀、閱讀對大腦的影響等。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莊子》總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此刻的見解在未來也終將被新的看法取代。 人一生總在尋找自我,卻常有外物干擾,又時不我待,怎麼會不茫然呢?本書以拆解與重塑方式打開《莊子》,將它內化於我們心中,思辨自身的處世之道:★你遵守的仁德我也得遵守嗎? ★世間的善惡有絕對標準嗎?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問題的答案只有眼前看到的嗎?★人最終要去往何方呢?莊子之學講究尊重天性,認為我們必須自己去感悟與啟發。他不是要「指明」一條道路讓人們懵懵懂懂地去走。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對於哪裡才是「明」見解各有不同,答案又怎麼會相同呢?莊子給予我們一個工具,讓我們前往想去的地方:【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回來做自己。【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外物,一種叫內心。【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看清了生命卻不倉促,見多了人世卻仍動情。【德充符】所謂命運,不過是弱者的藉口罷了。【大宗師】沒有一帆風順的求道之路,只有百折不撓的成長精神。【應帝王】以自己的見解來規範他人的見解,必定會讓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莊子》是一本文思哲思皆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他的寓言波瀾詭譎,人們大多讚嘆他的神妙沖虛,然而無論他寫得多綺麗,核心意義在於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我們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現在就打開莊子,你的自在人生在這裡。
了解世界史的全新途徑微觀的身體部位,宏觀的人類處境埃及豔后的鼻子、宙斯的陰莖、馬丁路德的腸子、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舊石器時代的手到太空時代的膀胱,一個又一個身體部位,一段又一段影響世界進程的故事。透過27位名人的眼睛……或耳朵與脾臟,探索被課本忽略的歷史。古希臘人認為「小陰莖」是完美男性的特徵?馬丁路德的腸道問題促成西方宗教史上最火熱的戰鬥?為了襯托出都鐸王朝的救世主形象,理查三世「被」駝背?從華盛頓的假牙可看出他對奴隸制度的態度?秋瑾的雙足促成追求自由的女性主義抗爭?過去的人如何看待身體?怎樣使用身體?呈現出什麼樣的文化樣貌與生活型態?這些身體部位在歷史上又代表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從拜倫的腳、威廉一世的手臂、馬丁路德的腸子、列寧的皮膚、喬治•華盛頓的假牙到愛因斯坦的大腦,本書提供瞭解世界歷史的全新途徑,用27個知名人物的身體部位,透過他們的眼睛(或嘴巴、耳朵與脾臟),探索被課本忽略的歷史,審視身體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影響世界的發展與走向。
閱讀很重要嗎?為何要花時間重讀已經看過的書?東方與西方在閱讀上有何不同?閱讀真的能影響我們嗎?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閱讀的歷史進程。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知道閱讀是什麼」,但閱讀在許多方面仍舊是一個複雜且神祕的過程。閱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一種合作行為,而且永遠無法完全控制,因此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閱讀有著不同的意義。閱讀,是從我們看到的內容裡創造出自己的幻想,在腦海中翻新作者的文字,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理論和論證。閱讀跨越地域,跨越世紀,更跨越了社會的分歧。本書帶領我們探索閱讀史,同時披露為何閱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非常懷疑書面文字,卻相信口述傳統? 東西方在閱讀上的演變與時代背景——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閱讀是精英們的專利;十八世紀開始,國家的識字水準和經濟息息相關,閱讀變成出於政治目的。 在不同的時代中,曾因閱讀引發了什麼驚人事件? 為何有些統治者會禁止閱讀?政府透過多種管道進行審查:控制出版、摧毀圖書館,甚至焚燒作者及其作品。這種時代現象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現代的數位閱讀有什麼局限? 電腦遊戲是否可以成為偉大的文學?我們能定義什麼是小說嗎?閱讀能給予啟發、慰藉、自由、激勵和顛覆,更是寫作的必要條件。閱讀主要在建立聯繫、收獲並累積知識,而不是一個「在虛假中辨別真理」的批判過程。閱讀能對大腦與思想產生無數影響,可以是恐怖的、精神的、情色的、激勵人心的、娛樂的、知識性的……。人類學家認為:閱讀讓人得以超越自我,在時空中有新的歸屬感;閱讀讓人對所屬的社會有了批判視角;閱讀和寫作讓科學取代神話成為知識,讓合理的做事方式取代了約定俗成。本書闡述閱讀的演變過程,從古代世界到數位文本,從色情書刊到焚燒書籍,從數位防火牆到哈利波特。還探討和閱讀有關的事:印刷、手稿、毛筆、甲骨文、造紙、閱讀障礙、圖書館、語言、翻譯、默讀、閱讀對大腦的影響等。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你的自在人生,在莊子這裡★莊子的人生體悟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莊子》總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此刻的見解在未來也終將被新的看法取代。 人一生總在尋找自我,卻常有外物干擾,又時不我待,怎麼會不茫然呢?本書以拆解與重塑方式打開《莊子》,將它內化於我們心中,思辨自身的處世之道:★你遵守的仁德我也得遵守嗎? ★世間的善惡有絕對標準嗎?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問題的答案只有眼前看到的嗎?★人最終要去往何方呢?莊子之學講究尊重天性,認為我們必須自己去感悟與啟發。他不是要「指明」一條道路讓人們懵懵懂懂地去走。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對於哪裡才是「明」見解各有不同,答案又怎麼會相同呢?莊子給予我們一個工具,讓我們前往想去的地方:【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回來做自己。【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外物,一種叫內心。【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看清了生命卻不倉促,見多了人世卻仍動情。【德充符】所謂命運,不過是弱者的藉口罷了。【大宗師】沒有一帆風順的求道之路,只有百折不撓的成長精神。【應帝王】以自己的見解來規範他人的見解,必定會讓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莊子》是一本文思哲思皆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他的寓言波瀾詭譎,人們大多讚嘆他的神妙沖虛,然而無論他寫得多綺麗,核心意義在於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我們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現在就打開莊子,你的自在人生在這裡。
用嶄新角度,開啟音樂史的新閱讀!什麼是音樂?從貝多芬、搖滾到串流,我們為什麼離不開音樂?四萬年音樂演化史極致濃縮,無論你愛的是巴赫、查理・帕克還是Indie pop,都能重新認識我們與音樂之間的千絲萬縷。人類為何創作音樂?音樂風格與樂器如何跨越文化、彼此交融?記譜法如何提升樂曲的野心與影響力?音樂何時成為職業,並走向商品化?錄音技術如何改變了創作與聆聽?跳脫傳統編年敘事的單調老路,一場節奏明快、爆點滿滿的音樂之旅!♬江戶時代虛無僧邊吹尺八邊當幕府間諜。♬ 李斯特魅力爆棚掀起「追星潮」,粉絲狂搶衣物與髮絲。♬ 納粹對爵士樂設下「節奏審查」,太慢是猶太憂鬱,太快則過度黑人。♬ 貓王的嗓音、臀部、髮型與雙唇,改寫了整個西方音樂史。♬ DJ在靈魂與放克的循環鼓點上即興談笑,催生饒舌文化。♬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過於「狂暴」,觀眾氣到離席。♬ 約翰・凱吉用《4分33秒》的靜默,顛覆整個音樂界。本書跳脫傳統編年式的單調流程,聚焦於音樂史上的關鍵主題。從嬰兒的咕噥聲、搖籃曲與骨笛,走過記譜的發明、音樂商品化與現代主義的顛覆,最終抵達你耳機裡的串流世界。福特宛如老練的爵士樂手,各種冷知識、奇趣軼聞與獨特觀察信手拈來,讓歷史搖擺起來。在這趟節奏明快的旅途中,感受音樂如何與權力、文化、政治、商業、信仰、性別與技術交織,重新思索音樂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離不開它?
用嶄新角度,開啟音樂史的新閱讀!什麼是音樂?從貝多芬、搖滾到串流,我們為什麼離不開音樂?四萬年音樂演化史極致濃縮,無論你愛的是巴赫、查理・帕克還是Indie pop,都能重新認識我們與音樂之間的千絲萬縷。人類為何創作音樂?音樂風格與樂器如何跨越文化、彼此交融?記譜法如何提升樂曲的野心與影響力?音樂何時成為職業,並走向商品化?錄音技術如何改變了創作與聆聽?跳脫傳統編年敘事的單調老路,一場節奏明快、爆點滿滿的音樂之旅!♬江戶時代虛無僧邊吹尺八邊當幕府間諜。♬ 李斯特魅力爆棚掀起「追星潮」,粉絲狂搶衣物與髮絲。♬ 納粹對爵士樂設下「節奏審查」,太慢是猶太憂鬱,太快則過度黑人。♬ 貓王的嗓音、臀部、髮型與雙唇,改寫了整個西方音樂史。♬ DJ在靈魂與放克的循環鼓點上即興談笑,催生饒舌文化。♬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過於「狂暴」,觀眾氣到離席。♬ 約翰・凱吉用《4分33秒》的靜默,顛覆整個音樂界。本書跳脫傳統編年式的單調流程,聚焦於音樂史上的關鍵主題。從嬰兒的咕噥聲、搖籃曲與骨笛,走過記譜的發明、音樂商品化與現代主義的顛覆,最終抵達你耳機裡的串流世界。福特宛如老練的爵士樂手,各種冷知識、奇趣軼聞與獨特觀察信手拈來,讓歷史搖擺起來。在這趟節奏明快的旅途中,感受音樂如何與權力、文化、政治、商業、信仰、性別與技術交織,重新思索音樂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離不開它?
走出巴黎,探訪法國各地區的甜點風土歷史故事,記錄這些深植人心,飽含質樸底蘊的日常美味。各種鄉土甜點的命名由來及誕生故事,所使用的麵團、奶餡以及材料細節,並且附上11道step by step甜點食譜。★臉書粉專「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法式甜點學》作者Ying C. 陳穎.專業審訂★從人文、歷史角度認識「真正的」法式甜點★遊遍全法各地區,掌握各區地理位置、歷史地位、飲食文化特徵★馬卡龍、可麗露、達克瓦茲⋯⋯台灣人也熟知的法式甜點起源故事★每款甜點皆列出類別、誕生背景,所使用的麵團或麵糊、奶餡、醬汁及裝飾以及材料名等資訊★法國鄉土甜點小常識專欄補充更多小知識:因地區而異的馬卡龍、以布里歐麵團為基礎的鄉土甜點、甜點模型介紹、法國的節慶與甜點★11道step by step甜點食譜,搭配清楚步驟照片,讓人躍躍欲試提到「法式甜點」,想必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裝飾華麗、外型吸睛的精緻甜點。事實上,在法國許多地方,人們所吃的甜點,大多是使用手邊即可取得的奶油、雞蛋與麵粉等食材,簡單以烤箱出爐的樸素甜點。──以陶器烘烤的「咕咕洛夫」,僅以杏仁、糖粉裝飾──充滿奶油香氣的「布列塔尼奶油酥餅」,甜甜又鹹鹹──油炸泡芙麵糊再灑上砂糖,法文名叫「修女的屁」──品嘗「『對話』糖霜杏仁奶油派」時會發出咔滋咔滋的聲音──「瑪德蓮」的誕生,源自一場宴會廚房的臨陣代打這些沒有過多華麗裝飾的樸質點心,其實有著超越外表的歷史及淵源,各個皆有其深奧的故事。而其純粹實在的滋味,也歷經時間的考驗,人氣絲毫不減,出現在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長長久久陪伴、撫慰著人們。兩位作者走訪法國境內各地區,為讀者精心挑選了118道經典鄉土甜點,除了介紹其背後的歷史與地方淵源,與節慶、習俗、宗教之間的關聯,還有使用的材料、手法等資訊,對於喜愛甜點的人來說是充滿視覺、知識與趣味的多重享受,也能在享用各款法式甜點或點心時更增加樂趣。書末作者提供了11道經典鄉土甜點的製作食譜,都是在自家廚房就有辦法做出來的樸實美味,也推薦給讀者自行動手做做看。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收錄多幅精緻手繪插圖,細膩描繪熱帶雨林的萬千風貌,獻給所有自然愛好者的理想禮物書!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圖像之間穿梭,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感受其繁複精巧的生態系統與脆弱,理解它為何在維繫地球生物多樣性中扮演關鍵角色,一同思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挽救與守護。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毀大半。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本書特色】◎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勝。◎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
走出巴黎,探訪法國各地區的甜點風土歷史故事,記錄這些深植人心,飽含質樸底蘊的日常美味。各種鄉土甜點的命名由來及誕生故事,所使用的麵團、奶餡以及材料細節,並且附上11道step by step甜點食譜。★臉書粉專「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法式甜點學》作者Ying C. 陳穎.專業審訂★從人文、歷史角度認識「真正的」法式甜點★遊遍全法各地區,掌握各區地理位置、歷史地位、飲食文化特徵★馬卡龍、可麗露、達克瓦茲⋯⋯台灣人也熟知的法式甜點起源故事★每款甜點皆列出類別、誕生背景,所使用的麵團或麵糊、奶餡、醬汁及裝飾以及材料名等資訊★法國鄉土甜點小常識專欄補充更多小知識:因地區而異的馬卡龍、以布里歐麵團為基礎的鄉土甜點、甜點模型介紹、法國的節慶與甜點★11道step by step甜點食譜,搭配清楚步驟照片,讓人躍躍欲試提到「法式甜點」,想必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裝飾華麗、外型吸睛的精緻甜點。事實上,在法國許多地方,人們所吃的甜點,大多是使用手邊即可取得的奶油、雞蛋與麵粉等食材,簡單以烤箱出爐的樸素甜點。──以陶器烘烤的「咕咕洛夫」,僅以杏仁、糖粉裝飾──充滿奶油香氣的「布列塔尼奶油酥餅」,甜甜又鹹鹹──油炸泡芙麵糊再灑上砂糖,法文名叫「修女的屁」──品嘗「『對話』糖霜杏仁奶油派」時會發出咔滋咔滋的聲音──「瑪德蓮」的誕生,源自一場宴會廚房的臨陣代打這些沒有過多華麗裝飾的樸質點心,其實有著超越外表的歷史及淵源,各個皆有其深奧的故事。而其純粹實在的滋味,也歷經時間的考驗,人氣絲毫不減,出現在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長長久久陪伴、撫慰著人們。兩位作者走訪法國境內各地區,為讀者精心挑選了118道經典鄉土甜點,除了介紹其背後的歷史與地方淵源,與節慶、習俗、宗教之間的關聯,還有使用的材料、手法等資訊,對於喜愛甜點的人來說是充滿視覺、知識與趣味的多重享受,也能在享用各款法式甜點或點心時更增加樂趣。書末作者提供了11道經典鄉土甜點的製作食譜,都是在自家廚房就有辦法做出來的樸實美味,也推薦給讀者自行動手做做看。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收錄多幅精緻手繪插圖,細膩描繪熱帶雨林的萬千風貌,獻給所有自然愛好者的理想禮物書!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圖像之間穿梭,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感受其繁複精巧的生態系統與脆弱,理解它為何在維繫地球生物多樣性中扮演關鍵角色,一同思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挽救與守護。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毀大半。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本書特色】◎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勝。◎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